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成王败寇-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持有宫字牙牌的大臣,只准到乾清宫,除非是皇上有圣旨,准许你到内廷其他地方。

    进入乾清宫,吴帆徽随即稽首给金銮殿上面的皇上稽首行礼。

    乾清宫是议事的地方,大臣在这里与皇上议事,不需要跪下。

    乾清宫里面的氛围有些严肃,吴帆徽用余光看了看四周,内阁首辅周延儒,内阁次辅温体仁,内阁大臣吴宗达、郑以伟等人都在这里,此外还有左都御史陈于廷,兵部尚书熊明遇,户部尚书毕自言,礼部尚书徐光启等人。

    原内阁次辅何如宠四年十一月致仕,温体仁接任出任内阁次辅,原内阁大臣钱象坤因病致仕,原内阁大臣孙承宗因大凌河之战辞去所有职务。

    如此高规格的议事,吴帆徽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被皇上叫来。

    就在吴帆徽尚未明白过来的时候,一个声音传来了。

    “吴大人,你可知罪。”

    吴帆徽扭头看了看,说话的是左都御史陈于廷。

    都察院就是负责弹劾官员的,不过吴帆徽一个从六品的翰林修撰,就算是有什么问题,也不需要陈于廷这个都察院最高的长官来开口询问。

    “陈大人,下官不知道有何罪。”

    吴帆徽的脸色很是平静,回答也是不亢不卑。

    这让周延儒和温体仁等人迅速将目光集中到了他的身上,要知道吴帆徽只有十七岁,第一次来到乾清宫,内心应该是惶恐的,听到左都御史陈于廷如此开口说话,怕是要吓得说不出话来,浑身颤抖也不奇怪,可这个吴帆徽,表现非常的平静。

    难不成这个连中六元的状元,真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陈于廷的脸色微微有些红,他大概是没有预料到吴帆徽的表现,要不知道不知道有多少的官员,在他的面前根本不敢开口说话,崇祯二年那次考核京官,就是陈于廷直接主持的,惩戒了一百多个京官,让所有京官都是惶惶不安的。

    “大胆,本官是给你机会,还不如实的说出来。。。”

    吴帆徽的心里真的很平静,穿越之前他也使用过这样的手段,不过比陈于廷要高明不知道多少倍,想要榨出对方的话语,首先就要让对方异常的紧张,其次要找到对方的弱点,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最后才是身份上的压迫。

    陈于廷这一套,在吴帆徽的面前,小儿科都算不上。

    “陈大人,这是在乾清宫,臣奉旨第一次来到乾清宫,内心感激皇上之恩典,大人若是认为下官有什么罪孽,不妨直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下官若是有罪孽,自当痛快的承认,若是有人颠倒黑白,下官绝不会就范。”

    吴帆徽的这几句话,让皇上都瞪大眼睛看着他了。

    吴帆徽暗暗提醒自身,这表现可能是有些过了,今后还会要注意一些。

    陈于廷的连已经红了。

    “吴大人,想不到你在皇上的面前伶牙利嘴,那本官就来问你,四年七月底,你可曾率领吴氏家族护院,剿灭流寇李老柴和独行狼。”

    “确有此事。”

    “四年闰十一月二十,你可曾率领物价护院,剿灭流寇过天星、独头虎、上天龙和金翅鹏。”

    “确有此事。”

    “本官再来问你,过天星、独头虎、上天龙和金翅鹏,是否已经投降。”

    “已经投降。”

    “他们既已经投降,你为何打开杀戒,杀死二百余人。”

    “下官认为他们该杀。”

    “一派胡言,流寇既然已经投降,你身为朝廷官员,不分青红皂白,大开杀戒,可知这是给朝廷抹黑,这是给皇上添堵,你可知杀俘不祥。”

    吴帆徽看向了陈于廷,前面所说的都是无所谓的,但杀俘不祥四个字,是致命的,这里面隐含了吴帆徽对皇上和朝廷的不敬,因为他吴帆徽是朝廷官员,杀死俘虏带来的不详的兆头,是皇上和朝廷直接承担的。

    若是说的过分一些,他吴帆徽就是在诅咒皇上和朝廷。

    平白无故的压下这么大的帽子,吴帆徽猛然间明白了什么。

    “陈大人,下官这就解释为什么要杀死过天星、独头虎、上天龙和金翅鹏。”

    “第一个原因,********,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四年三月,过天星、独头虎、上天龙和金翅鹏已经在陕西宁州向原三边总督杨鹤大人投降,表示归顺朝廷,在获取了朝廷提供的钱粮之后,转身就反叛,攻打葭州州城和米脂县城,且前面被下官斩杀之李老柴和独行狼,也曾经归顺朝廷,转而反叛,四年七月,杀害我山西都指挥使王廉将军,攻破金锁关,后又攻陷中都县城,杀害县城的士绅,难不成下官要等着过天星、独头虎、上天龙和金翅鹏再次的反叛,残害我朝廷官吏之后,才将他们斩杀。”

    “第二个原因,下官以为对付流寇,必须分而治之,对于流寇之中的首领、掌盘子、掌家和管队等骨干,绝不能够轻饶,不管他们是不是归顺朝廷,只要抓住就格杀勿论,至于说流寇队伍之中寻常军士,可以酌情宽宥。”

    “流寇之中的首领、掌盘子、掌家和管队是我朝廷心腹大患,他们集聚流民造反,遭遇我朝廷大军围剿之时,抛却流民,保全精锐,故而我朝廷大军屡屡获取胜利,却不能够彻底消除祸患,一旦他们遭遇到围困,无法逃脱之时,则利用皇上和朝廷对他们的仁慈,骗取钱粮,暂时喘息,伺机再次造反,这些人已经不是想着能够有一碗饭吃,他们桀骜不驯,已经是决定彻底造反,他们活一天算一天,四处劫掠,若是放纵他们,下官才是对皇上和朝野不敬。”

    “至于陈大人所言下官杀俘不祥,下官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若是杀死这些流寇首领、掌盘子、掌家和管队等人,护我大明江山稳固,下官愿意承担此罪行。”

    “下官说完了,听凭大人处置。”

    乾清宫里面异常的安静,陈于廷的脸色微微发白。

    就连礼部尚书徐光启,都看向了吴帆徽,眼神变得深邃。

    过了好一会,皇上开口了。

    “吴爱卿言之有理,凭着吴氏家族护院,能够剿灭六路的流寇,朕看很不简单了,这过天星、独头虎、上天龙和金翅鹏之流,降而反叛,杀之没有什么不详的,不知道陈爱卿觉得如何。”

    “臣以为吴大人乃是狡辩,这杀俘不祥的罪名,还是要惩戒的。”

    “陈大人,皇上之言,臣认为有道理,过天星、独头虎、上天龙和金翅鹏等人,归顺了朝廷,降而反叛,面对这种人,难道还要谈论什么杀俘不祥吗,岂不知杨鹤大人就是因为此等的认识,耽误了皇上剿灭流寇的大计吗。”

    谁也没有想到内阁首辅周延儒会开口,周延儒与陈于廷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这一点满朝皆知,按说这个时候,怎么都轮不到周延儒开口。

    “臣以为此事应听凭皇上圣断,臣觉得,吴大人杀伐果断,带领不足五百吴氏家族护院,打败了万余流寇,且能够机智应对,让流寇不知底细,此等的睿智,理应的到褒奖。”

    内阁次辅温体仁也开口了。

    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同时开口为吴帆徽说话,这的确有些罕见了。

    吴帆徽没有抬头,他内心明镜似的,看来他已经卷入到朝廷的风波之中。

    “朕看周爱卿和温爱卿说的不错,从即日起,吴爱卿到文渊阁当值,多多学习,朕希望你能够早日挑起大梁。”

第一百九十七章 六百里加急() 
陈于廷弹劾吴帆徽的事宜结束。

    吴帆徽正准备开口,此刻已经没有他什么事情了,却不料皇上再次开口。

    “吴爱卿既要到文渊阁当值,今日就留下来,且退到一边。”

    吴帆徽明白,今日他是要旁听皇上与内阁议事了。

    这其实是皇上勤勉的表现,大明的皇上,能够与内阁在乾清宫议事的不多,内阁实行的是票拟制度,既内阁首辅将内阁商议的意见和建议,写在奏折上面,呈奏给皇上做最终的决断,皇上在奏折上面会用红色的字体标注,称之为批红,若是票拟之提议皇上不同意,则会押住不发,这称之为押中,需要下圣旨的或者敕书的,则是首先由翰林院草拟圣旨和敕书,经皇上审阅,最终由司礼监制作出来圣旨或者敕书,掌印太监加盖玉玺之后下发。

    内阁每天都要议事,票拟有时候多达几十宗,这就要求皇上有着超乎寻常的精力,才有可能应对的,否则根本不可能忙乎过来,于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应运而生,所谓秉笔太监,就是帮助皇上批红的太监,他们根据皇上的旨意,在票拟上面批红,接着翰林院根据批红草拟圣旨或者是敕书。

    皇上登基之后,异常的勤勉,恢复了在乾清宫议事的规矩,这无形之中削弱了秉笔太监的权力,毕竟魏忠贤曾经大权独揽,让皇上异常的警惕。

    吴帆徽默默的退到了大门左边。

    他的脑海里还在想着陈于廷弹劾的事宜,杀俘不祥的事宜,可轻可重,现任的延绥巡抚洪承畴也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朝廷屁都没有放一个,为什么轮到他了,居然是左都御史亲自出来弹劾,而且是在乾清宫弹劾。

    这绝不能够仅仅用地位的悬殊来判断。

    洪承畴虽然是延绥巡抚,总理西北防御的事宜,已经是朝廷重点依靠的大臣,但是也只是万历四十四年的二甲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后历任员外郎、郎中,在刑部六年之后,到地方上任职,后来因为剿灭流寇能力突出,胜任延绥巡抚。

    吴帆徽是殿试状元,翰林修撰,若是发展顺利,很快就会进入詹事府,到了那个时候,就是皇上身边真正的参谋了,只要表现好,进入内阁是迟早的事情。

    吴帆徽的起点比洪承畴高了太多。

    这一切陈于廷不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还要亲自弹劾。

    吴帆徽不过刚刚到翰林院当值,尚未表现出来任何的倾向,既没有依附东林党,也没有依附浙党,只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如此情况之下,身为东林党人最为主要力量的陈于廷,在这个时候出手,岂不是将他推向了浙党一边,这对于东林党人来说,是很不利的。

    吴帆徽想到了刚刚皇上说到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文渊阁当值。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陈于泰如今在文渊阁当值,吴帆徽回到翰林院当值了,那么这个文渊阁当值,究竟是谁来做,若是他吴帆徽进入文渊阁当值,那么陈于泰就要老老实实的回到翰林院了。

    陈于泰是陈于廷的胞弟,是内阁首辅周延儒的姻亲,关系绝不一般。

    文渊阁当值乃是翰林最为殊荣的职务,凡是能够出任文渊阁当值的翰林,只要不造反,只要不是傻瓜,进入内阁是肯定的。

    吴帆徽终于想明白了,陈于廷亲自出面弹劾杀俘不祥的事宜,他稍微解释不对,肯定是遭受到皇上的训斥,至少皇上是不高兴的,那么文渊阁当值的事情,根本不需要提及,这个机会就是陈于泰稳当获取了。

    想要捧出一个人,必定打压另外一个威胁到此人的厉害之人,这是官场上惯用的手段,也是党争之中惯用的手段。

    吴帆徽的眼睛里面闪过了一丝的寒芒,他绝对相信,这件事情与周延儒和陈于廷都是有关系的,甚至与陈于泰也是有关系的。

    想着用这样的手段来暗算,怕是陈于廷想的太简单一些了。

    兵部尚书熊明遇正在详细禀报登州参将孔有德哗变的事宜。

    吴帆徽听的非常仔细,尽管他没有抬头。

    孔有德正率领麾下的军士前往登州而去,这是因为山东巡抚余大成和登莱巡抚孙元化联合发布了命令,从吴桥到登州这一路,沿途的州县衙门都不准阻拦孔有德,让孔有德回到登州,沿途的州县不敢拦截,孔有德也在照着登州的方向而去。

    不过孔有德经过莱州城的时候,莱州知府朱万成紧闭城门,让孔有德绕城而过,不允许孔有德进入到莱州府城。

    为了这件事情,登莱巡抚孙元化还训斥了朱万成。

    熊明遇禀报完毕之后,皇上开口询问周延儒,此事如此的处置是不是妥当。

    周延儒看了看礼部尚书徐光启,开口说招降的办法还是可行的,毕竟孔有德带领军士哗变,是因为粮草不济的原因。

    这一次,吴帆徽终于听清楚了孔有德为什么哗变的原因,与历史上描述的原因是一样的,因为士兵在吴桥没有得到粮草的补给,劫掠百姓,结果惹了一个举人的奴仆,导致惹事的军士被斩首,其他军士不服气,杀死了这家奴仆,于是事情闹大了。

    而登莱巡抚在得知孔有德哗变的事宜之后,力主招抚,不予追究。

    朝廷也采纳了孙元化的建议,令山东巡抚余大成和登莱巡抚孙元化共同处理此事。

    吴帆徽也听到了孔有德的残暴,哗变之后,孔有德攻破了山东济南府所属的陵县、临邑和商河等城池,大肆劫掠,残酷的杀害城内的百姓,几乎让整个的城池成为了废墟,这让山洞巡抚余大成非常的愤怒,下定决心要彻底剿灭孔有德,殊不知登莱巡抚抢先给朝廷写去奏折,而他的老师、礼部尚书徐光启给皇上提出建议,认为招抚是上策。

    皇上是非常信任和倚重徐光启的,听从了徐光启的建议,对于山东巡抚余大成的奏折,没有理睬,而是诏令余大成和孙元化共同负责招抚事宜。

    听到这里的时候,吴帆徽的手都在微微颤抖了。

    徐光启误事、孙元化误事,他们的迂腐,导致了惨烈的登莱战役,导致了朝廷耗费大量钱粮打造的登莱新兵毁于一旦,而且朝廷购置的诸多红夷大炮,也落到后金的手中。

    不过这一切,暂时还没有发生。

    吴帆徽已经在紧张的思索,他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

    “皇上,六百里加急,山东巡抚余大成大人的紧急奏折。。。”

    进来是一名守卫在乾清宫外面的锦衣卫。

    乾清宫顿时陷入到死一般的沉寂之中。

    六百里加急可谓是最为紧急的军情了,按照朝廷的规定,凡是六百里加急的奏折,必须昼夜不停的送往京城,就算是从广州府送来的奏折,也不准超过五天的时间,驿站的马匹和驿卒,很有可能在运送六百里加急奏折的时候累死,而且这种六百里加急,每个驿站都要将准备好的最好的马匹提供出来,驿卒到了每一个驿站,都会更换马匹,驿卒若是承受不住了,则更换驿卒继续往京城送。

    崇祯二年的时候,皇上曾经用六百里加急,要求各地的大军进京勤王,抗击后金鞑子,现如今三年过去,还从来没有出现六百里加急的奏折。

    吴帆徽也算是运气不错了,第一次参加内廷议事,就遇见了六百里加急的奏折。

    周延儒迅速打开了奏折,开始宣读了。

    “臣右副都御使、巡抚山东余大成泣血奏报:正月初三日,叛将登州参将孔有德,攻破登州城池,登莱巡抚孙元化大人被生擒,监军道王征、莱州知府吴维城、同知贾名杰、蓬莱知县秦世英等官员接被生擒,登州总兵张可大自杀殉国,登州城内官吏士绅百姓被斩杀殆尽。。。另,臣又闻,叛将李九成自命为都元帅,叛将孔有德自命为大将军,叛将耿仲明自命为将军,他们掌登莱巡抚印,要求登莱所属州县提供钱粮,且监军道王征、莱州知府吴维城、同知贾名杰、蓬莱知县秦世英等,皆被孔有德斩杀。。。”

    寂静,乾清宫里面死一般的寂静。

    吴帆徽有些痛苦的闭上了眼睛,尽管他低着头,所谓食君禄忠君事,在这件事情上面,吴帆徽就是一切都为自身考虑,他也会忍不住提出建议的,可现在说有些晚了,而且这样的场合,没有他说话的权力,若是强行开口,遭遇到的不仅仅是皇上的训斥,文渊阁当值也不要想着去做了。

    徐光启英明一生,在处理孔有德叛乱的事情上面,犯下了重大的错误,而这个错误还将继续延续下去,最终动摇大明王朝的根基。

    终于,皇上开口了,声音有些颤抖。

    “内阁马上商议此事,票拟呈奏,朕需要好好想想。。。”

    皇上居然站起身来,朝着旁边的暖阁而去。

    周延儒带着众多的大臣对着皇上的背影行礼之后,默默的退出了乾清宫,朝着文渊阁而去,吴帆徽自然也是跟着往文渊阁而去了。

第一百九十八章 注定() 
文渊阁位于皇极殿的左边,从左翼门进入,这里是除了乾清宫之外又一个权力中枢所在地,内阁在此议事,且制作出来票拟,呈奏皇上批红。

    吴帆徽这个文渊阁当值的翰林修撰,乃是皇上亲自口谕决定的,这就等于是圣旨。也就是说从这一刻开始,陈于泰将回到翰林院去,从事草拟圣旨、敕书以及修撰史书等事宜,而吴帆徽将开始在文渊阁当值上班。

    或许是六百里加急的奏折,让诸多的内阁大臣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他们急匆匆的朝着文渊阁而来,途中内阁首辅周延儒要求兵部尚书熊明遇、礼部尚书徐光启等人参加文渊阁议事,至于说左都御史陈于廷,则是回到官署去署理公务了。

    文渊阁的大堂,是诸多内阁大臣议事的地方,大堂的右边有三间厢房,内阁首辅周延儒与内阁次辅温体仁各有一间,剩下的一间最小的厢房,则是吴帆徽这个文渊阁当值的公房了。

    作为文渊阁当值的翰林,吴帆徽的任务不轻松,他必须要详细纪录文渊阁议事之时诸多内阁大臣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参与文渊阁议事的其他大人提出之建议,有些时候票拟的初稿,还需要他草拟出来,交给内阁首辅或者内阁次辅审阅。

    当然这件事情不是吴帆徽一个人做,中书舍人也要要负责记录,只不过草拟票拟的事宜,就是吴帆徽的责任了。

    所以文渊阁当值翰林必须要集中精神,详细听诸多大人提出的意见建议,详细的纪录下来所有的意见建议,若是文渊阁当值的翰林得到了内阁首辅或者内阁次辅的信任,在草拟票拟的时候,他们会征询你的意见,你能够提出好的意见建议,则更加受到重视。

    这是其他地方不可能受到的磨砺,参与最高决策层的商议,看看诸多的内阁大臣是如何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