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时空之门1619-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止啊,听说这木兰山上的山匪还不是一家的。木兰山边上的涂家、郑家和包家都和这群山匪有牵连。这几家好像都是个满门抄斩的下场。你没看镇上的那几座大院都换了人家了么?”

    距离武昌府两百里地左右的高桥镇上,两个小贩在街边上正在交换着最近的新闻。

    “李四弟,我听说这次的官兵可不得了。据说是现如今新任湖广总兵的亲兵营。好家伙,前天早上我可是亲眼见了一队兵。各个都穿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长枪那么老长,大炮十好几架。我的天,怪不得那么厉害的木兰山大王黑心虎都被打死了。光是山贼我就看到好几百,都被那群官兵押着,在镇里游了好一会儿的街呢。”

    “二哥这话说的对。黑心虎这狗贼可是把咱们十里八镇的老百姓祸害了个够呛。前两年我去武昌趸货的时候,就在周家湾那里被几个土匪截住过一次。我跪在地上求了一个时辰才捡了条命,可是货却被那群东西抢了个精光。”

    “能捡着条命就不错了。你没去听那个什么公审大会么。人家官兵可是说了,土匪自己招供出来的就有三十多条人命。没招出来的到底有多少,谁知道啊。”

    “哎哎,二哥你瞧,这一队泥腿子怕又是来应征的。”

    听了李四说完这话,张二赶快转过了头去看街面上的情况。果然,十几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正到处打听征兵的在哪里。

    张二啧了啧嘴,带着些酸溜溜的语气说道:“这世道果然是不行了。万历老爷在的时候,这当兵的买卖谁会稀罕。就是乡下那些穷棒子,宁可在乡下穷死也不愿意当兵。现如今这世道,只要是给口饭吃的买卖,人人都抢着做啊!”

    张二的年纪大约有四十出头。确实,从他的个人经历出发,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大明朝的民生状况确实要比现在好。

    李四今年也才二十出头,他对于耳朵都已经听的起了茧子的万里老爷的美好日子没有什么切实的体会。他对张二说道:“张二哥这话也对也不对。如今这世道确实越来越坏。天灾不断,捐税越来越多。可是那招兵的待遇也实在是让人眼馋。”

    李四想了想之后才说道:“我可是听那招兵的说了。好么,只要是当兵的,当场就给发十个银元的安家费。那银元我可是在武昌府见过的。一个银元,那就是直接能当一两银子用的。十两银子,把命卖了都是赚的啊!现如今这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要是哪天小弟我混不下去了,我也准备当兵卖命去。把十两银子往我娘那里一交,我这辈也算是把当儿子的孝心给尽到了。”

    张二听了这话,语重心长的对李四说道:“四弟你别那么灰心。这几年的日子是不好过。可是现如今不也有了点盼头了么。镇里不是新开了个叫供销社的地方么。我昨天去了一趟那个供销社。一进门给我吓了个跟头。两层楼的大铺子,里面满满当当的上百样的东西。那店家不知道怎么回事,出货的价格便宜的吓人,和武昌府的那个大供销社的价格一个样。就是和武昌府似的,只能用那个钢板(钢镚,相对于铜板)买东西。”

    小心翼翼的看看周围,张二神秘兮兮的对李四说道:“咱们镇上的买卖人都还不知道那个供销社的事情。这件事就我和几个人知道。我和人家打听了,换钢板的储蓄所大后天就开张。到时候我们兄弟两个借些本钱到储蓄所里换了钢板,然后就到供销社里进货。咱们兄弟拿了货就到乡下去卖。这一次咱们肯定能够赚笔肥的!”

    1626年三月开始,复兴会对武昌府周边地区正式开展整肃统合工作。

    武昌周边地区一马平川水利资源丰富,无论是在明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区之一。在后世,汉江平原正是中国的十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像往常一样,复兴军配合各个工作组开进武昌周边地区适合进行农场建设的地区,开始进行治安清缴、转化地主和土地改革工作。

    隶属于武昌府的黄安县是复兴会势力扩张的第一个目标。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黄安县的地主大户就遭到了复兴会的大规模的打击。因为当地所有的地主都拒绝接受复兴会的转化方案,并被复兴军情报机构查明大部分人都有勾结土匪的犯罪事实,所以他们的所有土地都被复兴会没收。

    因为农场建设和地方治安维护的需要,各地工作组在对地主的土地和财产进行没收、统计并上缴总部之后,就地开始进行生产建设兵训练工作。

    不过,各地工作组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即使整合了各地地主名下所有的雇农和佃农,可是面对即将大规模开展的农田基础建设工作,复兴会仍旧要解决巨大的人力缺口。

    因为从外地引进的人力资源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教育,在武昌府周边地区执行任务的各个工作组目前不得不自己解决人力资源紧缺的情况。所以,在各个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的未进行土改工作的周边地区进行招聘工作,成了各工作组现阶段的临时性措施。

    经过统计处对复兴会外地引进的人力资源进行的成本核算(主要是运费方面),复兴会给各个工作组提供了十块银元安家费这样“离谱”的指导价格。

    虽然这样的价格有些离谱,可是因为武昌周边地区的百姓对于复兴会银元的购买力比较了解,使得各工作组在各地区的人力吸纳工作开展的非常顺利。 时空之门1619

    ———————————————————————————————

    正文 第248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2。。

    。。。

    。。。

第249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3() 
“我不同意!我不要转业!我是全军军犬比赛的第一名,我是技术军人。我转的哪门子业啊?指导员,你是不是搞错了!”

    复兴会的组织特征是军事化。复兴会在组织模式上采取的是军事化模式。

    我们都知道,按照目前复兴会的军事水平和部队规模,平推天下的难度几乎没有。那么为什么复兴会仍然坚持不懈的进行军事建设呢?除了要不断的培养相应的军事人才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军队模式训练、教育和培养近代化、工业化的人才,是目前阶段的最好手段。

    复兴军的战士,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接受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的。他们在部队中,除了要接受专业的军事训练之外,其他的一切时间都是在高度组织化的军队中,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

    和在军队外面那些工业口和农业口的干部群众不同,他们因为面对的环境相对的简单和单纯,使得他们可以把充分集中的注意力和精力都用到政治学习和文化学习方面。

    可以这样说,在复兴军中参军两年的普通战士,他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就要和目前已经在复兴会的工业口和行政口工作五六年的“老”干部的水平相当。

    王书辉大力发展和全面建设复兴军,一方面当然是为了确保枪杆子的强硬。另一方面,他也把复兴军当成是复兴会人才资源的速成培养基地。

    当然了,因为前几年复兴会的扩张速度比较慢,外部动作都不太大。所以,王书辉从部队中抽调人才的规模和比例也非常的微小。可是到了现在,面对着要对整个湖北地区进行扩张和控制的需求,他就不得不把从部队中抽调人才的步子迈的大一些了。

    就这样,差不多有一万多名在复兴军中参军超过三年的普通战士从部队中专业。在经过了简单的入职教育之后,他们将要开始进入复兴会的各个部门和机构中。

    除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如工程兵等专业水平较高的士兵会被专业对口的分配到复兴会的工业企业中之外,被组队培训成复兴会新统治区域的地方干部的人数,要占这次军队转业人口的大多数。

    谢新民原本是松滋县一个大户人家的狗奴。所谓狗奴,就是和马夫牛倌儿之类的职业产不多的一个工作。马夫是照顾马的,牛倌儿是养牛的,狗奴自然是养狗照顾狗的。

    松滋谢家只是松滋地区的一个中等水平的大户。他家里的田地也没有十几万亩那么夸张。可是他家里上万亩的土地,也绝对是个大地主了。

    谢家上下靠着这上万亩的土地,过的也是锦衣玉食的日子。我们常说,人一旦可以通过不劳而获的手段占有大量的财富,那么相应的,花天酒地胡作非为的事情就会多起来。谢家这样的大地主家族,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大量饱食终日脑满肠肥又无所事事的家伙。

    比如说,当代的,被复兴会镇压吊死的谢家大老爷,就是个打猎爱好者。松滋多山,所以他就成天到晚的在山里转悠打猎玩儿。

    打猎就需要猎狗。猎狗和普通的土狗又不同,必须要有专门的人来照顾这些畜生。在松滋县里以讨饭为生,但是却在讨饭的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怎么和狗打交道的小乞丐小三子,就被谢家赏了口饭,成了谢家专门的狗奴。

    高尔基在里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面包坊的老板,经常给自家的猪喂面包,但是对他家的雇工们,他却经常让他们连饭也吃不饱。

    一个阶级的人总是会有相同的性格。在谢家被复兴会镇压消灭之后,被复兴军战士解放,起了个新名字谢新华的小顺子,在公审大会上就说了他和高尔基讲的差不多的亲身经历。谢家的狗吃的是肉,自己这个照顾狗的人却连吃糠咽菜都吃不饱。谢家大老爷就是说过,这猎狗比人可精贵的多,十个小顺子也没有一个猎狗值钱。

    经常因为偷狗食吃而被鞭打的小顺子,居然把比谢家的狗吃的好当成是自己的人生理想。他的这个人生理想,在复兴军审判了谢家之后得到了实现。

    他一心要参加解救了他的复兴军。在复兴军中,他的技能也有可以施展的地方。他成了一名复兴军的军犬教练。

    原本小顺子谢新民还对于这份工作老大的不情愿。可是在训练营里呆了一天之后,他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在复兴会的军犬训练营中,谁是狗谁是人,不仅在待遇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一眼分明。还没有什么觉悟的谢新民发现了这一点,大有扬眉吐气的感觉。

    不管是普通战士,还是炊事班的炊事兵,在复兴会里都不存在地位差别,也不存在待遇差别。

    普通战士从新兵培训开始,就是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和文化学习三项并重。炊事兵一样是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和文化学习三项并重。自然而然的,谢新民这个军犬教练在三年的部队生涯中一样是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和文化学习齐头并进的过日子。

    在谢新民心里,部队里的日子并不会比在谢家当狗奴的时候更轻松。实实在在的说,在部队里的生活远远的要比在谢家当狗奴的时候更辛苦。可是,在部队里,谢新民过的是真真正正的人的日子。

    班长和指导员对他的爱护;老兵战友们对他的帮助;民主生活会里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士兵委员里的掌权监督,等等这些生活,都让谢新民有种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握,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身负着拯救天底下千千万万的像自己过去那样,过得连狗也不如的穷苦百姓的使命感和神圣感。

    在这样的精神状况下,谢新民不仅在军事技能上表现的非常优秀,在政治学习和文化学习上,他也名列前茅。

    作为一个无父无母,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孤儿、小乞丐。谢新民就是把复兴军当成是自己的家,把部队里的战友和领导,当成是自己的亲人。

    突然间要离开自己的家,离开自己的亲人,谢新民是一万分的不情愿不愿意的。

    时空之门1619

    。。。

    。。。

第250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4() 
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在近代社会,刚刚接触科学社会思想的人,都会觉得这个东西和讲究“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似乎有相似的地方。

    在马老爷子看来,先进的思想,必然要培育出先进的人。人类进步的过程,就是人类在不断的改造自己的过程。那么既然人类需要被改造,这就说明人类本性中的不少东西,都是落后的消极的东西。然而,改造这些落后的消极的东西,并不不会是个一帆风顺顺顺利利的过程。

    一些复兴会的“老”党员就经常会觉得,复兴会的规矩制度,包括复兴会的思想理论,虽然在理性认识上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反驳的。可是他们也会觉得,复兴会的这些规矩制度和理论思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会给人一种别别扭扭的不舒服的感觉。

    从最细节的个人卫生到最宏观的工业建设,无论在哪个方面,无论这些举措给大家带来了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无论这些规矩制度和思想理论在实践中表现的多么具有指导意义和先见性,复兴会的那一整套理论对于个人来说,都好像都是专门和人作对的东西。

    比如在工业建设方面,工业处第一线的干部群众经常就会在生产建设工作中感到一种烦闷和抑郁。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或者说,即使在机械已经可以依靠电力推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工作,无论是在建设中还是在生产中,都完全是一种重复性的,没有任何趣味的,讲求每一个动作都要标准严密和不变形的重复性工作。

    虽然在过去的时候,他们当农民的时候做的那些农业工作,也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简单的动作。

    可是在室外进行的农业工作必须要根据气候的变化不断的调整。每到一个时令,就会开始进行不同的农活。这样的工作虽然在宏观上确确实实的也是在进行重复性的工作,但是这种工作在细节的要求上,在动作的重复上的要求也远远没有工业生产活动的要求高。

    再比如说,复兴会在推广卫生条例的过程中,对于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要求,在古代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可理喻。

    饭前便后要洗手,早上晚上要刷牙,最多每三天就要洗一次澡,那些拒绝留短发的人必须每天都要洗一次头发,室内必须每天打扫,喝水必须喝开水等等等等的细致入微无孔不入的要求,可不是单纯的让大家自己执行的。

    卫生督察员这个干部,甚至让大家比对本单位的直属领导还是头痛。毕竟,罚款、关禁闭,甚至直接把卫生不合格的家庭和个人的名字通报道居委会和单位进行公示。大家本来就觉得工作已经够让人辛苦的了。可是回到家中的个人行为方面还要受到卫生督察员的管理和检查,大家实在是感到受不了。

    对于卫生督察员的头疼使得不少复兴会治下的普通群众,甚至是不少复兴会内部的党员干部都对复兴会的卫生处进行过不少吐槽。

    甚至于,有些情绪比较激动的群众和干部,直接跑到卫生处去兴师问罪的。

    可是卫生处的回答,也让大家哑口无言,再次的老实了下来。

    因为卫生处明确的向这些人指出,复兴会治下的,进行过居民登记,有户口本和身份证的正式居民,大家所享受的免费医疗服务,是由复兴会直接支出的。也就是说,复兴会为大家的健康花钱,那么复兴会就有责任管理大家和身体健康直接相关的卫生工作。那些对于复兴会卫生管理工作不喜欢的人,可以和复兴会卫生处签订放弃医疗服务待遇的协议。只要签了这样的协议,复兴会就不再会为大家的健康负责。大家就可以随意的过脏兮兮的日子了。

    王书辉通过历史事实知道,对于中国人卫生习惯的改造工作,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进行的。最基本的医疗卫生常识的普及,也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才实现的。

    新中国建立后,凭借着在中国革命中的实际贡献,凭借着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巨大的公信力,凭借着革命者高超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中国人民的卫生习惯的改造和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常识的普及,才逐渐的实现。

    即使这样,到了二十世纪的第十五个年头,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仍旧是个非常困难的工作。单举一个厕所的例子。在新中国建立65年之后,直接关系着家庭卫生状况的现代卫生间想要在农村地区普及仍旧是个非常困难的工作。

    王书辉清楚的知道,自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者们,那些经受过无数考验,进行过无数实践的伟大革命家的那种伟大的影响力和智慧。作为一个非常普通的普通人,他也不相信自己能够培养出那样的能力来。就是在个人崇拜和领袖依赖非常严重的复兴会里,王书辉都不觉得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能够得到彻底的贯彻。

    所以,王书辉没有办法依靠人民动员的办法来开展大量的繁杂的细致的工作,目前的复兴会的党员们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王书辉只能化复杂为简单,把和风细雨变成简单粗暴。他从简单经济学的思维出发,为一部分目前让不少人都接受不了复兴会的政策和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卫生条例的推广就是这种办法的一种具体体现。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为你的健康买单,我就对你的健康有管理权。你不想被我管,你就要放弃我花钱给你提供的免费医疗。

    相对于强硬的买断和剥夺所有复兴会治下百姓对子女的抚养权和教育权的来说,复兴会的还显得比较温和和合理呢。

    因为王书辉急于教育出能够完全脱离落后的农业思维和农业社会生活习惯的人才,他非常强硬的通过向治下百姓支付教育补助的方式,把他们从刚出生到十八岁的子女从他们的家庭中剥离出来,集中在复兴会的幼儿园、初级少年军、中级少年军和高级少年军中,进行教育和培养。

    要不是这样的原因,幼儿园和少年军营怎么会成为除复兴军和工业体系外规模最大的,条件最好的,设备水平最先进的,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最多的单位呢。

    王书辉为了近两万的幼儿和少年儿童,可是投入了难以想象的物资和金钱的。对于他来说,建立一个彻底的新中国的希望,就是在这些稚嫩的幼苗身上。 时空之门1619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