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5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观生摇摇头,“王命在身,酒席稍后再吃不迟,本相还是与孙将军先谈正事要紧。”

    孙可望也想知道王彦对他什么态度,当初他割据云贵就想向明朝称藩,不过王彦不许,也不知道王彦这次是什么态度。

    当下孙可望点点头,便引苏观生进入大帐,士卒搬来桌椅,苏观生坐于左侧中央,而孙可望则坐于右侧中央。

    苏观生等随行的明朝书吏,将笔墨纸砚备好,提笔准备记录时,才开口道:“孙将军,那本相就开门见山了。”

    形势比人强,明朝现今如日中天,孙可望很会隐忍,将姿态放得比较低,“相公请说,孙某洗耳恭听。”

    苏观生这种文人,对于孙可望的印象本来不是很好,不过现在看他的模样,却比较满意,于是正了下身子,沉声说道:“孙将军的条件,大明朝廷经过考虑后,内阁做出这样的决定。”

    旁边书吏奋笔疾书,孙可望身子前倾,注意力全在苏观生身上,等他下一句。参与会议的安西诸将,一个个也神情凝重,等待苏观生接着说下去。

    “孙将军愿意称藩的请求,内阁已经同意,可以封孙将军为安西王,赐国名安西。”

    苏观生话刚出口,孙可望的脸上,就漏出了笑容,身后的众将也激动不已。得到明朝的册封,他们就等于成功上岸了。

    孙可望脸上笑着,心中却一声冷哼,王彦那厮就是欺软怕硬,上回摇尾乞怜的去南京请为藩臣,他反到发大军进攻,这次只是展露出一定的实力,他便轻易同意了。

    明朝之前不同意孙可望割据云南,那是因为明朝统治云南多年,已经将云南视为不可分割的版图,而孙可望这次占据的是西域,明朝的势力只到过哈密,眼下还没有觉得的西域是明朝的版图。

    “不过,大明对于孙将军提出的条件,却有几处有些不满,希望孙将军能够让步,这个册封的诏书才能下来。”正在帐内众人兴奋之时,苏观生却又丢出一句,然后端起桌前的茶杯喝了起来。

    孙可望闻语,脸上不禁一僵,帐内也一下安静下来,“不知道,要改哪些条件?”

    苏观生不急不忙的喝了几口茶,才接着说道:“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双方的边界,监国和内阁都希望划定于哈密卫一带,以免今后双方的关系留下隐患。哈密原是我大明的版图,孙将军也不希望,我大明始终惦记着哈密吧!”

    在开出条件时,孙可望故意高开,未的就是正式谈判时,可以讨价还价。明朝要哈密卫,在孙可望的意料之中,是他可以退让的范围,不过这个退让是为了获取其它的利益,并不是白白退让,明朝也得拿出他想要的东西。

    “那不知孙某提议互市通商,大明是否同意呢?”孙可望沉声说道。

    苏观生点点头,“如果安西为大明藩属,那一切与朝鲜等同,互市通商自然没有问题。”

    “记下来。”孙可望闻语,不禁吩咐身边的书吏,不要忘了这一条。

    通商对于孙可望来说,关系到他的王国,今后的稳定,比哈密卫还要重要,而且他确实也怕明朝惦记他。

    看见书吏记下后,孙可望回过头来,“安西军同意大明在边界上的划定。不知另一条是?”

    苏观生见孙可望这么爽快的答应,心里有点惊讶,不过这却说明了孙可望确实有心求和,于是他盯着孙可望,眯着眼睛道:“大明监国希望孙将军能将豪格,交给大明。”

    孙可望闻语脸色一沉,王彦这厮怎么这么阴毒呢?他自己好名声,却要让他落个卖主求荣的骂名。这名声一臭,怕今后想杀回大明,是不可能了,而且这样一来,他就等于和金国彻底决裂,势同水火。

    名声这个东西,看起来很虚无,但其实是很有用的。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自然都会选择跟随名声好的人,不可能说要跟一个心黑,只顾自己利益的人。人们也更愿意和好人做朋友,名声一坏,特别是将豪格交给明朝,等于就得罪了大多数关中人。

    孙可望嘴角一阵抽搐,王彦这厮还真是歹毒,不过他孙可望造反起家,名声本就不好,而且他也没有杀回关中的打算。明朝不可能这么快就崩盘,他估计等他死后,也不会有东征的机会,所以一阵沉默后,点了点头,咬牙道:“好,我可以将豪格交给大明。他现在人就在兰州,苏相国可以随时带回关中。”

    苏观生闻语大笑着站起来,“好,安西王能同意大明的条件,可以说诚意满满。”说着,苏观生顿了下,又说道:“不过,监国的意思是,豪格毕竟是金国之君,本相带回去也不好处理,监国希望”

    说道这里,苏观生忽然看向记录的书吏,“这句不要写。”然后看着孙可望道:“安西王应该明白本相的意思吧!”

    孙可望脸上纠结,沉重的喘息,王贼真是心黑的狠,居然想让他来背锅

    (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订阅,谢谢大家的支持。顺便做个调查,下本书,是继续写明,还是写南宋好呢?)

第1414章豪格殒命

    兰州城内的户口,被安西军迁走了大半,城中空空荡荡,大风吹过,落叶乱飞,尘土满街,宛如末世的景象。

    在冷冷清清的府衙内,脸色惨白的豪格同最后几员大臣聚在了一起。

    张胜领兵到来,似乎让他们意识到了什么,堂内气氛很是压抑,落针可闻。

    “虞相和安西王还没有过来么?”豪格惨白的嘴唇动了动。

    到了兰州不久,太子齐正额在乾州被杀的消息传来,豪格病情加重,一直躺在床上,并不了解外面的情况,最近几日他好了一些,发现气氛不对,才急忙把众人招来询问。

    孟乔芳低着头没有说话,旁边的索尼却道:“陛下,不用等了,臣已经打听清楚,孙可望有异心,虞尚书被他软禁了。”

    自从豪格一行到了兰州,就被安西军监视起来。

    这些日子陆续有金国官员来到兰州拜见豪格,可安西诸将却没有一人过来拜见,行宫的补给和粮食,都是索尼和赶来的大臣想办法换来。

    一阵剧烈的咳嗽,孟乔芳连忙上前给豪格捋了捋,然后说道:“陛下,孙可望脑后反骨,他见我大金惨败,所以想投靠明国,做明贼的走狗,保全他的富贵。这里我们不能再待了,必须要赶快离开。”

    豪格勉强顺过气来,惨笑道:“眼下还能去哪里。”

    孙可望如果要投敌,那真是毁了金国最后的希望,豪格现在真是后悔,收留了这个反骨仔。

    孟乔芳道:“去天水同蜀王汇合,然后转道去四川。”

    “去四川?”豪格脸上没有波动,孙可望靠不住,吴三桂未必就能靠得住。豪格看的很清楚,这两人实际上是一路人。

    “陛下,眼下明军主力都在关中,四川环境封闭,何腾蛟相对而言比较好打。当年张献忠能够入川建立一份基业,我们只要入川,从新建立根基,也不是没有可能。”孟乔芳开口说道。

    这话他自己都不太信,可是如果孙可望投降,他们还能去哪里,才能有生存割据的机会,除了入川,他想不到别的路了。

    众人都一阵沉默,满是绝望,不信大金还能在四川东山再起。

    不说眼下他们的情况,安西军名为保护,实为软禁,他们根本出不去,就是出去了,恐怕也只会死在入川的路上。

    索尼脸颊鼓动,站起来,“不管怎么说,还是要离开这里,迟了,我怕孙可望会把我们卖给明贼,对陛下不利。我们死不要紧,但是陛下必须要送出去。”

    众人听了莫不伤感,眼下的金国外有强敌,内有巨奸,国势没落至此,连献帝都不如。

    而就在这时,屋外忽然一阵喧哗,索尼安排的几名侍卫,被粗鲁的推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铁甲的哗哗声,传了进来。

    孟乔芳、索尼等人顿时齐齐看向门口,便见张胜领着近百甲士,忽然硬闯进屋。众人见他带着甲兵上来,不少人脖子一缩,心里顿时升起不详的预感。

    不过事到如今,能来兰州拜见豪格的人,大多数是金国的忠臣,面对甲士,他们这伙人,也豁出去了。

    索尼等人挡在豪格身前,面带怒色的看着进来的张胜。索尼怒道:“张胜,你带着兵器、甲士善入行宫,寓意何为?还有没有将陛下放在眼里?”

    不管怎么说豪格毕竟是金国皇帝,在场的也都是金国的高官,孙可望要是要点脸,多少还是该讲点礼仪,不过张胜西军出身,纯武人,信奉的是实力,对于皇帝却没有多少敬畏,也不信文人的那一套。

    他要是怕皇帝,讲礼仪,也不可能造明朝的反,现在又造金国的反。

    “安西王欲请皇上去西宁大营,便于照应,皇上收拾一下,就随臣出发吧。”张胜进得殿来,双腿张开,腰垮着战刀,手按在刀柄上,也不行礼,直接开口说道。

    看张胜的态度,众人就知道孙可望图谋不轨,他们听说孙可望要将豪格接到西宁大营,便知必然有诈,不会安什么好心,然而他们却没有能力去阻止,内心不禁一阵悲愤。

    孟乔芳脸色一沉,张胜如此无礼,孙可望不是想反叛弑君,就是想控制豪格,学王彦独掌金国朝政。

    武夫不知道义,粗鄙鲁莽,霍乱邦国,着实可恨。孟乔芳也是权臣,不过他有底线,孙可望这种人,一旦不从皇命,那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这时豪格等人,对于孙可望已经没有任何制衡的手段,孟乔芳只能希望,他们对豪格这个皇帝,还有一丝敬畏,于是站出来喝斥道:“安西王是大金之臣,今天子在此,理应安西王过来拜见,这才是人臣之理,如何反叫陛下去见他。”

    张胜听了脸上抽搐几下,却冷声道,“安西王困王得仁于西宁,现在脱不开身,还是请皇上过去好一点。”说着他扫视众人一眼,眯眼冷笑道:“况且兰州靠近前线,一来危险,二来补给不便,万一补给一断,皇上和众位的吃饭用度都会艰难。”

    这话已经是在威胁,如果豪格不去,安西军就要断兰州的补给,饿死豪格一行人。

    后面又是一阵咳嗽,豪格已然气得身体颤抖,被自己养的狗咬一口,他还不如落在王彦的手里算了。几名大臣忙给他顺气,索尼却大怒道:“孙可望是什么意思,我君臣不从,难道他想困死天子不成。他这个安西王,可是我大金所封,如果他不怕天下唾弃,尽管试试。今我君臣虽然势穷,但最多不过一死而已,岂可受叛贼之辱。”

    张胜既然能如此威胁,那索尼等人就更加不能让豪格去西宁受辱了。

    兰州的金国官员太多,许多从关中跑来的官员都聚集在兰州。这些人孙可望想用,所以他不想在兰州弑君,准备让张胜将豪格带到西宁,然后制造一场意外,给明朝一个交待。

    孙可望已经与苏观生签订了和议,豪格必须死,这是明朝同意孙可望称藩的关键,也是安西军上岸的机会,软的不行,那就只能来硬的。

    张胜见此目光一冷,后退一步,“将他们拉开,把皇上带走!”身后的甲兵立刻上前。

    “匹夫,安敢如此!”索尼看张胜如此无礼,顿时大怒,忽然上前,夺下甲兵手中苗刀,将上前的士卒砍死。

    这一下刀兵一动,便彻底撕破脸皮,安西军一拥而上,索尼连杀八人,被张胜一刀砍死。永平王孟乔芳,都统伊尔登,总兵官孟熊臣、孟熊弼等人抓起桌椅奋起反抗,但寡不敌众,都被乱刀砍杀。

    此外,其他赶来兰州的金国官员赵冲学、林维造、潘云滕等二十多人,也悉数被杀。

    豪格欲拔剑相搏,却因为有疾在身,被张胜夺了宝剑擒下。

    六月三日,张胜舍弃兰州,带着豪格回西宁大营,原先随豪格逃到兰州的官员,俱都被杀,伺候豪格的只剩下一个从长安逃出的小太监,面貌丑陋的宫女两人和受伤跛脚的总兵官赵良栋而已。

    沿途经过州县,金国百姓观之,无不涕泪沾襟。

    六月七日,孙可望与西宁府外,按着要求对豪格进行斩首,苏观生却道:“彼亦曾为君,斩首未免太惨,全其首领可也。”

    孙可望随即将并入膏肓的豪格,抬到营外,亲手用弓弦勒死,然后用木柴将尸体火化。附近百姓得知后,寻得灰烬,葬于祁连山脚下。大金国皇帝至此烟消云散。

    六月十八日,在长安的王彦得知,豪格已死的消息,随即发教旨,昭示天下曰:“永章既亡,大功已成。自此士卒免于征战之苦,百姓免于劳役之累,各省免于输出之费。大明版图以复,天下干戈暂止。是以宣告天下,以慰群情。”

    此旨一发,便预示着混战数十年后,天下重归安定,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朝的中心,将由征战转为民生和商业贸易,进入修炼内功的时代。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大概还有一片后记吧,明天再发了。)

第1415章后记

    共治九年六月,豪格已死的消息传遍天下,关中以扶金为口号的反明起义,逐渐被明军镇压。同年十一月,盘踞于陇右的吴三桂、韩朝宣,向西突围,走青海入西域。

    是年底,明军收复哈密卫以西的汉地,王彦于高陵祭拜皇帝后,返回南京。

    共治十年,王彦颁布休养生息的法令,轻薄役,恢复民生,进一步改革税制,加征五德号的经营税,大兴文教,兴办文武书院,鼓励生育,至共治二十年,户部统计人口已达万万之数,国库岁入白银九千万两。

    彼时国富民强,王彦亦日渐独断专行,于南京大建宫殿,又仿唐太宗之例,好费百万,建造凌烟阁,选中兴二十四位文武大臣入内,并开始大修运河,行事铺张,渐与内阁失和。

    二十一年,为对付内阁和东南士绅,王彦引何腾蛟为首辅,制衡阁臣,勋戚随之做大,而南方商贾也受到了勋戚为代表的大地主的压制。

    二十五年,腾蛟受巨贿,为浙党群起而攻,内阁与六部官员以辞官相胁迫,腾蛟随被罢之,夏完淳出任首辅,开始推行有利于东南的政策。

    同年底腾蛟薨,王夫之年老还乡,勋戚失势。

    又五年,王彦病故于南京,薨前谓世子曰,“孤主国事三十载,缝缝补补,至有今日之盛世。孤薨之后,尔登监国位。孤有一事要交代,孤所立议事堂之制度,现已日渐完善,今后尔要行事,必然受议事堂和内阁牵制,文臣们必会令尔感到厌恶,但尔需切记,规矩以定,尔可扶持臣子相互制衡,却万不能不讲规矩,以武力破坏规则,否则孤王一生心血毁于一旦,我王氏一族亦将死无葬身之地。”

    王彦薨,封王文道就藩于南洋爪哇,王世子文鼎袭楚王爵,进位大明监国。

    次年,阁臣与议事堂,欲将权力收归内阁,东南官僚与勋戚地主冲突更甚,被东南压制许久的勋戚,不愿意完全交权,唆使王文鼎篡位。

    时,王文鼎权力受到内阁所制,转为寻求勋戚支持,勋戚黎平郡王何文生、国公马进忠、刘武生等人发动兵变,于南京拥立王文鼎称帝。

    蓟辽郡王高一功之子高世平,于北京逼迫共治帝禅位楚王,王文鼎于南京登基,改国号为夏,年号为开泰,追王彦为夏太祖。然而南京朝廷对于文鼎夺位,武将弄权却十分不满,大批文臣辞官归乡。

    文鼎随迁都城于洛阳,又废除对五德号的征税和减征勋戚田赋,转而加征东南商税,并发兵攻打台岛,又出兵干预日本倒幕,引得势力日渐强大的南方商贾不满。

    开泰五年,夏完淳等人于南京打起复明旗号,建立内阁和议事堂,发起倒王战争。

    南京内阁,得到东南的新兴资本商贾的支持,五忠军内部亦发生分裂,戴之藩、李定国等站在南京一边,同洛阳开战,天下大乱。

    时,各藩属国也卷入混战,明朝大量百姓外流,涌入南洋,美洲、新明州(澳大利亚)等地,躲避战乱。

    开泰九年,洛阳陷,王文鼎座殿**,悔恨不听王彦之言。

    公元1689年,明朝复国,共治帝朱琳源重登帝位,改元兴明,并下令对王氏清算,掘开楚王墓,暴尸示众,并逼死皇后王文香,欲杀王、何、高、刘等二十六家满门。

    此举有引得楚派愤怒,加之朱琳源加强皇帝集权,打压内阁和议事堂,资产阶级内部的保皇派和继承王彦思想的建制派分裂。

    夏完淳由倒王,改为拥王,于广州迎接就藩于南洋的汉王王文道归明,王文道则认祖归宗,重回衡阳王氏,以王彦庶长子的身份,用王彦当年让共治帝所下皇帝不得干预朝政和兵事的圣旨为依据,发起复制战争。

    公元1700年,在东南资本的支持下,王文道兵围南京,朱琳源下诏退位。王文道立姐姐孝烈皇后王文香之子为大明皇帝,改元新明,文道袭楚王爵,就任监国。

    同年,东南商贾与北方勋贵地主,大会于南京,尊王彦为圣相,并将之前的制度进行总结,修补原来的漏洞,制定了限制皇权,规定监国由内阁首辅就任,八载一换,中途亦可弹劾,以及议事堂立法等等规定的新律令。

    至此,从1644年至1700年,整个天下经历了56年的动荡,大明朝终于凤凰磐涅,浴火重生,完成了整个国家的大变革,进化成为一个近代国家。

    而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混乱中,中原大地有三四千万的人口流向海外,各藩属和总督区的人口急剧的增长,最终向独立的国家演变。

    同时期西方各国因为宗教等问题,人口也大量涌向美洲,同到此的明人冲突不断。

    吕宋国,朱以海听到王彦以薨,不久之后也薨于吕宋,其子继承吕宋王后,在倒王战争中,加入了倒王派,但随后局势逆转,王文道发起复制战争,朱以海之子朱弘栋,被郑成功之子郑经赶下台,郑家获得吕宋大权。

    唐王则早于王彦薨逝,豫王在倒王战争后,朱琳源恐其势大,将他鸩杀。

    安西国在中原动乱时,获得了大量人口,孙可望之子孙征淇,见实力增长,意图铲除寄居篱下的吴三桂一伙,却不想吴三桂见中原大乱,无暇顾及藩属,拥立豪格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