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3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汴京城里,新年的气氛依旧浓重。

司马光府上迎来一位拜年的客人——邵雍!

礼节性的寒暄之后,司马光将邵雍请入了书房。无事不登三宝殿,他知道,如今邵雍身份特殊,轻易不会登门。既然来了,怕又有什么话说。

实际上,司马光很不想卷入其中,可他也知道,想要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何况邵雍又是至交好友,岂能拒之门外?

“君实兄,新年好啊!”邵雍笑了笑:“君实兄精神不错,可是有什么喜事?让我猜猜!”

司马光不由苦笑,也不打断,任由邵雍“玩笑”。

邵雍笑道:“可是因为君实兄被提名为集贤殿大学士的缘故?”

“才疏学浅,如何敢有此非分之想?”司马光很谦虚,但也等于承认了事实,有人推举他为宰相,这不是什么秘密。

邵雍嬉笑着问道:“君实兄就一点也不动心?”

司马光明显有些迟疑了,要说那个文臣没有相当宰相之心,那是假的!只是他素来严谨谦虚,完全是君子做派,不会矢口否认,却也不好公开承认。

邵雍笑着打破了尴尬,说道:“宰相固然是好,可若不能得官家信任,君臣不能相得益彰,只怕连善终都不能……”

这话到时一点都不假,王安石前车之鉴,有目共睹。遇到这样凉薄的官家,还有什么好说的?

“君实兄以为,你有可能吗?”邵雍很不礼貌地询问,多少还有几分捅人伤口的意味。

司马光沉吟片刻,摇头道:“我与王介甫不相为谋,官家能用我吗?谁为相都好,不要是吕惠卿那等小人就是了,大宋朝堂不能再被弄的乌烟瘴气。”

“君实兄果然君子,胸怀坦荡啊!”

看到邵雍的笑容,司马光顿时疑惑:“尧夫兄不会平白无故问我这个,可是有什么……”

邵雍沉声道:“实不相瞒,宰相之位怕是与君实兄无缘了!”

意料之中的事情,司马光倒也并不失落,表情很平淡。

邵雍续道:“不过不必担心,也不会是吕惠卿!至于人选,君实兄或许会觉得惊讶!”

“何人?”不是吕惠卿,司马光放心不少。可邵雍的后半句话,顿时吊起了他的好奇心。

“韩稚圭!”(韩琦表字)

司马光眉心一动,显然是有些许惊讶,这个答案确实有些出乎意料。想不到官家竟然启用了此人,非同寻常啊!

作为一个三朝元老,主编《资治通鉴》,司马光了解的信息远远超过其他人。是以顷刻之间,他便想明白了许多事情,过去的,现在的,也有将来的。除此之外,他更惊讶的是秦王的消息渠道。

宰相人选乃是机密,朝堂上尚未有丝毫消息,秦王已经了如指掌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秦王是做到了。可惜啊,官家竟然没有察觉到身边有耳目。

邵雍道:“王介甫倒台,文宽夫辞官,韩稚圭拜相,几个月之前,任谁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局面吧!”

“韩琦!”司马光摇头道:“说实话,曾几何时,我以为文宽夫的可能性最大,却没想到……”

“却没想到他辞官了对吗?”

“是!”司马光对此十分费解,文彦博的形势大好,坐镇大名府,河北路宣抚使任上成绩斐然,再度为相,高官显爵都不是问题。可偏偏突然辞官了,他是厌倦了?想要闲云野鹤,安度晚年?

司马光不相信,不早不晚,偏偏是这样一个当口上,显得那么不同寻常。难不成,文彦博是有意避开官家和秦王?或许吧,听说他有个儿子在长安为官。不过这并不代表他的态度,不管谁坐在垂拱殿的龙椅上,他都可以超然存在的。哪怕是为了避嫌自保,也不会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候,方式这样直接。

其中或许另有隐情,看样子,邵雍似乎知道什么!

邵雍笑道:“秦王突袭灵州之前,长安的文及渊收到了一条指令,让其延缓给刘昌祚所部运送粮草。文及渊一颗赤诚之心,不忍前线将士遭遇无妄之灾,故而并未遵守……文彦博无可奈何,辞官了。”

“这……”看似逻辑并不关联的说辞,司马光却愕然了,半天才问道:“难道是……”

“没错,某人想要以文及渊在长安为耳目,为其所用,或许也可以说是对文彦博的试探与控制……”

“延缓运送粮草!”司马光冷笑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若是粮草延误,刘昌祚所部前进必然受阻,说不定还会兵败如山倒。如果他不能及时赶到灵州,那么秦王殿下孤军深入,反而会被西夏人包围……好狠毒的釜底抽薪,借刀杀人之计!”

“秦王殿下阵亡,数十万西君将士无妄之灾,进攻西夏的谋划必然全面失败。西夏还会趁机反攻,整个西北,岌岌可危,党项兵锋直达潼关都未尝不可。”邵雍冷笑道:“看看此人魄力,非同一般啊!”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以史为鉴的吗?”司马光的目光中突然多了几缕悲凉。

第六六零章乌台诗案

自从辞去了河北路宣抚使之后,韩琦就回到了相州老家颐养天年。

侄子的惨死虽然是个沉重打击,但毕竟只是阵痛。离开了朝堂,不必劳心劳力,倒也乐得清闲。尽管年龄渐渐大了,但身体却十分硬朗,比之过往更好。

不过做过宰相,权倾朝野的大臣,哪能完全告别朝堂,两耳不闻窗外事呢?这几年大宋的风风雨雨,韩琦冷眼旁观,心如明镜。

别的也就罢了,关乎变法他已经没有兴趣过问了。王安石是什么人,变法究竟如何,他心里清楚,结局是注定了。

唯独让他意外的是赵昭的身份,秦王太庙认祖归宗的消息传来,韩琦直接从床上惊坐而起。

仁宗皇帝的儿子竟然还在世?

当年那段隐秘,旁人不知道,但韩琦却深知来龙去脉。赵宗实的那些小动作,他并未参与,或许心底里也是反对的,但最终还是睁只眼闭只眼过去了。

毕竟是一条船上的蚂蚱,他一次次的帮助赵宗实,两者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赵宗实坐不上储君之位,一切的努力全都白费了不说,还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他默许了,眼看着一个对不起仁宗皇帝的举动,而无动于衷。对此,他也曾有过内疚,但随着赵宗实登基为帝,他努力辅佐,逐渐也就淡忘了。

可谁曾想到二十四年后,那个皇子还会回来了。

赵昭!

韩琦不曾想到。在大名府与他交手的赵昭竟然是皇子。原本他们就是对立的仇人,如今又多了侄子韩俊的不共戴天之仇。

韩琦更清楚一点。赵昭是有备而来,这个秦王是名符其实的。西北国土、西军兵力全都落入他手中。应该还不止这些,赵昭一定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力量,在必要的时候会公布或者发动。

他已经有了与官家赵顼叫板的实力,尤其是这次灵州大捷之后,秦王的地盘扩大了许多,威望更是空前暴涨。按照目前的趋势,盖过官家已成必然。什么时候取而代之也是大有可能的。

赵昭即位了,兴许对大宋是好事吧!不可否认,秦王比当今官家优秀许多,当国主政,或可中兴大宋,改变目前的颓势弊政。但如果秦王即位,自己和韩家会是什么下场?

自己是半截身子入黄土的人了。晚节不保,哪怕是不得好死都无所谓,却必须要顾念韩家子孙,以及相关联的门生故吏。

昔年自己那般帮着赵宗实,甚至不敬仁宗,忤逆曹太后。秦王能放过自己吗?尤其是当年的那些隐秘事,可都有大逆不道之嫌,秦王若是登基,焉有不追究的道理?

赵昭的能力有手段是有目共睹的,按照眼下的趋势。官家赵顼不是他的对手。也许用不了多久,秦王就会入主汴京。

韩琦心中有种深深的忧虑。只是自己告老还乡,眼看着局势恶化,却束手无策。

意外的是,数日之后,相州知州上门了,对韩琦十分恭敬,甚至殷勤谄媚。

顶着尚书令的虚衔告老还乡,地方官态度还算客气,只是恭敬程度远不如今日,这是怎么了?

很快,相州知州呈上了两封信函。韩琦拆开来看,瞧见玉玺与皇太后金印时,心中一震。片刻之后,吩咐道:“准备一下,老夫要去汴京!”

就在韩琦前往汴京的时候,一件大事发生了!

熙宁七年正月二十,御史舒亶与何正臣在朝堂上公开弹劾凤翔知州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凭证则是苏轼的一封奏疏,从杭州通判任上返回汴京时,苏轼曾短暂权知湖州。在当地,苏轼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其中有这么几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是自称,新进代指积极参与变法的官员。前半句的意思是陛下知道我愚钝,不合时宜,无法与积极变法的官员们相比。陛下明察,我是个不生事的人,可以牧守地方,管理平民百姓。

苏轼有才华,什么都好,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大嘴巴。很多时候,沉不住气,喜欢说话,公开发牢骚。在原本的时空里,他之所以仕途黯淡,很大程度上就是让大嘴巴给害了。

《湖州谢上表》之中,苏轼就夹杂了这么几句牢骚话。多少有些讽刺新党官员的意思,名满天下的苏子瞻愚钝,所谓的新进又当如何?说自己不生事,反过来就是说新进生事。

苏轼的本意如此,但是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却声称,其本意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一顶大帽子陡然间扣到了苏轼头上。

朝堂上的大臣不由觉得奇怪,不就是几句牢骚话吗?至于如此上纲上线吗?何况苏轼的本意并非如此,非要说起愚弄朝廷,怎么看都有些牵强。

他们没想到,这才只是个开始,御史舒亶又补充道:“苏轼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出自苏轼所作的《山村五绝》,有意讽刺青苗法的;“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是苏轼在杭州是所作,舒亶认为,苏轼这是在讽刺盐法。

讽刺指责新法倒是小事,重点在于,舒亶与何正臣将其上升到愚弄朝廷,怨怼君王的高度。在封建社会,这可是了不得重罪。

朝堂上的大臣群情耸动,自从王安石开始搞变法,讽刺和抱怨谁没有过?诗文言辞有许多,如今却被拿出来断章取义,上纲上线,这不是搞文字狱吗?

如今苏轼第一个被拿出来,来不日还不知道会有谁?岂非都要议罪?一时间,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不过也有明白人,看出了其中不同寻常的意味!

为什么单单从苏轼身上开刀?御史台朝堂上公开弹劾,从举例来看,可以说是准备充分,显然是要置苏轼与死地啊!

难道是因为苏轼太出名,还是苏轼得罪他们了?

显然都不是!苏轼虽然是名满天下的才子,但是在朝堂上的身份地位有限。一个知州与御史台并无直接利益冲突,如果说是因为苏轼作诗讽刺他们,也不至于用如此狠辣的手段报复吧?而且这些诗文都是旧日作品,如今提及,更像是蓄意搜集整理的。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稍有见地之人很快发现了脉络,苏轼的出身和才气,以前做过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的身份地位,他如今是凤翔知州,是在西北啊,是秦王治下。

而且苏轼与秦王过从甚密,当初他们曾一同在杭州为官。秦王似乎还举荐了苏轼的弟弟苏轼出使高丽,之后调任到了泾原路做转运使,也是在西北。

毫无疑问,苏家兄弟都在秦王手底下做事,是秦王的人。

而且近日有消息称,苏轼的妻妹王朝云嫁给秦王,先是为侍妾,如今这晋升为侧妃。如此一来,苏轼与秦王就是连襟!

那么,突然间弹劾苏轼,意味岂能简单?很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是针对苏轼,背后实际上是为了对付秦王。

这还能是小事吗?很多人都心里有数。恐怕何正臣与舒亶都只是马前卒,这背后肯定有人运作谋划,剑指秦王!

至于幕后主使者,哼哼,很多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官家赵顼身上,等待着官家的态度。

“果然如此吗?”官家赵顼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声。

“是,苏轼确实有不臣,不敬之心!”国子博士李宜之声称,苏轼罪大恶极,无礼于朝廷,无礼于官家,理当问罪,并且斩首。如此提议,直接违背了大宋不杀士大夫的传统,顿时一片哗然。

御史中丞李定却表示赞同,并给出了四个必须对苏轼处以极刑的理由:“其一、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其二、苏轼急于获得高位,在心中不满之下,乃讥讪权要;其三、陛下对他宽容已久,冀其改过自新,苏轼却依旧如是,拒不从命;其四、虽然苏轼所写诗之荒谬浅薄,对整个宋国影响甚大。”

最后还是高声道:“臣叨预执法,职在纠察,罪有不容,岂敢苟止?伏望陛下断自天衷,特行典宪,非特沮乖慝之气,抑亦奋忠良之心,好恶既明,风俗自革。”

御座上的官家赵顼脸色阴冷,沉声道:“着御史台立即追查,苏轼罢凤翔知州,即刻押送汴京,接受审问!”

名垂青史的“乌台诗案”,新鲜出炉了!

第六六一章皇肇基业

乌台诗案,终究还是发生了。

赵昭在长安收到消息时,哭笑不得。原以为历史走向已经改变,苏轼的为官轨迹与命运都发生了改变,“乌台诗案”这样的悲剧不会再重演。

谁曾想,是祸躲不过,悲剧终究发生了,而且提前了很多年。

也许这就是历史大势中的个人宿命吧,天注定,谁也改变不得!

不过仔细说起来,倒是自己害了苏轼。

若不是他与自己过从甚密,又有如此亲密的关系,舒亶和何正臣他们就不会揪住不放,故意找他麻烦。

赵昭相信,舒亶和何正臣不过是马前卒,背后还有其他人,吕惠卿的身影必不可少。赵顼肯定是知道的,至少是默许,甚至可能亲自参与谋划。

这个阴险小人到底可恶,竟然上纲上线,给苏轼盖上了这样大的帽子,诽谤朝廷,不敬君王,怎么听都是大逆不道之罪。

赵昭有些后悔,在王安石与吕惠卿这步棋上,似乎走错了。偷鸡不成蚀把米,还给自己惹来了不小的麻烦。

不过事情出来了,就必须要想办法面对!

所幸还提前一步得到了消息,否则还真是措手不及。

除了明月宗的来源之外,赵昭很意外,竟然有驸马王诜秘密送来消息,让苏轼提前躲避。王诜是苏轼的好友,还有一重身份是蜀国长公主赵宝安的驸马。这个人与赵顼算的上是至亲,但关键时刻。他能够及时挺身而出,冒险给苏轼送信。可以说十分难得。

公开的矛头是对准苏轼的,但暗箭却是射向自己的。

赵昭相信,汴京城中的赵顼和吕惠卿,他们并不在乎苏轼会是什么罪名,会落个什么下场,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对此事的反映,以及后续可以发挥的文章。

吕惠卿这是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啊!

赵昭心里很清楚,如果出面营救。那么御史台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哪怕是穿凿附会,也一定会定苏轼一个谋反大罪。然后再把自己牵连进去,哪怕是秦王,哪怕是大宋皇叔,哪怕与皇帝之间的争斗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但此时,赵昭的身份还只是臣子。一个臣子牵连进了谋反。大不敬的案件,这对声望和实力都是巨大打击。

倘若计策得逞,按照他们的预期的结果进行,即便是不能问罪处置。秦王也必然会一蹶不振,过去一切的努力,所有的基业。大好前程全都会付之东流。

袖手旁观?这样是能撇开嫌疑。但很可惜,赵昭不能这样做,也不会这样做。

这是一次与赵顼的公开交锋,朝野上下都密切关注此事,对后面的局势发展有重要意义。倘若输了。秦王的威望就要大打折扣了,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最关键的是。苏轼是自己人,是连襟的姐夫。

堂堂秦王,倘若连至亲都无法保护,又如何有资格面对百官呢?还有谁会相信他?支持他?

所以此事对赵昭而言有些棘手,苏轼是必须要搭救的,只是该怎么救?才能不留下话柄呢?

明知道对方目的,若还是大意轻敌,是为不智,赵昭不会这样愚蠢。

看来必须要想个妥善的办法处理此事!

赵昭长叹一声,眉头依旧紧皱。

就在赵昭这边冥思苦想,寻求对策的时候。

汴京朝堂上,乌台诗案的影响正在发酵,并且逐步扩大影响。

这是一件重大的案件,起因就苏轼一人,但打击面岂能这窄?

以李定,舒亶与何正臣为首的御史台官员,从各处搜集苏轼的诗文作品,并且大肆牵强附会,各种搜肠刮肚安插罪名,并且株连党羽。

一时间,受到牵连之人多达三十九人。其中许多都是旧党之人,或者与秦王方面有什么关系,哪怕是拐弯抹角的那种,也会被刨根问底。

牵连者众多,很多官员莫名其妙就糟了无名之祸,甚至连参知政事司马光都不能幸免。

去岁王安石罢相之后,苏轼曾寄赠司马光一首《独乐园》,其中写道:“先生独何事,四方望陶冶,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抚掌笑先生,年来效喑哑。”

原本只是朋友间的诗酬唱和,语句之中有对司马光的崇敬之情,当然了,也有几句客气的奉承之语。

但舒亶他们却不这么认为,硬是说此诗乃是为司马光宣传,为了其登上宰相之位而制造舆论。

司马光到底位高权重,身份和影响摆在那里,御史台倒也不敢将之怎样。对于指责,司马光则是完全不在乎,压根没听见似的。只是偶尔凝重的神色,阴沉的语调告诉众人,司马相公心理不痛快。

三朝元老出身,又做过知制诰和翰林学士,司马光焉能看不出其中的猫腻?何以会牵连到自己?很显然这是吕惠卿的手段,就是想要以此来抹黑自己,解决掉一个竞争者,为他吕惠卿能登上相位而扫清障碍。

殊不知,官家与皇太后已经定下了韩琦上位,真不知道吕惠卿若是知晓此事,会是什么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