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第3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在投资方面,也会节省很多。

    现在为了避免长途运输而带来的各种损耗,工部只能采取间隔五百里的距离就修建一座配套的材料生产作坊,虽说修建完以后各地也能够继续使用。

    但问题在于,各地本身就有这些作坊,真正能够投入使用的,数量并不多。

    一是因为各地本身就存在一些相同的作坊,哪怕规模不够大。二是工部为了避免资源的过多浪费。

    所以现在就是一个配套的工坊到了一个地方就死命的生产,生产出足够支撑这个距离内所有材料使用的需求,甚至超出一部分。

    之后就将整个配套工坊拆掉,然后搬到下一个地方继续组装起来生产。

    但是有了卡车,就完全不用这么麻烦了,设备什么的搬运一次也不容易,途中更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人力。

    根据之前的经验,每搬家一次,工部就需要为此支出将近十万贯的费用。

    而且频繁的拆装,对设备自身也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工部那边已经拿出了结果,现在的工坊,最多再拆一次,下一次的话,能不能正常运转都是个问题。

    如果可以的话,这些卡车绝对可以避免工坊来回的搬迁,一段铁路建设下来,单是搬迁费用就达到了几十万贯,而用卡车的话,完全可以提前运输物资到那里准备使用。

    在众多大臣的提议下,李元吉也亲自登上了一台卡车体验一番。

    李元吉身份在那里摆着,所以他登上的是体格最大的那台。

    驾驶舱的布局很简单,简单到连个座位都没有。

    蒋田完全参考了轮船上的舵盘设计,在卡车上也同样装了一个舵盘,驾驶员就站在正中央的位置,视线的确很好,盲区什么的也很少。

    左手边就是控制蒸汽的阀门,当然没有后世那么先进。

    离合,油门就不用想了,那玩意儿是什么都没人知道。

    要想驾驶这台卡车其实并不难,反而很简单,一共需要两个人来操作,一个是驾驶员,负责操控舵盘和阀门,一个是副驾驶,说白了就是烧煤的。

    不过跟火车有些不太一样,这个烧煤是从上面丢下去的,通过内部预设的坡度降低一下速度,防止火势被砸灭。

    而且烧煤的数量和频率也不高,后面的煤仓设计也有些让人眼前一亮。

    卡车不是火车,不可能专门带着一个煤水车,所以在卡车上,就将其设置成了一个专用的煤仓,在前面单独设置了一个水仓。

    煤仓加煤需要从上部添加,加满后在上面盖上一个倒扣的盖子,固定好以后,可以防止雨水进入,而底部则是一个漏斗形状,距离地面大约有三十厘米左右的距离,口子很大,直径大约在三十厘米左右,打开口子之后,煤块会顺着落下,然后拿特意打造的煤斗产一些倒进去就可以了。

    因为蒸汽机小,所以对煤的需求量也并不如火车那么大,同样的,因为蒸汽机小,所以升温特别快。

    点火后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卡车便可以缓缓的移动了,当然,速度非常慢。

    虽然驾驶这样的卡车非常简单,基本不需要什么太多的操作,可是李元吉看着也是非常费劲儿的。

    特别是驾驶员,绝对比烧锅炉的那个更累,有多累?看看现在驾驶员的形象就知道了。

    卡车刚刚行驶了没多久,拐了几个弯而已,驾驶员的额头上便布满了汗水。

    虽说随着锅炉内温度越来越高,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对于驾驶员来说,转弯就是最大的痛苦。

    首先在转弯前,他要关闭进气阀门,同时打开放气阀门,避免锅炉内压力过大而产生危险。

    然后就是生扳硬抬的转动舵盘,因为舵盘是直接利用齿轮来带动前面两个轮子的,而轮子着地的情况下,又是特别的沉,即便是在行驶起来,这个力度会有所减小,但想要长时间的控制依旧不是个容易事。

    没有任何的液压辅助装置,甚至不知道下面的齿轮那里有没有添加润滑油去辅助一下,反正,这个车开的时间长了,绝对能把人给累死。

    而且,这个舵盘是参考了轮船设计的,比直上直下,它又多了一个转弯,需要走一个7字形,无形中又增加了一些难度。

    “朕来试一试!”李元吉想体验一下看操纵这个到底有多费力。

    驾驶员犹豫了下,甚至李元吉身边的马五也犹豫了下,但终究还是没有开口制止,不过马五却是直接站在了阀门旁边,同时制止了副驾驶继续添加燃煤。

    李元吉是练武出身的,尽管这些年来身上的武艺丢了不少,但该有的锻炼可是一直没少的,所以他的手劲儿其实也不算小。

    操纵着舵盘转了几圈,似乎比想象中的省力一些,但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也绝对算不上什么省力,按照当下的这个情况,即便是李元吉自己来操作,别说连续的三个时辰,能坚持两个时辰就算不错的了。

    “你来试试!”只是体验了一下,李元吉便没了兴趣,接着让马五也来体验一下。

    恩,马五的操作倒是灵性了不少,而且也省力了不少,看起来这点消耗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速度什么的就不说了,大家都是生手,也不敢开的太快,但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个并不是最快的速度,甚至之前阀门都是只开了一点。

    即便满载的情况下能有这个速度,也比马车要快的多,而且这玩意儿是烧煤的,喝水的,对粮食的需求等于零,这是最大的好处。

    操作了一番之后,马五便让出了驾驶位,他是来保护李元吉的,不是来尝鲜的,体验一下就可以了。

    当然,体验自然不可能是单纯的体验,提点意见是肯定要有的。

    “有点沉,而且是一直站着的,短时间内或许没什么问题,但军队用的话,有时候连续跑上几天都是有可能的,这样一直站着,加上舵盘这个操作力度,正常人怕是很难长久操作。”马五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虽然自己操作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这体格的,这是给大多数人用的,而不是给他自己用的。

    五台卡车排成了一排,自然是李元吉打头,试验场内没什么危险,这个时候也没多少人敢走在李元吉前面,虽说按规定是必须要有人走在前面的。

    五台卡车围绕着试验场跑了一圈,最终在起点的位置停了下来。

    一帮大臣们一个个兴奋不已的跳下卡车,尽管现在还有很多的缺点,但他们依旧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甚至,工部那边已经开口了,只要能够解决刹车的问题,能够批量建造的时候,工部会先购买一批。

    房玄龄也表示会督促橡胶坊那边尽快解决车轮的问题,毕竟这个磨损速度,还是很难接受的。

    现如今,橡胶并不便宜,主要是运输距离太远了,而且还没有通火车,这就增加了很多的成本。

    每一个大臣都有自己想说的,自己想的问题,可就是没一个人想到正点上。

    显然,他们都体验了一把,也意识到了卡车的作用,例如程知节,甚至都在期待着战马退役了,一台卡车就能运上不少的士兵,而且还比战马安全的多。

    最重要的是,不用他们操心,在上面可以睡觉休息,对行军的疲劳减少到了最小,同理,部队可以携带的物资更多了,补给也更方便了。

    最后还是李元吉提出了改进的建议,目前来看,除了蒋田自己提出来的那些问题以外,李元吉能提的也就两点。

    一个是方向盘,要想办法让操作更省力一些,一个是安装一个固定的座椅,防止颠簸路段影响驾驶,甚至可以安装一条安全带来固定驾驶员。

    蒋田则是记下了李元吉的意见,并且表示会尽快解决。

    虽然有着各种的问题,但整体上来说,这一次的试车,结果还是皆大欢喜的,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六二八章:你们都落伍了() 
    从试验场回来之后,李元吉就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

    如何给正在劲头上的大唐降温。

    这是一个很复杂,很麻烦的事情,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现更坏的结果,可若是不去干预,最终又会发生什么情况?

    李元吉能够想到的,必然是失控,而给他做出警示的,是二战时期的日本。

    到了中后期,日本几乎已经彻底的失去了控制,一些野心家更是可以违背上级的命令,甚至是做出逼宫的举动来。

    虽说两者的情况不一样,可其中的一些道理还是有些相通的。

    “步子放缓一些?”马周紧紧的皱起了眉头,认真的思考着这个问题,整个内阁之中,也唯有他最熟悉这些情况。

    整个大唐的发展规划,都是由马周制定出来的,而发展省如今的地位,已经与其他三省平行了,甚至隐隐的还有超过他们的趋势。

    不过四省各有各的职责,在各自的领域里,他们都是巨无霸一般的存在,相互之间虽有竞争,可这种竞争却并非是直接的竞争。

    领域不同,着重的方向也就不同,取得的成果必然也会不同,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几者是没什么可比的。

    但是要让发展的步子放缓一下,这对于马周来说可是一个较大的打击了。

    “陛下,现在虽说有些地方已经算是发展起来了,可更多的地方还等着发展呢,把步子慢下来,是不是有些不太合适?”想了许久,马周也找不到一个放下脚步的理由。

    每一个地方的发展,都有一个既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并不会被设置的太高。

    更多的,还是战略方面的建设,一但达成目标,发展省就会将精力放在其他的地方,这个地方便会由地方接手去负责。

    就目前来看,情况还是很不错的,而且马周的这个方案,也是尽可能的避免了一家独大的现象,并没有说扶持哪个地方,就一口气让他们成为第一这种行为,无非就是按照远近,以及具体的地方情况来决定先发展哪个,后发展哪个而已。

    而在这个基础上,马周又将目标重点的放在了铁路沿线以及漕运线路沿线地区,这些地方现在或者将来都有交通优势,所以是必须要先发展的。

    “是该停一停了!”房玄龄却很认同李元吉的话,事实上早在几个月前,两人就已经谈过这个话题了。

    不过最初不是这么直接的谈,是房玄龄提出了一些发生的问题,真正让李元吉做出决定的,还是这次的卡车事件,这事并不大,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事一件天大的好事。

    可李元吉却看出了其中的危机,房玄龄也看了出来,只不过没有明确的提出来而已。

    “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一味的埋头去发展,更多的应该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到这些问题消失大半的时候,再去适当的提速,然后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房玄龄说着自己的看法。

    而意思则是,如果一味的埋头发展,而不去管理那些发生的问题,最终这些问题会越积累越多,到了最后会到想去解决都很难解决的地步。

    而那个时候,大唐又将怎样?

    最坏的结果,肯定是一个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突然崩塌,稍好一些的结果也会是因此而大伤元气。

    说的在直接一些,现在是初步阶段,根基一定要打稳,不能为了进步而进步,要有目的的进步,有方向的进步。

    “玄龄此话甚合朕意,这些年来,发现的问题也有不少了,各个衙门都存在着各种大小不一的问题,虽然很多也都解决了,但朕看到的,却是依旧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掉,最重要的是,思想并没有跟上现在的实际情况,如同是一个十岁的孩童,拥有了二十岁的身体,朕不敢想象,一个成年人去做出孩童的幼稚举动。”李元吉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现在的大唐,如同一个暴发户一样,从上到下,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程度的自我膨胀着。

    手里的确有货,自身的实力也很强大。

    可无论怎样,一个不能摆正自己位置,摆正自己心态的人,早晚有一天是要完蛋的。

    一个国家也是同理,想要走的远,走的稳,就不能去急于一时,发展,必须要是全方位的,思想可以超前,就好比刚登基的时候那样,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办。

    但思想绝不可以落后,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出现了自我膨胀的行为。

    虽然没人嘚瑟到站在大街上去炫耀,但每一个人的心里面,或多或少的都有这种想法,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

    “可是贸然停止发展,对于朝廷来说也有不小的影响,虽说这些并不算什么大问题,可解决起来终归是有些麻烦的。”萧���遄琶纪匪底拧?

    “一方面,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让大家冷静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发展未必就要停下来,只不过朝廷可以转移一下重点。”李元吉接受了萧�奶嵋椤?

    突然停止,的确不好解释,甚至会给人一种错乱的感觉。

    但停下来又是必须的,当然不能是全部的停止,萧�岢稣飧鲆晌实耐�保�钤��鸵丫�氲搅擞Χ缘陌旆ā?

    “军队方面维持每年增加一成预算的速度去发展,商业方面要加强监管,支持的力度要适当的减小一些,科学院那边的话……”李元吉停顿了下来,认真的考虑了下,最终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朝廷支持的经费减少一半,其他各个衙门,经费一律减少两成。余下来的经费,全部用于修路!”

    “修路?”

    大臣们还没从这个巨大的打击中清醒过来,李元吉便给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

    修路有好处吗?有,好处很大。

    可是修路又是必然的吗?未必。

    以前的路,现在也能走,虽说不如长洛官道那样舒坦,但只要不是雨雪天气,走起来没有任何问题。

    铁路的建设也正在火热的进行着,按照目前的规划,十年之内,一条玉门关至海州,一条幽州至交州的铁路就会修成通车,这是一横一纵两条主干道,二十年内,完成三纵三横的铁路建设。

    基本上可以肯定,二十年后,整个大唐的铁路网络将会是四通八达的。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往后,大唐的财力就越强,技术经验也就积累的越多,就可以同时支撑多个地区同时开始建设。

    可这不是原先定好的战略目标吗?所有的计划都已经大致的做了出来,接下来只需要按年去规划一些细节方面的就可以了。

    但是很显然,李元吉所说的修路,绝对不会是单纯的指铁路。

    铁路虽然很方便,但铁路并不是万能的,一个国家不可能只有铁路而没有官道。

    长洛铁路开通了很长时间了,长洛官道的人流的确是减少了一些,但现在依旧很热闹,正在使用的人依旧很多。

    所以,大臣们下意识的就想到了李元吉口中的修路,必然是大肆修建水泥官道。

    “陛下,修路这个事……臣觉得不如集中精力,先修铁路再说,毕竟铁路的作用要远大于水泥路。”工部尚书陈叔达纠结的说着,李元吉的意思很明显的是要增加工部的工作,可只是一条铁路,工部就忙的不可开交了,哪有功夫再去分人出来搞水泥官道?

    虽然水泥官道有很多的好处,比如说建造速度快,造价低等因素,可却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进来,铁路有二十多万人,水泥路这边参与的人只会多而不会少。

    费用倒是不用担心,其他各部省出来的省一省也勉强够用,但还是那句话,他哪有那么多人去做这个事?

    而且,还有个问题,水泥路需要用到大量的石子和大沙,之前的长洛官道就出现了一些问题,经过对比后发现,有些地方的石子和大沙是不能用的,这也就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不能就地取材,就只能从更远的地方运输材料过来,这又会耗费更多的精力。

    “子聪呐,这就是朕担忧的地方,这也不仅仅只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朕基本可以肯定,在座的诸位,或多或少的都有些问题。你们的思想,还没有跟上现在大唐的实际情况。所以说,即便有更好的已经放在了你们的面前,可你们依旧无法去重视它,不知道该怎么去用它,并且用好它。”李元吉有些无奈的摇头道,他从未跟大臣说过这些话。

    因为以他的身份,一但说出这句话,听到的大臣,第二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请辞。

    性格忠烈的唐人,思想高傲的唐人,最受不了的就是这种质疑,一但皇帝质疑了你,请辞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留下来才是最丢人的。

    所以这一次李元吉带上了所有人,而不是针对陈叔达一个。

    “陛下说的是卡车?”陈叔达先是一惊,但听到并不是针对自己一个,也就放下了心,疑惑着问道。

第六二九章:你歪楼的本事朕服() 
    卡车?

    卡车是不错,那个大家伙能够运的东西也不少,可仅仅只靠着一个卡车,就去修那么多的路,恐怕有些不太合适吧?

    而且,修路哪有那么容易?

    就拿长洛官道来说,一部分是在原官道上直接翻修的,一部分则是直接新修的,整体而言,新修的长洛官道距离更近了一些,而途中也架了几座大桥,如果没有这些桥,肯定还是要走原路去绕的。

    费用虽然不高,但问题在于太耗费时间和精力。

    “卡车难道就只能用来运载材料吗?”李元吉有些无语的说道。

    说这帮人是榆木脑袋还真是有些看不起榆木了,虽然李元吉也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他们的思维一时间还没有转变过来,想不到这一点也是情有可原的。

    可现在科技已经算是发达了吧?

    至少比起以前来说是这样的,而且很多东西的通用性也已经展现了出来,为什么就是想不到呢?

    是真的想不到?还是不敢想?或者根本就是懒得去想?

    李元吉觉得自己好像是有些受够了,他不想再去引导这些人了。

    有些郁闷的接着开口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