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7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499章 走向战场() 
工人阶级的军队不仅善于施工,纪律也是极好的。大周共和国已经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中了,这是大工厂和大产业的时代,需要的就是能够遵守劳动纪律的工人。而纪律,又是一支军队得以组成的根本。

    除了拥有良好的纪律,大周共和国的工人阶级现在也拥有比较高的识字率。

    随着大生产时代的到来,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成为了工业资本家们最需要的劳动力。因此国家的教育政策也逐步进行了调整,从二十年前开始就实行了九年制的全民强制义务教育。

    当然了,在这之前,教育也相当普及了。大周共和国的识字率早在100年前就突破了50,而在9年义务教育实施前,80的大周成年人是识字的。

    而二十年的9年义务制教育更进一步提升了大周人民的受教育水平,而且义务教育并不仅仅为工业化服务,同样也为国家的军事服务。

    军事体育、军训和服从纪律听指挥的习惯,都被融入了9年义务教育之中。

    因此在共和226年9月18日时,出现在姜店镇周围的五万多大周共和军战士,表现出了极高的纪律性和服从性。

    另外,这些共和军战士的身体素质也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虽然大周共和国正在遭遇过剩危机,但是肉蛋奶什么的劳动人民还是吃得上的。

    而且公立学校里面都有免费的学生午餐,足够可以保证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足够的营养。

    所以大周共和军的战士普遍高大结实,体力充沛。看上去个个都是好兵!

    但是他们毕竟没有上过真正的战场,现在又被西宋的火箭炮没完没了的骚扰,营地中的气氛难免变得紧张而压抑。

    今天晚上,周军大营中所有人都失眠了!

    ……

    大周共和军的官兵们失眠的时候,他们的对手却大多已经鼾声如雷了。

    之所以是大多,那是因为联军之中还有一个东宋的步兵师。东宋的官兵也和周国的官兵一样,都是很好的新兵蛋子,大战在即,当然会忐忑不安。

    而和他们一起出现在战场上的西宋的九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的官兵,在大战前夜却显得非常安稳。

    除了值守的官兵,其他人,包括赵良将元帅,现在都已经鼾声如雷了。

    这些人大多是上过战场的老兵,而且不是军户出身,就是枪大夫出身——也许称他们为武士阶级更合适一点!

    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而且又推行军户制和打靶取士的西宋,在200多年的演变进化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世代从军的武士地主阶级。

    现在西宋军中的骨干,基本就出身于这个阶层!

    而大部分西宋农民,是没有资格从军上升的。所以当兵在如今的西宋,不是仅是一部分人的义务,而且还是荣誉,是身份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容易养出精兵。

    但是武士地主阶级的数量比较太少,所以西宋只能走精兵路线,而不能像大周、东宋一样搞人海战术。

    而在姜家镇战场上,人数的优势却在两宋联军一边。

    所以9月19日的决战,对于两宋联军而言,不仅要取胜,而且还必须大胜!

    ……

    火箭的呼啸和爆炸声断断续续响了半夜,大周共和军则忍受着了半个晚上,硬是没有出动一兵一卒去驱离西宋的火箭兵。

    实际上,赵良将根本没有在夜色下伏兵,他早就算准了周军的将领不敢夜战——西宋可是以善打夜战闻名的!

    天亮前半个时辰,双方的大军都开始升火造饭。两军的营地,再一次灯火通明!

    与此同时,双方的先遣队都开始出发,向着各自需要占领的阵地进发。

    充当先遣队的通常是使用线膛枪的轻步兵。现在正是秋天,姜店镇周围的麦田已经成熟。长势很好的麦穗一大片一大片的,很好的掩护了轻步兵的活动。

    不久后,西宋军营中突然响起了一通鼓声,随即就是此起彼伏的军号,安静的大军仿佛一瞬间就从沉睡中醒来,哨声和口令声响成了一片。

    决战的时刻,马上就要来临了!

    西宋军队在决战前,照例是有一顿饱餐的。如果条件允许,还会有肉食供应。

    来自荆湖北路汉阳军的军户兵陈友谅和他的五弟陈友仁,正和几个同袍一起享用“最后的早餐”。主食是白面馒头,另外每人还能得到一片腌肉。

    腌肉是从周国的农家抢来的,用来制作馒头的白面同样是从周人那里抢的……

    现在两宋联军已经深入周国境内50多里了,距离入侵开始的时间,也过去了七八天。

    当时携带的军粮早就耗尽了,补给全靠在战区征集。

    征集的意思也不一定就是抢,关键看谁去征。如果是东宋的官兵出马,一定是会给钱的。

    不过西宋的官兵就没那么好心肠了。抢点吃喝那都是客气的,不客气的还要抢钱。再凶狠一点的,还带杀人放火!

    而被西宋官兵抢回来的肉食是极多的!大周境内乡村的食品丰富程度大大出乎了西宋官兵的预料,哪怕是最普通的富农(大周境内好像没有中农和贫农),家里面也储存着大量的腌肉、牲畜和家禽。

    肉食似乎是他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不过陈友谅、陈友仁他们却不能放开了吃肉,主要是肚子受不了……他们这种普通军户家庭的子弟,一年都难得吃一回肉。

    有那么穷?

    当然穷了!

    如今可不是西宋开国初年了,荆楚一带的普通军户根本不可能有百亩田庄了。能有个二三十亩土地,那就算是富裕的了。

    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当然是蒙宋百年战争消耗了西宋军户和枪大夫的财力——万里远征而无所获,那是足够让一个地主之家破产的!

    此外,豪门军户的大量出现,也是造成普通军户失去土地的一个原因。

    因为西征的开支无法得到补偿,许多普通军户就不得不将土地抵押给豪门军户,自己则变成了豪门军户的佃户。

    西宋朝廷可以发德政令宣布军户和普通地主、商人间的土地交易无效,却没有办法用同样的办法对付豪门军户。所以就只得承认交易有效,眼睁睁看着土地越来越集中。

    不过因为军户高人一等,也有上升的可能,并且由于滑膛枪时代到来造成服役成本下降,所以到了西宋建国200多年时,西宋朝廷还是有兵可用的。当然了,西宋在200多年前实行的打靶取士,也保证了如今还有兵可用。

    虽然还有兵可用,但是当兵的人却一代比一代穷,而且也一代比一代危险!

    一群梦想着出人头地,但是总也没机会的穷人,人人有枪,这事儿……不对啊!

    一帮穷军户和穷枪大夫默默吃完了馍夹咸肉,不久后各队队长吹响了集结的哨音。士兵们纷纷起身,按着班排列阵,列队完毕,各队的队长就开始检查士兵们的装备和干粮。

    装备很简单,一条燧发枪,一把套筒刺刀,一条子弹袋,一个火药壶,一个铅弹盒,一个装水的葫芦等等。

    燧发枪和套筒刺刀通常是兵士自备的,不过燧发枪的口径有统一的规定,以便统一配发铅弹。

    铅弹和火药都是朝廷提供的。士兵们则会自制纸壳弹,以方便装弹。自制的纸壳弹都插在子弹带上,按着规定至少要准备24发。

    除了这些寻常的装备,还有一部分士兵会携带几枚手炮,也就是手榴弹。

    他们被称为“手炮兵”,其实就是另一个时空的掷弹兵,是线列步兵中的骨干精锐。

    西宋军的一个步兵营通常是由两个火枪兵队,一个枪大夫队和一个手炮兵队组成的。

    陈友谅和陈友仁两兄弟因为生得长大,所以都被选为了手炮兵。

    ……

    出身东宋合众国濠州钟离县的朱兴隆少校,这个时候,正在检查炮兵预备阵地。他东宋陆军第三师炮兵营的营长,他所领导的炮兵营将会负责全体炮兵的观测瞄准。

    参加今天这场战役的西宋炮兵营多达9个,但是没有一个能和朱兴隆指挥的这个东宋炮兵营相比。

    大炮的质量不行,弹药的质量同样也不好,炮兵的水平也差了一大截,就连拉炮的挽马都不大够劲儿。

    西宋作为一个半封建的农业国家,能够保持一批颇为优秀的骑兵和步兵,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要想维持一支能和东宋炮兵相提并论的炮兵,那根本就是做梦!

    东宋可是工业革命后的国家,他们的炮兵是工业化的产物,和西宋的炮兵是存在代差的。

    而在见识了西宋炮兵拥有的粗糙玩意儿后,朱兴隆的眉头就没展开来过。

    虽然西宋的炮兵营在编制上和东宋一样,都拥有一个6斤长炮队、一个6斤榴弹炮队、一个4斤山炮队、一个工兵队、一个火箭炮排。

    但是他们的6斤长炮,6斤榴弹炮,4斤山炮都是青铜铸造的,非常笨重,看着好像是古董。在东宋这边只有博物馆里面才能见到。朱兴隆这一代,还有他爸爸朱世珍这两代炮兵都没在军队中见过青铜炮……

    而西宋炮兵使用的炮弹和发射药,更是糟糕透顶。

    实心弹的表面粗糙,而且普遍铸造得偏小——这样容易塞进炮膛。

    而开花弹看上去更加劣质,据说十发里面有九发打出去是不会开花的……不会开花要来干嘛?

    至于霰弹并不是装在筒状的金属弹壳里面的,而是用麻布包裹起来的一堆小铅弹。这种老掉牙的霰弹射程很近,打个一百步就差不多了,根本不可能有200步以上的射程。而一百步的距离都在敌方线膛枪射程内了!这样的霰弹有什么用?炮手都让人打死了!

    至于榴霰弹……西宋的炮兵军官只能表示:这是什么东西?

    更让朱兴隆受不了的是西宋的火药,打起来黑烟滚滚的,如果战场上没风,打不了一会儿就把炮手的视线给遮住了。这种火药的纯度不够,不能产生足够的推力,再加上青铜炮膛处理的不够光滑,和炮弹之间的游隙太大,打起来漏气。所以西宋各种火炮的射程,都比东宋、大周类似的火炮差了一大截。

    这的情况让朱兴隆非常头疼!

    不过赵良将却有解决的办法,就是集中运用火炮。将10个炮兵营的180门大炮集中在主要突破方向上,以猛烈炮击支援步兵、骑兵的冲击。

    同时还将炮兵观瞄的任务交给朱兴隆的东宋陆军第三炮兵营。

    ……

    此时,天色微明。

    号鼓之声,此起彼伏。

    一条条灰色的,蓝色的洪流从两宋联军的营地中涌出,成千上万的士兵在军官的带领下,组成密集的行军队形,直接从各种的营地开赴战场。前方已经有提前抵达的“枪大夫”在麦田和旷野中插上了一面面军旗,指示出各营各队前进的方向。

    同时还有另外一些“枪大夫”则在麦田和草丛的掩护下摸到了姜家镇附近的周军阵线前方,用他们的线膛枪不停开火,骚扰同样在列阵的周国共和军。

    西宋的游骑兵也已经抵达战场的边缘,正在同共和军的游骑展开接触战。后者大多来自坝上草原或科尔沁草原,都是极其优秀的骑兵,而且还拥有一代代精心培育而来的天津马。并且每一名骑兵都装备两支了可以在马背上发射的线膛枪——线膛枪的装弹虽然很不方便,但是射程和精准度上的优势,还是可以让这些周国的游骑兵变得非常致命。

    就在此起彼伏的枪声响起的时候,赵良将已经穿戴整齐,走出了自己的中军大帐。这位须发花白,容色坚毅,目光中透着杀气的西宋名将,今天将第61次走向战场。

    而他的对手,则是第一次走上战场的武元镇。

    如果他能在姜家镇外击溃武元镇的五万大军,就能在一到两天后击败郾城方向的另外五万周军。

    随后,他就能率部冲向大宋故都开封府,在那里有一件可以迫使大周共和国求和的秘密武器!

    决定华夏三雄命运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了!

第1500章 开始吧,命运之战() 
天色将明的时候,赵良将穿着一身灰色的麻布军服,骑马伫立在汝坟镇以北五六里开外的小红堡村外一条名叫大王溪的小溪的南岸。过了大王溪就是小红堡村。昨天晚上赵良将派出的“枪大夫”已经占据了小红堡村,并且在村子中布防,将之变成了一处极其重要的支撑点。

    小红堡村当然是有堡的,村子的中央是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红色古堡。曾经有几户骑士居住在古堡当中,小红堡村周围的土地也都属于这几家骑士。

    不过随着火器的不断进化,骑士的重要性已经大幅降低。大周共和国也不需要维持庞大的骑士阶层了,所以骑士阶层大都转化成了市民或是富农。小红堡村的骑士也消失了,红色的古堡早就荒废,在古堡周围又出现了不少漂亮且舒适的院落,那才是小红堡村居民的住所。

    小红堡村的居民当然都跑没了,储存粮食的仓库也付之一炬,只剩下了一座座空空荡荡的院落。所以也没有人抵抗“枪大夫”的占领。

    而大周共和军在这处战场上的主要支持点则是正对着小红堡村的一道低矮的山脊。山脊的名称叫姜山,姜店镇就在姜山的西侧山脚下。另外,姜店镇西北、西南两侧还有几道低矮的山岭,从而形成了一个类似盆地的地形。

    不过赵良将不会傻到去强攻这些山岭和姜店镇,他的计划是绕过姜山,然后再插到姜店镇和襄城大棱堡之间。夹击据守姜店镇和姜山的周军。

    “大王,”赵良将的机宜长宗易之这时策马从一座架在大王溪上的便桥通过,到了良将跟前,低声报告:“和您老预料的一样,周军果然在姜山以东布置了重兵。同时他们还在姜山的山脊上布署了不少步兵,山脊的另一边应该还有榴弹炮。”

    姜山的东、南两面都是无险可守的大平原,北面不远就是汝水。姜山以西,则是一片低矮的丘陵。而东西走向的姜山就好像一堵墙,挡在了襄城大棱堡的南方。

    所以周军只要想在襄城以南野战,就必然会依托姜山布防。

    而姜山本身和西侧的姜店镇都容易防御,有地形和坚固建筑物可以依托。

    而且此时的共和军陆军还装备了大量的榴弹炮,一个军拥有6个榴弹炮连,总共有36门5寸榴弹炮。如果将它们布署在姜山的北面山脚下,就可以用开花弹准确轰击仰攻姜山的敌人。考虑到周国开花弹的质量,姜山一定会成为敌人的伤心山!

    既然姜山和边上的姜店镇易守难攻,那么姜山以东的平原就是攻防双方的重心了。

    所以两宋联军和周军虽然是南…北对峙扎营的,但是对垒的战阵,却是摆在姜山的西南,是西南…西北的布局。

    两宋联军在大王溪以北,左翼自小红堡村起,右翼则展开到汝水西岸,摆出了15里宽的正面。

    而周军的战线则要绵长许多。姜山和姜店镇都是必守的,武元镇在两处各布置了一个步兵旅。然后又依托姜山的东麓展开重点防御,两个步兵师从姜山东麓一直摆到汝水的南岸,展开了7里宽的重点防御地带。

    “走!”赵良将点了点头,“去看看。”

    说着话,就带着自己的卫队和机宜团,沿着正在布阵的宋军背后奔驰而去。

    有些西宋军人发现了自己的统帅,顿时就欢呼了起来:“大王千岁!大王千岁……”

    欢呼的声音越来越响,很快就在整个战场上响彻了。

    看来这位驰聘战场几十年的大宋王爷在军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

    姜山的东麓,武元镇将自己的将旗树在了一座200年前留下的古堡上。这里的视线很好,可以俯瞰整个战场,所以就成了他的指挥部所在。

    宋军的欢呼声也传到了他的耳朵里面,不过他没有听明白。

    因为现在的华夏三雄虽然还在使用同样的汉字,但是却有了三种官话。

    大周共和国通行的是天津官话,西宋流行的则是长安官话,而东宋则用江宁官话。

    当然了,三种官话的基础还是中原雅音。所以互相交流还不是太大的问题。只是现在战场上过分嘈杂,所以武元镇一时没听明白。

    “他们在吼什么?”他问身边的韩山童。

    韩山童在长安当过使团武官,能说一口流利的长安话。

    “是大王千岁……看来敌人的主帅是赵良将,西宋常胜将军啊。”

    “赵良将啊……我猜也是他!运动战打得那么好,非他莫属啊!”武元镇点了点头,“新版的《陆军战役指挥学》上有不少篇幅是说他的吧?”

    “没错,”韩山童点点头,笑道,“所以我们都很了解他。”

    韩山童上过陆军参军学院,也在参军学院当过教授,对于赵良将在蒙宋战争末期指挥的几场经典战役,是非常了解的。

    而这位赵良将大概是赵宋皇室有史以来最能打的将军了,从军50年,历60余战役,其中由他指挥的战役一共8场,全部取胜!而且有6次是以少胜多,并给予敌军重创。

    “那他会怎么打?”武元镇又问。

    “下官不知道。”

    “那你还说自己了解他?”

    韩山童笑道:“正因为了解,所以才不知道啊!赵良将的心思,哪有那么容易猜中?”

    “那我们要怎么打?”

    韩山童道:“下官的建议是留足预备队,看赵良将怎么出牌……赵良将善于用兵,西宋的精兵也厉害,而且数量看着比咱们多一倍。

    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拖延和消耗敌人的战术,避免迅速失败。”

    他的建议听上去有点打击士气,不过的确是上策。

    赵良将和他指挥的西宋精锐都很难对付,如果没有兵力上的优势,遇上他们将别琢磨打胜仗了。

    能够在战役面输得好看一点,同时达到战略层面的胜利,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在战略层面,是赵良将处于不利局面,他背后的两宋联盟的国力不如大周共和国。因此他一旦不能速胜,就难免会走向失败。

    “好吧!”武元镇点了点头,“命令部队掘壕设防吧……我们要打一场阵地防御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