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预报阴雨也是乌鸦的强项,因为它对天气变化很敏感。一般在大雨来临前1~2天它就会一反常态,不时发出高亢的鸣啼。一旦叫声沙哑,便是大雨即将来临的信号。故有民谚曰:“乌鸦沙沙叫,阴雨就会到。” 
  大雁是预报寒潮的专家。当北方有冷空气南下时,大雁往往结队南飞,以躲过寒潮带来的风雨低温天气。“大雁南飞寒流急”,这可一点不假。秋夜,它还用更加独特的方式发布气象信息,即:“一只雁叫天气晴,二只雁叫雨淋淋,三只四只群雁叫,当心大水过屋顶。”人们验证过,很灵验。因啼叫的大雁越多,即空气中湿度越大,预示大雨将至。 
  老鹰一般很少发出叫声,只有当地面有食物可猎取或冬天气温很低感到寒冷时才会鸣叫。冬天高空气温很低,就可能下雪。所以“老鹰高空叫,大雪就来到”之说广泛流传于民间。 
  麻雀堪称“晴雨鸟”。若晨曦初露,它们成群吱喳欢快鸣唱,那是告诉人们,今天天气晴好;若麻雀活动迟缓,叫声“吱——吱”长鸣,则预示晴转阴或阴转雨;若在连日阴雨的早晨,群雀叫声清脆,则预示天气很快转晴;夏秋季节,天气闷热,空气潮湿,它却飞到浅水处洗澡散热,这又预示一两天内有雨,故谚语有“雀噪天晴,洗澡有雨”。此外,若麻雀傍晚提前入窝归巢,并不时在窝边发出长而缓慢的鸣叫,似在“忧声长叹”,这也预示着当晚或次日天阴有雨。 
  “燕子飞得低,准备穿蓑衣”。天将下雨时,空气里水汽增多,一些小虫子飞不高,多靠近地面飞行,燕子只好低飞捕捉。故燕子低飞时,就向人们预告:天要下雨了。 
  画眉对天气也能“未卜先知”。每当它们嬉戏枝头,亲昵对话,表明未来一段时间晴好无雨;而它们隐居枝头,诡秘无声,或销声匿迹,表明阴雨即至。 
  “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这句民谚告诉我们,如果杜鹃深夜鸣叫,它预示着明天将是晴好天气,或表示天气将由冷转暖。 
  喜鹊生性喜明丽、暖和,有“太阳鸟”的雅称。它对天气变化最为敏感。 
  “仰鸣则晴,俯鸣则阴”,这是古文《禽经》中的记载。清晨,如果登鹊喜门,欢唱枝头,表明当日天气晴好;若在枝间来回蹦跳不安,低声噪叫,则告诉人们风雨欲来。 
  古巴一位退休的船长,家里养了一只能唱许多曲子的鹦鹉,它居然能将天气的变化用固定曲调唱出来。例如,它唱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时,就意味着快下雨了;在暴风雨来到之前,鹦鹉唱的是萨姆巴舞曲;如果从鸟笼里传出来的是进行曲,就是向人们预报,飓风要来了。真令人叫绝! 
  蜘蛛的气象预报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负。1794年的秋天,法国军队侵入荷兰。当时荷兰没有阻挡得了法军的兵马和大炮,只好打开运河闸门,放水淹没道路,阻住了法军的进攻。面对茫茫的大水,法军只得准备撤退。就在这时,法军司令官发现了蜘蛛异乎寻常地加倍拉丝结网。他立即命令停止撤退,原地待命。因为只有在晴朗严寒的天气里,蜘蛛才会有此举动。果然,不久气温骤然下降,荷兰人水淹道路的苦心,也随之“冻结”了,到底没有阻住法军的进攻。 
  还有些昆虫能做出长期的天气预报。譬如,在秋天时,蚂蚁把窝筑得越高,该年冬天就越冷。 
  一个晴朗的日子,大科学家牛顿外出散步,路上碰到了牧羊人。这位好心的牧羊人说要下雨了,劝牛顿不要走远。牛顿望着晴朗的天,不相信会下雨,还是继续往前走。可是不出30分钟,果然下起大雨。牛顿对牧羊人的准确预报十分吃惊,便去请教。牧羊人指着他的羊群说:“只要观察羊毛所起的变化,就可以预见是否要下雨。此外,山羊躲在屋檐下的时候,就要下雨;而在草地上蹦蹦跳跳戏耍时,必会晴天。” 
  在西伯利亚的针叶林中,生活着一种小小的啮齿动物——金花鼠。这种金花鼠对气候变化反应十分灵敏。有时天空虽然晴朗,金花鼠却会突然发出刺耳的尖叫,并且窜来窜去。每当这种时候,不久乌云就会笼罩天空,倾刻雨至。如果金花鼠在早晨就高声叫唤,那么傍晚时分天气就会变坏。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形成了种种器官。 
  这些器官仿佛是能够接受各种外界刺激的精巧装置,引起了生物学家和气象学家的极大兴趣。譬如,人们长期以来通过对家畜行动的日常观察总结出的许多谚语,对气象的科学研究就很有参考价值。除了动物以外,尚有许多植物对气温、气压、大气以及土壤湿度、阳光照射量等等变化反应也很灵敏。 
  人们甚至可以同时用几种植物进行长期天气预报。例如,金盏草、钱葵草、牵牛花等,不论天气如何晴朗,只要它们开放的花儿又闭拢起来,那就预示不久要下雨了。 
  在自然界中,大约有400种植物可当作晴雨表使用,加上鸟类、鱼类、昆虫,在地球上总共有几千种“生物气象员”可供人类利用。 
  神奇的“气象医生” 
  天气王国有许多医术高超的“大夫”,雨、露、雪、阳光及低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雪水治病 
  据《本草求真》记载,有一年盛夏,宋徽宗赵佶由于贪图一时凉快,口里含冰过多而得玻医师在认真分析了病因之后,用自己珍藏的腊雪之水煎药,宋徽宗服下,病很快就痊愈了。 
  《本草纲目》说:“腊雪”乃“大寒之水”,“甘冷无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瘟疫、小儿热毒狂啼、大人丹石发动、酒后暴热。黄疸乃小温服之。藏器洗目退赤;煎茶煮粥,解热止渴。” 
  在我国民间,还有用雪水治疗大烫伤的单方。此外,雪还是治疗冻伤的“特效药”呢!至于用毛巾沾冰雪之水对高热病人进行物理降温也是广为人知的。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许多科学家一致认为:饮用雪水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十分有效,因为人体内缺乏冰状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前苏联有科学家断言:上了年纪的人喝雪水更有好处,可以益寿延年!原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冰结构水就会日显不足,从而加速人的衰老,饮用雪水却可克服这种状况,使人变得年轻和延长寿命。 
  露水治病 
  俄国一疗养院前不久推出一种“魔水疗法”,即某些疾病患者只要每天早晨空腹饮一杯“魔水”(露水),就能健身疗疾。 
  最近,日本一家公司也把从富士山麓收集的这种“魔水”装瓶,经密封消毒后投放市场,很受人们欢迎。 
  专家研究发现,组成露水的氢、氧原子结合的“共价键”,可发生微妙的变化。生理学家认为,露水具有某种活性。营养学家说,露水中含有植物渗出的某些对人体有益的化学物质。 
  美国科学家的实验证明:植物用露水灌溉比用普通水浇灌生长快而茁壮,凡是没有“吃”到露水的花卉或庄稼,均不易正常生长。经测定,露水中几乎不含重水,且有较强的渗透性,它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用脱脂棉球蘸取露水,敷于眼睑,还能很快地消除眼睑浮肿。 
  雨水治病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雨中散步或跑步对人的身体十分有益。因为下雨时所产生的负离子,能治疗许多疾玻如:国内不少医院的理科使用负离子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烧伤病人用负离子治疗,可加速创面愈合;在新生婴儿室使用,可使室内细菌减少,预防新生儿感染;肿瘤病人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使用负离子后,白细胞可望升高;高血压病人使用后,血压可轻度下降。用负离子治疗的疾病,还有萎缩性鼻炎、萎缩性胃炎、神经性皮炎、枯草热、神经官能症和某些关节痛等。临床上还有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经期综合症的。故负离子有“长寿素”之称。 
  美国科学家认为,毛毛雨能使人心神清爽。因为,高层大气中,大量对人有害的射线污染随着雨水落到地面,而在20~30分钟后慢慢飘落到地面的毛毛雨,其受辐射的痕迹就会消失,且不带任何污染物,从而给人一种清新、爽朗、沁人心脾的感觉,有助于人体健康。所以,在毛毛雨中悠然散步,也不失为健身之妙方。 
  超低温治病 
  日本有一家医院,用人工小气候——超低温治疗风湿玻治疗时,病人脱去衣服只穿短裤、穿鞋、戴手套、耳套、口罩进入冷冻治疗室。然后由上方吹进…150℃的冷气,病人则不停地在里面跑动,搌臂投足以免冻僵。护士们隔着玻璃严密而紧张地观察病人的动静,不断地通过话筒喊每位病人的姓名,以防不测。病人听喇叭喊自己,要及时应话。病人经过一分半钟的冷冻,进入…70℃的房间,再过渡到…30℃的房间。 
  冷冻疗法奥秘何在?原来,…150℃超低温的强寒冷刺激,通过全身皮肤的感受器可传达到脑的体温中枢,体温中枢便会发出“升高体温”的紧急命令,“惊动”了肾上腺皮质分泌出肾上腺皮质激素,全身血液得到改善。这种激素在临床上正是常用来治疗风湿病的。 
  据称这种“人工气候疗法”不仅能治风湿病,还能治疗哮喘和腰痛。 
  阳光治病 
  日本专家发明了一种新疗法——阳光“晒”癌。这种方法是用光导纤维把聚集的阳光直接引射到病变部位,在治疗过程中,通过静脉注入体内的一种物质与阳光产生的光化反应可杀死这种物质集中的癌细胞。美中不足的是治疗时要取决于天气的好坏,但用它治癌费用小,痛苦少。 
  最近,伦敦一位专家还发现,经常“拜会”太阳的不育症患者,其疾患能不治而愈。他指出,其原因在于阳光照射在皮肤上,能提高血液中的性荷尔蒙成分。他还发现,地中海的阳光对治疗不育症具有奇效。事实证明,已有多对不育夫妇前往地中海度假后,妻子都怀孕了。 
  美国研究人员则指出,每天晒太阳10分钟可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实地调查也表明,越远离赤道地区的居民,患结肠癌和乳腺癌的比例越高,反之越低。因为成人缺乏维生素D(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中的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可能是形成乳腺癌和结肠癌的原因。维生素D对维持体内钙质平衡异常重要,钙质不足会使细胞行动异常,患癌症的机会也因此增加。 
  谚语和传统中的天气预报 
  燕子飞得低,会下雨。 
  猫儿洗脸摸耳朵,下雨的前兆。 
  青蛙叫,天下雨。 
  鱼儿跃出水面,会下雨。 
  卷云一现,雨将下来。 
  蜻蜒一起飞,表示有暴风。 
  蜻蜓飞得高,天气要放晴。 
  鸽子傍晚叫,明天是晴天。 
  马叫,天气会变好。 
  雷声一响,梅雨收常 
  冬天的雨,下不过三天。 
  烟直向天空,会放晴;烟向四周吹,会下雨。 
  下雪的第二天,总是晴天。 
  傍晚见虹是好天;早晨见虹要下雨。 
  秋天的天空一天变化七次。 
  山看上去觉得比平时近,明天会下雨。 
  蛛网上有露水,一定天晴。 
  气象名词中容易错写(读)的字 
  “雾诒与“雾淞” 
  雾凇是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 
  在《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也解释为:“雾诒,寒冷天雾凝聚在树木的枝叶上或电线上而成的白色松散冰晶。这本词典在同一页上对淞字进行了这样的解释:淞,淞江,水名,发源于江苏,流经上海,入黄埔江。通称吴淞江。”在《辞海》中也有“诒作为“淞”的解释,但在气象名词中通常用“诒,所以,很多人把雾凇写成雾淞,这是不对的。 
  “飑”错读为“bāo”音 
  飑是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 
  在《词典》中解释:“飑(biāo),气象学上指风向突然改变,风速急剧增大的天气现象。” 
  某些气象工作人员、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往往把飑错读为“bāo”。 
  “霰”错读为“sǎn”音 
  霰是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2~5毫米。 
  在《词典》中解释:“霰(xiàn),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圆锥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在日常工作中,往往有人习惯把霰错读为“sǎn”音。这是同“霰弹”中霰(sǎn)的读音混同了。《词典》中指出:“霰(sǎn),榴霰弹,炮弹的一种,弹壁薄,内装黑色炸药和小铅球或钢珠,能在预定的目标上空及其附近爆炸,杀伤敌军的密集人马。也叫霰弹、子母弹、群子弹。”在表示一种天气现象时,霰,正确的读法应读xiàn音为正确。 
  臭氧不能读为“xiù”氧 
  臭氧是氧的一种同素异形体。普通的氧在每个气体分子中有两个原子,而臭氧有3个。 
  《词典》中解释:臭(chòu),气味难闻,跟‘香’相对。对臭氧的注音为:chòuyǎng。臭氧、臭氧层的臭字,有人错读为Xiù(秀)音,是不正确的。 
  当然,《词典》对气象名词的解释,不会像气象专业书籍那么严格,但从汉字规范化角度看,纠正这些字在气象名词中的写法、读法是必要的。




睡觉中的气象学 
  寝室气候与睡眠 
  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寝室的温度、湿度、光照等都会对睡眠产生影响。一般室内温度在20~23℃时最为适宜。20℃以下时就有冷的表现,如卷曲身躯并裹紧被子;相反如超过23℃会出现掀开被子,翻身变多的倾向。夏天,则睡在温度25~28℃、湿度50~70%范围内最适宜。 
  光的亮度对睡眠也有影响,太亮时不易入睡,相反,过暗也不好。最适宜的亮度是在睡眠时,能看清周围物体的大体轮廓。所以,在睡觉时不要亮着灯,也不要让室里一片黑暗,这样才能保证睡眠质量。 
  被窝气候与睡眠 
  被窝虽小,却有独特的温度、湿度和气流,从而构成了“被窝小气候”。 
  对人们睡眠的持续时间、睡眠深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是温度。卧床后能否迅速入睡,这与被窝温度很有关系。据研究,最适宜的入睡温度范围是32~34℃,虽然被窝可以用体温焐热,但焐的过程中体表要受寒冷刺激,必然会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从而推迟入睡时间,或是造成睡眠不深,影响休息。为了保证卧床后能迅速入睡,冬季可使用电褥子或暖水袋调节被窝温度,使其保持在32~34℃之间,不宜超过35℃。 
  其次是湿度,要保持在50~60%。由于人体睡眠时要排出汗液,使被窝内湿度常高于60%,而湿度过高会使皮肤受到刺激,影响睡眠深度。因此被褥要经常晾晒,以保持干燥。 
  再就是气流,被窝气流应保持每秒0。2米左右。因此,被子不要捂得太严,也不要四处透风,更不可蒙头睡眠,被子以轻、暖、软为宜。




地铁中的气象问题 
  地下铁道宛如强劲跳动的交通脉搏,支撑着城市的地下交通,可以实现快速和大批量输送乘客,是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是1863年在伦敦运行的,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个城市有了地铁,还有许多城市正在施工或筹建中。气象条件的优良与否和地铁安全运行、管理、效益等关系极为密切。在祖国首都北京的地铁车站,细心的顾客都会发现地面站口和地下站台均设有气象观测百叶箱,每天进行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观测,足见地铁工作离不开气象保障。 
  北京地铁运行已有近30年了。1971年地铁年客运量是800多万人次,到1995年已增至5亿多人次。地铁在设计时要考虑依据城市气候和四季天气变化等特点合理安排通风亭,以便有效地通风换气,保持地铁通道内部的空气新鲜畅通和气温平衡。近些年来,从对地铁的气象监测情况看,地铁中气温有逐年上升的现象,其原因是人流日益增加,地铁客运量逐年增长,长期超负荷运行。乘客和机车以及车流量增加,热源增加;二是地铁的通风环境遭受到干扰破坏,换气效率降低。例如通风亭是地铁的“呼吸道”,起着排换空气、降低温度湿度等作用,但一些通风亭和地铁进出站口四周地面绿化地有的减少,有的被建筑物占据或遮盖,当通风亭周围环境被破坏后,虽然大型通风机每天运转,但空气进流量减少,排气效果降低,空气清新度变差,致使地铁内部产生的热气无法有效地排到地面空间。加上街道路面汽车增加,空气污染加重,长久下去对地铁通道和站台内部的局部区域温度分布和空气环境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经地铁有关人员长期观测,夏天地铁内车站大厅温度为27~28℃,春秋两季在20℃上下,到冬季是15~16℃。有的地铁工作者反映,冬天气温低些相对好过,夏季最难受。由于地铁本身的封闭式环境,也使得混凝土墙壁积存热量和水汽,当空气相对湿度达饱和时无法散热。夏季由于空气潮湿,使不少站台墙壁凝结水滴或流水,有的车站昼夜开着除湿机,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更使人感受闷热难熬,曾经发生过站台服务员在岗位上中暑昏迷的事情。在气压较低的天气或是阴雨天气时,一些工作人员感到憋气难受,易患关节炎等疾玻有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他们常年累月在地下工作要尝试“春夏秋冬”的气候:在地面是冬天,在站口和楼梯口处感受像春秋,而在地下站台工作和值班室内像是夏天。 
  为了掌握地铁的气象状况,特别是气温和湿度的变化情况,80年代中期以来,地铁卫生和技术部门在地铁的地面和地下站台设置了气象仪器,开展气象要素的对比观测,为改善地铁空气环境提供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气象科技数据资料,并在实际中得以应用。例如针对地铁气温增高现象,将通风亭口的玻璃窗改换成通风百叶窗,把原来封闭的玻璃门改造为百叶拉门或合金拉门,对热力机器增装了风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