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成王败寇-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方逢年异常重视院试,这是他权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就算是陕西巡抚李应期,也难以干涉到院试的事情,要知道李应期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比方逢年的资格老很多,而且从职位上面来说,也是方逢年的上司。

    学道这个职位比较特殊,没有品级,譬如说方逢年,就是以翰林院编修、日讲官的身份出任陕西学道的,翰林院编修不过是正七品,日讲官同样没有品级,可这两个职位异常的尊贵,绝无人敢小看,一入翰林身价百倍,朝廷之中的大学士,几乎全部出自于翰林院,日讲官则是为皇上敷陈经史、回答皇上的咨询,非殿试一甲和二甲进士不能够承担。

    可以说翰林院编修,且出任日讲官,如此的身份,只要在朝廷之中老老实实做事情,不出什么重大的问题,将来是一定进入内阁出任大学士,成为大明朝廷实际上的丞相的。

    方逢年以翰林编修、日讲官的身份,出任陕西学道,说的直白一些,就是下来镀金的,回到京城之后,肯定会得到提拔和重用。

    有着如此耀眼的光环,方逢年当然能够决定陕西的院试,巡抚李应期也不会过多的干涉。

    不过身为陕西学道的方逢年,近两年时间以来,过得不是很如意,所谓过犹不及,方逢年几乎是以乡试的标准,来对待府试的,要知道陕西学子的水平本就不是那么高,方逢年本是浙江遂安人,南直隶和江浙是明朝学霸屡屡产生的地方,方逢年也是其中之一,以如此严谨和高要求来对待陕西的读书人,的确不公平。

    崇祯元年陕西院试,获取秀才功名的考生不足五十人,这让巡抚李应期几乎气歪了鼻子。

    本次院试之前,李应期也是毫不客气的给方逢年打招呼了,陕西的院试就要结合陕西的实际情况,不可以南直隶和江浙一带的院试来衡量,否则陕西一地无法出什么人才了。

    李应期的话语是有道理的,绝非信口开河,明朝开国的时候,洪武三十年礼部会试的南北榜案件,也就是刘三吾之案,就已经承认南北学术上的差距,后来的会试分为南北榜就成为了事实。

    所谓北方王气盛,南方学气盛,从这一点来说,李应期的提醒是很严重的警告。

    方逢年明白其中意思,也知道自己的要求太高,不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他决定在本次的院试之中多录取一些考生,但是在出考题的时候,还是书生气十足,出了一些高难度的题目,不过这是他的权力,外人无法干涉。

    院试结束,阅卷随即开始。

    让方逢年想不到的是,巡抚李应期居然前来拜访了。

    李应期在院试结束之后,知道了考题,他那个气啊,真的是无处发泄,身为陕西巡抚,肯定要重视乡试和院试,这是为朝廷选拔人才,也展现出来巡抚的施政能力,尽管说乡试分配了举人的名额,可是若陕西这些举人到京城去参加会试,一个个都是名落孙山,没有资格参加殿试,他这个巡抚的脸上也不好看。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秀才能够参加乡试,让更多优秀的人才中举,成为举人进京参加会试,且顺利通过会试,最终进入皇宫参加殿试。

    若是按照方逢年这样的办法折腾,还不让陕西的学子叫苦连天。

    更加关键的是,明年就要乡试了,若是秀才的录取名额太少,那么参加乡试的考生人数就会明显减少,至于说那些以前多次参加乡试的秀才,学识是摆在那里的,就算是中举了,成为了举人,通过会试的可能性也不大。

    李应期的事情很多,其实没有时间和精力操心和过问院试的事情,陕西的灾荒如此的严重,奏折不知道写了多少,朝廷的救济迟迟没有落实,陕西各地农民暴乱,更是要了李应期的命,若是不能够迅速的镇压,他这个巡抚就不要继续做了。

    院试结束,阅卷期间,任何人都是不能够干扰的,免得有说情之嫌疑,尽管院试采取了糊名的办法,可要是想着从中玩出一些花样来,还是有可能的。

    李应期实在是忍不住,他担心方逢年故伎重演,按照去年的要求来对待,那明年的乡试,陕西基本就没有什么戏。好在李应期是陕西巡抚,身份同样不一般,他犯不着为某个考生说话,通过了院试不过是秀才的身份,他这个巡抚根本没有看在眼睛里。

    李应期没有进入贡院,他不会犯如此幼稚的错误,他委托布政使,以拜访学道方逢年的名义,将方逢年请出了贡院,来到了巡抚衙门。

    不到一年的时间,方逢年就要离开陕西了,他也不想为了院试的事情,得罪李应期,院试之后,他为自己出的考题懊悔,还是读书人的清高,占据了他全部的想法。

    方逢年进入到巡抚衙门,径直来到厢房。

    李应期正在厢房等候,脸上还是带着笑容的。

    “方大人百忙之中前来,本官很是感谢。”

    “大人召见,下官岂有不来之理,只是院试阅卷事宜已经铺开,下官的确忙碌,需要马上回到贡院去,大人若是有什么事宜,直接吩咐就是。”

    李应期的脸上,笑容更加的灿烂,方逢年的意思他听懂了,这个倔强的学道大人,总算是开窍了。

    “本官也是为了院试之事宜,距离明年九月的乡试,已经不足一年时间,本官还是想着陕西一地能够出现更多的人才,为皇上和朝廷效力,本官的想法,望方大人能够体谅。”

    “大人的意思,下官明白,一定照办,若是没有其他的事宜,下官就告退了。”

    “也好,方大人去忙吧。”

    好不容易的见面,寥寥几句话就结束了。

    李应期不可能留方逢年吃饭喝酒,要知道近三千篇文章,必须在十日时间之内看完,还要通过这些文章,挑选出来陕西本年度的秀才,阅卷之人,吃饭都需要看文章,入厕手里也要拿着试卷看,根本不可能耽误时间,方逢年作为主考官,需要全面协调,同时要确定最终的名次,的确没有时间能够浪费。

    李应期起身,将方逢年送到了巡抚衙门的门口。

    这个举措,也让方逢年小小的感动,他转身抱拳对着李应期开口了。

    “大人的心意下官明白,只是这阅卷之事,下官还是要坚持原则,至于说后面的事情,下官心里有数。”

    “方大人放心,院试之事,本官绝不会干涉。”

    看着方逢年的轿子离开了巡抚衙门,朝着贡院的方向而去,李应期脸色迅速沉下来。

    今日之举是迫不得已,堂堂的巡抚,居然恳请学道,这在任何地方都是难以想象的,不过方逢年的身份太过于特殊,李应期不得不有所忌讳,说话只能是点到为止。

    李应期知道,方逢年迟早是进入内阁,不过这期间,恐怕还要遭受诸多的磨砺,明白官场上的很多规矩,若是书生气息太浓,绝不是好事情,就算是进入了内阁,也难以施展手脚,说不定很短时间之内就被踢出来了。

    李应期的判断是准确的,尽管他和方逢年之间的直接接触不多。

第八十章 亮点() 
方逢年也是憋着一肚子的火,偏偏找不到地方发泄,李应期的提醒他当然是明白的,按说这样的提醒是不应该的,谁也不能够直接干预院试的事宜,若是闹出去了,那就是李应期明显不占理,院试是学道直接负责的事情,巡抚无权干涉,而且学道也是肩负巡按的使命,原则上不直觉听命巡抚和布政使,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毕竟巡抚是一省最高之长官,可以节制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就不要说他这个学道了。

    但方逢年不能够闹出去,他很清楚李应期是占据道理的,否则人家堂堂的巡抚,也不会如此的冒险,去年院试获取秀才功名的人数太少,廪膳生员只有区区十人,已经引发了一些波澜,今日若还是如此,那无法收场,这事闹到朝廷去了,皇上和内阁肯定是支持李应期的。

    南北榜之争,任何一个读书人都知道,这是朝廷的大政策,违背了这个政策,天大的道理也说不赢。

    方逢年的气总是要找到发泄地方的,憋在心里肯定不行。

    唯一的发泄途径,就是在阅卷上面了,若是能够发现很好的文章,证明陕西的确是有人才的,也可以间接的反驳李应期。

    于是方逢年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阅卷之中。

    院试阅卷,非常的辛苦,三千多篇文章,必须在七天时间之内看完,平均每天要看四百余篇,这项工作由抽调的十余名府学和州学的教谕完成,每人每天看的文章也是四十篇左右,接下来两天的时间,身为学道的方逢年,就要从诸多教谕挑选的文章之中,确定出来真正合格的文章,且确定出来其中的廪膳生员、增生和附生。

    最后一天的时间,方逢年也许会和诸多的教谕商议,补充自身的认识,做出最终的决定,且书写榜单。

    可见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方逢年若是做甩手掌柜,让诸多的教谕辛辛苦苦的阅卷看文章,也是可以的,反正他只看挑选出来的文章,最终做出决定,可惜他不是这样的性格,也就不可能做甩手掌柜。

    如此阅卷整个的十天时间,最为辛苦的就是方逢年了。

    从第一天的阅卷开始,方逢年就在四处走动,他主要关注的是被淘汰的文章,看看其中是不是有被遗漏的好文章,毕竟教谕的精力有限。

    同时方逢年也要看挑选出来的文章,以尽早的熟悉,到时是能够顺利的确定名次。

    好在三千余篇文章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是第三场策论的文章,在重点看了策论的文章之后,才会转过头看第一场和第二场的文章,其中若是有特别突出的会挑选出来,这让阅卷的工作稍微轻松一些,否则真的每篇文章都去仔细斟酌,没有谁有如此的本事。

    阅卷进入到第四天。

    方逢年的脸瘦下了一整圈,他正在为自身的清高买单。

    策论的题目太难,直接涉及到仁义,要简单的说仁义,谁都是明白的,平日里一言一行也是按照仁义之要求做的,可真正要从文章之中表现出来,对于参加院试的童生来说,就是登天的难度了,要知道古人对仁义的评价,包括这方面的文章,铺天盖地,该说的都说了,该评论的都评论了,有些文章甚至千古流传,这就让后面的人越来越难以评价仁义了,想着让这些童生短时间之内拿出让人眼睛一亮的观点,几乎没有多大的可能性。

    这样的考题,就算是在南直隶和江浙一带,也会难住绝大部分的童生,他们作出来的文章,也难免流于形式,陷入到千篇一律的怪圈之中。

    院试的文章,有一个硬性的要求,禁止抄袭,譬如说这仁义,古人有了太多的论述,你若是在文章之中,大段的照搬古人的原文,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抄袭,至少你需要吸收古人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语表述出来。

    这何其的艰难。

    方逢年已经有些失望,甚至是绝望了,连续四天的时间过去,根本没有出现一篇好文章,甚至没有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话语,难不成就真的被李应期说准了。内心深处,他也是有些懊悔了,不应该如此出题目,岂止是北方院试的考生难以应对,怕是南方院试的考生,碰到这样的题目,也是会骂人的。

    尽管内心已经有些懊恼,方逢年依旧不会完全按照李应期的要求去做,他有自身的底线,若是失去了底线,还不如让李应期来兼任学道之职,在他看来,本次院试,能够获取到秀才功名的考生,控制在一百人以内,绝不能够突破,这已经是他能够放宽的极限,若是按照他的性格来,怕是此次院试通过之人达不到五十人。

    学道不能够参与乡试,这是朝廷的规定,乡试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前来主持,乡试比院试更加的严格,毕竟通过了乡试,成为了举人,就有了入朝为官的资格。

    其实在乡试之前,方逢年怕是已经离开陕西,回到京城去了,按照道理来说,陕西乡试的情况如何,他不需要考虑。

    但方逢年考虑到了乡试,

    李应期的想法,方逢年明白,其出发点是好的,但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若是院试都不能够通过,都不能够展现出来才华,就算是参加了乡试,又能够如何的优秀,如此情况之下遴选出来的举人,又怎么可能通过会试。

    当然,从一千人之中挑选,和从一百人之中挑选,区别肯定存在。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方逢年不会放弃原则,更不会因为凑人数,大幅度的降低标准,不管怎么说,秀才也是有功名的读书人,若是没有真才实学,遭遇到他人的耻笑,今后他这个学道也是要成为笑话的。

    按照时间的安排,阅卷的第四天,第三场考试策论的文章全部都要看完,剩下三天的时间,主要看第一场和第二场考试的文章,谁都知道院试最为主要的就是第三篇文章,考生也是将主要的精力用在第三篇文章上面的,若是从这里面不能够发现出彩的文章,那么整场院试的大致水平,也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方逢年的时间已经不多,他内心的那股气,依旧没有地方发泄。

    眼睛有些发花,方逢年揉着太阳穴,努力打起精神,他的眼圈四周有了一圈乌黑色,连续几天的时间都没有睡好,每天除开吃饭、睡觉和入厕,其余的时间全部都在看文章,根本不想其他的事情,入厕走路的时候,手里都拿着试卷,如此的操劳和坚持,铁打的人也难以承受。

    时间已经过了申时,每日里阅卷的时间从早上的辰时开始,持续到亥时,天黑之后屋里会点亮油灯,挑灯夜战,吃饭的时间不超过一刻钟,有些教谕甚至睡觉的时候,嘴里都会念叨看过的文章。

    方逢年比所有的教谕都辛苦,他每天睡觉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时辰,在其他的教谕尚未开始看试卷和文章的时候,他会大致浏览已经被淘汰的文章,看看从中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对于教谕挑选出来的文章,他更是会特别注意,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文采,饭菜都是专人送来,他的手里依旧拿着试卷,胡乱的吃几口,只要肚子不饿就可以了。

    三天多的时间,方逢年已经从教谕挑选出来的文章之中,淘汰了近二十篇。

    可惜的是,从已经淘汰的文章之中,他没有发现一篇出彩的。

    按照这样的态势持续下去,方逢年隐隐感觉到,他若是不突破自身的底线,怕是不可能了,现在他的唯一想法,就是能够从所有文章之中,发现一篇与众不同的,哪怕这篇文章文采不是特别突出,只要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或者语句出现。

    一名教谕手持一篇文章,匆匆走过来。

    “大人看看这篇文章。。。”

    还没有等到教谕说完,方逢年精神马上就上来了,他站起身来,从教谕的手中接过了试卷,策论的文章已经看的差不多,明日就要开始看第一场和第二场考试的文章,到目前为止,这是教谕主动送来的第一篇文章。

    将试卷平铺开,方逢年没有和教谕说话,任凭教谕站在面前,就开始认真看文章了,他真的是有些忍不住了。

    慢慢的,方逢年的脸上露出了颇为舒心的笑容,看到中间一处,眉头稍微皱了一下,禁不住念出声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拍了一下桌面,方逢年再次站起身来了。

    “好,很好,想不到院试之中,居然有如此的人才,能够写出如此诗句,这篇文章不错,好了,你去吧,这份考卷就留在我这里了。”

    等到教谕离开,方逢年开始了仔细的,看过三遍之后,他感觉到通体舒畅,这篇文章太符合他的胃口了,好像知道他的心思一样,要知道他方逢年可是天启二年殿试传胪,二甲的第一名,能够打动他的文章可不多,此番主持的不过是院试,而且是陕西省的院试,居然能够出现这样的文章,真的是不简单。

第八十一章 平和() 
九月十九日,发榜的日子。

    吴帆徽还沉浸在梦想的时候,敲门声响起,不用说他也知道是李佳翠这个小姑娘在敲门,催促他早些起床,这让他有些抓狂,院试结束之后,等待发榜的时间,他的表现很是放松,偶尔早上也会想着多睡一会,毕竟每天没有多少的事情。

    可李佳翠这个小姑娘,还真的是会说,什么早睡早起是应该的,不能够睡的太晚,早上要起来吃早饭等等,有些时候,吴帆徽忍不住想着问问这个小姑娘,究竟是什么来历,农户人家的小姑娘,可想不到那么多。

    想法归想法,敲门声响起的时候,他还是要起身的。

    穿戴好,打开门之后,站在门口的果然是李佳翠。

    “少爷,奴婢给您打水洗漱,今天是发榜的日子,少爷还要到衙门去看榜。”

    想着调侃几句话的吴帆徽,知趣的闭上了嘴,参加院试的考生,到了今天这个日子,谁不是一大早就起身了,做好一切准备到布政使衙门外面去看榜。

    洗漱刚刚结束,伙计就送来了早饭,煎饼小米粥,还有三样小菜。

    吴帆徽的食欲倒是不错,他知道李佳翠等人,早就吃过了,客栈服务方面做的还真的是不错,每天会主动将饭菜送到客房来,不需要你催促,除非你头天专门打过招呼,说是要到外面去吃饭,客栈就不会准备了。

    风卷残云的开始吃早饭,吴帆徽很快感觉到不对,他扭头看了看站在不远处的李佳翠,发现李佳翠的脸上有着淡淡的笑容。

    读书人吃饭是需要注意形象的,慢条斯理,那样才显得斯文,吴帆徽毕竟是县试案首和府试案首,标准的童生,也是标准的读书人,若是吃饭表现出来猴急的形象,肯定不好。

    “佳翠,我这吃相是不是不好看。”

    想不到李佳翠的眼睛竟然微微红了一下。

    “奴婢经常是这样吃饭的。”

    这句话让吴帆徽的心里堵了一下,的确,凡是体验过饥饿滋味的人,吃饭的样子不可能那么好看,这种斯文是富贵人家子弟才能够做出来的。

    “佳翠,你说的不错,我也习惯这样吃饭,小的时候经常挨饿,总是想着快些吃,能够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