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无论从帝国本土发来的委任状是何等坑爹,既然已经坐上了佩里提督的位子,那么新官上任的菲里就有必要检点一下他的各种遗产,以便于全面接收和整顿。
总的来说,佩里提督为耐色瑞尔帝国在远东开创的殖民地事业,主要分成以下这样几块。
首先,东瀛列岛的根基之地,自然是重中之重,聚集了数万侨民和绝大多数精锐军队。
而开设在翔龙帝国长江口的上海租界,也已经拥有了上万侨民,两三千驻军,被经营得相当不错。只是为了制衡一家独大的远东舰队,那边的政务和贸易主要由帝国外交部派遣常驻公使来主导,坐镇东瀛的提督大人只能依仗军权,进行一些间接控制……这也是帝国政府对海外殖民地“大小相制”的政治策略。
在世人的一般认知之中,佩里提督孤胆远征东方之后开创的基业,似乎也就是这么两处了。
但是,在某个很容易被人遗忘的旮旯里,其实还有被佩里提督挥军征服的第三个远东国度……只是这个可怜的国家,实在是太容易被人遗忘。就连身为新任直属上司的菲里。泰勒上将,之前也始终没有想到。一直等到核对辖下兵员的花名册,清点本年度军饷发放账单的时候,他才愕然发现,自己的名下居然还有这么一小撮被所有人遗忘的悲催部队,迄今尚未着手接管……
——那就是孤悬于一片汪洋碧海之上的琉球王国。
琉球王国之所以容易被众人遗忘,主要是因为这地方实在太破了,基本可以概括为又小又穷。
——按照东瀛传统的综合实力计算方法,整个琉球群岛的石高只有十二万石,总人口不超过八万人,放在东瀛各藩里面也算是相当下等的:长州藩有三十万石,会津藩也有二十八万石……
更要命的是,这个国家的土地相当贫瘠,基本上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矿山,也没有任何利润丰厚的特产,连铁器都要基本依靠进口。在大航海时代初期,琉球岛曾经相当重要的远东中转贸易港地位,随着东瀛幕府和翔龙帝国的锁国政策相继崩溃,以及远洋航海技术的大幅度进步,也早已成了昨日黄花。再加上台风肆虐的缘故,在如今的琉球岛上,一年到头也难得有几艘西洋商船靠港停泊。
而琉球岛上一度颇为繁荣兴盛的甘蔗制糖业,如今也已经在市场竞争中被台湾、南洋方面的大种植园彻底击垮,近海出产的珍珠,又远不如萨摩藩。虽然附近的渔场收获还算不错,但在这个没有冷藏船的时代,海产捕捞通常赚不到多少钱,若是做成咸鱼运到别国港口贩卖的话,加上运费之后只怕还要亏本……
鉴于这种百业凋零、一年不如一年的悲催局面,光靠耕地和捕鱼实在是养不活所有的琉球人,因此从很早之前开始就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外流。琉球王国在极盛时期曾经达到过十八万的总人口,如今已经减少到了八万左右,并且还散布在许多个零零星星的岛屿上,聚居于琉球本岛的人口就更少了。
而琉球全国仅有的两座“大”城市,王都首里和港口那霸,其实也只是万人规模的镇子而已。
在追求财富与权势的西方冒险家眼中,这个可怜的岛国既没有像样的消费市场,也没有可供贩运的畅销商品,实在鸡肋得不能再鸡肋,连看上一眼都是多余。
———————————————分——割——线————————————————————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被所有人遗忘的鸡肋地方,却阴差阳错地聚集着叠床架屋的一大堆政治势力。
——在决定了趁着祥瑞号出海试航的机会,南下琉球岛巡阅辖区之后,菲里命人向三井龙姬和泽娜公使索要琉球岛的相关情报资料,然后才草草翻阅了一遍,就被华丽丽地雷翻了。
首先,就是居住在王都首里城,几百年以来一直统治着琉球王国的尚氏王室。在王室之下,设有一名摄政,一名三司官,总领朝廷政务。由于这个国家执行分封制,因此在朝廷的下面,还有一大堆被称为“某某按司”的地方领主贵族,分别世袭统治着一片领地。
若是放在大一点的国家,这些按司应该都算是一方诸侯。但摊到琉球这么一个又小又穷的破岛子,再分到每个按司的领地里,只怕是连一千人口都没有,说他们是镇长都太夸张,估计只能叫村长了。
其次,大约三百年前,南九州的萨摩藩岛津家挥师远征,成功击破琉球国。虽然限于各种内外因素,岛津家无法将这个国度直接吞并,但还是逼迫琉球国签署了称臣纳贡的苛刻协议,并且强占了琉球本岛北部的重要堡垒今归仁城,常驻岛津家武士数十人,基本上把这个国家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第三,琉球王国虽然成了岛津家的藩属,可岛津家本身也是江户幕府的藩属。在德川家全盛时期,闭关锁国的幕府当局,倒是对这片千里之外的贫瘠土地没什么兴趣,因此完全任由岛津家控制琉球。
但等到大阪财阀当政之后,为了惩戒桀骜不驯并且赖账不还的岛津家,以及找个偏远的地方来安置失势的德川家亲族谱代,江户幕府于十几年之前,在琉球岛也设置了一个南岛奉行所,丢了几十个梦想着再次恢复富贵家业的破落旗本过去,任凭他们自生自灭。
于是,为了跟岛津藩的驻防武士争地盘收保护费,这些身陷绝境的幕府旗本们在死伤累累之后,居然也恢复了几分祖宗的勇武本色,三天两头地跟萨摩武士死缠烂打,频频爆发流血冲突。
第四,大约三十年前,佩里提督指挥的那支耐色瑞尔远东舰队,在炮击江户、打开东瀛国门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强行在半路上的琉球岛靠岸登陆,补充淡水和食物,进行决战之前的最后休整。
面对西洋人的坚船利炮,尚氏王室和萨摩藩驻军全都根本不敢抵抗,乖乖地将佩里提督奉为上宾。琉球国王还“被自愿”签署了接受耐色瑞尔帝国“保护”的臣服协议,从此给自己又多找了一家主人。
因此,佩里提督在琉球王国留下了几个人充当联络员,后来又演化成了一个估计是全世界最小的迷你租界——整个租界就是从那霸港的码头海产市场边缘,用石灰线切下了一小块地方,总共只有三座建筑物:一座灯塔、一座号称商业协会的小杂货铺,外加一座兼作教会学校的魔法女神圣殿。
耐色瑞尔帝国远东舰队海军陆战队的琉球驻防部队,平时就住在灯塔下面,常驻兵力为一个小队,八到十人。而常住和暂住在租界的西方侨民,最多也不过三十人,由当地唯一的牧师兼任外交领事……
第五,早在被萨摩藩征服之前,琉球王国就和中原天朝维持着传统的宗藩关系。也就是每年或每隔几年派人进京朝贡一次,上供一些不怎么值钱的土特产,然后获得皇帝陛下最起码数倍于此的慷慨赏赐。
在过去,中原的皇帝通常都不太关心海外事宜,只要在登基和其它庆典的时候,有一堆外国使者来进京朝贺充脸面就够了,也就是所谓“万国来朝”的“大国气象”。
但到了最近这些年,南迁之后的翔龙帝国,不仅版图丧失近半,藩属国也几乎丢了个精光——不是被敌国隔绝了联系通道,就是全都跑到图坎大可汗那边去献媚讨赏了。
因此,前任的金朝皇帝陛下,为了拴住剩下的最后一个藩属国,维护天朝上国的最后一份脸面,免得在朝会和典礼的时候,落魄到完全没有藩属国使者前来庆贺的悲催程度,居然也模仿西洋惯例,在琉球设置了一座使馆,常驻从七品官员一名,士兵三十余人,以彰显天朝威仪……对于已经不堪重负的琉球人而言,就相当于某个原本不怎么实际管事的远方主人,现在也派人过来盯着了。
最后,近年来活跃于东南沿海的翔龙帝国革命党,出于狡兔三窟的考虑,也将地处偏僻,官府势力又极为虚弱的琉球岛,逐渐经营成了自己的一处海外基地。每次在闽浙沿海发动起义,或者内部火并失败之后,总会有几个革命党的大佬或者小喽啰,渡海逃到琉球王国来避风头。
……
以上这种繁杂无比的政治局势,对于现任的琉球国王尚隆而言,实在是一个令人精神崩溃的噩梦。
原本,琉球国在萨摩藩岛津家的殖民统治和压榨之下,尚氏王室虽然日子过得既憋屈又贫苦,就连仅有的一些珍珠出产,都要被强行勒索走,但毕竟需要侍奉的主人只有一个,好歹还算是比较安稳。
可到了如今,他堂堂一个琉球国王,并且是在属于自己的国家里,却陷入了令人发疯的多重领导之中。不仅要向原来的主人(萨摩藩)效忠纳贡,还要同时向主人的主人(江户幕府),主人的主人的主人(耐色瑞尔帝国),以及最早的老主人(翔龙帝国)点头哈腰,还要为一帮颠覆分子(革命党)在国内踊跃活动而头疼,一时间被搞得是无所适从,几乎要患上精神分裂症。
更有甚者,他甚至还不得不任凭这样一堆乱七八糟的势力,在自家的国土上拉帮结派、明争暗斗——随便哪一家都绝对得罪不起,随便哪个人都可以把他拉出来敲打一番……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然而,对于这位心力交瘁的可怜国王而言,更加悲催的噩梦还在后头呐
———————————————分——割——线————————————————————
虽然在外人眼里,这个又小又穷的琉球王国,基本上就是一块没滋没味的鸡肋。可正所谓茶杯里也能起风暴,就当去年的东瀛列岛在“倒幕攘夷”、“王政复古”的旗号下,打得天翻地覆、热火朝天之际,在这座几乎被所有人遗忘的琉球岛上,居然也爆发了一场历时约十个月,过程混乱无比的漫长战争。
先是在去年八月份的时候,随着萨摩藩加入倒幕阵营的消息传来,驻扎在琉球的萨摩武士带头挑起了战端——八月中旬,四十七名萨摩武士从今归仁城堡垒倾巢而出,持刀闯入王都首里城,于街头一举击溃了三十五名幕府旗本的仓促迎战,当场斩首八级,获得了“第一次首里战役”的胜利。继而又纵火焚毁了江户幕府派驻首里城的南岛奉行所,将残余的幕府武士及其家眷赶出王都首里,一直驱逐到了那霸港。
然后,这些热血沸腾的萨摩武士,又趁胜包围了王宫,企图胁迫琉球国王尚隆加入倒幕阵营。但尚隆觉得眼下形势还不明朗,不愿意太早靠边站队,于是一边下令紧闭宫门不出,一边连夜秘密派人去那霸港的西洋租界和郊外的翔龙帝国使馆求援,希望这两边能够履行宗主国的义务,解救自己于危难之中。
向宗主国求援的信使还没回来,萨摩武士在宫墙外鼓噪了一会儿之后,大概是感觉厮杀了一天,实在太累,没力气挑灯夜战,便径自三三两两地回头散去。尚隆国王刚刚松了一口气,以为整桩事儿就这样过去了,谁知第二天早上起床一看,城外居然开来了一支足有数百人的“大军”
原来,萨摩武士在起兵驱逐幕府势力的同时,就已经勾结了琉球北部的浦添、金武、伊江等几个按司一起造反。这些地方领主通过尽数征发领内青壮渔夫、农民,临时配发刀枪棍棒的办法,凑齐了近三百兵马,然后与萨摩武士合兵一处,便“浩浩荡荡”地直扑王都首里城而来
话说这琉球岛实在是地小人少,就算是进行全国总动员,大概也就能凑出两千兵马,而常备军则是完全没有。由于整个国家实行分封制,王室领地有限,财政上又长期承受萨摩藩的沉重剥削,如今的尚氏王室早已是虚弱得不能再虚弱,真正还能够掌握在手里的武力,就只有区区二十几名宫廷侍卫而已——面对着这样三百多“大军”的突袭,王室方面一时间居然难以抵御。
对此,尚隆国王只能硬着头皮仓促武装了一批首里市民当街迎击,然后便在这场大约相当于黑社会群殴或者说村民械斗等级的“第二场首里战役”之中不幸落败,当场战死九人之多
战败之后,这位悲催的国王陛下,不得不带着全家老小弃城逃亡,一口气逃到南方的喜屋武按司,才重新建立起行营,又召集各地忠臣带兵来这里勤王,宣称要讨伐叛逆,收复都城。
另一方面,造反的北部各路按司在杀进了首里城之后,因为彼此实力相当,谁也不服谁,马上就为争夺王位而闹得几乎内讧。最后在萨摩藩武士的调解之下,总算是勉强成立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琉球共和国”,与尚氏王室的流亡朝廷继续对抗,并且试图组织兵力继续进军南方。
然而,这时候已是农忙季节,为了避免来年爆发饥荒,诸位按司们的三百“大军”必须火速解散,各自回家干农活——结果岛内局面就这样僵持了下来……
———————————————分——割——线————————————————————
P:真正的江户幕府时代,琉球被幕府算成二十万石,实际上是幕府为了折腾岛津藩,刻意往高处抬,逼迫他们多承担各种“义务劳动”罢了。而岛津家也毫不客气,一转手就把负担丢到了琉球王国头上。
因此,琉球真实的石高只有十二万,扣掉各处外岛之后,琉球本岛才八万……够贫瘠的吧。
十四章、茶杯里的迷你战争(下)
于是,在进入九月之后,这座满打满算也只有八万人口的小岛上,一时间居然是群雄并立——同时出现了在南部山区打游击的尚隆国王小朝廷、盘踞着国都首里城的“琉球共和国”政府,以及占据着那霸港一个角落的耐色瑞尔帝国租界政府,这样三个能够称得上号的合法政权。
除此之外,岛内又有盘踞在北部堡垒今归仁城的萨摩藩武士,被赶到了那霸港的旧德川幕府南岛奉行所残部,同样聚集在那霸港的翔龙帝国革命党成员,还有单独驻扎在首里郊外官邸的翔龙帝国使馆卫队,这样四股独立的武装力量,合计七家兵马彼此对峙交锋,外加若干山贼盗匪和中立按司在打酱油。
在某位著名东方革命家所撰写的《茶杯中的风暴——琉球内战亲历记》之中,这段战争开始的日子,被他富有文学性地命名为“七雄争霸”时期。
只不过,这“七雄”的实际兵力,哪怕全部加起来都只有不到五百人。彼此之间爆发一次“战役”所造成的伤亡,通常也只有个位数而已,甚至还有零伤亡的“七熊”还差不多……
从九月到十月,各路兵马在岛上数次交战,但由于谁都凑不出三位数的作战兵力,并且缺乏明确的战略计划,也就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尚隆国王继续拖儿带女地在山区流窜;叛乱按司们继续在首里城的王宫扯皮;翔龙帝国的常驻使节继续躲在官邸里当宅男;最富有干劲的萨摩藩武士几次出兵攻打那霸港,都被盘踞在那里的翔龙帝国**党、耐色瑞尔帝国租界守军和残存幕府旗本武士给联手轰了出来。
而老天爷似乎是还嫌场面不够乱似的,又给这场茶杯里的迷你战争,添加了新的参战选到了十月上旬,一艘迷航掉队的龙巫教所属远洋商船,在琉球北部海域触礁沉没。
虽然船是沉了,但还是有十多个生命力强悍的吸血鬼、水手和低级亡灵法师幸免于难。这帮幸存者在抱着木板、乘着筏子,挣扎着登陆上岸之后,居然也在琉球岛的荒凉北部群山之间,夺取了一座只有百来号人的国头村,并且野心勃勃地占山为王,宣布要将琉球变成自己的远东分部
这下可好,“七雄争霸”一下子变成了八家混战
然而,各方势力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岛上的诸多佛寺,就都得到了佛陀释迦摩尼陨落的噩耗,并且还得知罪魁祸首就是龙巫教和他们支持的倒幕武士……
于是,原本一直保持中立的和尚尼姑们,立即火冒三丈地冲出寺院,在乡间纠集起七百多名义愤填膺的佛教徒,又拉了岛上几座神社的巫女,组成了本次内战之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军队”。
这帮集体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疯狂状态的佛教徒联军,先是将耀武扬威的萨摩藩武士们给暴打了一顿,吓得他们缩进今归仁城里不敢出来,然后便包围了龙巫教盘踞的国头村,展开了一场漫无止境的攻防战……而发生在琉球岛的这场内战,也就此进入了最激烈、最混乱的九方争雄阶段
进入这一阶段之后,琉球岛上的王室、贵族、幕府旗本、萨摩武士、耐色瑞尔驻军、翔龙帝国驻军、革命党武装人员、佛教信徒僧侣和龙巫教亡灵,全都乱七八糟地打成了一锅粥。谁也不知道要怎样才能恢复秩序,更不知道这场没完没了的迷你战争要打到什么时候。
在当时看来,结束混乱的唯一希望,就是远东舰队出兵弹压。因此,驻守那霸港租界的耐色瑞尔士兵,在十月份先后三次派人驾驶着小帆船,赶往江户和大阪求援。但也不知是在半途上遭遇了海难,还是误入了战区或倒幕派的地盘,总之远东舰队本部这边根本没收到任何消息。
既然找不到外援来镇场子,大家就只好继续乱糟糟地混战下去了。
分——割——线
对于这一时期的描述,在《茶杯中的风暴——琉球内战亲历记》一书之中,笔者记录了很多场惊天地、泣鬼神,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辉煌战役。其中,尚隆国王在南部山区重整旗鼓,率军进逼首里郊外与叛党展开七次激战,最终收复王都的故事,乃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称赞这位君王的英武睿智,撰写此书的某著名东方革命活动家,在笔下毫不吝啬了用了许多溢美之词,把他夸得几乎恍如战神——然而,就算得到了南部几个按司的支援,尚隆国王旗下的保王军还是大约只有四十人。至于城内的叛军,由于粮食供应不上,犒赏也没有兑现,一时间怨声四起,先后散去大半,也只剩下了约莫五十人……怎么说呢?甚至远远不如很多黑帮老大手下的小弟数目。
这么少的一点儿兵马,还得留下一部分看家的,真正打起来会是怎么样一副场面,自然是可想而知——不就是街霸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