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点唐王道是没有想到,他只看到南京的繁华,却不知道地方居然会出现这种现象,不过一些小民和小地主,就算对朝廷不满,也没什么影响力,帮不到他们,但是鲁王说挖王彦手下将领,到可以一试,毕竟这次改革,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第940章朱三太子
共治元年,大明朝发生了许多事情,如清丈土地,提升官员俸禄,禁止多征耗羡,还有安置难民,迁藩入台,淮南和四川两场大战,但这些小民知道的都不真切,对于其他国家大事,除了士绅阶层议论纷纷,乐此不疲之外,普通的小民还是更加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家中的柴米油盐。
临近新年,地方安定,城外的百姓纷纷来到城中置办年货,想要过一个好年。
清晨,当天蒙蒙亮时,一阵阵清脆的打更声,就在余姚城内的坊间巷子里回荡,那声音边响,还边伴随着打更人洪亮的宣唱,“卯时已至,日出有曜,清晨天凉,要备夹袄”
声音打破城池的宁静,个个街坊间一下活了过来,许多的小贩开始出来兜售,城中慢慢嘈杂起来,声音慢慢鼎沸。
不多时,余姚的四门也被打开,城门外已经占满了准备进城的百姓。
守卫的士卒推开城门,几辆装满了猪肉羊肉的大车便先行进入,他们都是关系户,城中十万人的肉食都由他们供应,明朝人十分注重城内整洁,还保留着宋代的一些传统,城中宰杀不便,所以屠宰的作坊都在城外,清早杀了之后才运进城中,分给各个酒楼和肉铺。
关系户不用排队,普通的百姓则在军官的招呼下排成长队,准备接受检查。
因为临近年关,生意好做,进出城门的人格外的多,队伍排的老长。
这时在队伍中,一个青年人,排在中间,目光在百姓推着的货物上乱转,眼中冲满了好奇,似乎周围的景象十分新鲜。
青年人正四处张望着,不觉之间就轮到他进城,一旁的军官见他皮肤白净,方巾道服,满是富贵气息,便亲自盘查,他给青年拱手一礼,然后问道:“公子哪里人,进城探亲还是访友?”
在军官看来,这种读书人,四体不勤,进城也就只会做这两件事。
青年听了,很有礼貌的回了礼,“晚生王士元,北方人士,逃难来到余姚,进城去买点东西。”
军官见他举止得体,听他口音,一口北地官话,确系北方人无疑,但是他的北方关话太标准,身上似有贵气,却不禁让军官多问了一句,“公子可是北京人氏?”
王士元本来很轻松的边回话,边仰望城中,听了军官问话,脸上却忽然一紧,然后连忙摇头道:“晚生哪里是什么北京人,晚生是河南人氏,后来迁到凤阳,前年才到余姚,现在是城南胡家庄私塾先生,因为内人刚生育一子,不便外出,所以才进城来采办些年货。”
军官听他说这么多,不禁眼神一眯,但随即笑道:“不知道公子可认识胡家庄的胡员外?”
“正是晚生老泰山!”
军官听了微微颔首,笑着伸手道:“原来是胡员外家的东床,快请进城吧!”
王士员见此不禁松了口气,慢走几步进了城门,然后忽然加快步子离开。
军官见他进了城,却招手叫来一名士卒,“刚才那个公子看见没有,你跟着他去看看,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后都要向我汇报。”
那士卒方才就在旁边,对话基本都听见了,心中不禁有些疑惑,“头儿怀疑他是北边细作?”
作为城门官,每日阅人无数,军官摇了摇头,“不像是细作,但是觉得有些奇怪,口音明明是北京人士,不知为何要称河南,你跟着就是,哪来那么多废话。”
王士元走进城中,街道上已经热闹起来,宋明两朝,都形成了一个新得阶层,就是市民阶层,他们基本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组成了一个初步的商品经济社会,而且整个社会的整洁与文明,也是超过了同时期随地大小便的西方。
清晨人们起来漱口洗脸后,就该吃早点了,但是明朝城中的市民阶层,却很少开火,多半会选择酒楼,特别是早餐,基本都由着街道上的小铺和走街巷的小贩供应,水浒中便时常提到这样的场景。
王士元走到街道上,回头看了看,并没有官军跟来,他叹了口气,才收拾心情,继续在街道上逛了起来。
王士元并非什么清朝细作,但他有他的苦衷,他本名朱慈焕是崇祯皇帝的血脉,北京城破之前,崇祯皇帝将女卷全部杀了,可却没舍得杀他们,而是把他兄弟几人叫到身前。
这时的崇祯已经成了一个希望儿子能活下去的父亲,教他们以后见了文官要叫大人,见了武官要叫长官,教他们怎样行礼,交他们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朱慈焕与太子被送出宫,可是养尊处优的皇子,怎么可能真的做得像老百姓,他们根本没有谋生的技能,很快就被顺军抓获。
之后清军入关,太子落入清军之手,彼时多尔衮刚刚假惺惺的下令优待明朝宗室,结果太子就被献上来,多儿滚不能自己打脸,可又不能留下太子,便让人说是太子是假的,宫中所有说是真太子,抱着太子痛哭的太监,全部被杀死,只有说假的,才能活命,太子的老师为了保命,低头不发一言,最可耻的就是太子外公周奎,坚决说太子是假的,最后多尔衮满意的下令,认定有人冒充太子,于是将太子杀害。
这件事情,给了朱慈焕极大的打击,也认识到绝对不能暴露身份。
战乱中颠簸流离,他随着一个顺军将领逃到河南,种了一年地,之后清军清查流贼,那顺将跑了,他又转转来到凤阳,被一位明朝的老给事中认出身份,帮他改名换姓,变成了王士元。
此时南方抗清斗争如火如荼,老给事中便想联络西南抗清的明军,将他送过去,但是不想还没联络上,老给事中就因为参与反清事件,全家被杀,朱慈焕只能再次南逃,转转来到余姚。
不久之后,明朝光复南京,浙江的清军也向鲁监国投降,要说他已经在明军治下,应该可以出来表明身份,从新做个亲王。
只是皇家出生的朱慈焕对于政治斗争还是比较敏锐,加上他的胆子比较小,所以一直犹豫不绝。
那时唐鲁两王争位,他出来或许会有机会,但是他更害怕他出来之后,唐鲁对他下毒手,两王都有班底有人马,他虽有血统但身边却没有人,再加上他已经在胡家庄安定下来,便没有冒险出来。
再者,在他看来,现在朝野上下,似乎没有人在希望一个崇祯的皇子出来搅乱时局,就是那力挽狂澜的楚王,也并不是什么好人,最近又搞什么迁藩入台,他胆子小,没有安全感,现在虽然生活贫苦些,却有妻有子,并不愿意被流放海外莽荒,所以便一直隐藏下来。
(感谢我王大拿200,猪熟200,流年难复记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订阅,推荐)
第941章笼袖骄民
朱慈焕长在深宫之中,对外界事物知道的很少,崇祯皇帝只教他见了官要叫大人,要给人行礼,其它生存技能一样没有。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不少贵人,那顺军将领带他种了一年地,教会他许多东西,后来王姓的老给事中,又庇护了他一段时间,让他有时间学习皇宫外的东西,从高高在上的皇子,慢慢的学会去做一个普通人。
他流落到余姚之后,又遇见了胡员外,并将女儿许配给他,使他安定下来。
甲申六年多后,他虽然注意隐瞒,可是骨子里终究不凡,在宫中养成的气质,并不那么容易改变。
这时朱慈焕站在街道到上,嘈杂声入耳,两侧的店铺,叫卖的小贩,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让他逐渐放松了警惕,目光再次被街上的东西吸引。
这也无怪,之前他一直逃难,而且主要活动在破败的北方,即便逃到了余姚,也一直都在乡间,并不敢进入盘查严密的城池,所以他几乎还未见过这样繁华的场面。
说来也是伤心,堂堂帝国的皇子,要不是妻子生育后无法行动,他或许至今都不会踏足县城一步。
他走到街道上,只见街边小铺旁,热气蒸腾,不少人座在沿街的桌边,粥饭点心,荤素小吃,茶水陈汤,丰俭由人。
虽然在外面吃,肯定不如自己动手划得来,但是明朝江南兴起的市民阶层,却很少在乎这一点,这也是资本萌芽的一个体现。
朱慈焕看见眼前的情景,不禁想起了他很早前看的一本奇书《东京梦华录》,里面描写的城中居民,也是每天清晨在报时人清亮的嗓音中醒来后,如今人一样吃完早餐才会去工作。
里面描写的宋朝百姓,因为早市甚为热闹,寻常人家里都不开灶,每天早上不仅有许多卖早点的铺子热热闹闹开始营业,供应一些一二十文钱就可买到的“灌肺”、“炒肺”、粥饭之类的早点,同时开铺的还有卖洗面汤的,何谓卖洗面汤?就是卖洗脸、漱口水。
洗脸、漱口水也有人买?可见宋朝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何等的地步。
眼前的情景,除了没有卖洗面汤的,可以说和书中描绘的景象已经差不多了。
明人对于宋朝人的生活,那是羡慕嫉妒狠,酸溜溜的称呼宋人为“笼袖骄民”,可现在看来,他们也在向此发展。
朱慈焕走在街道上,旁边油饼店里擀面杖翻拍声啪啪作响,饼子下锅香味飘来,让他立时就觉得饿了。
街道上,已经有小斯打办的人,推着车挑着食盒穿梭在坊间巷子里,朱慈焕见他们服饰上印着“福满楼”的字样,一抬头,见远处一块旗幡伸出街道,上面写着福满楼,下面一个大大的“食”字幌子吊在下面,旁边几家也是一般的模样,于是便决定先去吃点东西。
整个酒楼是个临街的吊脚楼,吊脚楼下,放着四五张桌子,但是朱慈焕并没有坐在外面,而是进了大堂,伙计见来了位公子,立刻满面笑容的迎上来,招呼道:“公子头回来我们店吧。我们店里有各色吃食,公子自己点,还是小的推荐一份。”
城中的酒楼,客源主要还是城中的熟人,伙计也都是老伙计,自然知道他是个新面孔。
“有劳了!”朱慈焕边说,边跟着伙计来到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那伙计麻利的将桌子擦了擦,然后指着墙上的一排木牌,上面各种食物明码标价。
“公子第一次来,我们店最擅长做各种粉线、混沌、菊糕,客观要用些什么?”
朱慈焕看见木牌上,虾鳝面、鸡肉线粉、香糕、菊糕、酥饼、烧饼等等,足有十多样,最终还是拿不下决定,笑道:“还是劳烦小二哥推荐。”
“好了!”伙计声音洪亮的答应下来,又问了朱慈焕有没有什么禁忌,然后行了一礼,拖着长音说道:“公子稍后,小的保证您满意。”
伙计退去,朱慈焕将目光移动到堂内一个角落,一个枯瘦的老汉坐在一脚落里,正拉着二胡,一个十四五的少女,正唱着山坡羊,整个大堂内有十多张桌子,坐满一大半,可见店家生意兴隆。
他正张望着,伙计已经把食物端上来,一碗鸡肉粉线,一碟菊糕,一份油饼,居然还备上了一个芒果。
当下朱慈焕道了声谢,然后就开始吃起来,他本是皇子,在宫中即便节俭,生活也差不到哪里去,可是颠沛流离这几年来,却没有正经吃过什么东西。
现在,他虽然取了妻,生了子,但是家中的条件,却并不是特别好,就算江浙文脉鼎盛,寻常人家也将孩子送到私塾蒙学,读书不成再去做其他的事情,可是他在一个小镇子里,也没有多少学生可教,他又不太好意思去找丈人接济,所以生活还是比较清贫,平常都是粗茶淡饭的过日子。
这一碗鸡肉粉线入肚,他只觉得美味无比,连汤都喝了个干净,可整个动作去很轻,他将碗筷放在一角,然后又分别将糕饼吃掉,都是细嚼慢咽,吃过的碟子也被放的整整齐齐,最后才很熟练得撕开果皮,将芒果的果肉全部吃掉。
一旁跟来监视的士卒,心中却暗自称奇,从这人的吃相来看,绝对不会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知县老爷吃东西也没他这么好看,而那个芒果,是从天竺、从南洋那边运过来,他居然不感到稀奇,这就奇了怪了。
朱慈焕将桌上的东西,全部吃完,伙计推荐的刚刚好,不多不少,他刚好吃好,而且每一样都是美味。
一时间,他觉得抛弃皇子身份,每天过这样的生活也是很好。
“承蒙关照,三十二文钱,公子头回来,掌柜的说给公子算三十文,希望公子下次光顾。”伙计上前来,满面笑容的报账。
当然这其中自然不算那枚南洋果的钱,那东西也是今年才大量涌进来,一个就得六十文,顶两顿饭钱,一般人家可不会随便吃。
“多谢小二哥!”这么多东西只要三十文,确实划算,可是朱慈焕一边掏钱,却一边肉疼起来,方才的想法又瞬间破灭,想每天吃好,还是得有钱,他一共就带八百文出来,这一顿就吃了三十文,要是每天这样,他还真的无法承担。
其实他又吃鸡肉粉线,有吃糕饼,才要三十多文,也是小二见他举止有礼,觉得他是个富贵子弟,才给他上了最好的,平常人家早餐一般也就十多文钱,而在城内作坊上工,一月二两到三两银子,完全可以承受的起。
朱慈焕出了店铺,已经是朝阳高挂,街面上热闹多了,店铺的门板全部被打开,亮出了满目的商品,不少都是海外的货色,远处的戏楼中也有锣鼓传来,一股盛世之感扑面而来,但朱慈焕紧了紧钱袋,却没有在向四周观看,而是直接往粮油铺而去。
第942章残酷的资本积累
余姚只是江南一个小县,苏州、杭州、松江每一个都要比它更加繁华,更不要说南京城了,可这种繁华,却并不属于朱慈焕。
他在粮油铺买了些面粉和香油,又在布庄扯了几尺普通的棉布,准备回去后给妻子做件新衣,边角再给儿子做点鞋帽,然后在肉铺砍了半斤猪肉,身上的铜钱就被花完。
远处一瓦舍内,正在说书,再远些的戏楼里,正唱着昆曲,强烈生动的生活气息,让朱慈焕迷醉,他本想好好逛逛,却无赖囊中羞涩,家中还有事情,便只好背着东西离开了大街,返回胡家庄。
监视的士卒跑回来,向军官报告了他跟着一天的结果,说了心中的疑惑,并要了一百文钱。
军官皱了皱眉头,可还是掏给了老卒一百文,那老卒接过钱,脸上堆满了笑容,他边往胸口揣,边疑问道:“头儿,我看那公子是与常人不同,身上有贵气,可多半也就是北面逃过来的一个富贵公子而已,头儿为何这么感兴趣?”
军官冷笑一声,撇了老卒一眼,“李县丞是张阁老家的亲戚,你知道吧!”
“知道啊!据说张阁老家的三公子取了李县丞的妹妹做妾,刘知府今年任期一到,要调到湖州做同知,咱们县李县丞就该扶正做老爷了。”老卒点点头,可他还是不明白,“但这与这位公子有什么关系呢?”
军官听他这么说,敲了他一下,看着他低头把数好的铜钱放到怀里,“你消息还是蛮灵通,也很聪明,交代的事都能办好,可是却不会抓住机会,巴结长官,只看见眼前的小利,所以至今只是小卒子。李县丞要扶正,你说我是不是要巴结巴结?”
军官暗示他将铜钱还给他,给他一个巴结的机会,老卒不知道真不明白还是没听见,依然将钱揣好,然后一脸疑惑,“这与那公子有什么关系?”他想着长官说他至今只能做个卒子,又想着眼前的军官比他迟入行七八年,却混到了巡检的位置,不禁又说道:“头儿教教我!”
“那书生是北方逃来,行为举止,曾经必然是富贵之人,可是却似乎有意隐藏身份。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在案之人,或者是没来得及撤到北方,还有家人在北边做官的人,所以才会如此小心。”
明军攻打南京之后,浙江和福建与北面的联系被明军斩断,萧起会,谭泰,张存仁等人先后投降,使得明朝快速接手了浙江、福建,可是也不是所有的清朝官员都愿意投降,还有一些人因为家眷在北方,或者还有亲人在北方担任高官,不愿意向明朝投降。
这些人等于被滞留在了明朝统治区域,他们只能隐姓埋名,因为明朝抓到他们多半不会客气,军官便有些怀疑朱慈焕是这样的人。
老卒点了点头,认可了他的判断,可是如果只是这样,军官完全没有必要这么上心,抓捕有不是他们的事情,而且这与巴结李县丞又有什么关系?
军官见了老卒的表情,故意停了一会儿,然后带着一丝得色说道:“之前你也听到了,那公子说是胡员外的东床。李县丞的舅子,就是城东的织居周员外,看上了胡员外在城外的一千多亩稻田,想买过来全部种上桑苗,但是这个胡员外是个老顽固,并不愿意,说不能让佃户没有活计,不能没人种粮食,还说朝廷不管理,迟早要出大问题,所以死活不愿意。”
现在明朝传统的小农经济并没解体,还保持相当大的体量,传统的势力还很强大,商人作坊方面,还存在着原料不足,人手不足的问题。
商人和豪族便通过高价收购,或者是官商勾结,来获取大量的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提高待遇来招募人手到作坊做工,慢慢瓦解传统的经济模式,这就使得他们与小地主和小农间存在矛盾。
不过以目前的情况和官府的态度来看,传统的经济模式必然解体,种植方面会形成大面积,大规模,统一的种植,小地主和小农肯定会大量失地,甚至破产,以此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供商人和大豪族大地主驱使。
这是不是好事,对于小民来说肯定算不上好事。
如果传统经济解体,社会上必然会存在大量失地的人,工坊从雇不到人,劳动力紧缺,会转变成为到处都能雇到人,那个时候,商人和大豪族还会不会以优异的条件来雇佣这些失地的人,那就尚未可知了,之后必然还有更加猛烈的斗争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