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第3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镇北书院则是农业种植牧业,经济这两类,其他三个陪读。

    扬州书院则是理科,农业渔业,经济这三类。

    广州书院则是工业船舶类,农业,经济这三类。

    刨除掉共同科目,总结一下就是长安书院是经济政治类,洛州书院是农工化类,镇北书院是农经类,扬州则是理农经类,广州书院则是船舶农经类。

    这些共同科目也不是脑子一热就设立的,三个同样拥有农业类科目的学院,其实所研究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土质,气候,这些都是原因。

    在总结一下就是一句话,四个字,因地制宜!

    将原本没什么特色的四大书院,改制成五个具备各自特色的书院,让他们在各自的行业内可以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五大书院想互不干涉,集中所有的力量,在各自的行业内做出最大的贡献。

    简单点说,这跟军校没什么区别,就是把全军最优秀的人集中在这里进行培训,然后放出去建功立业。

第七零五章:大手笔呀() 
李元吉这个想法很大胆,大臣们听的如痴如醉。

    然后……

    大臣:搞了半天还是要立即开建广州书院啊,老夫心里有句P能说吗?

    李元吉:不能!

    大臣:好的,臣等坚决拥护陛下的决定,必将全心全力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坚持陛下提出的核心思路,一百年不动摇……

    然后……

    李元吉下的是命令,并非是跟大臣们商议的,所以,大臣们不管有什么想法,这都是白搭的,没求用。

    “将教育事业单独从礼部划出来,成立一个教育部,级别按照六部设置!”李元吉再放了一颗核弹。

    先有发展省,后又来了个教育部,削弱了礼部的权力倒是不说了,毕竟礼部手里管的方面多了去了,少这一个也不少,可是……

    P的,多出来一个同等级别的教育部又是什么鬼?

    也就是说,以后的科举什么的,全部归教育部管了?吏部和礼部只是辅佐单位?

    大臣们瞬间就不淡定了。

    不过没什么卵用,李元吉下的还是命令,没人敢违抗皇帝的命令,特别是这种有利于全国的决议。

    虽然南方人在朝廷没什么话语权,但陛下是铁了心的要发展南方的,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可一旦南方起来了,到时候那可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

    ……

    话说两边,李承光将奏折送上去以后便迟迟没有任何的动静,不过李承光也并不着急。

    广州书院也不是说建就建的,当下的首要任务,还是先把基础学社建起来再说。

    空有个广州书院,而没有足够的学生可以进去学习,建起来又有什么用?

    “真是胆大包天啊!在此之前,孤甚至不敢想象……”李承光震惊的叹气道,紧紧的握着手中的那份统计表。

    查案什么的哪有抄家来的快?官方统计的数字,只能是个保底数字,真正的数字加起来,绝壁是最恐怖的。

    而李道宗也在不断的感叹着,就算之前他统计出来至少会是五十万贯以上,可是通过抄家,到现在,他也还是被眼前的这一数字给震惊了。

    七十六万贯,这次安南的抄家狂潮中,单单只是钱财,就抄出了七十六万贯,还不算那些不动产,全部加起来的话,百万贯还是有余的。

    而这,仅仅只统计了八成左右,剩下的两成还没来得及统计,按照这个情况,能不能突破百万贯不敢说,但九十万贯是没问题的。

    抄出了这么多钱,该怎么办?

    这是个巨大的问题,要不要公布出去?不公布的话,这些钱又将用在哪里?

    现在安南的局势逐渐的稳定了下来,李承光的政策初步的成功了,但也仅仅只是稳定,这些人威望有余,但是能力却稍显不足,仅仅只能维持住现状,很多事情还需要调来的官员手把手的去教。

    不过即便如此,李承光也已经很满意了,如此大范围的清洗,总需要时间来完成的,不是吗?

    而民间也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因为与此同时,李承光全面的公布了朝廷的一系列政策。

    什么年初的时候就不在征收课赋了,什么官办工人每天最低标准已经涨到了四钱,反正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全部公布了出来。

    看到自己被那帮已经被抓起来的土皇帝们克扣了那么多民脂民膏,这帮百姓要是还帮着他们那才叫傻了呢。

    所有人都在等着太子的下一步举动,别问他们为啥知道的,因为太子令里面写的很清楚,太子正在研究如何才能让百姓过的更好。

    “殿下,这笔钱怎么办?”马周问道。

    “上缴朝廷?”李承光下意识说道,但旋即又猛的摇了摇头,继续道:“不太合适,毕竟是安南的民脂民膏,全部被朝廷拿走也不太合适。”

    现在整个安南都知道太子收了不少的钱,但是具体有多少,却没人知道,只有查案的,高层才知道总数。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笔钱不少。

    如果李承光将这笔钱都拿走,反倒是有可能会在民间落下一些坏名声,说好的要让百姓过的更好,现在倒好,直接把钱拿走了?

    “修路!”李承光想了下,想到整个安南竟然没有一条水泥路,平日里还没什么,但安南多雨,一到阴雨天气,就没办法出门了,现在手里有钱了,加上修路的成本也不高,况且父皇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影响到了李承光,所以他决定要先修路。“用这笔钱先修链接各个州县的水泥路。”

    三十二个州县,理论上需要三十二条水泥路,但实际上却需要至少多少条就不确定了,因为这些州县的分布并不是在一条直线上的,一个正方形布局的四个县,怎么修?绕一圈?

    这是肯定的,但两个对点的县要联系,只能绕路通过另一个县,这又增加了很多麻烦。

    所以,最好的方案就是先绕一圈,让每个县都可以以最短的距离达到周边两个县,然后再在中间打一个叉号,让每一个县都可以选择最近的距离。

    虽然需要花费很多钱,但以李承光的了解,加上修路技术的改进,按照大唐模式的话,修完这些路,十万贯都用不完。

    “修路是肯定的!”马周点了点头,欲言又止。

    李承光倒是将马周的表情看在了眼里,作为自己的老师,李承光自然之道马周这是在提醒着自己什么。

    但为了更好的教学,所以他并不会说的那么多,只会通过这种办法告诉自己,骚年,你遗漏了什么哟?

    然后,苦逼的李承光就只能闷头开始想了,想想看自己到底遗漏了什么东西?

    再然后,已经被马周给锻炼出来的李承光,瞬间想到了答案,于是眼前一亮,连忙说道:“铁路!”

    马周笑眯眯的点了点头,似是再说,孺子可教也。

    “要想富先修路,单单只是水泥路远远不够,铁路才是真正的战略重器,不仅仅在经济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在军事方面同样很重要。而目前朝廷正在修建郑州通往广州的铁路,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连通,但我们提早准备一下,先将安南至广州的铁路给修通,如此一来,一旦中线南北铁路修成通车,便可直达安南。”李承光兴奋的说着,他抓到了重点。

    航运是很好,但航运有一个问题,速度太慢,虽然更经济,运载量也更大。

    但是航运却不能直接将安南与长安连接在一起,铁路却可以,而一旦这条铁路修通,长安前往安南的时间会直接缩减一半以上。

    无论是对于经济,还是对于军事,这都很重要。

    想想看,通常情况下,安南若是爆发战事,需要先将情况传到长安,然后朝廷在调兵,再支援。

    调兵需要时间,也要由近至远,但是距离最近的地方却不会来支援,他们要防止崩盘,战场被扩大,所以他们做的是警戒,随时准备防御,而调来的是他们身后的军队,只有身后的军队过去了,他们才有可能会上前线。

    然后才是其他地区的精锐,就按照正常的流程,这一套走下来,当主力精锐到达战场的时候,往往是在两个月以后到三个月的时间。

    没办法,这就是古代通讯,交通落后的最大问题,在早一些的时候,放在三国那会,围着一个城打半年都不是没发生过。

    加上有随时准备战斗的机动部队,按照当下的情况,机动部队来到战场大约需要战事爆发后一个半月左右。

    但是现在,当铁路开通以后,一个月以内,朝廷便能将主力精锐接连不断的送到前线。

    这意味着什么?

    兵贵神速,这还用讲嘛?

    “殿下,朝廷来了信件!”

    李承光接过信件,直接拆开看了起来。

    “马相,这是陛下给您的信件!”

    马周愣了下,没想到还有自己的,而且还是单独给的。

    于是,马周也接过信件看了起来。

    信笺上的内容并不多,所提的内容,就是他们刚才说的那些,不过李元吉却比较有耐心,而是告诉马周,这事他自己知道就可以了,如果等他们离开的时候,李承光也没主动提起这些事,那就由他来提醒一下。

    还是当爹的想好好锻炼一下儿子的处事能力,马周能怎么说?我咋没个好爹呢?不过有个赏识自己的皇帝好像也不错哈……

    “二位老师,父皇同意了广州书院的申请,而且手笔还不小……”看完信件,李承光难以掩饰自己的兴奋,直接将信件递给了两位老师。

    这封信说的明显比给马周的那封更多一些,总结下来也就几点,一,收缴的赃款,将二成上缴国库,余下的留在安南作为发展所需,具体用处,太子做主。二,广州书院可以开始做规划,并且建设了,新的广州书院将要涉及的科目等等,也都详细的列举了出来,并且直接告诉了他们,六个科目,将要去到广州的学生以及教员,行政人员等等,总人数大约在七千人左右。

    如果考虑到整个南方也即将加入科举这个大家庭的话,广州书院的规模,至少需要按照一万人的标准去建设,而且还要建设配套的教员配房。

    “真是大手笔呀!”马周与魏徵两人对视了一眼,相互间看到了对方的震惊。

    他们以为要从头来过,没想到李元吉直接搬了座大山过来,还没有影子的广州书院,已经成为了五大书院之一,问题还不是徒有虚名,而是实实在在的,实力上绝对牛逼的不要不要的。

第七零六章:成长() 
四大书院将被拆分为五大书院的消息很快就被透漏了出去。

    自始至终,朝廷似乎就没有考虑过要隐瞒这个消息,当李元吉做出决定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教育部从礼部独立出来。

    这个虽然看似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整个事情操作起来并不复杂。

    从礼部尚书开始,尚书掌管整个礼部的大小事情,下面分设两位礼部侍郎,各自掌管礼部一半的事情。

    这两位就是尚书的助手,他们要做的,就是将各自负责的事情做好,然后向尚书汇报就可以了。

    他们的工作可以是这种方式,下面的工作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呢?

    事实上,再往下,每一个分类,都有一批专一的人手在负责,这个从一开始就有了,行政制度改革之后,将这种制度更彻底的贯彻了下来而已。

    所以,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分管学校的这个部门给独立出来,然后再将科举司合并过去就可以了。

    科举司没有大佬负责,最高负责人是负责工作的侍郎石进。

    于是,石进又被任命为教育部尚书,等于是从侍郎跨过了尚书这道门槛,虽然是教育部,虽然手中的权力被削弱了,但尚书这个名字可是实打实的,而且还被额外允许进入了内阁。

    这等于是突然间砸下了一块巨大的馅饼,石进是最适合的人吗?

    未必,但是就眼下的情况来看,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这个位置了。

    朝廷也没有时间去等新人上手,没有时间去给他们发育,朝廷要的是来之能战的大臣,石进恰好符合这一要求,然后就有了石进突然间晋升的结果。

    能够被单独列部的,目前为止只有一个发展省,一个教育部,发展省的作用已经不用多说了,整个大唐都知道,大唐的发展规划,几乎都是这个部门在负责的,他们让发展哪里,哪里就可以发展起来。

    而教育部的权力虽然没那么大,但能够被单独列部,也能够显示出李元吉对于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

    因为都是现成的人手,办公用地稍稍转一下就可以了,整个教育部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进入了正常的工作。

    而另一边,则是让各大书院开始做准备,一是统计,二是做好搬迁准备。

    对于学生来说,即将毕业的倒是没什么好说的,可那些刚来的,或者即将来的,这个时候可就P了。

    能够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那还好说一些,虽然远了点,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可万一去了广州那鸟不拉屎的地方该怎么办?但是现在这情况还特喵的不去不行,除非不选择这个科目,但那就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全部白费了,还要去跟其他人进行更激烈的竞争。

    广州书院除了距离远了一点以外,实际上师资力量并不差,四大书院整合之后,五个书院每一个都是吊炸天般的存在。

    不管外界怎么看待,但是对于大唐而言,四大书院拆分为五大书院,对整体是有利的。

    好在这件事情也不是说办就能办的,五座书院相差甚远,且广州书院还没有进行选址建设,所以一时半会儿的还没办法开始。

    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准备。

    提前划分好各个专业的去处,然后就是等,等广州书院建好,等中线铁路修通。

    ……

    神元十一年悄然无息间已经来到了尾声,这一年之中,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而整个大唐的目光,也第一次的从北方转换到了南方。

    这在以往,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李承光在安南待了四个月的时间,将整个安南官场掀了个天翻地覆,一片哀嚎。

    但是民间百姓却对于李承光的风评很好,没人希望贪官满天飞,没人希望这些人可以在这里肆无忌惮的去搜刮民脂民膏。

    安南的生活,也在一点点的发生着改变。

    水泥路开始出现在了安南,出现在了各个州县之间,将其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铁路的线路已经做出了规划,其实也没什么好规划的,有现成的路线,只需要测算一下就可以了。

    李承光从安南离开的时候,铁路的建设也已经开始了,不过还没有正式的开工,只是在做前期的准备,等着内地运来一些所需要的设备,提前招募好工人,提前培训学习。

    为了节约开支,培训期间是没有工钱的,但是管饭,只要培训后合格,可以正式工作的,自工作日开始,每人每天四钱的工钱。

    即便是这样,安南的土著们对于朝廷依旧是感恩戴德。

    修路需要人,修铁路也需要人,这两个大型工程一上马,为安南提供了至少三十万工作岗位,对于一个工作岗位不足十万的地区来说,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平均每十个人就有一个可以找到工作,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

    况且还要排除掉老弱病残以及广大妇女同志,适龄青年中,基本上每两个人就有一个工作岗位在等着。

    广州书院要开始建设,这又为广州地区提供了不少的工作岗位,安南上缴朝廷的二十万贯,被直接用作广州书院的建设。

    而余下的钱,李承光将其用来修水泥路,修铁路,修建各州县的学校,甚至到了走的时候,这笔钱还剩下将近五十万贯。

    不是他不想花,而是对于这么一个地方而言,让他们突然间感受到过于激烈的幸福,未必是件好事。

    于是,这笔钱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基础建设,一部分用于教育。

    李承光回到长安的时候,整个人黑了不少,但是看起来却更健康了,一副小小的身躯内,却盯着一个成熟的目光。

    此行对于李承光也是个不错的历练,到底历练了哪里?提高了哪些?李承光自己也说不来,但就是感觉整个人成熟了不少,看待问题的思路也改变了不少。

    过了这个年,李承光也将跨入十三岁的年纪,这个年纪不大也不小,对于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来说,这个年纪已经很懂事了,可以帮助父母下地干活,也可以照顾弟弟妹妹,甚至有些人已经开始说亲了,更先进的,甚至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代了。

    都说后世的小孩早熟,但现在李元吉却不这么看,亲身经历过后才明白,后世的小孩是身体上的早熟,而古代的小孩,是思想上的早熟,贫穷,让他们不得不拖着幼小的身躯扛起肩膀上的责任。

第七零六章:远航() 
茫茫无际的大海上,缕缕黑色的烟雾腾腾升起,随着微风四处飘散着。

    它们似是想要挣脱大自然的束缚,似是想要一飞冲天,可却始终无法躲开那该死的气流,当它们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黑色的烟雾便开始逐渐的消散,然后彻底的消失不见。

    庞大的船队,将沿岸的土著吓的不轻。

    不过吓了也就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如今的大和国,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了,物部家族与苏我家族之见的旷世大战,因为大唐的暗中捣鬼而进行的惊天动地。

    拒不完全统计,十年间,大和国因为这场战争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四百万,这几乎已经是大和国一大半的人口了。

    这场战争几乎已经不可能在打下去了,可是现在,他们没有办法,双方已经杀红了眼,甚至连天皇都成为了摆设,不对,天皇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或许早就死了。

    经过之前的狂妄,物部家族现在变的谨慎了不少,但是没什么卵用,苏我家族得到大唐的支持力度,依旧不小。

    甚至连之前被唐军淘汰的火枪,也都出现在了大和国的战场上,虽然性能落后,但经过训练,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