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伟大的英国首相”对此有何反应。

第六十九章 米特福德六姐妹() 
丘吉尔的长子伦道夫比约翰小七岁,还是个政坛新手。没过多久,他就被约翰套出了下午的行踪。他告诉约翰那,下午丘吉尔和他是去见上议院议员,米特福德家族的雷德斯戴尔男爵了。

    这个米特福德家族也是英国的老牌贵族,当家人雷德斯戴尔男爵和丘吉尔是表亲。虽然这个男爵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他的六个女儿——著名的米特福德六姐妹却在欧美历史上非常有名。

    前世,在2014年09月,当六姐妹中的最后一位,94岁的德文郡公爵夫人狄波拉去世时,欧美各大媒体都长篇累牍地进行了报道。英国广播公司甚至在报道称米特福德六姐妹的全部去世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约翰记得当时自己是在路易斯维尔的家中看的新闻。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王室出席了狄波拉的葬礼,并在致悼词时屡次提到了米特福德六姐妹“令人无法招架的魅力”。

    出于好奇,当时约翰上网查了下米特福德六姐妹资料。他看完后的感觉是:这不就是英国版的“宋氏三姐妹”吗!

    六姐妹的老爸罗德斯黛尔男爵是个高傲、固执的老派英国贵族,不喜欢外国人、天主教徒,以及英国以外的一切国家。老罗德斯黛尔男爵一共有六个女儿,一个儿子。之所以要生那么多孩子,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贵族施行长子继承制。没生出儿子前,只能不断地生下去,否则他的爵位和家业可就要便宜一帮远亲了。

    六姐妹中的老大南希是个叛逆的小说家,崇尚自由主义的她在年轻时爱上了一个同性恋。后来她移居法国,开始文艺创创作。在六姐妹中,她的艺术成就最高。她的小说《冬季之恋》后来还被BBC改编拍成了著名电视剧《荣誉和反叛》。

    二女儿帕米拉天生喜欢旅行和冒险,曾经独自骑摩托车环游欧洲,还是世界上第一个飞越大西洋的女性乘客。

    三女儿戴安娜是个狂热的法西斯主义者,她的丈夫就是英国法西斯联盟的领导人莫斯利爵士。她们的婚礼是在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家里举行的,参加婚礼的嘉宾只有六个人,其中就包括希特勒。

    老四尤妮蒂受三姐影响,疯狂地崇拜希特勒。她19岁那年就只身前往德国求见“偶像”希特勒。后来这两人长期保持了亲密的私人关系,希特勒管她叫“英国甜心”。英德宣战后,她开枪自杀未遂,留下了终生残疾。

    后世曾有媒体爆料说尤妮蒂曾经为希特勒生过一个私生子。丘吉尔的侄女给希特勒生了个孩子,这个新闻可真够劲爆的。

    老五杰西卡的政治观点则和两个姐姐截然相反,她是个共产主义者!她不仅在西班牙内战时期闹着要和男友去参加国际纵队,后来还移民美国加入了美国共产党!

    约翰当时看到这都快晕了,你一个英国贵族名媛信仰毛共产主义啊,还加入美国共产党,你怎么不去苏联啊?

    算起来,老幺狄波拉算是最正常的一个了。她嫁给了德文郡公爵,成为了一名公爵夫人。

    值得提一句的是,狄波拉丈夫的弟弟,英国哈廷顿侯爵后来娶了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妹妹——凯瑟琳·肯尼迪。后世在将简·奥斯汀的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改编成电影时,就是以这对夫妇为参考对象塑造了达西夫妇。

    和宋氏三姐妹一样,米特福德六姐妹虽然在政治观点上南辕北辙,但之间的感情一直很好。

    没出嫁前,老三戴安娜和老五杰西卡共用一个卧室,房间一边挂着镰刀锤子旗,一边贴着希特勒的大头照。但这并不影响两姐妹的感情。二战期间,戴安娜因支持纳粹坐了牢,杰西卡一直很用心地替她照料孩子。

    丘吉尔最近因为坚决反对绥靖政策,正在遭到党部弹劾动议。这里面,因该有莫里斯这些英国法西斯团体的影子。

    “是因为信任投票的事吗?”约翰小声地问伦道夫。

    “莫斯利那帮人最近闹得很凶,昨天他还在报上骂父亲是犹太人的走狗。”提到这个英国法西斯“领袖”表姐夫,伦道夫是一肚子气。

    莫斯利曾经担任过兰开斯特公爵大臣。这个职务跟枢密大臣、掌玺大臣、不管部大臣一样,是非阁员大臣。主要负责掌管一些传统的机构,有时也受首相的委托完成某项特殊职责。

    莫斯利当时就被指定负责劳工和就业的事宜,是事实上的英国劳工部长。

    1932年莫斯利前往意大利考察,并且拜会了墨索里尼。此后,他就完全为法西斯主义所吸引,回国后他组织了一帮右翼骨干分子创立了英国法西斯联盟(BritishUnionofFascists)。

    他还一度效仿墨索里尼,创立了自己的准军事组织组织黑衫军。不过因为黑衫军经常和犹太社团和左派组织发生暴力冲突,引起英国民众反感。法西斯联盟在议会选举中并未获得任何席位。

    所以,约翰并不认为议莫斯利能给丘吉尔造成多大的麻烦,他充其量不过是个在民间蹦跶的搅局者。

    “雷德斯戴尔男爵怎么说?”约翰接着问道。

    “他让戴安娜表姐给父亲道了歉,让她提醒丈夫保持对父亲的尊重。”伦道夫叹了口气,“但也就是这样了。父亲想让他在纳粹问题上公开表态,他没同意。”

    约翰其实挺理解雷德斯戴尔男爵的,两个女儿跟纳粹打得火热,一个女儿闹着要去西班牙战场投奔共产主义。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和稀泥怎么办?公开支持谁都不合适啊。

    反正丘吉尔再怎么说也是长辈,只要面子上对他保持尊重,他也不会拿晚辈怎么样。

    历史上,丘吉尔确实也没太为难戴安娜夫妇。虽然战时,根据英国国防条例,丘吉尔把侄女侄女婿送进了监狱,但对他们还是很优待的。戴安娜夫妇在狱中享有特殊待遇,有独立的房间甚至花园。

    1943年从监狱出来后,戴安娜两口子仍然活的挺滋润。莫斯利战后还参加过两次国会选举,不过都没有成功,英国人都挺讨厌他的。

    在2002年,丘吉尔被BBC评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而莫斯利则BBC评为“20世纪最可恶的英国人”。

    顺便说一句,2008年因爆出**丑闻而被迫辞职的那个国际汽车联合会主席马科斯·莫斯利,就是戴安娜夫妇的儿子。

    “你父亲那么多大风大浪都过来了,这点小事难不住他的。”约翰安慰伦道夫道。

    “约翰,你怎们看纳粹,你觉得他会替我们对付苏联人吗?”一直默默得抽着雪茄的丘吉尔突然问道。

    “不管是极左还是极右,都是对自由世界的威胁。放任任何一个都是在自酿苦酒”约翰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让德国纳粹对付苏联,约翰真佩服那些绥靖主义者的脑洞。你们让横在两国之间的大波波如何自处啊。还是你们一开始就打算牺牲波兰了?从二战刚开始的“静坐战争”看,还真有可能。

    “是啊,希特勒可不是条听话的看门狗,再放任下去就栓不住了。”丘吉尔对约翰的回答很满意。

    大家都知道丘吉尔反苏。一战刚结束,在内阁内兼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两项职务的丘吉尔就主张积极干预俄国内战。后世也是他发表了“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即使在二战期间被迫与苏联合作,丘吉尔与斯大林两个人也经常不对付。

    但是,丘吉尔对纳粹的野心看的很清楚,他知道想利用德国对付苏联有些一厢情愿。在德法这对冤家分出胜负前,希特勒是不会跟斯大林翻脸的。况且放任德国发展下去,无论最后它和苏联谁输谁赢,欧洲大陆可就都没英国什么事了。让欧洲保持均势,才最能保障英国的利益啊。

    丘吉尔肯定想不到,看似强大的法国这么容易跪了。最后大英帝国拼尽了权力,也不过是白白便宜了美国。

第七十章 试探丘吉尔() 
丘吉尔到底是在政治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快四十年的老狐狸,他很清楚莫斯利那帮人不过是跳梁小丑,对他造成不了太大的影响。

    所以,虽然伦道夫对弹劾动议忧心忡忡,丘吉尔本人对此倒并不太上心。他更关心的是欧洲大陆政治局势的变化。

    约翰对丘吉尔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家情怀还是满赞赏的。

    作为一个美国人,约翰当然会喜欢像丘吉尔这样宁愿牺牲自己、便宜美国,也坚决不让法西斯、共产主义好过的“自由世界斗士”。

    要是丘吉尔也学法国人那样“鸡贼”,早早地从了纳粹,那美国可能以后也就只能在西半球玩玩了。

    约翰有选择地为丘吉尔介绍了他与德国、法国一些“大人物”的接触,其中特别提到了戴高乐。

    约翰前世就一直很疑惑,法国战后咋就变成战胜国了?这个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国家,可是在开战后不久就宣布投降了。

    在法国政府投降的时候,它手里可是还有65个师,近一百万人的可作战部队,法国国土的三分之二尚未沦陷,海外还有广阔的殖民地资源可供调动。

    1940年夏天,法国充其量也就是打输了一场战役而已。伤亡二十多万,被俘100多万,这远不至于让这个国家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选择投降,只能说是法国人自己不想跟德国人打下去了。(要不它怎么能干脆利落地把想乘机占便宜的意大利面条打的满地找牙呢。)

    法国这一投降,可把亲密盟友英国坑得够呛。丘吉尔刚接替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时,可是颠颠地跑到巴黎去找法国人商量如何扭转战局的。结果贝当一句“我们准备投降了”,差点没把他气晕过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欧洲各地都打得稀里哗啦。相比之下,法国人可以算是过得比较舒服的了。至少丘吉尔在伦敦挨炸的时候,巴黎的贵妇们还在天天和德国大兵开舞会。战后柏林被苏联炮兵轰成了一片瓦砾,而巴黎却始终完好无损。

    在二战中,法国几乎没有为盟国出过多少力,它的合法政府和它的工业体系反而在为德国人效劳。

    假如德国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身处希特勒泛日耳曼体系中的法国人(法兰克人、盎格鲁人和哥特人都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在德国主导的欧洲中占据一等公民的地位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战后法国不光取得了战胜国的地位,还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把投降后丢掉的阿尔萨苏和洛林拿回来也就算了,甚至还差点从德国割走萨尔(因公投选择留在德国而作罢)。世界上怎么有这等好事?

    后世有人猜测法国在二战期间是在玩两边下注的把戏。成立流亡政府的戴高乐为法国人赢得了战胜国的身份,而带领政府投降的贝当保住了大部分法国,使人民免受战火。

    在约翰看来,这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战争爆发时戴高乐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的上校,跑路英国前也不过是个不受待见的准将。

    从法理上来说,维希法国政府是通过当时法国国会投票表决合法产生的,元首贝当也是成名几十年的老元帅。他们代表了正统的法国,是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的。(除英国外,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维希法国,不承认戴高乐的“自由法国”。)

    法国人想要两边下注,至少也得是让雷诺、达尔朗这个级别的官员、将领过去组建流亡政府才配叫“下注”吧。

    戴高乐不过是个“叛国”的坦克师师长,从敦刻尔克撤退到英国的十四万法国军队里,只有三千人选择加入戴高乐的团体,其他人宁可在解除武装后返回维希政权控制区。

    约翰很好奇,丘吉尔怎么就看上了戴高乐,把他扶持成了法国领导人呢?

    要说,丘吉尔看人的眼光到底不如罗斯福,当初罗斯福一眼就看出戴高乐有“二五仔”倾向。果不其然,战后他就带领法国反出了北约,还恩将仇报阻碍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

    结果,约翰发现丘吉尔对戴高乐还几乎一无所知。但是对后世罗斯福看中的吉罗将军倒是有些印象。

    丘吉尔对吉罗将军的印象很有意思,他没把吉罗当成军事将领,而是把他看成是一个“越狱高手”,是个兼具勇气、智慧和运气的家伙。

    从伦道夫的口中,约翰才知道,和吉罗以从德国战俘营成功逃跑的传奇经历而发迹一样,丘吉尔当年也是通过一次“名动英伦”的越狱行动成功步入政坛的。

    1899年,25岁的丘吉尔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俘。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所以布尔人拒绝释放他。

    1899年12月,丘吉尔极为大胆地独自一人越狱成功,在当地一个英国侨民的帮助下一路从南非逃到了莫桑比克首都的英国领事馆。

    这一事件使丘吉尔在英国的名声大噪。回到英国后,丘吉尔抓住机会踏入政坛,并在1900年10月的选举中成功当选下议院议员。

    感情丘吉尔和吉罗是惺惺相惜啊。约翰虽然觉得这种“巧合”感觉有些好笑,但对此还是“喜闻乐见”的。要是能借机多给吉罗将军加加分,到卡萨布兰卡会议时把戴高乐换掉就好了。

    还在约翰琢磨着怎们帮吉罗在丘吉尔这刷点印象分时,一个电话把丘吉尔叫走了。

    过了差不多10分钟,丘吉尔回来了。他告诉丘吉尔夫人,电话是戴维?马杰森(首相张伯伦的心腹,保守党在下议院的总督导,后来在丘吉尔手下当过陆军部长)打来的,他需要连夜回伦敦去。

    “抱歉,约翰,我不能陪你们了。哈利法克斯勋爵那边遇上了点麻烦,他们想听听我这个前殖民地事物大臣的意见。”临走前,丘吉尔与约翰和阿黛尔一一拥抱告别。

    然后,他又从伦道夫手中接过了帽子和手杖。“我让伦道夫留下来陪你们吧。这两天你们要去哪就直接跟他说,让他来安排。”

    丘吉尔走后,约翰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事让那些保守党大佬们这么着急忙慌的连夜让丘吉尔赶回伦敦。

    哈利法克斯勋爵是外交大臣,难道是“慕尼黑阴谋”提前了?那也不会找丘吉尔商量啊,谁都知道他反对绥靖,跟张伯伦不是一路。

    等等,丘吉尔刚才说他自己是前殖民地事物大臣,那应该是跟殖民地事物有关了?非洲、澳洲、中东还是远东呢?

    突然,约翰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爱尔兰。1921年,丘吉尔在担任殖民地事务部大臣时,最大的业绩就是与爱尔兰新芬党谈判,最终允许爱尔兰成为英帝国内的一个自治领。

    就在今年4月,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刚刚正式签署了一项新的防卫联盟的协议,废止了丘吉尔当年拟定的一条重要条款:“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海上防务应由英国军队负责,为此目的允许英国军队在指定的口岸使用港口和其他设施。”

    新的协议里,英国同意把在贝雷哈文郡和科布郡的港口以及斯维利海湾的所有海军指挥部和产权在今年年底以前全部移交给爱尔兰政府。丘吉尔可能是被找去讨论港口和海军设施移交问题的。

    说起来,爱尔兰在大西洋上的地理位置还是满优越的,用得好能在二战中能帮英国不少。可惜张伯伦松口松得太快了,没了筹码(总不能把北爱也送给他们吧)。

    所以,战时爱尔兰选择了中立,而不是像很多其他英国殖民地一样又出钱又出力。(战后这些出钱出力的殖民地都获得了更大的主权,不是独立就是成为了自治领。)

    不过这一切都和约翰没啥关系,他还不够资格掺和到这种事里去。他现在更感兴趣的是罗尔斯·罗伊斯(劳斯莱斯)公司的发动机。之前整理基金会产业时,约翰还发现了1。2%罗罗公司的股份。约翰可对他们公司的灰背隼(梅林Merlin)发动机眼馋得很。没有他,他拿什么来打造心目中的“野马”——P…51战斗机呢。

第七十一章 灰背隼与野马() 
罗尔斯·罗伊斯是英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公司,它研制的各种发动机广为世界民用和军用飞机所采用。如果说波音(Boeing)和空客(Airbus)是干线客机领域的双寡头,那通用电气(GE)和罗尔斯·罗伊斯则是干线客机发动机市场的一对大鳄。

    不过相对于罗尔斯·罗伊斯,中国人一般更熟悉它名字的另一种翻译——劳斯莱斯(英文都是Rolls…Royce)。这家公司确实最早也从事汽车设计、生产和销售业务。

    1971年在英国政府干预下,罗罗进行了改组,将公司一分为二。中国人习惯于将汽车公司叫做劳斯莱斯,航空发动机公司叫罗尔斯·罗伊斯。

    灰背隼发动机是罗罗公司的创始人,1933年去世的罗伊斯爵士生前最后一件杰作。罗伊斯是个伟大的发明家和工程师,虽然只在正式学校读过一年书,年轻时靠卖报纸为生,但他在发动机设计领域有惊人的天赋。

    1931年,罗伊斯应英国皇家空军的要求,为超级马林公司的一款战斗机设计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就是后世著名的灰背隼(灰背隼在英文里叫Merlin,亚瑟王手下的一个著名魔法师也叫这个名字,所以也有人把这款发动机叫梅林发动机。)

    罗伊斯有个习惯,喜欢用鹰、隼、鹫这些猛禽的名字命名他的发动机,比如红鹰、秃鹫、灰背隼。灰背隼是体型最小的那种猎鹰,飞行速度极快,极具侵略性。罗伊斯将这款发动机命名的灰背隼,是想表示装备了这款发动机的战斗机攻击速度快到敌人无法反击。

    最初,灰背隼发动机是为了超级马林公司的“喷火”战斗机设计的。但是这款发动机的性能非常优越,历史上有超过40款飞机装备了灰背隼发动机。包括单发、双发、四发飞机,甚至一些水上飞机、高速游艇、赛车和宾利汽车也可以使用它。这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灰背隼与P…51野马战斗机的结合。

    在装备了灰背隼的野马战斗机问世以前,英国皇家空军的主力战斗机是“喷火”。这款飞机在二战初期发挥了传奇般的作用,它那优美的外形、尖端细圆锥形的机翼吸引了大批的拥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