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08之钢铁雄心-第3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后世黑人的繁殖能力严光可是印象深刻,再加上和黑人婚姻的话,就只能生出黑人,这件事情来对将黑人也纳入进来这件事严光还是有些抵触的。

所以…

“真要是英国人和美国人同意的话,你们觉得这么办好不好…”

考虑了片刻后严光看着宋鼎寒等人道。

“真要是英美同意了,就给索马里的黑蜀黍们每人发一笔钱,然后让他们到邻近的非洲地区去…”

严光用地区而不是国家,主要是因为现在非洲已经完全成为了欧洲的殖民地,上面已经一个独立国家都没有了,不过这也省了很多麻烦,比如说国家间的仇杀什么的。

“一笔钱吗?”

听到严光这么说,其他人考虑了片刻后也都点了点头。

这些人到不会觉得严光的想法不实际,在后世索马里的人口差不多一千万的样子,可是在这个时代索马里却只有一百万多一丁点的人口。

一百多万的人口,全部迁移的话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后世,非洲但凡发生战乱什么的,不也几十万几十万的逃亡吗?

如今只不过是规模稍微大了一点而已,何况国社政府还会给他们发放安家费?

要是想要节约点金钱什么的,干脆直接发粮食被服这样的硬通货就行了。

而且这么做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完全没有黑人存在的索马里,在新的移民抵达后,将不会发生任何的麻烦事情…

另一方面,索马里也不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所以只要严密一些的话,绝对能保证没有任何漏网之鱼——————其实不严密也没关系,等到这个国家的黑人都被迁移出去后,就算将来还有黑色人种出没,将来也可以直接了断的送离索马里。

至于人道主义什么的?圣母什么的?和直接杀光原住民的几个国家相比,严光觉得自己还是很仁慈的,毕竟他是给了钱的,而不是直接用武力将人驱逐出去。

当然,这一切都还只是一个构思,一切都要等英国和美国那边同意了才行,不然的话一切也不过是白日梦而已。

因此不一会的功夫,众人就将事情转向了当前最要紧的事情上。

俄国的局势。

“俄国人还能撑多久?”

“恐怕没多久…”

蒋百里摇着头道。

蔡锷已经乘飞机前往南俄了,所以现在是他留守国内。

“一个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这件事情对俄国人的打击非常的大,虽然没多久斯大林就像巴巴罗萨时一样,重新让朱可夫成为了的指挥官,但是失去了一整个方面军,哪怕是朱可夫恐怕也不会有多大的…”

这么说的时候,蒋百里多少有些可怜朱可夫。

毕竟同为军人,朱可夫的遭遇实在是糟糕了一些。

而在想到这里的时候,看向严光时蒋百里多少也庆幸了一些。

虽说严光很多时候相当的不可靠,但是严光对蔡锷还有蒋百里等人却并不怎么猜忌,关键时刻放权的时候也相当的爽快——————当然事情结束的时候收权的动作更加迅速。

不过这也和国内的大环境有关,虽然亲近严光的人都很清楚,严光这个人的性格其实很糟糕,尤其是私生活方面是如此。不过三十多年来他的执政结果却是人所周知,再加上很多时候严光还是愿意按照制度办事的,像是总统的职位上,不得连续过两任的规定就是他自己亲自定下的,而他也的确做到了——————虽然两任过后,他做的和后世的普京差不多。

真正让蒋百里和蔡锷等人庆幸的是,严光并没有像历朝历代的那些开国之君一样,等到国家创建、政局稳定后,就将那些当初一起打天下的铁哥们杀个干净…

同时也没有像宋太祖一样,来一个杯酒释兵权…

这点,却是蒋百里和蔡锷最庆幸的…

《1908之钢铁雄心》

第四百九十二章 战斗

虽然在交涉的时候,国社政府总是一副如果英美不同意将索马里割让给中国,国社政府就绝对不会出兵的姿态,但是实际上在南俄国社政府却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点从蔡锷已经乘机抵达南俄就能看的出来。

甚至国社政府这边已经决定好,无论英美答不答应,最终国社政府都会出兵,而且为了这个出兵的时间国社政府还制定了一个底线。

当然,这些英国人和美国人是不知道的…

另一方面,国社政府也开始对美国人的情况展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警惕和担心。

自珍珠港事件美国人损失惨重后,美国人一直在尽心尽力的恢复着往日的实力,而到了现在,美国政府多多少少也算是恢复了一些,虽然想要达到一定程度的话,还需要等到43年才行,但是哪怕是这样国社政府也是相当担心了。

毕竟眼下国社政府才刚刚占领了菲律宾,距离澳大利亚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如果能安然度过的话到还好说,如果要是不能…

当然,这也是国社政府索要索马里的另一个理由。

“没有足够的利益,政府是无法两面作战的…”

虽然这只是诈术,但在谈判的时候,顾维钧的姿态无疑是相当认真的。

于是,就在距离国社政府底线时间只剩下不长的时间,国社政府一边甚至已经准备好出兵的事项的时候英国人和美国人终于低头了。

虽然丘吉尔和罗斯福也想赌一赌,最终中国究竟会不会出兵,但是局势危机,他们不敢赌。

真要是让德国人将莫斯科占下的话,无论最后他们是否能赌赢,因此而付出的代价也实在是太大一些了。

于是在考虑了良久后,英国政府和美国政府最终还是妥协了。

本以为英国人和美国人不会妥协的国社政府,在这两个国家妥协后都大喜过望而在和两国的大使签订了协约后,早已准备多时的国防军开始出动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英美政府才明白,原来国社政府早就已经做好了出兵的准备…

————————————————————

虽然国社政府也想敲诈一下俄国政府,但是现在俄国的处境毕竟不是很好,再加上多次的战败弄的斯大林这个小胡子的权势也下降了许多,因此敲诈俄国的想法最终也就放弃了。

而另一方面的,对俄国政府的援助却是不能迟疑的,于是…

“我也知道诸位不愿帮助俄国佬,但是眼下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大局,所以希望诸位能够尽力奋战,将我国防军的…”

就在南俄的一处空军基地,基地的指挥官站在讲台上,对着台下的诸多国防军飞行员哇啦哇啦的说了一大通的话。

国防军的第一条铁则就是绝对的服从命令。

因此当命令下达后,基地的飞行员们也就点头听从命令了。

但是还是有个问题存在…

虽说是上面的命令,但是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中国和俄国时常会发生边境冲突。甚至在二战发生前的时候,两国还曾多次发生武装冲突,而基地内的不少飞行员是参与过此类冲突。

因此暂且不提两国的关系如何,基地内的飞行员们对俄国却是真的没多少好感。

而为了能够让飞行员们尽量放下心灵负担,去参与这次任务,基地的指挥官们也只能在这里做做动员工作了——————认真的讲,其实这些指挥官也未必就喜欢俄国人。

毕竟基地的指挥官也都是从基层上来的,而南俄这边的军官晋升什么的,都是对实战方面的经验相当要求的高,不少的军官甚至都是从南俄服役一直上来的。

所以心里对俄国的偏见,自然也就不用提了。

“行了,长官,放心,我们会分得清的…”

就在指挥官还在那里动员着的时候,一名飞行员在一旁开口道。

就在飞行员这么说的时候,另一个飞行员也嬉皮笑脸的道。

“说起来,这次的目的地好像距离莫斯科也不远啊,你们说,要是我装作失误,将一些扔到莫斯科去,后果会如何?”

“哈哈哈哈哈哈哈…”

听到飞行员这么说,其他的飞行员都大笑了起来。

看的出来,他们对这种提议本身其实并不怎么抵触。

而且在南俄服役多年,也的确有不少的飞行员曾经发出过雄心壮志,要将莫斯科也轰炸一番什么的…

另一边的指挥官,在听到飞行员们的话后,却是一头的冷汗。

“这个…”

虽然那些飞行员看上去似乎只是开玩笑而已,但是指挥官可不敢真的将其当做玩笑。

要知道,和海军还有陆军相比,空军可是一项是以大胆著称的…

“不管怎么说,你们先出发”

“是”

得到指挥官的命令,飞行员们也一反原本嬉皮笑脸的样子,连忙立正道。

等到飞行员们散开,各自登上了自己的座机后,一名军官对着指挥官道。

“长官,他们不会真的去…”

“谁知道呢,难说…”

抹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指挥官苦笑着道。

虽然其实指挥官本人也挺恨俄国人的,如果是早一些年的话,说不定他也会说出上述的那些话来,可是现在不同,现在的他,可是一名高级军官,必须要为自己的前程着想当然,也要为国家着想。

莫斯科不比别的地方,那里可是俄国的首都。

也是俄国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为俄罗斯最大的综合性城市,世界著名古城和国际化大都市,为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和欧洲最大的城市。

莫斯科建城于1147年,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中部,跨莫斯科河及支流亚乌扎河两岸,莫斯科和伏尔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处相通,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时代开始,沙皇俄国至苏联及俄罗斯联邦政权一直担任着国家首都的角色。

另外在后世,莫斯科也是世界富豪最多的城市。

十九世纪米古莫斯科各类工业和贸易的企业已达20000多个,其中工业企业有10000多个,工人人数达到12万人,不少于16人的中小型的企业占绝大多数,但只有2%的企业人数超过50人。

在莫斯科的工业企业中纺织工业占多数,多数是建筑业木材加工业、食品加工业、造纸业、制革业、汽车制造、工具生产厂家等等在莫斯科工业发展百年历程中,初期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社会化生产。

在1910年莫斯科6%大企业中集中了大约49%的工人。在那段时间里,超过500或多的工人被认为是大型的企业。在工业大发展阶段,外国的资本工业大量涉入,莫所有的化学企业和电子技术企业都掌握在外国财团的手里(如德国工业巨头)。1917年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莫斯科大力发展了汽车制造业(从车床制造到手表制造),从轴承加工到小汽车生产,纺织加工,它极大地推动了金属加工业的发展。

莫斯科所谓的“印花的”大企业不得不退出了汽车制造业和电子技术业生产线,无线电技术,代表生产等领域,生产生活必需品为国家保障自给具有深远意义,莫斯科成为俄罗斯工业强劲的生产和技术基地。

在战争年代城市工业的结构转变到汽车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在几百年的时间跨度里,莫斯科扮演了俄罗斯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这里汇集了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及纪念碑,克里姆林宫圣女修道院,莫斯科大学,凯旋门、圣山(又名列宁山)上的胜利公园等。

因此如果真的将炸弹什么的扔到莫斯科的头顶上,那估计就和和俄国宣战也没什么区别了。

当然,目前还是俄国人用得着中国的时候,再加上还有德国人的威胁,所以也未必会宣战,但是外交纠纷肯定是免不了的了,到那个时候肯定是要给国社政府造成麻烦的,而真如果如此的话,那自己的麻烦也绝对少不了。

因此在飞行员们登上飞机,并且开始驾驶着这些已经载满了弹药和燃料的飞机驶向莫斯科的时候,指挥官只是在那里默默的祈祷着,希望他们刚刚只是开玩笑而已。

开玩笑?

当然是开玩笑…

这次作战支援俄国,由于俄国的道路实在是太糟糕,所以陆军恐怕要很晚才能及时的支援俄国人,所以最先出发的是空军——————毕竟空军什么的,并不需要考虑道路交通问题。

而现在德国距离莫斯科的确不远,但也没有像原来一样已经直接挺进莫斯科当中,所以空军根本就没有理由进入莫斯科上空的空域。

因此如果空军真的要强闯进去,然后再扔几个炸弹的话,那么是人都知道,他们是故意的…

————————————————————

俄国那边很快也得到了中国派出空军支援的消息,所以不久后当雷达上显示出一大片机群经过莫斯科附近空域的时候,俄国人并没有感到特别的吃惊——————当然吃惊还是会有的,毕竟这次空军派出的机群规模相当的大。

另一方面,德国人很快也通过雷达等方式,发现了飞近的中国机群。

“中国人嘛…”得知部下汇报的曼施坦因皱了皱眉…

这个时代,德国人的情报系统怎么说呢还是有一定效率的,至少比英国的军情局被德国人用钓鱼的方式钓到两条大鱼,然后将整个欧洲的情报系统都破坏了要强的多。

所以对中国人可能会支持俄国人的消息,曼施坦因也是知晓的。

知晓归知晓如今听说中国人已经出动了的消息,曼施坦因还是有些黯然。

中国…

他也是曾经去过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陷入沉寂当中的时候,曼施坦因也曾经受到过中国政府的邀请前往中国去,进行一些军事上的交流。

当然,那个时候的曼施坦因还不是特别的出名。

施坦因出生于柏林,刚出生时,全名叫做弗里茨·埃里希·冯·莱文斯基,是普鲁士贵族、炮兵上将、爱德华·冯·李文斯基(1829…1906)和海伦·冯·希普林(1847…1910)的第十个孩子。赫德韦格·冯·希普林,埃里希的母亲海伦的小妹妹,和步兵上将乔治·冯·曼施坦因(1844…1913)结婚。这对夫妇很不幸没有子嗣,所以孩子还没有出生前就决定过继给他的姨父。埃里希刚出世李文斯基就就给老曼施坦因发了电报:“你今天得到了一个健康的孩子,母子平安,恭喜。”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不仅仅其父是普鲁士将军,他的两个爷爷也是普鲁士将军(其中一个在1870/71年的普法战争中率领一个军),他的舅舅也是将军;他和大名鼎鼎的陆军元帅、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也是近亲。他命中注定要以军人为职业。曼施坦因在斯特拉斯堡接受中学教育(1894…1899),这里在1870/71年的战争后就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然后他在位于普伦和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少年候补军官团度过了6年时光(1900–1906)。1906年3月曼施坦因作为一名见习军官参加了近卫军步兵第3团(gardezufu?)。1907年1月晋升为少尉。1913年10月他进入柏林军事学院学习(也叫战争学院或战争大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西线(比利时/法国1916:进攻凡尔登,1917/18:香槟区)和东线(1915:波兰北部,1915/16:塞尔维亚,1917:爱沙尼亚)都服役过。1914年11月曼施坦因在波兰受重伤,1915年重返部队升为上尉,并以参谋军官的身份直到1918年战争结束。1918年他以参谋人员的身份志愿参加布莱斯劳的“前线自卫军”(frontierdefenceforce)并服役到1919年。

1920年,曼斯坦和一个西里西亚地主的女儿尤塔·西贝丽结婚,婚姻一直维持到1966年她去世时为止。他们有三个孩子:一个女儿名叫吉赛拉,两个儿子,长子吉罗生于1922年12月31日,1942年10月29日死于东线的北方战场,次子名叫吕迪格。

曼施坦因战后继续留在军队,在1920年代,他参与了创建德国国防军的进程,《凡尔赛条约》限定魏玛共和国只能拥有最多10万人的军队。1920年他被提升为连长,1922年提升为营长。1927年晋升为少校,并且在参谋本部工作,并出访国外了解军事情况。

也就是那个时候,曼施坦因收到了严光的邀请信。

对曼施坦因等德国将领,严光也算是久仰大名了,所以在一战后严光不但邀请了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同时也邀请了不少的军事家来。

说到底,严光毕竟只是一个半吊子的军迷,虽然知道后世的很多军事名词,也懂得很多东西,但毕竟只是一个外行人,顶多是知道很多,能够冒充一下先知的外行人。

何况技术归技术,打仗却不只是技术上的事,所以严光也希望中德两国能够多多的交流。

当然,如果说能够留下几个历史上也是名声极高的将领,那就好了。

只可惜,无论是曼施坦因还是古德里安,或者是隆美尔等人,虽然在中国住的的确不错,也和不少的中国军人有了很深厚的友谊,但是…

无论严光怎么邀请,人家就是想回德国

而严光也不可能强留他们…

最后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只能目送着他们离开中国。

不过就算这样,这些德国人也对中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是因此,当曼施坦因得知最终还是要和中国发生冲突的时候,心里还是黯然了一下。

也就是曼施坦因黯然的时候,德军阵地上也响起了炮火声。

虽说可能不如德国,但是在坦克工业上苏联也称得上是相当发达了,毕竟在二战当中坦克一般都是以苏式德式为主,就连美式的都要为这两个品种让步。

再加上俄国粗放的军事生产技术,使得俄国有着相当数量的坦克。

因此在德军当中,也装备了相当数量的88mm火炮,这种既能够防空也能够反坦克的高平两用火炮。

“轰轰轰轰轰轰轰”

和一般口径的高射炮不同,88mm高射炮完全能够威胁到h…3轰炸机的安全,再加上德国人本身过硬的军事技术,因此轰炸机群才刚刚飞抵德国人的上空,就已经有几架轰炸机被打了下来…

“!!!”

也就是这个时候,轰炸机们也打开了自己肌腹上的弹仓…

《1908之钢铁雄心》

第四百九十三章 决定空战高度的人

“打,把天上的飞机全都给我打下来!!!”

看着天上的飞机,一名德军军官对着一旁的高射炮炮手大声喊道。

由于陆军不可能转瞬间就转移到数百公里外的战场上,再加上俄国东部土地那糟糕的基建,因此最终国社政府决定先派遣空军参战,延缓德军前进的脚步。而后在让陆军同德军进行一次一对一的碰撞,当然,如果俄军也想参与进来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