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争雄-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孝恪、长孙超等人相视而笑,看到侯君集这些人,不由想到自己当初,由怀疑,到坚信他的用兵才能,简直非常相似。

    胜利的消息,早已传回了雄关和临羌城,梁文礼、张峻等人带着兵马和一些俾将、都尉们出城迎接。

    他们第一时间听到后,都傻眼了,死伤三四千人,击杀七千多吐谷浑骑兵,还俘虏了几百人,这等胜利,难能可贵。

    “末将恭迎罗将军凯旋!”这些武将们此时算是服气了,都收起桀骜不驯的性子,真心臣服。

    罗昭云没有难为这些将领,也没有自持功劳,讥笑他们,而是很平静道:“从明日起,不论是京城来到这里的将领,还是边疆的武将,本将军都会一视同仁,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加紧练兵,扩大实力,防备吐谷浑的反扑,同时,也为明年出兵吐谷浑,做好军事准备!”

    “末将听命!”双方的将领们,这一刻,有一种同心协力的感觉,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相互排斥了,这种归属感和协同感,众志成城,拧成一股绳,完全是由于罗昭云的个人魅力,还有他一场实战胜利改变的。(。)

第二百五十五章 太子归西() 
罗昭云大胜吐谷浑铁骑的捷报传回东都洛阳,在朝堂上引发一定热议,隋炀帝杨广大为愉悦,毕竟人是他派往边疆的,如今历下战功,证明了他的知人善用,没有让他失望。

    虽然引起吐谷浑的外交干涉,派来使节倒打一耙,状告边塞将军打破吐谷浑和大隋的友好,偷袭吐谷浑边防军,袭杀了一位年轻王侯,但是隋炀帝杨广野心甚大,而且心高气傲,根本就不吃这一套,直接板着脸,让使节回去带话,要求吐谷浑的伏允可汗老实一些,别在边疆惹事,否则,大军要征伐过去。

    同时,杨广还下旨褒奖罗昭云,在爵位上提升一格,授紫金大夫散衔,赏赐不少黄金、绸缎等,并且准他在边疆继续扩大马场,发展骑兵,加紧练兵,拥有生杀大权,可用金麟剑,先斩后奏。

    得到了这些许诺,罗昭云在临羌城的威望更高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人率领一些都尉都表示效命,愿听从大将军调遣。

    “以后我们不问出身,不分是京城军还是边塞军,只凭才能,大家一视同仁。”

    梁元礼等人抱拳,对这位少年将军的果断和不拘一格处事方式,还是有些佩服的。

    郭孝恪这时说道:“启禀罗将军,这次我们俘获了上千匹战马,已经分配在四大马场,进行培育和配种,一年之后,马场会有两万匹战马,骑兵定然壮大起来。”

    罗昭云点头道:“本将军的目标,是两个郡,在两年之内,打造五万铁骑,虽然现在缺少马匹,但是骑士训练不能少,可制作一些木马,进行跳骑训练,然后找一些老马做训练奔骑的马匹,可上战场的马匹,则尽量减少损耗。”

    郭孝恪眼神一亮,这么看似简单却又很难自己想到方法,就是罗昭云的过人之处。

    “末将明白了。”

    罗昭云继续道:“边疆继续屯田,然后招募新兵,从六万驻军,发展到十万大军,两年内,朝廷对吐谷浑必有大动作,这里,就是我们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好地方,相信诸位,没有一个甘心就这样平庸一生,在苦寒之地养老,我们要把这,当成磨砺之地,我们的跳板,名垂青史的地方。”

    他的话,极其有感染力,不少的将领,全都激动起来,如果能在这不断提拔,然后带军杀入吐谷浑,扩大疆土,的确可以作为自己一生的荣耀。

    罗昭云神采飞扬,自信满满道:“接下来的一年,本将军已经制定了一个大方案,其中包括练兵、打造器械、养马、屯田、军户调动、阵法操练等多方面内容,诸位要全力配合,并且要严格执行军纪!”

    “末将遵命!”所有武将官职们,全都起身,恭敬听命。

    罗昭云点头,他很期待,自己在边疆锤炼一年,养兵蓄锐后,能打造出什么样的大军来。

    ………。。

    时光流逝,转眼到了八月下旬,太子杨昭已经被隋炀帝通知两次,可以回大兴城了,但他有些舍不得幕后、王妹,所以拖延了一段时日,引起杨广的不满。

    杨暕派系的大臣,开始纳谏,有的他违反陛下圣意,不遵王命;有的检举他跟一些重臣来往过密,企图掌握更多权力,所以才不愿意离开东都。这些言论,对太子不利,引起了杨广的猜忌情绪。

    萧皇后找来杨昭谈话,让他赶紧离开东都,否则使父子被人挑拨离间,那对他太子一位,将是一个威胁。

    杨昭无可奈何之下,在乾阳殿外跪着叩首多时,告别他的父王,才带着家眷和侍卫、近臣离开东都,回往大兴城。

    这一条路途,有几百里,要经过函谷关等崇山峻岭的关道。

    杨昭在路上有些心情不愉,因为他知道,自己被御史和大臣上书检举,幕后有齐王的影子,原本亲兄弟,现在也走上了夺嫡之路,这是一条你死我活的残酷路,帝王路上多尸骨,残忍和血腥,已经不是亲情关系能够阻挡和羁绊的了。

    他不想对齐王下手,但是想到伯父杨勇的下场,妻离子散,饮下毒酒,剩下的骨肉,都被流放暗害了。

    杨昭对帝王之位,并没有那么热衷,但是,现在却骑虎难下了,并非他想让路,齐王就能放过他的。

    “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杨昭一叹,撩开车厢帘子,看到了夕阳落山的余晖景色很美,下令驻足,在此休息一晚。

    这里并非驿站,所以侍卫军需要安营扎寨,忙活了一番。

    夜里,杨昭翻书的时候,忽然感觉身边多出一个黑影,他的身子很胖,坐着转身有点缓慢,当他转头时候,发现侧面又空无一人,似乎站到了另一侧。

    “不用看了,今晚来送你上路!”

    这时候,一个冷酷的声音轻轻响起,黑衣人伸手拍了一下杨昭的脑袋,直接将他震晕,但是没有下杀手,而是选择针灸,用几根长针,点了几处穴位,这是堵塞经络的地方,加快心跳,却阻碍血液流动。

    原本杨昭身子肥胖,就有糖尿病、冠心病等综合病症,这样闭住穴位,刺激心脏,很快,杨昭的脸就憋红了,而且呼吸苦难。背后的黑衣人,把他的身子拉起来,然后推到,头颅磕地,伪造出自己昏倒的现场,直接造成颅内出血,渐渐失去了呼吸。

    黑衣人诡异消失了,当半个时辰后,外面的侍卫长带着一名谋士进来拜见太子的时候,杨昭已经死去了。(。)

第二百五十六章 余波() 
大隋太子归西了,跟历史记载的时间接近,病症相似,以至于后世许多历史专家分析,杨昭就是死于了冠心病或是高血压一类的常见病,因为历书记载,没有发现他身上有任何外伤,不像是被刺客袭击过。

    连隋炀帝得知这个消息后,大为惊怒,太子是一国储君,他的夭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运,江山必有乱事发生,自古已然,代表着未来走向,可能会超出君王的控制之外,意想不到。

    不过,当太子尸被快马送至东都洛阳,杨广派去了太医、鱼成都等,检查了太子杨昭的尸身,没有发现任何伤痕,也没有什么内伤,死于脑血管的猝死,是古之疾病之一。

    杨广虽然愤慨,但是他也知道自己这个嫡长子,体胖多病,得这种顽疾也是常理之中,无可奈何,空有一身的怒气,却得不到发泄,最后下令厚葬,并下诏让内史侍郎虞世基写哀策文,为表达深深地追悼长子,谥号为“元德”。

    萧皇后、如意公主都很伤心,吊念这位孝顺又仁厚的亲人。

    在朝堂上,一些大臣对太子杨昭之死,表示哀悼和惋惜,有一些跟他私交不错,比如牛弘、裴世矩、卫文升等大臣,觉得太子仁爱、节俭,有明君之优点。

    李渊也在朝堂上放声大哭,毕竟这是他的表侄子,杨昭对李渊还是挺看重、尊敬的。这一下,李渊缺少了皇室的有力支持者,他觉得自己仕途更黯淡了,不知何时才能受到重用,至少杨广、杨暕对他态度和赏识一般。

    杨昭有四个妃子,其一是崔氏,她是行军总管崔弘度弟慈州刺史崔弘升之女,杨昭为河南王时的王妃,后因父罪被废;目前府上的正王妃是韦氏,大将军韦孝宽子滑国公韦寿之女。其余两妃,是一对刘氏姊妹花。

    韦氏、刘氏姐妹为杨昭生下三子,分别是杨侑、杨倓、杨侗,最大的才三岁,最小的刚满月不久,隋炀帝杨广心疼这几个失去父亲的嫡孙子,所以在杨昭死后一个月,便把这三个孙子全都册封了亲王位,赐名为燕王、越王、代王。

    其中杨侑虽然是三个孩子中最小的,刚出生不久,但他母亲是正室王妃,所以属于真正嫡孙,按照封建嫡长旧制,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这杨侑的封号为代王,其实有代替之意。

    不过,因为刚出生两个月,毫无威望,也不知未来是否成才,是否会夭折,有太多变数,所以大臣们都不看好杨昭这一脉了,而是把目光七八成都放在杨暕的身上。

    齐王府,在一个月内,先后来了不少大臣到访,恭维攀交,歌颂拍马,都觉得杨暕被册立太子,那时早晚的事了。

    杨暕在其王兄未出事之前,还一直提心吊胆,毕竟他担忧了跟黑衣人的合作,对方并没有透露身份和来历,只说自己出自古老的武宗门派,谋求合作,为他除掉太子,而且能不留痕迹,这的确让他心动了。

    黑衣人并没有说出他所图谋的条件,要什么利益,只说日后时机到了,自然来回来找他,然后音讯全无了。

    现在太子归西一个月内,杨暕已经接受这个事实,安心准备当大隋的太子了。

    裴蕴、宇文化及、独孤锋、独孤羽等人围聚在杨暕身边,关系越来越紧密,他孤傲、放浪的性格,也更加突显出来。

    边塞之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刚过了农历八月,在青海高原一带,就有飞雪来临,果然是苦寒之地,夏季非常的短暂。

    罗昭云站在临羌城头,望着洛阳的方位,手中拿着一份信函,上面写着太子病逝的消息。他忍不住一叹,该来的,终归要来了,历史还是在朝前发展。

    “也许是我努力改变的程度还不够,所以蝴蝶效应,影响有限,这一次,我要大动干戈,在西北练兵,打造一支罗家军,他日中原破碎,金戈铁马,就是我挥师南下横扫诸侯时!”

    罗昭云心中豪情万丈,越来越有胆量和睿智了,经过磨练,他在成长,心智也在成熟,视野和目标自然发生了变化。

    这一次决心,也是他未来命运的转折点。

    时光飞逝,寒来暑往,一晃又是十数个月过去,罗昭云来到边疆,已经一年多了。

    他现在十八岁的年纪,身材魁梧,挺拔英伟,算是成年人了。在边塞的一年锤炼,统兵更加游刃有余,军纪严明。

    先后与吐谷浑和吐蕃打了二十多起小仗,多是摩擦冲突,八九成都是胜利,大大鼓舞了边军士气。

    尤其是侯君集等人的锻炼,从零开始,突飞猛进,都提拔成都尉了。

    这是大业三年,朝廷又有了新的制度,把隋文帝以前用的州县制,恢复郡县制;同时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改骠骑、车骑将军为鹰扬郎将、鹰扬副郎将,隶于各卫,统领府兵;并且取消地方将军、都督等名号,只有在出征打仗时候,才设大将军、将军。

    罗昭云的官职在鹰扬郎将之上,相当于平西、浇河两郡的总管,册封为镇西大将军!

    临羌城被扩建了外城,增兵至六万人,加上浇河郡的兵马,能在边关凑足十万大军,骑兵达到了两万,兵强马壮,日夜操劳,磨刀挥挥,厉马秣兵,加上他的宣传能力进行洗脑,军队深深打上罗成的烙印。

    这一日,临羌城外,有两骑绝尘而来,接近了雄关。

    城外的驻军点守卫对这二人进行了盘查,是一男一女,雄伟男子声称是罗成将军的故交朋友,拖侍卫将信函带入城内。

    罗昭云接到信函一看,顿时大喜,原来是阔别多年的兄长李靖到了,随行者还有红拂女。(。)

第二百五十七章 有朋自远方来() 
罗昭云接到了潦草的信函,上面字迹龙飞凤舞,写着信的主人李靖,带着红拂女,从塞北过来,探望他这个兄弟。

    “来人,备马!”罗昭云喊了一声,大步流星出了新帅府,在门口翻身上马,策骑冲了出去,速度非常快。

    守城的侍卫,回头远远看到大将军出城,亲自来迎接这对男女,都感到有些吃惊。

    由于这不是战事吃紧的时候,所以城门在白天并不关闭,但是重兵把守,没有当地发的身份识别证件,外人是不得入城了,免得被吐谷浑的探子和斥候混进来打探情报,进行破坏。

    李靖、红拂女牵马站在城外的护城河边,看着从城内飞奔而来的罗昭云,那种激动的神色,绝非装出来的。

    红拂女轻声一叹:“夫君看人真的很准,这罗成将军官越做越大,但是对夫君的情义,却丝毫未减。”

    李靖也是耿直实在的男人,看到罗昭云奔来,也感叹说:“不忘初心,这是我的好兄弟!”

    “兄长,终于把你给盼来了!”罗昭云临近,爽朗一笑,飞身下马,快步上前,热情地拉住了李靖的手臂。

    只有学过历史的后世人,都知道李靖的可贵,他是大唐兵神级人物,相当于兴汉的韩信的兵法谋略,而且李靖曾师承高人,懂一些道家养生之术,并不热衷于仕途,只是想一展所学,建功立业,然后功成身退而已,如同汉初的张良。

    所以说,李靖等若张良和韩信的组合,有他在身边辅助,将是对日后天下诸侯的一种威胁!

    但是整个隋代,李靖都郁郁不得志,如今大业三年,他已经三十六岁了,还是一个六品小官,因为性格耿直,屡次得罪权贵,所以不得重用不说,即便他提出要去边疆参战,也不会被许可,所以他一直无缘隋朝的大战。

    三年前,李靖带着红拂女远走高飞,彻底得罪了杨素,为了逃离杨阀幕后培育的刺客追杀,逃亡了塞北。

    后来杨素看在罗昭云与李靖结交的份上,加上对红拂女的疼惜,才收回了追杀命令。但是不准许二人再来京城,罗昭云想要通过自己的情报力量给李靖传信,但是山高路远,去往塞北联系只能靠商队,所以了直到去年,宁氏商会的情报人员才找到了李靖,转告了信息。

    李靖和红拂女一商议,决定从塞北回返中原,毕竟他们还是中原人,在塞外草原、西域胡人地带居住不适应,再回返途中,还结识了一位能人;相互钦佩,结伴而行,闯荡江湖,在瓜州、朔方一带,途经的地方,一路行侠仗义,留下风尘三侠的名头。

    后来,李靖听说罗昭云离开东都,去了边塞对抗吐谷浑,名声鹊起,在大隋军方的威望日增,这重新燃起了他心中报效国家的愿望,于是,带着红拂女就赶来了临羌城,一是过来探望兄弟,二是想在军中历练一番,毕竟熟读兵书二十载,却一直没有机会真正领兵,这是一种兵法大家的遗憾。

    “罗成贤弟!”

    “兄长,嫂夫人,请入城叙话,这次来了,就不要走了,在边疆和兄弟一起体验军旅生活吧!”罗昭云揽住了李靖的肩膀,真的不希望放走这位军神人物。

    三人回到帅府,分主次位坐好后,李靖感慨说:“分别几年,想不到罗成贤弟已经名声在外,在中原各地,都有你的传闻,俨然成为大隋军方新秀力量,这一代最杰出的青年才俊了。”

    “都是以讹传讹,其实没有那么神,只是打了几场胜仗而已,换做是兄长出马,肯定会胜得更漂亮。”罗昭云谦逊地说。

    红拂女在一旁微笑道:“难怪我夫君总在背后说,你是最懂他的兄弟!他这些年都没怎么带过兵马,你却这样高抬他,让我这做他内人的,都有些汗颜,似乎不如你的信心大呢。”

    罗昭云笑了笑说:“嫂夫人哪里的话,其实我这些带兵本领,许多都是兄长教的,以前兄长怀才不遇,没有机会施展,如今在边塞,可是兄弟我一人说的算,只要兄长在我这待下来,统领十万大军也有可能。”

    红拂女听完,顿时惊喜交加,她在杨素府上的时候,就心高气傲,赏识真正的大英雄,被李靖的才学折服,死心塌地爱上了他,愿意跟他私奔,不惜遭到杨阀的追杀。

    可是空有一身才学,如果是指混在草莽之中,四处奔波,耕田种地,那才华就被埋没了,又有什么用处?

    此时,她听罗将军的意思,似乎只要李靖留下来,就可以提拔带兵,成为将领了,这可是难得的好机会。

    “罗兄弟,此言当真?”红拂女在江湖混了三年,性情变得好爽,并不像大家闺秀那样拘谨、矜持,反而像女汉子的性格过度。

    “军中无戏言!”罗昭云坚定回答。

    李靖心中激动,他的眼神盯着罗昭云,露出几分感激,他觉得,对方能如此高抬他,给他带兵机会,完全是看在了兄弟情义上,不想让他在女人面前丢面子,才会如此。

    “兄弟,如此不会让你为难吗?”

    罗昭云摇头道:“不会的,兄长你有真才实学,不必担心众将士不能服众,我会把你先作为教习的身份,给武将们讲解一些兵法和阵法,几个月熟悉后,我会让兄长亲自带一次兵去实战检验,如果大胜,便破格提拔为将,驻扎大营练兵,为明年征讨吐谷浑做准备!”(。)

第二百五十八章 筹备兵力() 
大业七年,大运河建造的风风火火,先是征调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它起于洛阳城,西引榖、洛水入黄河;又从荥阳,再顺汴水经商丘,折向东南,接通蕲水,经皖北至淮阴入淮水。

    这第一段工程沟通了洛水、黄河和淮河,使东都洛阳周围的河路畅通起来,优势凸显,很快即将开始第二段的运河工程了。

    原本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但因为隋炀帝过分注重速度,从而忽略了百姓的切身感受,淡泊生死,视如草芥,眼中只有宏图大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