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德国有必须要进攻英国本土的需求吗?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大不列颠岛对德国的吸引力并不大。德国需要的是斯堪的纳维亚的铁矿、罗马尼亚、高加索甚至伊拉克的石油,至于大不列颠岛上的煤,德国人自己多得是。从国家战略角度上说,巴尔干、土耳其和埃及都比大不列颠岛来的重要。

    从战争角度来说,德国人目前的优势主要是在陆军和空军上,他们的海军跟英国比起来实在太弱了。充其量也就只能打打破交战,欺负一下英国商船队。前段时间跨海进攻挪威,德国海军都能伤筋动骨,更别说越过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本土了。

    所以,对于德国来说,进攻英国本土的性价比并不高。打下来又能怎样,英国人拍拍屁股,还能去澳大利亚、加拿大继续跟他们打下去。德国装甲大军还能跨过大洋不成。

    所以,如果英国这时候能够承认德国目前在欧洲大陆取得的战果,德国人是不介意给予英国“和平和友谊”的。

    后世这种网上观点错误的地方在于,不是邱胖子非要跟对方死磕,而是英国一旦讲和就等于“自绝于”欧洲,从此丢掉对世界的领导权。拼一拼还有一线希望,坐看日耳曼人重新建立新的欧洲秩序,那就等于慢性自杀。

    在英国,绝大部分政治家都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才会支持丘吉尔与德国硬拼到底。要只是邱胖子非要跟希特勒死磕,议会投票换个首相不就完了,哪需要这么费事。

    不过,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对英国的这种“善意”也并非完全没有市场。据约翰所知,一直到伦敦遭遇轰炸后之前,英国王室都还一直对英德和解抱有幻想。

    国王乔治六世、伊丽莎白王后甚至玛丽王太后都一直保持着与德国科堡公爵和黑森家族成员的书信往来。后世,英国《太阳报》还刊登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幼年时行“纳粹礼”的照片,在全世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其实,英国王室对德国有好感这一点都不奇怪,谁让他们是纯种的德国人呢。早在1714年,安娜女王逝世后,英国王位就落到了德国汉诺威选帝侯之子乔治·路德维希·冯·汉诺威公爵手中(史称乔治一世)。

    之后几百年,英国王室的每一代国王都会迎娶德国公主为王后,就连缔造了“日不落帝国”的维多利亚女王都嫁给了她的德国表哥阿尔伯特王子。英国王室甚至由此换了另一个更德国范儿的名字,叫“萨克森…科堡…哥塔王朝”。

    虽然一战时期,考虑到英国民众对德国的反感情绪,乔治五世不得不将王室的姓改为了本土化的“温莎”,但这也只是个文字游戏,血统还是那个血统。就连现在的乔治六世,即位之前用的也是艾尔伯特这个德国名字。

    至于约翰他们正在餐桌上讨论的温莎公爵,那更是一个铁杆“德粉”。因为苏联人把他的教父——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都突突了,温莎公爵极端仇视苏联,并把希特勒和纳粹德国视为抵御邪恶苏联的欧洲防卫者。他在位的时候,曾经力劝首相鲍德温,不要对德国1936年违反《凡尔赛和约》,派军进入莱茵非武装区的行为采取军事制裁。

    不过在座的诸位并不相信温莎公爵会彻底倒向德国。人家毕竟是当过国王的人,又不傻,屁股该坐在哪边还是清楚的。

    英国要是完了,他就什么也不是。在希特勒的阴影下做个傀儡国王,还不如他现在当公爵来的舒坦呢。

    在约翰看来,温莎公爵这个“情圣”是在绕着“不忠”和“表里不一”的边缘跳舞。他和希特勒之间的“暧昧”,就像是夜总会中的打情骂俏一样,总是暗示很多但履行很少。

    约翰记得,历史上,这位公爵很快就会被发配到巴哈马群岛担任总督,在英国特工的监视下度过整个二战岁月。而他那些写给希特勒和其他纳粹高官的敏感信件,则会在战争末期,被英国军情五处传奇特工安东尼·布伦特秘密取回,以免战后危及王室声誉。

    相比较而言,约翰更同情温莎公爵那个口吃的弟弟。因为自己哥哥的亲纳粹举动,乔治六世不得不在战争期间带着妻子和女儿坚守在伦敦,以“实际行动”来挽回民众对王室的信任,宣告他们已经跟不学好的德国亲戚彻底一刀两断了。

    不仅如此,乔治六世还得豁出命去搞“政治秀”。每当德国轰炸机离开后,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以至于当时伦敦流传了一句玩笑,说全英国对德国飞机投下炸弹最敏感的只有两种人——消防队和国王陛下。

    结果,温莎公爵潇潇洒洒地活到了78岁,比他小的乔治六世反倒57岁就把自己累死了。难怪伊丽莎白王后一直到死都不肯原谅温莎公爵和辛普森夫人呢。

第五十五章 护航航母的构想() 
聊完英国王室的那些八卦,晚餐也吃得差不多了。阿黛尔和诺克斯夫人带着孩子去了楼上,把楼下的空间留给男人们谈“正事”。

    “诺克斯部长,你怎么看罗斯福总统前天的讲话?美国的工业生产要多久才能完成从和平时期到战争时期的转变?”萨默维尔代表英国军官们问了诺克斯部长一个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前天,罗斯福总统在海德公园镇与乔治六世共同接见媒体记者时,发表一个重要讲话。讲话里,罗斯福谈到了将对美国工业生产进行调整转型的问题,这两天各大媒体都在讨论这个。

    “将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从和平时期的产量要求提升到战争时的要求可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最大的困难就在于项目的初期,我们必须首先建造新的工具,新的工厂设备,新的生产线,新的造船台,之后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产品从中输出来。”

    约翰在一旁暗自发笑,诺克斯可真狡猾,他几乎就是在“背”罗斯福的原话。

    不过诺克斯也算不上是在敷衍萨默维尔他们,军工产量确是不是说上来就能上来的。按照一般的经验,制造一艘大型军舰至少也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普通货轮也至少需要200多天。

    “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大型军舰,而是驱逐舰和货轮。”一个皇家海军少校插了话:“德国人的潜艇在海上围猎我们的运输船队。上个月我们已经损失了88万吨,再这样下去,不等德国人登陆,我们就先饿死了。”

    “没错,我现在最缺不是武器而是粮食。”另外一个海军上校着说道:“岛上的种植只能满足国内48%的需求,我们现在已经不得不放弃一些其他物资,优先运送粮食回不列颠了。希特勒也了解这个,所以德国潜艇对运输船队的袭击越来越频繁。部长先生,那50艘老式驱逐舰什么时候才能交付给我们?”

    之前,萨默维尔有给约翰他们介绍过,这位叫西德尼的海军上校是“南安普顿号”巡洋舰的舰长,也是乔治六世此次访美的护航编队指挥官。

    “国会已经批准了,现在只剩下技术问题了。你们也知道,这批驱逐舰封存有一段时间了,需要进行一次彻底检测才能交付使用。我已经命令巴哈马基地加快进度了,如果你们皇家海军能够提供协助那就更好。”

    这一次,诺克斯没有再打官腔。美国海军也希望快一点完成这笔“驱逐舰换军事基地”的交易。现在,华盛顿管这叫做“自打从拿破仑三世手中购买路易斯安纳之后美国政府做的最划算的买卖”。

    “现在岛上的粮食都靠什么解决?”约翰之前以为英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来自天空的轰炸,没想到作为大英帝国骄傲的皇家海军却被小小的潜艇弄得这么狼狈。

    “现在南大西洋我们还能控制得住。自从斯佩海军上将号自沉后,德国人就很少去那片海域了。我们可以从巴西和阿根廷购买一些,再从印度和澳大利亚运回来一些。但是这远远不够,我母亲妈都已经带着的仆人们把丁德庄园里的玫瑰铲掉改种土豆了。”

    萨默维尔继续说道:“伦敦现在的配额是每人每天10盎司(300克)面包,黄油、肉类、糖、茶叶、布料都要凭票购买。孩子们已经很久没有新鲜水果吃了。只能从黑市上购买爱尔兰柑橘,但那是违法的。”

    “所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护航舰艇不足的问题,这样你们才能把海外的物资运回去,对吧。”约翰突然有了个新主意。“萨默维尔,你有听说过鲍恩博士的ASVMK1型机载对海搜索雷达吗?我记得皇家海军的布伦海姆式上好像有装这个吧?”

    “我知道。”一个海军上尉回答道:“我在皇家方舟号上见过这个,还有一种夜间型的。大约20架装有这种雷达的布伦海姆式,就能对方圆200海里的范围进行24小时监控。”

    “那就好办了。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一些货轮改装一下,把那些远洋货轮和滚装船的上层建筑去掉,铺上甲板当简易航母来用。就按照每艘船能装载10架飞机来算吧,每个航运编队只要有两艘这样的简易航母,就完全可以提前发现半潜状态的U型潜艇了(目前德国U型潜艇主要是在夜间上浮然后攻击慢速护航船队)。”

    “这想法很有意思。”西德尼上校对此来了兴趣:‘可是飞机怎么存放呢?货轮可不是专业航母,没有配套的保障舱室。还有,船上的武器怎么配置?”

    “完全不需要保障舱。它们是民用运输船改造的,本来航速就低,平时飞机停下层甲板上好了。至于武器配置,反正德国的大洋袭击舰越来越少出现,主要威胁都来自U型潜艇。这些,姑且叫护航航母吧,只需要伴随货运船队行进就好,应该不需要大多武装。这方面你们才是专家,我就是提个思路,具体怎么搞还得你们自己研究。”

    “我觉的可行,这样每个商船队只要配一两艘这个什么护航航母,再加上两三艘驱逐舰、护卫舰、武装商船就足够了。如果几个船队靠得近的话,甚至可以联手监控上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我就不信了,U型潜艇还能一直待在水下不浮上来换气吗。”

    西德尼上校越说越兴奋,困扰了英国皇家海军快一年的难题,终于找到了新的解决突破口。在场的其他海军军官也有颇有些“守得云开见月明”得畅快感,七嘴八舌地为护航航母的使用战术提了不少意见。

    “我算是服气了,约翰。”萨默维尔笑着为约翰端了一杯果酒:“集装箱联运,还有这个护航航母,这些点子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这个世界果然还是有天才的。”

    约翰连连摆手表示不敢当:“我这就是旁观者清而已。具体应该怎么搞,还得看海军专业人的。”

    其实美国在战争爆发前就研究过如何将货船改装用于船队护航,也试验过在上面搭载水上侦查机,只是没有明确提出护航航母这个概念而已。

    历史上,第一艘用货船船体建造的护航航母长岛号是1941年6月下水的。约翰认为自己最多也就是把这个进程提前了几个月而已,实在算不上是多大的创举。

    但是在别人眼里,他的“创造性思维”还是很有震撼力的,就连诺克斯都对约翰刮目相看。毕竟英国皇家海军号称世界第一这么多年,他们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却被一个美国人轻松解决了。作为美国的海军部长,诺克斯还是感觉颇有面子的。

    临行前,他豪爽地拍着约翰的肩膀,连连感慨自己下手晚了,自家的人才被陆军先抢过去了。还开玩笑问约翰愿不愿意来海军,海军正好缺一个作战部副部长。

    约翰当然不会把诺克斯的戏言当真,他在军内就是个打短工的,犯不上为此得罪史汀生和马歇尔。不过他还是答应诺克斯,尽快帮对方把护航航母的设想形成文字资料。当然了,诺克斯也没让他白忙活,转手就送了他一个大礼包。

第五十六章 胖子拯救世界() 
几天后,约翰在办公室里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

    “哈喽,约翰,我是亨利…凯泽。”电话里,传来一个略带嘶哑的男声。

    “凯泽先生?”约翰先是有些诧异,然后又用最热情的语调说道:“你好,凯泽。有什么是我能为你效劳的?”

    几个月前,为了在作战计划处立威,约翰曾经找凯泽帮忙做戏,撤回了那笔向日本八幡钢铁厂出口废旧钢铁的申请。俗话说,人情大如债,头顶锅来卖。虽然约翰和凯泽同是共济会的“兄弟”,但毕竟欠了对方的人情,他当然要态度热情一点。

    “我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问题,诺克斯说你能够帮到我,你晚上有时间吗?我就在华盛顿。”凯泽倒是很干脆,没有拿之前的“交情”说事,直接开门见山寻求帮助。

    “没问题,我晚上有时间……好的,晚上八点,华盛顿饭店见。”挂了电话,约翰就开始琢磨,凯泽找他到底会会有什么事。

    这个包工头出身的建材大亨向日本出口原材料被查了?约翰首先想到的,是罗斯福总统5号刚刚签了禁止向日本出口矿产品、化学制品和飞机部件的法令。难道凯泽撞枪口上了?那他也应该去找物资委员会作公关啊,找自己有什么用。

    不过很快,约翰就否定了这种猜测。凯泽在电话里提到了诺克斯,能把他和诺克斯这位海军部长联系起来的恐怕只有一件事——造船。

    上个月,英国人在大西洋上损失了88万吨的运力,情急之下只好跑来找自己的“好基友”帮忙,想让美国造船厂为其建造60艘万吨货轮。

    尴尬的是,美国国会刚刚通过了罗斯福总统打造“两洋”海军的计划。上百艘军舰的军方大订单已经把美国各大造船厂的船台给占满了。有动辄造价上千万的军舰订单可接,谁还在乎区区200万美元一艘的货轮啊。英国佬拿着支票跑了一圈,愣是没有造船厂肯接单。

    约翰知道,历史上,是凯泽出面接下了这单生意。他的凯泽公司和巴思钢铁公司、托德造船公司共同组成的凯泽…托德…巴思联合体在二战期间创造出了“自由轮神话”。甚至有历史学家这样评价:没有自由轮,就没有盟国的胜利。凯泽也因此被美国人视作改变了整个战争进程的传奇人物。

    说实话。约翰之前也不是没有动过插手这门生意的心思。前两天去海事委员会协商武器援助运输事宜的时候,他还找人打听过这个“EC2…S…C1”计划(E代表紧急,C代表货轮,2代表船只长度在400…450英尺之间,S代表蒸汽动力,C1为船只设计版本)。

    但是心动归心动,约翰最后还是放弃了。造船毕竟跟造飞机不同,前期投资所需的资金实在太多了。抠门的英国佬只肯先期支付每艘28万美元的订金和一笔900万美元的船厂建设费用。约翰大致算过,就算他能从银行搞到部分贷款,也至少还要再往里面投上三四千万美元。以他的身家,还是搞搞登陆艇算了,这块大蛋糕实在吃不下。

    不过,这次凯泽突然自己找上门来,又让约翰心底燃起了一丝希望。虽然不知道凯泽找为什么要找他,但他相信至少不是什么坏事。自己刚把护航航母的创意白送给了诺克斯,对方总不至于要坑自己吧。

    等到晚上,约翰抵达华盛顿大饭店的时候,凯泽已经在那等他了,身边还有一位留着大胡子的中年男士。

    “约翰,我的兄弟,见到你真高兴。”凯泽用共济会的礼节欢迎了约翰,然后介绍到:“这位是助理干事(Associate…Steward,共济会每个会所除了首席干事和次席干事外,还会由尊主指定若干助理干事协助工作)西里尔…汤普森,一名非常出色的船舶设计师。”

    约翰知道,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自由轮”和后续改进型“胜利轮”都是以汤普森的设计为蓝本的。没想到他也是共济会会员,还是个地位不低的助理干事。

    不过自打约翰加入了共济会,就已经对这种事见怪不怪了。光他在纽约会所里见过的历史名人就有一长串,再多个船舶设计大师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看得出来,凯泽与汤普森交情不浅,难怪他建材生意做得好好地,会突然涉足完全陌生的造船业。这其中,汤普森肯定起了关键作用。

    亨利…凯泽是个非常豪爽的德国裔,简单寒暄一阵后,他就直奔主题了。

    “约翰,汤普森和我接了一单大生意,帮盎格鲁撒克逊人建造60艘万吨货轮。对方开的价格还算公道,200万美元一艘,就是要得比较急,1941年底前要全部交付。”凯泽霸气地挥着那只着夹着雪茄的肥厚手掌,“我告诉他们,不要那么久,一年内我就能把60艘船都造出来。”

    不了解历史的人,肯定会认为这个胖子在吹牛。就算是经验丰富的大造船厂,制造一艘万吨货轮也至少需要200多天,更何况一个连一艘小舢板都没造过的新人。就连跟凯泽签合同的英国官员,都觉得这个跟他们首相长得有些神似的美国胖纸是个傻白甜。

    只有约翰相信,凯泽没有吹牛。历史上,凯泽一共制造了上千艘自由轮,平均每艘船的建造时间只有40天。在战争后期,他名下的造船厂里每天都有一艘新的万吨货轮下水,每个星期都有一艘护航航母下水。这下饺子一样的生产速度,比德国U型潜艇的最高击沉速度还要快,帮助盟国打赢了大西洋上的“吨位战”。

    最神奇的是,其中有一艘“罗伯特·皮尔里”号,在1942年11月8日中午12点零1分开始铺设第一根龙骨,100个小时内50多万个零部件全部组装完毕,11月12日该船即全部建成下水,全部建造时间只用了4天15小时零29分钟!下水时甚至上层建筑上的油漆都还没有干。这一建造记录一直到下个世纪都没有人能够打破。

    “汤普森已经开始着手修改设计了。英国人对他之前设计的一款货轮很满意,但是他们缺油,要求改用烧威尔士无烟煤的三胀式蒸汽机。”凯泽向约翰介绍了他的计划:“我已经动手收购了一些小造船厂,并准备在波特兰和里士满各新建一两家新船厂。所需的土地也几经拿到手了,新船台正在建造中。到今年年底的时候,我就能20艘船一起开工。”

    “造船工人足够吗?”约翰知道,对于凯泽这种不差钱的大亨来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难就难在那些用钱解决不了的事情上,比如熟练造船工人数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