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成王败寇-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诗词,隐含了皇上果断剿灭魏忠贤及其阉党,为已经被阉党杀害的朝廷文武大臣平反冤屈的举措,而且不露声色的吹捧了皇上。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诗词,当然是重点了,特别是其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几乎就是皇上心境的写照。

    两首诗词前后呼应,前面讴歌了皇上的睿智,朝中文武大臣面对阉党的不屈,后面明确了治理国家之艰难。

    而整篇八股文,也是围绕这两首诗词铺开的。

    两首诗词,一首委婉,一首霸气,表露的含义异常清晰,如此的诗词出现在此篇文章之中,若是过不了会试,吴帆徽怕真的要怀疑会试同考官了。

    文章一气呵成之后,吴帆徽仔细的看了三遍,越看越是觉得满意。

    有的文章骂人不露声色,可以让被骂之人都心生佩服,譬如是三国时候建安七子陈琳写的骂曹操的文章,让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认为陈琳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出的骂武则天的文章,让武则天异常的叹服,说此等的人才没有能够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有的文章则是避开了对人的攻击,从宏观角度出发,高屋建瓴,阐述为人、为政的精要,这类的文章看上去更加的显得大气,更加的让人能够服气。

    吴帆徽选择的就是后一类的文章,从县试、府试院试到乡试,一直到会试,他都是如此做的,而前面的考试,无一例外的取得了成功。

    本次的会试,吴帆徽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会试发榜的时间为四月初一,四月二十一日,会试录取的贡士将在建极殿参加殿试,殿试仅仅一天的时间,阅卷三天时间,由皇上钦点一甲状元、榜样和探花,四月二十五日举行传胪大典,传胪大典之后就是恩荣宴。

    至此本届的科举考试告一段落。

    会试与殿试相隔的时间很近,而通过了会试的贡士,金榜题名是肯定的,只是殿试究竟是一甲、二甲还是三甲,那就不清楚了。

    三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一甲以及二甲的前十名,悉数都会进入到翰林院,俗称点翰林,而明朝的内阁大臣,包括三品以上的文官,几乎都是有着翰林的身份,至于说其余二甲和三甲进士,要么在京城六部或者都察院为官,要么就是外派为官了。

    三月十四日,酉时。

    吴帆徽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了贡院。

    看到徐彦琦、李勇和马继刚等人之后,他没有了到酒楼去大吃大喝的兴趣,要说朝廷尽管困难,在生活供给方面还是不错的,荤素搭配,不至于让人感觉到饥饿。

    此刻的吴帆徽,想到的是回到客栈去好好的歇息。

第一百五十八章 暗流() 
京城的局势并不平静,可以说是暗流涌动。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原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被磔于市,已经致仕的内阁次辅、文渊阁大学士钱龙锡,迅速被追究,投入到大牢之中,崇祯二年底被下狱的原兵部尚书王恰,也被斩杀。崇祯四年正月,钱龙锡被流放。

    发生这一切震动朝廷的大事情,其背后是有着深层次原因的,而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党争,为了谋取权力出现的激烈的党争。

    这一场党争,为首要受到算计的就是内阁次辅钱龙锡。

    归根结底,钱龙锡与周延儒不和。

    周延儒尽管没有什么结党的举措,也不屑于做这些事情,不过其对东林党人欣赏有加,是东林党人在内阁有力的支撑,而钱龙锡对东林党人没有任何的好感,有些打压东林党人的味道,当时的周延儒,不过是内阁大臣,若是内阁首辅成基命致仕,接任内阁首辅的一定是内阁次辅钱龙锡,这就会对东林党人造成巨大的威胁。

    于是由东林党人组成的言官,就开始了搜肠刮肚的算计钱龙锡了。

    东林党人成功了,遭遇到清算和斩杀的不仅仅是钱龙锡、王恰和袁崇焕,甚至连身为都察院正七品监察御史的王相,也遭遇到罢官,原因是王相身处都察院,在这个直接由东林党人掌控的部门中,没有附和东林党人弹劾钱龙锡的决定。

    崇祯三年九月,周延儒出任内阁首辅,东林党人的力量开始大规模的增强。

    这种逐渐增强的力量,开始渗透到会试之中,毕竟会试之后的贡士,必将入朝为官,若干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人将完全掌控朝政。

    赶赴京城参加会试的各地举子,参加了诸多所谓的学术交流活动,这些大大小小的学术交流活动,几乎都是由复社主持,背后都有东林党人的影子。

    赛诗会和赛文会,此等的拉拢达到了**。

    东林党人想着一家独大的举措,岂能让其他人安心。

    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温体仁就是其中之一。

    温体仁与周延儒一样,对于党争的事情是有些忌讳的,他知道皇上对党争深恶痛觉,若是陷入到党争之中,那么就会如同前面诸多被罢免的内阁大臣一样,难以善终,所以温体仁拒绝结党结社,让自身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不过温体仁和周延儒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他是浙江人,被视为朝中浙党的靠山。

    浙党与东林党一直都是对手,一个发源于南直隶的苏州,一个发源于浙江的杭州,两处相聚不是很远,可惜就是不能够说到一起去,从万历年间开始,东林党和浙党就开始了毫不留情的博弈,两股力量都是强大的,源于朝中南直隶和浙江的官员都不少,不过从现实情况来说,东林党人的力量还是要强大很多,连续多年来的党争,东林党人都是独自为政,不存在与谁联合作战,就连与魏忠贤之阉党对着干,东林党人都以一己之力对抗,从未联合其他的力量。

    浙党不一样,需要联合其他的力量,而且魏忠贤****期间,浙党还曾经依附魏忠贤,共同打压东林党,这让东林党与浙党之间的矛盾更加无法调和。

    温体仁当然需要力量支持,他不可能独自一人在朝中拼搏,他不会加入到浙党之中,不过利用浙党的力量,增强自身的实力,打击对自身有威胁的对手,还是可以做的。

    东林党人依托复社展开的大规模的行动,引发了温体仁巨大的担心,一旦复社的举措成功,那么不要多长的时间,东林党人就可以完全掌控内阁和朝政,到时候不要说浙党没有任何生存的空间,怕是他温体仁也要灰溜溜的离开了。

    从万历年间开始的党争,持续几十年的时间,其巨大的能量,任何人都不敢小觑。

    不过老奸巨猾的温体仁,暂时不会动手,他找不到动手的理由,毕竟所有的事情,都是复社出面做的,复社的宗旨是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性,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读书人之间的交流,朝廷绝不会反对,反而是持鼓励态度的,至于说复社背后有东林党人的影子,人家做的非常隐秘,温体仁没有证据。

    还有一个更加关键的原因,上任时间不长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对东林党是赞赏和支持的。

    没有掌握证据、没有彻底弄清楚这里面的缘由,老道的温体仁不可能动手,再说他也必须要维持与周延儒之间和谐的关系,为自身争取时间集聚力量。

    由此温体仁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礼部举行的会试之中,他需要从会试甚至是殿试的结果来观察和揣测局势,若是会试和殿试都是东林党人的天下,那么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到突破口,毫不留情的动手。

    本次的会试在如此的情况之下进行,怕是任何一个考生都没有想到的。

    会试结束,阅卷为十五天的时间,这段时间所有的考生都会静静的等候,能够通过会试的贡士,自此走上一条金光大道,而落榜的举子,要么选择进入国子监学习,同时在吏部报备,等候礼部外派为官,要么依旧等候三年之后的会试。

    与乡试有所不同的是,内阁首辅周延儒与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温体仁两人,在阅卷开始之前,要和主考官、同考官见面的,他们是代表皇上与会试诸多的考官见面,其目的就是将皇上之想法,告知诸多的考官,让这些考官在阅卷的时候,能够把握要害。

    通过会试的举人,被称之为贡士,很快就要参加殿试,皇上要亲自主持殿试。

    若是皇上见到了不满意的贡士,那内阁与礼部的面子都不好看。

    会试录取的贡士为三百五十人,不过阅卷之后,主考官和同考官将挑选出来三百六十份试卷,这其中就有十人是备选的,一旦排在前面的三百五十人,有什么长相方面的残疾,或者是长相太过于丑陋,那会被毫不留情的淘汰,他们空余下来的名额,将被后面的人替补。

    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可也要以防万一。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一手字写的太过于丑陋的,可能也会遭遇到淘汰。

    见面在礼部的官署进行,由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温体仁主持,由内阁首辅周延儒代表皇上训示,时间不会很长,前后不超过半个时辰的时间。

    这种规格也足以见皇上和朝廷对会试的重视。

    周延儒的训话是中规中矩的,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语,什么会试是为朝廷选拔人才之考试,要严格把关,仔细阅卷,保证有才学之人进入到朝廷之中,什么皇上对此番的会试异常的重视等等话语。

    温体仁倒是听的非常仔细,他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一些什么。

    上任时间不长的周延儒,深得皇上的信任,而且周延儒的年纪不大,崇祯二年底以礼部尚书的身份进入内阁,时年三十六岁,崇祯三年九月成为内阁首辅,也就是三十七岁的年纪,温体仁崇祯三年六月才进入到内阁,已经是五十八的年纪,不管是从资历方面,还是职位方面,都是比不上周延儒的。

    周延儒训话结束的时候,突然宣布了皇上的一个决定,那就是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温体仁,亲自参加会试的阅卷事宜。

    这让主持会议的温体仁猝不及防,连忙拜谢皇恩。

    这应该是好事情,表明了皇上对会试的重视,更是表明了皇上对温体仁的信任。

    而且身为内阁大臣的温体仁,参与到会试的阅卷之中,是有着绝对话语权的。

    可已经接近花甲之年的温体仁,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风波,看任何事情都不会那么简单,周延儒代表皇上宣布他参与阅卷的事宜,在他看来不全是好事情。

    其一是温体仁身为内阁大臣、礼部尚书,却不知道皇上做出的这个决定,让内阁首辅周延儒来宣布,这有些反常了,就算是他温体仁要参加会试的阅卷事宜,那也是皇上亲自宣布的,不需要周延儒代劳,这至少说明了皇上对会试的重视,以及对他温体仁的重视。

    其二是温体仁参加了此次的阅卷事宜,那么对于会试录取的贡士,就没有任何的异议,若是这里面复社的成员太多,那也是人家学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应该被录取,温体仁到时候想着从中找出毛病的筹谋,完全用不上了。

    会试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是温体仁的下级,既然温体仁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代表皇上和朝廷参加阅卷,主考官和同考官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那就是最终确定名次的事宜,就是温体仁开口才能够定下来。

    温体仁带着诸多的考官和同考官前往贡院的时候,脸上带着微笑,但他的眼睛里面,看不见一丝的笑容,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没有知道他究竟是高兴,还是想到了另外的一些事情。

    温体仁代表皇上和朝廷参与会试阅卷的事宜,成为了实际上的主考官,此事在朝廷之中,也引发了一些议论。

第一百五十九章 阅卷() 
带着百般的纠结,温体仁进入到贡院,开始主持会试阅卷的事宜了。

    其实能够成为会试主考官,也是巨大的荣誉,温体仁身为内阁大臣、礼部尚书,就更加的占有优势了,至少通过会试的贡士,视温体仁为恩师,合适的情况之下,温体仁展现自身的影响力,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但温体仁绝不是这么看的,他的想法不一样,既然进入了内阁,那就要成为内阁首辅,真正的掌控内阁,这是他的终极目标,想要达到这个目标,该隐忍的时候需要隐忍,该出手的时候需要果断出手,此番突然接到了皇上的口谕,成为主持会试阅卷的负责人,表面看是大好机会摆在面前,其实他需要更加的谨慎。

    复社力量的壮大,包括东林党人力量的壮大,这已经是摆在面前的事实,如何的阻止这股潮流,阻止东林党的不断壮大,也是温体仁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既然想着从会试上面找漏洞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那就想其他的办法。

    办法总是会有的。

    会试阅卷是封闭性的管理,与乡试一样。

    温体仁主持会试阅卷的事宜,并没有马上改变原来的格局,他依旧要求同考官首先阅卷,挑出来的试卷有主考官和副主考把关,而通过了主考官和副主考审阅的试卷,他才会过目,最终和主考官一起确定会试最终的名次。

    当然这里面温体仁还是有着很大权力的,那就是他可以按照自身的喜好,来确定会试考生最终的名次,特别是会元的归属,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

    温体仁做事情还是很得力的,阅卷开始之后,他就在两边巡视,虽然没有亲自看每一份的试卷,但会时时刻刻关注同考官阅卷的情况,会试的主考官、副主考以及同考官,压根没有想到温体仁会亲自参与到阅卷之中,故而情绪也是高涨的,态度极其的认真。

    每一份挑选出来的试卷,都是经过了反复琢磨的,而且还要进行互相的比较,只有真正好的文章,才会被首先选中。

    这样以来,同考官的压力骤然增加,因为他们提升了阅卷的高度,对文章的要求也无形之中提高,这就会让首批次被选出来的文章不多,一旦选中的试卷不到三百六十份,那么同考官就要在那些看上去还不错、暂时被放到一边的文章之中挑选。

    好在这些同考官的能力绝非一般,他们审阅文章的能力是很强的,每一篇文章的优劣,他们心里基本有数,挑选起来也不是特别的困难了。

    五天时间过去,会试第一场考试的文章,已经遴选超过一半。

    被遴选出来的文章,尚不到一百篇。

    主考和副主考有些着急,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十五天的阅卷时间是明显不够的,可温体仁一点都不着急,反而高度主考和副主考,本次会试皇上和朝廷高度重视,仔细一些有好处,如此就能够为朝廷挑选出来真正的人才。

    温体仁的态度,对主考官和同考官是巨大的安慰,他们纷纷静下心来,继续仔细的阅卷和审阅文章了,如此阅卷的速度明显加快。

    到了第八天,已经有接近三百篇文章被挑选出来,其中有六份试卷单独放在一边,若是不出什么意外,这些试卷是能够进入到会试前十名的,而会试的会元,也很有可能从这些试卷之中产生。

    温体仁依旧没有看试卷,他不着急,还有五天的时间供他来仔细的审阅试卷和文章,其实看着众多的主考官和同考官认真的态度,温体仁就知道阅卷没有任何的问题,这些阅卷官员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挑选出来的一定都是最好的文章,他只需要最后确定名次。

    这就是温体仁的能力,尽管他没有看一份试卷,表现一直都是悠然的,可诸多的主考官和同考官,对他却是佩服的,而且尽心尽力的阅卷,没有丝毫的怨言。

    毕竟这是温体仁对诸多考官的肯定,人家是内阁大臣,身份不一般的。

    第十天,三百六十份试卷全部被挑选出来,最为突出的十二篇文章同样被挑选出来。

    第二场和第三场考试的试卷文章,也全部阅读完毕,少量的几份试卷被挑选出来。

    阅卷第一阶段的事宜全部完成,至此,会试阅卷的主要工作全部完成。

    温体仁破天荒的命令守卫贡院的军士,从外面买来了好酒,专门招待了诸多的主考官和同考官,对众人的努力表示了肯定。

    第二阶段的阅卷工作,基本是主考官的任务,主考官需要确定这三百六十份试卷和文章的名次,同时参考第二场和第三场考试的文章,以确定下来最终的录取人员。

    摆在主考官面前的有三叠试卷,第一叠试卷一共十二张,这是前十名的候选人,会元也在其中,第二叠试卷三百三十八张,第三叠试卷十张。

    第三叠的试卷,基本都是被淘汰的,礼部早就对考生的情况详细进行了解,而那些身体有残疾之人,名单已经送到了贡院,若是这三百五十张试卷之中,存在这样的人选,则是要被淘汰的,淘汰一人,就从剩下的十张试卷之中挑选出来一张补充。

    最终的名次确定下来之后,考官会搬来这些考生的试卷,主考官接着审阅,其实有没有字写的太差的,字太差的不可能成为会试前十名的人选,至于说名次靠后的,那就无所谓了,反正这样的贡士,就算是参加殿试了,文章皇上也看不见的,顶多就是三甲的进士。

    第二阶段阅卷持续了三天的时间,主考官和副主考基本确定出来了名次,两人都成为了熊猫眼,他们必须要熬夜,每天几乎没有多少睡觉的时间,因为他们必须留给温体仁足够的时间,之所以说他们基本确定了名气,意思就是他们确定下来了第十三名到三百五十名的名次,至于是第一名到第十二名的名次,他们是绝不会定下来的。

    第二阶段阅卷的第四天。

    十二篇文章送到了温体仁的手中。

    温体仁没有直接看这些试卷,而是开口询问主考官和副主考,这十二份试卷里面的文章,各自有着什么样的特色,为什么会入选。

    主考官马上开始详细的回答温体仁提出来的问题。

    温体仁之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