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铎因此得以从江北抽调大批人马,送到南京城中,而王彦对此自然不满,所以才派夏小隐来他军中,已有监视督促之意。

    值得庆幸的是,幸而南京被破,否则王彦肯定要恨上他。

    现在王彦对他已是不喜,如果真的闹僵,王彦极有可能与唐藩联手打压他,那他还真承受不住,所以要挟肯定不行。

    “那爱卿是什么意思?”鲁王坐直身子,张名振见自己会错了意,便退了回去。

    这时张肯堂便说出了他的想法,“殿下,臣说的是,殿下可以利用衡阳藩的担心,获取底牌,但是却不是以此来要挟衡阳藩,而是让衡阳藩自己权衡之后,来改变态度。”

    鲁王脸上严肃起来,身子朝他倾斜道:“让衡阳藩自己权衡?自己改变态度?这怎么能做到?”

    鲁王连发三问,张肯堂拱了拱手,回道:“殿下虽是与唐王争位,但谁能登临大宝,实际上却是要看衡阳藩的态度。大明社稷到了这一步,殿下与唐王都只能暂时忍耐。衡阳藩的想法,想必大家方才已经想明白,他是想掌控一个统一的朝廷,对他来说,支持谁,大明分裂内斗的危险小一点,他就会支持谁。”

    鲁王有些明白,只要他能压服唐王,让唐王屈从,并且不闹事,那他登基,衡阳藩也并不会反对,可关键他能压住拥唐派么?

    张肯堂似乎明白他的想法,连忙继续说道:“殿下,现在等于是殿下与唐王摆着让衡阳藩选,只要我们这边筹码更重,衡阳藩觉得选择唐藩风险太大,就有可能改变态度。”

    张肯堂说完,张名振立刻插一句问道:“阁老,现在我们哪里还有新的筹码?”

    鲁王的脖子伸长起来,帐内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张肯堂,而张肯堂也斩钉截铁的道:“有,当然有!”

    鲁王眼睛一眯,“是什么?在哪里?” “自然是兵,只要我们兵多,衡阳藩自然顾忌!”张肯堂说道。

    王彦之所以一家独大,除了他的威望之外,一是因为这货有广南海商这个钱袋子,控制了南海贸易,二就是他兵多,而且精锐。

    鲁王主要的支持者是浙江士绅,这点从鲁王政权的内阁人员就可以看出来,早期十三个大学士,七成都是出自浙江,像朱大典、张国维、陈函辉、柯夏卿、章正宸、孙嘉绩、熊汝霖都是浙江人。

    由此可以看出鲁王内阁是以浙江缙绅为主导的政治集团,浙江人在其政权内部掌握了大量的话语权。

    鲁王也有钱袋子,那就是浙东海商。

    他们以前可执天下牛耳,但现在不行了,鲁王也就基本没什么钱了。

    说兵,鲁王现在是有数十万,可能比王彦还要多,但他的兵大多是谢迁他们带来的山东和两淮的流民,十万也比不上王彦一万人。

    他的精锐之兵,恐怕也就四万左右,比唐王一派还要差一些。

    “卿家的意思是?”鲁王听了张肯堂的话语,似乎已经抓到了一丝眉目。

    张肯堂看了众人一眼,向鲁王行礼道:“殿下,南都光复,天下震动,以殿下在浙江的威望,浙江一省可传檄而定。张存仁、谭泰、萧起会现在已是孤立无援,根本无法在浙江立足,殿下若是抢先招之,便可得四五万精兵。如此衡阳藩做决定时,岂能不掂量掂量!”

    明军攻下南京,人马需要进行短暂的休整,王彦只派五千人马,南下支援孙守法。

    其实连五千人马都不用派,只要张存仁知道南京失守,便会肝胆俱裂的退回浙江。

    浙江原本工商业发达,清兵来了之后,产业遭到破坏,棉田、桑田被改成稻田,浙东海商和士绅的利益被侵夺,加上清廷迁海,与日本、朝鲜的贸易也没法子做,浙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

    现在南京被打下来,张存仁等人回到浙江,就等于是坐到了火山,除了死,就只剩下投降。

    鲁王政权中浙江人众多,只要条件提的好,想要招降浙江的清兵,应该问题不大。

    如果张存仁等人向鲁王投降,鲁王得了这四万多清兵,那立刻实力飞涨。

    虽说比不过王彦,但比唐王,确实便强了一大节,使得王彦不得不顾忌更深。

    “好!”鲁王听完后,一声赞叹,猛的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在帐中来回踱步,走了几个来回后,忽然停下来,对张肯堂道:“这件事必须尽快去办,要抢在衡阳藩和唐王的前面,条件开优惠一点也没有关系,这四万多清兵,孤一定要拿到手里。”

    南京城,总督府衙门,衡阳藩的文武们也聚在一堂。

    众人在两边坐定,王彦也一屁股坐在了正堂,然后开口说道:“方才大殿里的情况,诸位也都看见了,两方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唐王这边有大行皇帝遗诏,拥唐派绝对不会让鲁藩登基,而鲁藩那边方才的态度,恐怕也不会作出什么让步。对此,诸位有什么看法。”

    王彦说完,下面众人小声议论,陈邦彦与顾炎武隔着茶几,身子倾斜着交换了几句,最后还是由陈邦彦起身说道:“殿下,我等道是想先听一听殿下的想法。”

    王彦微微一愣,无奈一笑,“本藩问你们,你们道先问我了。”

    说完,王彦思考片刻,然后正了正身子,沉声说道:“那本藩就先说几点,这第一,大统之事,确实需要早日定下。第二,唐鲁两藩相争,相较之下,本藩更希望唐藩即位,第三,本藩不希望,因为继统之事,惹出内讧,坏了现在的大好局面。第四,本藩希望,新帝不要损害本藩的利益,掣肘本藩的改革。”

    陈邦彦听后看了顾炎武一眼,从新坐下,脸上露出沉思之色。

    王彦一下说出四条,显然心中早已思考过了,并非临时起意,而这四条加再一起,有的还自相矛盾,也着实是个大问题。

    堂内瞬时热闹起来,众人交头接耳,顾炎武同陈邦彦交谈一阵,陈邦彦点了点头,顾炎武随即站起来。

    众人见他要说话,堂内立时安静下来,便见顾炎武行了一礼,然后说道:“殿下,卑职以为大位只能有唐藩一脉继承。”

    王彦抬手,示意他继续,“说说为什么?”

    顾炎武停了下,伸出一根手,环视堂内说道:“其一,殿下借着为皇帝复仇之名攻下南京,大行皇帝威望便被拔高,唐藩一脉,法统已经稳固,鲁王虽有威名,但影响只限东南,不能与唐藩一脉相比。其二,鲁藩一系,七成浙人,地域色彩浓烈,只能算是地方政权,若是鲁藩即位,两广、楚赣、八闽的士绅都不会心服,且东林恐死灰复燃。有此两点,鲁藩不可立!”

    一个地域性的党派掌控全国的政权,那对于国家必然是一场灾难,这点崇祯朝已经应验。

    如果朝堂上一个地方的人太多,那很太容易形成一个一家独大,没有节制的利益集团,“东林党”就真的可能从新出现。

    王彦不禁多看了顾炎武一眼,到不是他说鲁王不可立,王彦从始至终也没想过让鲁王即位,他惊奇的是顾炎武曾也是东林一员,且他为江南人士,东林是江南士绅利益的代表,他显然不是站在江南一隅的角度说话,而是为天下说话。

    不过东林不东林,只要不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有约束,有博弈,那王彦此时并不在乎,而且光复江南后,江南士绅肯定要在朝堂上找人发声,没有东林,还有西林,其他地方上也有代表地方利益的党派,只要他们不要超过底线,相互约束,相互妥协,便也不存在多大问题。

    当然这些事是以后考虑的问题,现在谈的是大统承继。

    王彦点了点头,开口说道:“鲁藩不可立,但是立唐藩,鲁藩恐怕不会善罢甘休啊!”

    顾炎武笑了笑,“那就都不要立!”

    王彦听了嘴角微微笑了一下,但马上就收住了笑容,震惊道:“都不要立?”

    大堂内,也震惊一片,但其中也有不少明白人,泰然自若。

    立皇帝这种事情,做臣子的并不好插手,历史偶然有人为之,也留下恶名,王士衡好名,必须立个牌坊,他心中早有想法,但却不肯自己说。

    不过好在他不像崇祯那样不愿意担责,他对部署颇为维护,不少人听了第四条,便猜到了他的打算。

    (哈哈~六千字写完了。)

第779章拥立皇长子

    都不立是什么意思?堂上顿时跟炸开了锅一般,诸人中有坦然自若者,有惊讶者,有面露喜色者,也有满是惶恐者。

    毕竟此时的楚党,还是一个有治国理念,以追求大明复兴,实行政治改革,革除朝野弊端的新兴集团。

    大明复兴和实现改革,是众多楚党的共识,可谋逆却并不是,他们支持王彦,是王彦能够承担这份使命,但“都不立”是什么意思?

    王彦见此,有必要要控制一下,他把手压了压,提声道:“肃静,听顾部卿说下去!”

    堂内不少准备发表意见的人,纷纷又多坐下,作为党魁和主藩,他的威望还是足够的。

    顾炎武等安静下来,随即对王彦,对堂内众多楚党大员拱手行礼,“殿下,诸位同僚。唐、鲁两藩,如今相持不下,两藩都不肯让步,这大统之事便确立不下来,甚至有可能生出内讧。这对于天下,没有半点好处。殿下欲从中调解,维持朝廷稳定,那就只能设法让两藩妥协,拿出一个三家都能接受的结果来。”

    立唐,鲁王反对,立鲁,唐王反对,两方都坚持,那就玩不下去,要散摊子。

    如此一来,就只能另选一个,两藩都能接受的人。

    众多官员听了,小声议论,王彦却道:“顾部卿可是有解决眼下困局,三方都能接受的策略。”

    顾炎武听王彦之前的话语,早就明白了王彦的意思,他没有犹豫,“殿下,卑职以为只有拥立皇长子,才能复合各方利益,才能实现妥协。”

    为什么不是桂王,原因很简单,桂王现在完全掌握在王彦手中,王彦要立桂,两藩只会认为他想独揽朝政,王彦自己不妥协,两藩怎么会妥协呢。

    王彦早有立皇长子之意,唐、鲁二藩都正值壮年,有一定的班底,且都是有抱负的人,他们登位后,王彦没有借口不让他们参与到国政中来,而拥护皇室,保守派系的官员,很快就会汇集到新皇身边,王彦难免又要与新皇摩擦,所以两人登基都不符合王彦的利益。

    隆武的意思是不想让皇长子成为权臣,皇叔的玩偶,所以不想让皇长子接位,直接传给唐王,也曾经交代王彦,要看护好皇长子,让皇长子做个普通亲王,但王彦却不能随隆武的意愿。

    “立皇长子?唐王和鲁王能认同吗?”

    堂内众人听了顾炎武的话语,安静了一会儿,严起恒起身问道。

    王彦看着顾炎武,示意他继续说。

    “严部堂,拥立皇长子,首先对殿下有大益,皇长子年幼,殿下的威望足以摄政,我们一派,可掌控朝廷十余年,专心对付清廷,改革弊端。”顾炎武先说了一句,这正是王彦的第四条要求。

    王彦将这条放在第四,做幕僚、心腹的却要体察他的心思,其实四条的顺序,完全是颠倒的。

    这一条,自然也复合楚党众多官员的利益,他们跟着王彦,自然也是希望有机会实行心中抱负,获取高位,立小皇子,确实是最佳选择。

    顾炎武接着说道:“接下来,就是唐、鲁两王能不能够接受小皇子的问题。先说唐王,他是由拥唐大臣,苏、陈、万、顾等阁老,以及郑国姓、金声桓等几大强镇支持。拥唐派之所以支持唐王,第一是因为他们需要唐王来与鲁王抗衡,保证自身利益,第二是因为皇长子年幼,主少国疑,压不住鲁王、甚至桂王,所以才选择支持唐王争位。现在唐王、鲁王争斗不下,谁也无法压服谁,如果殿下支持皇长子继承大统,拥唐派的大臣,极有可能接受这个结果。”

    王彦点点头,如果唐王登位阻力太大,拥唐派退而求其次,选择皇长子的可能还是很大的,只是这样一来,唐王必定十分不满,会记恨上王彦。

    堂上的人并未反驳,王彦见此催促道:“鲁王呢?”

    “鲁王连唐王都压制不住,殿下不支持鲁王,鲁王便肯定争不下皇位,可对鲁王而言,也绝对不会允许唐王登基。唐王春秋正盛,若登临大宝,政事上必然要亲力亲为,再加上朝堂上,已经有了殿下,那大明内部的格局就是,两强一弱,鲁藩便没有地方站,所以鲁藩一系,绝对会力争,不会退让。可要是皇长子登位,皇帝无法理政,朝堂上的格局就是一强两弱,只要殿下稍弱妥协,给鲁藩一系让出一些利益,当可达成妥协。”

    现在的情况是,立唐王,鲁王不满,立鲁王,唐王不满,这两方都不能妥协的话,或许只能学北方的满清挑个年纪小,又没有实力的出来,然后让唐鲁两藩继续保持牵制和平衡,这符合王彦的利益。

    王彦早已决定,但他也要统一楚党内部的意见,于是说道:“诸位以为如何?”

    堂上的大臣们沉默一会儿,严起恒站起身来,拱手道:“只要两藩不打起来,维持朝廷稳定,卑职以为可行。”

    众人听了,纷纷点了点头。

    王彦见此,随即说道:“既然如此,顾部卿便往江西一趟,将曾皇后、皇长子迎接到南京来。”

    顾炎武正要领命,陈邦彦却站起来,伸手叫停,“且慢!”他向王彦拱了拱手,随即说道:“殿下,皇后与皇长子,在拥唐派的护卫下,顾部卿恐怕迎不出来,反而会引起拥唐派的反感,以为殿下蓄谋已久。卑职以为还是等三方达成协议后,再做决断。”

    王彦听了,从谏如流,“那就等三方协商后,再去迎接。不过此事也不能拖太久,明日便举行议事,与两藩把事情定下来。”

    商议既定,王彦挥手让人退去,这些天来他基本没有好好休息。

    虽说他这边已经商议出了应对方略,但唐、鲁两藩此时只怕也在各自盘算,未必会听他的,明日必然有一场耗费精力的大战要打。

    今天是唐、鲁两藩互怼,明天可能是他怒怼两王,所以需要养精蓄锐。

    堂内的官员将领,一一退出大堂,王彦揉了揉脑袋,正欲起身,忽然却见余太初逆着出去的众人,走了进来。

    (感谢龙敏、666嘿嘿、桔子一瓣、小小小芬、神蘑菇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订阅)

第780章旭日东升

    王彦见余太初进来,眉头一挑,心中有些不好的预感,不会是在他们商量之时,两藩已经生了什么龌龊,或是鲁藩准备离开南京了吧?

    这时王彦脸色一沉,等他进前,不禁开口问道:“可是发生了什么要事?”

    余太初走近后抱拳,低声说道:“殿下,方才监视鲁王的人来禀报,沈宸荃离开鲁王军营,秘密南下了。”

    王彦听了微微一愣,忙回头对身边亲卫道:“去,将陈大人,方大人,顾大人请回来。”

    亲卫闻令,急忙追出,片刻后领着几名已经走出大堂的官员,又回到大堂。

    这时王彦问余太初道:“可知道沈宸荃去做什么?”

    “卑职以派人跟随,目前还不清楚。”余太初抱拳说道。

    王彦皱了皱眉头,挥挥手,示意他先站到一边。

    “诸位,鲁王派沈宸荃秘密南下,是什么意图?”

    这个时候,两藩的任何一个举动,王彦都会高度警惕。

    陈邦彦几人从新进堂,还未入座,便听到王彦相问。

    三人都愣了一下,一时不得要领,方逢年听后,想了一会儿,猜测道:“莫不是想去招抚浙江?”

    方逢年原来是鲁监国绍兴监国时的大学士,浙东之变后,鲁监国流落出海,他则迁到了武昌。

    王彦在武昌建藩后,他这一派急需要方逢年,这种经验丰富的老官僚,所以将他吸纳入楚党之中。

    就像隆武朝廷大学士张肯堂现在成了鲁王系的得力干将,方逢年也被王彦折服,而他为官多年,行事老道,如今也是楚党内十分得力的干员。

    方逢年是浙江人,熟悉鲁王派系也熟悉浙江,因而一猜便**不离十。

    王彦听他之语,与陈邦彦对上一眼,恐怕还真是如此。

    “殿下,估计方老说中了。”顾炎武开口说道:“鲁王一系与浙江有千思万缕的联系,现在南京以下,浙江传檄可定,鲁王必然是去招抚浙东了。”

    王彦微微皱了下眉头,现在大明在名义上是一个朝廷,事实上三个大藩,王彦自己就是最大的一藩,但他想重建中央,便并不希望唐藩、与鲁藩太过强大,否则今后肯还是要打一场内战。

    “殿下,恐怕鲁王不仅是想招抚浙东,而且还想要将浙闽四五万清军,全部收入囊中。”

    陈邦彦不是浙江人,但经过方逢年一提,思路也就打还了,一下点出了要害。

    现在唐、鲁两派都有兵有地,王彦说要限制他们也不太可能,而且这次光复南京后的果实,两藩肯定也要分,这是阻止不了的事情,王彦的兵力占不了那么多地,藩国官员尚且缺额严重,也没那么多官员去接收地方。

    不过,这果实怎么分,却也有说法,这几万清军王彦是绝对不愿看到落入鲁王一家手中,如此唐鲁的平衡就打破了。

    王彦皱了下眉头,沉吟片刻,然后吩咐道:“鲁王在浙江得天独厚,这点我们和唐王比不上,但这几万清兵不能让鲁王一个人全占了。方老是浙江人,本藩让戴之藩领三万人与方老同行,老方辛苦一趟,能招多少是多少。”

    王彦这是准备从鲁王的牙缝里抢人了,方逢年拱了拱手,“下官在浙江还有些人脉,必定全力以赴,不负殿下之托。”

    王彦点点头,可脸上还是有些不放心,在浙江,他这一派人生地不熟,想要招降别人,连门都不知道往哪里走,可鲁王一派却轻车熟路。

    王彦还是担心鲁王一下招抚太多人马,他犹豫了一下,于是补充道:“孙守法还在苦领关,鲁王招抚浙闽清军的事情,可以派人透露给唐王他们。”

    “下官知晓!”

    陈邦彦很快明白王彦的意图,这是让唐王也参与进来,一起和鲁王抢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