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在风景秀丽的麦克奈尔堡。

    1976年,国防部把美国国防大学设立到麦克奈尔堡后,更是在这里催生了一大批所谓的“将军楼”。约翰前世曾来这里游览过,当地旅游部门拿这些“名将故居”做过不少文章。

    约翰是第一次到内文斯家做客,因为路不熟抵达的时间比预计得要晚了一点。等他到的时候,内文斯家里已经是高朋满座了。

    这两年,作战计划处的规模就像吹气球一样膨胀得非常迅速。现在不算文职人员和妇女辅助对成员,作战计划处仅正式在编的陆军军官就多达114名,几乎比麦克阿瑟时期《国防法》规定的人数上限超出了整整一倍。

    今天,来内文斯将军家里参加聚会的都是处里科长(中校)以上级别的军官,人数大约在20名左右。约翰发现,其中将近有三分之一都是生面孔。

    “哈哈,约翰,你可算来了。”内文斯处长一见到约翰,就开心地大声说道;“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些新朋友。”

    说着,内文斯就开始为约翰引荐几个处里的新人。在这四名中校两名上校中,约翰又发现了一个日后的大神——约瑟夫…柯林斯。

    在约翰的记忆中,这个绰号“闪电乔”的家伙,是二战美军军长中比较能打的一个。一开始,他在太平洋战场当师长,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率部增员陆战一师的就是他。后来又被调到欧洲,担任了第一集团军第七军军长。从诺曼底犹他海滩一直打到易北河畔,与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实现了会师。

    相比于其他军长,柯林斯战后的发展态势更是令人羡慕。短短四年里,他先后担任过陆军地面部队副司令、情报部长、陆军副参谋长的那个要职,并在1949年接替布莱德利,成为了第18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不过现在,柯林斯还只是个中校,刚从陆军军事学院教员的岗位上调到作战计划处,担任远东科副科长。

    “你好,柯林斯中校。”与众人简短地寒暄过后,约翰就端着酒杯,走到了柯林斯的身旁:“很早以前我就听马克(柯林斯和克拉克是西点的同班同学)提起过你,说你在两栖登陆作战上很有一套。”

    “您太过奖了,范德比尔特上校。马克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只是在菲律宾服役的时候,搞过几次小规模的夺岛作战演习罢了。”

    今天到场的军官,都知道约翰才是今晚聚会的主角。见到他主动上前跟自己搭话,柯林斯有些受宠若惊,连忙谦虚了几句。

    “我后天要参加一个研讨会,关于最近克里特岛战役的。正好你对夺岛作战有研究,不知道你对德国人这次的打法怎么看?”

    “克里特岛?你是说纯靠空降伞兵部队的办法去攻占岛屿吗?这种打法我也是第一次见。不过从效果上来看,似乎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岛上修筑有大量防御工事的情况下,一旦突袭失效,在攻坚战中伞兵很容易吃亏。”

    柯林斯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我觉得能把空降和两栖登陆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先用伞兵部队突袭重点目标,打乱岛上的防御部署。再实施登陆作战,增加夺岛部队的火力强度,必要时还可以用舰炮来压制岛上工事。”

    “你的意思是说,伞兵主要还是起骚扰和牵掣作用,攻坚还是要靠重装部队?”约翰明白,柯林斯的这种想法应该是目前大部分美国军官的主流观点。只装备了轻武器的空降部队,即便再精锐,在战场上扮演的也还是搅局者的角色,主要作用只是通过发动突然袭击打乱对方的军事部署,为后续行动创造条件而已。

    看来,要想改变这种观念,就必须想办法提升空降部队的火力强度,让他们向后世快速反应军团的方向转变才行。

    与柯林斯聊了一会儿,杰罗副处长就到了。作为作战计划处分管后勤工作的副处长,今天下午后勤改革会议结束后,杰罗还要与第三、第四集团军的后勤军官们讨论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细则。一直忙到8点多,才从军需大楼赶过来。

    杰罗到了后,今晚的聚会才算正式开始。内文斯处长的夫人最近去俄亥俄州看女儿去了,所以大家也都没有带女伴。一帮大老爷们凑到一起,喝酒才是最主要的。晚餐采用的是自助餐的形式,大家三三两两端着盘子和酒杯,一边吃一边聊天。

    “真搞不懂国会那帮老爷们在搞什么,一个24步兵团还不够吗。又要弄一帮黑鬼来给我们添乱。那帮又蠢又笨,还胆小怕死的家伙,压根就不是打仗的料!”一个叫库克的中校多喝了几杯,大声地对身边的同事抱怨道。

    这年头,美国的种族歧视还是很严重的,大部分白人都不愿意与黑人共事。陆军里虽然有黑人士兵,但只能单独编列成团。而且由于备受歧视,黑人团的士气一直很差,训练松弛、军纪涣散,经常出事,在军内名声非常糟糕。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白人军官对黑人士兵的反感。

    但是最近,随着战争压力的增大,国会又开始要求军方征召更多的黑人入伍了。听说,除了传统的第24步兵团外,陆军准备再编列一个黑人团。这件事,已经在陆军参谋部内引发了不少非议。

    “听说,陆军航空队那边还要组建一支黑人飞行中队。我的老天,那帮黑鬼连弹道计算都学不会,怎么可能开得了飞机。”另外一个中校的话,更是引起了在场军官的“一致”认同。

    只有约翰知道,这支完全由黑人组成的飞行中队(第99飞行中队,后来扩编成第332飞行大队,又称红尾翼大队)将在战场上发挥多么大的作用。大队指挥官本杰明…戴维斯甚至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将军(1970年以中将军衔退役,1998年又被克林顿授予上将军衔)。

    当然了,约翰这会儿是不会标新立异,站出来大谈什么种族平等的。黑人中存在精英是没错,但普遍素质不高也是事实。后世,种族歧视虽然是美国的一大禁忌,但不表现出来并不代表心里不这么想。即便后世奥巴马当了美国总统,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普遍印象也没见到有多大改观。

    而且,吐槽最厉害的那几个军官都是南方人,那里可是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大本营。历史上,由南方四州国民警卫队队改编来的第30步兵师(老山胡桃师),甚至因为其严重的种族主意倾向,又被人们戏称为“罗斯福党卫军”。

    约翰觉得只要自己不歧视黑人就可以了,至于其他人怎么看。他又不是马丁…路德…金,犯得上操这份心吗。有这功夫,他还不如打听打听沙利文少将的事呢。

    终于,约翰找到了一个机会,悄悄地把杰罗副处长拉到了一边:“伦纳德,下午开会的时候,我怎么没有看到第三集团军的沙利文少将啊?”

    “沙利文少将?你和他有交情?”杰罗的表情变得非常古怪。四下看了看后,杰罗小声在约翰的耳边说了一句让他大吃一惊的话。

第八十六章 强劲对手() 
“什么!你说沙利文少将是……这怎么可能!”约翰差点以为自己的耳朵出问题了。杰罗刚才告诉他,沙利文少将居然是因为被人举报有同性恋行为,才被迫辞去第三集团军后勤主任职务的。

    要知道,现在可不是“全民皆腐”的二十一世纪,在人们的普遍观念里,同性恋就是一种精神疾病。别说同性恋可以合法结婚生子了,就连担任公职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要是搁到纳粹德国,同性恋者一经发现,被送进集中营绝对没得商量。美国同性恋虽然不至于被送进集中营,但是在1969年“石墙暴动”之前,警察在地下酒吧搜捕同性恋,将其强制送往所谓精神治疗中心的事还是屡见不鲜。

    在美国的《国防法》中,同性恋也被明确定义为不适宜服役的精神疾病,无论男女被排除在服役范围之外。沙利文少将要是真被证实有同性恋行为,别说被解除职务了,恐怕最后他除了退役就再没有其他路可走了。

    可是在约翰的印象中,沙利文少将是个很有学者风度的老派绅士,还是个虔诚的爱尔兰裔天主教徒。一般来说,这种人的思想都是比较保守的。而且沙利文的夫人虽然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但也给他留下了4个子女。现在沙利文也算是儿孙满堂的人了,怎么会是同性恋。

    “本来我也不信。可是听军法处的人说,他们收到的举报材料证据很充分。据说沙利文和一个男军医保持恋人关系至少已经有十几年了,他们两个在接受调查的时候也都默认了。”见约翰不相信,杰罗又继续补充道。

    “简直太不可思议了。”约翰感觉自己的三观又被进一步刷新了。严格说来,沙利文也不是他这一世遇到的第一个同性恋,胡佛才是第一个。只不过关于胡佛是同性恋的传闻,他前世早有耳闻,思想上才没有遭受这么大的冲击。

    当然了,让约翰思想受到冲击的并不是沙利文少将是同性恋这件事本身,而是他都已经贵为少将了,怎么还会因此栽跟头。举报的人到底跟沙利文有多大的仇啊,要这么往死里整他。

    “对了,你怎么好好的问起他来了?你们以前认识吗?”杰罗有意无意地问了一句。

    “打过几次交道,但不是很熟。当初为了筹集援助英国人的那批武器,我去第三集团军找过他几次。”约翰连忙撇清自己和沙利文的关系,他可不想被人怀疑也有同性恋倾向。

    杰罗当然不会怀疑约翰是同性恋,但他想到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你不会是看上沙利文留下的那个位置了吧。”

    “怎么会,我去82师才多久。”约翰连忙矢口否认道。

    不过杰罗可不傻,他已经隐隐才出了约翰的那点小心思。“要说起来,你还真挺合适的。不过你要真有意去第三集团军的话,可得抓紧了。我听说,有人已经瞄上那个位置了。”

    “谁啊?”约翰下意识地问了一句,彻底暴露了自己的意图。

    见自己随口一说,就诈出了约翰的目的,杰罗呵呵地笑了,“你应该也认识,供给处的菲利普…海斯准将。”

    “海斯家的老四?”约翰心里一惊,这可是个强劲的对手。除了在经济条件上,自己更胜一筹外,其他无论哪个方面,他和菲利普…海斯比起来都不占优势。

    这位菲利普…海斯准将的祖父,是美国第19任总统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南北战争时期,老海斯就是北方的著名将领,战后曾两度当选国会议员,三度出任俄亥俄州州长,无论是在军界还是政界都留下了大笔的“遗产”。

    特别是在老海斯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干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一是在他任上彻底接触了对南方各州的军管,为解决南北战争遗留问题、促使南方分离各州真正重返联邦,维护国家统一立了大功。

    另外,为了缓和南北之间的紧张关系,老海斯还为南部各州的重建工作提供了大笔联邦拨款,帮助南部修建一条通往太平洋的铁路。至今,海斯总统都是最受南方佬和民主党人拥戴的共和党总统之一。

    第二,老海斯在总统任内大力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打破了当时盛行一时的政党分肥制度。这项改革在当时虽然举步维艰,但最终避免了总统和政府官员的权威被党派利益进一步侵蚀,为联邦政府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两大功劳在,海斯家族的后人可是享受了不少余荫。而且,老海斯的五个儿子里,除了早夭的两个,其他三个也都还挺争气。

    老大萨蒂斯…海斯是美国著名的大律师,把家族产业经营的井井有条,在老家俄亥俄州颇有影响力。

    老二詹姆斯…海斯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赋。美西战争期间,他曾在古巴和波多黎各同西班牙人作战,荣获过国会荣誉勋章。后来嫌在美国军旅生活里不够刺激,他就退役开始四处冒险,在中国镇压过义和团起义、在墨西哥边境剿过匪。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58岁詹姆斯…海斯还参加了英法联军(后来又加入了美国远征军),多次获得过协约国勋章。在美国军界,詹姆斯…海斯一直被视作传奇人物。

    至于老三小拉瑟福德…海斯,除了是个出色的银行家外,还是家族创办的伯查德图书馆的理事。他在1895年创立了美国图书馆联合会(ALA),首创了“流动图书馆”和儿童阅览室,为美国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学界和文化界拥有崇高威望。

    而杰罗所说的,觊觎第三集团军参谋主任职务的菲利普…海斯准将,就是小拉瑟福德…海斯的大儿子,海斯家第三代的老四,家族在军界的代表。此人在美国陆军服役已有25年,是和布里恩…萨默维尔将军扳过腕子,竞争过供给处处长的强人。无论从军衔、资历还是人脉关系上,约翰与其有一定的差距。

    约翰甚至有些略带恶意地猜测,这次沙利文少将的事该不会是菲利普…海斯在后面捣的鬼吧。没准,他是看自己已经无望超越萨默维尔(此时,萨默维尔出任即将成立的美国陆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已成定局),就打算跳出参谋部的圈子,尝试到下面部队去走走迂回路线?

    不过,约翰从来都是个会轻易知难而退的人。在他看来,这么好的机会,一点尝试都不去做就放弃未免也太可惜了。可是光凭他自己,在面对菲利普…海斯准将的时候显然是不占优势的。看来,这次少不得又要向史汀生叔叔讨个主意了。

第八十七章 幡然醒悟() 
因为第二天,除了约翰以外其他人一早都还要上班,内文斯处长家的聚会不到11点就宣告结束了。作为今晚聚会的主角,约翰难免多喝了几杯。内文斯很贴心地让自己的司机开车把他送回了家。

    不过到家后,约翰并没有直接回卧室睡觉,而是又把自己关进了书房。今天一天他接收到了太多具有冲击力的信息,再加上喝了点酒大脑思维有些亢奋,不好好整理消化一下,根本睡不着。

    现在摆在约翰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留在82师发展。这条路也是约翰自己最初选定的道路,而且他已经花了不少力气,基本扫平了前半段的障碍。接下来,他只要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将来在第18空降军中必有他的一席之地。

    另一条路则是抓住眼前的机会,“跳槽”到第三集团军去。如果光看前景的话,这条路显然要比上一条更为光明。不管怎么说,集团军的平台都要比一个小小的空降军要大得多。更何况第三集团军还是二战中的传奇部队,主力中的主力,王牌中的王牌。前世任何一个军迷,恐怕都无法抵挡与巴顿一起率领装甲大军横扫欧洲的诱惑。

    但是,这条道路同时也要崎岖得多。不仅是目前横在他面前的菲利普…海斯不好对付,将来他要面的挑战者也都不是易与之辈。别人就不说了,光身为巴顿核心班底成员的沃勒尔…马勒就是个劲敌。真到了战场上,面对错综复杂的前线形势,约翰并没有信心能做得比马勒这个坑蒙拐骗偷无所不能的家伙更好。

    去,还是不去?被这个问题困扰的约翰越想越烦躁,最后不由地站起身在书房里转起了圈子。往常,这一习惯性的动作能让他在思考问题时迅速集中注意力。但是今天,约翰毕竟喝了不少酒,走了几圈后,他就感觉到酒意在不断地上涌,越发口干舌燥了。

    灌下了一大杯凉水后,约翰定了定神。他知道自己的思路已经进了死胡同,再继续想下去很可能会钻入牛角尖,再也走不出来了。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一换脑子,强迫自己暂时先不去想这个问题。于是,他随手拿起了桌上的一叠信件,心不在焉地翻阅了起来。

    这些信件,都是这几天寄到华盛顿家里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慈善组织写给阿黛尔的“化缘”信。这些慈善组织倒也不是不知道阿黛尔已经搬走了(当初专用车厢事件在东海岸还是挺出名的),但是没有掌握新地址得他们也只能用这种笨办法来碰碰运气了。

    约翰随便翻看了几封,就把这类信件都扔进了垃圾桶。阿黛尔现在已经把生活重心重新转回了家庭,就算要参与慈善事业也会通过家族教育基金会。这些垃圾邮件,压根就没有带回亚历山大去的必要。

    对了,亚历山大。约翰突然想到了一个他之前忽略了的问题。阿黛尔已经放弃了自己在东海岸的生活,千里迢迢带着孩子们去亚历山大这个南方小城跟他团聚了。自己要是突然又调去第三集团军任职,阿黛尔她们岂不是白折腾了一趟?

    难不成,又要她带着孩子们再搬一次家,到休斯顿(第三集团军司令部驻地在德克萨斯州的萨姆堡,临近休斯顿市)去?

    虽然约翰相信,无论自己做出了哪种选择,阿黛尔最后都会支持他的。但他是不是也应该为阿黛尔和孩子们想想?

    前世,约翰从小就深受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把亲情看得很重。这一世,可能因为自幼失去父母的原因,他也是个特别注重家庭的人。真要他为了所谓个人理想完全不顾老婆孩子,他还真做不到。

    而且,如果他现在离开82师的话,布莱德利夫妇应该也会感到失望吧。玛丽大姐就不说了,一直这么热心地帮助他们一家融入当地的生活。

    在约翰向一名合格作战部队指挥官转型的过程中,布莱德利也是花费了大量心血的。虽然在某些时候、某些问题上,他们立场不同,但布莱德利还是尽可能地为约翰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庇护。要是没有布莱德利,约翰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就在82师站稳脚跟。

    虽说人往高处走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这次,他是主动“跳槽”另谋高就,与被动调离完全不同。他这个师参谋长要是真甩下工作走了,势必会对82师接下来的训练造成严重影响。

    到时候,一直在背后支持他的布莱德利会怎么想?会不会有被背叛的感觉?还有82师的其他同僚们:李奇微、斯温两位将军,以及索尔森、马修斯、史蒂夫这些下属们会怎么想?

    前世,约翰最喜欢的一部日漫《黑执事》里有这么一句话:“除了死亡,什么离开都是背叛。”约翰不禁扪心自问,仅仅为了一个集团军后勤主任的位置,就“背叛”他所在的部队,“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