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翰,你还在写报告吗?”小约瑟夫拎着几盒罐头敲开了他的房门。“陪我喝两杯吧,船上无聊死了。”

    这种情况下约翰也不好把他拒之门外,只能让小约瑟夫进了房间。

    “你从哪弄得酒?”约翰好奇地打量着肯尼迪从裤兜里掏出的锡制小酒壶。现在的阿奎坦尼亚号可不是战前的那艘豪华邮轮,还有酒水可以供应。

    “用罐头跟船上大副换的,他偷偷藏了好几瓶朗姆酒。”小约瑟夫笑着拧开了酒壶,开始往约翰桌上的水杯里倒。

    约翰把桌上的东西挪到一旁,一边开着罐头,一边装作漫不经心地问道:‘肯尼迪先生最近还好吧。上船的时候我看他脸色不太好,弄得我都不敢去见他。”

    小约瑟夫笑着把杯子递给约翰:“父亲那是在生他自己的气,被他最信任的肯特骗了那么久,居然一点都没发现。他对你和多诺万先生没有意见。出发前他还和多诺万先生一起吃了顿饭,两个人聊得很愉快。”

    约翰暗自心想,老肯尼迪的动作够迅速得啊。这么快就认清了形势,跟多诺万冰释前嫌了。

    “相反妈妈这次倒是很高兴,她早就不想在英国待了。你知道的,伦敦的那帮贵妇最喜欢装腔作势,可讨厌了。”小约瑟夫直接用手从罐头里捻起了一条沙丁鱼,一边吃一边说道。

    约翰心想,谁叫你们一家都是爱尔兰裔天主教徒呢,当然不招英国贵族待见。估计肯尼迪夫人这两年,没少受闲气。

    “那你自己呢,是不是也挺开心的。朱丽叶应该等急了吧,你打算什么时候娶人家啊。”约翰虽然不怎么瞧得上老肯尼迪,对未来那位管不住自己裤裆的“总统”先生也没有好感。但是却很欣赏小约瑟夫。

    当初小约瑟夫加入约翰他们那个飞行俱乐部的时候才16岁,是年龄最小的成员。虽然跟大家普遍相差十来岁,但几乎所有人都很喜欢这个性格非常阳光的小家伙,约翰也不例外。

    最让约翰欣赏的是,小约瑟夫不但聪明听话、勤奋好学,感情还很专一。自打在哈佛大学的时候跟现在这个女朋友好上以后,一直都很专情,从不在外面沾花惹草。这在约翰他们这个圈子里可不多见。不像后世他那两个弟弟,那两个家伙跟玛丽莲…梦露的那一堆破烂事,想想就让约翰感到恶心。

    “嘿嘿!”小约瑟夫被约翰说的有点不好意思了。“朱丽叶还没毕业呢,再等等吧。”

    随即,他又苦着脸说道:“我今天来就找你帮我出出主意。我这次可被你害惨了,你可不能不管。”

    约翰被他说得有些莫名其妙。他怎么就害了小约瑟夫了。耐着性子听对方说了半天,他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老肯尼迪自感仕途无望后,就把希望寄托到了儿子身上。二儿子约翰这会还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上学呢,于是长子小约瑟夫就遭了罪。据小约瑟夫说,老肯尼迪有意让他去给现在的波士顿市长当秘书。但是这小子一心想参军,去陆军航空队做飞行员。父子俩已经为此争论好几天了。他这次来,就是想拜托约翰帮忙,想想有什么法子能说服自己老爸。

    约翰知道,历史上,小约瑟夫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的老爸,参加了陆军航空队。结果1944年,他在奉命执行炸毁德国V…1飞弹发射架的任务时,飞机发生故障爆炸,他和副驾驶都被炸得粉身碎骨。

    光从私人感情角度出发,约翰也不会同意推荐小约瑟夫去陆军航空队。更何况在约翰眼中。小约瑟夫还是个非常有价值的投资对象。

    历史上,打一开始被肯尼迪家族和其背后的克利夫兰财团寄予厚望的就是小约瑟夫,而不是他的弟弟约翰。约翰…肯尼迪之所以在战后能够立刻选上马萨诸塞州众议员,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自己哥哥为国捐躯的余荫。

    约翰觉得自己应该出手改变一下小约瑟夫的命运,说不定这小子将来会成为总统呢。可是怎么才能说服小约瑟夫呢?马上美国就要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了,鼓动他逃避兵役是不可取的。(这也是老肯尼迪最终同意他去陆军航空队的主要原因。)

    要不让他参军但不去一线作战部队?这倒是个好法子,但什么部门适合他呢?总不能让小约瑟夫跟着自己去搞后勤吧。想来想去,约翰突然想到了自己刚才还在整理的关于心理战的资料。也许,让这个《哈佛深红》(The…harvard…Crimson哈佛大学校报)的前主编,成为美国心理战部队的第一批成员是个不错的主意。

第九十三章 改变历史的“洗脑”() 
“约瑟夫,我记得你在《哈佛深红》干过一段时间是吧?”约翰突然问了个完全不相干的问题。

    “没错,刚入学的时候我父亲就要求我加入了校报,你不是都知道的嘛。”小约瑟夫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当初因为这件事,他可没少被约翰他们“嘲笑”,甚至一度有了个F。D。R第二的绰号。大家都说老肯尼迪这个罗斯福的“脑残粉”是在刻意让自己的儿子模仿罗斯福。(罗斯福在哈佛念书时也做过《哈佛深红》的主编)。

    “正好,你来帮我看看这篇报告,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吗?”约翰很大方的把自己关于心理战的初稿交给了小约瑟夫。

    “心理战,这个挺新鲜的啊。”小约瑟夫刚看了一个开头就被吸引了:“利用人在对抗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瓦解敌方士气,削弱抵抗意志,使其放弃抵抗、逃避战斗乃至缴械投降。”

    “我说,这可能吗?”小约瑟夫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不动枪,不动炮,光凭心理暗示就能让敌人投降?这也太天方夜谭了吧。

    别说小约瑟夫不信,实际上现在美国军方也没几个人相信。

    虽然后世,美军拥有一支强大的心理战部队,光陆军就有一个现役的心理战大队(第4心理战大队)和3个后备役心理战大队,共计12个心理战营、22个心理战连。但是这会儿,美军在心理战这个杀人不见血的战争新领域,还完全是个门外汉。

    一些老派的美军高级将领始终认为,通过造假、欺诈、恐吓、诱惑、收买、谣言等洗脑手段来干扰和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从而达到控制其的行为的目的是违背上帝意愿的,是卑鄙、可耻、邪恶的,是不符合陆军精神的。他们虽然承认这些“邪恶”的手段对削弱敌人有一定的作用,但坚持认为陆军不应该牵扯到如此“卑劣”的政客把戏之中。

    对于这些老古板,约翰也是很无语的。2000多年前的孙子都知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之兵,善之善者也”了。现在都20世纪了,这些人居然还要玩绅士战争的那一套。

    况且,心理战怎么就邪恶了。从心理上瓦解地方的斗志,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可以大量减少敌我双方的不必要伤亡,不是挺高尚的吗?

    约翰实在是不理解这些清教徒的道德观,难道他们从来不看广告吗?从本质上来说,心理战和广告宣传有什么区别,都是通过信息传递进行心理暗示,从而改变受众的行为。唯一的区别只不过是一个要钱,一个要命而已。

    与呆板固执的美军相比,英德两国在心理战方面就成熟得多了。

    一战时,双方就通过“传单战”积累了不少经验。1920年的时候,英国军事学家富勒就首先提出了“心理战”的概念。如今,无论是瑞斯爵士(BBC创始人,战时担任英国情报大臣)还是戈培尔都是此道高手。

    约翰就是在伦敦,看到双方花样百出的心理战法,才有感而写了这份报告。他觉得自己回去有必要提醒史汀生部长和马歇尔参谋长,早点筹备心理战部门了。

    说句不好听的,历史上麦克卢尔那小子最后能够一跃成为美国远征军的心理战处处长,晋升将军行列,纯粹是艾森豪威尔矮子里选将军的结果。

    那时候,英国人已经通过在北非的合作,让美军高层见识到了心理战的威力。艾森豪威尔想要打造一支自己的心理战部队,但是压根没有人有这方面的经验。麦克卢尔之所以能有幸成为美军心理战部队的创始人,并不是因为他对心理战有多了解,而是因为他的外交武官生涯使他掌握了大量的媒体资源。

    “原来是这么回事!”小约瑟夫刚看到一半,就兴奋地拍着大腿说道:“我说最近怎么突然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德军伞降的谣言。”

    令小约瑟夫拍案叫绝的,是约翰在报告里所举的一个案例。

    在这场英德两国的心理战中,德国的对英广播电台“哈哈阁下”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一度在不列颠拥有近800万的听众。

    “哈哈阁下”使用的战术很巧妙,他们从来都不进行那些拙劣的,一眼就能被识破的虚假谣言攻击。而是通过大量有选择的事实报道,对英国民众进行心理暗示。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在不列颠岛上疯狂流传的德国伞兵已经在某地降落的谣言,就是源自他们在节目里描述的一则德国伞兵在入侵荷兰时,如何伪装成牧师骗过守军的真实故事。

    这则故事是如此真实而精彩,以至于自打那期节目播出后,本土防御司令部进来每天都会收到关于德国伞兵着陆的错误报告。很多人都相信自己身边已经混进了伪装过的德国伞兵,甚至有谣言说他们在苏格兰伪装成了修女,还使用了一种神秘的能够发光的武器,能够让汽车发动机熄火。

    就这样,德国人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让英国政府和军方为此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哪怕他们公开逮捕了一名造谣说看到20名德国伞兵在肯特郡降落的男子,并对他处以了25英镑的罚款。但是这种杀鸡儆猴的手段并没能有效阻挡民间恐慌情绪的蔓延,反而让老百姓更加人心惶惶了。

    “有意思,我原来以为对敌宣传就是谎言和欺诈,这么看,说真话反而效果更好,是吗?”小约瑟夫对心理战越来越感兴趣了。

    “没错,想要让心理战术对敌人起作用,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让对方发现你说谎。如果对方不相信你说的话,那接下来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约翰怕的就是小约瑟夫对心理战不感兴趣。现在他想要主动跟自己讨论这个话题,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也就是说,最好是向敌人展示片面且有选择的真实情况,还要给对方留下适度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对不对?”

    约翰几乎忍不住要为小约瑟夫的举一反三而鼓掌了。接下来,他俩就一边喝酒,一边围绕着最近欧洲战场上发生的心理战实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随着讨论的深入,约翰越来越觉得小约瑟夫是块搞心理战的好材料。很多时候,他只要稍加引导,小约瑟夫就能说出他心里想要的答案。而小约瑟夫本人,也越聊越兴奋,对心理战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其实,小约瑟夫还是太嫩了一点,没有发现约翰这会也在对他进行一场“心理战”呢。在约翰不露声色地引导、称赞和心理暗示下,小约瑟夫甚至自己都开始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蛮有天赋的,并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

    所以,在两人喝光了最后一点朗姆酒之后。当约翰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和他共同完成这份报告,并暗示自己撰写这份报告的目的,是建议陆军高层筹备组建专门的心理战部队时,小约瑟夫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成了!把小约瑟夫送出了房间后,约翰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等他和小约瑟夫联合署名的这份报告交上去。美军要是不成立心理战部队也就算了。如果要是成立的话,小约瑟夫这个被他塑造出来的“专业人士”肯定少不了要被征召的。

    一旦小约瑟夫去了心理战部队,很可能二战中就不会死。如果小约瑟夫不死的话,那以后很可能就没有约翰…肯尼迪什么事了。约翰今天也算是改变了美国历史了吧。

第九十四章 新军衔和戴高乐吃瘪() 
“欢迎回来,约翰!”当约翰再次步入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的办工区时,布尔处长竟然亲自在门口迎接他。他的身后是内文斯准将、杰罗上校等几位副处长以及约翰的一帮手下。

    “你好,将军!”约翰有些受宠若惊,连忙给布尔处长等人敬了个礼,又分别向其他人打了招呼。“大家最近都还好吧?”

    其实约翰前天就抵达美国了,只不过因为还有些“英国客童”的安置交接工作要做,就又在纽约多耽搁了一天。当他回到华盛顿家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他就给布尔处长打了个电话,约定今天早上回处里报道。没想到大家居然会集体出来迎接他,这也太隆重了。

    “马歇尔参谋长去刘易斯堡了,临走前,他委托我把一份礼物转交给你。”说着,布尔少将就拿出了一纸晋升命令开始宣读:“为了感谢约翰…范德比尔特中校在过去12个月里为陆军做出的卓越贡献……经陆军部部长史汀生批准,晋升其为陆军临时上校。”

    “祝贺你,约翰!干得漂亮!”布尔少将念完晋升令后,旋即为约翰换上了一幅老鹰肩章。“能够帮你戴上这个是我的荣幸。”

    “谢谢你,处长。这也是我的荣幸。”在同事们的掌声中,约翰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军衔晋升仪式。众人纷纷上前与他握手,表示祝贺,活泼的帕卡琳娜还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关于这次晋升,约翰是早有心理准备的。当初出发去大不列颠之前,史汀生和马歇尔就分别有过暗示。既然马歇尔准备等约翰回国后,给他安排新的工作,那自然得先对其之前的工作有个评价才是。除了晋升军衔,还有什么更好的评价方式吗?

    当然了,约翰这次晋升的只是临时军衔,永久军衔还是中尉。毕竟他才刚服役满一年,要想晋升上尉,至少还要再等6个月。现在可不是战时,中尉至少得干满18个月才能晋升,这是《陆军组织法》里明确规定的。

    “来吧,跟我们说说伦敦的情况吧。”跟大家寒暄了一阵子后,布尔少将就把约翰拉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内文斯和杰罗这两个副处长也跟了进来。

    “总的来说,不列颠的情况还算不错。我走的时候,希特勒已经宣布无限期推迟他的登陆计划了。戈林对伦敦的轰炸还在继续,但皇家空军已经逐渐从之前保卫空军基地和雷达站的战斗中缓过来了。”

    约翰松了松领口,从布尔少将手里接过了一杯咖啡:“我们送过去的250台飞机发动机帮了他们大忙,9月份皇家空军一共新添了417架战斗机。”

    “平民的情况怎么样?我听其他回来的人说,伦敦物资匮乏的问题似乎很严重。”分管后勤补给的副处长杰罗问道。

    “挨饿还不至于,但要想吃得舒服点就比较难了。BBC说主妇们今年可能做不了橘子果酱了。因为他们虽然搞到了额外的糖,但弗朗哥不愿意卖橘子给他们。一个高级别的贸易代表团正在与马德里进行紧急磋商。我估计,弗朗哥是想多要点好处。”

    历史上,二战期间西班牙一直保持中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经济陷入了困境,根本无力对外作战。英国政府花了2000万英镑贿赂了西班牙政府和军方的高层,并通过大笔的外贸订单,迫使弗朗哥采取了中立的态度。

    “这么说,现在双方的交手主要集中在天空和海上,欧洲暂时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了,是吧?”内文斯不关心英国佬能不能吃到橘子果酱,他更关心下一步的战局发展。

    “欧洲的战事估计会暂时陷入僵局,新的角力点已经向北非转移了。意大利人现在控制了埃塞尔比亚和索马里,正准备入侵埃及。如果可能的话,他们还想拿下希腊和克里特岛。”

    约翰放下了咖啡杯:“不过韦维尔上将(中东英军司令部总司令)的力量已经得到了加强。他现在手里新增了两个澳大利亚师,还有一些印度和阿拉伯部队。而且格拉齐亚尼元帅并不像墨索里尼那么有斗志,他的25万大军只占据了埃及与利比亚边境的几个小镇,就按兵不动了。”

    “倒是自由法国,他们打算在法属西非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受到了重挫。”约翰不由地想起了他去拜访自由法国总部时的场景。

    当时,约翰并没有遇到戴高乐,只见到了自由法国的司法和公共事务专员勒内·卡森博士(著名法学家,战后曾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主,起草了《人权宣言》,1968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向卡森博士转交了阿黛尔的1000美元捐款和一份给戴高乐夫人的亲笔信。作为感谢,卡森回赠了他一面绣有洛林十字的法国三色旗(自由法国的旗帜)。

    约翰之所以没能见到戴高乐,是因为他已经带领着部队去法属西非了。和他们同行的还有英国皇家海军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和“巴勒姆”号战列舰。

    当初法国刚投降的时候,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中,法属赤道非洲(后来的加蓬、刚果、中非和乍得)、法属西非(塞内加尔)、象牙海岸(科特迪瓦)等地的总督都先后表示过要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这次戴高乐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出兵非洲,就是想要抢在维希法国政府之前控制这些地区,为自由法国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只可惜他还是晚了一步。当他们还在海上的时候,支持自由法国的塞内加尔黑人总督就已经被撤职了,忠于维希政府的法国白人警察无情地清洗了那些支持戴高乐将军的塞内加尔黑人中产阶级。愿意为法国而战的殖民地黑人遭到了投降了德国人的法国殖民者的镇压,想想这还真够讽刺的。

    当戴高乐他们抵达达喀尔(塞内加尔首都)港口外,准备对当地驻军进行劝降的时候,他们遭到了岸防炮台和“黎塞留”号战列舰的炮击。更糟糕的是,两天后,另外三艘维希法国的巡洋舰赶到了,他们还带来了一支增援的陆军部队。戴高乐指挥部下进行了一次艰难的登陆尝试后,不得不承认行动失败,把达喀尔和法属西非留给了维希法国。

    “一场标准的法国内斗而已,这帮人自己打自己倒挺起劲的。”布尔少将对眼高手低的法国人很不屑,他甚至对戴高乐的失败有些幸灾乐祸。

    “我估计戴高乐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