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席这次展览会的设备则早就通过华夏和俄罗斯的铁路运往俄罗斯的彼得堡,将在那里换车运往赫尔辛基。
下午,姜新圩再次来到机场送走一批人。这些人以陶国水为首,主要参与与沙特方面有关油田勘探权以及开采权的谈判。里面以律师为主,但也有几个姜新圩请发展改革委出面从中石油请来的技术专家。连四名专业翻译加一起,也有二十来人。
不过,这些人都暂时不会举行正式谈判,只是了解合同里的细节,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询问,真正的谈判必须等姜新圩过去。
对于这种合同,按国际通行惯例,其编写权在油田主人手里,飞讯集团只有审查并提出修改的权力。
从机场回来没有多久,姜新圩接到了朱梅从总部打来的电话。
她告诉姜新圩,总部接到了日ntt公司打来的邀请电话,邀请飞讯集团派出应急通信直升机、应急通信车参与日阪神大地震的人道主义救灾。对方询问飞讯集团是否接受邀请,并请飞讯集团尽快成行,同时请飞讯集团报告前往参加救灾的人数、在企业的级别和设备型号数量,以便他们接待。
“终于来了?!”姜新圩心里一喜,但很快就平静下来,说道,“你回复他们,飞讯集团可以参与商业性的救灾活动。能够尽快将伤者和灾民救出来就是最好的人道主义。”
朱梅笑了一下,问道:“如果他们要我们报价报多少?”
姜新圩回答道:“每天一亿美元……”
“啊”朱梅一惊,脱口问道,“每天一个亿,还是美元?他们会不会接受?”
姜新圩故意询问道:“朱梅代主任,你好歹也是总裁助理、董事长秘书,你没见过一亿美元?你知道我们买这些设备花了多少钱吗?还有,万一飞机什么的在灾区出事,我们怎么办?对了,还要对方为我们的飞行员、工作人员每天买五百万美元的保险。”
朱梅问道:“万一救灾需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呢?”
姜新圩说道:“那他们就得支付我们十五亿美元或者三十亿美元。如果他们真的觉得心痛,那就不会拖这么久,会想尽办法来加快救灾进度。这样一来,那些灾民不就更好吗?这不是我们公司间接地对他们实施了人道主义救助?”
朱梅笑道:“你的意思是你要钱还是对的?要的越多,对灾民越有利?”
姜新圩说道:“事实上就是如此。逼着他们加快速度。……,你可以跟他们说我说的这个意思,就看他们自己如何想。你甚至可以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不积极救灾,或许他们某些大人物都会被赶下台。”
朱梅问道:“这合适吗?”
姜新圩说道:“有什么不合适的?我们是企业,当然就从企业的角度说话,他们听就听,不听就不听,这与政治挂不上钩。”
上辈子的时候,当时的日首相就因为救灾不力被赶下台。姜新圩这话可不是危言耸听,故意说惊人之语。
既然对方已经来电话联系,说明日官方已经考虑聘请飞讯集团参与救灾的事情了,所以他很是放了心,立即给远在沪海市待命的蒙晓锋打了一个电话,要他和那些技术人员、飞行员等人做好赴日救灾的准备,应急通信直升机和应急通信车装船出发,做好明天上午参与救灾的准备。
晚上,无事一身轻的姜新圩应约与中建副总经理兼海外局总经理韩鹏远在一家五星级酒店见了面。
看到姜新圩,韩鹏远还是很惊讶,握着他的手,说道:“姜董,真是年轻有为啊。我是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还在学校读书呢。”
姜新圩笑着说道:“韩总这是讥笑我没读过大学啊。”
因为没有上过一天大学,姜新圩虽然在双州市一所大学挂了名,他也不好自称是大学生,他甚至都没有问过那个学校怎么对待自己,是不是颁发毕业证。在他心里,他和那所大学压根没有关系。
韩鹏远乐了,笑道:“呵呵,你这话太装了。说出去不知道会气死多少天之骄子。现在你们公司应该有不少研究生、博士生吧?”
姜新圩说道:“整个公司就靠他们在支撑,不少不行。”
韩鹏远说道:“是啊,现在还真是知识竞争的时代。没有知识,没有技术,公司寸步难行。走,我们进去吃饭。”
“走!”姜新圩跟着他和领路的女服务员一起朝包厢走去。在进包厢的时候,姜新圩看见前面一个包厢的门口站着两个人,其中那个背对自己的是女的。姜新圩觉得这个背影有点眼熟,正猜测她是谁的时候,她就和对方进了包厢,然后是服务员也跟着进去并关上了门。
先一步进包厢的韩鹏远看他的样子,笑问道:“怎么,姜董见到了熟人?”
姜新圩摇了一下头,再看了那个包厢一眼,说道:“背影有点眼熟,但没认出是谁。”
说完,他也走进去,不再思考那个人是谁的问题。
毕竟自己认识的人太多,飞讯集团几万人,他见过有点熟的至少上万,但让他一一叫出名字却很难。
韩鹏远一边坐下一边笑着开玩笑道:“呵呵,如果只是一点点眼熟,那就肯定不是弟妹。姜董,找女朋友没有?”
姜新圩说道:“正在进行中。……,韩总,你的队伍要多长时间才能成行?”
韩鹏远笑道:“随时随地。只要你的合同一签订,我们这边就可以应你的要求马上进驻。今天请姜董吃饭,就是希望姜董能给点启动资金,如果你的资金到位,我的手下肯定嗷嗷叫。”
姜新圩笑了笑,说道:“只要你们不狮子大开口,拨付一点启动资金没问题。就是不知道你们的薪水是一个什么样的章程。你们是愿意总体承包,还是只包工,不包料。”
韩鹏远一边给姜新圩倒水,一般说道:“我们当然希望是包工包料,搞交钥匙工程。到时候,你们只管验收就行。”
所谓交钥匙工程,就是甲方只提供图纸和资金以及验收标准,至于怎么采购材料、怎么动工修建,都是乙方的事情,甚至连他们将工程分包给别人都不管不顾。到了验收期限,甲方来验收,合格了就整体移交。
姜新圩摇了摇头,说道:“对于码头可以采取交钥匙的方式,但高速公路不行。输油管道我还要考虑。”
韩鹏远连忙说道:“姜董,高速公路怎么不行?我们可是有丰富的高速公路建设经验,我们在欧洲和东南亚都参与过高速公路建设,具有足够多的资深专家,难道你还有不放心的,担心我们在建筑材料方面以次充好?你放心,我们可以买国内最好的材料,甚至可以买国外的材料,保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第539章 我想参股()
姜新圩笑呵呵地说道:“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我怀疑你们以次充好,你说我会把码头交给你们,让你们搞交钥匙工程?你以为码头的质量就不严格要求了?不可能!”
韩鹏远不解地问道:“我可没有说我们会偷工减料吧?,那你姜董是什么意思?”
姜新圩说道:“我想在这个工程上玩点名堂。”
韩鹏远眼睛一下瞪得圆圆的,先看了一下包厢门,然后放低声音问道:“你想玩名堂?玩什么名堂?姜董,你可别吓我。我国在国外的质量可不能降低,这有损我国形象。”
见姜新圩微笑着不说话,韩鹏远又说道:“我们海外局一直在海外施工,代表的都是我们华夏,代表的是华夏人的脸面,可从来不敢马虎。虽然我们的工程不敢说百分之百的优秀,但至少是我们做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就算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也是我们的技术欠缺,但绝对不是人为的,我们一直都是全力以赴,做最好质量的工程。”
姜新圩乐了,笑道:“我可不是要你们偷工减料。那条路将来是我们飞讯公司自己常常驾车通过的路,我敢玩质量的名堂吗?那不是自己找死?”
韩鹏远不由松了一口气,但依然问道:“姜董,我还是不懂啊。你这名堂是啥意思?”
姜新圩说道:“我想在这里培养一支高科技施工队伍。虽然不能说是全世界最高水准的施工队伍,但至少排名世界前十,国内其他施工队伍都只能甘拜下风。”
韩鹏远又糊涂了,小心翼翼地问道:“姜董,你你自己想拉起一支施工队伍。你想涉足建筑行业?”
姜新圩笑问道:“怎么样,行不?”
韩鹏远的脸色就有点难看了,心道:尼玛,当着我这个搞建筑的人说要成立建筑队伍,我还能说什么?
姜新圩显然也知道对方不怎么乐意,就问道:“你们中建接受投资吗?”
韩鹏远一听,心情又好了些,就摇了摇头,说道:“暂时不接受。至于今后会不会接受,那要看上面的意思。连中石油都接受了美国人的投资,我想中建接受投资的可能性也很大。,你想加盟中建?”
说着,他苦口婆心地说道:“姜董,何必呢?你们飞讯集团效益那么好,就算投资自己的随便那个项目也比投资中建强啊。你别看中建规模大,但在海外的效益真不怎么样,很多都是执行国家援建任务,我们的收益都是国家拨款,你说,效益能好到哪里去?”
姜新圩说道:“我真正的目的是想拥有一支隧道施工队伍,专业从事地铁、隧道铁路、隧道高速的建设。同时,我还希望能办一个盾构机厂。你知道盾构机吧?”
“知道。”韩鹏远点了点头,很认真说道:“以前德国人的盾构机质量好,后来日夲人赶了上来。那东西死贵死贵的,高级的要两千多美元,便宜的也要八百万九百万美元。,你愿意尝试这个?这风险可不小啊。万一不成功,做出来的盾构机不合格,那损失可就大了。”
因为姜新圩准备成立的建筑公司虽然有交集,但交集不大,双方没有太多的竞争关系,至于设立盾构机厂,则与自己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所以他的心情一下好了起来。
姜新圩笑道:“我就希望这东西死贵死贵,越贵,说明它的技术门槛越高,别人想办这个厂就更难,我们就更容易霸占市场,更容易赚钱。”
韩鹏远不以为然地说道:“说是这么说,可要设计、生产出质量高的盾构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说了,这盾构机的市场也不大吧?至少我们国内买不了多少,一般建筑企业压根买不起。”
姜新圩摇头道:“那你错了。你只看到了眼前,没有看到将来。将来每个大城市都建地铁,你说,这需要多少盾构机才行?”
韩鹏远眼睛盯着他,吃惊地问道:“你说将来每个大城市都建地铁?”
姜新圩点了点头,心道:不止是每个大城市建地铁需要大量的盾构机,还有将来全国到处建高铁、建高速公路,需要修建很多隧道,一样需要大量的盾构机。上辈子盾构机几乎都是从国外购买,让外国鬼子赚得盆满钵满。
当时国际市场对盾构机的需求量也大,大大抬升了盾构机的价格。
直到204年之后才有真正属于华夏自己人的盾构机。不过,那时候各国包括华夏在内,使用盾构机的高峰期已经过去,盾构机的价格也大幅度下降。丰厚的油水都落入了外国企业的腰包。
上辈子他听人说起这事,心里就恨得痒痒的,很是嘴馋盾构机的巨大利润。
这一辈子他自然不那么馋这个行业的利润了,但他还是觉得如果能赚一点也是好事,至少可以帮助国内那些需要盾构机的企业减少采购成本。要知道外国人都是一样的德性,如果华夏国内生产不出他们的产品,他们就把产品的价格抬得很高,以赚取丰厚的利润。
而一旦华夏国能够生产这个产品了,他们就立即大幅度降价,让华夏国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无利可图,直至挤得你破产。
姜新圩如果从现在开始解决国内盾构机有无的问题,那国内修建地铁的公司就能笑口常开,购买低价的外国盾构机了。
万一自己成功并能大规模生产,那岂不更好,一方面可以占领国内盾构机市场,一方面还可以挤占本属于外国企业的外国市场?
可要快速研发出这体形巨大、技术复杂的玩意,姜新圩必须弄明白它们的原理,必须有丰富使用它们的经验。
于是,他就想利用这次为沙特建设高速公路的机会玩点“名堂”,从国外最先进盾构机厂家购买几台盾构机来,利用它们为高速公司修建隧道。
加瓦坦地区可是山区,要建高速公路就不可能如在平原地区那样不修建隧道。根据姜新圩回忆上辈子他朋友对这条高速公路的描述,这条高速公路穿过六条隧道,五座桥梁。而其中三座桥梁就是由华夏国的工人修建的,只不过当时华夏国施工队伍不是单独承包,是外国企业承包了这些路段之后,分成几个小项目外包给华夏企业的。
姜新圩当然想将韩鹏远的这支施工队伍据为己有,利用这支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在世界建筑市场呼风唤雨。
他知道现在是动手的最佳时机,因为现在他们的业务量不大,连堂堂的老总韩鹏远都要在外面寻觅业务,可见他们的日子不怎么好过。可他知道,再过几年情况就大变样了,到时候华夏到处都是施工场所,到处都是大建特建,不说他们这种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企业,就是一些小的建筑公司也忙不过来。
即使如此,姜新圩也知道实现目的的可能性不大,国家是不可能让他吞并了这支好不容易从全国调集精兵强将才组成的队伍,这可是华夏国建筑界的面子队伍,给你一个私人老板了,国家怎么办?
所以,他只奢望能参股。
参股他也愿意:只要成了这家公司的股东,他就可以利用他们做不少事情。
上辈子华夏被外国人称为基建狂魔,一方面固然是说华夏的建筑工人多、建筑企业规模大,什么大工程在华夏人手里几下就建好了,不像外国人一条公路都建好多年。另一方面更说明华夏业务多,只有业务多才能培育出这么多建筑大军。
姜新圩本身就拥有了很多土地,每个省会城市都有,每个地级市也好近千亩地,这些地自然不让让它们在那里长着荒草,必须成为建筑用地、商业用地、工厂用地,这不都需要建筑工人吗?肥水可以不流外人田啊。
握有一支建筑队伍,就算只玩自己的这些项目,也是利润丰厚。
韩鹏远感叹地说道:“如果是这样,那盾构机的市场潜力可就大了。加上修公路、铁路什么的,至少不会小于五千亿元的规模!”
很快,他的眼睛就亮了,问道:“姜董,你真的想干?,可你能找到这方面的专家吗?你可是生产电子设备的,而这极大部分是机械,与你的电子行业没什么关系。”
姜新圩笑道:“我是电子行业的老板不错,可我现在不是也搞起其他的行业,做起石油的生意来了吗?”他喝了一口水,接着说道,“只要有钱,我们就能请到专家。就算从国外盾构机厂家挖人也不是不可以。”
韩鹏远认可地笑了笑,谁叫眼前这个小子钱多呢?真要将钱大把砸下去,不说挖几个专家,就是把别人的工厂给收购了都有可能。
想到这里,他说道:“其实我们中建下面就有工程设备研究所,不知道姜董有兴趣没有?我们海外局接受不接受你的投资,容许不容许你持有我们公司的股份,我现在不能保证,我个人是巴不得,但最终拍板的是上级。不说我,就是我们中建都做不了主。但是,如果你想投资我们下面的研究所,甚至想收购他们,这都有可能。”
第540章 一网打尽()
现在的大型企业都跟中石油、中石化差不多,都讲究的是大而全,都希望从上游一直吃到下游,都希望把所有能赚的利润全部自己赚尽。中建顾名思义是搞建筑的,但它下面有的是建筑机械厂,生产建筑所用的机械,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给自己内部用,根本没有多少竞争压力,利润比外面那些产品质量好的企业还多。
中石油同样如此,它是挖石油的,但它下面有不少石油机械厂,生产输油管道、采油机、井架、油罐什么的。以至于沙子络听到姜新圩想涉足输油管道这一行,他就不高兴了。
现在姜新圩又何尝不是这样,想到自己的建筑业务多,一个搞电子生产的企业都要去搞建筑业务,比沙子络更霸道,幸亏他没有沙子络那么大的权力,还无法找到有关部门支持他对相关市场形成垄断,否则的话,这家伙比沙子络他们更加吃独食。
姜新圩说道:“有兴趣。就是不知道你们下面的研究所技术力量怎么样?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消化我们将采购的盾构机技术。”
韩鹏远笑着摇了摇头:“这个技术力量肯定没有。如果能够短时间内消化这么高深的技术,我们早就自己干了。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国家的情况,只要能创新一门技术,哪怕是仿制的,能够填补国家某些技术领域的空白,就是不赚钱,那也是赚的。上级肯定会表扬我们,说出去我们这些当领导的脸上也光彩啊。”
现在的科技制度有点奇怪,或者说大家还在摸索着走路,不知道如何促进科技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的发明创造根本无法保护,别人想仿制就仿制,想偷学就偷学,还美其名曰是学习,是取经。有时候上级还命令技术拥有者把技术拿出去给兄弟单位共享,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投入巨额资金搞科研,对取得的科技成果也没有太多的兴趣转化为产品。
因为你一旦费心费力做出了新产品,其他单位一下就学了过去,还可以在你的产品上改进一下,添加一点功能什么的,毕竟他们前期没有投入,现在投入少量的资金来改进肯定是容易的。这样一来,正儿八经的嫡子嫡孙反而竞争不过外面的私生子。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填补了国家空白的技术给与重奖,特别是精神奖励很重,有可能授予全国劳模,新长征突击手什么的荣誉称号,还有可能将这些有贡献的人予以越级提拔,让你享受别人享受不到的风光。
这就形成了大家都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