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3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艘安宅船划着桨,挡住了福船的去路,但福船却没改变方向,船头直接将安宅船撞开。

    两艘船上的士卒成片的摔倒,安宅船上的轻足站起来,立刻将数十把飞钩抛过来,但绳索还没来得及绷直,福船侧舷十多门火炮依次开火。

    巨大的后座力,将船一下荡开,十多枚炮弹近距离击中安宅船的板墙,整艘船的上层建筑全被打成稀烂,甲板上的士卒哀嚎一片。

    福船冲过阻拦,帆面鼓荡,立刻向西北方向脱离。

    岛津忠朗见此,并未让安宅船追击,一是追不上,二是他不知道自己露馅,岛津家需要放一些人回去,传递消息,幕府的水军,袭击了明朝的使船。

    众多岛津家的轻足站满了福船,纷纷双手高举,然后又放下,口中齐齐欢呼着,“板载!”

第1030章武院祭酒

    八月时节,秋高气爽,在南京城西的郊外,热火朝天,旌旗飞扬,号鼓齐鸣。

    从去岁开始,王彦便在筹划兵制改革,实现朝廷对于军队的掌控,使得军队国家化,而不是效命于某个将领。

    这是历朝历代都要做的事情,也是王朝稳定的基石,是军队近代化,王朝近代化的必经之路。

    为此,王彦付出了诸多努力,不仅仅派陈邦彦去游说五忠军诸部将领,而且在南京大兴土木,扩建五军都督府,给将领办公之地,然后兴建了大批屋宅,给都督们居住,最后怕都督们无事可做,扩建武学,并趁着战事停歇,由各部推荐有潜力的军官,从民间招募愿意从武的士子,供都督们教学。

    这次,除了西南因为战损严重和路途遥远没有挑选之外,从三月底各部推荐的军官,加上武学原本的武生,整个武学已经拥有五千名弟子。

    明朝的武学原本地位低下,经过王彦这几年不断鼓励,加上只要卒业后至少是个七品的总旗,成为了不少人的一条出路,使得社会对于武学的认识有所改观。

    这次改革,武学也做了一点改变,原来没祭酒,现在设了祭酒,而王彦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不管有没有时间教授这些武学举子,他都先把这个祭酒的头衔给兼了。

    王彦要这个位置,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让以后武学卒业之人都是他的门生。

    这个祭酒他只要做上几年,等培育出来的武生进入军队,并逐步掌权,他的地位便无可动摇。

    这个位置的重要性许多人都能看到,所以王彦得到并不容易。

    每个官员或多好少,都有拜相的理想,都想手握大权来实现内心的抱负和政治野望。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楚党按着原先的政治目标和诉求,利用皇帝尚幼,逐步控制了皇权,党派中的大佬和年轻有抱负的官员,并不想王彦权力太大,也希望他能放权,这样他们才有机会施展,并不想有个太上皇存在。

    经过多年的发展,楚党已经有了近代政党的雏形,有政治目标,同时逐渐意识到,党派的利益,大于王彦个人的利益,成为了一个政治利益集团。

    这次议事堂通过兵制改革,制定法令,规定军队归属于兵部,由兵部负责兵源的补充,兵饷的发放,物资和装备的调配,五军都督府负责战时指挥和训练,而开战的权力则放到了议事堂手中。

    同土木堡之变前,明朝的兵制相比,这次的变动其实并不大,只是将属于皇帝的权力,放到了议事堂。

    议案通过之后,王彦等于放弃了他个人在名义上对五忠军的掌控,将十多万军队都交给了朝廷。

    他放弃了对五忠军的指挥权,将军队交给了中央政府,那么他要一个武学祭酒的位子,众多大臣怎么好意思不给。

    政治的精髓在于妥协,在于交换,如果两个政治势力都不退让,每次都要硬来,一定要一方彻底压倒一方的话,那多半只能内战,只能两败俱伤。

    王彦这些年最善用的手段就是妥协和交换,这看起来很受气,没有快意恩仇,但有哪个政治家是快意恩仇的呢?

    眼下制度已经确定,可是要将他变成所有人都遵守的规矩,却并不是说定下来后,就能立刻实现,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还有起伏出现。

    制度固然重要,可是它需要有适合运作的土壤,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个土壤的形成,至少要几十年时间。

    后世中山先生提出的“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便是培养这个土壤的过程。

    中国始终是个人治的社会,后世某位校长都下野了,可是依然能在老家操纵国家,王彦虽然交出了五忠军的指挥权,但是他在五忠军的影响力,起码要等一代人,才会慢慢消散。

    王彦与文官集团达成妥协,用军队换取了武院祭酒一职,而他掌握了武院,等于又将了唐鲁一军,让他们很为难。

    如果他们把挥下有潜力的军官推荐到武院来学习,那这些军官就成了王彦的门生,并且武学训导的也主要是五忠军系的将领,他们将人送到武院,等于是把人才送给王彦。

    可要是他们不送,也存在问题,那就是在武院的培育下,朝廷直属的军队,战力和素质只会越来越高,而他们控制的军队,同朝廷控制的军队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并且也留不住人才。

    唐鲁见此便准备各自也办个武学,来培育他们的军官,但是却被内阁和议事堂双手否决。

    文官集团越来越喜欢现在的政治环境,王彦已经交出兵权,他们自然便盯上了唐鲁,只要朝廷将兵权收上来,那今后就是他们说得算,就算今后皇帝要,他们也不会将兵权交出来。

    在兵制改革通过之后,五忠军编成前后左右中五大禁军,直属于朝廷已经是必然。

    那么问题又来了,谁是前,谁是后,谁是左,谁是右,谁又是中呢?

    五忠军本就派系混杂,并非一路人,驻在扬州的刘顺仗着与王彦亲近,便写信给王彦,表示他知道自己不是最能打的,但是也不是最差得,中军他不想,但是怎么也别给个后军的称号,否则无法向属下交代。合肥的李过,也写信过来询问,言语间也不想要后军的番号。戴之藩则更明确一些,回顾了一下自身的功绩,王彦看他是想争一争中军的名号。

    前后左右中,本来是因为五军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个都督府,没想到下面的人这么在意,王彦随即下教谕,五忠军整编之后,各镇的番号不变,前后左右中只是任命各个都督,但即便如此,将领们也没安定下来。

    明朝之前的五军都督府,只设左右都督,现在为了照顾五忠军各将的品级,也为了给唐鲁派系留下位子,朝廷对五军都督府的品级和官位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每府设大都督一人,为正一品,左右都督两人,为正二品,都督同知两人,从二品;都督佥事四人,为正三品。

    平时五个大都督,五个左都督,五个右都督,都常驻南京,遥控统御天下的兵马,战时下派到各个战区,指挥战斗,并且原则上统领一个战区,或者一镇人马,不能超过五年时间,以此来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形成军阀。

    五军都督怎么排位,这对于王彦来说,也是个难题,王彦想了想,还是来一场秋操,来比一比为好。

    这样既可以用秋操的名义,将几员将领叫来南京,到五军都督适应,也可让他们比一比,免得有人不服气。

    只是这次秋操,除了各个将领带回来的人马参与之外,还有训练了三个月之久的武学子弟,也要漏一回脸。

    (求订阅,求月票和推荐,感谢大家的支持)

第1031章新式军队

    南京城西明军的大校场,五大禁军中的四镇人马,还有武院的武生,将要在此举行为期半个月的秋操。

    今日是秋操的第一天,除了在四川整编的忠义镇外,其他四镇都有人马前来。

    校阅台上,王彦的金边王旗高高飘扬,校场周围也插着各种旗幡,戴之藩、李过、刘顺、刘芳亮、王绩、高一功、刘体纯等将领都站在他的身旁。

    此时天色还早,可是听到消息的南京人,已经将校场围了起来,准备看看热闹。

    秋操的时间很长,科目很多,包括步骑对抗,炮队演练,步步对抗,以及各个镇之间的比武。

    秋操的成绩将影响到几位都督的排名,所以他们都带来了各字最精锐的部署,准备将对手打个落花流水。

    今天是第一天,算是个动员大会,进行的科目比较简单,基本就是拉出来走个队列,然后在校场内演练几个阵型,最后由王彦说一藩话语,便会结束,真正精彩好看的还要等过几天,各部的对抗演练。

    此时王彦见时间已经不早,随即示意下属,传令擂鼓,让各部进入校场。

    一时间,校场上旌旗飞扬,号鼓齐鸣,肃立于校场之外的各部人马,按着旗号列队而行。

    最先进入的是刘顺的忠武营,得了离南京近又驻守在扬州的关系,装备物资齐全,五千人马全都是新衣新甲,卖相极好,士卒精气神十足。

    五千人踩着整齐的步子,在校场内演练了防御,攻击等多个战阵,士卒们的节奏都踩到了鼓点上,没有出现任何纰漏,显然是下了苦功夫。

    刘顺脸上露出一丝得色,旁边几人却并不给他面子,自己的人马不上场,谁脸上也没个笑容。

    五忠军这些年来骁勇善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操练,比武的传统,使者士卒的战阵激技能,远远要超过其它各军。

    在忠武镇操演过后,忠勇、忠至、忠贞的人人马依次进入校场,队列和演练阵型上都挑不出毛病,各镇表现各具特色,从卖相和气势难分高低。

    看着精锐的各部明军,王彦面露微笑,此时军中鼓声一变,一杆红底黑龙旗,连续挥动,外面的一支人马立刻打起了应旗,然后徐徐开入校场之内。

    这是武学的武生,几名将领到没有怀有什么敌意,纷纷注目这支队伍进入。

    同几镇人马士卒兵器繁杂,长枪、刀盾、火铳样样都有不同,这五千人马,装备却比较单一,只是配备了一杆自生火铳,身上斜挂这一条布带子,上面挂着十多个装着火药的小瓷瓶,腰间挂着一个水壶和一根一尺长的铳刺,再加一把配刀,便没有了其它装备。

    他们端着自生火铳,队列整齐,横竖成线,走入场时,还自己给自己加了戏,一起完成了几个动作,并将腰间的铳刺套在了火铳上,立刻就变成了一片寒光闪闪的枪林。

    整个队伍中,士卒大多是这样的装扮,没有长枪手,也没有刀盾兵,但是却配备了一队骑兵和一个用战马拖行的炮队。

    骑兵并没有疾驰入场,而是挺直了要背,骑在马上慢行,显得精气十足。

    骑兵身上的甲胄,同明军各部的甲胄不同,虽然同是带着碟盔,但他们胸前的甲胄却是一整块被漆成了黑色的铁板,正是前年工部弄出的胸甲。

    明军野战的火炮,多是小佛郎机,射程近,炮身轻,固定在炮车上,一两名士卒都可以推动,方是方便,可是火力和射程却是致命的缺陷。

    眼前的炮队,每门炮六迟长,比瓷碗还粗一些,至少千斤以上,但是放在两个轮子的炮架上,却能被两匹战马拖行,扬起一片尘土。

    武生队伍的出现,立刻就引起众人的注目,他们的气势和精神,甚至超过了五忠军各镇。

    王彦不断的微笑点头,戴之藩和高一功等人则微微交头耳语,谈论着对这支队伍的看法。

    这五千人来自明军各部,以及一些有志向从军的士子,他们在武学除了学些兵事训练之外,还要接受王彦对于天下和家国思想的熏陶。

    皇太极在征战的过程中,常常会将明朝的士人抓起来,一关就是好几年,但是却发现不少人,始终都是穿着明朝的衣服,他便有个疑问,于是便对范文程说,“好多明朝的将军,勃勃武夫,本来应该是最有血腥的汉子,可是一见我的面就跪了,为什么那些文人,就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连把刀都拿不起来,为什么这些人宁死不屈呢?”

    范文程这个老汉奸,他是汉人,对于汉人的文化和心态,都十分了解,对皇太极说道:“因为这些人,都读孔孟之书!”

    儒家思想,抛弃糟粕不说,其中包含的正能量实在太多,宋明之际,铮铮铁骨的文天祥、张煌言、夏完淳,这些都是儒家培养出来的人。

    文天祥被压送北方时,元人派他的女儿去劝降,只要投降就是蒙元的宰相,但是文天祥却不为所动,他信了孔孟之道,而古人为了道,是能以死殉道的。

    中国人崇古是有原因在的,从古到今,人心的变化,令人唏嘘,文丞相被押送大都的途中,沿途的人给文臣相送行,说的是,“文丞相死了吧,文丞相死了吧,”劝说他殉道,给汉人保下一点颜面,留下一丝念想和一点精神和脊梁,而正是有文天祥的殉道,汉人的精神才没有被彻底的击溃。

    文丞相若是不死,没有这个榜样,后世会怎么样?中国的文化又会怎么演变?

    到了明代,像金声被俘之后,押送南京的途中,路上人却说道,“:先生回来时我们一定再来路旁恭候。“金声笑着回答:“再回来我就一文不值了。“这已经不劝殉道了。

    到了现在,不要说殉道,你要是信个什么东西,都会被耻笑!

    想一想,南宋与南明的江南地区,都是承平多年,士人养尊处优数十年,在家国突变之时,士人能有气节,多不容易,今日国家也承平数十年,可要是换在今天,养尊处优的国人,会怎么抉择?

    读书是有好处的,这五千人除了按照戚继光的《练兵实纪》操练外,还需要读书,明大义,让将军们能文能武,既能用兵,又晓得道义,实现文武合流。

    王彦明显感觉到这支人马的精神面貌,很不一样,武生的目光中是有精神和信仰存在的。

    乘着操练的时间,王彦回过头来问后面几将道:“你们觉得的怎么样。”

    几人的意见明显无法统一,李过开口说道:“殿下,全部都用火器,近战搏杀怎么办?卑职觉得这个编制还要探讨!”

    “那几门炮的射程和威力因该很强,可是火器虽然好用,但是我镇还没有完全靠火器击败清军的战例,卑职不敢下结论!”戴之藩皱眉思考道。

    刘顺在扬州大战时用过自生火铳,到是持支持的态度,“看那几门铜炮,如果能打个两里左右,那敌阵进入自生火铳阵前,就已经被打得散乱,等近前再挨上几轮排枪,估计前阵就不成阵型了,那时骑兵一冲,敌阵肯定完蛋!”

    王彦听了几人的话,笑了笑,“这次秋操,你们便都与武学对上一阵,谁找出的问题多,这次操演谁的名次就靠前!”

    众人闻语微微一愣,他们原本以为这次秋操,各镇比斗才是主题,未想到原来他们都是来给武学做陪练了。

    王彦对武学真是煞费了苦心,众将赶紧把注意力转回校场,仔细观看武学的学生们操练。第一天,操练的时间并不长,演练结束之后,王彦对于参与的各军一一训话,严明规则和奖赏,便返回城中。

    外圈,围观了大半天的百姓,也都慢慢散去。

    在众人之中,一名三十多岁的汉子,目视着几支操练的兵马回到营中,然后返回了城中的住处,匆匆关起门窗,拿出宣纸在桌上摊开,提笔将今日所见,全部画了下来,并在旁边写下标注。

    (求订阅,求月票,推荐,感谢大家支持!)

第1032章满清细作

    男子叫傅有年,是叛臣傅上瑞的亲戚,他因为傅上瑞的关系,受到了牵连,生活本来十分潦倒。

    多铎将傅上瑞的家眷带出了湖广,主要人员送到了北京,他们这些旁支,没有被清军带走的,便倒了血霉,被朝廷没收了资产,沦为无产无业的流民。

    因为名声的问题,本地的乡绅也不雇佣他们,傅有年便带着几名傅家的子弟,来南京讨生活。好在这时明朝的路引制度基本荒废,他改了名字,到也没人知道他们是罪官的亲属,几个人便用假名在码头干起了苦力。

    傅家原本是大族,傅有年也是养尊处优之人,在码头上可以说吃尽了苦头,但钱却不多,还需要寄给家人,一日两餐都有问题,生活十分困苦。

    而就在这时,被清军带到北方的傅上瑞之子,忽然秘密返回了南方,先到湖广找到了流散改姓的傅家人,然后又到了南京,寻得了傅有年,给予金银,帮他在南京建了作坊,成为新兴的小作坊主,同时将他发展成了清廷在明朝的密探。

    傅有年凭借记忆在图纸上画下了两匹健马拉动的青铜速射炮,明军士卒的装扮,还有演练的阵图,并加以说明了前来参与操演部队的番号,便匆匆出门。

    时下明清金三方停战,可谁都知道,这只是短暂的休息,明朝需要消化淮南、四川和云南,充实打空了的国库,金和清则舔着伤口,一旦其中一方先缓过劲来,战争随时可能再打起来。

    满清控制下的北方,人口不到两千万,经济凋敝,多尔衮对于南方的明朝十分警惕,一直没有放弃对明朝的监视,向南方派了不少密探,用来刺探明朝的情报。

    明朝经济繁华,南京更是鼎盛之态,是世界上人最多的城市,西方拍马难及。

    因为城市人口众多,所以催生了发达的酒楼、茶肆,城**人吃喝的地方极多。

    随着贸易,占城和南洋的属国向明朝输送了大量的物资,物价也不高,使得城中居民乐于在外吃喝,促进了南京城的繁荣。

    在南京城西,里秦淮河不远的一条街道上,便开了几座酒楼,这里比不上秦淮河繁华,是卖肉娼妓聚集之地,里面分布着不少乱七八糟的铺子,所以有些鱼龙混杂。

    在这条街上,有一家小酒楼,名字叫长白楼,是满清在城内的一个情报点。

    傅有年匆匆来到酒楼外,门口的酒保见了他微微点头,然后朗声喊道:“老客一位!”

    “大人在内间等候多时了!”酒保见左右无人,走近轻声说了一句,便一抖肩上的毛巾,引着傅有年走进酒楼,直接穿过大堂走进了里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