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贫农大魔师-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领导来了也有法解释,小人物始终有小人物的生存方式。

    坐着老式的公共汽车,嘎吱……嘎吱又晃荡了四个小时,妮儿总是担心这么晃下去,别抛锚在半路,可就倒霉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好在平安到达,下来车,天已经黑下来了。

    刘姥爷此次进城,腌菜缸事小,重要的是书,他就是脑子再好使,这术业有专攻,这书也不可能全记下来。

    就是记下来,也没那么多的纸,他倒是想花钱买,可书店里除了主席著作,还是主席著作,所以就把主意打到了废品收购站上了。虽然具体的没有数,但装了不少,就是了。

    那里的书就像是小型图书馆似的,应有尽有,孩子们想怎么看都行。

    在黑蓝的天幕下,顶着冷风,三人踏着星光一路朝姚湾村赶。

    “爸,咱们带着这么多东西,总得有个说头吧!光是运输也得给孩子们一个说法吧!”刘淑英想了想道,“我这些日子一直琢磨,咱是不是告诉幼梅和姚姑爷,这样瞒着也不是办法。”

    “你以为他们俩傻啊!只不过咱不说。俩人就装作不知道而已。”刘姥爷踏着轻快的步伐,轻笑道。

    “想说就说吧!瞒着也不是事。别到时候孩子们生咱的气了。”刘姥爷接着说道,“不过只限于他们两人。”

    “这个当然。人多嘴杂。”刘淑英应道。

    两人脚下的速度都不慢,又是漆黑的夜晚。很快就到家了。

    “姥爷,妈。”站在村口桥头的姚长海看见村口大路上走过来的两个身影,打着手电筒就迎上去喊道。

    “是姚姑爷!”刘淑英说道,“这傻小子在这儿等我们干什么,不嫌冷啊!”

    “没事,我穿的厚。”姚长海拍拍自己的军大衣,并把手中的手电筒递给了刘淑英。

    “怎么突然想到去城里,有啥事吗?”姚长海解开军大衣。敞开怀顺手抱过妮儿,裹着了她。

    “爹!”妮儿仰脸叫道。

    “乖,困不困!”姚长海问道,平常这个时候妮儿就睡觉了。

    妮儿摇摇头。

    “在车上睡了一路,哪里还会困。”刘淑英笑道。

    “妈,您和姥爷上哪儿了,还坐车了。”姚长海随口问道,字条上只写着去城里,他还以为回县城了。

    “回去再说。”刘姥爷挥了下手道。

    “幼梅呢!”刘淑英问道。

    “她在家呢!天太冷,我就没让她出来。也是等到天黑了,还不见您二老回来,左右是等。我就出来了。”姚长海边走边说道。

    转眼间三人就到了家,跨过的门槛,屋内的人听见动静,都冲了出来。

    “大家都在啊!”刘姥爷笑着朝大家打招呼道。

    “太姥爷,您上哪儿了一天不在家。”钟小猫跑出来问道。

    “姥爷、妈,这么晚了,你们吃了吗?”连幼梅问道。

    “不吃了,给我们倒些水,中午吃的有点儿咸了。”刘姥爷说道。

    “我去倒!”姚致远、军远。修远立马转身回屋,倒水。

    而刘姥爷他们则进了西里间。纷纷上炕,钟小猫摆上了炕桌。

    姚致远他们端着水放在刘姥爷他们面前。

    “我们去城里就是看了一个老朋友。”刘姥爷轻描淡写的说道。“行了,天不早了,都散了吧!有什么事,明儿一早再说。”

    “姚姑爷送送他们。”刘淑英吩咐道。

    “不用,不用小叔。”姚致远摆手道。

    “我还要去爷爷那儿报个信,走吧一起。”姚长海道。

    姚长海起身和姚致远他们一起离开,出了家门。

    “亲家也知道了。”刘淑英看向连幼梅问道。

    “几家人在一起住着,能不知道吗?刚才博远过来问呢!”连幼梅笑道。

    “真是……”刘淑英摇头无语道,一有点儿声响,立马都知道了。

    这边说话当中姚长海就回来了。

    “姚姑爷去把街门,还有房门都插上。”刘姥爷说道。

    “是!”姚长海直接转身挑开帘子出去了,按捺下心中的疑问,插上了街门,又插上了房门。

    “姥爷,妈,瞧你们严肃的,这是有啥事要宣布啊!”连幼梅眼眸轻闪,故作轻松道。

    “长海,幼梅,你们俩上来坐!”刘姥爷招呼道。

    他们二人坐脱了鞋盘膝坐在了炕上。

    “淑英,你说吧!”刘姥爷把空杯子放在了炕桌上道。

    “这个……那个……”刘淑英吞吞吐吐,最后干脆道,“嗨!这件事和咱家妮儿有关。”

    “妮儿又咋了。”连幼梅立马直起身子,焦急地上下打量着正捧着水杯喝水的妮儿。

    “坐下,坐下。”刘淑英把她摁了下来,“我说跟妮儿有关,又不是指生病了,别一惊一乍的。”

    刘淑英想了想还是用事实说话吧!于是看着妮儿问道,“妮儿,今儿跟姥姥上哪儿了,干什么了。”

    妮儿是满脸黑线,却也配合道,“和姥姥上城里,买书!”

    “书呢?”刘淑英挑眉道,“长海,幼梅你们要做好准备啊!”

    “准备啥?”姚长海的话音刚落。只见炕桌上凭空出现了书籍,一本、两本……直到炕桌放不下了。

    “爸,咱不会把他们俩给吓傻了吧!”刘淑英看着已经傻呆呆好久两人道。

    “她爹。你掐我一下。”

    “她娘,你掐我一下。”

    小夫妻二人同时说道。

    “哎哟……”

    两人吃痛道。“这不是梦啊!它们怎么凭空出现了。”

    连幼梅翻开这些书,“是真的……姥爷、妈,你们今天进城就去弄这些了。”

    “妮儿,把今天的成果给你娘和爹看看。”刘淑英话音刚落,三口大缸出现在炕下面,然后这书就跟流水一样哗啦啦的装满了三口大缸,一下子就装满了。

    眼见着要溢出来,刘姥爷赶紧喊道。“够了,够了。”

    姚长海深吸一口气,冷静下来,“姥爷,妈,你们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刘姥爷详细解释了一下乾坤袋,两人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等等,姥爷,你说能装下万物……”连幼梅突然问道。

    “妮儿把你种的五谷都拿出来。”刘姥爷说道。

    妮儿先把书收了进去。然后大缸里就出现,小麦、玉米、蔬菜,满满三大缸。

    “姥爷。这是妮儿种的。”姚长海瞪得眼睛溜圆,不可思议地问道。

    “当然了,不然你以为哪来的,这新鲜的蔬菜,冬季咱谁也没本事种出来。”刘淑英没好气地说道。

    “可是妮儿还没有锄头高,怎么种?”连幼梅提出疑问道。

    一下子问住了刘姥爷他们,四个人齐齐看向妮儿,妮儿无辜地朝他们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就这么种出来的。只要想……”

    “妮儿,你这样种地也太轻松了吧!”姚长海哭笑不得道。

    “这样爹。就不用太累了。”妮儿甜甜一笑道,“我有好多。好多。”她抬起双手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

    “不用,不用。”姚长海赶紧摁住她的手道,“这地还是爹自己种着好。”

    连幼梅拿了一个西红柿直接吃了,“我终于知道咱家的东西为啥这么好吃了。原来是妮儿种出来的。她爹快尝尝。”

    “姚姑爷,幼梅,你们就这么平静接受,不害怕吗?现在人人反对封建迷信。”刘淑英不解地看着他们两个道。

    除去刚才有点儿呆傻,这一会儿就恢复正常了,这接受能力也太快了吧!

    “怕什么?妮儿是我们的女儿不是吗?”连幼梅秀眉轻挑,眉眼含笑道。

    对于妮儿的这些在她眼里只是锦上添花,还有比知道妮儿眼睛有问题时更令人人生无望吗?这样妮儿即使没有我们也饿不着自己,人生在世忙忙碌碌不就为了一口吃的。

    连幼梅亲昵地亲了亲妮儿的额头,“有你真好。”

    “她妈说的对!她什么样,我们都接受!终于找到咱家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的原因了。妮儿还有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也一次吓个够。”姚长海拍着胸部夸张道。

    “姥爷,妈,不会真有吧!”姚长海看着刘姥爷和刘淑英两人相视一眼,“我只是说笑而已。”

    “不会吧!”连幼梅一下子倒在姚长海的身上,“姥爷、妈,还有什么,您就直说吧!我们承受的住。”

    “这件事和妮儿无关,你们不用担心。和我们有关。”刘淑英说道。

    两人的心情如坐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姥爷、妈您二位有什么不妥吗?”

    “不是……事情是这样的。”刘淑英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刘姥爷更夸张,直接外放气机,姚长海和连幼梅顿时以肉眼的速度眼睁睁地看着他变的年轻,没有这个更震撼的了。

    不过两人今晚上已经被吓得麻木了。

    “那个姥爷,你还是恢复原来的样子吧!我们都知道了。”姚长海赶紧说道,“还是这样看着舒服。”(未完待续)

    ps:感谢苏丝娃娃书友投的粉红票!!

第292章 后续() 
相对于刚才妮儿那些,在他们眼里刘姥爷的变化更让人感觉震撼了,这种视觉上的震撼,让他们两个半天才缓过神儿来。

    “另外,再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什么时候咱家妮儿能有我这个本事,她的眼睛说不定就能看见了。”刘姥爷高兴地宣布道。

    “哇……”夫妻俩激动地抱在一起,嘴里直嚷嚷道,“太好了,太好了。”

    “爸,看来他们的心理包袱很重,告诉他们是对的。”刘淑英笑着说道,“不过他们是不是高兴的太早了,要练到爸您这样的程度,不知道要多少年。”

    “没关系,妈,没关系,不管多少年,人生只要有希望就好,总比一片黑暗的好。”姚长海激动地就落下泪来。

    “嗯!嗯!”连幼梅眼眶湿润的点头道。

    “这俩傻孩子。”刘淑英拍了下他们的脑门道。

    “呵呵……”小两口露出孩子们般的笑容。

    “姥爷、妈,你们两个瞒得我们好苦啊!”连幼梅佯装生气道。

    “我们也是最近才知道的,以前都是传说中的境界,我也不知道。”刘姥爷无辜笑道。

    “好了,妮儿困了,有什么事明儿再说。”刘淑英看着妮儿歪倒在刘姥爷身上。

    “睡觉,今儿晚上姥爷、妈,你们别想睡觉。”连幼梅接着说道,“她爹,去把被子抱过来,今晚他们别想睡,一定要秉烛夜谈,看看还有什么隐瞒的。”

    “快去!”连幼梅拍着姚长海的肩膀道。

    “去吧!姚姑爷,咱们今儿躺在这一张炕上,姥爷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刘姥爷笑道,“如果不让幼梅出出气,咱们都别想好过。”

    姚长海起身下炕。把棉被抱了过来,五个人并排躺在炕上。既然说开了,刘姥爷真的啥都说了。

    许多事情得到了解释,姚长海满脑子飞的都是刘姥爷会呼风唤雨……所向无敌,一下子就颠覆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难怪姚致远那臭小子死活要放牛,跟着姥爷能学到真本事。”姚长海嘴里嘀嘀咕咕道,“等等,那军远、修远、夏穗、小猫也……”

    “是……至于能学成什么样,就看他们的自身努力和机缘了。”刘姥爷点头道。

    “那建远、振远、墨远他们几个小的呢!”姚长海又问道。

    “时机到了。他们想,自然可以。”刘姥爷很干脆的应道。

    “咦!你们呢!你们没有想学的意思。”刘淑英很诧异地问道。

    “我们?”小两口想了想异口同声道,“没有,目前来说没有,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等什么时候时间是我们自己的再学也成。”

    “你们哟!我们很老吗?妮儿不乖吗?还上有老、下有小的,不知道的以为你们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刘淑英被他们的语气给气的哭笑不得道。

    “呵呵……妈,我不是那个意思,我们现在身不由己。尤其现在这种环境,我们给你们打掩护。”连幼梅解释道。

    “妮儿妈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我们不可能真正做到躲到深山老林里修炼。唉……什么时候能结束这糟糕的事。”姚长海说着说着叹息道。

    提起现状,免不了唉声叹气的。

    刘淑英又把话题给转回来,四个人叽叽喳喳聊了一晚上,直到天明才迷瞪了会儿。而妮儿早就睡的不知今夕是何夕了。

    一大早就早早的起来了,发现这世界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的,心中前所未有的敞亮。

    尽管刚刚接受了巨大的秘密,摊开了又如何?这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依然还要为吃喝拉撒睡忙活。

    &*&*

    刘淑英弄来了腌菜的大缸。又把材料准备了一天,都齐了。今儿开始腌菜。所以连幼梅特地请假一天,由于冬闲农场的活儿明显的少了。至于有活儿的话,那也是男人们干的。

    “妈,你要腌辣白菜、酸菜我理解,可用不了那么多大缸吧!”连幼梅不解地问道。

    “我用不了那么多,制作粉条时就用的到了。”刘淑英说道,“说实话,我还怕这大缸不够用的。”

    “够用,十八口!”妮儿坐在小板凳上说道。

    “我们有装了这么多。”刘姥爷诧异地问道。

    “我拿出来。”妮儿作势要放出来。

    刘姥爷赶紧抓着她肉呼呼的小手道,“不用,不用。”开玩笑真放出来还了得,十八口大缸,这院子里都装不下。

    “妈,你用这儒雅的画缸腌制俗白菜。”正在清洗大缸的连幼梅惊叫道。

    画缸是古代的文房用品,古代文人对文房用品的追求和发挥可谓极致,审美情趣与现代人有一定的区别,每一件文房用品都有其实用性和装饰性,画缸就是如此对文人来说,书房的儒雅比什么都重要。

    可想而知,连幼梅为何如此大惊小怪了。

    “叫什么叫,画缸咋了,不能腌菜吗?这叫‘雅俗共赏!’”刘淑英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你掀开看看,下面的落款。”

    连幼梅掀开一看,不自觉的念出来道,“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您这太暴敛天物了吧!”

    “咋了,这封资修为革命群众所用,不行吗?”刘淑英理直气壮地说道。

    “行,行,您怎么说,我怎么做。”连幼梅忙不迭的点头道。

    画缸,有贮盛书画功用,更为书斋所设一景,眼前老娘所刷的这个画缸不同凡例的是取佛家所用的只钵,即圆口、丰肩,鼓腹,近口处收敛。

    钵式缸为雍正时期新创器型,器底多满釉,阴刻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其釉色是茶叶末釉。作为仿铜器之作,茶叶末釉更为接近铜钵的色泽和沉着。

    因为是单色釉,所以一点都不眨眼,用来腌菜最适合不过了。

    “洗干净了,斜放着,今儿太阳好,正好晒干了。”刘淑英叮咛道。

    看着连幼梅费力的转动画缸,刘淑英上前直接搬着画缸到了堂屋向阳的墙边上。

    连幼梅看看自己的双手,在看看刘淑英的双手,两天时间,已经被二位老人给震的麻木不仁了。

    刘淑英腌辣白菜,姚家的女人都过来帮忙。

    “婶子,有什么要做的您说话。”

    大娘她们卷着袖子就进来了。

    姚家人齐动手,辣白菜经过抹粗盐,洗净等工序,最后抹上刘淑英特制的辣椒酱,酱是用梨,苹果,蒜,姜,辣椒面,新鲜的小鱼制成的酱。

    把大白菜,抹了一层,又一层涂抹均匀了,然后码摆在净缸中。把缸埋在地下,周围用草垫好,留20%出地面,然后密封,用草盖严,一个月后这辣白菜即成。

    腌制的辣白菜可不止姚长海家,刘淑英领着大家顺带着把其他几家需要腌的都腌了,其中有酸菜、酱黄瓜、腌萝卜等等。

    整整干了一个星期。

    厨房里,靠着墙,摆满了坛坛罐罐,此后一年四季,刘淑英就腌制春天的葱蒜,夏天的豇豆,秋天的辣椒,冬天的萝卜,四季腌菜不断。

    刘淑英可是有一双腌菜的巧手,天生的,腌出的菜那才叫好。即使隔着年,把那些豇豆、辣椒从坛里摸出来,黄的更黄,红的更红。

    相反,天生不是一双腌菜的手,腌出的菜不是烂了,就是臭了。甚至碰不得那些坛坛罐罐,碰上了,好端端的一坛菜,就不能吃了。

    女人们忙着腌菜,男人们也没闲着,一进入冬天,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起来。乡村里,在秋天农人们忙着把该收的收到家,该贮藏的贮藏好,似乎冬天没有啥农活了,其实不然,冬天也有农活要干,只是没有秋天那么忙,干的农活与农时没多大关系,相对来说休闲些。

    第一项为了过冬就是拾柴火,在牧广山一声令下下,全村的男人们就要上山拾柴草。

    虽然有麦秸、玉米杆等等,但对于过冬来说是不够用的。

    在农人的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居第一位的,没柴禾烧,饭能熟吗?有时缺一把柴,饭不熟,你干着急也没办法。春秋夏季节,人们忙于农活没时间备柴禾,就在冬闲时间拾柴禾,一冬要备好一年的柴禾。社员们起早摸黑,除了把马桑木砍回家外,还要拾些树枝、割些蒿柴。

    女人则每天早晨早早地背上大背篓去拾些树叶烧炕。砍马桑木是有时间性的,“交九”前也就是冬至前,砍的马桑木烧起来火苗旺亮、热度高,“交九”后砍的马桑木则火苗暗、热度低。因此,懂行的农人每年要在“交九”前把马桑木砍回来。把柴禾码成整齐的垛子,上面盖些包谷秆、麦草以防雨淋。马桑木垛子的大小,是一家人生活殷实的象征。

    上山砍柴期间,姚长海把自个儿自留地种上二分多花生给收了。

    “大队长,我收花生,这你们凑什么热闹啊!”姚长海看着站在梯田旁边的姚满耕不满地嚷嚷道。

    “我为啥守着你会不知道,甭给我来这个里格楞。”姚满耕土匪道,“你这二分多地的花生我都征收了。”

    姚长海当然也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大队长,我这花生又跑不了,不就是作为种子嘛!”

    “知道就好。”姚满耕背着手站在梯田上,看着他刨出来的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