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吏一棒打倒,保护自己来之不易的好日子。就看大家的选择了。”
“这也是我一直以军法教训大家的根本原因。我不想到了那一天的时候,大家像那个少女一样,连个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好了,今天的饭前讲话就结束了,按照老规矩,大家之后要写听讲感想,后天交上来。现在开始吃饭。”
。。。
。。。
第35章 理念3()
三天假期结束之后,王府和大营又开始有序的运行起来。以王府和大营两个建筑群为核心,加上外围的两条街道,被王书辉手下的手下们私底下称为王府镇。假期结束之后的王府镇,又开始进入有序的繁忙中。
王书辉根据近期的规划,主要抓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全面教育紧抓不放。
教导营的课程,除了常规的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和自然之外,多了一门思想政治课。课本的内容就是以唯物论、实践论和矛盾论为核心的,披着荀子外皮的《万物一统律》和《万世归一律》。
普通的家丁农工等,则在各自的基础课之外,加上一门叫做《真道理》的课程,主要是王书辉通过对荀子著作摘抄整理出来的,能够体现唯物论、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典故为主。
第二是全面军训工作紧抓不放。这一点倒是一直也没放松过。
现在王书辉的手下们,已经习惯了每天都要进行的军事训练。上午训练,下午工作,晚上学习。三百多个人里,无论男女老少,除了没有远程武器之外,每个人都有一套标准装备。一根来自现代的黑钢伸缩警棍,以及同样来自现代的,一根空心全钢一头有螺纹的长棍。
王书辉还是比较注意的。这个时代,如果直接给自己的手下人装备长枪,那就属于严重的违法的行为。根据明代法律的要求,除了军事单位,普通人持有和使用长枪,都属于严重犯忌的。
不过对于民间武装来说,使用棍子则不是违禁行为。虽然王书辉给手下发放的钢棍,在明末看来非常的奢豪,但是只要他装备的起,谁也不会说什么没用的。
想要造反的王书辉当谈不会老老实实的遵纪守法的。他给手下人发了警棍和钢棍之后,又给每个人发放了钢制的枪头。枪头和钢棍其实是一体的,两者之间通过螺纹一拧,就是一杆全钢的长枪。
因为这些产品都来自现代,所以这根长枪,枪杆加上枪身,长度在三米左右,但是重量上只是比普通的木质长枪稍微重了一斤左右。不过因为所有人在良好的饮食,充沛的营养,密集的训练中,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这点重量也不算什么。
在工作中,现在则是以两个方面的工作为主。第一是城墙的建设继续进行。
王书辉在目前有限的人力资源的限制下,因为砖厂和水泥厂还没有开始建设的原因,只是根据现有的条件,组织人手开采后面山上的石头,用来建设城墙。因为严格控制着劳动量,城墙的修建比较缓慢。
第二个工作则是现在全体人员的主要工作。家丁营除了每天的训练外,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农工营的农工们开展春耕。教导营也全体上阵,根据王书辉发放的工作手册,指导农工和家丁种植新作物玉米、地瓜、土豆和南瓜,具体的科学种植方法。
在商业贸易领域里,王书辉现在主要依靠朱微妏的舅舅们的帮助。四舅刘怀季领着他的三个弟弟和司马峰纠集的几个心黑胆大的商人,正在秘密的进行着私盐交易。从上个月开始,因为私盐交易的顺利开展,王书辉的财政已经做到了在明代的平衡。整个王府镇的日常开支实现了自己自足。
棉布贸易则没有那么顺利,主要是现在董滩口的主要商铺,还是以松江布为主要贸易品种。零售商的思维比较顽固,对于新出现的价格低廉,质量优秀的现代棉布心存疑虑。只有两家比较小的布庄,谨慎的进了一小批货。
王书辉对于商业工作并不怎么了解。他对于商业活动的看法,还停留在你卖我买的基本层面。在现代社会的时候,王书辉对于材料的收集和关注也集中在生产部门,对于流通部门基本不怎么了解。
他对于销售工作是比较不屑一顾的。在他的观点中,生产部门是在做实际的创造性的工作,销售部门只是一大堆投机倒把,蒙人骗人的耍嘴皮子的花架子而已。
王书辉不了解流通渠道的重要性。
他单纯的认为,只要是全民性的消费产品。来自现代的,高质量的,低价的棉布,是不会没有市场的。在这种认知的前提下,他对于棉布的销售工作没有像对私盐交易那么重视。正是这种忽视,导致了现在私盐买卖日趋蓬勃,棉布贸易萎靡不振的现象。
王书辉上午给教导营上完了课,回到办公室,看到新成立的统计科,把上个月各项收支的明细表已经交到了他的办公桌上。他看完了明细表,发现上个月的棉布贸易仍旧非常的萎靡,仅有的两家销售商,这个月还没有来进货。等他的眉头皱起来了之后,才发现在统计科的明细表后还有一张纸。
王书辉拿起这张纸读了起来。
这是一份呈文。是一个叫做陈封的人写的。
这个陈封,是王书辉新任命的统计科科长。是除张宝树之外,教导营里第二个获得明确职务的学生。
今年16岁的陈封也是流民中的一员。但是和其他的流民不同,他不是因为活不下去才变成流民的,而是因为身上背了人命才从家乡逃跑加入流民队伍的。
陈封出身湖北的一个小地主家庭。三年前,因为他父亲和当地的一个退休官员家发生地界纠纷,被退休官员联合当地官府陷害。他家的土地被抢走,从此家道中落。两年前他的父母相继病死。只有一个妹妹和他相依为命。
一年前,他的妹妹被退休官员家抢走,卖给了县城里的大户人家。不久后,陈封意外得知妹妹因不肯委身侍寝,被大户家的恶少打死。
15岁的陈封先是用一口杀猪刀,乘夜杀死退休官员一家。之后他混进县城,在买他妹妹的大户家的水井里下毒,毒死了大户家上下十七口。事发后他被当地官府通缉。被逼无奈之下,他才加入了当时过境的流民队伍。
王书辉当时在招聘流民时,对流民的出身来历进行了仔细的审核。所有的流民为了获得雇佣的机会,都把自己的老底儿交代了个底儿掉。只有这个叫陈封的少年,对自己的出身吞吞吐吐。最后在不被雇佣会被饿死的压力下,才说了句身上背了人命的话。
对于杀过人灭过门什么的,王书辉真的不怎么在乎。一方面是他觉得明末的人命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另一方面他知道,这两百多个流民,能在上千人的流浪人群中生存下来,身上可能都不怎么干净。
陈封过去家里条件还算过得去。他的父亲也读过几年书,所以他小时候也随着父亲念过三百千。虽然王书辉交给大家的是拼音和简体字,但是因为有些文化的底子,陈封的成绩也一直不错。他在学习上上手很快。最主要的是,读过书的陈封,理解力很不错,听讲的时候基本上一听就懂。
陈封的语文数学和历史的成绩都很好,其中以数学为最。每次考核的数学成绩都是满分。做老师的,无一例外的都喜欢听话和聪明的学生,王书辉自然也不例外。不同于现代社会,王书辉明末的学生都很听话,这就让陈封在一群比较死板的学生中显得比较机灵,让王书辉特别的喜欢。
王书辉像在现代社会的时候一样,对于自己喜欢的学生,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除了经常送些零食之类的给自己喜欢的学生,也会经常的把自己喜欢的学生叫到自己的家里,和他们一起做饭吃饭,交流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王书辉自然而然的,会流露出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对于官僚地主阶级的敌视来。
他的这种思想,让本来就十分仰慕王书辉的流民学生和被官僚地主迫害的陈封,觉得与王书辉师尊和他们是心连心的。王书辉的立场,让这些孩子们对王书辉产生了一种对父亲般的孺慕之情来。
数学成绩优异的陈封被王书辉任命为统计科科长之后,除了认真完善的处理相关数据的统计工作,还在工作之余一心想要为王书辉做出更多的帮助。他经过对数据的仔细分析,发现了棉布滞销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他冥思苦想之后,写了这个关于棉布售的建议呈文。
他在呈文中写道,“师尊教导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于这个世道(世界)的。人只要在这个世道(世界)中活着,就会面对诸多的矛盾。师尊所言极是。”
“棉布销售的事体(事情),也是这个世道(世界)中的一个矛盾之一。我们的团体要卖棉布,江南巨户(松江棉布生产商)也要卖棉布,那么我们和江南巨户之间就存在着矛盾。”
“师尊教导我们,事体(事情)是在矛盾中发展前进的。事体(事情)发展的方向,由矛盾双方,矛盾斗争的结果决定。所以我们在矛盾中要做最强的那一方。”
“现在的事体(事情)是,本县的布庄多年来都在卖松江布,他们已经和江南巨户狼背(狈)为奸,浑然一体了。作为矛盾的另一方,他们肯定不会支持我们。所以,学生以为,或者派兵相逼,使得布庄屈服。或者自立门户,我们自己开布庄卖布,不然棉布之事实难解决。”
王书辉看了呈文,脸上露出笑容来。倒不是说陈封的见解有多么高明,而是陈封在呈文里表现出来的东西,让王书辉高兴欣慰。
陈封的呈文体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陈封这个十六岁的少年,仅仅读了几个月的书,就已经具备了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第二是,陈封这个孩子,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十分的鲜明。他的呈文里表现出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对矛盾的战斗性,都是王书辉对自己的学生一直以来的希望。
。。。
。。。
第36章 理念4()
王书辉知道,一个人无论理论上有多精深,思维上有多优秀。し脱离了实践,那就是空想家。有一个伟人说的好,“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得亲口尝一尝。”王书辉对学生的培养,自然也是十分注重实践工作的。
因为现在统计科的事情并不是很多,王书辉把陈封找来,把建立布庄,销售棉布的工作交给他来做。
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上位者,他们对手下,是通过恐吓的手段进行挟制。王书辉对于学生交代工作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学生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能力。他对有些不安的陈封说,“你没有干过商业工作,这不要紧的。你没做过商业工作,我也没做过商业工作。不能给你更多的理论上的指导。这次给你建立的这个商业实践小组,主要的工作,就是摸索商业工作怎么做的。”
“这次一共抽调五个教导营的学生和五个家丁营的家丁,人手都是你自己选。在这次开商铺的工作中,由你做领导工作。你要记住了,王府的刘六管家,只是你的顾问。你在做一些工作的时候,遇到不了解的事情,搞不清的人际关系,可以向他咨询。但是,最终的决定权,在你们十一个人手里。”
“我给你的工作手册里,记录了具体的工作模式。这个民主集中制,就是一切工作的总原则。遇到大事情,要大家一起商量办法,这个就是民主。做决定的时候,由你这个领导,听取大家的建议后最终做出决定,这个叫做集中。工作中,你来领头,但是必须充分的考虑大家的意见,这个就是民主集中制。”
“你要记住一点。做事情胆子要大。谨慎是很重要,但是不要顾头顾尾的那么多疑虑。我老家有句俗话,‘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你不要怕失败,有老师给你兜着呢。就是你不小心得罪了皇帝老儿,老师我也照样是站在你这边的,我保你没事儿。”
大营里的人并不是没有派到外面工作的。原来王府别园周边,唯一的那个在长江边上的渔村,现在已经被王书辉吞并了。那几十个渔夫和猎人,早就被王书辉收拢到了自己的麾下。不是成了家丁,就是当了农工。他们的老婆孩子,也都被收入女工营和教导营了。
现在的江北村已经经过改建,成了一个初级的码头。整个村子的建筑被拆除平整。周边的土地,也被王书辉买了下来。现在都已经开始种植新作物了。在原来村子的江边上,现在建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货仓,用来装货物。围绕着货仓建了一道围墙。
为了保证货物安全,有三十个二等家丁,在三个一等家丁以及三个教导员的领导下,在那里轮流值守。王书辉为了他们的安全,可是给他们都装备了,从现代买回来的带瞄准具,可以兼用钢珠的连发猎弩的。
不过,不像那些在江北村值守的人,他们在强大的武力下可以完全自保。陈封他们可是到董滩口,那个鱼龙混在的地方和外人打交道的。王书辉对于自己的团体第一次开始的对外工作,难免有些担心。
陈封他们的工作也不是全天候的,每天上午的时候,他们还是该上课的上课,该训练的训练,只有到了下午的时候,他们才会去董滩口的店铺里做实践工作。
王书辉交代好了工作,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他看了一下日程,下面的工作,是到周边的农田检查新作物的播种工作。不过就在他准备出去的时候,今天轮值的教导员进门告诉他,王府大管家来访。
刘怀一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他是家生子出身。也就是说,他全家人世代都是枝江王府的奴仆。刘家是从宣德年王府初立的时候,就开始在王爷身边效力的。
刘家老祖宗从一个普通的杂役开始,一步一步的走上了管事的位置。其中的艰辛过程,能够写一本励志小说了。等到了正德年间的时候,整个枝江王府,除了王爷身边的太监之外,刘家人作为王府的大管事,比王府的文武官员地位还要高上几分。
刘怀一还清楚的记得自己小时候,老王爷在世的时候,王府有多风光。整个枝江县城里,没有不畏惧羡慕在枝江王府里做事的刘家人的。那时候,枝江县县令这种芝麻小官儿,根本就见不着王爷的金面。在自己的祖父面前,他也要谦称学生。只是到了王府的王爵被夺,整个王府的人被赶出王府的时候,自己当管事的父亲和老王爷一样咽不下那口气,一起病死了。
他和祖父两人带着几个弟弟和剩下的仆役们,一心支持世子府的日子。可是没过多久,世子也没有了。那时候,整个王府就剩下个小世子,不少世仆离散了。荆王府一直招揽自己一家,祖父到底还是离不开枝江王府,拒绝了荆王府。整个刘家就这么和枝江王府一期没落了下去。等到祖父把小妹嫁给小世子的时候,刘家人算是彻底和枝江王府绑在一起了。
刘怀一心里不是没有怨恨的。
不过这个怨恨,不在枝江王府身上。他日夜诅咒的,就是徐阶、张居正这些导致了枝江王府没落的文官们。从小和王府讲官学文的刘怀一,比其他的弟弟更加的憎恨文官们。他原本想着,帝王更替,宰辅移位,王府总有复兴的时候。可是没想到,文官们的顽固,居然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要不是突然有了个王仪宾横空出世,刘怀一都要绝望了。
对于王书辉,刘怀一和自己的外甥朱微妏的想法一样,认为他是个将门世家出生的大户人家的独子。看他的言谈举止和行事风范,都有着将门世家的粗鄙和直率的作风。和其他的弟弟不同,刘怀一没有丝毫看不起王书辉,对待他也一直恭恭敬敬。
他的眼光比其他人要高上一些,听说了辽东大败的消息,再结合近几年越征越多的辽饷,就连枝江地面上都时不时的能见到流民了。在刘怀一眼里,这大明的江山越发的不太平了。能有个懂得军旅之事的将门仪宾,至少能保王府的太平。
王书辉一进前厅,刘怀一立即就站起身来,口称老奴,要给王书辉行礼。王书辉扶住要行礼的刘怀一,对他说,“怎么说我也是王府的仪宾,文儿要管你叫舅舅,我就得管你叫舅舅。哪有舅舅给小辈行礼的道理。我是知道的,就是在世子面前,也没有您老人家行礼的道理。咱们一家人,不要在弄那种两家的生分了。”
刘怀一知道在寺庙里长大的王书辉厌恶俗礼,所以也没强求,说了两句不敢,就和王书辉昭穆而坐。他对王书辉说道,“弥陀寺方丈释道心,今天到世子府拜访,世子让老奴来请仪宾过去相见。”
就像王书辉对于国货的支持一样,他对于外来的东西,无论是货物还是宗教,心里都有本能的反感。他知道,从汉代到解放前,佛寺在封建社会里本身就是大地主。不同于普通的儒家地主,多少还要维护一点儒家仁善的假面具。佛寺对于佃户雇农的剥削,更加的残忍狠毒。
王书辉知道,解放前的少林寺就是河南的大地主之一,少林寺的佃户里有条规矩,据说是“媳妇好看的种好地,媳妇难看的种孬地,没媳妇的种不到地。”等到了新时代,原本被镇压的妖魔们,乘着封建主义的沉渣泛起。各种和尚,开公司的开公司,办培训班的办培训班。什么招鸡啊,吃喝啊,行骗啊,没有什么是他们不敢干的。他们甚至还收买媒体,公然的帮他们鼓吹宣传。
据佛教的典籍说,释迦摩尼和魔王波旬有一场对话。魔王波旬对释迦摩尼说,“别看如今你能镇压我。可是到了末法时代,我的子孙必然要皈依你的三宝。你的弟子一定会皈依我的教诲。他们会念着你的经典,披着你的袍服,大兴我的道。”据说,释迦摩尼听了这话默然无语,只能默默地流泪。
王书辉知道,明代是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最后一次兴盛。到了满清入关之后,文明程度落后的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兴能够蒙昧人心的佛教,让佛教一直兴盛到后世。
作为唯物主义者的王书辉认为,道教和佛教之间比较的话,道教还有一定的科学性。甚至它的丹道学说,能够发展出化学学科和医学学科。特别是道家的重德贵生的思想,他们讲求的是今世的修行能够获得成功,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