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翰虽然跟李奇微不是很熟悉,但也算不上陌生。毕竟他俩也在参谋部作战计划处里共事了一段时间,热心的内文斯副处长还拉他们一起吃过几次饭。不过由于后来约翰一直在外执行任务,不经常回军需大楼办公,所以才没有深交。

    在约翰的印象中,李奇微这个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彪悍之气的陆军上校属于那种吃软不吃硬的主儿,与其打交道并不算太难。况且他也只是一个副师长,上头还压着一个布莱德利呢,并不能把他怎么样。

    约翰更关心的是82师悬而未决的参谋长人选。这可是他的顶头上司,是他日常工作的直接领导。约翰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以他的那点业务水平,要是遇到个挑剔的上司,他可就有的受了。而且在这种纯工作业务上的事,布莱德利也不好替他说话。

    可是这个师参谋长会是谁呢?首先泰勒是肯定不可能的了。虽然他在1944年出任101师师长之前,担任过一段时间82师参谋长。但是约翰在去利文沃思堡军校前,刚通过史密斯上校把他弄进了陆军参谋部秘书处。就算泰勒再出色,想要获得马歇尔的信任和赏识也得有一段时间。更何况他现在还只是个少校,离师参谋长的位置还差得远呢。

    而加文,别看他是二战期间美军最年轻的少将,现在却只不过是个上尉,与师参谋长之间的距离比泰勒还远。目前,加文还在威廉…李将军的伞兵试验部队里担任营运及训练官,帮助其总结归纳空降部队作战战术和基本规则呢。

    在约翰的布局中,泰勒和加文将是他在空降兵部队中的左膀右臂。一想到,将来美军空降兵两大王牌——82师和101师的师长都是他的嫡系小弟,约翰就觉得一阵酸爽。他甚至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一大堆将军在参战前都还只是中下级军官,这种好事也就是在二战前的美军陆军中才会出现了吧。

    当然了,设想是一回事,实际操作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约翰可不认为自己是身怀“王八之气”的“位面之子”,能让泰勒和加文主动臣服,甘心做自己的马仔。要想将这两位人杰拉入自己的麾下,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泰勒这边,约翰目前还只是建立了初步的联系。名义上,为泰勒上调的事忙前忙后的是他的老上司,也就是约翰的远方堂姐夫克雷斯韦尔。约翰不过是应克雷斯韦尔的请托,帮泰勒和马歇尔的秘书史密斯牵了个线而已。

    约翰对此倒也并不着急,要收服泰勒这种人才,首先还得他自身过硬才行。目前,他还没有能让泰勒心悦诚服的本钱,能先结个善缘,打下点基础就不错了。

    至于加文,约翰是昨天才和他见的第一面,而且是跟安德森夫妇一起。如今,安德森夫妇的独子理查德正好在加文手下接受伞兵训练。约翰想要让安德森夫妇帮他入主哈撒韦公司,自然得先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诚意不是。

    那天的会面,约翰一来是想跟加文见个面,二来就是为了让这安德森夫妇安心,表示自己绝对不会食言而肥,一定会照顾好他们的宝贝儿子。

    从加文的角度来说,他也很乐意在这种“小事”上为约翰出力。首先,他是在范德比尔特家族经营的孤儿院长大的,这么做也算是对老范家当年“养育之恩”的报答。其次,他毕竟和泰勒不一样,上面没有一堆老上司关心照顾。加文自己心里也很清楚,他从军16年都还只是一个上尉,最缺的不是个人能力,也不是工作业绩,而是高层的赏识。

    虽然去了伞兵试验部队后,威廉…李将军对他还算不错,他也有心跟着对方在空降兵这一行继续干下去。但是能够在不用太费力的情况下,就跟约翰这种背景深厚、能量巨大的人物拉近关系,这种好事他当然也不愿意错过。

    况且,加文本来就对理查德的印象不错。这个小子性格上是有些莽撞,但是胆子大,敢于冒险,这点很符合加文的胃口。(历史上,加文喜欢携带一支加兰德步枪跟随部队一起行动。后世美国空降兵部队指挥官第一个跳伞最后一个撤离的传统就是始自于他。)

    所以,那天当着安德森夫妇的面,加文对理查德在部队的表现大加赞赏,并表示会在训练结束后找机会将其提升为士官,协助他在跳伞学校里从事一些训练辅助工作。

    见到了自己儿子的长官,又从他嘴里听到了这样的“保证”,安德森夫妇这才放下心来。虽然经常“跳伞”依旧存在一些危险性,但总比上战场强。对于约翰如此为理查德费心,安德森夫妇更是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所以接下来,当约翰提出想收购一些哈撒韦公司股份的时候,安德森夫人不仅当场就表示愿意将自己手里的6%股份“卖”给约翰,还主动提出可以帮他问问自己的那些亲戚,看看有没有愿意将公司股份出手的。

    约翰当然不会要那6%的股份。为了占这点便宜,落个“挟恩图报”的名声实在有些不值当。等将来他入主了哈撒韦公司,这些股份在安德森夫妇手里和在他手里也并没有太大差别。更何况,约翰还指望安德森帮他主持公司大局呢。这点股份就当是股权激励好了,对安德森将来管理公司也有好处。

    当然,约翰会这么大方,也和他最近资产迅速膨胀有关。有钱了,格局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想当初他刚成立联邦快递公司的时候,几十万美元的事都要反复考虑好久。现在,上百万美元的交易,他也最多就是掌握个大方向,绝大部分都是交给沃尔特他们去打理的。

    说起来,约翰能够“财大气粗”到这一步,还多亏了白宫里的那位总统大人。

第十七章 炉边谈话的效果() 
要是搁到一年前,约翰绝对没有底气拿哈撒韦公司不当回事。那好歹也是家市值上千万美元的老牌企业。就算其内部股权分散,约翰没有必要追求绝对控股,但要想控制该公司,他至少也要真金白银地拿出二三百万美元来收购公司股票。

    但是现在,二三百万美元在约翰眼中已经完全不叫事了。约翰之所以能财大气粗到这种地步,是因为在他与加文会面的前一天,刚刚和休斯以及休斯飞机公司的一众高管们一起,收听了罗斯福总统的第十二次“炉边谈话”。

    从1932年上台至今,每当联邦政府要颁布重要政令的时候,罗斯福都会先坐到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通过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给全体美国民众“洗脑”。

    这种极具亲和力的政策宣传方式在三四十年代是非常有效的,每一次“炉边谈话”后,民众对白宫政策的支持率都会有显著的提升。以至于历史上,罗斯福在他的12年总统任期里,一共发表了30次这样的“炉边谈话”。

    在1940年,美国民众已经习惯了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就能通过收音机听到总统本人对白宫政策的解读。后世,在华盛顿的罗斯福广场上,还专门为几年这一“政坛佳话”竖立了一尊雕像:一个男子坐在收音机旁,侧着脑袋全神贯注地听“炉边谈话”。

    12月29日那天晚上的“炉边谈话”,是罗斯福赢得自己第三个总统任期后的首次广播讲话。与几个月前的遮遮掩掩不同,这一次,罗斯福直截了当地亮明了自己的新对外政策,提出要将美国变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当然了,像约翰、休斯这样的人是不需要通过“炉边谈话”来了解白宫政策变化的。他们之所以会聚在一起,一边喝香槟一边收听罗斯福的讲话,更多的是为了庆祝他们的计划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约翰他们心里都很清楚,罗斯福那句“将美国变为“主国家的兵工厂”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就在他讲话之前,哈利法克斯子爵(新任英国驻美大使)已经代表英国政府向美国方面提交了一份总额高达7。5亿美元的作战物资订货清单。

    其中1。2亿美元被用来订购60艘万吨货轮(12个月内交付)、3亿美元用以购买12000架各类作战飞机,剩余3。3亿美元则用来购买火炮、坦克等陆军装备。

    那1。2亿的货轮订单就不用说了,全部落到了凯泽造船的手上。而休斯飞机公司也在这笔采购中,成功抢下了1。7亿美元的超级大单,成为了美国航空制造企业中最大赢家。虽然这笔交易还要通过美国国会的审议,

    约翰粗略算了一下,仅这两笔交易就足以为他带来近亿美元收入。更何况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战事的进行,还会有更多海量的订单源源不断地向约翰涌来。如果休斯飞机公司明年上市的事再利索一点的话,约翰的身家至少能再翻上一番。

    不过,所有这些都还只是纸面上的结果。要想让这些钱落袋为安,约翰他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首先,这笔订单需要先通过国会的审议才能生效。为此,约翰他们这些军火商在争取民意支持方面可是下了血本的。从某种意思上说,罗斯福这次“炉边谈话”本身就是他们这些军火商人努力的成果之一。

    为了响应罗斯福的这次讲话,约翰他们这两天几乎发动了所有的力量,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签名支持活动。短短一天多的时间,就有超过150万人和上百位政界知名人士在一份呼吁将“击败轴心国作为国家既定政策”的公开电报上签了字。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飞快地增长,在美国社会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就连在他与布莱德利等人的家庭聚会上,大家也少不了谈及了这场签名活动。虽然布莱德利他们并不清楚约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不到两天的时间,150万个支持签名。这架势,不比1937年那场弱啊。”一直对政治比较热心的克拉克,对罗斯福这次“炉边谈话”引起的轰动颇为感慨。“这才几年啊,民意完全扭转过来了。”

    克拉克所说的“1937年那场”,是当时美国6家孤立主义团体因反对罗斯福发表的对日“隔离演说”而组织的反战签名活动。在那场历时两个月,名为“让美国远离战争”的签名活动中,有2500万美国人参加,生生把罗斯福制裁日本的念头给吓回去了。

    “是啊,最近一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希特勒的威胁了。”克劳福德接过了话头:“我看最近一期《财富》杂志的民调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支持政府尽一切可能帮助英国抵抗希特勒,尽管他们仍旧希望自己不必打仗。”

    约翰对60%这个数字不由地撇了撇嘴,亨利…鲁斯(美国著名媒体大亨,《时代周刊》、《财富》、《生活》杂志的老板)动作还挺快。这边钱一到账,那边民调结果就刊登出来了。不过60%这个数字实在有点小家子,多吹点难道会死吗。

    “现在孤立主义已经没市场了。没看到连汉密尔顿…费舍(共和党议员,孤立主义团体的前主席)都出来签名了吗。”马丁夜感慨道:“就连林德伯格最近都不出来说话了,这两天签名这么火吗,也没见美国优先那边有什么动作。”

    想到林德伯格这个老哥,约翰差点笑出来了。最近一年来,休斯和他可没少在媒体上吵架。不过这次,休斯出了个损招,请出了尊大佛压得林德伯格不敢出声了。

    “林德伯格不说话,是因为莫罗夫人在公开电报上签名了。”约翰乐不可支地把林德伯格哑火的原因告诉了大家。

    “莫罗夫人?德怀特?莫罗先生的遗孀?”布莱德利也来了兴趣。这位德怀特?莫罗生前不仅是摩根大通的高级合伙人,柯立芝总统的心腹幕僚,还曾担任过潘兴将军的首席文官助理,在军界也人脉甚广。

    “没错,就是她。林德伯格是她的女婿。”约翰点了点头。约翰也没想到,休斯会通过摩根家请出了莫罗夫人。这个老太太只有一个女儿,1929年女儿嫁给林德伯格后,她就将把林德伯格当自己亲儿子一样疼。早早地就给女儿女婿准备了上百万美元的信托基金。

    现在,休斯把她搬了出来,林德伯格也就只有装缩头乌龟了的份了。难不成他还敢公开在跟自己的岳母大人唱反调?莫罗先生的不少好友都还在世呢,林德伯格要敢这么干,保准会被那些老家伙拍死。

第十八章 租借法案的真相() 
如果不是元旦过后必须按时返回利文沃思堡军校的话,约翰还真舍不得错过接下来的这出大戏。最近,美国工商业界可谓是风起云涌、盛况空前。各大财团的核心大佬们同时动手,生生要将整个美国转入战争经济轨道。

    想想看,摩根、洛克菲勒、杜邦、梅隆、库恩…洛布、还有克利夫兰财团的麦考密克、伍德、克朗,芝加哥财团的马瑟、汉纳、汉弗莱、伊顿,波士顿财团的洛威尔、劳伦斯、亚当斯等一众老一辈财阀再加上狄龙…里德、布朗…哈里曼、福特这些“后期之秀”一起发力,这声势何其壮观。

    这在股惊涛骇浪中,约翰、休斯这种小虾米,充其量也不过是敲边鼓、打下手、附驥尾的边缘角色。(相对于约翰的年龄而言,他能在这个岁数就掺和进这种大事件中,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即便如此,约翰也在这短短的几天里被资本的力量深深震撼了。

    以前,他也知道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都受资本力量的影响和控制。但是一直以来,他对这种力量并没有什么切身的体会。毕竟近些年,大资本家的日子并不太好过。很多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财阀都被《反垄断法》和罗斯福新政弄得焦头烂额,似乎在政府、法律和民意面前,他们也没有多了不起。

    但是当约翰亲眼见到这种力量,以不可阻挡之势将美国推向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时,他才真正发现,一旦资本力量联合起来,什么白宫、国会,什么法律、民意在他们面前统统都是纸老虎。哪怕是罗斯福这种常常让美国顶级财阀头痛不已的政治强人,在面对这股合力的时候,也只有乖乖合作,充当马前卒的份。

    而这种力量在让约翰心生向往的同时,也让他感觉到了一丝畏惧。因为作为整个事件的参与者之一,约翰很清楚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早在1个月前就已经由那些顶级大佬们决定好了。现在所有蹦出来的人,包括罗斯福本人都是在按照他们设定好的剧本进行表演。

    在这出“大戏”中,约翰就是个一闪而过的龙套。其实要不是他与军方、英国方面关系特殊,他可能连出场机会都没有。这不,刚在签名运动中冒了个泡,约翰就乖乖退场回军校上学去了。

    在回学校的路上,他还在对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念念不忘”。根据既定剧本,29号那天晚上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只是一个开始。等一月下旬,约翰他们发起的签名运动把势造足了,罗斯福接下来还要顺势提出那个著名的“四大自由”理论。

    后世,历史学者们把罗斯福提出的“四项人类基本自由”拔得很高。历史书上动不动就给其加上“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新时代的开端”,“影响美国国策长达3/4个世纪”等标签。

    但是在约翰看来,所谓“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其实是很宽泛的东西。罗斯福的这个“四大自由”理论跟当年林肯提出的“三大权力”是一路货色,说白了都是政府为将来动手开打找的高大上借口。

    不过现阶段,罗斯福给自己找的这个道德制高点还是蛮好用的(后世一样好用。冷战时期,美国几乎要把“四大自由”用烂了。要跟谁过不去,谁就威胁到了人类的“四大自由”),至少现在向英国买武器一下子变得高尚了很多。

    当然了,没有哪个军火商人在乎自己的生意高不高尚。罗斯福之所以要炮制出“四个自由”来,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推行“租借法案”。

    想到这,约翰不由地回忆起了圣诞节当天威廉给自己上的那堂课。要不是他点醒自己,约翰还没搞明白“四大自由”和“租借法案”之间的联系呢。

    “你觉得,现在英国人最缺的是什么?人力、物力、财力?”时至今日,威廉早已不能再把约翰当成自己当年的小助理了。与约翰的交流带有更多的讨论性质。

    “物力吧。他们又没死多少人,几百年的财富积累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花光的。”约翰可是亲自到不列颠走了一遭的,对那里的基本情况还是了解的。

    “没错,也就是说英国人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援军,也不是贷款,而是战争物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战争物资,对吧。”不等约翰回答,威廉继续引申道:“那么,你觉得这笔军火交易最困难的地方在哪?”

    “最困难的?运输?”约翰有些迟疑了。

    “是钱!是美元!是现金!”威廉有点很铁不成钢地说道:“英国人没有那么多美元现金,而现在的《中立法案》又要求他们必须现金支付货款。”

    约翰一下子就明白了,英国人要没钱付账了,而美国人却又还想继续卖更多的军火给他们。那么,怎样才能把东西卖给一个没钱的客户呢,只能是让他赊账了。

    而美国的军火商是不会自己来承担这种风险的。万一英国来输了,他们岂不是要血本无归。所以,必有换一个人来替英国佬买单,这个人自然就是美国纳税人。

    “你的意思是说,罗斯福搞四大自由,就是为了找借口让纳税人先替英国政府买单?”

    约翰的话让威廉一愣。这小子刚才还懵懵懂懂,自己刚点了一句,就立刻发现了问题的核心,这到底是明白还是糊涂啊。不过有些话哪能说得这么直白。

    “理是这个理,但话不能这么说。”威廉纠正他说:“应该说是联邦政府先将武器租借给他们,允许他们到战争结束后再付款。”

    约翰不由地撇了撇嘴,他还是不太适应政治上的这套文字游戏。联邦政府租借武器给英国。联邦政府的武器是从哪来的,还不是国会拨款卖的,那都是纳税人的钱。

    联邦政府先用纳税人的钱从军火商那里购买战争物资,再将其“租”给英国,等打完仗了对方再付款。在这笔三方交易里,唯一承担风险的就是美国纳税人了。难怪罗斯福要弄出了“四大自由”来,只有先把调子拔高了,把美国民众忽悠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