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事情说得差不多了,约翰就自觉地起身提出告辞。戴维斯刚出国执行完任务,就拎着一个大公文包来见罗斯福,显然时候重要的事情要汇报。与其等到罗斯福开口撵人,倒不如主动告辞为妙。

    熟料罗斯福与霍普金斯耳语了两句后,反而把他留了下来,“约翰你也留下来听听吧。埃德加刚跟随一批《租借法案》的物资去了趟中国,带回来不少意思的信息。我听说你对中国挺有研究的,还翻译了本什么书。陈纳德的航空队最早也是你张罗的吧,正好可以帮忙分析分析。”

    约翰听了心中一惊,原来之前戴维斯是去中国执行任务了。说实话,最近这一两年,他有些刻意在回避有关中国的消息。不是他对中国没有感情,也不是他不想帮助正遭受战争磨难的中国老百姓,而是因为现实已经让他清晰的感觉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前世看过的那些穿越小说里,主人公个个都是经天纬地之才,轻轻松松就能利用后世的经验抢占先机,改变世界历史进程什么的都易如反掌。

    但是当他真正站到了时代大潮的面前时,约翰才明白,他能帮得上中国的地方实在太少、太少。甚至在很多时候,他还不如一个普通美国人。毕竟,普通人还可以跑去中国为抗战出份力。上不了战场,也能拍点照片,写点文章,在美国报纸上为中国呼吁一下。

    可作为范德比尔特家族的重要成员、联邦快递公司的老板、共和党的后起之秀、美国陆军的高级军官,在美国没有参战的情况下,他甚至连公开表达对中国的支持态度都做不到。这种无力感,让他只能学鸵鸟,把头往沙子里一埋,以求逃避现实。

    不过,这并不代表约翰心里已经不再牵挂中国了。只要遇到合适的机会,他还是会想尽办法为抗战出力的。比如今天,罗斯福就主动把一个好机会送到了他面前。

    约翰坐在那,静静地听着戴维斯上尉的汇报。说实话,戴维斯并不是一个好的观察员,他的报告很零碎、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很多时候还带有西方人固有的偏见和常识错误,比起他的前辈,埃文斯…卡尔逊上尉(罗斯福的前卫队长,1937年受罗斯福委托赴中国抗日战场考察,是第一个与*****等中…共高层接触美国军人,著有《中国的双星》)要差远了。

    不过,约翰并没有打算指出戴维斯的错误。他知道这次作为总统代表到中国指导《租借法案》实施的是罗斯福的行政助理和经济顾问劳克林…柯里。作为白宫负责对华政策制定的高级幕僚,柯里的报告才是最权威、最有效力的。而戴维斯只不是罗斯福诸多辅助信息搜集渠道中的一个而已。

    这也是罗斯福惯用的招数: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开辟多条私人信息搜集渠道,以获得更过的补充信息,帮助他加深对局势理解和处理应对的灵感。不过据多诺万私底下说,罗斯福喜欢这些私人报告,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他只是拿它们来解闷而已。换句话来说,罗斯福通常是把那些私人报告当八卦消息和旅行游记来看的。

    比如现在,罗斯福就一边品尝着咖啡、松饼,一边兴致勃勃地听戴维斯讲述他如何驾车在重庆街头躲避日军空袭的故事。

    “重庆的民用防空措施做得怎么样?全年,我在伦敦的时候,看到他们在推广一种家庭防空洞,似乎效果还不错。”约翰终于逮到了机会,开始把话题向自己设计的方向引。

    “是6片瓦楞钢组装的那种吧。”接话的是霍普金斯,“我在伦敦也见到了,听说他们准备建造至少200万个。”

    “重庆只有少数富裕家庭才会自己修建防空洞。大部分平民接到警报后都会疏散到郊外。城里面有一些大型的公共防隧道,不过在我们到达重庆前发生了大规模窒息事件被关闭了,据说当时死了上万人。”

    “上万人!”罗斯福和霍普金斯都被这个数字吓到了。1941年,整个华盛顿特区也才30来万人。一个晚上窒息死掉三十分之一,这在他们看来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那些防空隧道里基本没有通风、防火、防毒设施,听说因为是晚上9点多拉响的防空警报,市民来不及往郊外疏散,就都拥挤进了隧道。后来因为天热,隧道人多缺氧,大家都往外挤,隧道的闸门又是由里向外关闭的,人潮一涌根本打不开,结果不是被挤死就是被闷死了。”戴维斯把他听说的关于1941年6月5日重庆隧道惨案的情况都告诉了罗斯福。

    “哈里,我们想我们应该想点办法帮帮那些可怜的中国人。”罗斯福放下了手中的松饼,对霍普金斯说道。

    和目前大部分的美国人一样,罗斯福和霍普金斯都对中国老百姓的悲惨遭遇抱有现当同情和怜悯。他这句话一出口,约翰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实现了一半。接下来,就要看他能帮中国争取到多少支援了。

第一百四十四章 截英国佬的胡() 
与约翰的前世不同,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还是比较偏正面的。虽然他们大多将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视作愚昧、落后、排外的荒蛮之地。但那里悠久的历史、古老而又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文化在美国相当有市场。否则赛珍珠、林语堂、梅兰芳这些人就不会这么受欢迎了。

    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最早融入西方社会的日本,变得越来越贪得无厌后,并开始威胁到美国的安全和利益后,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更是得到了不小的上升。同情和支持中国对抗日本的声音已经逐渐成为了主流。

    不过,这并不代表美国已经开始将中国视作盟友或者伙伴了。约翰记得他曾在一次宴会上,听一名对亚洲问题颇有研究的朋友这么说过:“在大部分美国人眼里,中国就像是一个马戏团里的侏儒小丑。你不会想要去和他做朋友,但这并不妨碍你抱着怜悯的心态站在一边欣赏完他的滑稽表演,然后奉上礼貌的掌声和一点点赏钱,以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和道德上的满足。”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非常一针见血。这一点,可以从中国通过“租借法案”获得的物资中得到清楚的反映。

    虽然早在今年5月,美国国会就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但目前交付的4510万美元物资,绝大部分都是交通器材、施工设备和药品。中方强烈要求的1亿2千万美元军火,不仅只批准了不到5千万,而且至今都还停留在纸面上。

    显然,华盛顿当局目前还是把中国当做一个受了邻居欺负,上门来乞求帮助的可怜虫来看待的。他们可以“慷慨”为这个可怜人提供他衣服、食物和药品,但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枪借给对方,以免引火上身,刺激到那个脾气越来越坏的邻居。

    所以,当罗斯福表示想要为正在遭受日军轰炸的重庆市民做点什么的时候,霍普金斯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想我们可以援助他们一批英国人的那种家庭防空洞。”

    “好主意,哈里。”罗斯福点头说道,“这玩意生产起来应该不难吧,约翰?”

    “恐怕没用的,总统先生。”约翰说道,“重庆和伦敦不一样,那里的居民家里很少有足够的空间埋设防空洞。”

    “没错。重庆是一座山城,而且挤满了从战区逃难过来的人。很多人连房子都没有,只能住简易的窝棚,根本不可能有庭院让他们埋设防空洞。”约翰的观点得到了戴维斯的支持。

    “约翰,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办?难道放着那些可怜人不管吗?”霍普金斯反问道。

    “我觉得,首先应该想办法,让日本人不能再这么肆无忌惮地对重庆进行长期疲劳轰炸。”约翰直接点出了问题的实质。他知道这恰恰是罗斯福和霍普金斯一直在有意回避的,但是他不在乎。无论是一陆军军官的身份,还是以休斯飞机老板的身份,他都有足够的理由这么做。

    “这比较难办啊,约翰。”迟疑了一下,霍普金斯先开了口,“你知道的,无论是飞机还是高射炮,现在都很紧缺。陆军最后那点存货已经给斯大林了。”

    “没错。而且那批货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本来是计划调配给中国的。”约翰毫不客气地点破了事实真相。“我想这件事瞒不了多久,中国人很快就会知道的。我们不可能一边以确实没货为由取消原定的援助计划,一边又迅速宣布正将大批军火运往苏联。”

    霍普金斯也叹了口气,“事实上中国的宋先生(宋子文)已经提出委婉的抗议了。他在今天上午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敦促我们尽快履行今年6月份所做出的承诺。我正在头疼如何回复他。”

    说着,他从房间的保密柜里去除了一份文件,交给罗斯福。罗斯福扫了一眼,没再说话。

    根据白宫之前和民国政府达成的协议,美国将在1941年底前向中方交付350架战斗机、150架战斗机、720门37mm反坦克炮、600门75mm榴弹炮、120辆M3轻型坦克、100门3英寸大口径高射炮和1400门50mm小口径高射炮。但是两个月过去了,美方仅仅交付了44门75mm榴弹炮和100门50mm高射炮。

    大家沉默了一会儿,约翰又开口了,“如果我们总是只给予中国非进攻性的援助,而迟迟不提供能对日本进行实质性打击的物资,这会让中国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我们只是在利用他们,消除日本对我们自己,以及英国和俄国的威胁。这是和我们将中国纳入《租借法案》范畴的初衷相违背的。”

    “更重要的是,目前这段时间可能是我们向中国提供军火援助的最后时机。总统先生,我想大家心里都清楚,自从我们开始对日本实施禁运和经济制裁后,日本人实际上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了。如果赫尔国务卿和日本特使的谈判取得成功,那当然最好。但是如果谈判破裂的话,他们势必会出兵南下抢夺那里的石油、橡胶等战争资源。到那时,我们和中国之间的海陆通道将会被暂时切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再为他们提供任何物质上支持。”

    约翰说着说着开始激动起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到那时中国政府会作何反应?因为没能按约定得到军火援助而对我们缺少信任感的他们,还会愿意帮助我们牵制日本人吗?如果愿意的话,缺少作战物资的他们又有这个能力吗?一旦几十万在华日军主力南下,中南半岛和菲律宾能守得住吗?”

    罗斯福摘下夹鼻眼镜,用一块鹿皮擦了擦,又戴了回去。“当初是我批准将那批军火转交给莫斯科方面的。俄国人的局势很危急,他们更迫切需要这些东西。而中国人和日本人已经打了几年了,陆军的将军们告诉我目前的这种相持态势是继续保持下去。不过你刚才说的确实有道理,约翰,对中国的军火援助确实该加快速度了。”

    说完,他就扭头对霍普金斯交待道:“哈里,你去和陆军部联系一下,让他们尽快落实与中国政府的军火援助协议。最起码,先向重庆方面提供一批战斗机和高射炮。”

    “好的。不过……”霍普金斯有些迟疑地说道。他心里清楚,将这批军火物资转运苏联其实是他给罗斯福出的主意。在伦敦和莫斯科的见闻,让他自然而然地将德国人视为了主要威胁,潜意识里将把对英国和苏联的援助摆在前面。至于他从没去过的中国,当然就只能被排在最后了。

    罗斯福刚才的话,等于是把他之前犯的错误扛到自己身上了。这种情况下,他是不应该再说什么的。不过犹豫再三,他还是忍不住提醒了一下罗斯福:“这会不会刺激到日本人,影响赫尔国务卿的谈判?”

    对于霍普金斯的这个顾虑,约翰早有准备。事实上,熟知目前美国军工生产情况的他,打一开始就没想过现排队等货,截英国佬的胡才是他的首选。“这个好解决。上个月我们刚往新加坡的帕瓦西尔将军(英国陆军中将,马来亚总司令)那里送了一批军火。我记得其中就有120架飞机和200门50mm口径高射炮。我们可以让英国人先把这批物资匀给中国,之后我们再补给他们。”

    “这个主意不错!”霍普金斯立刻就领会了约翰的意思,“这样一来,既能让中国人早一点拿到援助物资,同时也可以避免刺激日本人。就算他们有疑义,我们也可以推到英国人身上。我想英国人会愿意帮这个忙的。”

    “很好,哈里,把它记下来。稍后我会亲自和丘吉尔首相沟通这件事。”罗斯福满意地为这件事画上了句号。“时间不早了,摩根索(财政部长)还跟我约了四点钟见面呢。哈里,谢谢你的下午茶。埃德加,你的报告很有意思。还有你约翰,这件事干得不错。有时间我们再好好聊聊。”

第一百四十五章 比尔德尔与小肯尼迪()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一向是约翰推崇的做事方式。戴维斯和菲利普他们都是在白宫工作多年的老手了。在了解了约翰的计划框架后,他们很快就轻车熟路地将各种具体细节安排填充了进去,压根就不要他操心。就连约翰唯一比较担心的,与比尔德尔上校之间的沟通,也比他之前想象的要顺利。

    按理说,约翰和比尔德尔以前从没有过交集,海军、陆军之间的那些小矛盾也牵扯不到他身上,这次去见对方又是有罗斯福亲自交代的公事,应该没啥好担心的。

    但偏偏,最近凯泽造船厂那边因为抢夺护航航母订单的事和英格尔斯造船厂(英格尔斯是50年代后才转型生产军用船舶的,之前是以商船制造为主)发生了一些冲突。据说,英格尔斯的一名重量级董事因此被气到心脏病发作,送进了医院。而这名心脏不太好的董事先生,恰恰就是比尔德尔上校的亲爹。

    约翰知道,比尔德尔肯定对自己凯泽造船厂股东的身份一清二楚。对方要是想乘机刁难他一下,使两个小绊子,他也完全能够理解。易地而处,如果有人把他亲爹气住院了,约翰也绝对不会放过对方。

    况且,比尔德尔上校是完全有能力、也有底气让约翰吃这么一个哑巴亏的。和戴维斯、菲利普他们这些技术性幕僚不同,手里掌握着白宫与海军日常信息沟通渠道的比尔德尔,实际上扮演着罗斯福在海军代言人的角色。别看军衔和约翰一样,他可是真正横跨军政两届的大人物,权势和影响力比约翰高的不是一点半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自从1940年8月,美国密码专家弗里德曼成功破译日本最高等级外交密码(后来这套破译系统被统称为“魔术”系统)后至今,全美国只有十二个人有资格阅读这些情报,而比尔德尔上校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这十二个人(另外11个人分别是:总统罗斯福、国务卿赫尔、陆军部长史汀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海军部长诺克斯,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总统特别顾问霍普金斯、陆军作战计划局局长内文斯,陆军情报局局长史特朗,海军作战计划局局长特纳,海军情报局局长迪威尔金森)外,就连麦克阿瑟、金梅尔这种级别的大佬都没资格。

    就算是在工商界,约翰和比尔德尔比也只是在财富数量上占有一些优势。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军工、造船、钢铁、能源、海运等,比尔德尔上校的分量都比他重得多了。所以,比尔德尔要真想拿捏一下约翰,为自己的老爹出口气。只要不是太过分,约翰都只能忍了。

    事实上,虽然觉得点冤得慌,但约翰在去见比尔德尔之前,还是做好了替凯泽背黑锅的准备了。谁让他从凯泽那里赚到钱呢。

    熟料,这次与比尔德尔上校的见面,居然还挺顺利。虽然对方好像很忙的样子,冷着个脸和约翰谈了没几分钟,就把他打发走了。但约翰所要的东西比尔德尔上校还是都给了,另外还安排了一个年轻的海军上尉负责对接具体事务。

    有这种结果,约翰已经很满意了。人家亲爹都被气住院了,怎么可能还笑脸相迎。比尔德尔要是真和约翰相谈甚欢,那也太虚伪、阴险了。这种人,他可不敢与其多打交道。

    有了海军、新闻办和特勤局专业人士的协助,大约晚上8点多钟,约翰就把整个计划都做好了。把计划报告往霍普金斯那里一送,他正准备下班。却被告知,所有与这次会议相关的保密和情报工作都已经由白宫情报协调办公室接手,也就是说他还要得把报告给多诺万那边送一份。

    本来这种事,让交给白宫信使去做就可以了。不过,约翰还是决定亲自去多诺万那一趟。一来算算日子,史汀生也该从菲律宾回来了,可是迟迟都没听到消息。约翰想找多诺万打听打听,别是在远东那边出了什么变故。

    二来,今天他刚在罗斯福那里截了英国人的胡,接下来操作的事还得请多诺万帮忙。历史上,英国佬在缅印战区可没少赖账,中国远征军吃了不少亏。别到时候上面说得好好地,下面一顿坑蒙拐骗落实不了。多诺万不是已经在新加坡布了点吗,可以请他安排人跟踪一下物资转运的落实情况。

    心里正琢磨这一会儿怎么和多诺万说这事,在白宫的走廊里,约翰就迎面遇到了一个怒气冲冲的海军上将。而比尔德尔上校则紧跟在这个长了个大鹰钩鼻的上将背后,试图劝说着这什么。看样子,他们似乎是刚从罗斯福总统办公室出来。

    可能是觉得约翰行礼满了点,那名上将还瞪了约翰一眼,然后才从他身边走过。约翰在脑海里过一遍,这家伙应该就是现任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官金梅尔上将。不过这会儿,这个倒霉蛋(再过几个月,这个上将就要成为珍珠港事件的替罪羊了)来白宫干什么?

    带着满肚子的疑问,约翰驱车来到了多诺万位于海军山顶e大街的办公室。

    “这种小事,还要你亲自跑一趟?”多诺万接过文件,奇怪地问道。

    “顺便而已,正好我还有些事想问你。”这段时间,约翰没少和多诺万见面。两人的关系比之前在伦敦的时候又进步了很多。

    “你先等会儿,我这边正好有个人要让你见见。”说着,多诺万就吩咐门口的秘书:“去隔壁把约瑟夫叫来。”

    “约瑟夫,哪个约瑟夫?”约翰一边送着领带,一边好奇地问道。

    没过一会儿,只见一个身材高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