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听到了这个消息,知道竟然有狼在凯巴伯森林里为非作歹,残害鹿群,不禁大发恻隐之心,决定要给狼一点厉害看看。 
  总统一声令下,荷枪实弹的猎手拥进森林,杀戒大开,见狼就打。打了整整25年,终于6000多只狼全被歼灭。 
  森林里没有了狼,鹿群的繁殖失去控制,数量激增,总数很快超过了10万。食物出现严重匮乏,饥荒蔓延,树木枯萎,大量的鹿病的病死,饿的饿死,到1942年,仅剩8000头,而且都是病残之躯! 
  这一切都是因为生态不平衡引起的。因此,肉食恐龙与植食恐龙是无法分开的。




恐龙的基因片断发现了吗 
  一般所见到的恐龙蛋化石,它们的外壳和蛋腔都已经完全石化。1993年初河南郑州一位收藏家所收集的一枚化石却十分特殊,这是从河南省西峡县发掘出来的晚白垩期C型恐龙蛋化石。它的外壳坚硬,扁圆形完整无裂隙,直径9厘米。这枚恐龙蛋化石,在一次意外中被摔成了两半。收藏者从破碎处发现,在硬梆梆的外壳内,包裹着一种灰褐色絮状的软物质,而且略显潮湿。经初步鉴定,恐龙蛋中的“特异”絮状物,主要是硅酸盐粘土矿物。人们把这枚恐龙蛋化石保存在地质博物馆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一位教授,从这枚“特异”化石中取了约20毫克的絮状内含物,做了两项实验:在电炉上灼烧一分钟,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被灼烧的一部分絮状内含物,局部已焦化了,但不能燃烧,实验证明其中含有机物;而经化学分析,絮状内含物里面竟含有0。5~1%的氨基酸!1995年3月15日,新华社在北京披露了一条重要的消息:北京大学的一批科学家,利用近年来建立起来的分子生物技术及实验设备,证实这枚“特异”的恐龙蛋化石中确实有DNA存在,并成功地获得了6个恐龙基因片段。这是人类第一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 
  大家知道,自从19世纪后期,在法国南部第一次发现恐龙蛋化石以来,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及我国,陆续有恐龙蛋化石的出土,但从这些埋藏千万年的化石中寻找到存活的生物大分子,却是史无前例的。因此,最后结论如何,需要非常慎重,还需要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才能作出定论。 
  也许有人会问:基因是储存、记载生物遗传信息功能的单位。现在,既然已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取了恐龙的基因片断,能否在此基础上再复制出活蹦乱跳的小恐龙呢? 
  科学家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要复制出一条活的小恐龙,最起码的条件是必须弄清楚恐龙有多少个基因,譬如说是几千个还是几万个?目前这还是个未知数。现在,即使已获取少量的恐龙基因片断,但与整个恐龙基因相比,仅仅是“沧海之一粟”。




恐龙为什么能称霸中生代 
  在漫长的中生代,地球的陆、海、空都在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控制之下。恐龙是爬行动物中的佼佼者,它们在种类上、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是中生代爬行动物的霸主。 
  为什么恐龙能称霸中生代?科学家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有有利的自然环境;二是恐龙所具有的进化潜力和竞争能力。 
  据研究,中生代那个时候,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一年中季节变化小,气候分带不明显,赤道不那么热,极地不那么冷,两极不结冰。 
  当时的地壳运动处于相对宁静时期。内陆地势较平坦,不少地区河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到处是郁郁葱葱的草原林木。 
  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是恐龙的极乐世界。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必担心环境的恶化会给它们带来灾难。因为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太热了、太冷了都会要它们的命。可大自然成全了它们,让它们过了很久很久的好日子。 
  中生代的早期,恐龙还是一个很年轻的类群,它们朝气蓬勃,有很强大的进化潜力。当时地球上,它们还没有什么竞争对手,两栖类的生物不必说,昆虫更不在它们的话下,哺乳动物和鸟类尚未出世。当然,生存竞争是有的,而且非常激烈,在竞争中有些恐龙的亲戚被消灭了,有的被逼下了海,有的被逼上了天。而恐龙则占领了陆地上最好的生态环境,它们迅速发展,盛极一时,成为生命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禄丰龙 
  这是一种原蜥脚类恐龙,它以发现的地点而得名。禄丰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县。1938年,当几位古生物学家来到这个县的沙湾附近考察时,在这里的三叠纪晚期“红层”中找到了著名的禄丰龙化石。从此,禄丰这块地方也伴随着禄丰龙的发现而闻名世界。 
  禄丰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恐龙,它的个子不算很高,即使是直立地站起来,也只不过两米高;身体的长度,从头到尾巴尖为6米。它的脖子虽然很长,但是脖子上脊椎骨的构造简单,表明脖子并不灵活。头小而呈三角形,还没有脖子粗大。嘴里的牙齿参差不齐,尖而扁平,齿缘有起伏的“锯齿”形微波,这样的牙齿便于吞食植物。 
  禄丰龙的后肢粗壮有力,但前肢很短小,大约只有后肢的1/3。它的脚有五趾,趾端还有粗大的爪。因此,我们可以想像,禄丰龙主要是用两条后腿行走的动物,而且行动比较敏捷。它在活着的时候,漫步在湖泊和沼泽岸边,吞食植物的嫩枝叶,如果遇到肉食恐龙前来侵害,便迅速逃跑。不过禄丰龙也不是任敌欺侮的“弱者”,它也可挥动粗大的尾巴,把张牙舞爪的“进攻”者打昏,或者置于死地。 
  在觅食或休息时,禄丰龙也可能会使前肢着地,弓背而行。正是由于这种行动方式,促使它进一步适应环境,向着四足行走的巨大蜥脚类恐龙演变了。 
  就目前世界已发现的许许多多恐龙化石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保存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层;而禄丰龙却保存在三叠纪晚期地层中,它与欧洲和南非的板龙一样,是一种出现得比较早、较为原始的恐龙。目前我国发现的禄丰龙化石多达数十个,其中有一条名叫“许氏禄丰龙”的骨架非常完整,从头到尾巴尖上的骨头几乎没有缺少。像这样完整的化石,世界上发现的也不多,尤其是在恐龙还未兴盛的三叠纪,有这样完整的化石就显得更宝贵了。




马门溪龙 
  马门溪是中国四川省宜宾地区的一个地名。1952年,那个地方正在修筑公路,工人们开凿岩石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像骨头样子的“石头”,后来经过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仔细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过去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的新的恐龙化石,于是他就给这种恐龙取了个名字,叫做马门溪龙。 
  又因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过程中开山筑路时发现的,按照双名法规定,又以“建设”给它取了个种名,所以叫建设马门溪龙。 
  1957年,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四川合川县太和镇附近的古楼山上再次发现一条巨大的马门溪龙化石,由四川省博物馆进行挖掘,仅化石就装了40多箱。然后,经过杨钟健教授等人研究,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标本存放在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中。 
  合川马门溪龙保存得比建设马门溪龙好多了,它的脊柱相当完整,有19个颈椎、12个背椎、4个荐椎和35个尾椎骨,后肢和腰部的骨头(腰带)也保存较好。虽然还缺少前肢和头骨,但用我国甘肃永登县海石湾的同种标本以及其他有关材料补充和复原后,一副完整的骨架就齐全了。合川马门溪龙的身体长22米,高3。5米,头颈抬起来可达11米高,估计活着时体重有三四十吨,仿佛是一座大吊车。如此巨大,较为完整的化石,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它目前不仅是亚洲最大的恐龙,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之一。现在,这具引人注目的恐龙骨架已被翻制成模型,陈列在我国几个大的自然博物馆中,甚至屡次送往国外巡回展出,深受中外观众的欢迎。凡是前往参观的人,无不昂首仰望,惊叹不已。 
  合川马门溪龙的躯体十分笨重,但头却很小,脑子不过几斤重,头长不过半米。这么一点小脑子要指挥全身活动,的确令人费解。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在合川马门溪龙骨盆的脊椎骨上,还有一个比脑子大的神经球,也可称“后脑”,起着中继站的作用,它与小小的脑子联合起来支配全身运动。 
  由于神经中枢分散在两处,所以合川马门溪龙不是敏捷、机灵的动物,而是一个行动迟缓、好静的庞然大物。尽管它有四条柱子似的腿支撑身体,似乎还是很吃力。因此,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合川马门溪龙一生大部分时间可能在湖泊中度过,利用水浮起自己的身体,并且以此逃避敌害。它们还就地取材,以水中的藻类或其他柔软植物为食。只有在“休息”或产卵时,才到泥沙较硬的岸边活动。但是,近年来也有个别的科学家对此提出异议。他们根据马门溪龙的“同类”——李氏蜀龙等前后脚的构造,以及尾端四个尾椎骨膨大而成的“尾锤”等特征,认为马门溪龙之类的巨大蜥脚类恐龙,根本不适应水中生活,而和现在的大象一样,是一种真正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它们尽情享受着当时只有它们才能够吃到的高大树木上的嫩叶和果实,遇到敌害时,便用脚爪和“尾锤”进行自卫,与“敌人”决一死战。因此,关于合川马门溪龙活着的时候究竟如何生活,这个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合川马门溪龙是生活在1。4亿年前侏罗纪晚期的一种恐龙,它属于蜥脚类。这类恐龙是由禄丰龙等原蜥脚类发展起来的,是古今陆生动物中最大的动物,只有水中的鲸能超过它们,所以有“动物王国中的巨人”之称。在巨大的蜥脚类恐龙中,除我国的马门溪龙外,还有东非的腕龙,身体长24米多;北美和非洲的梁龙,身体可以达到30米长,是已知最长的恐龙。最新资料表明,世界上还有比梁龙更大的恐龙,身体的长度竟达42米多。 
  你想去自然博物馆亲眼目睹巨大的恐龙吗?这些古动物世界里的庞然大物,已在白垩纪末全部绝灭,现在已成为地球历史中的一大“古迹”了。




霸王龙 
  霸王龙,是世界著名的一种肉食性恐龙,它的化石首先发现于北美,我国山东、河南、新疆等地也有发现。 
  霸王龙的拉丁学名是“凶暴的蜥蜴”,顾名思义它是当时陆地上称王称霸的一种恐龙。它的身体全长可达17米,站立起来有6米高。估计活着的时候至少有10吨重,和三只大象的体重差不多。霸王龙不仅是白垩纪晚期的凶残动物,而且是古今陆地上最大的肉食性动物。 
  霸王龙的头骨可达1。5米长,下颌不仅粗壮,而且关节面很靠后,因此嘴可以张开得很大,裂开时用“血盆大口”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嘴里长着短剑般的牙齿,参差不齐,每个牙齿约有20厘米长,稍稍弯曲,边缘有锯齿。 
  这样的颌骨和牙齿结构,无疑是长期以其他动物为食、撕裂和咀嚼大片肉块的结果。令人奇怪是,霸王龙的前肢已经退化,既小又无力,短得连自己的嘴巴都触及不到,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了。而后肢则粗壮有力,脚掌有三趾,趾端有爪。爪和牙齿都是非常有用的搏斗武器。霸王龙凭借强有力的后肢,经常出没丛林,越过旷野,当时不知有多少鸭嘴龙、甲龙等吃食植物的恐龙变成了它的口中佳肴。 
  霸王龙生活于白垩纪晚期,是兽脚类恐龙中的一种,也是三叠纪晚期至白垩纪期间肉食性兽脚类恐龙中最典型的代表。与霸王龙一起,共同被称为“恐龙中的恶霸”的,还有著名的异龙。异龙是一种侏罗纪晚期的肉食龙,它的体型虽然没有霸王龙那么大,但最长的也有14米。有人曾在北美发现过异龙与雷龙的骨架埋藏在一起的化石,并且在雷龙的骨头上还保留着被牙齿咬伤的痕迹,而伤痕的大小正好与异龙牙齿的大小相似。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两条“巨龙”在生前相遇时,一条要食肉,一条将被食,但被食者也不是好欺侮的,对食者进行过反抗,它们之间搏斗的场面该是多么地惊心动魄。 
  1977年,在我国四川省永川县境内,也发现过一具1。4亿年前侏罗纪晚期的肉食龙,名字叫永川龙。永川龙的体长在8米以上,站立起来约4米高。 
  与永川龙同时生活的还有马门溪龙、沱江龙等食植物的恐龙,它们之间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吗?当然不可能,为了生活,动物之间的“生存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霸王龙,以及霸王龙的先辈们,如异龙、永川龙这样的肉食龙,虽然到处“杀生”,横行霸道,但是与其他恐龙一样,在白垩纪结束以前就先后绝灭了,如今留下的只是它们的遗邯—化石。




恐爪龙 
  我们在前面说了,霸王龙是白垩纪晚期的一种凶猛的肉食性恐龙,在那时吃植物的恐龙中,有一些是“庞然大物”,也成了它的猎物。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霸王龙比成暴君,说它是恐龙王国中的霸王。但是,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科学的新发现逐渐改变着人们对霸王龙的看法。 
  现在有不少人相信,还有比霸王龙更厉害的恐龙,那就是恐爪龙。 
  恐爪龙,是与霸王龙同属兽脚类的一种小型肉食性恐龙,它于1931~1932年就在美国的蒙大拿州南部被发现了。然而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69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奥斯特罗姆又在该地采集到大批标本,才开始知道,在肉食性恐龙中最厉害的并不是霸王龙,而是恐爪龙。 
  与其他的兽脚类恐龙一样,恐爪龙也是以两足行走的动物。粗看起来,恐爪龙并没有什么恐怖可言,它的身体不大,只有1。5米高,2。7米长,体重约80千克。但是,由于它的行动敏捷,身上具有其他恐龙所没有的“恐爪”装置,所以能出奇制胜地把猎物打得一败涂地。 
  恐爪龙跑起来速度快如疾风,不仅霸王龙无法与之相比,而且也是其他的所有恐龙望之莫及的。恐爪龙为什么能够像疾风一般的奔跑?据推测与它的那根大的特殊尾巴有关系。它的尾巴是由长的棒状的骨头,加上僵直骨化的筋腱组织组成,当恐爪龙快速奔跑时,这条尾巴既是推进器,又是平衡器。 
  在向猎物发动进攻时,尾巴的作用也许更大。 
  恐爪龙之所以凶猛异常,所向无敌,除了嘴里长着带有锯齿的刺刀一样的牙齿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前后肢每只脚上都有三个尖利的爪。特别是后脚只有两个脚趾着地,内侧较短的“大拇趾”变成了凶器,上面有一个13厘米长镰刀形的爪,十分锋利。即使是比它大几倍的吃植物的恐龙,与之相遇,恐爪龙利用它那可怕的利爪猛刺过去,也能使对方顷刻之间血肉模糊。 
  正是如此,恐爪龙才被称为恐龙中的恶霸了。 
  但是,恐爪龙尽管非常凶恶,毕竟形体较小,势单力保由于和恐爪龙一起发现的有比它大六倍的腱龙,因此有人认为,恐爪龙是成群结队生活在一起的,遇到吃植物的恐龙就群起而攻之。它们经常从背后进攻腱龙,将它刺倒在地,然后集体进行饱餐。 
  在美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白垩纪地层中,先后都发现过恐爪龙化石,但是我国还没有找到它的踪迹。我们设想,在与蒙古接壤的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应该也是恐爪龙生前活动的领域,在那里,是否能找到恐爪龙的化石,还有待人们的探索。




鸭嘴龙 
  鸭嘴龙,是白垩纪晚期出现的一类鸟脚类恐龙。因为这类恐龙的嘴巴宽而扁,很像鸭子的嘴巴,所以叫鸭嘴龙。 
  鸭嘴龙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牙齿很多,少的有200个,多的可以达到2000多个。这些牙齿一行行重迭排列在牙床里,替换使用,上面一行磨蚀了,下面又顶上一行。鸭嘴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牙齿?据说,这与它们吃的食物有密切关系,因为鸭嘴龙吃的大部分植物是石松类中的木贼,这种植物含硅质较多,牙齿磨蚀较快,所以只有牙齿多才能弥补这一缺陷。 
  鸭嘴龙的前肢短小,后肢粗壮,主要靠后肢行走。它的后面还有一条粗大的尾巴,站立时尾巴拖在地上,正好与后肢形成支撑身体的“三角架”。 
  一般认为,鸭嘴龙生活在沼泽附近,并把大部分时间消磨在水中,这样,它可躲避陆地上凶猛的霸王龙之类肉食龙的袭击。因为这类恐龙不仅鼻孔的位置比较高,只要抬起头来,就可把鼻孔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而且脚上有“蹼”的构造,更说明它们是能游泳的动物。但是,近来也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鸭嘴龙是完全陆生的动物。理由是这类恐龙的身体都很重,在沼泽中生活未免有下陷的危险;再就是在它们的胃里找到了松树的针叶及陆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不过,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还没有被大家所接受。 
  鸭嘴龙的头骨十分引人注目。一些鸭嘴龙头上是平的,没有什么装饰,但另一些头上长着冠状突出物,它是由鼻骨或额骨形成的,也被称做“顶饰”。 
  一般来说,研究恐龙的专家就是按照鸭嘴龙头上顶饰的有无,把它们分成为两类的。当时,这两类恐龙几乎遍布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我国也是这两种类型的恐龙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我国的第一只鸭嘴龙是在黑龙江省嘉阴县境内发现的,名字叫满洲龙。 
  它是一种平头的鸭嘴龙,此外还有巴克龙、谭氏龙等。但是最重要的是在山东省诸城县发现的巨型山东龙,它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化石地点是在该县吕标乡的“龙骨涧”。1964年10月~1968年5月,由地质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采集队先后进行过四次有系统的发掘,共采到化石近30吨,代表五个个体。后来又经过三年的精心修理复原,直到1972年才正式组装成骨架。它的身长15米,站立时高达8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鸭嘴龙。由于它首次在我国山东发现,体型又如此巨大,所以研究者胡承志教授把它叫做“巨型山东龙”。 
  至于头上有顶饰的鸭嘴龙,我国发现的青岛龙便是很好的一例。青岛龙是建国后最早发现的恐龙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