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应该在贾府还没有遭到第一波打击之前,趁王熙凤还在拿事,有决定权的时候,自己赎出来了,跟贾芸结为夫妻,那时贾芸积累了一些财产,也就不再依附贾府生存,到贾府崩溃的时候,作为贾府的一些远支,只要是没有跟重大案件牵连,一般不至于都去揪出来,贾芸小红他们就很低调地在社会上生活。

但是这两个人还是有良心的,王熙凤对他们有恩,他们在王熙凤遭难的时候,觉得还是应该给予王熙凤安慰、帮助。他们到狱神庙探望王熙凤,还是很冒风险的。特别是,小红的父母,林之孝和林之孝家的,因为是荣国府的大管家和管家婆,那时候已经被忠顺王拿去卖掉了,她必须隐姓埋名,格外谨慎,但是她仍鼓起勇气,到狱神庙去看望王熙凤。混入监狱是很不容易的,小红和贾芸可能是行贿买通看守,或者利用跟倪二、王短腿的关系,想尽办法到了狱神庙里,让看守把王熙凤叫到那个空间里见面。贾宝玉见到茜雪觉得我对不起你,你却对我这么好,是一种情景。王熙凤对有的人很不好,但是她对小红和贾芸是好的,所以她觉得人家知恩必报,心里一时也会欣慰,这是另一番情景。

王熙凤当时最揪心的是什么?还不是她自己的命运,因为她自己,说老实话没有什么活路,按道理说她应该不想活了。她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她有一桩悬心的事,实在不能在没个着落之前,自己就去死掉。她的女儿巧姐,因为未成年,所以在抄家过程当中,没有被编入拿到市场上去发卖的名单里,允许无罪的亲戚把她领走,王熙凤的胞兄王仁,就出面把巧姐领走了。王仁这个人很糟糕,名字谐音就是“忘仁”,他把巧姐往妓院卖,王熙凤没有确切的消息,但也模模糊糊知道不妙,她为巧姐揪心。所以小红和贾芸两口子来探望她,他们之间的对话,应该主要集中在如何解救巧姐这件事情上,王熙凤一定委托他们,说你们能不能帮我探听到巧姐确凿的下落?如果她陷于不幸的话,你们是不是能够搭救她一下?贾芸和小红在这种情况下,就答应了凤姐的请求,想方设法去解救巧姐。

高鹗的续书里面,小红就写丢了,贾芸被写成一个奸兄,跟王仁一块儿去做坏事,去把巧姐卖到妓院,这完全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是一种令人气愤的亵渎。

脂砚斋在第二十四回的批语里赞叹贾芸:“孝子可敬,此人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既然“可敬”,荣府事败后贾芸的“作为”,怎会是伤天害理的事情?必然是正面的义举。在上世纪一度出现后来竟又迷失的古本《红楼梦》,红学界称作“靖本”里面,还有一条特别的批语,说贾芸到狱神庙探望王熙凤以后,他有一个什么举动呢?叫“仗义探庵”。

历来的研究者对这句话都大惑不解,他仗义,这还好理解,他去救巧姐嘛;但是探庵,探哪个庵?前八十回里出现过很多庵名,他探的是哪一个?再说,探庵能解决什么问题?难道探庵以后,巧姐就能获救吗?通过我前几讲里面关于王熙凤、巧姐的讲述,以及关于李纨的讲述,我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梳理出来了。

贾芸和小红探望王熙凤以后,又遇上进城来的刘姥姥和板儿,大家一起商量,形成统一的思路,就是去求得李纨的帮助,让她拿出银子,把巧姐从妓院里赎出来。李纨青春守节,当时皇帝号称以孝治国,以节治国,就表彰她是一个节妇,网开一面,荣国府别的人拘走,李纨和贾兰暂时还允许留在大观园的稻香村居住。贾芸设法去到稻香村,万没想到,李纨是一个抠门儿大仙——这是北京话,就是极其悭吝的守财奴——舍不得拿出银子来,而跟巧姐平辈的贾兰,拿出假票据搪塞贾芸,贾芸去兑,根本是死票,才知贾兰奸诈恶劣到不堪的地步。

那么这个情况下,贾芸不得已,再有谁可求啊?大家想一想,当时大观园里,只有两个地方还有人烟,一处是稻香村,另一处呢?就是拢翠庵。拢翠庵为什么还存在?因为妙玉她不属于四大家族,虽然查出了当年王夫人给她下的帖子,但是当时的理由是很堂皇的,是皇帝准许贾元春省亲,省亲活动里有一项是礼佛,妙玉是因为这个入住拢翠庵的,你不能因为这个给她定罪,所以当时妙玉仍可在拢翠庵里居住,准许她在问题彻底查清之后再离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贾芸就仗义探庵。为什么说是仗义?不是为自己谋利益,是为了解救自己的恩人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去采取行动,是一种义举。贾芸跟妙玉很难搭上钩、对上话,救人要紧,“病笃乱投医”,贾芸就冒昧地进入了拢翠庵。

我设想,曹雪芹会写到,贾芸没有能够见到妙玉本人,妙玉轻易不见人的。但是,妙玉会通过一个巧妙的方式,留下一笔银子,提供给贾芸,贾芸会拿到这个银子以后作为经费,去把已经卖到锦香院的巧姐赎出来,刘姥姥和板儿,就把巧姐带回农村,最后巧姐就嫁给了板儿,“偶引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有人可能会说,妙玉怎么会预见到,会有人来到庵里求助银钱支援,以解厄难?大家不要忘记,当年跟王夫人汇报妙玉情况的,正是小红的父亲林之孝,汇报里面有一句,说妙玉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妙玉得到师父真传,料事如神、救人厄难,是不奇怪的。

“靖本”《红楼梦》——和多数古本一样,书名称《石头记》——还有一条特有的批语说:“狱神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哀哉伤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虽然悲剧的发展愈演愈烈,达到中国文化中前所未有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奇诡程度,令批书人“不忍卒读”,但这条批语也再次有力地证明着,曹雪芹是写完了全部书稿的,他完全打破了中国文化中即使是大悲剧的结局,也还是要归结到祸去福至、苦尽甘来的“大团圆”模式,他的《红楼梦》仅此一点,也是具有无可辩驳的创新性的,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最先锋、最新锐的文本。狱神庙相关的情节过去后,宝玉和王熙凤的命运还有待进一步往下流动发展。宝玉那以后的情况,我在前面相关的讲座里讲述得很详尽,这里不重复。王熙凤被押解去往南京。那时候北京东边通州的运河开冻以后,从张家湾码头上船,走水路去南京是最常见的行进方式。王熙凤被押上船前,应该是得悉了巧姐获救的消息,她觉得这桩最后的心事终于可以放下了,在押解她的船上,夜里趁看守不备,投水自尽了。她“哭向金陵事更哀”,说明她并没到达金陵,她在朝向金陵的航船上流泪投水,是一个非常凄惨的结局。

讲到这儿,《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各钗的命运,就都交代完全了,有的还重复讲到。下面需要探佚的,首先是《金陵十二钗副册》,在前面第五回里,曹雪芹写得很巧妙,他只透露了一个钗,就是香菱。那么其他十一钗是谁?有人会记得,我在前面讲座里一再说,有一个女性她不但有资格进入副册,她都有资格进入正册,她不能够再往后排了,她肯定在副册,这个角色是谁呢?就是薛宝琴,四大家族里的正牌小姐,对不对?有人会说,薛宝琴啊,她的结局我知道,她嫁给梅翰林家了不是吗?但是我现在郑重地告诉你,薛宝琴最后没有嫁给姓梅的,她嫁给了姓另外的姓的人,这个人曾经痛打过她的堂兄。那么请你想一想,薛宝琴她究竟最后嫁给了谁?下一讲见。

第十二章 第一百回至第一百零八回之谜'2'——《金陵十二钗副册》之谜

在曹雪芹写完的《红楼梦》后二十八回里,会逐一扫描到《金陵十二钗副册》中所有女子的命运归宿。其中大多数会在第一百回至第一百零八回中涉及。

《金陵十二钗副册》里究竟都有谁?首先可以确定下来是香菱,第五回里明确透露了。前面通过讨论,大家基本形成共识,就是应该还有薛宝琴。那么除了这两位女性以外,另外十位是谁呢?曹雪芹在排列金陵十二钗册页的时候,他还是有等级观念在里面的,全书重点在于表现贵族大家庭的盛衰,十二钗名册按这些女子在贵族大家庭中的地位等级来排列,这是可以理解的。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都得是四大家族或者是其他来源的正牌的小姐,或者是正牌的媳妇。入《副册》呢?也得是主子小姐或者媳妇,但是在贵族群体里,她们地位比正册里面的那些要略低。

有人会说,香菱她不是个丫头吗?但是你别忘了香菱的根基。她是苏州乡宦人家的正牌小姐,她家在当地被人们视为“望族”,从出身上说,她一点不低贱。薛宝琴不消说了,她是四大家族薛家的一位小姐,当然有资格进入副册。

那么有人会问我,你是不是认为薛宝琴在副册里面排第二位呢?我个人还不是这个看法,我认为,在副册里面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平儿。平儿开头她是个丫头,但是正如我前面讲座告诉你的,在曹雪芹笔下,八十回后,她和王熙凤换了一个过子,她成为了贾琏的正妻,所以平儿就获得了进入副册的资格。为什么要把平儿排在前面?是经过综合评估,觉得平儿在书里戏份超过薛宝琴,而且她经常是处在风口浪尖上,她的命运起伏跌宕得很厉害,是曹雪芹笔下非常重视、珍爱的一个艺术形象,关于她的情节你现在闭眼一想,过过电影,很多镜头,难以忘怀,这里我不多说了。我想强调的是,曹雪芹通过平儿,道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社会政治理念。

第六十回到第六十二回开头的那段情节里,平儿在大观园里面出现盗窃官司,几个利益集团相激相荡,情况复杂、稍疏即乱的情况下,冷静睿智,调查研究,优选方案,判冤决狱,果断行权,先斩后奏,解放了被误作窃贼的大观园厨房厨头柳家的和她的女儿柳五儿,本来厨房都已经换帅,秦显家都去接任了,平儿又把秦显家的退了回去,避免了大观园内部的混乱,使一度失控的局势重新恢复平静。这个时候平儿就宣布了她的一个治家,实际上也是治国的理念,她说:“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方是兴旺之家。若得不了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的乱折腾起来,不成道理。”当然这种治家或者治国的理念是不是一个最好的理念?可以讨论。但是不管怎么说,平儿做这些事情她不是乱做,她是有思想的,她提出来一个不折腾的理论,这个理论在维稳方面还是起作用的,这个理论潜在的能量一直释放到了今天。当然曹雪芹的文本是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衡量人与事的。第五十五回、第五十六回他写贾探春、薛宝钗在大观园实施承包责任制,现在有的论家引出来发议论,说你看早在曹雪芹笔下就有这种调动人们积极性、增加产值的改革了,一唱三叹,但是曹雪芹却又从大观园底层人物的角度,也写出这种“新政”的弊端,引导读者全方位观察、思考社会人生。

对平儿的理论及其事态发展,他基本上也是中性的笔触,我们往下看就会感觉到,你不折腾,有的人偏要折腾,贾府到头来还是内部先乱,再引发外部强大的不可抗拒力的冲击,崩溃了,平儿最后也面临一个被打、被杀、被卖的悲惨命运,在第一百回至第一百零八回这个情节单元里,会写到她的大结局,她要么被拘去卖掉了,要么被准许跟随贾琏一起流放到苦寒之地。总而言之,平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个人认为,她应该排在《金陵十二钗副册》第二位。

那么第三位我觉得确实是薛宝琴。关于薛宝琴的讨论,我放一放再说,因为关于薛宝琴谜太多了。我先告诉你,底下接着都是谁。

我认为接下去三位应该是尤氏三姐妹,这三姐妹就是宁国府尤氏和她的两个所谓的妹妹,这两个妹妹跟尤氏实际上既不同父又不同母,是她父亲续娶的一个妇女所带来的两个跟前夫所生的女儿,就是尤二姐和尤三姐,关于她们的故事我就不重复了,具体到在《副册》里面的位置,不按年龄,而按作为艺术形象的高度,尤三姐排第四,尤二姐排第五,尤氏排第六。

尤氏年龄应该比李纨再稍大一点。她是所有册页里年龄最大的一个女性。曹雪芹设计的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册子里,基本上只收录青春女性,像尤氏、李纨、王熙凤这样的媳妇,算破例录入。第五十九回,曹雪芹通过小丫头春燕,引出贾宝玉的“女性三段论”:“女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了,竟是鱼眼睛了。”这应该也就是曹雪芹的观点。尤氏、李纨、王熙凤大概是处于从宝珠朝死珠变化的初始阶段,多少还保留着一点光彩宝色,因此还给录入册子,那些比她们还老的,就一概不入册了。尤氏在前八十回里戏份不少,有两条脂砚斋批语说得中肯,一条说:“尤氏亦可谓有才矣,论有德比阿凤高十倍,惜不能谏夫治家,所谓人各有当也。”另一条也指出她“过于从夫”,同时强调“其心术慈厚宽顺,竟可出于阿凤之上”。全书里面,唯一能体谅善待赵姨娘的,也就是尤氏一人。尤氏第七十六回跟贾母说,她已嫁给贾珍十来年,奔四十岁的人了,但她仍多少保留着点少女的柔肠,将她列入《金陵十二钗副册》,还是说得通的。第七位,我认为是邢岫烟,贾赦那一房的邢夫人的一个侄女儿。她在书里面有一些不可以轻视的情节,比如她和宝玉谈论妙玉,很重要。邢岫烟虽然家里穷,但她是正牌小姐,应该入副册。

还有两位小姐,李纹排第八位,李绮排第九位。她们是李纨寡婶的两个女儿。她们和邢岫烟、薛宝琴都一度到了贾府、进入大观园,和贾宝玉及其他原住大观园的小姐们一起吟诗、赏梅、聚餐,有过一段很美好的生活。这两个小姐也是正牌小姐,她们虽然不属于四大家族,但是和四大家族有姻亲关系。

还有两位,一个叫做喜鸾,一个叫做四姐儿,分别排在第十位、第十一位。这两位小姐是在贾母八旬大寿的时候,随她们母亲去给贾母贺寿的。她们都是贾氏宗族的远支后代。贾母一贯喜欢女孩子,祝寿时有些亲戚带了女孩子来,贾母一下子看中这两位,“生得又好,说话行事与众不同”,就把她们留下了,让她们在贾府多住几天,玩一玩。为此贾母还发了命令,贾母说我知道咱们府里人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会觉得她们家境比较贫寒,就小看她们,贾母让大家一定要拿她们跟府里的小姐们一样对待。这两个女孩里的喜鸾,还在大家面前说了天真烂漫惹人发笑的话。她们不会是随便那么一写的人物,八十回后,她们应该还被提及。

排第十二位的是谁呢?应该就是傅秋芳,想起这个名字了吧?第三十五回,影影绰绰写到一位傅家的小姐,她哥哥叫傅试,从谐音就知道是趋炎附势之徒,当着通判那么一个小官,拜在贾政门下充门生;傅试为了把妹妹当做发家的本钱,不找到一个大富大贵之家,绝不把她嫁出去,小说里面提到她的时候,她已经二十三岁了,傅试本想把妹妹嫁到比荣国府地位更高的豪门里去,但是那些贵族嫌他穷酸,不理睬他,他就打贾宝玉的主意,时不时派婆子到府里给贾宝玉请安。

傅秋芳比贾宝玉差不多大十岁,仅此一点就绝无嫁给他的可能,但是贾宝玉知道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闻人传说才貌俱全,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当然,这里的“爱”并不是情爱,贾宝玉对任何未受污染的宝珠般的青春女性,都十分珍爱,在这一点上论,他是个泛爱主义者。曹雪芹又特别写到,去给贾宝玉请安的傅家婆子“极无知识”,但是她们离开怡红院以后,有一段重要的对话,她们虽然是以愚昧的口气举出一些亲见亲闻和旁人告知的例子,来论证宝玉“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但读者读了,就会觉得宝玉那“情不情”的胸怀——比如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真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那么那两个婆子回到傅家,肯定会在傅秋芳跟前说起,傅秋芳应该是有慧根的人,她对贾宝玉,也就会“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吧。曹雪芹写下这些,埋伏下一个傅秋芳,更绝非赘文废笔。在后面第一百回至一百零八回里,他会写到傅试狠心把傅秋芳拿去给“枯骨”般的老色鬼忠顺王填房或作妾,而傅秋芳也就因此在贾宝玉蒙难的时候,能为他取得遣返还乡的令牌,使金荣的阻挠落空,宝玉得以脱离监狱,急速南下。她入《金陵十二钗副册》,理由十分充足。

再回过头来说薛宝琴。有人跟我讨论,说薛宝琴未必有资格入册,因为第五回写得很清楚,所有这些册子,都存在一个薄命司里面,可是薛宝琴不薄命啊,你看书里面的描写,贾母对她多喜欢啊,她形象多完美啊,而且她又嫁给了梅翰林家,在翰林府里当少奶奶,多享福啊,她不薄命,因此任何一个册子里,都不会收入她。

我认为薛宝琴也是薄命的。她到贾府来的时候,家里情况就已经不是很好了,薛姨妈跟贾母介绍她家里景况,第一句就是“可惜这孩子没福”,她父亲是个游商,虽然带着她到处逛过,使她眼界不凡,但是她父亲已经故去了,她母亲又得了痰症,过去认为痰症就是不治之症,形同等死。她哥哥把她带到京城,要落实把她许配给梅翰林家的婚事,前景固然不错,但是前八十回书里,没有写到她嫁成了没有,是一个悬念。那么现在我就告诉你,薛宝琴她实在不幸,在八十回后,会写到她并没有能够成功地嫁到梅翰林家,去成为一个很风光的官员家庭里面的一个少奶奶。她后来的人生道路是很曲折、很坎坷的。

有何为证呢?书里写她诗才出众,一度跟史湘云两个人抢着联诗,技压群芳。我们都知道曹雪芹他为每个角色设置的诗作,多半要从中透露或逗漏出其命运归宿,算在薛宝琴名下的诗,当然也不例外。从她写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她后来的命运绝不像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