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所潜到的水层的水温虽然为6摄氏度,但身上的保暖潜水服足以抵御寒冷。由于弗雷德以前从未听说过这里有鲨鱼出没,他的身心完全放松了,尽情潜水游玩。 
  下午3时半,兴尽之后的他已精疲力竭,便开始返岛。他已没有力量去划水,只是漂浮着,任凭海浪把自己推送到岸边。在海浪有节奏的推动下,他开始迷迷糊糊了。。突然,宁静的海域被水中的一声巨响打破,还没等弗雷德反应开来,一个千钧之重的东西顿时猛烈撞击了他的右肩!由于他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心想:“准是一头大雄海狮作怪!”不容他再想,他接着被推向上方,被高高抛出了海面。这时,弗雷德才看到张着一米来宽的大嘴,在水中翻腾着咬住了他的右臂紧紧不放的,竟是一头凶猛的白鲨!弗雷德立即抬起左臂猛击它的口鼻,同时向远处的同事们高声叫喊“鲨鱼!”“鲨鱼!” 
  但是,他的呼喊如同海里涌起的一股浪花,随着他被拖入水中而消失了。 
  远处的同事在水中似乎听到了弗雷德微弱的叫喊。他们浮出水面,四处张望,除了天际灿烂的彩霞和万顷碧波,看不到任何异常迹象。 
  生死较量靠沉着 
  又一堆浪花从海中激起,弗雷德再度腾出水面。他叫喊着,狂舞着手臂,与鲨鱼恶战。同事们看到这个场面,个个都被惊得目瞪口呆。那头大白鲨把头抬出水面时,因弗雷德的挣扎,大嘴曾松开了一下,接着又咬住了他的右臂,像是在品试弗雷德肌肉的韧度。副站长达南看到这种情景,立即叫了起来:“谁带着潜水刀?”其实,她知道,几把小刀对于这头至少4米长、590千克重的海中最凶猛的食肉动物来说,不过区区几个牙签而已。大家惊慌失措之际,弗雷德又被拖入水中。 
  此时此刻,弗雷德意识到死神已在向他招手。如果现在不力争自救,必死无疑。刹那之间,他决心暗下,决不能轻易地被这凶猛的恶鲨吞食。他随即提起双腿,使出全身力气朝大白鲨头部踢去。他对准恶鲨的眼睛、鼻孔这些暴露软弱部位狠命地踢,一踢、再踢,踢得大白鲨晕头转向。他一面脚不停地踢着,一面竭力腾出左手,掰起恶鲨的吻部,使劲从鲨鱼口中抽拽右臂。 
  然而,鲨鱼的利齿已经深入右臂肌肉,怎么抽也无济于事,反而咬得更紧更痛了。穷凶极恶的大白鲨被费雷德踢得恼羞成怒,它的两排利齿突然像剪刀般咬下去,随着“嘎吧”一响的折断声,弗雷德身子一翻,扑向前方。他强忍彻心的疼痛,拼命向同事们游去。 
  那条凶猛的大白鲨,由于口中已获取了“美味”,放弃了对弗雷德的攻击。弗雷德利落地脱离了鲨鱼,在他奋力划水时,发觉身体失衡。定睛一看,自己右上肘以下的小臂已经没有了,鲜红的血液从残缺的骨肉中喷涌出来,刹时便把周围碧蓝清澈的海水染红。。岛上多年的磨炼告诉他不可惊慌。他知道,现在自己心脏的每次跳动,都在使更多的血流入水中,他必须坚持到血液流干之前到达同事身边。于是,他采取了仰游的姿式,把右臂残肢向上抬起,用左手和脚配合着,奋力向前游。终于,急忙赶来的同事把他从水中托起。他初步得救了。 
  紧急出动夜营救 
  最近的医院离岛400多英里。岛上没有机场,乘船需3天时间。只是4英里之外是他们的基地。那里有功率强大的无线电发射台和救护设备用品。 
  机械仪表工克斯·麦克阿蒂斯自告奋勇,立即跑步前去求助。留下的人则设法迅速为弗雷德包扎止血,鼓励他坚持住,一定能战胜死神。 
  麦克阿蒂斯下午5时匆匆赶到基地,请求营救的信号立即传到新西兰大陆。在北岛陶坡机场,直升机驾驶员法内尔接受了这一非同寻常的营救任务。 
  他的直升机以前只有过354海里的最远飞行航程,而这次,他首先要飞行570英里,在到达新西兰南端后,再继续在海上飞行370海里。如按常规飞行,拖延了抢救时间,无异于使伤员等死。于是,一个大胆的飞行计划拟定了:机场立即组织人员改换了直升机的油箱,盛油量可比原来多1倍。然后又调来老练的救护员巴特和优秀的长途飞机领航员格兰特,以便在夜间导航,助他寻觅坎贝尔岛。他们立即整装出发,以最快的速度飞行5小时后,到达了新西兰南端,这时已是次日凌晨2时,他们没有来得及休息,旋即又钻进漆黑的夜空,继续再完成370海里的海上夜航。 
  战胜死神脱险境 
  直到次日清晨6时,法内尔的直升机冲破浓雾,降落在茫茫大海中的这一陌生小岛。救护员巴特·温终于在弗雷德与鲨鱼搏斗15小时之后赶到了他的身边。此时的弗雷德眼睛紧团,脉搏微弱,血压已降到70~40毫米汞柱。 
  他果断命令:“立即到基地输血!”直升机立即开动,马不停蹄地飞向基地。 
  输血后6小时,弗雷德已被送入新西兰因法加尔市的一家医院。他终于在全身一半血液流失之后,重新苏醒过来。他胜利了! 
  经过皮肤移植和断臂修整外科手术之后,弗雷德又重返坎贝尔岛。他的左臂在搏斗中亦失去了两案仉腱,通过练习,不断恢复了强剑这场意外的灾难,留给他的是对人的勇气和能力的无限敬仰。他无比自豪地对同事们说:“这次经历表明:人在同心协力时,就会创造奇迹!”




动物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由于盲目引进一些动物,结果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招致不应有的灾难发生,给人类留下十分深刻的教训。 
  蜂灾1956年,巴西引进35只非洲蜂(是一种勤勉而狂虐的蜂),放在圣保罗大学的研究室里饲养。为了安全起见,蜂箱口用特制的铁丝网作了封闭。但有一警卫人员不知利害,取下网罩,结果一下子飞出去26只。这些蜂便在野外大量繁殖,时隔不久,便酿成了大祸。一时间,不幸的消息频频传来,圣保罗州的农场工人被叮,足球大赛因蜂群袭扰而中止。。非洲蜂每年以上百公里的半径向周围展开攻势,并于1974年越出国境。次年7月首次“杀人”:一女教师被围叮致死。据1978年统计,已有150~200人因遭蜂群袭击而死于非命,同期被非洲蜂围攻致死的牲畜更是不计其数。 
  兔灾1859年,有一英国人随身带5只兔子到澳大利亚,不慎途中失落,家兔便变为野兔。由于当时澳大利亚的袋狼已绝迹,狐狸等天敌也极少,这便给兔子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兔子的繁殖力极强,一对兔子三年可生殖1300余只。到1875年,这5只兔子的后裔居然发展到7~8亿只,为当地人口的70~80倍。由于兔子与羊争草吃,使当地的养羊业受到了重大影响。有一大旱之年,新南威尔士州的1360万只羊一下减少了3/4。此后一百年来。人们千方百计试图征服野兔,但皆未能如愿。直到1950年,政府不得已而采用了“细菌战”,这才使99%以上的野兔染病死亡。一时间,尸横遍野,恶臭远扬。兔灾虽暂时缓解了,但“细菌战”带来的环境污染,给当地居民埋下了长久的隐患;而且野兔的“幸存者”不几年又会迅速发展起来,这将预示着新的灾难降临。 
  蛙灾澳大利亚的科学工作者,为了解决甘蔗甲虫的危害问题,从遥远的墨西哥引进了青蛙。开始,青蛙大显神通,威镇蔗田,害虫被一扫而光,使甘蔗获大面积丰收。然而好景不长,因澳大利亚无青蛙之天敌,其种群发展迅猛异常。起初,青蛙吃甲虫,后来取食其他害虫,再后来便向益虫开了“杀戒”,待到无食“享用”时,便只好以纸团、粪便等充饥。于是,它们的身体便分泌毒汁,而且毒性愈来愈强,以致发展到伤害人、畜,最终成了有害动物。 
  猫灾在南非以南约2500公里的马里恩岛,面积为290平方公里,终年冰雪覆盖。1947年,南非的南极探险队在这里建立基地,随着轮船泊岸,船上的几只老鼠也伴随安家落户。因为有探险队、气象站的食物可供食用,又有海鸟可捕食,老鼠繁衍了成千上万的后裔。这些老鼠不但争吃探险队员的口粮,而且连床单、被褥、衣服等物也不放过,搞得他们狼狈不堪。不得已,探险队在第二年运去5只家猫用来对付老鼠,不久便繁殖了大量的后代。岂知老鼠没消灭,海鸟却被吃了许多。老鼠和海鸟均是猫的捕食对象,但猫更喜欢吃美味的海鸟。据统计,这些猫平均每年捕食海鸟约60万只,使珍贵的海鸟招致了灭顶之灾,破坏了马里恩岛的生态平衡。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南非政府动员了很大的力量投入灭猫运动。虽然猫害被遏制了,但是鼠害却又日趋严重起来。 
  羊灾洛杉矶西南的圣克利门蒂岛,岛上原来没有山羊,由于这个岛上的渔民很想吃新鲜羊肉,便于70年代从大陆引进一些山羊。岂料仅几年的时间居然繁殖到2000只,使岛上的植物遭到了很大破坏。为保护岛上植被,美国海军部下令禁止养羊,并于1977年雇人猎杀,但有1200只羊逃到险要之处无法全歼,结果到1980年又发展到了3500只。美海军部欲据《保护植物法》用直升飞机进行消灭,但一保护山羊的团体则援引《动物保护法》拼命反对。一时间酿成了举世闻名的“山羊官司”。山羊便趁机繁衍,成为岛上每一块绿地的“占领者”。 
  蟹灾1980年,西班牙发生了一场十分罕见的蟹灾。在一个著名产稻区的26000公顷土地上,密密麻麻的螃蟹横行无忌,它们咬断稻秆,啃坏稻根,损失异常惨重。这个地方原来并没有螃蟹,是有人从美国密苏里河引入的。 
  由于该地区没有螃蟹的天敌,又加上食物充沛,结果使螃蟹在几十年的短时间里迅速发展,酿成灾祸。 
  金鱼灾金鱼是人们颇为喜爱的观赏动物,美国长期从日本进口。20年前,有人无意中将美丽的金鱼掉落到华盛顿州东部斯波坎地区的水域,进入80年代后,这些金鱼繁殖的后裔已不计其数,使那里的十几个大型湖泊沦为金鱼的天下。原来生活在这些水域里的名贵鳟鱼由于无法与金鱼争食,结果日益减少。人们虽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网捕、施用杀鱼剂等等,但效果均不佳,人们只能望着那些美丽而无食用价值的金鱼发出由衷的感叹! 
  鼠灾我国大连附近的著名蛇岛,盛产黑眉蝮蛇。从黑眉蝮蛇提取出的蛇毒,价格昂贵,是天然的宝贵药物资源。谁知,有好事者把岛上本来没有的老鼠送上了岛,想让蛇以鼠为食。然而,事与愿违,黑眉蝮蛇已养成以海鸟为食的习性,对老鼠并不感兴趣。由于鼠无天敌,便以惊人的速度繁殖,现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黑眉蝮蛇的繁衍生息。 
  以上仅是盲目引进动物造成灾难的几个例子。这些事实说明,人们认为有益的生物并不是越多越好,人们憎恶的生物亦不是愈少愈妙,这是因为,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论什么物种,其生存都必须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倘盲目地引进一些物种,都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不应有的灾难发生,最终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曼特尔发现的化石
  恐龙类动物出现在距今约2。25亿年的三叠纪,经过侏罗纪,消失于距今约6500万年的白垩纪,前前后后有着1。5亿年的历史,但人类直到相当晚的时候才知道有过恐龙的存在。 
  人类发现恐龙是从研究恐龙化石开始的。 
  “化石”这个词原来字面的意思是指“挖出来的东西”,而现在指的是石化了的生物(包括动物或植物)的遗留部分。古代的生物被掩埋在沉积物中,这些沉积物可以堆积在陆地上,也可以堆积在江、湖、河、海的水底,还可以堆积在沼泽地。生物体中的软组织部分(皮肤、肌肉、内脏等)很快就腐烂了,但是坚硬的部分(如骨骼、牙齿、外壳等)被遗留下来,经过了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含有矿物质的地下水侵入了它们,矿物质就逐渐代替了它们的有机组织,也就是说逐渐形成了化石,化石仍然保持了原来有机组织的形状和大校由于不同时期的化石存在于不同的地质层中,科学家就可以据此分析生物进化的过程,也可以通过对化石的分析,用比较解剖学的原理,从不完整的骨骼化石推测出整个动物的大孝形状乃至于它们的习性。 
  19世纪以来,研究岩石中的动物、植物化石并解释它们存在的一门特殊科学已经发展起来,这门介于生物学和地质学之间的学科,被称为古生物学。 
  当时,经过与宗教和迷信的长期斗争,人们对于化石的本质有了较正确的认识,但那时候许多古生物学家还是“业余”的,英格兰的曼特尔就是其中的一个。 
  曼特尔的主要职业是乡村医生,但他和他的妻子都爱好收集化石标本。 
  1822年的一天,他的妻子陪他一同出诊,当他在为病人诊治时,他的妻子在屋外修路的工地上发现了一些奇特的牙齿化石。曼特尔描述说,这是一些很大的牙齿,根据牙冠被磨光的斜面来判断,很像是某种大型“厚皮兽类”已经磨损的门齿的一部分。曼特尔医生追踪找到了出产这批化石的采石场,他希望能找到这种兽类的其他部分的骨骼化石,但他未能成功。 
  这种牙齿化石出现在白垩纪铁砂组的岩层中,这使研究化石的专家们感到很惊异,因为这个地层太古老了,当时认为,在这个地层中根本不可能有哺乳动物的化石。 
  作为一名科学家,曼特尔对这种与当时传统观念不符合的发现持慎重态度,他希望在正式展示他的发现之前,多听听同行的意见,更希望得到著名专家的指点和支持。在伦敦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曼特尔把他发现的牙齿化石给三位著名的专家看过,这三位专家的回答使曼特尔失望,他们断言他的发现“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曼特尔并不甘心,他把一颗牙齿化石送到巴黎,请当时负有盛名的解剖学家巴龙·居维叶作鉴定,居维叶给他的答复说:“这是犀牛的一颗上牙。” 
  由于权威人士的断然否定,曼特尔明智地推迟了自己著作的发表时间。 
  他把自己发现的牙齿化石带到了伦敦的亨特利安博物馆,与馆藏的各种化石标本进行了比较,结果未能找到与他发现的牙齿化石类似的标本。帮助曼特尔进行研究的一位青年科学家斯特契贝雷发现曼特尔找到的牙齿化石与他正在研究的中美洲生存的一种名叫大鬣蜥的牙齿很相似。普通的大鬣蜥只有4英尺(约1。2米)长,按牙齿的比例类推,曼特尔发现的“大蜥蜴”体长可达40英尺(约12米),显然这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巨大的食草爬行动物。 
  曼特尔将这种动物命名为“禽龙”。1825年,他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发表的一篇简报中,报道了关于禽龙化石的发现,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第一篇正式发表的关于恐龙的论文。 
  以后,恐龙之类的化石又陆续有所发现。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为了说明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的陆栖的大型爬行动物,首先创建了“Dinosaur”(恐龙)这一名称。该词是由“Deinos”(恐怖的)和“Sauros”(蜥蜴)组成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中国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所以译为“恐龙”了。 
  自从恐龙名称问世,已经使用了150多年。在初期发现的恐龙个体比较巨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因此叫恐龙。其实,现在知道,恐龙也有小的,有的甚至只有小狗或公鸡那么大,显然无须“恐怖”。即便是大个体的恐龙,也不是个个都“凶暴”,它们中的大多数是吃食植物、性情温顺的恐龙。因此,如果我们现在仍然认为恐龙全都是恐怖的动物,实际上是对恐龙知之甚少的一种不公正看法。 
  现在,古生物学上所说的恐龙,不是生物分类的专门名称,而是一种通俗的叫法而已。即便是通俗叫法,恐龙也不是所有用“龙”命名的古代爬行动物的代名词。这个概念有人常常混淆了,以致有时误将蛇颈龙、鱼龙和翼龙等也叫做恐龙。所谓恐龙,科学上指的是中生代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一类叫蜥臀类,一类叫鸟臀类。两类又各自有许多分支。虽然两类合起来叫恐龙,但它们之间的构造特征差别很大。如骨盆结构,一类为三射型,与蜥蜴的相似,所以叫蜥龙类;另一类为四射型,与鸟类的相似,所以叫鸟龙类。 
  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去甚远,其差异不亚于现在哺乳动物中的牛和马。它们本来就不是一个“家族”,各自发生以后,很快分道扬镳,朝着不同的方向分化发展了。




煤矿工人的贡献 
  1878年,比利时煤矿工人朱尔斯·克利托在巴尼莎特的煤矿中发现了奇形怪状的硬物,于是将它们搬上地面加以检查。他发现它们是一些石化了的骨骼碎片。克利托开凿的煤矿隧道正巧穿过古代山脉的岩石,他于是发现了那填满白垩纪沉积物的洼地和禽龙坟常采矿工作停顿了。布鲁塞尔皇家自然史博物馆派来了一队人马,专家们开始发掘这些骨骼。在3年内,他们从矿坑内掘出了39具禽龙的骨骼,大部分都是完整无缺的。 
  1882年,路易斯·多罗开始研究并重建那些骨骼,在一间曾是教堂的建筑物内,他和手下用了30年时间,将其中11只最完整的恐龙骨骼按生活姿态架设起来。




关于恐龙的争斗 
  19世纪,恐龙的概念在欧洲已十分流行。一些关于恐龙的论著引起了大众的想象力。当时出版的自然史书籍,都经常加插恐龙插图。 
  当禽龙的研究在欧洲盛行时,很多化石发掘者的注意力则转移到了北美洲。这中间还引发了一嘲骨头战争”: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学教授奥特尼尔·马殊和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科学家及化石搜集家爱德华·科波之间为发掘恐龙化石而动用武力的争夺。很多恐龙化石因此被毁坏,但他们也做了点好事。 
  他们都想尽快将找到的东西在博物馆展出,于是想出一种发掘恐龙化石而不会损坏它们的方法:他们让每块骨头仍部分埋在岩石里,用熟石膏盖住,然后,将仍埋有骨头的岩石切割成块,运回实验室再取出。这种技术至今仍为人们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