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用小鼠细胞培养生产的单克隆抗体,专家们已经提出了“开刀方案”,打算把它整修得更接近于人的抗体,以减轻副作用。 
  蛋白质工程不仅要对那些生物工程的产品进行再加工,还要对一些纯天然的蛋白质进行模拟和改造。 
  例如,那绵软、飘逸的蚕丝,那蓬松、暖和的羊毛,那纤细、坚韧的蛛丝,它们本质上都是蛋白质。对它们进行模拟和改造,再实现大量生产,将会获得性能比蚕丝、羊毛、蛛丝更优异的材料,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 
  浏览一下对蛋白质工程的众多评价是很有意思的。 
  有人称它是第二代生物工程,有人称它是第二代基因工程。 
  有人说它“曙光初露”,有人说“前途无量”。 
  80年代,有人将“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句话改成“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90年代,又有人提出,“21世纪是蛋白质工程的世纪”。 
  人们的关注和瞩目才会引出众多的评价。众多评价至少传递出一条信息:蛋白质工程充满魅力,充满希望。在近几年内,蛋白质工程可能会取得更多的突破,又将会招来许多新的评价,我们期待着。




设计新的生物物种可能吗 
  利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人类不仅已经可以在分子水平上以微生物、植物、动物本身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基因进行随意的剪切拼接,而且来源不同的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基因也可以任意地重组传递,甚至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合成新的蛋白质。 
  从技术上讲,设计出新的生物物种是完全可能的。根据物种的不同概念,甚至有的人认为目前的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实际上已经接近于设计出新的生物物种。例如基因工程技术培养出的能生产的人胰岛素和抗体的转基因植物,这类物种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目前,全世界通过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生产的产品中,有几十种已经经过检验而进入市场了,并同其他生物技术产品一道,形成了一个年产价值几十亿美元的庞大产业。 
  其实,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能够产生这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了它们自身技术的发展完善以外,另外还有一个领域的发展在起着决定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那就是基因调控研究。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DNA都能编码蛋白质的,事实上大部分的DNA是不编码蛋白质。那么这些DNA有什么用处呢?在这些DNA中,除了有些目前我们仍不知道其功能的以外,其他的都具有调控作用。生命活动之所以那么丰富多彩,就是因为生物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什么时候进行哪个生理生化反应,在哪个组织中进行,以及酶的表达量是多少等等,一切生命过程都像是受到一台巨大的电子计算机的严格控制似的,按照生物体本身特有的节律运行。这可以从我们的日常看到的许多现象中找到例证,如用手一碰含羞草,它的叶片就收缩;又如植物总是在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才开花。其实这些都是调控作用。前者属于诱导调控,手一碰就是一个外界刺激,这个刺激被某些具有调控作用的DNA接受,由它们启动表达某些基因表达,产生特异的蛋白质对这个刺激作出反应;后者属于发育调控,某些具有调控作用的DNA能够“感受”生物体发育到了哪个阶段,并相应地启动某些基因表达,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导致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简单地说,所有的基因随时都被调控DNA控制着,表示时间、表达量、表达组织都受到调控。 
  因此,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研究要更深入,借助基因调控研究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某些调控DNA来控制某个杀虫的基因只在根中或是只在叶中表达,用以杀死土壤虫害或是叶片虫害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因调控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操作领域将不断拓宽,人类可以设计创造出各种全新的生命现象来为自身的发展服务。 
  但是,任何事物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就会有其消极的一面,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都还有其令人忧虑的地方。对于应用于人的现代生物技术,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随之而来的道德、伦理、法律上的问题。 
  例如,应用高技术生育出来的试管婴儿要让人们从心理上彻底接受,还有一定困难。 
  又如,人可以制造出一种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但这种鱼是否会对人体有害,或是对其他鱼有害,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应用于植物的现代生物技术,环境问题是首当其冲的。例如把我们制造的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物拿到大田中去实验,这个抗除草剂的基因可能会因传粉而传给杂草,杂草的后代就将有抵抗除草剂的能力而疯长,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凡此种种。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于基因工程等涉及DNA重组的技术,都有非常严格的法律限制,从哲学的角度看,创造出的对人类暂时有利的新物种并不一定对于地球大自然有利,而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最终人类仍然要受到惩罚。 
  从人类的繁荣发展的历史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同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相信,科学技术将同社会准绳——法律以及人类所特有的本性——良知一起,引导我们这个世界走向更加繁荣的明天。




低温生物技术 
  昆虫的生命以两三年为限。荷兰的一种昆虫却不然,由于它经常处于冬眠之中,竟能活上60年。 
  一只冬眠的猫蜷伏在古埃及法老的陵墓里,“守灵”守了4000年之久。 
  直到本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发掘陵墓的声响使它惊醒过来。 
  阿尔卑斯山的雪崩把一位瑞士青年冰封了25年。1987年他被人发现,经过解冻,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在低温下,生物的新陈代谢降到了最低限度,处于“假死”状态。一旦环境温度上升,生物就会复苏,恢复活力。在此同时,生物的寿命却可能延长了许多。许多动物的冬眠就是很好的例子。 
  从60年代起,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低温生物技术逐渐形成,逐渐发展。低温生物技术的要旨就是冷冻生命,就是通过迅速降温使生物达到超低温,进入冬眠状态,从而得到长期保存。 
  低温生物技术的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冷冻生命就是延长生命,对许多生物来说意味着延长人们使用它们的年限,对人类本身来说就是延长寿命。后者自然更令人感兴趣。患了不治之症的病人如果对当代的医疗手段已经绝望,可以要求冷冻起来,到三五十年后再复苏。那时也许不治之症已经成了药到病除的小事一桩。飞向另一行星的宇航员要忍受长达数年的枯燥无味的旅途生涯,如果能冷冻起来进入冬眠状态,到一觉醒来就可以精力充沛地登上另一星球。这样,不仅他避开了旅途寂寞,“捡”回了几年寿命,还可以使航天器里面省去许多食品、饮料,轻装上阵。 
  低温生物技术要解决许多难题,其中冷冻速度是很关键的。冷冻速度过快,生物细胞内的水分会结冰,把细胞涨破;冷冻速度过慢,细胞会脱水而使盐分增加,蛋白质分解。各种细胞的成分和含水量都不一样,所以,对于由各种器官组织、各种细胞组合成的生物机体,要确定一个最适宜的冷冻速度是非常困难的事。类似的难题还有掌握复温的速度、避免细胞器的低温损伤等等。 
  由于低温生物技术凝集着人类巨大的兴趣和期望,所以近20年来发展很快。根据生理医学专家预测,到2050年,人类有可能第一次对冰冻保存的人体施行解冻复苏手术。在21世纪内,人类通过用冬眠技术断断续续地放慢机体的生理作用,会使人生命的跨度放大20倍。




光生物技术 
  你见过海上灯光捕鱼吗?那可是很壮观、很动人的。几十艘船围成一圈,水面上悬着灯,水下也吊着灯,方圆数百米内灯光闪烁。引得附近水域的鱼儿急急赶来,在灯光下或翩翩起舞,或追逐嬉闹,却不知人们正悄悄地在外围下网。。灯光捕鱼利用的是鱼类的趋光性,它可算是一项简单朴素的光生物技术。光生物技术就是用光来调节生物的生长、发育和行为的技术。我们知道,光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来源,是一切生物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离不开光,生物的结构、功能、发育、行为均受到光的强烈影响。光生物技术的研究中心是:确定光照的最适宜的波长、强度、偏振性和持续时间等,达到用光调节生物生长、发育和行为的最佳效果。 
  我国吉林省的一些科技工作者长期深入研究用光照提高栽培人参的品质和产量,设计了许多新技术,如接近光饱和点的连续光照,使用拱形调光棚,配以红、蓝光透过能力较强的浅黄色薄膜,等等。这些光生物技术已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吉林省有一个县的65万平方米作物面积达到了每平方米产栽培人参1。12千克的世界最高水平,而且人参的各种皂甙含量的总体水平赶上了先进国家韩国和日本。 
  光照对动物的生长发育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有人在猪圈中分别配置了白光、蓝光和红光,每天照射12小时,光照强度为10~20勒克斯。和不照光的猪圈相比,白光使猪每天多增加体重26克,蓝光为13克,而红光则达到了43克。有人又拿牛作了试验,发现同样的肉用牛,每天接受16小时光照的比每天接受9~12小时光照的要多长肉10%;而奶牛每天接受16小时光照比自然光照条件下要增加10%产奶量。类似的光照试验还曾以山羊的配种和产羔、母马的发情和排卵、家禽的产蛋率和产肉率为课题,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在一些先进国家,光照管理已被列为动物饲养的重要管理项目。 
  光对生物细胞的影响还孕育出一项崭新的医疗技术。 
  有一种很棘手的儿科疾病叫做新生儿黄疸症,是由于病儿体内胆红素过高而引起的。现在有一种先进而安全的治疗方法——光疗法,就是用波长450毫米的光照射病儿全身(眼睛除外),治愈率很高。这项技术的原理是胆红素是一种光敏物质,对波长450毫米的光尤其敏感,在光的作用下,许多胆红素分子会转变成水溶性的化合物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妙手回春的治疗效果。 
  最令人感兴趣的,莫过于用一种光敏药物——卟啉类药物来治癌了。这种卟啉类药物有两大特点:一是对光敏感。在波长为625毫微米左右的光照下,它会改变结构和特性,杀伤所在部位的细胞;二是对肿瘤细胞有亲和力。 
  它进入人体后随血液流动,对正常细胞冷若冰霜,掉首而过,与肿瘤细胞却是一见如故,难舍难分。因为具有这两大特点,它作为肿瘤克星就很好理解了。在确定适宜的剂量后,向患者注射这种卟啉类药物,过几天这些药物分子会聚集在肿瘤部位。这时再用625毫微米的光进行定期照射,肿瘤会逐渐变色、渗血、干燥、萎缩。一二周后会长出新的组织。至今,已有不少肿瘤患者在这种治疗手段的帮助下获得了新生。




声生物技术 
  一架被劫持的飞机孤零零地停在机场一角,两个劫匪一边张牙舞爪地威胁乘客,一边气势汹汹地通过话机向指挥台提出蛮横无理的要求。突然,舷窗外人影一闪,劫匪还没反应过来,就已失去了知觉。3秒钟之后,特种部队冲进了机舱。。原来,他们使用了次声炸弹。这种炸弹爆炸时产生强大的次声波,会把人震昏过去,但又不至于丧命。 
  上面的场景是发生在美国西部某州的一场演习,演习的中心就是测试次声炸弹的威力与安全性。专家们认为,次声炸弹可能是对付各种劫持者和抢劫犯的最佳武器,它既厉害又人道。据说,威力更大的次声武器也已经问世,那可是准备用于战争的。 
  次声是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次声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对生物机体发生影响,次声炸弹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声波的另一个极端是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超声波,它对生物机体的影响可能大家比较熟悉一点。超声波手术刀和超声波结石粉碎机已经广泛投入临床应用,用超声治疗脑血管意外偏瘫和冠心病的效果令人瞩目。超声加热治癌机能使深部肿瘤组织温度升高5~7℃,再结合化疗和辐射,可以杀灭90%以上的癌细胞,而所透过的表皮和正常组织却完好无损。这种治癌方法被确认为手术、化疗、放射疗法之后的第四种有效手段。超声波在医疗上的全面应用已拓展出一门新的学科——超声治疗学。 
  再来看看频率在20~20000赫兹之间的正常声波。 
  “对牛弹琴”是大家很熟悉的成语。在奶牛挤奶时播放音乐以提高产奶量,过去也曾作为笑话流传过。而今,它却是举世公认而且广泛采用的饲养技术,它的内容更丰富了。例如,音乐不仅是在挤奶时播放,在喂食、休息时也要定时播放;乐曲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只有轻快、优美、流畅的乐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据说有人试验过,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会使奶牛的产奶量大增。而沉郁、悲壮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却会使产奶量锐减。 
  蚊子对声音是很敏感的。据说,有一位歌剧演员在演唱高调滑音时,一群雄蚊子向他那大张着的嘴巴扑来,弄得他尴尬万分。也许是那滑音和雌蚊的声音相近的缘故吧!相反,怀卵的雌蚊由于厌恶雄蚊的纠缠,一听到雄蚊的声音就赶快溜之大吉。目前美国、西欧流行的声波驱蚊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的。它发出的是雄蚊飞行时振翼的特殊声波,能把雌蚊赶得远远的。 
  根据鱼类对声波的反应,用特定的声波诱集或驱赶鱼类进行捕捞,是一种现代化的渔业技术,已经很常见了。更奇妙的是“声音驯鱼”。就是对养殖的鱼群用特定的声音进行驯化,使它们一听到这种声音就会赶来取食。等到这种条件反射稳固以后,把这些鱼放到鱼群聚集的海域,过一阶段再用这种特定的声音进行诱捕,那些已驯化的鱼听到声音便急急赶来,还充当了“带头羊”的角色,带来了大量野生的未经驯化的同伴。这种新奇的捕鱼手段已经试验成功,而且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两大高新技术的交汇
  这里所说的两大高新技术的交汇,是指神经网络计算机和生物芯片的结合。 
  曾有人使用一台有翻译功能的电脑,将一句话从英语译成俄语,再回过来译成英语。原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不到,一个来回后面目全非,成了“伏特加酒很凶,但肉已发臭”。 
  这是真实的,不是笑话。它说明,电脑尽管有惊人的运算速度和存贮信息的能力,却仍然不及人脑聪明。由14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人脑,在学习、联想、整体判别、优化控制等方面,是电脑望尘莫及的。 
  80年代以来,许多电脑专家转而致力于研究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期望用最尖端的材料和电子线路来模仿人脑的功能,包括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神经网络的联通和整合,大脑的思维、判别和反射等等。在此基础上,就可能制造出新一代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和过去的所有计算机不一样,神经网络计算机有学习能力,会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在记忆、联想、模糊识别等方面逼近或超过了人脑。它被称为第六代计算机。 
  1992年,日本的一家公司宣布研制出一部“通用神经网络计算机”。这部计算机模仿人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方式,使用32个有学习能力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不用软件,不需要解读软件命令的线路。它的处理速度奇快,人脑要1个多小时读完的文字,它在千分之几秒内就能读完。 
  在当代的高新技术中,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是两大主力。神经网络计算机可说是这两大技术融汇的产物,但它是宏观方面的产品。在微观方面,生物技术也同样为计算机技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近年来各发达国家都在加紧研制的生物芯片。 
  作为计算机核心元件的芯片,至今仍是以半导体为材料的。但半导体芯片的发展已快要达到理论上的极限。它面临的困境是半导体的集成密度受到限制。一片硅片上最多只能排列几千万个晶体管元器件,否则就会有发热、漏电等问题。这样,芯片的存储容量就有限了,而芯片容量的限制直接会影响到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所以,要使计算机技术再次取得新的突破,必然的趋势是用新一代的芯片——生物芯片来取代半导体芯片。 
  生物芯片的主体是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具有像半导体那样的光电转换功能和开关功能。但目前为各国科学家看好的是蛋白质分子。蛋白质分子具有低阻抗、低能耗的性质,不存在散热问题。它的三维立体排列使它具有较大的存储容量。使用蛋白质芯片的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可望提高几个数量级。另外,蛋白质分子还有自行组装和再生的能力,为计算机全面模仿人脑、实现高智能化提供了可能。 
  选择哪种蛋白质分子来担当这一重任呢?这可是各国科学家在努力攻关的核心问题。一种嗜盐菌的紫膜中的蛋白质分子(代号叫bR)看来是选作生物芯片的理想材料,因为它来源广泛,具备作为光电转换和开关元件的优良性能。而紫膜是目前唯一的结晶状生物膜,稳定性很好。我国科学家在紫膜蛋白质分子的研究中也有不少建树,有可能为生物芯片的问世作出自己的贡献。 
  制作生物芯片除了直接选用天然蛋白质分子之外,一种更为奇妙的手段是制造人工蛋白质分子。这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DNA重组,使某种微生物“分泌”出合乎要求的蛋白质分子;另一种是直接用蛋白质的基本材料氨基酸来进行组装。人工蛋白质分子是根据理想的蓝图来进行构筑的,性能当然比天然蛋白质分子优异,但同时也存在着更多的困难,目前尚处于实验研制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不小的距离。




现代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