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贾宝玉,可以讨论的问题还很多,但是下面我必须要快点讲讲林黛玉和薛宝钗了。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应该是,为什么曹雪芹总把黛、钗并列?如果说高鹗所写的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构思,那么,林黛玉应该是怎么死的呢?下一讲,我就要涉及这个话题,且听下回分解。

林黛玉篇

第一章 林黛玉家产之谜

林黛玉,《红楼梦》里的“女一号”,曹雪芹用精湛独到的笔触为我们展现的一个美丽柔弱、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艺术形象。她和《红楼梦》“男一号”贾宝玉由青梅竹马发展到相知相爱、最终却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也赚取了无数读者的伤心之泪。

而在关于林黛玉的文字背后,却隐藏着大量鲜为人知且又难以解释的一系列谜团。《红楼梦》第十二回写到,林黛玉因为父亲林如海身染重病,便在贾琏的护送下去扬州探望。不成想,大半年之后,林如海竟然不治身亡,林黛玉就彻底成为了孤儿,从此只能寄居在外祖母(也就是贾母)的家里。那么,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死了以后,会不会留有巨额遗产?而如果有遗产的话,作为女儿的林黛玉,在那样一个封建专制时代,又能否继承这笔遗产呢?现在,我们就一块儿来探讨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猛一听觉得好像不太重要,实际上很重要。因为人都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就是他的经济状况,就是他的经济地位——用《红楼梦》里面的话来说,就是他的家业根基。所以,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一层一层地来探究这个问题。

首先,大家想一想,林如海这样一个官吏,他死了以后,会不会有大笔的遗产?

书里面对林如海的情况交代得很清楚。这个人祖上三代都是皇帝给封了贵族头衔的,到他这一代,虽然不再享有贵族头衔,只能通过科举谋出身,但是他很争气,故事开始的时候,他已经当官了。他因为什么当的官?因为他是前科的探花,他科举考试获得了很高的名次。他当了什么官呢?巡盐御史,衙门在扬州。巡盐御史,这是个肥缺啊!盐多重要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盐,盐不光是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一种食物,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一个管理盐的开采、配置、运送及相关税收的官员,得有多少人奉承他呀!他在多少个环节上可以获得财富啊!他死了以后,一定会留下大笔的遗产。

《红楼梦》里的官职,并不是清朝官职的照搬,而是按照现实中存在的官职,参考更古的时候的一些官名,再加以变化来设定的。但大体上我们可以根据官职的名称、性质来判断出这个官职的大小。

过去有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就是说官场的贪污腐败与昏庸无道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知府尚且如此,官位比知府大同时又绝对是美差、肥差的巡盐御史就更不用说了。根据这样的分析,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确实应该留有大笔的遗产。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就算林如海留下了一大笔遗产,在那样一个封建专制时代,作为女儿的林黛玉,是否就有资格来继承这笔遗产呢?在那个时代,家中的女儿怎么继承家庭财产呢?一般是以嫁妆的形式来分割这个财产。父母在世,把她嫁出去了,就从自己的财产里面切割出一部分作为她的嫁妆,给她带到她的婆家去。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有了嫁妆,她就和她的丈夫,和她婆家的人,构成了另外一个经济单位,成为另外一个社会细胞了。所以,如果林黛玉是一个已经出嫁的女儿,林如海死了,她就没有继承权了,只能分得一点纪念品。但是书里写得很清楚,林黛玉的母亲死了以后,她父亲就把她送到她的外祖母家了。那时候她还很小,没有出嫁。我们所看到的曹雪芹留下来的前八十回文字中林黛玉都没有出嫁。所以,林黛玉当然有继承父亲遗产的资格。在那个社会,就算你没有出嫁,如果你定了亲,许了人家,嫁妆给你了,也算是把家族的财产分给你了。从书里的描写来看,林黛玉没有这种情况。她不但没有结婚,也没有订婚,前八十回里面没有这些迹象,也没有说林如海留下一个遗嘱,很明确地把一部分财产作为她的嫁妆给她留下来。

由此可见,林黛玉虽然是一个女儿身,但她仍然具有不可侵犯和剥夺的继承权。问题的关键是,林黛玉所拥有的继承权,在所有可以继承林如海遗产的亲属之中,究竟能够排在第几位?

林如海死了以后,继承他财产的,首先应该是他的正妻。书里面交代得很清楚,林如海的正妻是贾母的女儿贾敏,也就是林黛玉的母亲。这个贾敏在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死掉了。贾敏死后,林如海才把林黛玉托付给贾雨村,送到京城,到了荣国府,寄居在她外祖母的家里。所以说,很明显,林黛玉的母亲早已去世,她父亲去世以后,不存在由她母亲来继承遗产的可能。当然,林如海可以续弦,可以填房,这在那个时代是很普遍的事情。可书里面交代得很清楚,林如海没有续弦,没有填房。他跟贾雨村表明了自己的明确态度,就是他不想再娶一个正妻。所以,没有一个继母可以排在林黛玉前面继承林如海的遗产。

那林黛玉有没有兄弟姐妹呢?特别是有没有哥哥或弟弟呢?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他们是最具有继承权的人。书里面也写得很清楚,贾敏生过一个儿子,可是这个男孩没养大,三岁就夭折了。

此后,林如海虽然也有几房姬妾,但是这些姬妾都没有生育,林黛玉是一个独生女儿。因此,在继承权的排序上,林黛玉应该是很靠前的。几房姬妾当然要分到一些遗产,但在那样的社会中,姬妾的地位是很低的。你看,《红楼梦》里写得很清楚,都是贾政的老婆,但是正妻王夫人那是什么地位啊?作为妾的周姨娘、赵姨娘是什么地位啊?没法比。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林如海死了以后有大笔遗产,这个遗产的继承权,林黛玉是有的,而且没有人能和她竞争。那些姬妾就算是当时在扬州把着遗产,不想分给林黛玉,也不能做得太过分。因为林家会有族长来管理这个事情,就像贾家有族长一样。贾家的族长是谁呀?是贾珍。各个宗族都有自己的族长来管理类似的事情。所以林黛玉是应该能分到遗产的。可是,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会发现,林黛玉在荣国府里无依无靠,没有任何的经济外援,其表现根本不像是一个继承了大笔财产的人。她在《葬花吟》中,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十分贴切地道出了她寄人篱下的真实感受。我们仔细读《红楼梦》的文本就会发现,林黛玉一点遗产都没得到,愣是没得到。她的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就让贾雨村把她送到了京城的外祖母家。故事发展到秦可卿之死那一段的时候,突然又插进一笔,说林如海得了重病。于是,贾府就派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到扬州,去探视她父亲。结果,她父亲不久就死掉了,“捐馆扬州城”了。就这样,探视变成了参与丧事。林如海的丧事结束之后,贾琏就把林黛玉又带回了荣国府——这次林黛玉就长住荣国府,没有别的依靠了。书里面交代得很清楚,有一句话说林如海这家人“没甚亲枝嫡派”,就是说林如海连亲哥哥、亲弟弟也没有,跟他同宗的人血缘上都离得比较远。

林黛玉在贾府里面是一个什么经济状况呢?从经济地位来说,她是整个荣国府的小姐里面最悲苦的一个人。

第四十五回写到林黛玉和薛宝钗经过了许多心理上的相互猜忌、排拒、冲突之后,终于和好。和好的时候,两个人说了很多知心话,这些知心话就牵扯到两个人的经济状况。林黛玉就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什么意思啊?“一草一纸”,这个话把她生活当中的所需全概括了。这个“草”,说明她很谦虚,说自己是吃草的,也就是说她平时的吃喝全靠荣国府供应。说“纸”,因为林黛玉是一个才女,她要读书,她要写诗,她有文化需求,她这方面的需用也都要靠荣国府供应,而标准无非就是跟荣国府那几个姑娘一样。

可是,那几个姑娘,你比如说迎春,人家有父有母,贾赦还有爵位,家里人有财产,她住在荣国府,所领的月例银子无非是一份额外收入。探春更不消说,她的父母根本就是荣国府的主人。惜春本是宁国府的,被接到荣国府来住。她的父亲虽然是到道观里面去了,但是第六十三回以前毕竟还在。她还有一个当族长的哥哥,还有嫂子什么的。宁国府,你看书里面写的乌进孝来给他们送年货等情节,经济状况是非常不错的。也就是说,惜春的经济背景很强大。可是林黛玉呢?她什么都没有了。她靠着什么呢?靠着跟其他姑娘一样每个月能领到二两银子的月份钱(又叫月例钱)。这个钱由凤姐从荣国府的总账房领出来之后,再分发给荣国府里面的这些女眷,包括丫头什么的。除此之外,林黛玉没有获得林家的任何经济支撑。所以,林黛玉真是非常悲苦。这一回如果我们对比着看的话,情况就更清楚了。林黛玉是怎么到荣国府,怎么在荣国府生存的呢?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

而薛宝钗是怎么住到荣国府来的呀?是因为自己经济上无依无靠投奔来的吗?不是。她不过是靠着亲戚的情分,白住在这里。薛家虽然跟他们家过去相比也不行了,也衰微了,薛姨妈的丈夫(就是薛宝钗的父亲)已经不在了,可是,薛蟠子承父业,还是一个皇家买办,还可以从皇家领到银子去给皇家买东西。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当然可以获得很多的收益,合法的、不合法的都会有。而且,小说里面交代得很清楚,薛家来了京城以后,一开始不一定非得住在荣国府,人家自己在京城有房子,只是由于薛姨妈和王夫人是亲姐妹,姐俩好,不愿意分开住,再加上薛蟠后来一看,贾珍、贾琏这些贾府的人跟他臭味相投,合得来,就近一块儿玩着方便,就这么着住在荣国府了。有一笔写得很清楚,就是薛姨妈说她住在这儿可以,但是所有费用还都由他们自己承担。意思就是说荣国府里面的月份钱(一个人每月几两)他们都不要。王夫人一想,他们家在这种事情上也不难,还计较这个干吗呢,双方就达成了默契,薛家白住在这儿。

而且,林黛玉也指出来了:“你们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家”指的是江南。薛家从江南来到京城,不是因为穷投靠亲戚,主要是为了让薛宝钗参加选秀。所以到了京城以后,虽然住在荣国府这儿,但他们经济上很强大,在城里有自己的房子,随时可以搬过去住。他们在京郊还有土地。在江南,他们也依然有房有地。而且,薛家还有很多买卖,还开了当铺。书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是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后来也投奔到荣国府来了,跟迎春住在一块儿。凤姐也像对别的小姐一样,每月拨她二两银子做零用钱。但是邢夫人是一个很克啬的妇人,她就逼着邢岫烟拿出一两银子,说是孝敬父母。对邢岫烟来说,本来二两银子就不是很充裕,分出一两以后就不够用了,不够怎么办呢?就只好去当衣服。薛宝钗发现了,就问她当在哪儿了。她说是鼓楼西大街的恒舒典。薛宝钗当时就开了一个很柔和的玩笑,说敢情人没到,衣裳先到了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由家长做主,把邢岫烟许配给了薛宝钗的堂弟薛蝌,邢家和薛家又结成了一门亲戚。那个时候,邢岫烟没有过门,可是她把衣服拿到一个当铺去当,不知道那个当铺正是人家薛家的买卖。所以,你要懂得,那时候,薛宝钗的经济地位跟林黛玉比,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很不对等的。

在这种情况下,薛宝钗就决定在经济上帮助林黛玉,而林黛玉也接受了她的帮助。林黛玉的身体很弱,需要吃燕窝。燕窝是很贵的东西,虽然贾母对她很好,林黛玉开口问王夫人要也没有问题,但是林黛玉因为自己没有了富贵根基,经济上处于弱势,自尊心又很强,怎么能够老开口要燕窝呢?即便贾母、王夫人不嫌她,荣国府那些底下的人不也得说她的闲话吗?她很为难。这个时候,薛宝钗就跟她说,这个燕窝她们家供得起。说完以后,当晚就让人送来了一大包燕窝。此外,还送了一大包什么东西呢?这个很体现薛家的状况,是一大包糖,因为熬燕窝是要放糖的。什么糖呢?洁粉梅片雪花洋糖。你看曹雪芹取的这个名字:首先,它很洁净,粉状的;像梅花一样,一片一片的;并且是雪白的,很容易溶化的;而且,特别给你点明,是洋糖。那个时代很不开放,不像现在进出口贸易这么发达,但是薛家就能够有洋糖,上好的洋糖就可以一大包包来,薛宝钗就可以做主送给林黛玉。这两个人的经济状况真是太不一样了。从《红楼梦》的文本来看,林黛玉在贾府确实是一种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的经济状况。那么,经济状况如此之糟的她,在贾府又如何立足呢?身为老祖宗的贾母对待自己的这个外孙女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她在贾宝玉的婚事上,究竟是更中意林黛玉,还是更中意薛宝钗呢?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就叹气了,说林黛玉也真是太悲苦了。父亲一定有大笔遗产,可她居然一两银子没得着,落了个经济上没有根基,寄人篱下、无依无靠。好在有贾母维护她,这也是她在荣国府能够站住脚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贾母,林黛玉就有一定的依靠;没有贾母,她的结局将不堪设想。后文我还会再揭示这其中的奥秘。

先从经济上说,贾母对林黛玉,在经济上是保驾护航的。这就要讨论第二十九回中的那个情节。我之前曾讲到,贾府的婚配,四大家族的婚配,是特别讲究经济根基的。我收到了很多封读者来信,也从别的途径听到了很多质疑,说你这么说不对呀,因为第二十九回贾母有一段话,可不是这么说的呀!他指的就是贾母在清虚观打醮的时候,张道士给贾宝玉提亲贾母讲的那番话。我们现在再回忆一下这一段情节。贾母到清虚观打醮之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端午节快到了,贾元春就从宫里给荣国府的亲属颁赐节礼。曹雪芹写下很重要的一笔,就是贾元春赐给这些人的节下的礼物,贾宝玉和薛宝钗得的最多,均等;林黛玉、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等人比他们少,这些人低一级,一样。这意味着什么呀?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意向,就是指婚的意向。就等于说贾元春有一个态度,她认为她的弟弟贾宝玉应该娶薛宝钗为妻。她没有明说,却通过颁赐节礼把她的这一意向表达得很清楚了。这是很利于实现“金玉姻缘”的一个举措呀!因此,王夫人和薛姨妈肯定非常高兴,关键看贾母的态度。你仔细读它这个文本,非常有意思。这个贾母并不是一个傻老太太,她聪明过人哪!贾母在这件事上装傻,你看懂没有?你贾元春不是颁赐节礼这么颁了吗?你不是要指婚又没明说吗?你没明说,我就不懂,我不知道,我没感觉。这是贾母的一个重要态度。而且,在这个情节的流动当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本来清虚观打醮是元春的主意,这个“球”贾母接下了,让去就去,而且打醮的银子元春都从宫里面发出来了。这个你可以仔细看第二十八回,里面有交代的。贾元春让夏太监拿来一百二十两银子,明确指定要在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三到清虚观打平安醮—— 一种为亡灵举行的宗教仪式,而且点名要贾珍带着府里的爷们去烧香跪佛。贾母很愿意到清虚观去打醮,她什么目的呀?她的目的跟元春不相干,她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她已经很享福了,但觉得福还不够,还要再去打醮,为自己祈求更多的幸福。贾母就是这么一个老太太。

贾母这一次有一个独特的做法,她让荣国府的女眷全去,而且有很具体的交代。首先她点名要薛姨妈必须去,然后让人顺路告诉王夫人让她也必须去。薛姨妈后来去了。但是请你注意,书里面有一个大场面描写,是《红楼梦》中少见的大场面,荣国府的那些女眷倾巢而出,整条街上都排满了车马、轿子,几乎所有能争取到机会的人全去了,包括好多大丫头和小丫头、婆子。但是有一位没有去。谁啊?王夫人。你没注意到吗?王夫人偏不去。

王夫人不去,这在当时那个社会里是一个很骇人听闻的现象!你要知道,在那种封建贵族大家庭里面,婆婆到哪儿,媳妇就要跟到哪儿伺候。在书里的其他场合,王夫人全是这么做的。你注意到没有,她每天要到贾母面前去伺候,自己不亲自动手也要在旁边侍立,指挥其他人来伺候,很多时候还要自己亲自斟茶献上去。王夫人在这方面一直表现得很好,是一个模范媳妇。可是这一次,贾母说一起都到清虚观去,她却不去。她说她有事。有什么事?她说宫里面元妃那儿会派人出来,她要接待。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王夫人和薛姨妈看到贾元春颁赐节礼,把贾宝玉那份和薛宝钗那份完全划一,而且东西特别多,还有好东西,心里特别高兴。元妃虽然在家族辈分上低,是贾母的一个孙女,但是她在整个社会上的地位高啊!她已经“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了呀!她在皇帝身边了呀!她的态度得重视啊!贾母一点反应都没有,不表态,王夫人觉得受到了很沉重的打击,心理上难以承受,实在不愿意在这个场合再跟着贾母去,所以居然就没有去。

以后的情况,曹雪芹写得很巧妙。王夫人没去,但是那个张道士却在贾母面前给贾宝玉提亲了。提亲以后,贾母就当着大家表态了。在场的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谁呢?薛姨妈。前面写了,贾母点名说薛姨妈得去,薛姨妈去了,在那儿乖乖听着。虽然她是个亲戚,但是人家是贾府宝塔尖上的人物,老祖宗,她讲话得注意听。贾母的话都是“黑话”,话里有话。读《红楼梦》,读不懂贾母这些话,那真是白读了。

贾母怎么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