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句丽和百济也同样如此,大和那边目前还处于战乱之中,渔船倒是有不少,但官方力量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这些所谓的官方力量,甚至已经成为了海上土匪,对高句丽和百济不断的进行抢掠。

    臣做过详细的对比,以水师当下的实力,便是只分出五分之一的力量,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对其三国的战争中占据碾压性的优势……”

第五零四章:说服() 
    听了王玄策的话之后,李元吉算是明白了,为什么王玄策会坐不住了。

    同时也明白了,自己是有些过于小心了。

    总以后世的目光去看待现代的问题,总觉得现在的装备并不能给将士们提供足够的安全保护,可他却下意识的忽略掉了,现在的海外,别说是钢铁战舰了,就是连艘风帆战舰都没有,连艘像样点的战舰都没有。

    所有沿海地区的渔民,捕鱼的距离也是很有限的,因为没有足够可靠的船只,所以他们只能在近海捕鱼。

    什么是近海捕鱼?

    说白了就是胆小点的家伙只敢在可以看见陆地的地方进行捕鱼,一旦陆地消失,就会立即往回走,直到看到陆地为止。

    而胆子大一些的,则敢跑的稍微远一些,但不论多远,这个距离是一天内必须能赶回来的。

    这还要感谢当下的捕鱼技术并不是特别的先进,加上海洋鱼群并没有像后世那样被捕的到处都成了绝迹。

    所以,没有对手,也就意味着唐军只要能够登上陆地,这场战役就能获得成功。

    虽然这话说起来有些自大,但唐军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加上大量的手雷,根本不是一般人能抵抗的,即便是遇上大和人,凭借着他们那一代手雷的性能,也并不能给唐军带来什么毁灭性的损失。

    况且,他们的手雷全部来源于大唐,大唐可以随时切断他们的手雷来源,让他们重回原始时代。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场战争,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不对称战争。

    “你的计划呢?”李元吉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还要三年,从开始到结束,即便是全部熟练了,一艘战舰也需要三年的时间。

    三年造两艘,即便是扩大造船厂的规模,可规模容易,人才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飞跃的提升。

    所以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技术,一是解决最耗时耗力的拼接技术,将现在正在用的加热锻打技术换成电焊技术,电焊技术虽然不难,可放在现在,却几乎是个无解的问题。

    另一个则是解决螺旋桨进水问题,这种引入再排的方式虽然能够起到效果,但却是以牺牲战舰自身性能为代价的。

    搞几艘出来吓唬一下敌人,顺便给自己练练兵,积累一下技术还可以,但是大规模的装备,显然不合适。

    所以,李元吉的心态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转变了。

    他不在寻求等钢铁战舰装备以后再去行动,而是将原本的计划,改为了技术积累和人才的培养这两个方面,至于结果,听天由命吧,这不是自己能够解决的。

    “陛下,计划还是先前的计划,不过臣做出了一些细致的规划与改动。”王玄策心中猛然一喜,这意味着皇上已经同意了动手,连忙介绍道:“臣曾经去过那座海岛,并且命人大致的画了幅地图,发现那座海岛的位置极其重要,如果大唐能够占领那里的话,就可以在上面大规模的屯兵屯田。一旦战事需要,甚至在短期内都不需要从本土运粮食和装备到前线。

    所以,臣的计划是,用一年的时间彻底占领那里,另外在根据岛上的种植情况来决定,不过基本可以确定,五年后岛上的产量绝对可以满足远征军的一切需求,同时,在屯田的时候,也可以将士兵源源不断的送往海岛,在那里接受训练,并进行屯田。

    如此一来,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这座海岛上的兵力便可以对高句丽,百济,或者大和任意一个国家从海上发起攻击。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我们可以尽可能的避免那里糟糕的地理环境,从海上切入,只需推进几十里的距离,便可直捣黄龙。

    当然,到时候优先攻击那个目标,则需要看朝廷的安排,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准备的时间越长,海岛的攻击力就越强,若是有十年的时间,臣预计可以同时对三个国家发起攻击。”

    王玄策吧嗒吧嗒的介绍着他的计划和想法,除了最后一个有些不太靠谱以外,其他的都还中规中矩。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对王玄策的了解,李元吉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王玄策心中唯一的方案。

    原因很简单,这份方案太过保守,甚至只能说是稳扎稳打,对于一个求稳的老将来说,他们更适合这份方案,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尽可能的减小自身的损失,扩大自身的战果。

    但王玄策却不是这种保守的人,当然,有些事情便是王玄策不说,李元吉心中也很清楚。

    计划的确是这个计划,但是为了能够尽快的推动计划的开展,王玄策应该会不断的去让这个计划加速。

    比如说,要想完成计划中的任务,首要条件就是海岛上产出的粮食足够大军使用。

    可粮食不是想种就能种的,如果有人在那里种地,直接接收过来就可以了,基本不用怎么去准备,但如果是荒地,就必须先熟地,不然的话,是种不出粮食的。

    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去累积的,需要前期的施肥翻地养地,将一块生地给变成可以种植的熟地。

    当然了,如果要求不高的话,生地也是可以种的,但土地的肥力基本是没有的,一块生地变成熟地,需要的时间可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办到的。

    最少也要养两年,第三年的时候开始种植,但这个时候的产量是无法达到要求的,按照现在的平均水平,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原因是肥料不足,秸秆什么的,也都拉回家喂牲畜或者点火用了,根本没人将秸秆还田充当肥料。

    不过也有个例外的地方,镇州。

    那里是牧场和耕地的结合体,各个地区都有足够的肥料,所以那里养地的速度比较快。

    海岛的情况没人知道,所以王玄策已经提前准备了不少的措施,比如携带渔民一同过去,通过捕鱼来满足将士们的日常需求,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方式,可以使一万人规模的军队,一年节省一万五千石粮食左右。

    而一万五千石,是一万军队正常的半年所需,如果是战时,这些粮食也足够他们使用四到五个月的时间,省着点的话,坚持一年也不是问题,但问题是,这样部队的战斗力会锐减。

    而这,仅仅只是省下来的,而没有加上种出来的。

    如果那边情况比较理想一些,五年的时间,就足够达到计划中十年的效果了。

    “朕之所以愿意等,是不想看到太多的大唐男儿战死他乡,你……明白吗?”李元吉已经同意了王玄策的计划,事实上那正是他自己制定出来的计划,只不过是由王玄策亲自执行,并且改动的而已。

    水师和陆战队已经成立了三年多的时间了,对于登陆作战,早已不知训练了多少次,登陆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战舰火力封锁,运兵舰直接停靠码头,然后暴力夺取码头,这种登陆方式最快,最安全。

    因为战舰上配备的那些老掉牙的大炮,在这个时代是无敌的存在,即便它的射程并不远,即便它使用的是实心炮弹。

    而另一种方案,则是后世常见的抢滩登陆,两种方案,将士们在三年的时间内都熟悉了无数遍,基本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

    但李元吉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底线,李元吉并不想为了那点功名,就让无数将士血洒疆场。

    或许这就是财大气粗的底气,宁可等一等,宁可用其他的办法去解决,也不愿去用人命堆积胜利。

    虽然对于帝王来说,这种想法并不成熟,但李元吉还是不愿改变,他不想违背自己的初心。

    “臣能明白陛下的苦衷,更能明白陛下对将士们的重视,臣愿向陛下立下军令状,绝不会让将士去无谓的冒险,若事不可为,臣宁肯暂退,也绝不会选择冒失,若有差错,臣愿自裁谢罪!”王玄策怎能不明白李元吉的意思?

    皇宫对面的祭祀宫殿还在建造之中,这是千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建筑,也从未有过帝王能想起过这件事情。

    所有人都觉得将士们的命好像不是命,哪怕他们表现出来的一副爱兵的姿态,可也没人做出当朝的这些举动。

    祭祀宫殿只是其中的一种,更多的,更愿意被百姓接受的,是朝廷对于军人的一系列福利和待遇,加上合理的规划,职责划分的明确,没有文强于武的现象出现,所以从这方面,又杜绝了类似宋朝那种国强而兵弱的情况发生。

    王玄策知道李元吉的底线,所有人都知道李元吉在这方面的底线,这才是李元吉最成功的地方。

    一个不愿拿将士性命当儿戏的皇帝,才能真正得到万民的爱戴,得到将士们的拥护。

    王玄策也在改变,也在思考,也在放弃一些看似实用,但却需要以人命去堆积的战术。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细节方面,朕不会去干涉,另外,朕再给你一千禁军,去准备吧,来年正旦以后,大军出征!”

第五零五章:科学就是意外接着意外() 
    一场主动性质的战争不是说开始就开始的,在此之前,必须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一点都法可避免。

    唯一不同的是,因为交通和运输能力的不同,所以两者的准备期限也有所不同。

    虽说远征军早就在准备了,可实际上随着计划的推迟,这项准备工作也几乎是毫无进展的。

    甚至到了今年以后,连正常的造船工作都停止了,目的就是全力研制钢铁战舰。

    如果不是现在因为研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可能将这个计划无限期推后的话,李元吉显然是不会决定现在开展这个计划的。

    而尽管先前已经不慌不忙的做了一些准备,可是半年的时间,对于王玄策来说,还是有点紧了。

    战争不是儿戏,战争没有儿戏。

    李元吉的一番话,让王玄策对待这场必胜的战争,更加谨慎了一些。

    因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胜利,而获得胜利,是绝对不能以人命堆出来的胜利。

    他必须要在最小的代价下,获取最大的胜利。

    所以,这也就要求王玄策不得不将先前早就准备好的计划再次拿了出来,然后一个字一个字的去验证,去推演,去计算发生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这个工作是复杂的,是庞大的,是一个人无法完成的,王玄策也是将水师以及陆战队的主将们喊了过来一起研究,一起推演。

    而这么做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以这种方式进行战斗的话,他们需要付出多少条人命为代价?

    一旦伤亡过大,或者伤亡数字超出他们的接受范围,就必须要丢掉这个计划,重新想另一个办法。

    再接着,参谋们也加入了进来,整个探讨团队的人数更是突破百人规模,各种层出不穷的战术结果被一份份的堆积在王玄策的案前。

    这项工作并不是无用的,也并非徒劳的。

    在大量战争物资被运往东海郡的同时,作战计划也在不断的完善着,只是暂时还没有确定最终的方案。

    因为有李元吉的叮嘱,所以王玄策改变了以往的想法。

    特别是在运输方面,在运力的配比方面,王玄策更是做出了大量的推演工作。

    其实说白了,就是在研究第一批登陆的部队配比问题,当下部队的兵种分为两种,横刀兵和长枪兵,这两个兵种是一对组合,五个小组是一伙人,加上一个伙长。

    即一伙拥有十一把横刀和五把长枪,而正常作战的时候就是两两配合,伙长指挥补漏。

    然而王玄策却发现,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长枪兵身上。

    这个计划推演过,也在东海郡的码头上真刀真枪的试验过,发现长枪兵在登陆的时候,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反而因为长枪的缘故,会极大的拖慢部队登陆的速度。

    这是一个问题,因为长枪兵作战需要的是空间,而码头那个狭小的地方,根本无法容纳大量的将士作战。

    如果对面没有任何反抗那还好说,可计划上,他们却不敢这么做,不然万一对面有所准备,那他们这么做计划了,也就只能等着送死了。

    特别是横刀兵在单独面对长枪兵的时候,虽然拥有灵活优势,但手短的劣势也同样很明显。

    就拿唐军来说,五百长枪兵对五百横刀兵,长枪兵只需要保持队形的紧凑,以前后两排站位,中间留下一个能将长枪伸出来的位置,就可以直接把横刀兵给推下海。

    而防守的时候,直接缩成一个阵,只用横刀的话,根本就无处下手。

    当然,这只是常规作战方式,唐军的作战方式早就超越了常规。

    正是因为参与了灭吐谷浑和灭吐蕃之战,而在那两战之中,王玄策也跟着苏定方学了不少鸡贼的战术,同样也见识了不少,所以即便是现在,他也依旧不敢有任何的大意。

    至于李元吉说的那一千禁军,回来的时候没听说动静,这都回到东海郡一个月了,依旧没有任何的动静。

    当然,在王玄策看来,禁军在防守方面肯定是具有优势的,但是在进攻方面,却未必能比得上自己手下的这些将士。

    况且,现在已经不是以前了,以前拱卫皇宫的,基本都可以成为‘职业兵’,战斗力都很优秀,但现在大家都是职业军人,通过几年时间的磨练,战斗力方面的差距其实已经不大了,只能说,各有特色。

    然而,在九月初,天气依旧很热的时候,这一千人的禁军却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了东海郡。

    一千人,对于自己来说能干啥?或许给他们找个合适的位置,那就是监视整个远征军的一举一动了。

    或许李元吉对自己并不是不信任,但在远征军出现重大伤亡情况的时候,这些人是一定会出来制止的。

    对此,王玄策心中也早就有了准备。

    直到……

    有人来告诉王玄策,这一千禁军很奇怪,特别是他们的装备,没有刀,也没有枪,只有一根棍子的时候,王玄策这才觉得事情有点不对劲儿。

    ……

    时间回到两个月前。

    王玄策前脚刚刚说服了李元吉,并且立下军令状后便匆忙的返回了东海郡。

    很多事情根本不用他去操心,派兵多少,是皇帝来决定的,而给东海郡运送多少粮食,也是皇帝下令,兵部协调,户部调配的,王玄策要做的,就是接受这些物资就是了,而朝廷在决定之后,会给他一份最终清单。

    现在唐军的核心思想就是,战争开始以前,主帅只需要去考虑这一仗怎么打就行了,其他的准备工作,自然有人去做。

    但是战争开始以后,这些就需要主帅自己去安排了,请人帮忙,或是自己负责,看主帅自己的意思。

    送走王玄策之后,李元吉就在考虑到底调派那一支禁军部队过去?

    调禁军过去,并不是因为不放心王玄策,而是李元吉清楚禁军的战斗力,或者说他清楚装备了火枪的禁军战斗力。

    虽然当下守卫皇宫的禁军手中并没有火枪,那完全是因为李元吉看不上现在的火枪,所以懒的装备,皇宫的仓库内储存着几千支火枪,然后禁军在城外的营地,则是进行轮训制度,所有的禁军,每个月都会在这里度过十天的时间,而任务就是熟悉火枪,以及装备火枪后的战斗方式。

    而有一点需要注意,训练方式并不是按照排枪的方式去训练的,而是按照新枪的作战方式去训练的,虽然大家都很郁闷,但既然是命令,也就只能这么练。

    “陛下,子弹发射药的问题解决了……”正愁着不知道派那支部队去前线的李元吉,却接到了个令他十分意外的结果,前来汇报的并非子弹研究所的人,而是李元吉的学生,被任命为班长的翟亮。

    听到消息以后,李元吉眼神瞬间一亮,急忙问道:“性能稳定吗?”

    “应该算是稳定吧?学生们试验了不下百次,无一失败,只是……”翟亮有些犹豫,不知道该怎么说。

    “只是什么?”听着前面李元吉还挺高兴的,但是翟亮后面的话让李元吉刚刚兴起的高兴不禁收了回来。

    发射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枪已经有了,子弹也已经制造出来了,唯独缺了发射药,只要发射药研究出来,并且可以确定他的稳定性,那么新枪就可以小范围的装备试验了,李元吉自然是不希望出现问题的。

    而为了推动发射药的研究进展,李元吉更是将课程的重点偏向于火药方面的。

    “发射药的发现完全是个意外,前面部分是学生发现的,按照实验流程,每做一个步骤就要做下记录,然后在进行下一步,学生在存放记录的时候,禹具误以为学生放在那里的试管是他先前放的,然后就按照他的计划去试验,再然后,等干燥成粉末的时候,晋连又有些不太舒服,恰巧将放着粉末的试管撞倒在地,然后那些粉末掉在地上后就直接着了起来,火苗点燃了晋连的衣服,若不是处理及时,这次的试验怕是要出现伤情了……”翟亮将整个过程仔仔细细的说了遍。

    听的李元吉啧啧称奇,这个结果,还真是个彻头彻尾的意外。

    这些学生们跟着他也有小半年的时间了,除了最开始的两个月在学习基础知识,后面的几个月就是在研究发射药,结果研究了几个月都没有任何进展,可却因为一个意外,就将其成功的研究了出来。

    而这还不算什么,先是禹具拿错了试管,后是晋连不舒服撞倒了试管,如果没有这两次意外,也根本不会有这个结果。

    有时候的确不得不承认,科学实验,其实就是一个意外接着一个意外,平平淡淡的时候,反倒是没有什么成就,意外越多,发现就越多。

    不管怎么样,发射药算是有了,但李元吉还是不太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