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4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赵家的祖宗有杯酒释兵权,到了赵佶这一代又来了个协议裁冗兵,倒还是挺有契约精神的。

    根据达成的协议,西军可以得到安置的员额,包括弓箭手在内(弓箭手已经授田),不包括骑士,总共有15万几千户之多!其中又分成三个档次:乡绅、乡士、乡民。

    乡绅由西军中有官身的武官之家充任,是府兵之乡的领导阶层,一户可以授予官田1000亩,还可以照常领取官俸、职钱、职田等等,还可以优先得到军府的官职。

    乡士则由西军中的杂品武官和骑兵(没有选上骑士)之家充任,是府兵之乡的中坚阶层,一户可以授田500…600亩,如果担任军职,也可以照常领取军饷薪俸。

    乡民则由西军中的普通士兵和弓箭手之家充任,是府兵之乡的主体,一户可以授田200…250亩。

    根据“协议”,所有的府兵授田,不论授予乡绅、乡士还是乡民的土地,性质都是隶属军府的官田。不属私人,不得出卖,也不能分割继承——所授土地,必须记录在户主一人名下,户主原则上由服役之丁担任。

    除难荫和伤荫之家外,所有授田户必须有人服役,并且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保住授田——标准是指服役者的官职和土地数量是否匹配?如果乡绅之家出不了武官,地位就会下降,就必须缴还一部分土地。

    而服役的形式有四种,一种是任官,也就是担任官员,不论是否担任武官,是否拥有军职,都可以保有授田。如果原来不是武官,后来当上了武官,也可以按照标准补授土地。另外,官员的一切待遇,他们都可以照常享受。

    第二种是“长征役”,也就是长期服役的杂品武臣和骑兵——他们可以保有土地,照领薪俸。

    第三种情况是“府兵现役”,也就整天关在军营中服役,期限是五年!没有军饷,但是也不承担其他任何费用,可以领取赏赐。

    第四种情况是“后备府兵役”,在服完五年现役后,授田府兵还得服20年的后备役。其间每年农闲时节,都必须抽出至少一个月时间去军府服役,训练备战。如果遇到战时,还会被征发入伍服现役——由后备入现役者,是要发放足额军饷的。

    只要授田之家有一人符合以上四种情况之中的一种,就能继续保有土地。而且也不必缴纳任何租税,本人、妻子皆终身免一切徭役。

    如果授田之家没有人符合以上四种情况,那就看有没有“难荫”或者“伤荫”,如果有的话,在继承人成年之前,这户人家不仅可以保有原来的一切待遇,还可以按月从军府领取米粮。

    如果没有“难荫”或者“伤荫”,那就不得保有授田!

    除了授田、免徭役之外,授田府兵还有一项特权,就是子弟可以免费接受乡学教育。

    所谓的“乡学”,其实就是蒙学加上简化版的六艺书院——教授简单的儒学、文学、算学和战阵之艺(就是上战场的队列和武艺)。乡学毕业时,还可以择优进入开封步军学堂和界河骑士学院!只要进入这两所军学,立即就算入役,顺利毕业就能做官!

    而且开封步军学堂和界河骑士学院还会为授田府兵保留一定比例的入学名额——这其实是给西军将门的优惠,光靠乡学教育,是不大可能抢到入学名额的,除非天赋惊人。

    另外,在大约15万家授田府兵之外,陕西六路总军机房还会从西军中挑出5000个骑士之家。骑士的待遇要远超授田府兵,光是授田就有2000—2500亩!而且全家可以免徭役(享受官员待遇),子弟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还有机会番上服役,护卫天子,升官的机会当然也不是寻常授田府兵可以相比的。

    “这个武崇道还是会办事的……”苏辙念完了奏章,笑着说,“西军这下算是解决了!20万众,马上就要被整理成3万余常备新军,12万后备军和5000骑士了。开支可就能大减了!”

    武好古和西军将门谈出来的方案,似乎是给了西军官兵很多特权和优惠,但实际上他们还是吃亏的。

    原本的西军,扣除弓箭手后,至少有十几万人,都是禁军啊!只算一堆大头兵(不算官),一年军饷、军粮、军服、赏赐加一起,没有1000多万根本搞不定。

    现在整合成三万现役常备军和5000骑士,而且大部分还是不支饷的,一年人事上(不算官员)支出200万就顶天了。一下子省了超过。 涔﹀�鍚�虬。

    张商英皱着眉头,“20万裁到三万五千,是不是狠了一点?万一有什么事儿,这点兵够用吗?”

    “够了!”回答问题的是同知都军机张叔夜,他本来没有资格参加两府集议的。

    但是两府的大佬谁也没带过兵,也不了解西军的情况。所以在今天的崇政殿问对时,苏辙就请旨调张叔夜参加两府集议。

    “这35000可是西军的精华,个个都是战兵,其中还有5000是具装甲骑!”张叔夜道,“如果真的要出战,还得配足辅兵,那就是70000大军了。”

    七万很多吗?

    在坐的文官宰执还是心里没数——他们没上过战场没带过兵,不能真正理解“兵务精,不务多”的道理。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军中一般都有两三成的空额,而常备府兵因为士兵主要是不支饷的府兵,管理严格一点就能杜绝空额现象。

    这样35000战兵就是实打实的了!

    “另外,”张叔夜又道,“西北现在不仅是西军,还有朔方军和灵州军。

    都军机司算了下,西军大概可以整理出6个将,陕西六路一路摆一个将就能确保无虞了。朔方军和灵州军也可以参考西军进行编整,同样设立授田府兵。这样不仅能让两军获得可靠的兵力,而且还能移民实边。”

    武好古虽然不在了,但是都军机司还在正常运转。在西军整编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整编朔方军、灵州军,甚至东军的机会也开始制定了。

    张叔夜道:“都机宜司认为朔方军有四将授田府兵,灵州军有一将授田府兵,就足堪使用了。”

    苏辙点点头道:“那就是十一个将55000人,再有5000骑士,一共60000人,应该足够了。”

    “骑士还会多一些,朔方军和灵州军中也会安置一批,也许会有7000骑士。”张叔夜道,“河北还安置了3000多,将来可能达到5000家。这样全国就有12000具装甲骑了,足以对抗大辽。”

    “哦。”苏辙只是点头。他老人家压根没想过12000具装甲骑是个多么牛逼的数字!而且这12000具装还会玩墙式冲锋和车轮出击……

    “朔方军和灵州军的5个将怎么组成?有那么多移民?”张商英倒是想到了更加实际一些的问题。

    “已经有了办法。”张叔夜道,“可以从在朔方、灵州服役的府兵中挑选精壮授予田地和身份。一年挑个几百几千的,几年后也就把人凑齐了。”

    “那东军呢?”知枢密院事蒋之奇问,“河北、河东还有十几万禁军,皆不能战,是不是要要照这个方法整顿一番?”

    “那是当然的。”张叔夜笑道,“下官觉得,等武崇道整完了西军,还可以让他去整顿河北军……至于河东军嘛,下官可以让钟弱翁走一趟。”

    张叔夜当然不希望武好古回开封府,实际上这也是两府宰执一致的意见。他们现在没有办法除掉武好古和他的实学派,但还是有办法把他堵在外面的。

    苏辙拈着胡须笑道:“咱们可以让武崇道去当个河北安抚制置大使,这个名头够了吧,正经的帅司了,一方重臣啊……河北军可比西军难弄,够他忙活几年的了。”

    西军毕竟是久战的精锐,而河北军、河东军干脆是群老百姓,而且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城市化”的,这和西军军将都在山沟沟里面眯着是不一样的。

    给西军授田是可行的,而同样的办法在河北军、河东军中,一定会搞砸锅。

    不过武好古肯定是有办法的,只是他得忙活上好些年头了……而武好古被河北军拖住的时候,苏辙就可以放开手脚在开封府搞他的大计划了。

    没错,苏辙也是很有想法的!而他的想法,则是通过科举和乡村改革,挽救传统的儒学,挽救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

第915章 天理为体,实学为用() 
    一辆风尘仆仆的大车,轰隆隆的滚动过了开封府繁华的街道。转到了位于开封府城西的苏辙赐第所在的街巷。

    已故的宰相苏东坡在开封府内拥有属于自己的豪宅,那是武好古孝敬他的礼物——全天下都知道武好古是苏东坡的弟子,弟子那么有钱,孝敬一座宅子给老师也没什么不行的,而且武好古赠送住宅的时候,苏东坡已经病入膏肓,也不怕劳什子弹劾了。

    不过为官清廉的苏辙在开封府却是没有房子的,所以他只能住在朝廷的赐第——实际上就是“公房”里面。

    这辆看着有点破烂的马车停在宰相府的大门口。宰相府前,当然是门庭若市,前来拜访的,等候召见的官员数不胜数。数量有限的拴马石早就被先到的车马所占据。这辆马车只得在角落中停了下来,车帘儿一撩,从里面钻出个五十来岁的儒生打扮的男子,正是武好文的老师侯子侯仲良。

    马车里面还坐着个人,非常苍老,大约有70多岁,虽然气色极差,但是坐姿却一丝不苟,仿佛在殿上觐见天子似的。这人是侯仲良的老师,伊川先生程颐。

    侯仲良在地面上站稳后,先整了整衣冠,然后再向恩师行了一礼:“老师,我们已经到了。”

    “好!”程颐点点头。

    侯仲良转身就往相府的门房而去。他和程颐都是苏辙的贵客!是为了挽救圣人的理想,不顾路途遥远,从洛阳伊川来到开封府城的。

    圣人的理想,已经快被武好古和他的实证学派玩坏掉啦!完完全全误入了歧途,不再以追求“仁”为最高理想,而是将“格物求道”摆在了最高。

    哦,根据春秋先贤们的理想,大道肯定是最高的存在!而“仁”则是在求大道不可的情况下,退而次之的最高理想。

    本来吧,“大道”和“仁”应该是不会冲突的。大道当然是大大的“仁”,怎么会和儒家的“仁”冲突呢——其实根本就不冲突!格物求道的过程必然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科技进步了),而生产力的大发展必然会极大的改善民众生活。“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也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

    当然了,“货恶其弃于地也”是不对的,这不是积极的态度……而苏辙和程颐为代表的这一届大儒,现在就不能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道”和“仁”的关系。

    他们觉得实证学派的“格物求道”用错了地方。一是成为工商助力,加大了贫富差距,使得富者更富,贫者愈贫——资本主义邪恶啊!

    二是成了穷兵黩武的帮凶!三大军事学院也是实证学派的阵地啊!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并不是只能用在自然科学上的,它们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

    所以看到了儒家出现歧途的苏辙心急如焚,可是他自己也是大儒,甚知“德不胜道”,“权不胜道”。光靠他自己高尚的道德和宰相的权力,是不可能战胜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实际上,现在许多文官嘴上喊着反对实证学派,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喜欢重用云台学宫的生员!

    人家真能办事儿啊!科举出身的官员大部分没有做实务的能力,让他们头疼的要死的公务,找上专业对口的云台学宫生员,那是很容易就搞定的。

    就连苏辙自己,现在不也在大用武好古?还打算让武好古去当河北经略安抚使吗?

    而且他即便把武好古弄出了开封府,也没想过要把都军机司给关张了。

    现在都军机司的确把军机大事理得明明白白啊,比过去枢密院管这一大摊子事儿的时候强多了。

    苏辙知道,长此以往下去,不得了啊!二十年,三十年后,满朝就都是误入歧途的实证主义儒生了。

    大宋大概也要因此灭亡了吧?

    在思来想去之后,苏辙就想到了隐居伊川的程颐了。

    如果说全天下有谁研究武好古的实证学派最透彻,那就一定是关洛理学的这帮人了。

    他们在几年前还和实证学派分庭抗礼呢!只是随着云台学宫越办越兴旺,实证派的人才大爆发,才使得理学被压了一头。

    但是即便如此,实证派也没有把理学一脚踹开。

    大博士团不是提出了“存天理,灭邪魔”的口号?

    因此,苏辙就将隐居的程颐、侯仲良请来了开封府。

    ……

    进门,行礼,落座。

    哪怕病入膏肓,程颐的礼仪还是丝毫不乱,在苏辙府邸的内厅中,更是端坐得好像一尊枯木刻成的塑像。

    望着坐在下首处病得快不行了的程颐,苏辙关切地问:“正叔,要不要先调养些日子?”

    程颐干枯的面孔上挤出一丝苦笑:“总是不能静心啊!即便人躺下了,心里面还装着学问上的纷争,如何能调养?”

    苏辙捋着大胡子:“真是难为叔正了……那武好古开办了云台学宫,云台学宫的弟子门人现在又进入了青城学宫、格致学宫、三大军学院……唉,真是越来越壮大了!”

    程颐现在是小门小派,手底下没几号人。而武好古这边徒众无数!如果要细细数一下,从云台学宫、骑士学院等处出身的人才,2000个都不止了。而且还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培养新人,其中当然不乏俊杰之士。大家伙儿一块儿上,程颐怎么能招架?

    “如果老师也能有一所学宫就好了!”侯仲良深以为然地说。

    “学宫好办!”苏辙道,“现成就有一所。”

    “相公指的是……”

    “辟雍学宫!”苏辙道,“只是辟雍学宫应该教什么呢?”

    苏辙并不想向商人募集资金开办自己的学宫,但是他也不会完全放弃教育阵地。所以进一步改革太学,就成了他的不二之法了。

    辟雍学宫在苏东坡执政的时代,其实也是云台一系的地盘,还培养出了一届生员。

    但是在苏东坡、黄庭坚相继去世后,蔡京和蔡卞两兄弟就把辟雍学宫大改了一番,把云台系的老师都辇跑了,又找了一批老儒去授课。他们自然教不了实学派的课程,结果就只能改回原本的儒家经义。

    后来蔡京、蔡卞虽然下台了,可是苏辙和张商英也没把云台系的老师再请回来。

    所以辟雍学宫就从一所实证学派的“大学”变回了儒家太学。里面的不少生员,还因此转学去了青城学宫和格致学宫——那些已经念完了预科和外舍、内舍的生员,在青城、格致学宫看来,也是难得的财富啊!只要再教上一年就能成才,并且转为自家的老师了。

    不过苏辙和张商英也知道不能让辟雍学宫变成一座“废柴学院”,要不然将来的天下就是实学派的了。

    这也是程颐被请来开封府的原因!在苏辙的设想中,辟雍学宫应该成为一个考试晋升体系的最高峰,下面应该是地方府学和更低一级的乡(县)学。读书人通过考试,就能一级级的从乡(县)学晋升到辟雍学宫,最后成为朝廷的官员。

    “天理为体,实学为用!”程颐摸着自己的胡子,“辟雍学宫应该以此为宗旨培养人才!”

    “天理为体?”苏辙想了想,点点头,“的确是非天理不足以抗实证啊!只要能克制一味求进取之谬误,循天理之道德,实证之用当能造福天下。”

    苏辙的观点和程颐一样——他们都是真正的大儒,当然知道武好古的实证派体系正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完善。靠“德”和“仁”是很难与这对抗的。

    因为“德”和“仁”并不是真正的大道。而“天理”才是真正的大道——为什么要行仁德?因为仁德代表天理!“存天理”就是行仁义道德,“灭人欲”就灭掉资本主义邪恶的**。

    如果没有天理之说,那仁义道德就是一种伦理了,人类的伦理怎么能和宇宙万物之大道相比?要能比的话,儒家也不会让和尚老道抢去那么多地盘了。

    当然了,天理学说也不是没有漏洞。用这个学说对抗实证派就相当于天方教大哲学家铿迭(坑爹?)用万物有源论吊打亚里士多德。

    程颐的源是天理,铿迭的源是真主。但是铿迭有真主在世间最后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做靠山,而程颐却没有办法把孔子说成天理在世间最后的使者……他要这么说,马上就会被全天下的儒生唾弃了!好好的大儒就要变成神棍了!

    不过以程颐为首的理学也有一点有利因素,就是武好古的水平有限,没有办法构建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哲学体系。

    他只是“提出”了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并没有能力将其完善。即便是云台学宫里面人才济济,也得花上好多年进行思考和辨析,才能逐步形成完整庞大的哲学体系——除非有人能把全套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带回云台学宫……

    哦,那个人好像已经快到巴格达了!

第916章 书生也能当军阀() 
    大元年孟春的时候,邪恶的资本主义大儒武好古还不知道苏辙、程颐这两个大儒已经找到了对抗实证主义的办法——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宋朝版啊!真是大大的厉害,毕竟在儒学造诣上,程颐、苏东坡的水平比张之洞高多了!苏程一开始就很清楚的知道“体”只能是天理,而不能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武好古这个时候正在灵州,在恢宏壮丽,由西夏王宫改建而来的西北三路宣抚使司的后院之内,探望病入膏肓的高俅高宣帅。

    在一间相当宽敞的房间里面,面色蜡黄的高俅在一张铺了松软褥子的大床上躺着,身体上压了厚厚的丝绒被子,正哼哼着出气多,进气少。屋子里面到处弥漫着中药的味道!

    一个白胡子老长,面孔上堆满的褶皱的老中医正颤颤巍巍的在给高宣帅把脉,还煞有介事的连连摇头……意思大概是高俅快不行了吧?

    现在才大观元年,混得风生水起的高俅就要死翘翘了?武好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