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成王败寇-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吴帆徽的能力暂时不能够表露出去,绝不能够过分的张扬,否则对自身也是不利的。

    回到家中之后,吴帆徽非常的平静,他知道知县大人一定会见他的,看在吴氏家族的面子上,也会抽出一点点的时间。

    吴帆徽期盼这次机会,他会适度的展现自身的能力,得到知县大人的注意,能够顺利的经过县试,这是最基础的一步,通过了县试,才有可能参与接下来诸多的考试。

    县试的考题不会很难,要求也不是那样高,特别是在陕西,其教育水平本就不是很高,与南方比较起来有着太大的差距,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都有着明显的差别,故而知县大人的要求也相对低一些。

五第三十五章 时政() 
关心时政是吴帆徽的习惯,穿越之前,他每天都要在电脑上面浏览新闻,仔细每一条自认为是很重要的新闻,且做出自身理解的分析,穿越之后,他的这个习惯时断时续,几乎无法很好的持续下去了,无他,这个时代信息过于的闭塞,不要说他这个还算是草根的布衣百姓,就算是县城内最为显赫的贺氏家族,怕也不可能知道很多外界的消息。

    这种闭塞的氛围,对于朝廷和官府来说是很有利的,老百姓就生活在小的可怜的圈子里面,根本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有什么比较,周围的人看上去差不多,谁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内心也就少了很多的不平衡,要是说这米脂县的百姓,知道南直隶诸多的百姓,生活比他们要好的太多,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内心服气才怪了。

    尽管处于这样的氛围之中,吴帆徽还是想法设法的了解外界的消息,当然想要了解外省乃至于南方和京城的信息,这是不现实的,关键是米脂县内也没有多少人知道,整个的吴氏家族,到过京城的也就是吴缅清。

    这年月能够到京城去,对于米脂县的人来说,那是巨大的荣耀。

    不能够了解到外界的信息,那就了解米脂县的情况,吴帆徽认为这是很有作用的,一方面帮助他更加深入了解这个年代的诸多实际情况,另外一方面也能够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分析未来局势的走向会如何。

    吴帆徽不赞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不知道有多少的读书人,就是因为抱着这样的信念,结果读书没有取得功名,本人也变得迂腐,简直就成为了废人,几百年之后文学作品之中出现的孔乙己,不就是典型吗。

    县试在即,吴帆徽所做的准备差不多了,有了吴缅清时常的提醒和偶尔的辅导,加上他自身所做的努力,通过县试不会有什么问题。

    作为吴明坤、吴明波、吴明富、陈华渠、吴明峰五个人的老大,吴帆徽名至实归,吴明坤、吴明波、吴明富和吴明峰四人都是吴氏家族的人,尽管说他们的父母在家族之中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但家族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他们都是知晓的,特别是吴帆徽的父亲吴庆超成为了家族帐房的大总管,成为家族之中掌握实权的人,此事整个家族都是知道的,也是在家族之中引发一定轰动的事情。

    吴明坤等几个小孩子都是很高兴的,他们向老大表示了祝贺,毕竟是心智尚纯洁的小孩子,他们没有趋炎附势的态度,那种高兴是发自于内心的,年纪最大的吴明坤,还在学堂开学之后,联合其他四人,专门请吴帆徽到客栈去吃了一餐饭,看着吴明坤等人小小的年纪,就端起酒杯对他表示祝贺,吴帆徽内心的确是感动的。

    经历了家族之中的一些事情,经历了马鞍山村的一些事情,吴帆徽知道这个时代怕是更加的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是非常复杂的。

    对吴明坤等人的学习,吴帆徽是严格监督的。

    近半年的时间过去,吴明坤、吴明波、吴明富、陈华渠和吴明峰,全部都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和《千字文》,就连况严琦都感觉到奇怪,他这个先生从未尽力教授过学生,这些个小娃娃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和《千字文》,那可不简单。

    穿越半年多的时间,吴帆徽终于弄清楚了大明读书人学习的基本情况,不管你从多大的年纪开始读书,首先接触的都是启蒙的教材《百家姓》、《三字经》和《千字文》,能够熟练背诵和书写之后,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了,所谓的十年寒窗,伴随你的也就是四书五经。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一个人穷其一生,也不敢说学透了四书五经,不过从为了科举考试出发的角度学习四书五经,那还真的就有显著的区别,而成果就看你写八股文的本事,八股文写得越好,证明你学习的越好。当然几乎所有的两榜进士,在科举高中之后,都是果断的抛弃八股文,他们也知道这玩意在做官的时候没有任何的作用。

    吴氏学堂开课之后,况严琦的情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吴帆徽是看在眼里的,毕竟作为吴氏家族主母的况氏,已经被逐出家族,与况氏有着一些关系的况严琦,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遭遇到牵连,尽管再次担任族长的吴缅清,告诫了几乎所有的家族中人,不要因为况氏的关系,排斥家族之中异性之人,但这种影响或多或少的存在。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吴帆徽伸出了援手,其实在吴氏家族之中,他的地位高于父亲吴庆超,吴缅清是很注意他提出来的建议的,有关不要排斥吴氏家族异姓之人,吴帆徽还专门说及了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认为吴氏家族需要发展壮大,就是要吸纳更多的人才。

    吴帆徽好几次请况严琦吃饭喝酒,两人之间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况严琦变得很是客气,吴帆徽则好像是成为了主人家。

    吴帆徽绝非过河拆桥之人,不管况严琦在吴氏学堂是不是混日子,但对于他吴帆徽还是有一定恩情的,特别是专门从家里赶赴县城,告知况氏即将发难的事情,若是没有况严琦及时的告知,以及帮忙给吴缅清送去信函,吴帆徽肯定不能够参加马上就要开始的县试,还有可能背负难以洗刷的恶名,一辈子都有可能被毁掉。

    通过与况严琦多次的接触,吴帆徽可以断定,况严琦不大可能通过乡试,这辈子都不可能有太大的出息,他私下里将况严琦与吴缅清做了比较,发现况严琦存在的问题是明显的,没有博采众长的读书,也没有下苦功夫死读书,对自身的学识有着很高的自信,几乎没有吸纳外界知识的举措,这样的态度,想要乡试高中,几乎就不可能。

    不过吴帆徽还是通过况严琦,知晓了米脂县不少的情况。

    这些情况包括县衙、县城、村镇等诸多的情况,特别是此番况严琦回到桃花镇一个多月的时间的所见所闻。

    因为严重的灾荒,米脂县已经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延安府所辖各地,好些地方都出现了农民造反的事情,米脂县虽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造反的事情,可地方上的那些富户,已经是胆战心惊,时刻都想着搬迁到县城来居住,免得被穷疯的农户打劫,失去所有的钱财。

    况严琦描述的景象,让吴帆徽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他熟悉历史,知道历史的走向,不过穿越之后,他身处历史大变革的漩涡之中,首先就是要保证自身和家人不遭受损伤,不被大变革的漩涡吞没。

    米脂县条件最好村镇之一的桃花镇,也出现了大问题,很多的百姓家中彻底断粮,走投无路,一些农户加入到了流民的队伍之中,甚至有一些农民听闻了府谷、宜川和安塞等地有农民造反,专门前往这些地方去投靠。

    官府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城池和重要的村镇,对于其他的地方几乎是不管不问了,连续几年的灾荒,根本就收不到什么赋税了,老百姓在面对灾荒的时候,首先是卖掉家中的田地,接着就是卖掉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到了最后走投无路,甚至卖掉妻儿,最终没有什么东西可卖的时候,一些不愿意等死的农户,就只能够起来造反了。

    况严琦说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尽管没有详细的描述,可脸上透露出来的表情,还是有些不忍的,当然他没有什么具体的办法来解决,无非就是认为县衙和府衙应该给朝廷写去奏折,要求朝廷拿出钱粮来救济,让老百姓度过难关。

    吴帆徽从况严琦这里得到的有关时局的议论不是很多,也仅仅就是米脂县遭受到的灾荒,就连相隔不是很远的府谷等地的农民造反的情况,况严琦都不是那么清楚,只是听说这些已经疯狂的农民,痛恨官府,痛恨本地有钱的人户,起来造反就是抢光这些富户。

    但是从况严琦的只言片语之中,吴帆徽已经得到了一个非常准确的信息,那就是延安府即将大乱,不要多长的时间,整个的陕西也将陷入到大乱之中,农民起义一旦达到一定的程度,朝廷肯定要派遣大军前来围剿,到了那个时候,老百姓的境况将更加的悲惨,因为明王朝的军队几乎就是推行的军户制度,各地卫所大军形成了军队的主力,这些卫所军队几乎就是自己养活自己,他们出征,地方上是要提供钱粮的,贫瘠到了极点的延安府所辖各地,怎么可能拿出来多少的钱粮维持大军的开销,到时候这个负担必然转嫁到老百姓的身上。

    老百姓无法承受了,怕是有更多被逼无奈的人会起来造反。

第三十六章 灾荒与暴乱() 
米脂县知县卢为标,最近一段时间很是郁闷。

    皇上登基之后,大力整顿朝政,彻底剿灭了魏忠贤及其余孽,朝野都是一片新气象,欢呼歌颂之声此起彼伏,按这样的情形之下,大明各地都要沾上喜气的,可惜的是,米脂县连续三年都是遭遇到严重的灾荒,其造成的后果,是各级官吏都始料不及的。

    延安府知府马懋才在去年已经给各县下发了诸多的文书,内容几乎都是延安府所辖各县发生的饥荒以及农民的暴乱,这与朝廷之中出现的新气象是格格不入的,延安府给巡抚衙门、布政使司衙门以及朝廷都写去了奏折,但没有听见任何的动静。

    去岁十一月白水县农民王二造反,结果引发了更大规模的造反浪潮,府谷的王嘉胤、宜川的王佐、安塞的高迎祥、汉南的王大梁等农民都起来造反了,虽王二已经被官府镇压和斩杀了,可其他造反的农民闹得正欢。

    三年大旱,导致了三年的大灾,让卢为标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卢为标是天启七年赶赴米脂县上任的,他本是山西太原人,天启年间的三甲进士,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也不是东林党人,或者是浙党人,更是与魏忠贤没有任何的关系,所以被派遣到了最为贫瘠的陕西,出任米脂县知县。

    三甲进士大部分都是要外派的,但这外派的地方就大不一样了,若是被外派到北直隶或者南直隶,那是最舒服的,其次就是浙江等南方地区,再次就是湖广等中部地区,就算是到偏远的云南和广东等地,至少气候条件要好很多。

    最差的就是被派遣到陕西。

    有意思的是,殿试的三甲进士,只要是没有什么特殊背景的,一般山西的被派遣到陕西做官,陕西的被派遣到山西做官,几乎没有什么被派遣到南方去的,就更不要北直隶和南直隶等地了。

    卢为标也想在米脂县好好干,做一番事情出来,那样至少在三年进行的一次考察地方官的鉴定之中,能够得到肯定,那样至少有调整到京城做官,或者是被提拔的机会。

    连续三年的大旱大灾,以及延安府各地出现的农民暴乱,让卢为标所有希望都化作泡影。

    卢为标上任三年多时间,没有机会回到家乡去看看,就算是春节假期,也无法离开,要么就是下面的灾荒严重,要么就是赋税不能够按时收缴,总之事情就是忙不完。

    延安府所辖各县出现诸多农民暴乱之后,卢为标更不要想着回家去看看了。

    这个春节,卢为标一边担心米脂县是不是会出现哪个不长眼的农民暴乱,一边独自喝闷酒,派遣心中的郁闷,可惜这闷酒也不能够解决问题。

    米脂县全县人口不足五万人,县城人户不足万人,地广人稀,本就是贫瘠之地,想要在这样的地方做出一番事业,就算是好年景,也要累的脱一层皮。

    三年时间过去,卢为标基本掌握了全县大大的情况,对城内的五大家族更是耳熟能详,作为山西太原府的人,卢为标见过真正的士大夫家族,和那些真正的士大夫家族比较起来,米脂县的五大家族简直就不算什么了。

    不过县城贺氏家族的强悍,还是有些出乎卢为标预料的,也许是山高皇帝远,天启年间朝廷的争斗,丝毫没有影响到这里,贺氏家族倒是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利用其他家族出现的某些重大的失误,慢慢的扩张势力,到近两年,几乎掌控了整个的米脂县。

    心灰意冷的卢为标,对这一切都不是很在意,本就没有多少的利益,还争得你死我活的,根本就是井底之蛙,没有见过大世面。

    正月吴氏家族出现的变故,卢为标照样不关心,吴缅清前来禀报的时候,卢为标压根没有关注此事,表现的心不在焉,心里想到的是灾荒和农民暴动的事情。

    即将到来的县试,卢为标同样不关心,米脂县本就是穷乡僻壤,不知道多少年没有出过两榜进士了,这样的穷苦之地,怕也是难出什么人才的。

    五大家族的族长先后都来拜访,卢为标还是出面接待,这面子还是要给的,他也清楚五大家族的意思,反正每年这个时候,五大家族都是有些多多少少孝敬的,能够收到钱财,何为而不乐,有了这些钱财,慢慢积攒起来,也能够琢磨去打通上面的关系,早些离开这贫瘠之地。

    卢为标是真的不想继续受罪了,在米脂县这样的地方担任知县,比那些京畿县的知县,收入要少好几倍,大家几乎都是三甲进士,凭什么有着如此之大的区别。

    其实一个地方是不是能够出现更多的两榜进士,为朝廷贡献更多的人才,这也算是知县的功绩,南直隶和浙江等地,两榜进士数量多,特别是头甲和二甲的进士多,那些地方的官员,提拔的速度也快很多,进入到京城做官的几乎都是这些地方的官员。

    遗憾的是,卢为标在这方面也是无可奈何,做不出什么成绩来。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县试了,县衙礼房的吏员忙乎乎的,卢为标这个知县、主考官,却根本就没有过问。

    卢为标的身边,也有三个师爷,按照规矩来,他应该有五个师爷,其中的刑名师爷,负责协助刑事和民事案件的审理,钱谷师爷负责钱粮赋税的征收,折奏师爷起草奏书和上报公文,征比师爷负责稽查和考证田赋,挂号师爷负责登记和整理事宜诸多的文书和信函,书启师爷负责专门撰写普通的文书。

    卢为标没有那么多的银子,米脂县太穷了,所以他只有三个师爷。

    这三个师爷分别是刑名师爷、钱谷师爷和折奏师爷,其中的钱谷师爷还要负责稽查和考证田赋,折奏师爷要负责起草和撰写所有的文书、公文等等。

    卢为标不是很信任这三个师爷,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他早就察觉到这些师爷在暗地里做的一些勾当,特别是与县里的贺氏家族联系紧密。

    很多的事情,卢为标都是亲自拿在手里处理,特别是牵涉到刑名和钱粮的事宜。

    春节刚过,县衙才开门,延安府知府马懋才的加急文书就到了。

    文书主要是询问米脂县灾荒的事宜,且要求县衙详细禀报,不得有任何的疏漏,时间规定也非常的明确,三月初一之前必须要上报。

    卢为标本想着将这份文书转给折奏师爷,反正这样的文书见得多了,米脂县接到延安府的文书,不可能有什么好事情,不是灾荒、流民就是百姓暴动,看的人心惊肉跳。

    再次仔细看了奏折之后,卢为标突然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因为这份文书是知府马懋才大人亲自起草的,马大人的字迹,卢为标还是熟悉的。

    马大人麾下也有师爷,更是有同知和通判协助,这等的事宜,大可不必亲自动手。

    既然马大人亲自写了文书,那就明事态有些严重了。

    米脂县的流民,去岁年底的时候,就逼近了县城,距离县城仅仅有两里地,而且县内土匪多如牛毛,就连守备衙门的军士,也轻易不会出城去了,免得遭遇到土匪的算计。

    想到守备衙门,卢为标也是恼火的,不足百名军士,这些军士平日里是拿不到什么军饷的,县衙根本就没有银子,资助他们的多半是贺氏家族,所以这些军士对贺氏家族的感情不一般,按卢为标是不允许这等情况出现的,可惜他囊中羞涩,没有银子,贺氏家族愿意拿出来银子,维持守备衙门,他也就是睁一眼闭一眼了。

    脑子里想到的事情太多,卢为标强迫自身冷静下来。

    接近半天的时间,卢为标都在分析这份文书。

    他不可能马上写出回复的文书,要他这个知县,按照规矩必须守在衙门,不得擅自离开,否则就要遭受到弹劾,了解下面的情况,依靠下面的官吏,以及个村镇的耆老和里正,卢为标也想着到下面去走走看看,这基本属于幻想,去年各地开始出现农民暴乱之后,他就更是不可能到村镇去了,真的要被暴乱的农民给咔嚓了,那一定是朝廷的特大新闻了。

    想着从下面的官吏以及各村镇的耆老和里正那里得到实际情况,有些困难,从这个渠道得来的禀报,要么就是夸大了事实,要么就是缩了灾荒的程度。

    这样奏报,下面的官吏都是能够从中获取到好处的,这一卢为标很清楚。

    思前想后,他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即将参见县试的这批学生的身上,可不要看这些年纪不大的少年,知道的事情应该是不少的,更加关键的是童言无忌,这些少年尚未经历社会上的磨砺,话做事很是直爽,有什么什么,绝不会掩饰。

    从这些学生嘴里得到的消息,一定是真实的。

    不过卢为标也没有抱着很大的希望,毕竟这些学生,家境大都是不错的,不一定完全知道下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