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六个宰相的位子中就空出了一个,让谁去填补的问题,便摆在了赵佶面前。
赵佶心目中的最佳人选当然是现在的太府寺卿蔡京了,不过现在任命蔡京为相的话,那新旧两党在朝中的平衡可就完全被打破了。在六个宰相当中,只有一个是旧党,剩下的五个都是新党。
而且在仅剩的一个旧党韩忠彦又是个没大用的老实人……根本不可能独立支撑起旧党的局面,早晚会被曾布这个凶人轰走。
如果让曾布独大,恐怕也不是国家之福啊!
赵佶思考了半天,还是觉得蔡京不适合宣麻,便不问其他宰执的意见,而是只问韩忠彦一人了:“韩卿,如今尚书右丞空缺,谁人可任此职?”
韩忠彦出班回道:“礼部侍郎陆佃三朝宿臣,元丰时就担任过中书舍人和给事中,之后又久历地方,颇多善政,足以担任右丞一职。”
陆佃是陆游的祖父,曾经是王安石的弟子。但是在王安石问新政于佃时,陆佃却说:“法非不善,但恐推行不能如本意。”
意思大概就是经时好经,就是和尚们的嘴都是歪的……
因为有了这样的表态,所以陆佃就不再是王安石一党,而变成了党派色彩不浓的官员了。不过他也不是王安石的对头,只是靠边站着而已。
但是站啊站的,就变成了元老级的人物,而且新旧两党都可以接受他在靠边站的同时,王安石还把修订《三经新义》的工作交给了他,所以他仍然算是继承了王安石的学问。
而韩忠彦现在没有够资格的旧党干将可以推荐,就只能推荐这个中间派了。
赵佶对于陆佃也没什么恶感,不过还是要征求一下其余几个宰执们的意见,于是就将目光转向了曾布等人:“陆佃此人的学问是很好的,为官也不错,就不知道能不能做宰相了。”
曾布听到韩忠彦推荐陆佃,真是在心中长出了口气,其实他最担心韩忠彦举荐蔡京。蔡京要当了右丞,那绝对可以干出右相的声势。而这个陆佃,向来是非常知趣且会明哲保身的好人官……
“陆佃为官三十余年,颇有政绩,”曾布说,“臣以为他能做好右丞。”
左右二相都一致了,陆游他爷爷宣麻拜相的事情自然就定了,其余的几个宰执也没什么人会反对。
议论完了尚书右丞的人选,赵佶又把话题转向了府兵制。
“知京兆府李格非,勾当京兆府保甲军府公事纪忆和知蓝田县武好文联名的奏折,诸卿都看过了吗?”
李格非、纪忆和武好文联名递交的奏章是前天送达的,赵佶看完后就令人抄送政事堂和枢密院了。
“陛下,李格非等人所奏之法,将府兵、井田、乡约合为一体,同时在蓝田免行《保甲法》……颇为严密,非常可行,如照此法试行,一年之后蓝田军府必可小成,数百精锐就能番上服役了。”
韩忠彦当然是支持的。倒不是因为他家是相州巨室,如果照此方法在相州施行,韩家在相州的势力将会更加强大。而是在韩忠彦看来,适当放权给巨室豪门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否则还能怎么办?分田地给府兵是不可能的,也没那么多官地可以分啊,要动私人手中的田地那就是做梦了。
而且拥有大量土地的富人是不大可能去当府兵的,他们要读书考科举,怎么可能去当兵?
如果不能分田地,富人又不当兵,那么一个府兵“荫”200亩地的奖励政策就毫无意义有田的不当兵,当兵的根本没有田,你免200亩田税有什么用?
至于司马光早年在上疏中提及的办法,就是自家没田就把免税额度让给亲戚,然后问亲戚收点好处的办法,实则不就是把府兵的召集权交给巨室豪门吗?实际上就是给豪门免税,再让豪门去逼着佃户当府兵……用这法子,还不如用“井田、乡约”来将农民组织起来比较靠谱呢。
至少在“井田制”和“乡约”的保护下,府兵之家是不会没有饭吃的劳役地租的剥削效率低下,也就有利于农民维持生计了。毕竟地主的收益通过农民的劳动而非地租实现的,地主也就必须和农民一起承担种地的风险了。
而乡约对地主和豪门巨室其实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也能约束和团结府兵。有了乡约的存在,府兵战死后家属也有人可以帮助抚养,如果临阵脱逃也会祸及家人!
另外,如果这种“井田、乡约、府兵”捆在一起的制度得以实行,那么对于相州韩家这样的北地豪门而言,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因为府兵制不可能,也不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府兵毕竟不是长年累月服役的“长征兵”,所以最好在靠近前线的地方大量设置军府。否则府兵还没有赶到前线,他们的服役日期就过去了。
对于眼下的大宋而言,在河北两路、陕西六路、河东路和京东京西两路大量设置军府就够了。
而这些地盘都是旧党士大夫占优势的……也就是说,旧党士大夫将会成为保卫朝廷的武力支柱之一!
韩忠彦说得似乎有道理,赵佶又转头看向曾布。
曾布当然明白韩忠彦的心思,所以马上反对道:“陛下,若将乡约、井田、府兵融为一体,那么在蓝田县做主的到底是朝廷委任的官员,还是吕氏豪门呢?这府兵可不是乌合之众的保丁,而是能够上阵作战的精锐啊。这样的精锐,怎能掌握在豪门巨室手中?”
“竟有此事……”赵佶也是汴梁子,不知道开封府外的乡间有多少豪强巨室,他沉吟了一下,又向左相韩忠彦征求意见,“韩卿,以你之见,蓝田吕氏会否借着试行府兵进而称霸一方?”
韩忠彦摇头:“豪门巨室没有府兵也已经垄断一方了,如今从政为官的诀窍就是不与巨室为难。所以陛下欲行府兵,就必须依赖巨室去征兵,而要依靠巨室征兵,就必然会让巨室掌握一些权力。
不过一家巨室负责征兵数百,也不会对朝廷的安危构成太大的影响。而且巨室所招募的不一定是兵,也可以是壮丁。”
豪门巨室垄断一方其实并不是这些以考科举为主要上升通道的家族有多强,而是朝廷派出的流官太弱,使得基层被地方胥吏掌握,而胥吏又多依附或出自地方豪门,也就造成了实力并不强大的地方豪门垄断一方。
所以在韩忠彦看来,朝廷要征募府兵,就只能依赖巨室要不怎么办?让县官、主簿、县尉这仨流官上大街上拉壮丁?看到身强力壮的捆了就拉走?
而新党官员提出的反对意见和赵佶的疑问,韩忠彦也早就想到了他的女婿武好文早就给他写信提过这个问题了,所以韩忠彦有了准备,还想到了一个糊弄人的办法……
“陛下,”韩忠彦顿了顿,又往下说,“依着李格非、纪忆和武好文所奏之法行事,壮丁是必然可以从蓝田县征调到的。若是担心蓝田吕氏因此掌控府兵,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兵役之期加以避免。”
“如何调整?”赵佶追问。
“可以将府兵的三季务农一季服役之期,变成连续服役数年,而后除役回家务农。这样府兵服役之期都在军营之中,由军官掌握,除役回家就是百姓了。”
“发饷吗?”赵佶最关心的还是发不发钱?
“不需发饷,”韩忠彦道,“一兵荫田200亩,除役时止。朝廷则供应该兵服役时的饮食衣被兵器等等,不需该兵自备一物。”
韩忠彦还真是挺会糊弄事儿的!他想出来的府兵都快接近后世的义务兵了适龄青年服役几年,然后除役回家。
当然了,征兵还得依赖地方上的豪门,要不然县老爷一样没地方去拉壮丁。
听了韩忠彦的话,赵佶顿时眼前一亮,而在场的新党重臣,则全都不由得微微皱眉。
韩忠彦糊弄事情的本领可见长啊!居然想出了连续服役几年的府兵……这事儿想着挺好,真的做起来怕是要出问题啊!
赵佶将目光投向了知枢密院事安焘,“安卿,你以为如何?”
“陛下,”安焘皱着眉头说,“此等府兵并不发饷,全赖荫田200亩之利益将养……只怕难以长期安心服役啊!”
韩忠彦笑道:“不过数年之苦,总是可以忍受的,还可以在除役之后,免其终身徭役,这样数年之苦也算有所收益了。”
第549章 以德服人 一()
经过韩忠彦修改完善的“义务府兵制”当然是一种各方面都满意,理论上也可行的理想兵制。
首先当然是省钱了!
所谓“荫二百亩”田就是免了二百亩田的赋税这里面可没说是旱田、水田,只是笼统的二百亩。而朝廷当然也不傻,才不会去亩产很高的东南六路征集府兵呢。
府兵必然出自贫瘠的陕西六路,河东路和河北二路。在那里,二百亩田的赋税折算成钱最多不过二十缗,而且还经常因为各种灾害收不齐。
除去这少收的二十缗税赋(其实是收不齐的),义务府兵还能得到自己的一份口粮因为人家是连续服役几年,自备干粮是不可能的,只能有朝廷管饭,不过只需负担一个人的饮食,往多了算就是一月50斤米面再加点盐菜,一年差不多十五缗。
再考虑该兵退役后少收取的免役钱和少量的赏赐(可以不给),一兵的开销每年最多也就是三十七八缗。比起正规的禁军还是要节省不少。
其次则是精壮了!
以一兵服役五年计,十八岁入役,二十三岁退役,把最好的青春留在了封建主义的军营。这可比几乎是终身服役的禁军精壮多了,禁军干到四五十的大有人在,三四十的多如牛毛。大多是居家过日子的大叔,怎么能和十八到二十三岁,整天憋在军营里面的棒小伙比?
如果用慕容忘忧的办法训练出一大批职业军官作为军队的核心,这支有青年义务府兵组成的军队,完全可以承担起阻止少数民族南下的重任……
当然了,这都是理论上的好处。
而义务制府兵的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是短期服役的义务兵比长期服役的职业兵更加依赖高素质的军官团。因为士兵五年一轮,新兵期占了至少五分之一,所以训练部队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要求很高,必须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把新兵训练出来。
如果军官素质跟不上,这种义务府兵制很可能搞出一群乌合之众当然了,就算是乌合之众,也不会比伪装的禁军大叔们差多少……大不了就是全军覆没吧!
第二个不足之处就是太依赖一帮地主阶级士大夫了……
北宋朝廷是不控制基层的,吏都是世袭的,一个县就仨文官,上哪儿拉壮丁去?没有基层的吏员的协助,他们什么都干不了。而吏员没有晋升的机会,他们自然要听豪强的而不是听朝廷的干得再好也是个胥吏,干嘛不糊弄事儿?
所以要征义务制府兵就必须通过地方豪强的手了,而那二百亩的免税额度最后会落在谁手里,那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很可能会出现地主豪强拿走了府兵的利益,然后强迫客户去当兵的情况。没有足够的利益,这些义务府兵可就是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了!
当然了,蓝田吕氏没有那么下作,他们是真正的贤士大夫。只要“乡约”和“井田”可以同时实行,在蓝田的府兵制试点是肯定可以成功的。
……
“诸卿,武好古和童贯日前还递上了奏章,称已经和高丽国密使吴延宠见过面了,高丽人愿意购买军器监出产的兵器。”
府兵制试点已经讨论好了,就照韩忠彦的建议实行。所以赵佶就开始讨论“国际军贸”的事情了……说真的,国际军贸这事儿还是头一回在朝堂上讨论呢,所以赵佶也觉得有点新鲜。
军器监居然是可以赚钱的!这可真是有点让人意想不到。
“韩卿、曾卿,”赵佶直接点了韩琦和曾布,“你们二人觉得怎样?”
“陛下,高丽素为我朝之友邻,现在高丽国要打仗,我们助以兵器是应该的。”
韩忠彦是赞成对高丽军售的赚钱是其次的,和高丽国的关系是第一位的。联丽制辽是大宋一贯的国策!况且这一次辽国也没反对大宋帮着高丽讨伐生女真。
韩忠彦支持的事情,曾布当然就比较倾向于反对了。于是曾布就奏道:“陛下,如果我们帮助高丽,那就必然会得罪女真。若高丽在此战中败于女真,将来我们要联合女真就不容易了。”
“不不,”赵佶笑着摆摆手,“我们并不是帮助高丽,而是做买卖。女真人要兵器,我们一样是会发卖的。高丽和女真都是我们的朋友。”
两头卖啊!
赵佶的话一出来,所有的大臣们都是一愣。当今官家会不会给武好古带坏掉了?之前开发房地产已经赚翻了,现在又捣腾起了军火……看来用不了多久,官家的内藏库里就能堆满万恶的金钱了!
这些官员都误会宋徽宗和武好古了,他们其实没有看过武好古和童贯上的奏章,两人都是“暗入文字”,赵佶也没将之公开。
因为武好古在奏章中提出了自己的秘密方案卖兵器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呃,武好古是个以德服人的大宋官员,怎么能掉在钱眼里面呢?
所以贩卖军火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和女真完颜家以及高丽国朝廷建立深厚的友谊。
友谊第一,金钱是不重要的。
通过贩卖军火,大宋的军火商就能名正言顺的进入高丽和完颜女真的地面,见到他们的大人物,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顺便还可以向他们传播儒家思想……有可能的话还可以拐带几个小完颜到天津大学,哦,是云台学宫界河分院来学习儒家以德服人的真理。
“陛下,”知枢密院事安焘这时发问,“兵器的价钱很贵,高丽、女真都很穷,如果他们没有钱付账怎么办?”
赵佶笑道:“可以先借给他们,等有了钱慢慢还。”
连放外债都会了!这届官家还真是能干啊!
“陛下,如果他们还不了怎么办?”曾布皱着眉头问。
赵佶道:“我朝以德服人,若是高丽、女真将来还不清欠款,那我们就免了他们的债务,这样他们就会记得大宋的恩义。”
“陛下,那我们为何不送他们兵器呢?”
这个问题是韩忠彦问的,一听就是不会做买卖,而且还是个脱离群众的官儿。
“韩卿,”赵佶笑道,“你听说过民间有个谚语‘升米恩,斗米仇’吗?”
官家居然连升米恩,斗米仇都知道了!
这回大宋真的有明君了?
“陛下圣明!”
殿中群臣这回终于服了,除了一句“陛下圣明”,就再也说不出别的话儿了。
……
“十八姐儿,你有了身子,过几日我走的时候,你就送到门口吧……我在界河也呆不了太久,除夕前一定回来看你。”
海州,天涯镇,临海庄。
武好古正在和又一次怀上身孕的潘巧莲说话。潘巧莲是今天早上才被诊出喜脉的,先是西门青亲自把了脉,然后又从天涯镇上的西门堂请来了郎中再把脉,确定是喜脉了。
这可把潘巧莲高兴坏了,她一直想给武好古生个儿子的,可是武好古却不愿意让她太过频繁的怀孕,以免坏了身体。所以一直让用计算月事的方法避孕,直到潘巧莲的身体完全恢复了,才有一种布种成功。
虽然妻子又有了身孕,但是心里装着大石头、郭药师还有金兀术这些人还有民族团结大业的武好古,还是要离开妻子去界河商市。
所以也只能和妻子依依惜别了。
潘巧莲小脸上浮出那么一丝失望,但是很快就被掩饰了起来。
“可说好了,年前一定要回海州……”
武好古笑着,“一定回,一定回来……你可要好生休养,要不我让大姐留下照看你吧。”
“不必了,”潘巧莲望着丈夫,甜甜一笑,“大姐的身子早就恢复了,你也赶紧再让她怀上吧。你现在才只两个孩子,算上奥丽加肚子里的和奴肚子里的,也才四个,可是有点少了。”
武好古伸出右手在妻子的肚皮上轻轻抚摸,“十八姐,我们还年轻,有的是时间……你可得给我多生几个,至少生上七八个娃。”
潘巧莲闻言咯咯笑了起来,“生上七八个奴不成母猪了?你还是让大姐去生吧……奴最多给你生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生四个也不少了,”武好古笑着说,“你可得保重些,不过也别整天躺着,该动还是要动的,要不然娃娃不容易生养。你看大姐那时候多好生?还有那个金毛娘子(指奥丽加)看着也是个好生养的。”
“知道了,”潘巧莲撅起小嘴儿,“你的女人可是越来越多了……也不知道甚时候就把奴给忘记了!”
武好古被妻子那么一说,有些心虚的笑了笑:“那些都是逢场作戏,家里面就你和大姐两个。”
“哦?奥丽加呢?”潘巧莲问。
“她啊,”武好古笑道,“她和我生的孩子,都不会入家门的。”
武好古看来不是一个一碗水端平的父亲。在他的计划中,潘巧莲生的子嗣、西门青生的子嗣,还有奥丽加和杜文玉所生的子嗣,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前途。
第550章 以德服人 二()
十一月初的海州,北风大起。
海州因海而兴,海风大起意味着繁忙的商业季节已经到来。
因为刮起来的是北风,所以是商船南下的时候。若是刮起的是东北风,则是从高丽出发的海船到来的日子,高丽国的猎户和参户刚刚经历了一个最繁忙的夏季,手中囤积了不计其数的毛皮、人参、药材,全都要运来海州。
不过今日乘风而来的吴家海船之中,还有几艘特别庞大,特别坚固,足有5000料的战船!那都是吴家战船队的主力,往年很少会在海州湾中出现。
但是今年不知怎么了,吴家战船居然大明大方的驶入了海州,直接停靠在了天涯镇的码头上。
天涯镇的码头上此刻也是如临大敌,不少精壮的武家保丁和吴家的保丁,不知何时都从各自的庄子上开过来,举着盾牌直刀,携带着弓箭,把码头周遭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