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米以上的9座山峰,先后被由英国人、瑞士人、日本人、德国人和美国人所组成的远征队所征服。 
  尽管第二次大战阻断了英国人通向喜马拉雅山的路,但阻断不了英国登山家们的珠穆朗玛峰之梦。这座曾让英国远征队付出重大代价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直被英国登山界深情地称为“英国人的山”。 
  1950年,法国人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8000米以上的高峰登顶成功的辉煌纪录(安那普鲁峰,海拔8091米),使得英国登山家们再也按捺不住了。第二年,英国登山俱乐部就组成了由军事家、登山家伊力克·希普顿为首的远征队,再次开拔到喜马拉雅地区。 
  这时,新中国已经成立,西藏已和平解放。为了保卫边境,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任何外国人不经中国政府批准,都不得进入中国境内登山。 
  在这之前的1947年,尼泊尔当局则宣布对外国人开放边境。这样,希普顿的远征队开辟了一条新的珠穆朗玛攀登路线——尼泊尔境内的南坡路线。 
  希普顿凭借他丰富的军事侦察经验,查清了一条由南坡脚下通向顶峰的路线。这条路线必须先经过大片的孔布冰川,再从这座山峰的西面往上攀登。 
  在孔布冰川的上方有一段非常危险的冰瀑区,从冰瀑区往上是很深的龟裂口,再往上去,就是被称为维司坦克姆的狭长冰盆地。这是个长而狭窄的冰谷,沿着冰谷向上攀登,是征服珠穆朗玛峰最适合的路线。在这个冰谷的前面,是把珠穆朗玛峰与其他姐妹峰连接起来的长长的山脊。山脊的中央,就是被称作南坳的鞍部。登上南坳之后,是直达山顶的东南山脊。 
  在英国人完成对南坡的第一次勘察后,登山强国瑞士马上组成一支登山队伍,计划由南坡经南坳的这条路线,抢在英国人前面征服珠穆朗玛峰。 
  1952年的春天,由狄特玛尔率领的瑞士登山家们,在雪巴族杰出的攀登者丹增·诺尔盖的引导下,越过南坳,到达了海拔8540米处。这次行动,使他们清楚地探勘到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具体路线。如果赶上两个好天气,他们就很有可能登顶成功。但是,他们并不走运,坏天气使得他们功败垂成。瑞士登山队当时带着氧气,但他们未能很好地控制氧气的流量,致使氧气过早地用尽而丧失了与暴风雪抗争的能力。 
  隔了不到半年,1952年10月,瑞士人第二次远征珠穆朗玛峰。这一次他们还是没有交上好运,肆虐的暴风雪又一次把他们从海拔8100米的高处击退下去。 
  瑞士人抢在英国人前面拿下珠穆朗玛峰的愿望落空了,但是,他们为以后的挑战者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1953年,英国登山俱乐部又一次派出珠穆朗玛峰远征队。 
  这是英国人的“背水一战”,因为雄心勃勃的瑞士人和法国人宣布他们都已组成了强大的登山队,准备在1954年和1955年征服世界最高峰。英国人能否夺得地球之巅的初登胜利,全看这一次的努力了。 
  只能成功,不许失败。英国登山队在装备和人员配备方面都作了极其认真而充分的准备。他们选择登山预备队员,在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技术和身体训练之后,又从100多名预备队员中选出8名正式队员。与此同时,他们根据法国人在征服安那普鲁时的装备特点,改进了他们的登山装备。领队约翰·汉特,经过多方努力,请到了一年前曾为瑞士队担任向导的雪巴族人丹增·诺尔盖和通杜普等人,并吸收丹增·诺尔盖为正式队员。 
  约翰·汉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登山家,早在二次大战以前的1935~1938年,他就多次参加过英国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的登山探险队。他卓越的技术和组织能力,在英国登山界享有盛名。 
  汉特决定使用去年瑞士队的路线,使登山队在人力、物力和路线上都得到充分的保证。 
  在汉特的指挥下,英国登山队在海拔5490米高处设置营地,然后,又从这个营地一直到海拔8000米的南峡谷,连续设置了8个补给品营地。每设立一个营地,汉特都给予队员和搬运工充分的休息时间,以便让大家适应高海拔地区的气候。终于,他们来到了冰塔林立的冰瀑区。汉特等提心吊胆地通过了冰瀑区。过后,他们回想起来仍然后怕,于是,他们把这个冰瀑区命名为“鬼门关”。 
  直到抵达维司坦克姆冰盆地为止,汉特采用的都是上次瑞士队用过的路线。接下来,汉特根据队员们的意见,决定采用一条新路线,这要比瑞士队攀登时绕更远的路,但较为安全些。 
  他们在南峡谷搭设了第八座补给营地。这时,全队人员已经疲惫不堪,有的因不适应海拔8350米的高度,开始出现头疼、目眩、心动过速等高山病的症状。根据队员们的身体状况,汉特不得已把原定的6人突击组减少到4人。这4个人又被分为两个小组。第一组由科学家波提隆与医生艾文斯组成,第二组则由印度籍的雪巴族队员丹增·诺尔盖和新西兰籍的养蜂专家埃德蒙特·希拉里为成员。 
  5月26日清晨,波提隆和艾文斯首先出发突击顶峰。他们一直攀登到黄昏时分,终于看到了珠穆朗玛最后的山脊线,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不料这时,他们的氧气却用完了,只好遗憾地折返。 
  5月27日,连续几天的好天气突然变坏,风雪交加。希拉里与丹增忧心忡忡地望着帐篷外的天地,暗暗祈求老天爷能让风雪停止,使他们的行动不至于中断。 
  第二天,云层果然散开,天空又有了阳光。丹增与希拉里兴奋异常,赶忙准备装备,立即向峰顶出发。他们先把物资搬运到海拔8500米处,把帐篷搭设在山脊斜面的岩棚上。当夜,他们在这里宿营,为了节省氧气,留到第二天行动时用,睡觉的时候尽量不用,所以他们很难入睡。 
  5月29日,天气晴朗,他们在早上6时30分就出发了。在前方接近山脊的地方,复杂的地形让积雪掩盖住了,他们不得不时常离开路线在积冰的斜面上攀登。历尽艰险,两人总算渡过了这个难关。在这期间,他们的氧气瓶曾一度失灵,无法操作,让他们担心了好久。 
  希拉里在事后说:“我们所顾虑的唯一问题就是氧气。担心它究竟能维持多久?能够供应我们上顶吗?下山时,氧气够用吗?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脑海里,使我们惴惴不安。” 
  离珠穆朗玛峰顶越近,浮雪也越深,行动起来就更加吃力。希拉里由于过度疲劳,行动很困难,他每走一步都要留在雪地上大口地吸氧气。他和丹增·诺尔盖轮流在前面开路,两人之间保持有六七米的距离,你走我停,我走你停,差不多一分钟才能走完一步。 
  忽然,他们发现在前方约12米处,有一座雪梁挡住了去路。雪梁的一侧是令人目眩的绝壁,另一边则是深深的积雪。顿时,丹增·诺尔盖与希拉里感到进退两难。但是,他们不甘心在峰顶即将到达时放弃登顶。 
  “一定会有一条路的。”丹增说。 
  “我也这么想。让我先来试一试。” 
  希拉里说完向前迈了一步,发现在岩壁与积雪间有一条狭窄的裂缝。他试着把脚踏上去,然后,慢慢地把体重也加了上去。这个裂缝状似烟囱,稍不留意,人就有坠落的危险。然而,他们终究还是过去了。 
  1953年5月29日上午11时30分,走在前面的希拉里再也看不到比他更高的地方了,再往前走,就是北坡的西藏了。 
  “丹增,”希拉里激动地喊着,“我们到顶了,这里是地球之巅了!” 
  “好!希拉里!太好啦!” 
  两位勇敢的登山家热烈地拥抱,相互纵情地拍打,表达他们狂喜的心情。 
  丹增在冰镐上分别悬挂起联合国、英国、印度和尼泊尔四面旗帜。他高举冰镐,让希拉里给自己拍了照。为了有效地摄取这些极其珍贵的镜头,希拉里不顾严寒,摘掉手套,脱下氧气面罩进行拍摄。 
  最后,两人在峰顶挖了个雪洞,把两件小物品埋在雪洞里。希拉里埋的东西是汉特领队托他带上的小十字架,丹增埋的则是一包奉献给佛祖的巧克力。 
  事后,当丹增回忆起他在珠穆朗玛峰顶的感受时,依然是那样的情不自禁。他说:“在世界最高峰的顶上,我向南看到了山下尼泊尔一侧的丹勃齐寺,向北看到了西藏境内的绒布寺,我是世界上第一个同时看到这山南与山北两座寺庙的人。短短的15分钟对我们两个幸运儿来说,实在是太短促了。。”为了节约时间,丹增和希拉里在峰顶只呆了15分钟。下午2时,他们回到8500米处的营地休息。傍晚,他们在下边的一个营地与支援队会合。他们一起向下,到达又一个营地里时,领队汉特从他们疲惫不堪的脸上似乎看到了什么,他以为他们又失败了。当汉特得知珠穆朗玛峰已被征服时,他激动万分,泪流满面,紧紧地拥抱着两位勇士。 
  出发之前,汉特曾代表英国登山队与泰晤士报订下合同:英队登山的全部报道权均属泰晤士报。因此,在其他舆论媒介还在为英国队能否胜利作种种猜测的时候,泰晤士报捷足先登,在头版的重要位置长篇报道了这个登山史上非凡的胜利。 
  初登珠穆朗玛峰的胜利,是一个空前的胜利,只是让英国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两位勇士当时都不是英国人。所以,在1955年5月,英国人又组队攀登海拔8598米的干城章嘉峰时,登顶者全是英国人。 
  在这以后,世界上其他几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巨峰,都陆续遇到了强劲的挑战者。在连续十几年中,喜马拉雅群峰上捷报频传:1954年,奥地利登山家征服了世界第8高峰卓奥友峰(海拔8153米)。 
  1955年5月15日,法国登山队登上了海拔8481米的世界第5高峰——马卡鲁峰。 
  1956年5月9日,日本人成功地征服了海拔8156米的世界第7高峰——玛纳斯鲁峰。 
  1956年5月16日,瑞士登山队在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同时,征服了珠穆朗玛峰的姊妹峰——海拔8511米的世界第4高峰——洛子峰,创造了一个队在同一个时期成功攀登两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记录。 
  1956年7月7月,奥地利登山队登上海拔8035米的加舒尔布鲁木Ⅱ峰,这是世界第13高峰。 
  1958年7月5日,美国登山队成功地征服了海拔8068米的世界第11高峰,它位于喀喇昆仑山上的加舒尔布鲁木Ⅰ峰。 
  1960年5月13日,瑞士登山队首次登上海拔8172米的达拉吉利峰。 
  1964年5月3日,10名中国登山家登上了最后一座8000米的巨峰——希夏邦马峰。 
  在这个“喜马拉雅黄金时代”里,人们征服了8000米以上所有的高峰。 
  在这个时代里,继英国人以后,瑞士人、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先后登上了地球之巅,人类登高的勇气与能力,在世界第一高峰上,多次得到了显示和验证。




无氧攀登 
  不使用氧气装备攀登8000米以上的高峰,是登山家们攀登喜马拉雅山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和新难度。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山是人类“死亡带”,或者叫做“生物禁区”,就是说,“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度上,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无法生存”。所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这项展示人类最大忍耐力的尝试,还是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 
  1973年5月1日,由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联合组成的男女混合登山队,首次实现了人类对8000米高峰的无氧攀登,其中有4名队员(包括著名德国女登山家哈·施玛兹)在自始至终不使用供氧装置的情况下,成功地登上了海拔8156米排名世界第7的马纳斯卢峰。 
  1975年10月6日,在登上海拔8481米的马卡鲁峰的7名南斯拉夫队员中,登山家马尔扬·库那别尔也自始至终不用人工氧气而登顶。 
  1978年5月8日,33岁的意大利著名登山家蒂茵霍尔特·梅斯纳和35岁的奥地利登山家彼得·哈贝勒,更是以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坚持自始至终不用氧气装备,经尼泊尔一侧的南麓,完成了对珠穆朗玛峰的征服。3个月后,梅斯纳又在无氧的情况下,登上了海拔8125米的第9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同年,美国登山队的3名登山家也按事先计划,成功地对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进行了无氧征服。也是在这一年,德国、法国联合登山队的3名登山家,又在完全不用人工氧的情况下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1980年8月20日,梅斯纳以不可思议的勇气、体力和意志,成为人类历史上孤身一人从北坡对珠穆朗玛峰成功地进行无氧征服的第一人。这是世界登山史上的奇迹,是跨越70年代和80年代的绝唱。




无氧攀登 不屈的中国人
  中国,一个多山的大国,它的境内和边境分界线上,有许多世界级的山峰。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有10座牵连着中国的国土,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 
  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力衰微,民不聊生,中国人根本无力组织登山运动,最多只能做西方国家登山队的仆人和搬运工。 
  当年,拿破仑曾预言:中国是一头酣睡的“东方雄狮”,当它站立的时候,全世界都将会为之震憾。这个预言是100多年以前下的,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了实现这个预言的可能。 
  1955年8月11日,中国登山家们与前苏联登山家们一起攀上了一座海拔6773米高的山峰(团结峰)。6773米,这是新中国登山家们所创造的第一个属于自己的高度。 
  1957年,中国登山家们独立征服了世界著名的贡嘎山主峰(海拔7590米),在世界登山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不得不对这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人数众多的民族给予重新的评价。他们预感到: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已经醒来,它必将以自身最大的努力,跻身于世界登山运动的前列。在喜马拉雅山黄金时代的高潮期,各登山强国的著名登山家们都已感到,中国人将对他们在登山运动上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战。只是,谁也不曾料到,这种挑战竟会来得如此的迅速。 
  1958年3月,前苏联100名功勋登山运动员联名写信给苏中双方,要求两国政府支持两国登山家联合组队,在1960年攀登珠穆朗玛峰。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中国政府和运动员的支持。 
  在这次行程开始的时候,世界许多山区正流传着关于“雪人”的种种传说,前苏联的几种报纸也都报道过“雪人”的“活动”。中苏双方运动员下撤途中,经常听到雪鸡在峭壁间鸣叫。于是,有的人便与同伴开玩笑说:“当心雪人!”“听啊,雪人在笑!”这时,在海拔5300米处的一个营地里发生了一件令人生疑的事:原先为运动员下山时准备的三顶帐篷统统被撕得破烂不堪,里面的食品全都被抛出,箱装的香肠、鱼干、肉干和面包干几乎都被吃了个精光。几桶罐头肉被咬得布满了小孔,上边留有鲜血的痕迹。帐篷周围的雪地上也残留下许多大脚印。。队员们呆住了,难道真的有雪人?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闯入营地的强盗是帕米尔棕熊。这些模样呆头呆脑的家伙居然如此聪明,知道跟踪登山队员一路上肯定会有好吃的。 
  中苏登山家们在共同的训练中,一直合作得很好,他们之间还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1958年10月,由许竞和别列斯基率领的中苏登山家们首次进入西藏,对珠穆朗玛峰周围地区进行了侦察。这次活动历经18天,行程300公里,主要侦察了东绒布冰川和中绒布冰川等路线。 
  1959年,按照双方的协议,中国方面如期修建了从日喀则到珠穆朗玛基地营——绒布寺附近300多公里长的公路。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前苏联当局不顾本国运动员的意愿,单方面撕毁了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贺龙元帅指示道:中国人自己干,而且一定要干好!也相信一定能干好! 
  誓死要拿下珠峰的中国登山家们,为登上珠穆朗玛峰而进行的训练,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1959年7月7日,33名中国登山家集体登上了慕士塔格顶峰,其中包括8名女登山家,她们是周玉瑛、王义勤、丛珍、王贵华、西绕、潘多、齐米、查母金。这些杰出的中华女儿,以海拔7546米的登山高度,创造了当时世界女子登山的最高纪录。33名运动员同时登上7500米以上的高峰,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充分显示了中国登山运动的实力。 
  1960年,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个自然灾害年代,是6。5亿中国人民普遍陷入饥荒而节衣缩食的年代。就是在这个年代里,中国的登山英雄们却干出了一件让全世界都震惊的事:攀登珠穆朗玛峰,征服地球之巅。 
  当时,处于财政困难之中的中国政府,专门拨出巨款用于购买攀登珠穆朗玛峰用的登山装备;中国各专业工厂为登山队赶制了羽绒登山服和加厚睡袋。这次登山活动不仅是中国登山家们的奋斗,它已经演变成一场全民族的抗争,一场全中国人与艰难险阻的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抗争。 
  1960年3月中旬,中国登山队离开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经日喀则等地,沿着当地藏族同胞为他们修筑的公路,开向珠穆朗玛峰山麓。这是一支由20多辆卡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队伍。 
  3月19日,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干燥的雪粒像浓雾一样弥漫在山峦上空,阵阵刺骨的寒风把沙石卷起几十丈高。中国登山队的全体队员,冒着高原的风雪和严寒,来到了珠穆朗玛的脚下。在他们的头顶,是世界的第一高峰,一座海拔8848米的巨型金字塔。它巍然雄踞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上,峡谷中悬挂着几条大冰川。这里,是雪的故乡,冰的王国。 
  登山队员们跋涉到海拔5120米的高度。他们在著名的绒布寺的上方,找到了一块谷地。这是一道已经萎缩的山谷冰川的脊部。登山队决定,将大本营安扎在这里。 
  中国登山队在这里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登山基地,他们把这个基地称为喜马拉雅新村。这个硕大的喜马拉雅新村,总共有20多顶、每顶可供20人居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