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1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东翁的话,”回答武好古提问的是赵佳仁,赵老头是武好古的机宜,除了协助他处理政务,还得留意开封府的动向,“这段时间有不少硕儒从各地返回开封府,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伊川先生和范尧夫了。”

    伊川先生就是程颐,朱程理学的“程”就是指他和他哥哥程颢了。而范尧夫则是范仲淹的次子,也被哲宗皇帝贬去了永州,赵佶即位后立即召还,官复观殿大学士,不久之前也回到了开封府。

    “记下来,”武好古道,“都得去拜访。”

    程颐和范纯仁可不比苏东坡差,若是能得了他们的青睐,做了程门弟子和范门弟子,也是可以的。

    而且武好古也想和他们探讨一下儒学传播的事情……如果能得到他们的支持,那博士团的组建可就容易多了。

    “东翁,”赵佳仁闻言一愣,“伊川先生和范尧夫恐怕不易相见啊……他们都上了年纪,身体不好,又是成名已久的硕儒,恐怕……”

    “无妨。”武好古一挥手,“到时候拉上二哥儿一起去就是了。”

    武好是韩忠彦的女婿,又是新科进士第六,两个老大儒怎么都得一见的。

    武好古想了想,又道:“韩相公、章相公、蔡学士都要去拜访的……赵夫子,你都记下了,还要在界河商市这里购买些上好的人参送去。”

    “喏。”

    ……

    “老泰山,您是要小婿拜入程门吗?”

    “没错。”韩忠彦摸着胡须,笑吟吟看着自己的好女婿武好,“你虽然是进士,但是你学的是‘王学’,‘王学’讲究一道德,其实就是王半山对孔孟之说的解释,并不准确。所以老夫想给你寻个先生,且拜在侯师圣门下吧。”

    韩忠彦给武好介绍的老师名叫侯仲良,字师圣,是二程最重要的学生。后世称为“侯子”,著有《论语说》和《雅言》,开创了河东学派,后来又将二程理学传播到江南(在南宋时期),成为了二程和朱熹之间的传承人物。

    他本来在河东路讲学传道,因为恩师程颐赦还开封府,所以就来开封府拜见。韩忠彦早就认得侯仲良,也知道他的学识,所以就想让女婿去拜师。

    “泰山可是说王学不好,洛学是好的?”武好并不明白“一道德”的谬误所在,因此才这样发问。

    韩忠彦摇头道:“不是王学和洛学孰优孰劣,而是一道德不好。”

    “哦。”武好有口无心应了一句。他并不明白韩忠彦的话,反倒是认为一道德是对的——要是没有一道德,儒家经义就有多种解释,学习起来非常麻烦,考试的时候更会无所适从。

    “你还是不明白啊。”韩忠彦看了女婿,就是苦苦一笑,“不过没有关系,等你拜入程门,学到了精髓,就会懂得一道德的坏处了。”

    “小婿知道了。”嘴上虽然这么回答,但是武好其实没有什么兴趣去学程门的学问了。

    儒家经义对他而言,不过是一块敲门砖而已。现在进士已经到手,还学甚底儒学呢?

    有那功夫好好做官才对……这做官的学问,自己还是差了一些啊!这方面,自家的哥哥武好古才是大家,连个进士都没有,一样混到了从七品的横班,而且还是官家的心腹,估计再过不久就可以再次升迁了,那才是本事啊!

第417章 大儒 四() 
韩忠彦和武好文来访的时候,程颐还在病中。他披着一件厚厚的木棉布做成的棉袍,站在门阶上相迎,发出一连串极为剧烈的咳嗽。

    武好文行过礼,然后仔细端详了眼前的老人一会儿,老人可能有七十岁了,留着稀疏的白胡子,看上去有些虚胖,面色苍白如纸,透出一抹病态的红润。

    和来访的韩忠彦见过礼后,他转身复又回到房间里面,韩忠彦和武好文也跟了进去,两人都感到一股迎面扑来的暖风还有浓烈的中药味道。

    原来这间陋室之内还生着炉子,火苗子乱窜。

    铁炉上还挂着个药罐子,药水已经烧开沸腾,水汽和难闻的药味噗噗涌出。

    一个长得非常高大雄壮,留着一部络腮胡子,仿佛是个武夫的中年男人端着一碗黑乎乎的药汤,来到了程颐跟前,“老师,该吃药了。”

    这男子就是侯仲良,后世称为“侯子”的大儒。他是河东太原人,祖上是北汉名将,号称勇不可当。不过在侯仲良祖父一辈就弃武从儒,走上了科举等第的路线。而这位“侯子”之所以被称为“子”,他走的自然也不是科举入仕的道路了考科举是做官的路线,但是儒家作为一个学派,当然不能只有做官一条路线了,必须有人做学问。

    侯子侯仲良还有他的老师程颐、程颢就属于做学问的儒生,做大了就是大儒,做不大就是措大了。

    在北宋,儒学的研究气氛其实是很盛的,大师辈出,学派林立。比较著名的就有以二程为首的洛学,由申颜、侯可、张载所创立的关学,由王安石领衔的新学(王学),由苏家父子兄弟领衔的苏氏蜀学,由大儒周敦颐所创立的濂学等等。

    而这些儒学大师们都在研究什么呢?当然不是研究写作文了,儒学不是文学,更不是考试学,作文当然要写,但这个不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儒学的研究方向用后世人比较能听懂的话来解释,大致上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呃,三观一定要正确啊!

    三观之中的前两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伦理纲常,四维八德”,就是怎么构建一个儒家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北宋儒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大体上还是挺正确的,只是在这么实现儒家理想社会的问题上,除了写文章之外没有什么别的手段了……用儒家的话说,这就是典型的知易行难啊!

    而三观中的世界观,用儒家的话说,就是“道”,就是《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可死矣的“道”!

    也就是说,儒家的“道”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问题。这一点就是儒家和宗教最大的区别所在。

    儒家没有一个万能的上帝或是真主或是佛祖,可以创造出一切,可以给出一个无法证伪终极的答案比如人死后灵魂上天堂就是个无法证伪的答案。

    这是儒家的缺陷,同时也是儒家的优势。

    缺陷在于世界观的缺失,没有一个万能的神,没有一个无法证伪的终极答案,因此就不容易团结和利用愚民。

    而优势则是有利于儒家的学者去探索“道”,去吸收他家的精华……呃,儒家固步自封是后来的事情。至少在宋朝,各个儒家学派还是很积极的在求道、寻道,甚至不惜从别的学派和教派那里吸收养料。大体上的路线就是儒学为宗,融通三教,兼采诸子。

    也就是说,要从佛道的神学体系中上找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是也不排斥其他的方法这样的路线从21世纪的观点来看,肯定是落后的。

    但是在12世纪初,其实大家都这样。科学理性只是神学的一个分支,是用来证明而不是质疑神的工具。

    相比之下,中国的儒家还是最开明的。巴格达的天方教理性派学者要是敢质疑真主,多半就是大石头砸死了。基督教那边更不用说了,火刑柱伺候啊!大宋这边,佛祖老君随便质疑,亚龙湾都不用去的。纪忆那厮信奉明尊的,要是在罗马直接可以开烧烤了,在大宋这边谁在乎?

    因此后世人认为的儒学和科学一定犯冲,纯属是无稽之谈。至少在北宋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北宋不过就是有些士大夫认为技术创新是“奇技淫巧”,是“艺成而下”的“小道”罢了。

    但是“小道”也是“道”啊,不少宋朝的大儒自己都挺喜欢搞“奇技淫巧”的,也没听说哪个儒因为这事儿给打发去了亚龙湾哦,苏东坡就是个“奇技淫巧”的儒,不过他去儋州和“奇技淫巧”无关。

    而中国的儒学在后来之所以走上了保守主义的路线,其实也是天方教理性派一样,挡不住蒙古人的屠刀而已……而在野蛮人的屠刀之下,神学的生命力,肯定是超过科学的!

    ……

    程颐已经喝完了苦药,一边咳嗽一边在一张椅子上坐下,韩忠彦也同样坐在了椅子上,侯子侯仲良和武好文,则侍立在程颐和韩忠彦背后。

    “相公,令婿可是进士第六啊,真的还要跟随师圣修儒吗?”

    听了韩忠彦提出的要求,程颐咳嗽了几声,就反问了一句。

    是啊!已经是进士第六了!武好文心说,还学什么儒啊?而且儒学那点东西,自己都已经修通了,修不通怎么考得上进士第六?

    “是啊,”韩忠彦摸着胡子笑道,“老夫这女婿天资聪颖,才18岁就中了进士,如今在秘书省做正字,将来多半要走儒臣的路子,所以得趁年轻多学一点。”

    韩大相公其实是真心在为女婿盘算的……秘书省是个很有前途的清水衙门,宋朝官场上有“十年校书”的说法,意思在秘书省踏踏实实干上十年,从正字做到校书郎,对于少年得志的官员来说,这是很漂亮的履历。

    十年校书之后,选人四阶肯定过了,年纪约莫三十上下,官场阅历也有一些了,就可以去地方上做大县知县,知县任上只要没有什么劣迹,以后的升迁就会很顺利了。若是在儒学上有点名气,出几本著作,再找人“炒一炒”,四十岁之前就以朝臣的地位入京再任儒臣了。到时候就不是去秘书省,而是去翰林学士院了(翰林学士院不是翰林院),位列宰执也就是几年的事儿。

    而在“十年校书”期间真正学通儒学,对于今后的仕途,同样是助益颇多的。

    “好啊,老夫先问个问题。”程颐当然不能不给当朝宰相的面子了,笑着问武好文,“望道(武好文的字),你苦修儒学的目的为何?”

    韩忠彦在旁插了句话:“须得如实回答。”

    武好文想了想,答道:“为了做官。”

    这是大实话,不过武好文也不怕入不了程门,入不了更好……

    程颐笑了起来,点点头道:“孺子可教也。”

    这还可教?武好文有点失望。

    “师圣,”程颐笑着对自己的学生说,“从现在起,你就教望道如何做官吧。”

    啊?武好文有些发愣,如何做官得向自家大哥武好古学啊!人家多会做官?才入仕两年,就已经爬到横班了。

    武好文惊讶的表情,被他老丈人韩忠彦尽收眼底,韩忠彦笑道:“望道,你虽然是进士,但是却只是把儒学当成了做官的敲门砖,并不真的懂儒家的道理。如果不学通了道理,你的官是做不大的……可明白?”

    “小婿明白了。”

    武好文现在不明白,所以他才要学啊!

    ……

    “来来来,您品品,这是我们界河商市的特产酒中仙。忆之兄,咱们一醉方休!”

    “好酒,好酒……对了,崇道兄,你再和我说说界河大书院的事儿,你是为这个才想拜入东坡门下的?”

    “是啊,忆之兄,小弟正是为这事儿来找你的,这所大书院应该走包罗万象的路子,最好能吸收全天下的学问。不仅要有孔孟之道和诸子百家,还得有西方的学问……你家是海商,又是信奉摩尼教的,西方那边,该是有不少路子的吧?”

    武好古已经到了清池县城,在一个简陋破旧的衙门的后院里,和他的“老朋友”纪忆一块儿正在喝酒说话呢。

    喝的是“酒中仙”,说的是儒家的大事儿。

    纪忆虽然是小人,但却是个精通儒业的小人,真才实学比武好文可强多了……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的,他其实也是个大儒!

    因为他也想补齐儒家的“道”,不过不是用佛道去补,而是用摩尼圣道去补光明正道对抗黑暗邪魔,光明君子对抗阴暗小人,天降圣人传播儒家大义建立王道乐土。

    想法很好,不过手段却是很欠缺的。摩尼教迟迟不能合法化,这就让摩尼教的世界观无法和儒学融合,也就没有办法建立起一个“明儒融合”的学派。

    而武好古想在界河商市建立一所大书院的想法,却让纪忆看到了建立明儒学派的可能性。

第418章 大儒 五() 
听完了武好古的问题,纪忆犹豫了片刻后道:“崇道兄,你是想派人去西方求取真经?”

    这话听着怎么像《西游记》啊?

    武好古摇摇头道:“世上哪有真经可取?相信真经的都是愚人,你我都是儒生,怎么会相信真经?这大道,是需要我等儒生一代代去追寻求索的。”

    这都是什么呀?

    纪忆听得一愣愣的。实际上,他是相信“真经”的,明教的“二宗三际论”就是真经啊。

    不过纪忆虽然和武好古信仰不同,但是双方在表面上还是能和睦共处的——纪忆虽然姓明尊,但是大体上还是个儒生,而且还是个宋儒。

    “崇道,你既然不相信有真经,为何还要派人万里迢迢去求取?”

    武好古斟酌着回答:“真经肯定是没有的,但是道理却是存在的。我们应该寻求各种宗教、各种学派的道理,将它们带回界河商市,并且建立一所大书院来研究这些道理。虽然这些道理肯定都是小道,但是在大道根本无法求得的时候,多求一点小道也是好的。”

    科学技术和各种哲学思想都是小道,大道是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除了上帝、真主、佛祖、明尊这些个真神,别人谁知道?

    所以求道还是从科学小道开始求比较靠谱。其实西方人也是这样,基督教是大道,科学是小道;苏菲派是大道,理性派是小道。

    因此武好古也不必去考虑用科学小道打倒儒家大道——儒家大道本来就是个虚无的存在,是个求道问题。而儒家的伦理纲常和四维八德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伦理纲常和四维八德也不可能打倒,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不同的解释。但是根本上的东西,也不能抛弃,否则华夏就不是华夏了!

    纪忆目光微微有点奇怪的看了一眼正在“论道”的武好古,估计心里腹诽了一下武好古的奇思怪想——一个商人加小人,不好好捞钱,论什么道啊?

    他又看看桌上摆放的一壶“酒中仙”,这就是酿酒小道,恐怕要不了多久就能为界河商市和武好古带去大把的收入了。

    小道……有时候就是大钱啊!

    胡思乱想了一番武好古的求道目的,纪忆展颜笑道:“不满崇道兄,我家在南洋、西洋上的确有点基础。虽然够不着大食国,但是天竺还是可以到达的。”

    “这次大食国也能去得了!”武好古呵呵一笑道,“跟着阿拉丁商会的人去……沿途在建立使馆、商馆、书院,这样我们在南洋和西洋上可就有了基础,可以和天方教的人争一争了。”

    纪忆有点明白了,武好古这厮心里面一定是恨自己的,之所以来清池找自己合作,还是在西方路上两眼一抹黑啊。

    阿拉丁商会就是一伙天方教奸商,不能全指望他们带路啊!一定得有宋人自己的船队水手跟着去。可是绝大部分的大宋海商都到不了西洋,连南洋都没多少基础。也就只有沾了波斯摩尼教光的平江纪家能跑那么远,他要不和自己合作,也没人了。

    这可是个机会啊!

    纪忆眼珠子转了转,已经盘算好了。纪家和摩尼教可不能放过这个在南洋、西洋上扩张势力的机会。而且,“小道”取来界河商市后,纪家和摩尼教的人就有机会参与翻译了——纪家和摩尼教选人家族中可有不少人是通大食语、波斯语的。

    通过参与翻译,自家就有机会掌控界河商市的那个什么大书院了……自己说不定还能把那个大书院的山长位子给拿下了!武好古一个商人,就算花海了钱,也不可能拿下书院山长吧?

    要不然这个书院变成什么了?商学院?还有人会当回事儿吗?

    “忆之兄,”武好古看着纪忆,微微而笑,“小弟还有一事,想和忆之兄请教。”

    纪忆笑道:“你我兄弟,说甚底请?崇道兄有话就直说吧。”

    “好,”武好古点点头道,“小弟想要拜入苏门。”

    “甚底?”纪忆一愣。

    “拜入东坡先生门下。”

    纪忆确定自己的耳朵没有出毛病,心道:这小子想干什么?已经是官家的心腹了,还不知足,居然想要拜苏东坡为师。

    他一个近幸小人,难道还真的想跻身两府,成为重臣么?

    纪忆转念又一想,这仿佛也不是不可能的。挡在小人君子之间的,不就是一个进士吗?

    武好古的文章不行,想考一个进士出来是不可能的。唯一得到进士出身的办法就是让官家赐一个。官家和他交好,赐个进士也不是难事儿。可是要让这个进士赐得可以服众,可就有点困难了。若是不能服众,武好古就算有了进士身份也天天被弹劾的命。

    要服众,没有别的办法,就得修成大儒,得有著作啊!

    武好古先拜苏东坡为师,再使人西去求道,从大食国求来些小道翻译成书,不就能冠上自己的名号了?他自己还有《文曲星》杂志,到时候吹捧一番,不就是个大儒了?再让官家赐下进士,别人就没话了。

    而且他现在已经是从七品的武官,再过个十年八年的,还不升到五六品的要官上去?然后赐进士转文资……那还了得?五品六品的文官啊,年纪才三十出头!宰执还不是时间问题?

    想明白了武好古的升官图,纪忆的目光中已经满是敬佩了——谁说科举之外没有大才?谁说东华门外唱名才是好汉?这个武好古不学有术,不仅会做官,而且还能做学问,将来不仅是宰执而且还是大儒……不行,自己不能让他那么得意。一定要狠狠插上一脚,也要做个大大的儒!

    “我请岳祖丈给你写推荐信!”纪忆笑道,“别看东坡先生和我岳祖丈是政敌,但是他的推荐信,一定是管用的。”

    说这话,纪忆又叠起两根手指:“崇道兄……兄弟也有两个要求,还望玉成。”

    武好古当然知道章惇和苏东坡的私交了。

    “忆之兄有何要求,尽管开口。”

    纪忆笑道:“第一,摩尼教要在界河商市建立大云光明寺,崇道兄须得行个方便;第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