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面子给尽,给他们留有不少余地,可他们依旧要如此做。

    或许是接受不了儒家被自己如此说教,或许是接受不了失去一家独大的现实。

    但是一百多人一起旷工,旷的还是登基大典这种当朝最重要的仪式,自己若再派人前去规劝,以后这朝政还如何治理?

    “臣深知陛下心意,可此时并非意气用事的时候,此事陛下应当徐徐而图之。”魏徵继续劝谏道,换了主子,身份地位却没打算更换。

    “意气用事?”李元吉故意提高了声调,要想日子过的爽,要么大刀阔斧的改进,用一段时间去完成自己的设想,要么就是在改进中死亡,反正自己已经留下了那么多的东西,就算是大唐被自己搞没了,那么在搞没之前,也要尽可能的帮后任搞定一些顽疾。

    至少不会像李世民那样,留给自己这么一个烂摊子。

    “假如人的身上患有一种并不难治的小病,是等一等,等到病情更严重的时候再去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治呢?还是早在一开始,就将它掐死在源头?”

    “自然是掐死在源头!”李元吉善辩的程度让魏徵有些难以相信,这在以前可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这个问题又让自己不得不回答,不得不按照他的想法去回答。

    “朕可没说儒家就是不行,而是时代已经证明,儒家的一家独大,对社稷的发展没有什么好处,既然没有好处,又为何要留着?要改,改掉那些不适合的,留下,并发扬光大那些适合的,理解朕意思的今日都在,理解不了的,认为朕这是再毁他儒家根基的,今日都在家中。”李元吉微微眯着眼睛,儒家,远比世家更难对付,但放在一个特定的时候,儒家却又很好对付。

    “既然如此,朕为何不如了他们的心意?摧毁的更彻底一些呢?”

第二五六章:朕意已决() 
李元吉这是与那些儒家的士子们开战了。

    准确的说,是对那些腐儒们开战了。

    或许是早有预谋,李元吉在一个最不可能的时间段内,跟最不可能的敌人选择了开战。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件事情李元吉的选择都不是上策。

    甚至可以说是蠢到了家。

    “陛下,考生们都已在殿外等候!”吏部官员悄悄的进入殿中,趁着空隙连忙朝着李元吉汇报着。

    “宣!”李元吉脸上终于是露出了笑容。

    科举,不仅仅只是打开了平民晋升的一条通道。

    同样也是彻底打破世家与儒家统治的根基,假以时日,大唐必将恢复百家争鸣那个时代,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盛世。

    房玄龄与魏徵二人分座左右,让他们前来,主要也是陪着考验一下这些考生的。

    说是还有第二场考试,可李元吉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天气越来越热,夏日越来越近,旱情也随之越来越为严重,必须要尽快的做出措施。

    “学生参见陛下”早有礼部官员在殿外教导这些考生们应当如何行礼。

    虽然不符合规矩,但这百余名考生们也还是按照礼部官员的教导进行了行礼。

    瞧着这些考生们的行礼,魏徵微微皱着眉头。

    有问题!

    这些考生并非以小民,或草民自称,而是以学生。

    镇北书院的学生自然可以这么称呼,但其他人也跟着这么称呼。

    魏徵不经意的瞥了眼龙椅上的李元吉,心中顿时有了猜测。

    “免礼!”李元吉微笑着朝着众人做出起身的动作,嘴上继续说着:“你们当中仅有四十一人是朕的学生,余下的仅能算半个朕的学生。”

    李元吉的言论,与礼部官员的教导前后矛盾不一。

    但礼部那边是肯定不会搞错的,李元吉的这一番话,又引起了那些并非镇北书院考生的疑惑,自己咋就成了半个皇帝的学生呢?

    “玄龄,宣读分数!”没有理会众人的疑惑,李元吉直接朝着房玄龄吩咐道。

    “诺!”朝着李元吉拱手行礼,从身边取出一大张白纸,打开之后朝着殿中百余人宣读道:

    “许靖,八十分!”

    “张奎,七十五分!”

    “宋阳之,七十五分!”

    “上官仪,五十分!”

    “敬播,四十五分!”

    百余人的名字与分数,房玄龄念了差不多有半刻钟的功夫,速度并不快。

    分数最高的是许靖,八十分,最低的则是敬播,仅有四十五分。

    百分制下,这样的分数竟然能够通过第一轮,只能说明此界考生整体实力的差劲。

    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在这一万多人的考生群体中,也仅有这一百余人稍稍符合一些李元吉的要求。

    对于这个结果,房玄龄等人选择了沉默,他们无话可说。

    “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遛遛才知道,你们当中甚至有人的前两张试卷得了零分,但这并不重要,那些东西都可以学,朕看中的是你们的策略。”李元吉当即说出了选择他们入围的原因。

    以上官仪和敬播的分数,他们很容易就被镇北书院的学生给刷下去。

    毕竟前面两张试卷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送分题,没有丝毫的难度。

    但是此次镇北书院那边,依旧有十余人被拒之门外。

    实际上李元吉对这次人才的选拔,最看重的是关于时务策方面的考验。

    前面的两张,实际上是可有可无,有则不多,无责不少。

    而前面所说的,有些人只算半个自己的学生,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个,他们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过镇北书院的内容,但是在将来,他们必须要掌握这些知识。

    “敬播,朕且问你,倘若境内百姓因饥荒而造乱,你将如何应对?”敬播的分数最低,但却给李元吉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与他的好友上官仪相比,李元吉显然对敬播更加陌生。

    敬播有些愣神,没有想到自己会被皇帝点名询问,一时间竟有些慌乱。

    手忙脚乱的从队伍中错了个身位站了出来,脑子有些错乱的拱手回应道:“学生以为堵不如疏,应及时与四周临县进行沟通,若有接纳能力,则安置部分百姓过去,若无接纳能力,则则像更远,灾情不明显的地区长途转移。”

    “思路是对的,但具体的做法却不切实际!”李元吉暗暗摇了摇头,答案与试卷上的做出了稍稍的改进,但这种方法依旧不太实际。

    “朕目前接到的消息是,旱情将席卷整个关中,中原,以及周边的其他州县,你认为,有哪座州县是可以接纳的?你又从哪里来的粮食支撑百姓长途转移?”

    “谢陛下教诲,是学生思虑不周。”慌乱的敬播连忙表示感谢。

    紧张之意依旧席卷着全身,能够在这种场合说出这一番话就已经算是不错,虽然可以做的更好。

    “尔等对此可有看法?”李元吉望着殿中百余考生,不可能挨个去问,只能用这种方式。

    谁能脱颖而出,要看个人有没有这个胆子站出来说话。

    “陛下,学生上官仪以为,大旱过后必有蝗灾,去年就有个别地区出现过蝗灾,只是旱情并不算特别严重,所以没有席卷更多的地方。学生观今年旱情要比去年更加严重,所以认为今年有可能会发生蝗灾。

    朝廷当下无力拨付更多的粮食出来,仅有的粮食是绝对不可能支撑半年之久。陛下曾为学生起了个好榜样,学生认为,倒是可以试着进行开源,有江河湖泊的,尽可能的挖渠灌溉,能保多少粮食就算多少。

    没有的

    就去抓蝗虫,学生在扬州的时候,曾听人说起过,蝗虫虽坏,倒也能吃,只是味道不好而已,蝗虫既然吃了我们的粮食,我们又为何不能吃掉蝗虫?如此,再配以朝廷的粮食,学生虽不知能撑到什么时候,但目前这个情况,自然是能撑一日便算一日。”

    上官仪抢先一步的站了出来,五十分,是他时务策的得分,前面的两张试卷,几乎没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能够得到五十分,也基本上印证了他的总体思路是没有问题的。

    经过几日的思考,上官仪也不断的完善了自己的想法,而刚才所说的,也正是那日考试之后,自己所觉得不足的地方。

    饥荒,就是要吃一切能吃的东西,哪怕是蝗虫本身。

    “吃蝗虫?”房玄龄愣了下,惊讶道。

    蝗虫本身就是可怕的东西,那东西虽小,也不伤人,但给人带来的心理影响还是很大的。

    就算是这东西能吃,百姓敢不敢吃都还是一个问题,谁能过的了心理这一关?

    “对,就是蝗虫,官府可将百姓抓得的蝗虫收回来,然后碾压成粉,掺入其他的粮食中一起做成饼即可。”上官仪回忆着那路人曾说过的方式。

    据那路人说的,当年饥荒的时候,他曾经以大豆,小麦,甚至是粟米等,所有能吃的全部碾磨成粉,然后做成饼,原本只够三天的粮食,硬是撑了十日之久。

    后来实在是找不到粮食,便以蝗虫为食,这不照样又活了几十年?

    李元吉这才想起,历史上好像就有人这么干过,味道的确不好,而且也不易消化。

    但是在大饥荒中,别说是这些能吃的,就是连树皮都会被人给扒走吃了,消化不消化的都是小事,毛毛雨。

    真若是惹急了,观音土都敢吃。

    “可!传令,命御厨找些蝗虫等物,碾磨成粉,制成饼,朕要亲自试吃!”知道这玩意儿根本没什么太大的副作用,李元吉很大义的说着。

    底下的人有激动的,也有紧张的,更有无语的。

    做实验是好事,但真让李元吉亲自去试吃,没人有这个胆量。

    做出来食物以后,至少也要先找百十号人吃上几天,等没事的时候,才敢拿来让皇帝尝尝味道。

    问了些对策,不过也是为了最后的核心内容做准备的而已。

    “纸上谈兵,终究不过是空谈而已,朕要的是实干,而非空谈。”李元吉微微眯着眼睛,考生们听的有些懵圈,倒是房玄龄和魏徵心中紧生出一股不好的感觉。

    “玄龄!”

    房玄龄心中一颤,暗道果然

    “臣在!”

    “安排他们到各州县,主要负责此次旱灾一事,若有把握,可命各地县令听从你等调遣!”李元吉放心大胆的安排着。

    “陛下,不可”房玄龄下意识的拒绝道。

    “陛下,此事绝对不可,他们虽有侧轮,但却尚缺实践,冒然委以重任,臣担心会因此生错,望陛下三思!”魏徵也紧跟着站出来反对。

    开什么玩笑?没你这么玩的。

    刚刚通过第一轮考试的考生,就敢委以如此重任?就是把他们安排到各州县做个出谋划策的人,他都觉得有些不妥,还有把握的时候,可以调遣各地县令。

    这道命令一发,底下不闹起来才叫个怪呢。

    “朕意已决!”李元吉坚定的说着,旋即示意考生退下。

    郁闷不已的房玄龄和魏徵两人倒是没有离开,非但没有离开,连离开的打算也都没有。

    不错,他们就是要赖在这里,直到李元吉改变主意为止,太胡来了。

    “玄龄,下一道密令给各地县令”

第二四七章:平灾策() 
五月底,天气越来越热,田间的粮食也开始出现了枯萎,农民们在地头上翻了一遍又一遍,可翻出来的土依旧干巴巴的,让人看不到一丝的希望。

    焦虑,不安,惊恐的情绪开始逐渐的在关中大地蔓延着。

    “深挖一尺左右才可见湿土,依靠翻地来保持农田的水份是不行了!”华州刺史柴绍此刻正亲身鞠躬于田间地头,手持一杆锄头,一点点的向下挖着。

    干巴巴的土地,在这么下去,土地早晚会出现裂痕,而那个时候,河水基本就要断流,田地也将要绝收。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不少的官员都只能束手无策。

    天不下雨,他们又能怎样?

    柴绍看了眼身边正愣神的敬播,早在五日之前,敬播就已经来到了华州。

    而早在八日之前,柴绍就已经接到了李元吉的密令,以及敬播在考举中的那篇文章。

    对此,柴绍也只能是有苦说不出。

    谁让自己是驸马呢?就算妻子平阳公主已经不在了,自己也依旧是驸马,在这件事情上,自己必须要无条件的支持皇室。

    无论皇帝是谁,自己的立场不能改变。

    所以,敬播是不幸的,因为他将接受最严厉的考验。

    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因为柴绍并不会在某些方面给他设置难题,他的想法可以付出实际,在这里,他不用去担心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情。

    “本官看过你的文章,写的很不错,但现在的情况要远比你的文章更复杂,有何看法?不妨说出来众人商议一下!”柴绍打断了敬播的愣神,直勾勾的问着。

    权力大了,责任也就大了。

    敬播也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派来华州。

    自己被派来了华州,上官仪被派往了洛州,许靖被派往了郑州,整个一百多入围的考生,仅有三人被派往了州府,其余各人皆为各县。

    华州下辖郑县,华阴,下邽三县,西邻渭南,东至潼关,是长安东部的重要关口,这里的稳定,基本也就意味着关中地区的稳定。

    而华州,洛州,郑州,这三个地方只要乱了,基本整个关中和中原也就彻底的乱了。

    正是意识到肩膀上责任的重大,敬播始终不敢胡乱的开口,每有一个想法,就必须要思虑再三过后才能开口。

    “渭河水位急剧下降,甚至有断流的可能,而华州地处渭河下游,抢水实不占优。”敬播摇了摇头,基本上已经否定了抢水这一条路。

    上游还有那么多地方呢,各地肯定争先抢水,到了他们这下游,还想有水?就算是有,付出的代价也远不如收获。

    而今年的旱情要远比去年更严重,朝廷对他们的要求也更严厉了些。

    除了要保证各地的百姓不会出现慌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迁徙以外,还要尽可能的保证各地百姓能够活下来。

    这时候什么经济?什么建设的,统统往后排。

    人口就是政绩,灾年死的人少,那就是最好的政绩。

    “管制!”确定了主体思路,敬播狠心咬牙道。

    “管制?怎么个管制法?”柴绍饶有兴趣的问着,管制,官府何时不再管制,若没了管制,这天下怕是早就乱了。

    “全面性的管制,以村为单位,各家各户必须将粮食无条件交上来,无论多少,家中不许留下一粒粮食,全村人相互监督,禁止百姓离村,而官府则派官吏巡查,同时,官府向百姓保证,在这个灾年里,官府会尽最大可能保证每一个百姓都有口饭吃。除此之外,还要组织一些壮年男子,抓蝗虫,在野外找任何能吃的东西。

    另外就是需要提早准备一些空地,严防周边各县流民涌入华州,若真发生了,则将他们安置在预留的空地,严防扰乱华州本地的秩序。”敬播放心大胆的,毫无保留的说着。

    开弓没有回头箭,他的这个方法有些极端,搞好了能让他们这些人一举升天,搞不好了也能让他们全部下到地狱。

    “百姓又岂会安心的将全部粮食交出?”柴绍对这个方法有些不太信任,这等于是将压力全部承担在官府身上了。

    “乱世需用重典,一旦发现一户藏有粮食,接下来的日子里,全家粮食减半!”这个问题敬播并不担心,因为百姓家中基本是不会有余粮的,一家能有个一石的存粮就算是中产阶级了。

    “想法有新意,但可行性太差!”柴绍摇了摇头,到底是年轻人,处世未深,对于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了解的都不是那么的透彻,以至于制定计划的时候,总有偏离现实的嫌疑,继续道:“地主家的存粮足以让他们吃上几年,甚至更久,不知多少人盼着这一天盼了多少年了都,他们若能无私奉献,也就没有灾年这一说了。”

    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样的道理。

    地主们平时积攒粮食,等到灾年的时候借给百姓,到期以后还不回来,家中又没有值钱的东西,只能将永业田以白菜价抵给地主。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往往遇到一个灾年,百姓手中的永业田几乎没有了,而地主手中的田产至少也能增加一倍,甚至更多。

    不过为了可以长久的撸羊毛,地主们也并不会以特别离谱的价格去收走百姓手中的耕地。

    黄世仁那种类型的地主,在这个年代毕竟只是少数。

    大多数地主与各地百姓之间的关系都很不错,偶尔的也经常会施粮给百姓,所以地主在这里,威望还是很高的。

    若是强取,莫说是地主们不愿意,怕是连百姓也不会愿意。

    在这个年代,流民的产生只会有三种原因,一是战乱,二是地主家也没有粮食了,三是百姓借不起粮食。

    除了这三种以外,基本不可能产生流民。

    “借!跟地主借粮!”敬播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直接说出来,只是有些事情不是自己能做主的,柴绍既然问起,自己也只能硬着头皮回答,至于采纳与否,敬播可从未将李元吉那句必要之时,可以自己的主意为准放在心上。

    “官府可立字据为准,来年以税收来偿还,若有必要,甚至可以加上一些利息。”

    “你可真是个不知柴米盐价格几何的家伙!”柴绍白了一眼,不动声色的讽刺道。

    干啥呢?干啥呢这是?你是想搞无产阶级吗?

    官府能说动那些地主以平价卖给百姓粮食就不错了,现在还让官府出钱去买下地主家的粮食,这可能吗?

    不知道大唐到处都缺钱,若真按照敬播的这种方法去实施,一个灾年下来,华州至少也要三五年的时间才能缓过来。

    官仓放粮,那也是有标准的,并不是说一到灾年就无条件的开仓放粮,那样官府有多少粮食也不够用。

    地主们说不定还会找人暗中把官仓给一把火烧掉,这简直就是阻人财路。

    “当初齐国不也采取这样的方式吗?”敬播有些郁闷的回了句。

    好好的方法,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