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李承光这些年来的表现,也很让人喜欢,无论什么时候,都很有礼貌,无论面对皇后,还是这些嫔妃,或者是那些弟弟妹妹们,李承光都做到了身为长子应当做的义务。
一个七岁的小屁孩能做啥?
放在穷的叮当响的山村里,你看一个七岁的小屁孩会做啥?
宫中不是小山村,但两者的环境却极其相似,虽然是两个极端。
加上李承光天资聪慧,又有皇后这块天然盾牌作为支撑。
争储?算了吧,真以为宫斗是那么容易的?两者根本就不在一个级别上。
就像之前李建成,李世民二人之争,李渊难道就有这三个孩子吗?
当然不是,成年的孩子还有一大堆呢,可其他人怎么不站出来争一争?
不是不想争,而是没资格争,他们只要敢站出来,先不说这三位会怎么反击,就是大臣们都能一人一口唾沫把他们给淹死。
争储的前提是,同为嫡出,或嫡出全部死亡,这时候庶出才有资格进入这一行列。
但这么说的话还是有些牵强,除非皇后也死了,而皇帝没有立后的打算。
不然的话,皇后过继一个到名下,那么他就成了嫡出,在身份上占据了天然优势。
所以说,别把宫斗想的那么简单,或者那么难,想要发起一场宫斗,争储之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而且有争斗能不能开始,要看皇帝是什么想法。
皇帝想,就能争起来,皇帝不想,那就争不起来。
七岁的李承光,身上已经颇具一副小大人的姿态。
“朕听说你前些日子打了老二?”李元吉轻轻嗯了一声,头也不回的问着。
青禾则在继续帮着李元吉打扮着,她搞不清楚李元吉的心思,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儿臣确实打了二弟!而且还不止一次,儿臣甘愿受罚。”李承光倒也没有否认,直接光明磊落的承认了下来。
“不止一次?”李元吉微微皱了皱眉。
老二是玉儿所生的,与李承光相差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现在所有皇子中,只有他们两个是最大的,年纪最相仿的。
再往后,老三才五岁不到,所以老大和老二倒是成了一群孩子头,跟个小大人似的。
李承光打了老二,这事李元吉倒是听过,但当时也并未放在心上,后来也没人再提起,他也就忘了。
只是现在情况不同了,李元吉又想起了这件事情,所以便问了起来。
但他没有想到,两人竟然不止一次打架。
“如实道来!”
“诺,父皇,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日五弟告诉儿臣说二弟偷吃了芈儿最喜欢吃的糕点,而芈儿又哭闹不止,儿臣气不过,便去找二弟理论,想要让二弟给芈儿赔礼道歉,结果二弟拒不承认,理论中,儿臣便与二弟动了手,是儿臣冲动了,不该与二弟动手的。
第二次是在此事过后的第二日,儿臣觉得前一日的做法有些不妥,便去找二弟赔礼道歉,结果正巧见到二弟在欺负五弟,原因是前一日的事情,是五弟告的密……”李承光将几次打架的原因以及过程一一道来。
有处置不妥的地方,也有身为长子必须要站出来的地方。
老二虽然排行老二,但却改变不了他庶出的身份,实际上在嫡出面前,老二是不占任何优势的。
但一个小小的孩子,就做这些‘欺男霸女’的事情,的确也有些不太像话。
从这一角度来看,李承光的做法并不算过,而且这也是他身为长子的责任与义务。
“此事你母后是如何处置的?”李元吉继续问着,他对后宫的事情了解的太少了,只知道后宫一片和谐,却不知在这和谐的背后,又有多少故事的发生。
“母后训斥了儿臣,罚儿臣写了检讨,给二弟和玉姨道了歉。不过二弟却被玉姨给收拾的不轻……”李承光低声的说着。
这算是两败俱伤吗?可自那以后,二弟却很少再跟自己说话了,而且就连学习也不怎么上心,成绩?
算了,还是不提成绩了,伤心……
“如果此事你母后不管,让你自己去解决,你打算怎么办?”李元吉继续问着,对于儿女的管教,自己操心的并不多,一眨眼孩子都这么大了,自己好像才刚想起来这么回事。
作为一个皇帝来说,自己或许是优秀的,可作为一个父亲来说,自己好像又是不合格的。
为什么会忽略?为什么会成这样子?
李元吉也说不上来,反正就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各种各样的理由,然后一眨眼,就到现在了。
“儿臣会继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二弟,毕竟二弟本身来说,脑袋其实也不笨,只是没有用对地方,如果实在行不通的话,儿臣会关二弟的紧闭,或者将二弟送去禁军待几个月。”李承光想了下,说道。
听着李承光越来越成熟的想法,李元吉有些意外。
一个七岁的孩童,就能有如此的心智,到底该怎么形容呢?
天才?还是打小就心机深?
但从这件事情的本质上来看,李承光的态度还是很让李元吉满意的。
至少,他已经成功的进入了长兄这个角色,也很好的诠释了长兄如父这四个字的含义,不但为亲妹妹芈儿出头,还为庶子老五出头,这一点是最难得的,也是李元吉最希望看到的。
虽然两者仅仅相差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但两者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是李承光说老二脑袋并不笨,只是没有用对地方。
宫中的教育是最好的,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特别是在皇子的教育问题上,一但出现这种问题,老师会立即与皇后联系,并说明问题的,而且老师也不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因为这只会证明他的教育能力有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依旧出现了,那么最终的可能,也只有两个,一是李承光在说谎,二是玉儿在作怪。
两者不论是哪一个,都有站的住脚的理由和依据,在李元吉这个位置,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都能成才,而在李承光这个位置,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兄弟会被人指着说不行,而对于玉儿来说,或许她只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平平安安的长大,不要牵扯到某些事情。
毕竟玉儿也算是亲身经历了玄武门事件的主人之一,虽然当时他只是侍女,但生死之间,可不在乎你是不是侍女。
玄武门事件的导火索是什么?
李渊的优柔寡断?还是三个儿子的演技太高明,骗过了李渊?
都不是。
直接导火索,是因为这三个儿子都太优秀了,优秀到每一个人坐了皇帝,都可以给大唐带来不一样的改变。
没人愿意服输,没人愿意成为那个失败者,然后经过日积月累,就有了玄武门。
父子二人的谈话,并没有影响到青禾手中的动作,虽然听着有些不明所以,不明白李元吉为什么会在自己的寝宫来教育自己的长子,但这件事情,还是让青禾感觉到有些不太正常。
结果就是,李元吉看了眼镜中的自己,已经装束完毕,便直接站了起来,跟青禾道了个别,又悄悄的安慰了几句,这才朝着李承光说了句:“今日你随朕去内阁。”
第五四八章:储君人选()
上位者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有可能引来一场风波。
李元吉带着年仅七岁的李承光进入了内阁,这对于整个大唐来说,却是极为震惊的消息。
其政治意义早已超出了这件事情的本身,至于参观什么的说法,还是趁早洗洗睡吧,皇帝没那么闲,大臣们也没那么多心思去往这方面想。
内阁,朝会,当下朝廷活动最重要的两个地方,前者为重,后者为辅。
在当下朝政制度中,因为各衙门各司其职,负责管理各衙门的人,都在内阁之中。
所有衙门有事要汇报,都必须先找各自的上司衙门,然后由上司衙门在内阁会议中提出商议。
而朝会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每月一次的例会,目的并不在于开会,而是在于勉励那些大臣,给其他人一些希望,同时给他们一些竞争压力。
而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在于,各衙门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办正事,而不是将半天的时间用于上朝。
早朝制度最早起源于什么时代已经无从考据,但真正成为定制的,是在汉宣帝亲政以后,将其定为五日一上朝。
唐制袭成隋制,到了李世民登基以后,改为每日一上朝,李元吉在改革之前,也是每日一上朝。
这样一来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不仅仅只是皇帝的时间,还有大臣的时间。
而内阁制度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每十日只需半天的会议就可以解决问题,如遇急事,也可直接找到皇帝,或者申请召开临时会议来商讨。
这套制度弹性很大,同时也很严谨,一切规矩,都是根据需求来制定的。
所以,大臣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干正事,皇帝除了干正事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得以去偷闲。
内阁会议,就是当下唐朝最重要的一个会议,每逢内阁会议召开,商讨的必然是关乎大唐决策的大事。
平时开会的时候,更是被禁军里三层外三层的保护着,闲杂人等一律不准靠近,周围百米以内,更是严禁喧哗,甚至一些不是特别紧要的事情,都要停止,以确保内阁会议不受任何形式的打扰。
而今日,李元吉竟毫无征兆的将李承光给带了过来。
李承光是谁?
李元吉的名义上的五子,实际上的长子,按照古制,李承光就是太子的第一人选,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排资论辈,在这个时代还是很重要的,除非长子不成器,否则的话,哪怕他就是个平庸之人,没有什么太多的闪光点,不说日后当不当的上皇帝,这第一个太子,绝对就是他,这是跑不掉的。
带着皇子亲政,其意义在于何处,这还用多说吗?
之前大臣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上奏皇帝册立太子,毕竟太子这个事,是越早确定就越有利的。
这样的话,整个国家都可以趁早的进行资源划分,将更多的资源朝着太子倾斜,以培养其成为储君的能力。
但当时考虑到李承光年纪还小,大臣们只是私下里讨论了下,便否定了这个想法,毕竟李元吉也没有任何的迹象要册立太子。
于是,这一次的内阁会议更是出奇的平静。
原本该有争论的地方,该有吵闹的地方,大臣们都暂时克制了下来,只是平静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以及意见,大家都在心平气和的讨论,很少出现往日那种争的面红耳赤的场面。
讨论了几件事情,又宣布了组建审计省,以及一系列任命的事情,会议便早早的结束了。
当然,皇帝虽然带着李承光离去了,但是大臣们却并未急着走。
刚才为什么不吵?为什么不骂娘?
不是为了讨好接下来可能被册立为太子的李承光,而是不想让李承光第一次参加内阁会议,就在心里留下一些阴影。
有些事情,是要循序渐进的,这很重要。
“陛下这是给咱们吃了颗定心丸呐……”萧瑀难得的主动发言道。
“是啊,现在这个时间点刚刚好……”房玄龄也跟着附和了句。
册立太子,册立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太子,一个储君那么简单。
同样的,册立太子还是在给天下吃了一颗定心丸,国有君有储才算是完整,虽然现在大家也很有干劲,可册立了太子以后,这心才会真正的踏实下来,也会让大家心中奋斗的这个方向更加明确。
三十一岁的李元吉,在位时间至少还有二十至三十年以上,而那个时候,太子李承光也不过二十七或者三十七,就算再晚一些,影响也并不大。
一旦太子成人,且孩子也已经长大,皇太孙就会被当做未来的第三代储君进行培养,储君断代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个所谓的断代,并不是表面上的这个断代,而是指新君即位的时候,能否拥有短时间内掌控朝政的能力作为评判标准。
如果有这个能力,那么新君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梳理朝政,接下来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如果没有,则很有可能会被奸臣所迷惑,从而对国家带来巨大的恶略影响。
七岁开始培养储君,这个时间点并不晚,刚刚好,而且就算是储君表现的不行,也还有机会更换储君,这才是越早确定储君,就对国家越有利的原因所在。
新君的选择,往往意味着一个国家到底是走向兴盛还是衰败,时间能够给出答案,一个没有才能的人,在太子这个位置上是坐不稳的。
太子虽然闪耀,但也会聚集更多的目光,根本就容不得他去犯错,所以,能否承受这个压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不要觉得当上了太子就可以当上皇帝,当上太子,仅仅只是朝着成功又迈进了一步而已,如果说前面只是需要走些泥泞的道路,那么现在,就需要上刀山下火海了,能够平平安安的走出来,才算是真正拥有了储君的身份和权力。
“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办?要不要进行资源倾斜?”有人问到。
所谓的资源倾斜,指的是在各自的职权范围之内,给太子提供更大的权力,让他去了解,去学习,甚至是做出某些决定,从而进行蜕变。
虽说这是违规的,是越权的,但这种事情在各个朝代都不稀奇,因为这样有利于太子的成长,而错误的话,有他们这些老家伙震场,错误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错误的命令根本就发不出去。
“暂时还是不用,此次陛下显然是带着长皇子来感受气氛的,而且初期也多以感受为主,不会过早的让长皇子进入更深一步的学习,如果没猜错的话,接下来两三年之内,恐怕都会是这样。”马周摇了摇头,否定了这个提议。
李元吉不是那种冒失的人,他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思考很多遍,思考很多问题,以及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册立太子,这不是一件小事,容错率也较小。
为了确保不出错,确保之后不会发生废太子的概率,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册立太子之前,进行足够的考察。
现在,只能说李承光算是进入了培养阶段,能不能通过这个考核,就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了,而且对于太子的培养,讲真,他们这些人还真就插不上嘴。
因为他们的那些思想,早就已经落后了,是的,落后了。
当然,这只是比起李元吉而言,跟外界相比起来,他们的思想还是比较先进的,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还有一件事情让大臣们想不明白,到目前为止,李元吉还没有对任何一个皇子皇女进行册封,这也就导致了大臣们见到皇子的时候非常尴尬。
直呼其名?这是不行的,是不遵守礼仪的,但又没有封号可以称呼,所以无奈之下,只好以长幼顺序来排列。
……
另一边,李元吉则是带着李承光漫步在宫中的路上,父子二人各怀心事。
“今日感觉如何?”最终,还是李元吉率先开口询问,当然,内心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第一次嘛,能不怯场就算不错的了,毕竟只是一个七岁的孩子,还能指望他怎样?
再一个,大臣们也是一改往日常态,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李元吉是一清二楚,但李承光却未必清楚了。
“父皇,儿臣……”李承光犹豫了下,有些担忧道:“儿臣觉得有些不真实,儿臣并没有在大臣们身上感觉到太多的活力。”
听到这个回答,李元吉微微一笑,心中有些惊讶。
不知道那帮大臣们若是知道了这个评价之后,会有什么反应?脸上的表情又会多精彩?
他们倒是一番好心,结果却忽视了李承光自身的水平。
“回去好好想一想今日这次的内阁会议,总结一下自身的感受,之后再来找朕。”李元吉轻轻的吩咐着,虽然看出了今日的异常,但也仅仅只是看出了而已,作为一个皇子来说,能够看出来就可以了,而且第一次参加内阁会议就能看出来,这也证明了其自身的能力并不差。
但作为一个未来的储君,仅仅只是看出来,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这个要求有点高,但这就是现实,自己刚开始的时候,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
“朕吩咐你的事情,不准与任何人提起,也不准找任何人帮忙。”
第五四九章:又一个要走的()
对于皇子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时间还有的是,李元吉也不想一下子就把李承光推到那个位置上去,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那是幸福,也是残酷。
尽管李元吉并没有表现的太多,但仅仅只是那一个举动,就已经给大唐带来了一个足够响亮的信号。
“你说,朕的这个决定,影响真就这么大吗?”听到汇报,李元吉觉得有些震惊,不敢相信。
但事实摆在眼前,又由不得他不信。
如果只是一个监事台的反映,自己还能质疑的话,那么当暗卫也带来了相似的反映,那还有什么理由去质疑?
是的,如果将大唐比喻做一台始终没有超过五十迈的汽车,那么现在,大唐的速度已经达到了六十迈。
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在立储之意表达出来以后的结果。
虽说李元吉也很清楚立储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但却远没有料到,会带来如此重大的影响。
“君与储君皆为君,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传承,也是希望……”很少说话的尉迟敬德望着远处的天空,碧蓝碧蓝的,很好看。
政事什么的,他从不参与,矜矜业业的守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就行了。
尉迟敬德从不与其他人去争夺什么,李元吉给的,他就接着,不给的,他不会去想,李元吉对禁军的安排,调整,他都一并执行,并没有利用职权在禁军中去提拔自己的手下。
争储,玄武门,逆袭。
尉迟敬德可谓是全程参与了下来,但他也有些后悔,现在来看,当初的选择的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