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情况与一般的太阳能随纬度变化的规律相反,太阳能不是随纬度增高而减少,而是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加。从大的地区来看,青藏高原、新疆及内蒙古南部、宁夏、甘肃和山西的北部,年日照时数大于3000小时,是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地区,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
陕西、江苏、安徽的北部,山东、河南、吉林、辽宁、河北和山西、广东、福建的南部,是太阳能中等类型区,也可以充分利用。总之,从全国来看,我国是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具有发展太阳能利用的自然条件。
水力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河流众多,相当多的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山区面积大,地形高差悬殊,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在总蕴藏量中,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装机容量为3。7亿千瓦,年发电量1。9万亿千瓦时,是我国巨大的能源宝库。
我国的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其中以西南地区最多,若按单站装机容量500千瓦以上计算,装机容量23,234万千瓦,年发电量13050亿度,占全国的67。8%。其次是中南地区,装机容量6744万千瓦,年发电量2974亿度,占全国的15。5%。西北地区装机容量4194万千瓦,年发电量1905亿度,占全国的9。9%。华东地区装机容量1790万千瓦,年发电量668亿度,占全国的3。6%。东北地区装机容量1199万千瓦,年发电量384亿度,占全国的2%。华北地区装机容量692万千瓦,年发电量232亿度,占全国的1。2%。
水力发电,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因此,加速水电站建设,对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尽快解决电力不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今后水电开发,将根据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原则,考虑以十大水电基地为战略重点,每个基地兴建若干座大型水力发电站,形成骨干力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这一工程共需17年,按1990年价格计算,总投资570亿元;装机26台,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847亿度,相当于现在全国的1/9,除可供华中、华东地区需要外,还可输送川东和华北。相当于年节省5000万吨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亿多吨、二氧化硫200万吨、氮氧化合物37万吨和大量的工业废水,对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等危害也将起到巨大作用。
风能资源
我们知道,大风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它能拔树、毁屋、埋渠、毁坏庄稼、风蚀土地和建筑物、使耕地沙化等。但是,风是大自然赋于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又不产生污染的自然能源。
在自然界,风能是一宗巨大的能源,它远远超过可燃矿物能源所提供的能量总和。据统计,仅陆地上空近地面全年可以利用的风能,就相当于500万亿度的电。我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南部,幅员辽阔,盛行季风,风能资源极为丰富。据推算,我国地面上的风能资源约有16亿千瓦,其中可利用的按1/10计算,就有1。6亿千瓦。
我国风能资源,由于受地理位置、季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四大特点: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强;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强;平原地区比丘陵、山地强;冬春季比夏秋季强。
具体来说,东南沿海及岛屿是风能资源最佳地区,年平均≥3米/秒的有效风速达到了6000~8000小时。渤海沿岸及内蒙古等地,为风能资源丰富区,年平均≥3米/秒的有效风速达到6000多个小时。黑龙江省南部及吉林省东部地区,为风能资源较佳地区,年平均≥3米/秒有效风速也可达5000~6000小时。我国其余地区虽然从宏观上看是风能欠缺地区,但从具体地点来看,也有许多风能丰富地点,也可开发利用。
我国是利用风能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利用风力驱动帆船在水面上航行了。最晚也在1700年前,劳动人民就开始利用风能来碾磨粮食、灌溉农田和排水了。
目前在扬州江扬船厂全面开工生产我国第一艘2500吨风帆助航船。该船设置风帆助航装置,由计算机指令控制帆的张摺,在可利用的风速和风向范围内,自动选择具有最大助航推力的帆角,产生推力而降低主机油耗。这样,就开辟了风资源利用的途径。
气候资源
我国气候,特别是东部地区,南北热量相差悬殊:我国最南部南海中的一些岛屿,热量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气温高于25℃,最热月平均气温28~29℃,最冷月平均气温也不低于20℃,积温9300℃左右,长夏无冬;而最北部大兴安岭北端,年平均气温为…5~…2℃,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8~20℃,最冷月平均气温达…31~…26℃,积温2000~2500℃,冬长无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南北气温差别之大。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西南距离印度洋不远。受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从沿海向内陆湿度逐渐减少,降水量越来越少。所以自东南向西北形成了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地区,相应形成森林、森林平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植被类型。
我国从宏观上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3个气候大区。东部季风区,水热资源最丰富,发展农、林、牧生产条件优越,全国80%以上的农产品、90%以上的畜产品都来自该区。西北干旱区,全年光照充足,水分资源贫乏,限制了农业发展。青藏高寒区,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
我国气候资源复杂多变,丰富多采,基本格局是南部优于北部,东西各具特色。
我国冷热干湿兼备的多种气候资源生态类型,孕育了众多的生物种类。
而动植物种类在各气候带中的分布,热带最多,寒带最少。如西双版纳,面积仅占全国的0。22%,但植物种类却占全国的14%,陆栖脊椎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的39%。不难看出,热带地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气候的产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西南部,东起云南丽江地区,西抵西藏日喀则,南自喜马拉雅山北麓,北到青海柴达木盆地,由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目前耕作技术水平虽然不高,却是我国一季作物单产最高的地区。
近5000年的气候变化表明,从仰韶文化到殷墟时期,大部分时间的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而冬季1月的平均气温则高3~5℃。从10~17世纪末,变暖变化引起的温度波动也在1~2℃之间。近年来,冬季北方日益干暖,南方不时发生冰雪严寒;夏秋局部旱涝此起彼落,有增无减。这些变化今后还会继续下去,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一般是指野生的动植物资源,也包括人工饲养的动物资源和人工栽培的植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好野生动植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拯救珍贵、濒危物种,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经济,改善和丰富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以及促进国际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环境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据统计,我国仅脊椎动物就有4400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0%以上。全世界共有鹤类15种,中国就有鹤类9种。大熊猫、金丝猴、台湾猴、扭角羚、白唇鹿、华南虎、褐马鸡、黑颈鹤、绿尾红雉、扬子鳄、中华鲟等100多种珍稀动物,是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动物种类。分布在我国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在内,估计不下100万种。
我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2%以上,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四纪冰川覆盖的影响,因而保留了许多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种类和特有种,约有200属,1万余种。如银杉、水杉、水松、金线松、台湾杉、银杏、珙桐、水青树、钟萼木、香果树等都是我国的特有珍贵树种。
我国还是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拥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如野核桃、野板栗、野苹果、野荔枝、野龙眼、野生稻、野生大麦、野生大豆、野生茶叶等。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很适于发展林业。据第三次全国林业资源清查,全国森林面积12,465万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1%,森林覆盖率为12。98%。森林蓄积量为91。41亿立方米,占世界森林蓄积量的3%左右。我国森林资源较少,但树种资源却十分丰富。世界公认我国是树林的宝库,是世界上木本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共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其中乔木树种2800多种,用材树种也很多,世界上1000多种竹类中,我国就有200多种,居世界第一。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大兴安岭森林,为我国最大和最重要的针叶林区,林地面积达1500万公顷。小兴安岭森林,面积1100万公顷,担负着全国1/5的木材生产任务。长白山森林,面积1000多万公顷,森林中植物种类繁多,是一个罕见的多姿的森林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位于云南边陲的西双版纳森林,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植物宝库。林中仅高等植物就有4000种,珍贵树木达100余种。我国最高的阔叶树——望天树就生长在这里。位于福建西北部的武夷山森林,面积虽仅有5。7万公顷,但是它却是东南地区保护最好的原始森林,以“生物标本模式产地”而闻名于世。生长于台湾省的森林,有大量樟树生长,所产天然樟脑,占世界总量的2/3。
由于我国是个森林资源约束型国家,加上分布不均,乱砍滥伐,使我国热带森林面积迅速减少,植物种子面临濒危状态的有500~800种,野生经济植物产品产量下降,导致森林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为了发展我国的森林资源,保持生态环境,除了有计划地发展现有的森林资源之外,要建立五大防护林体系。
“三北”防护林体系,是从新疆乌孜别里山口至黑龙江宾县,横贯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13个盛市和自治区551个县,它将成为一条新的长城,保护我国42。4%国土上的生态环境,被称为“世界生态之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从青海高原至两湖,沿长江沿岸140多个县市,人工造林保护长江,它将成为一条中华腹地的生态命脉,保护全国40%以上耕地的生态环境。此外,正在建设中的大型防护林工程,还有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工程等。在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8项生态保护工程中,中国就占了5项。这将是中国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北美洲
“新英格兰”与“普利茅斯”
为了寻找富庶、文明的东方,代表西班牙的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多芬·哥伦布于1492年10月12日竟阴差阳错地首先在加勒比海圣萨尔多岛登陆,踏入了北美这块处女地。哥伦布的介入,打破了已在西半球安居乐业两万多年的印第安人的平静生活,从此,印第安人时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大陆有着富饶金矿的消息不久在整个欧洲不胫而走,顿时在欧洲,尤其是英国、西班牙、法国等国掀起了淘金的热潮。
在北美大陆的探险中,英国人远远地落后在法国人与西班牙人之后。当西班牙人那尔瓦斯、苏度,法国人卡蒂埃、尚普兰等人在北美大陆建立了伟业半个世纪后,16世纪后期,英国的航海家才正式对新世界大陆进行勘察。
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英国的国旗却比法国和西班牙的国旗先飘扬在北美的土地上。这不能不提当时名声风靡整个欧洲大陆的约翰·史密斯。
1614年,史密斯又开始了他的浪迹天涯之旅。他曾对有关马萨诸塞海岸如此记载:“我亲眼看到世界上四个无人地带,其中的一个地方比起其他的三个地方,更适合人类居住,可建立殖民地。。普利茅斯一带,有相当完整的海湾,肥沃的土地,及其他有利的条件,因此,只要移民到达这里,勤勉地开垦,一定可以发展成为繁荣的殖民地。”
哥奇斯爵士看完经验丰富的史密斯的报告,大为喜悦。对史密斯寄予厚望的哥奇斯爵士又邀请他率领移民前往这块充满着希望的土地。一生马不停蹄的史密斯立即于1615年,又踏上冒险的征途。史密斯这次航行又为他传奇的经历增添了新的内容。
史密斯一行人的船只,还未到北美海域,就遭到法国海盗的劫持,史密斯本人被俘而被送往法国。他在法国度过了6个月的俘虏生活。不甘寂寞是他的天性,多才多艺又是他的特点。牢笼关住了史密斯的身子,但关不住史密斯的冲动与智慧。他利用6个月的时间,精心地绘制成了北弗吉尼亚的详细地图,并加上极其殖民意味的地名“新英格兰”。
正当约翰·史密斯在法国狱中精心绘制“新英格兰”的详细地图的同时,英国国内的宗教改革风起云涌。
1608年,一部分清教徒难以忍受在英国所遭到的迫害,在威廉·布鲁斯达的率领下,兴师动众地迁居至荷兰。过了几年后,清教徒们的理想同样在荷兰的宗教中也难以形成气候,同时,他们也适应不了异地的文化、艰难的谋生及战争的威胁。为了寻求自由,也为了恪守固有的理想,清教徒们共同商讨,终于得到了一个一致的结果,希望能寻找到一个新的世界,创立一种新的共同生活集体、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大家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礼拜,保持纯粹的英国人生活方式。
正当此时,约翰·史密斯所描绘的“新英格兰”的美好景象及其详细的地图为实现清教徒们的理想带来了无限的希望。清教徒们又与跟他们有着类似想法的伦敦商人取得了联系,并赢得了商人们在财力上的巨大援助。
1620年9月16日,除了船长和船员外,另有102名乘客其中包括41名男性清教徒、31名儿童,还有一些妇女及征募来的交易商、技工等,坐上了后来闻名于世的长90英尺、宽25英尺、载重量为180吨的“五月花”号帆船,从英国普利茅斯港踏上了追求理想、追求未来、开创事业的航线。
“五月花”号启航后,来自荷兰的清教徒们立即取得了“五月花”号上的支配权。经历了6个星期极为险恶的海上航行,船员们欣喜地发现了陆地,但这并不是原先的目的地南弗吉尼亚。接着,“五月花”号帆船在海中被风浪又吹打着向北漂浮了400英里,来到了马萨诸塞的科得角。船上的人对清教徒们指挥不当极为不满,而清教徒们都一致认为,这是神的旨意,是神将他们引到此地。为了缓和船上非清教徒们的抵触情绪,清教徒们主动上岸探路。他们身上带着约翰·史密斯所绘制的地图,在岸上探索了4个星期,终于发现了过去约翰·史密斯到过并且命名为普利茅斯(为了纪念英国的起点普利茅斯)的地方。
为了加强凝聚力,共同对付外来的力量,也为了在陌生的土地上创建一种新生活、信奉一种喜欢的信仰,他们必须立即创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制度,互相节制约束,巩固与保障即将建立的新生活。1620年11月,威廉·布拉德福特、威廉·布雷斯和爱德华·温斯洛三人起草了一个公约。公约规定:为了殖民地的建立、建设、发展和共同事业的追求,制订和颁布最符合殖民者普通意愿的公正而平等的法律、法令、条例、规章、守则。移民中的41名成年男子就在“五月花”号船上在公约上签了名。这公约就是事后对北美大地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五月花号公约》。它从欧洲大陆给新世界带来了民主的火种。
1620年12月26日,“五月花”号上的乘客在普利茅斯登上了北美的土地,立即着手建筑村落、仓库及礼拜堂。由于他们在此的仓促登陆,并没有得到英国国王的许可,因此,他们成了普利茅斯的“不法移民”。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不法”二字随之消失了,普利茅斯成为英国人在北美建立的第二个殖民地。
万事开头难。新移民们初来乍到,对普利茅斯地区的地理、气候的情形一无所知,一切都有待用生命来尝试。北美的冬季对新来者决不是仁慈的。
还没等他们把房屋村落、仓库等安置稳当,普利茅斯的第一个冬天接踵而来。
“呼,呼”,凛冽的寒风,毫不留情地侵袭他们的房屋,狂舞的飞雪顿时覆盖了整个普利茅斯,并沉重地压在新移民们居住的房顶上,周围的环境一下子变得冷酷、沉闷、单调和凝重。新移民们遇到了在英国从未碰到过的严寒,带来的粮食顷刻被吃得精光,饥寒夺走了半数移民的生命,并把剩余者也推向濒临绝望的境地。
幸好,春天提前来到了,余生者们僵冷的身子骨渐渐地暖和了起来,体内的生命力又顽强地抬起头。大难不死的移民们跪倒在上苍之下,默默地祈祷,希望上帝能赐予他们生存的勇气和途径。
移民们正处于一筹莫展之际,又察觉到了印第安人的存在。这是一个什么兆头?是祸还是福?他们对印第安人的动向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觉印第安人也同样在监视着他们。“这可能是攻击的前兆!”不安的移民们更紧张了,随时准备着对抗印第安人的袭击。可是,预期中的侵袭却迟迟没有发生。
1621年3月的某一天,一名魁梧高大却沉默寡言的印第安人偶然踏入了移民们的村落,发现了这批除了祷告上帝外无计可施的白种人。这印第安人是培亚基得族的酋长萨莫塞特。他虽然不懂英语,无法与移民们交流,但却协助他们与帕塔克森特族印第安人取得了联系。移民们在这个部族中意外地发现了曾被威玛斯船长俘虏并在英国生活过数年的名叫斯匡托的印第安人。
他现在成了这批陷入绝境的白种人的救星。殖民地总督威廉·布拉德福立即与帕塔克森特族酋长马沙索特和斯匡托建立良好的个人友情,并与马沙索特酋长订立友好条约。斯匡托有感于移民们的友善和热诚,便教他们怎样在贫瘠多石的土壤上种植玉米、南瓜和豆类;告诉他们捕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