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济格的脾气在满清诸王之中,以粗鲁残暴而著称,他连满清的小皇帝都敢羞辱,何况是杀一个无关紧要的绿营将领。

    宜城作为清军在南面的前哨站,轻易被明军夺取,而作为主将的高第不仅没有起到预警监视的作用,而且连明军的底细都没有摸清楚,实在让阿济格不能容忍。

    高第闻语赫赫发抖,连忙磕头道:“王爷息怒,奴才是不小心中了明军的奸计,王爷再给奴才一次机会,奴才一定将功补过。”

    “将功补过?”阿济格耻笑道:“你要怎么将功补过!”

    “请王爷拨给奴才一些器械,奴才一定将宜城拿回来!”高第磕头连连。

    宜城对于清军而言确实很重要,他能为襄阳城下的清军起到警示作用,又宜城扼住明军北援的水陆要道,清军就能放下心来围攻襄阳。

    阿济格闻言,有些动心,他刚欲说话,吴三桂却说道:“王爷,这攻打宜城的可不是一般的明军,据我兄长所见,他们打的旗号可是王彦的督标,其将领乃是锦候袁宗第。此人历经战阵多年,乃是一员大将,恐怕不容易对付。最为关键的是,袁总第出现在宜城,那是否代表着王彦已经攻下武昌,大军开始北上救援襄阳了呢?”

    阿济格闻语,微微一愣,然后惊疑道:“长伯的意思是,勒克德浑已经战败,王彦的主力,可能已经到了宜城?”

    武昌城高强厚,有近六万清兵,居然被王彦攻下,这点让阿济格不敢相信。

    “正是~”吴三桂见此微微点头,但他见阿济格表情惊疑,他自身也不太相信,明军能够再这么短的时间内攻下武昌,于是又提出另一种可能道:“除此之外,便是王彦久围武昌不下,又担心襄阳局势,分兵过来支援,不过无论是那种情况,我们都应该先弄清南面的情况,不能轻易出动兵马,严防明军主力突然杀到。”

    阿济格微微思索:“那攻城也要暂时停下吗?”

    “停下来!万一我们攻城之时,被明军突袭,那就不妙了。”吴三桂道:“如果明军主力真的到了,那我们的作战计划就得从攻城改成打援。”

    阿济格点点头,他看了跪着的高第一眼,遂即喝道:“没用的东西,还不给本王滚出去探查,看看到底来了多少明军。”

    襄阳城上,明军士卒已经做好了准备,滚石雷木被堆积到城上,臭烘烘的瓦罐里装满了煮沸的粪便,一支支羽箭正浸泡在其中。

    明军将士,早以做好了准备,但早饭时间以过,往日该出营攻城的清兵却没有什么动作,绵延数里的大营显得异常安静。

    高一功带着亲卫走上城墙,抬头看了看头顶的太阳,不禁疑惑的问道:“清兵今日难道不准备攻城了吗?”

    扬彦昌闻语,说出了自己的猜测:“侯爷,今日高第部从南面败入清营,末将猜测是不是国公的援兵到呢?”

    高一功闻语一喜,不过遂即又冷静下来道:“也有可能是清军做戏,让我们误以为援兵到来,然后派遣人马假扮明军,骗开城门!襄阳一地,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谨慎啊~”

    “侯爷~”高一功正说话之间,扬彦昌突然指着远处的清营道:“清军派遣哨骑南下了。”

    远处的清兵大营,营门大开,果然有一队队清军骑兵,从营内奔出,惊起一片烟尘望南而去。

    见此,高一功等人,心里不禁一阵波动。

    次日,十多名清军哨骑,领着一支车队,望北而来,为首一中年男子,道服方巾,手持节杖,虽是步行,却显得气宇轩昂。

第322章不跪下国之王

    清军已经两日没有进攻襄阳城,城外不时从清营奔出的哨骑,插着羽箭返回的清兵,都告诉襄阳城内的守军,援兵来了。

    即便是谨慎一点的高一功,也意识到,一切可能都是真的,但他依然命令守军提起精神,紧守城池。

    远处打这节杖的队伍出现在清营外,城上的士兵见了不禁发出震天的欢呼之声,无数士卒和守城青壮,纷纷奔上城头观看,而后加入欢呼之中。

    清营内的清兵,也感受的战局的变化,城上明军气势高涨,营内清兵的气势则低落下来,吴三桂在大营内听见呼喊声,则将眉头皱了起来。

    黄旭东见此心里微微一笑,他请命出使清营,按着众人商议的对策,使清军觉得明军不能轻易战胜,所以他的车队上,插着足以让城上明军看的见的大旗,而他本身亦举着一根风骚的节杖。

    清军的哨骑,在南面发现他们,黄旭东遂即表明使者身份,清军虽然是蛮夷,但也知使者是要面见阿济格,所以也不敢造次,直接引着他们回营。

    “先生在这里等候,我去禀告王爷。”

    来到寨门处,几名清军骑兵翻身下马,为首的把总吩咐一声,便按着战刀,大步往营帐而去。

    吴三桂的营帐在西北角,他正站在地图前思索,考虑眼下局势,分析各种可能,其中他最担心的就是武昌失陷,王彦全军来援。

    “王爷,卑职去宜城探查的途中,路遇一队明军使者,便将他们带了回来。”那把总来到吴三桂军帐之外禀报道:“现在他们就在营外,还请王爷示下。”

    吴三桂闻语,遂即明白方才襄阳城上为何发出阵阵欢呼之声,这让他一阵懊恼,但他没有责怪他人,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襄阳守军知道援兵已至,固然会士气大震,但只要他击败明军援军,那襄阳守军就会从希望便成失望,士气将会降低到极点。

    “你带他们进营,本王去寻英亲王商议。”吴三桂微微叹了口气。

    帐外把总立马行礼离开,吴三桂亦拿起自己镶着金边的头盔,挑起帐帘,大步走向大营中央的阿济格帅帐。

    因为襄阳城上传来欢呼之声,阿济格走出了大帐,吴三桂遂即上前将明使到来之事进行禀报。

    “什么?”阿济格微微皱眉,冷笑道:“明军的使者,他来见本王做什么?想要本王罢兵休战吗?”

    “不管是什么目的,见见便知,而且还能借机摸清明军援军的情况,甚至可以打探到武昌的消息。”吴三桂说道。

    “长伯说的不错~”阿济格微微点头,“哼~他们既然自己送上门来,本王严刑拷打一番,明军的情报,便统统知晓,毕竟汉人都是软骨头,经不起威胁和诱惑。”

    这话让吴三桂约显尴尬,阿济格也很快意识到这一点,但他满族人自己的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何况是吴三桂了。

    “既然如此,让明使过来拜见本王吧~”

    阿济格遂即回到帐内,在虎皮座椅上座定,又唤来三十名八旗甲士,立在两侧,显得杀气腾腾。

    片刻之后,帐帘被挑起,黄旭东领着两名属下,他手持节杖,身后两名明军士卒则各自捧着一个木盒。

    “大明朝,堵抚台幕下参赞,受镇南将军、楚国公王士衡之托,参见清国英亲王。”黄旭东,微微拱手道。

    阿济格见此,双目发出犀利的寒光,冷声道:“即是来参见本王,为何不跪!”

    “上国之臣,不跪下国之王!”黄旭东抬头笑道。

    阿济格却颇为不耻道:“岂有京师被占,皇帝被掳之上国耶?”

    吴三桂还要些脸面,并没在这件事上说话,但黄旭东却将他拉到话题中来:“彼国乘我天'朝之衅,据我中原,礼乐衣冠,尽污腥。我天'朝之败,非尔满洲之力,实为吴大将军献关之功,闯献之祸而至也。昔日我朝内外交困,使尔小国猖狂,今我朝君臣一心,尔国便如纸糊之虎,一捅就破。我大明镇南将军,楚国公彦,兴大兵十万,灭尔两汉旗,歼蒙满八旗两万众,拔荆州、武昌二城,杀伪王伪公,一路所向披靡,满洲八旗,不过尔尔。以我看来,不须多少时日,我大明必复两京,以尔如此实力,也能让上国之使跪拜耶?”

    吴三桂闻语,心里不由一惊,武昌果然已经被王彦攻下了,而阿济格却猛然一掌拍在虎皮座椅上,怒道:“猖狂,南蛮子休要逞口舌之能,尔今何来?信不信本王先宰了你,然后挥兵南下,砍下王彦狗头。”

    眼前的明使,让阿济格十分恼怒,他一开始以为对方是要求和,但现在的情况却有些出乎意料了。

    武昌六万清兵居然不到一个月就被明军击败,而听黄旭东的话语,似乎勒克德浑带入湖广的八旗兵,几乎被明军消灭了个干净,这就让吴三桂感到震惊起来,于是也开口说道:“贵使今天到此,不会就只是想激怒我们吧?”

    两旁的清军甲士,随着阿济格的愤怒,纷纷作出拔刀的动作,让大帐内显得杀气腾腾,黄旭东见此,却不惧怕,依然笑道:“英亲王若是有本事,大可挥军南下试上一试,其实不用英亲王出兵,我家国公兵马已经到了宜城,不日就会来与英亲王决战。今日我奉命出使,除了为英亲王带来一点礼物之外,就是来投递战书,邀王爷明日与我****大军一战!”

    黄旭东说完,遂即从袖中拿出一封战书,放在身后士卒抱着的箱子上,然后便让士卒将箱子呈上。

    阿济格、吴三桂听了黄旭东的话语,却不禁一阵惊讶,他们有想过各种可能,却没想过黄旭东是来下战书,而奇怪的是,他们心里居然有一丝胆怯,不敢轻易应下。

    这时清兵甲士,从明军手中接过箱子,将书信交给阿济格,又在他的示意下,解开包裹箱子的棉布,将盖子取了下来。

    “这~佟养和~孙定辽~”

    两个箱子里,正是被腌制好的清廷湖广总督佟养和、湖广提督孙定辽的首级,阿济格、吴三桂见此,心里顿时一惊,彻底相信了武昌被攻破的事实。

    黄旭东见两人的表情,遂即笑道:“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营外还有十辆大车,装的都是清国大官的人头。我家国公知道,贵国信奉萨满,讲究人死之后,灵魂会附在鼠尾小辫上,所以好心将这些人头送来,但贵国被砍的人头太多,我们也只能捡些官员和军官的脑袋运送过来。”

    “够了~”黄旭东满脸微笑的说着,阿济格却愤怒的将他打断,然后怒喝道:“岂有此理,还不把他拉出去,给本王砍了~”

    (感谢悦冻窝芯,殊战之殇的打赏)

第323章计中计

    且说阿济格看见佟养和、孙定辽的首级,又听了黄旭东挑衅的话语,心中暴怒,他呵斥帐内甲士,要将黄旭东斩杀,以泄心头之愤。

    一众清兵甲士见此,立马抽出战刀,向黄旭东逼迫而来,帐内两名明军,也立马拔出腰刀,将黄旭东护在身后,显然不会束手就擒。

    黄旭东见此,却大笑道:“满清不过如此,尽然惧我区区一使者!今尔杀我,他日国公定将尔族屠灭,以一命换一族,死得其所也~”

    “南蛮不惧砍头呼?”阿济格很少见到这样的汉人,他怒极了道:“看本王亲手活剐了你~” “为义而死,何惜命哉?”黄旭东表面上大义凛然,但背后已经流下一身冷汗。

    黄旭东的表现,令阿济格暴怒到了极点,他本就是粗鲁之辈,现在怒火全部都被挑动起来。

    这时黄旭东与两名明军,已经被清军甲士逼到大帐一角,就要一举锁拿,一名清军将领,却忽然挑起帐帘进来,他看见帐内场面微微一惊,但反应过来后,却立马快步走到吴三桂耳边,一阵低声私语。

    黄旭东见此,却放心下来,他眼神制止了两名属下的反抗,顿时就被清兵抓了起来。

    吴三桂听完,脸上神情却立马一变,他猛然看了被逼入角落的黄旭东一眼,而然突然说道:“王爷,此事莫要冲动,你们先带使者出去歇息,我有大事和王爷相谈。”

    阿济格见吴三桂如此,心中不解,一旁的甲士们没有得到阿济格的命令,却不敢离开,吴三桂见此,只得走道阿济格身边道:“斥候发现数万明军,正从宜城出发,望襄阳而来。”

    阿济格不明白明军北上,和他要杀黄旭东之间,存在什么必然的关系,遂即说道:“既然如此,那本王正好杀了这个南蛮子来祭旗。”

    吴三桂比阿济格想得要多得多,他见阿济格已经被气糊涂了!遂即再次只用两人能听清的轻声说道:“斥候还在宜城外,发现大批用布遮盖的船只,想必是王彦有意藏匿的明军战船。”

    阿济格闻语微微皱眉,他虽然还是弄不懂,吴三桂为什么要阻止他杀掉黄旭东,但这时也不在坚持。

    他虽然性格鲁莽,易怒,但毕竟是满清的一员猛将,懂得分清轻重,于是他挥了挥手,意示甲士将黄旭东带出帐去,然后问道:“王彦既然下了战书,又带兵北上,本王就应他之请,明天与之决一死战便是!那黄旭东为何不能杀呢?”

    吴三桂考虑的要比阿济格多得多,“王爷,有句话我不知当不当讲?”

    “长伯有什么大可直说。”阿济格最讨厌汉人吞吞吐吐,“没有什么当不当讲~”

    吴三桂微微整理思绪道:“王彦此人,不知王爷了解多少,反正我是约有所闻,他于青州出世,此后战池州,守扬州,使得豫亲王都毫无办法。起初我也只是将他当做一个善守之将,现在看来却是小看了他。”

    阿济格脸色有些不快道:“长伯的意思是本王麾下的满洲勇士,也不是王彦的对手吗?哼,小十五没有击败王彦的遗憾,本王作为兄长,却要让他看看,我是如何击败王彦。”

    多尔衮与多铎关系亲密,但对他这个大哥却要求甚为苛刻,让阿济格心里一直十分不快,既然多铎没有打败过王彦,那他倒是很愿意试一试,击败王彦,使得多尔衮、多铎难堪。

    吴三桂见阿济格的样子,就知道他根本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事实上武昌失陷之后,他们在襄阳作战已经没有多大的战略意义,特别还是面对一个极具威胁的对手。

    吴三桂十分重视手上的人马,这是他在乱世立命的本钱,王彦所部表现出来的战力,无论是一个月内,攻下六万清兵守卫的武昌,还是一天攻下高第守卫的宜城,以及黄旭东身上表现出来的傲气和自信,都使得他不想与这支明军交手。

    “王爷,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黄旭东列举的战绩,都是事实。王彦一部的战力,我们确实不能等闲视之,我军并没有一战而胜的把握。””

    阿济格闻语,脸色阴沉道:“平西王的意思是不想与王彦交战,留下黄旭东好与明军讲和吗?”

    “王爷误会了~”吴三桂解释道:“明军善于水战,而我军舟船极少,此乃我最担心之处也。今日黄旭东来此,明为下战书,但我看他却是有意的激怒王爷,仿佛寻死一般,这就有点不符合常理,我料王彦必有所图也。”

    阿济格听了,冷静下来细细一想,便觉得吴三桂说的有理,于是他又变换口气,温声道:“长伯的意思是,黄旭东此来,有其他的目的?”

    “不错~”吴三桂点点头道:“我也是知道有明军有意隐藏战船,才想明白其中关键。黄旭东来激怒我们,实际上是为了使得王爷愤怒,准备与王彦决战,而王彦的目的却不是决战,他是为了将我们拖在南岸,然后用船队破坏浮桥,使我数万人困在汉水之南。”

    阿济格不禁一阵惊讶,汉水上游的浮桥,是近十万清军的生命线,如果浮桥被毁,他们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击败王彦,那清军就只有弹尽粮绝一个结果。

    “贼子~真是阴险~”

    吴三桂见阿济格反应过来,心里松了口气,“王彦狡猾无比,而我们并没有对付明军战船的有效手断,而且大军扎营在襄阳城下,明军一至,就会对我军行成夹击之势,所以我以为,不如放回黄旭东,假意接受战书,大军今夜立马开拔,退回北岸。”

    阿济格闻语,脸上却犹豫不觉,大军退回北岸,无疑是最安全之法,但这也意味着耗费无数钱粮的襄阳战役,前功尽弃,阿济格显然不愿意接受这一点。

    一直以来,清兵都处于强势的一方,很少有没有达到目的,便灰溜溜退走的情况发生。

    轻易撤退,这在阿济格看来,就是一场耻辱。

    这时阿济格不禁站起身来,在帐内来回走动,片刻后,他才突然站住,而后看着吴三桂道:“黄旭东依然放回去,本王仍然假意接受战书,约王彦明日决战,但今夜本王要率领大军突袭王彦的战船和营寨,如何?”

第324章偷袭

    夜幕降临之时,黄旭东与随行的士卒,返回了明军大营。

    这时王彦为了营造出明军的强势,已经率军离开了宜城,向北推进了百里,全军压向清兵,与襄阳之南的清兵大营相距不过六十余里。

    王彦得知黄旭东回营,心里不禁松了口气,他让亲卫将黄旭东带到大帐,亲自相迎道:“克渊先生冒生命之险,行计于清营,请受彦一拜。”

    黄旭东作揖回礼道:“国公不必如此,在下还要感谢国公,给我这个扬名天下的机会,哈哈~”

    王彦见黄旭东的神情,就知道计划已经成功,遂即微微一笑,“看来阿济格、吴三桂以中我虚张声势之计,今夜必定连夜退回北岸,那么北路清军退回河南,也就是迟早的事了。”

    大军作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旦清军退回北岸,那么之前攻打襄阳的努力,都将前功尽弃,士气大跌,而清军困于粮道太长,就只能有退回河南就食。

    王彦为了使清兵北撤,然后主力转进江西,应对郑芝龙降清之后的危局,可谓煞费苦心。

    “我在清营中观察,吴三桂确实已有退兵之意,我这条性命就是他力保下来,毕竟国公援兵一到,他已经很难打下襄阳,加上武昌失守,襄阳已成鸡肋。吴三桂怕国公摧毁浮桥,断他归路,所以放我回来,又假意应下战书,实则已经准备撤退了。”黄旭东回忆道:“不过,阿济格似乎不太甘心,他虽然答应国公的挑战,但我担心他可能会有其它的打算。”

    按道理说,清军得知明军有大批战船,汉水上的浮桥有被摧毁的危险,肯定是要退回汉水北岸,更为安全,但阿济格的姓情粗鲁,恐怕不会按常理出牌。

    王彦闻语,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