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6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栗听了张浚的分析,只是一声冷笑:“张永锡是纪奸相的人,他一定是奉了纪忆的命令谎报大捷。你看着吧,纪忆一定会把他调去朔方或是陕西的!”

    “纪贼就不管太原了吗?”张浚眉头大皱,“太原若有闪失,东贼不是要长驱大进,一路打到开封府城下了?”

    何栗点了点头,“也许真的要兵临城下了,大宋天下才会有转机啊!”

第1368章 关中自古帝王家() 
“转机?”张浚听了何栗的话就是一怔,“文缜,你想做什么?”

    何栗拈着胡须,“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太子想做什么?”

    “太子……”张浚吸了口凉气儿,“太子他……”

    今年已经是宣和六年,也就是西元24年了。赵佶的长子赵桓已经2岁,表现出了一个大宋储君所有应该具有的品质,而且和锐意改革的复古党人走得很近。太子的老师耿南仲则一直都是复古党人的支持者。

    虽然太子本人从来没有表露出支持复古党人的态度,但是谁都知道,在复古党人的背后一定站着这位太子爷!

    而复古党人对这位太子殿下,也颇多期待。

    毕竟赵佶已经当了二十几年皇帝,凭心而论,事情也干了不少,如果没有这场宋周之战,他大概也能以明君圣主的面目名留史册。

    纵观史册,干皇帝这份工作的人,往往就是开头十来年能励精图治。皇帝当到二十几年,怎么都该暮气沉沉了。

    想让一个皇帝在登基掌权二十几年后再推行重大改革,基本上是在做梦。

    而且赵佶的前半生已经推动过一次大改了,怎么可能再来第二次大改?

    所以赵佶一生的格局已经定了,下半生就是混吃等死。复古党人如果想实现自己的报复,能够指望的也只有太子赵桓了。

    何栗拈着胡须,似乎有些感慨,“其实当今官家的所作所为,比之大宋诸多先帝已经很好了。

    如果不是武好古、武义久这对父子,官家就是明君圣主。纪忆之和其余五贼也都是名垂青史的名臣了!

    如果早个几十年一百年能有30万新军,辽国、西贼什么的,都铲平了!

    可惜啊,可惜……既生瑜,何生亮!我朝有30万新军,东贼就有00万新军!”

    其实没有武好古的周国,赵佶、纪忆他们上哪儿抄袭去?

    这就好比8世纪、9世纪的欧罗巴列强还有那个天选美利坚,牛逼哄哄的国家有一堆!难道个个都有明君良相?还不都是你抄我,我抄你,最后一起抄成列强的?

    但是抄出来的列强也有上下强弱,这就和各自的历史包袱、地缘形势、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关了。

    赵宋的综合实力不弱,但是历史包袱太重,地缘形势也不够好。前者受困于不抑兼并和科举取士的传统,后者则受困于广大而封闭的内陆。

    所以赵宋在资本主义道路上的进步,总归不如新兴的大周共和国那么彻底。

    而彻底的改革,看来也不是当了二十多年皇帝,暮气沉沉的赵佶能够进行的。

    大宋想要得到出路,就必须要有新君登基!

    何栗低声道:“李泰发、赵元镇、宇文叔通、陈少阳都是这个意思!”

    他说的这几位,就是李光、赵鼎、宇文虚中和陈东。现在都是复古党的大佬级人物了。

    其中李光是符宝郎,管天子的印章兵符。赵鼎现在官拜知登闻检院事,管百姓及士子上书的。宇文虚中官毕竟大,现在是翰林学士。而陈东则是提举均田司事,守着复古党的大本营。

    现在再加上一个枢密院军机房主事张浚,再加上中书舍人兼侍讲何栗,就是最新版本的复古六君子了。

    不过这六君子没有一点兵权,想要拥太子上台,把赵佶赶走,恐怕不大现实吧?

    “国家要有转机非太子不可,”张浚低声道,“可是开封府的兵权不在我等手中,如何才能行事?”

    “太子至孝!”何栗道,“所以也只有等官家自己禅让了……”

    “自己禅让?”张浚摇摇头,“他肯吗?”

    “等吧!”何栗道,“等东贼到了西京,或许就肯了。”

    “什么?东贼能打到西京?”张浚摇摇头,“不可能,不可能的……现在才到太原府啊!怎么可能那么快?

    打仗可不仅是能打能冲,还得有吃有喝啊!现在东贼已经深入700多里,所耗费的粮草不大可能从燕地转运,多半要随战随征了。

    只要河东方面能够坚壁清野,让东贼无所掠获,他们就不可能马上兵临黄河了。”

    “好好,德远果然是知兵的!”何栗苦笑道,“那就再看看,看着吧……东贼来势汹汹,恐怕早就有筹粮的办法了!”

    ……

    大周共和军筹粮的办法,在二月初就传到开封府了。

    是迁到太原西城的河东宣抚司上报的——太原西城是为了方便金兵南下而修建的城堡,并不是棱堡,而是旧式的四方形城堡,但是修筑有炮垒,安放了可以发射斤炮弹的大炮。

    城堡位于汾河以西,和太原东城隔水相望。

    现在太原东城已经被三面包围,所以河东宣帅张孝纯就迁往太原西城去了。

    与此同时,张孝纯还打听到了一个让人意外的消息。

    东贼,也就是周国即将在河东举行科举考试!而且高中举人的河东士子还能得到免田税和免役的特权!

    “陛下,东贼是要拉拢河东士大夫为其所用啊!”

    琼林宫中,太宰纪忆马上就看穿武义久的诡计了。

    “陛下,河东士大夫都深受大宋厚恩,绝不会被些许小利所诱惑的。”少宰苏迟奏道,“而且东贼毕竟是工商暴民之国,即便行了科举,也不会真心与士大夫治国的。不过是个权宜之计罢了。”

    这话……政治正确!

    不过纪奸相却知道河东士大夫一定会上当的!士大夫最喜欢的不就是科举和逃税吗?现在两者都有了,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陛下,”知枢密院事张叔夜奏道,“东贼以诡计诱惑河东士子,恐怕会有人心动摇!河东必有一番苦战。臣不才,愿意出镇河朔。”

    出镇河朔的意思就是去当河东、朔方宣抚……宣抚司驻地当然不在太原,而是该摆在靠近朔方的某地,或者干脆摆在朔方路的银州。

    老狐狸!

    纪忆在心里骂了一句,马上也建议道:“陛下,现在河东官军人少,新军不过一个将,勉强维持尚且不足,难以击退东贼。

    臣建议让张孝纯转任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招募陕西新军以抗东贼。

    另外,徐州、东海国也要加强防御,以防东贼从海路进犯。”

    “让张孝纯去京兆府?”赵佶皱眉道,“那太原府怎么办?”

    “可以由刘光世兼任知府事。”张叔夜道,“刘光世是武官,又是将门良材,一定可以守住太原。”

    “那张卿准备去哪里设立宣抚司?”

    “臣想去府州坐镇。”张叔夜道,“合府麟、朔方、灵州、女真之兵攻敌侧后。”

    “好好!”赵佶连连点头,“如此甚好!那么谁可继任知枢密院事?”

    “臣推荐蔡攸继任知枢密院事。”纪忆立即推荐了蔡京的儿子蔡攸。

    因为现在能够替代纪忆这个太宰的人选中就有上了年纪的蔡京。

    而让蔡攸主持枢府就可以堵住蔡京重返政事堂的路——因为赵佶不可能让儿子主军,爸爸主政。

    “另外,”纪忆又道,“臣建议由蔡京判襄阳府事。”

    蔡京虽然出京多年,但毕竟还是赵佶的心腹。

    现在这个时候能去襄阳府提赵佶看守后路的,也只有他了。

    “好!如此甚好。”赵佶明白纪忆的心思,随后又瞅了眼同知枢密院事童贯。

    童贯也明白主子的意思,马上出班奏道:“陛下,奴婢请镇京东。”

    他说的“京东”当然不是指京东商市,而是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

    “那就在徐州设立京东宣抚司!”赵佶道,“由童卿出任京东宣抚兼知徐州事,原知徐州事潘孝庵改知江宁府。”

    这个人事调整也是有心意的。潘孝庵毕竟是武义久的舅舅,继续当知徐州事是不合适的。

    不过赵佶依旧信任潘孝庵,所以也没把他免职,而是打发去江宁替代蔡京了。

    江宁也是个要紧地方啊!如果赵佶要迁都襄阳,那么就必须牢牢控制长江。长江中游、上游好办,难办的是下游。下游距离襄阳府太远,所以必须设立陪都一级的重镇加以掌握。

    而江宁府无疑下游第一重镇的所在了!

    ……

    太子东宫。

    琼林宫中的议政内容,第一时间就传到了太子赵桓的耳中。

    这位一度监国,然后又退居东宫多年的储君轻轻挥手,打发走了向他报信的小黄门,然后看着正和自己对弈的一位五十多岁的白胖文官,低声道:“官家还是想走啊……”

    白胖文官就是赵桓的老师,太子詹事、徽猷阁直学士耿南仲。

    听到太子的话,只是微微一笑:“殿下想走吗?”

    赵桓想了想,“能不走吗?”

    耿南仲道:“可以一试……河北尚有数十万精锐!若能有一半撤到京畿,殿下就能在中原坚持了。即便开封府难守,退去颍昌府也可。”

    “颍昌府?”赵桓问,“颍昌府能守住?”

    “守不住,但是可以西走。”耿南仲道,“关中自古帝王家啊!现在又有西军、朔方军、灵州军几支大兵可以依靠!”

第1369章 必须立足耕战了() 
听老师说了“关中自古帝王家”,赵桓却是叹息一声:“好一个帝王家,强汉盛唐都定都关中,只是如今关中土地贫瘠,民生凋敝,如何供养帝都百万生灵?”

    他面两人的这番话说的有点过头了。什么叫“帝都百万生灵”,什么叫“关中自古帝王家”,赵桓现在只是个太子,太子居城能算帝都?这话要让人报告给官家,说不定太子就要换人了……

    耿南仲目光左右一扫,净室之中,别无他人,才摇摇头,继续说:“殿下差矣,帝王之家并不需要百万人口。如今已是乱世战国,一切都当立足于耕战。宫中用度应该尽可能减省,百官设置也当以简便高效为上。都中人口更不宜太多,人多城大则难守。肴函虽固,但长安城防才是国家最后的倚仗啊!

    至于守护帝都的将士,也不必都用长征之兵,应该以关中之田养关中之士。如果可以认真清点,关中之田当不下二十万顷,以两顷田置一军户,可得府兵十万户。有十万兵户,当足以守备关河,护卫帝都了。如果再加上陕西其余各路和朔方、灵州的田地,可置的府兵军户数量,当不下三十万户!”

    耿南仲说的都是复古党的观点。复古党的观点当然是复古的!他们认为天下大乱时就应该效法强秦,耕战立国。虽然强秦在宋朝儒生中的形象很差,但是人家是战国乱世中的赢家!

    赢,总比输好!

    所以复古党最新的主张就是以土养兵,以兵卫国。

    当然了,复古党人并不打算在全国实行耕战政策。否则大宋就要国将不国了!而且阻力也太大,全天下的士大夫还不和大宋决裂?

    所以复古党人就想出了一个折衷的路线,就是“关陇为本”,在陕西和朔方广置军府,施行均田和府兵。在别的地方还是老办法,继续兼并收租放高利贷考科举。

    但是在关陇这块,必须得搞授田当兵或者地主当兵(不一定要授田,拥有土地的地主也可以转为府兵户),要做官就得立军功。科举当然也不考了有二百亩田足够负担读书上进的费用了!

    要是军户都去考科举了,谁还当兵?即便朝廷做出硬性规定,也难保下面的府兵户让客户来凑数。没有经济实力的府兵,是不可能履行军事义务的。

    因此必须将当兵和做官挂钩!只有这样,拥有二百亩土地的中等地主,才能将从军当成提高门第,保住家业的唯一路径。

    至于关陇的书香门第,那就只能对不住了……给点钱买了他们的地,让他们迁去汉中、四川继续读书吧,大不了再给些免解的名额安抚一下。

    “若有三十万军户,何愁天下不平?”赵桓叹了一声,“可惜先帝祖宗怎就没有想到这个法子?”

    哪里是想不到?分明是算盘打得太精细了。府兵军户可以平天下,也可以威胁朝廷,制造变乱。特别是拱卫京师左近的三辅府兵,再没有一个科举制度拘束着,那可就是随时会爆发的火山……

    自己就是开封将门出生地耿南仲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只是苦苦一笑,没有回答赵桓的问题。

    ……

    太原府河东宣抚司都统制衙门。

    在开封府内的人们已经在安排着各自退路的时候,这里的景象就可想而知了。

    院子内外,都是脚步荒乱的人们,中进进出出。大股大股的给烟在院子中间升起,一份份的文书账册都开始焚烧。站岗的河东军的甲士虽然动也不敢动的站得笔直。但是目光之中,都是惊慌的神色。

    刘光世已经换好了行装,就站在廊前看着他的亲兵卫队在烧东西。神色有点木然,满院子的嘈杂,似乎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一个亲兵军官大步走到刘光世跟前,拱手一礼:“太尉,车马行李都已经准备好了,护卫的亲兵也在辕门外待命,总共有900余人,都是保安军的子弟。”

    刘光世是陕西将门出身,老家在保安军,所用的亲兵当然都是保安军的老乡。清一色的都是骑兵,配了河西买来的龙种良马,一人双马,绝对可以护着刘大都统制一日数百里的逃跑。

    历史上的长腿将军,还是有两下子的。

    不过他的本事,却不在带兵打仗之上。哪怕在这个时空他正儿八经在武学宫中学过新式军学,还被视为良将种子,大加栽培,也仍然不是打硬仗的料。

    在萧干叛宋的消息传来后,他就奉了张孝纯的命令去赤塘关布防。手中的兵力也不少,新军有5000多,河东的乡兵有10000多,还有府州派来的2000折家军。照理说依托赤塘关险要守上十天八天没啥问题。

    可结果呢?被东贼的一万多人(第一师)攻打了几个时辰就全军崩溃,退到了百井寨。敌军随后追到了寨下,又是一番攻打,没费什么劲儿就再下一城。

    经此两战,作为河东军都统制的刘光世完全胆落!

    他本来以为自己用心训练出来的河东新军还算不错,只要赏赐到位,还是可以和东贼一战的至少在东贼的重炮运上来之前,是能够守住的。

    但是在交战中他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东贼的士兵可以冒着箭雨和炮弹,一往无前的列队冲击,而他们的火力也使用得法,“步铳”和“手炮”配合运用,威力极强!

    最可怕的居然是最后的白刃冲击,更仿佛人人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选锋之士。

    在弓箭、火炮、步铳的对射中,刘光世的新军还可以坚持,但是白刃一交,却是立即崩溃!

    哪怕坚守着三交口堡垒和东山四大堡垒这样的险要,哪怕有宣抚使张孝纯亲自督战,仍然抵达不住对方一师之兵的仰攻。

    河东的局势,已经崩溃了!

    不仅是河东,恐怕天下的局势,也快要崩溃了!

    在这个时候,坚守河东已经没有意义了,尽快回到保安军老家,仗着自家几代将门的根基,拉出一支刘家军才是最要紧的。

    乱世之中,只要有兵,就不怕没有富贵!

    正在他准备发扬长腿特技,弃城而逃的时候,就看见一名心腹部下大步走了进来,神色不安的行了一礼:“太尉……有金牌令旨到了,张宣帅要您赶紧去河西的城堡接旨。”

    “金牌令旨?”刘光世露出恐惧的神色。

    他已经有点耳闻,知道张孝纯只在图谋调任。这厮一走,太原知府怕是要落到自家身上了。

    知府守土有责!当上了可就不容易跑路了……

    “东贼可有攻城的迹象?”刘光世大声发问。

    “尚无攻城迹象,”一名河东军的机宜回答,“太原城墙高大,东贼需要打造器械。另外,他们似乎也没携带攻城的重炮。”

    周国的河东军团七天前就拿下了东山,之后并没有马上进攻太原城,而是将太原三面包围,同时分兵攻打汾河以东的城池。现在已经拿下了永利监、榆次、徐沟镇和太谷县城。

    同时还展开了政治攻势,到处张贴告示,宣布“开科取士和不抑兼并”的政策。还用驱赶难民入城的办法,把传单送进了太原府城。

    与此同时,周军还在等待后续主力、重炮和粮草抵达之前把刘光世打得走投无路的,不过是周军第一师的一万多人,他们的主力,还在赶来的途中呢!

    “快去禀报,”刘光世咬咬牙,“就说东贼马上就要攻城了,本官走不开!一切等打退了东贼再说。

    传某的将令,限各营午时前集结完毕!午时开拔出城,出西门去和东贼决一死战!”

    一旁的军机一愣,“太尉,怎是出西城?西城外是汾河啊……”

    “过河!”刘光世跺了跺脚,“去报之张宣帅,就说贼兵已偷过汾河,本官要率部将之歼灭!”

    刘光世的亲兵把这消息“东贼过河”的消息报给了张孝纯,当下就把张大宣帅吓得够呛。

    倒不是张孝纯怕打仗,他的胆子比刘光世可大多了,历史上他可是跟着王禀坚守太原,直到城破,最后还当了伪齐的相公和金国的汴京行台左丞相的……

    而是张孝纯之前受奸相纪忆的指使,谎报胜利,现在转手就丢了太原府,这可怎么交代?

    不行,怎么都得把太原知府一职交出去!

    只要到了京兆府,再募集一点兵力,就不怕什么了。如果开封府真的不保,还有谁会追究太原失陷的罪过?

    想明白了其中关键,他马上对传旨的一个李姓宦官道:“李大官,兵凶战危,汾河东岸是不能去了。本官派人把令旨送去太原城就行了……反正也不是宣麻大诏。”

    “那就有劳了……”李姓的宦官当然不想去和可怕的东贼见面,自然没有异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