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赵国迅速转为战时体制,总参谋部也建立起来,虞允文、李天佑与临时加入的江晨星形成了三人小组,一起研究此次出征人选以及后勤供应等其他安排。
说是三人小组,但一来是赵抗的任命书摆在那,二来经过较长时间的共事,李天佑对虞允文已经是心悦诚服,于是在做决定时江晨星就显得势单力孤,实际上都是虞允文一个人说了算。江晨星虽然心里很不舒服,但还是打算等见到赵抗本人时再说,毕竟大军北上时他们这些将领官吏肯定要前往临安拜见赵抗的。
但等到虞允文宣布出征人选时,江晨星再也忍不住,终于发作了,“虞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那么多功勋卓著的老将(指的是资历,不是年纪。)你不带,却让那些根本没打过仗的娃娃带兵?”
第三百三十八章 最后的安排(上)
虞允文也毫不客气地答道,“江大人,请你注意说话的语气!虽然官阶与爵位你都在我之上,但我现在是大王任命的最高统帅,这次出征的人选也完全由我来决定。本来我可以不必解释,既然江大人你这么想听,告诉你也无妨。”
江晨星稍抑火气,说道,“大人请讲。”
“我这是第一次带兵,那些老将的资格都比我老得多,你觉得他们会老老实实地听从我的命令吗?”,虞允文答道,“不服从的将军,能力再强我也不需要,而学院的学生在这点上则做得很好。现在你明白了吗?”
“只是因为不太听话,你就要滥用手中的权力,剥夺他们建立功勋的机会?”,江晨星激愤中已经将虞允文提了起来。
虞允文虽然武功不弱,但在江晨星面前他还差得远。尽管如此,他的脸上也没出现半点畏惧的神情,“即使是世上罕有的名将,也不会带太多不听话的下属,一个两个可以丰富战术,但再多的话军队一定会变成一盘散沙,你不知道吗?”
江晨星现在真想把虞允文给撕了,但是她若真敢这么做的话,就别想再留在赵国了,最后她还是不得不将虞允文放了下来。
虞允文不是得理不饶人之辈,见状也退让一步,答应江晨星的近卫师参战,这样一来大部分的老将还是获得了立功的机会。其实以近卫师的强大战力,北伐又如此重要,怎么可能弃而不用呢?虞允文也不过是欲擒故纵罢了。
但接下来的军队分配问题上,江晨星又差点再次失控,原来虞允文为了保证自己手上有一支尖刀分队,他将时俊和近卫师中最精锐的三千人调到了自己麾下。这样一来,江晨星手下便只有二万来人了,而且质量也下降不少。
江晨星本想威逼虞允文收回成命,但转念一想,近卫师归她统率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如果是赵抗的命令他们肯定会遵守,而虞允文这个书生,想调走他们,难啊。所以江晨星觉得自己完全没必要担心,至于时俊,一个猛将而已,近卫师中太多了,也不在乎他一个。如果虞允文用手中权力逼迫士兵,那她就有抗命的理由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令江晨星目瞪口呆,时俊轻松地带走了最精锐的三千士兵,那些士兵居然还显得很高兴。原来时俊加入近卫师的时间虽然还不长,但这个小伙子凭借自己的勇武、朴实、讲义气,加上出色的战绩,已经逐渐成为了士兵心中的英雄。
见到眼前的景象,江晨星心里当然很不好过。她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入伍不久的小伙子,竟然能这么快地获得士兵们的拥戴。想来想去,她得出了一个结论,“当初他让时俊进近卫师就没安好心,肯定是早有预谋,不然怎么会这样的?这家伙好大的野心!不行,这样下去不得了,得告诉那小鬼才行!”。于是,江晨星心中有了打算,等见到赵抗就打小报告。。。。。。
其实出现现在的情况,是因为江晨星满足于以往的功绩,不知不觉间疏远了与下层官兵间的关系。当初她可是每天都要到军中和士兵们交手,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武艺,另一方面也无形中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而自从她接管整个近卫师以后,她管不到、也懒得管所有人,她的威望便只能靠战绩来维持了。而士兵心中始终是崇拜英雄的,而时俊在这时出现了,再加上身为男人,本身就是很大的优势,所以。。。。。。
由于那天等于已经提前宣布了遗诏,所以之后几天倒是很平静。赵抗每天几乎是例行公事似的进宫拜见一次,顺便也估计下赵构的死期,在他看来赵构应该还能苟延残喘十来天。可没想到就在这时候,有公公来找他了,“殿下,皇上命您立即入宫!”
赵抗先是一愣,但很快便明白过来,赵构肯定还有必须说的话没说。虽然说他还有几天好活,可如果真拖到弥留之际时,那恐怕就没力气说出来了。想到赵构到了接近弥留之际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赵抗也不由得佩服起来。
赶到赵构寝宫后,赵抗发现殿内空荡荡的,就赵昚一人在床前服侍,而那些宫女太监已经都遣出去了。赵抗这时更加佩服赵构的聪明,如果等到要死的时候再说,那时这里人满为患,要想隐秘就难了。就算到那时叫众人都出去,也一定会引来大家的胡乱揣测,总是很麻烦的。现在看来,赵构接下来要说的事,只跟他们兄弟二人有关。
“抗儿,你来了啊,自己坐吧。”,赵构斜躺在榻上无力地说道,“其实今天朕主要是要和昚儿讲,但若没你帮助,他是很难做到的。”
赵抗从容坐下,耐心聆听,而此时的赵昚心中则颇为不悦,他觉得父皇太小看他了,但出于习惯和孝心,面上还是极为恭顺。
“昚儿,朕知道你很想除去秦桧,但眼下还不行。”,赵构勉力说道。
“为什么?他虽然权势滔天,但是手中没有兵权,除去他应该很容易啊。”,赵昚疑惑地问道。
“秦桧是好除,事实上朕手里有足够灭他九族的罪证,可你如果除了他,那些军方的将领个个拥兵自重,你怎么压制他们?”,赵构分析道,“朕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都不得不依靠秦桧这些主和派的文臣来压制他们,你一个黄毛小子,能光凭自己的力量就做到?”
眼看赵构又开始咳嗽起来,赵昚不敢再与之争辩,低头应道,“多谢父皇教诲,儿臣明白了。”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张浚,上次北伐他只身逃回,朕借机撤了他的职。昚儿,你下面可以重新起用他,朕想他多少会感点恩吧。”
“是,儿臣一定重用张浚。”,赵昚答道。
“不对,张浚除了在日后铲除秦党时用得到以外,你万不可重用!”,赵构立即打断了赵昚的话,“张浚此人志大才疏、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那父皇为什么还要一直用他呢?”,赵昚不解地答道。
“朕是有苦衷的,这也是叫你大哥今天过来的原因。”,赵构叹道,“暂时不说这个,张浚这个人优点也是不少的,特别是他识别人才的能力,朝中大臣虽多,还没一人比得上,所以说他举荐的人才,你倒尽可委以重任。”
“儿臣谨记。”,看着赵昚一板一眼地回答,赵抗都快要睡着了。
第三百三十九章 最后的安排(下)
“不过,张浚这个人,你可以不用他,但绝不能薄待他。要知道,目前军中的将领,十之八九都是他一手提拔出来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啊!”,赵构语气一变,说道,“所以,昚儿你应该虚其职权,厚其爵禄,明白了吗?”
赵昚现在才开始明白什么叫政治,这也难怪,他一直被养在深宫之中,又没有有力的竞争者。虽然老师也曾教过一些,但怎么能和赵构这只老狐狸比呢?不过主要还是因为赵构意外病倒,他不得不提前走到前台,这副担子对现在还年轻的他来说,实在是相当沉重。
接着赵构才开始解释起为什么他明知张浚用兵不行,还是一直很重用他。原来,关键还是资历问题,除了张浚,谁能服众?南宋诸将名义上都归朝廷统属,但是实际他们手下的兵,等于都是私兵,谁服谁啊?赵构又没什么军事才能,这统帅自然非张浚莫属了,毕竟他虽然才能平庸,好歹是大家的老上司,总会卖点面子给他的。
赵昚听后这才明白,原来选统帅关键还是要能服众,能力反倒是第二位的。
其实当初还有过另外一个人选,那就是岳飞,他的资历虽然一般,但凭着骄人的战绩,也足以慑服其他将领。可是,岳飞也有他的毛病。赵抗虽然说自己对不起岳飞,但看到他提起岳飞就咬牙切齿的样子,其诚意很令人怀疑。
“岳飞实在太不听话了!朕一路将他提拔上来,恩厚可谓古来少有。可他动不动就撂挑子,把朕看成什么了?朕花了十年时间栽培他,但结果却是一个不知好歹的家伙,我究竟何苦来着!”,赵构说着不觉怒起,身子一下子就不行了,还好赵抗为其输入真气,暂时支撑了下来。不过从赵构现在的态度来看,当初他打算杀岳飞,固然有为了救出母亲韦太后这个原因,但借机泄愤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
“所以昚儿啊,你一定要将军队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些将军统统都不可靠!”,赵构的怒气显然还没完全平息下来。
“父皇当初为什么没将军队抓在手中呢?”,赵昚不解地问道。
“你以为朕不想啊!”,看赵构的神情,要不是他连举起手的力气都没有了,早就在赵昚头上敲几下了,“可一来,朕有自知之明,不是一块带兵的料,光是过于谨慎这点就可以放弃了。二来,这金军不断南下,刚有点兵就得派出去,这怎么可能抓得住军心啊?说实话,连禁卫军的忠心朕都没什么把握,所以朕才急着和金人谈和,目的就是为了有机会整顿军队啊!”
“那儿臣该怎么办呢?”,赵昚现在手下也没有将才,能够掌握的军队更是一个都没有,这可如何是好?
“朕叫抗儿来,就是为了这事。”,赵构笑道。
“啊?什么事?”,赵抗一脸茫然地睁开了眼睛,原来他居然已经睡着了。。。。。。
“你真是。。。。。。”,赵构叹了口气,说道,“朕要你将一支绝对忠诚而又信得过的军队交给昚儿,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可赵抗看上去却很是为难的样子,“儿臣麾下的军队虽然不少,但他们都相信儿臣不会放弃他们,才会有如今的赵国,如果儿臣将他们送人,估计赵国很快就会解体的。”
这下赵构和赵昚的脸色就都不好看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赵抗会这么小气,但现在有求于他,也不好发作,最后赵昚几乎是哀求道,“大哥,哪怕借些军队也行啊!”
其实如果赵构是正常死亡,那时间足够慢慢安排,让赵昚培养起自己的班底来。可是现在事出仓促,根本就没有时间准备这一切。但只要按照赵构说的方法做,主和派与主战派的领袖都能稳住,属于他们派系的人自然也不会乱来,赵昚就能坐稳皇位,只要半年一过,就不会再出什么乱子了。简单来说,赵昚要防备的,只是如同当初苗刘叛乱那样的小规模反乱,这只需要手中有支万余人的军队便足以对付,可赵昚怎么也想不到,赵国明明有数十万军队,而赵抗居然说一点军队都不能给他,这让他既失望又愤怒。在赵昚看来,赵抗肯定是想以赵国的名义派出军队,这样一来就算他登上皇位,也会成为赵抗的傀儡。
而赵构则很困惑,赵抗要这皇位的话,直接说就行了,何必搞这花花肠子?难道是他临时改了主意,却因为事先答应而不好意思说出口?还是不可能啊,赵抗的脸皮不是一般的厚,难道他突然转性了不成?
赵抗此时心中也是很不舒服,他就知道说出来大家也不会相信。实际上,虽然自从虞允文来后,赵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至少到现在为止,赵国还是靠他个人的威望和信用凝聚起来的奇怪国家,而赵军就更是如此。与其说官兵们是相信那些制度,不如说他们是相信赵抗本人。这种情况下,如果赵抗将手中的军队随便给人,看似强大的赵军很可能就此土崩瓦解。
借兵倒是可以,不过如果这样做的话,有诸多不利的地方。首先,如果是借而不是送的话,赵抗与赵昚之间本来还算融洽的兄弟关系,就会产生一道难以弥合的裂痕。其次,由于并非直接统属关系,赵昚本质上又是个书生,到时候能不能镇得住统兵将领也是个大问题。
眼见赵抗还不答应,赵昚终于发怒了,“口口声声说是兄弟,连借点兵都不愿吗?”,但他还是说不出“这皇帝我不当了!”之类撂挑子的话。。。。。。
“有了!我想到有支军队可以给你,昚弟!”,赵抗突然脸现喜色,说道。
“那就多谢皇兄借兵了,此恩日后小弟一定报答!”,赵昚脸色稍缓,但他以为赵抗是说借兵,也没显得怎么高兴。
“不是借,是送给你!这段日子事情太多,都快把这支军队忘记了。”,赵抗展颜笑道,心中却想道,“依靠个人能力来团结军队的隐患太大了,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听到赵抗居然真要送兵给自己,赵昚自然非常高兴。不过之前明明那么小气,怎么突然又这么大方了?赵昚立即向赵抗问起了详情。
原来,赵抗想到的军队就是当初越南战败后,按照协议交给他训练的那一万精壮。这一万越南兵在过去的四个月里,经受了史上最残酷的服从性训练,如今已经只剩下七千多人了。对现在的他们来说,长官的命令就是一切,即使要他们手刃自己的骨肉,他们也不会有半点犹豫。
第三百四十章 驾 崩
这种最高级别的服从性训练,不但残忍到毫无人性的地步,而且减员的速度丝毫不亚于战争时期。因此赵抗一直没敢在赵军身上使用过,这次在越军身上试用,也算是一次实验。按理说这样训练下来,军队很快就会暴动的,但因为他们都肩负着征侧交代给他们的重要使命,所以居然一直坚持了下来。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反复地折磨下,他们的精神已经日益麻木,服从逐渐成为了身体的本能,他们大都将原本的使命忘光了。现在的他们,虽然外表是人,但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只知道服从与战斗的怪物,不知道如果征侧见到现在的他们,会作何感想?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她至少要负上一半的责任。
当赵抗见到这支军队后,即使以他的铁石心肠,都觉得于心不忍,所以他再也没有用过类似的训练方法。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种训练方法练出的死士,虽然绝对服从而且悍不畏死,但却几乎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也相当差,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无敌于天下的劲旅。
刚开始赵昚还觉得这七千人太少了点,但是经过赵抗的简单介绍,他的脸色立刻就变了。赵昚虽然欠缺历练,但他也知道一支无视死亡的军队是多么可怕,这下他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细想想,赵昚又觉得一阵发毛,要知道赵国可有着几十万军队呢,要都这样,那打下南宋岂不是小菜一碟?因此,赵昚虽然外表上很高兴,内心则开始对赵抗疑惧和警惕起来。
由于命令发出到军队抵达还有段时间,赵抗只好一直留在临安,帮赵昚处理一些突发情况。虽然他这次没带军队来,但只要他人在这里,就能抵一万精兵!
而赵构由于心事已了,整个人彻底放松下来,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当天夜里就离开了人世。
之后赵抗也终于以儿子的身份为父守灵,尽管感情不深,但真的死别时,淡淡的悲伤总是有的,话似乎也比平日少了很多。而两个姐姐更是哭得死去活来,她们隔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才见到父亲,结果这么快就再也见不到了。
由于过度悲痛,姐妹俩的身体状况进一步下滑,这令赵抗心里很难受。要不是现在赵昚皇位还没坐稳,而北伐又即将开始,赵抗亟需力量,他恐怕已经立刻耗光原气以延长姐姐的生命了。。。。。。
而赵构的两位养子此时倒显得相对平静,赵璩这人感情虽然炽烈,但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之前已经悲痛过了,所以真到赵构死的时候,他反倒不怎么伤心了。而赵昚则是没有时间悲痛,光是准备登基大典就够烦人的了,还得去密会张浚,进行抚慰和拉拢,以防止秦桧乘机发难时他孤立无援。另外,赵构的丧葬之礼也得他来主持,可把他累坏了。但是想到之前他连太子的位置都一直只能看着,结果现在这么快就成了南宋皇帝,不免令他有恍如隔世之感。再加上密会张浚成果颇丰,张浚显示出他对军方将领的巨大影响力,他一发话表示支持后,几乎所有的实力派将领都跟着表态,这样一来赵昚的皇位终于算是坐稳了,所以现在本该很悲痛的赵昚,潜意识里其实挺开心。。。。。。
由于得到张浚(张浚在本书设定中是主管军事的文官,主要还是以历史上那个文官张浚为原型,武将张俊的比例较低。)和绝大多数军方将领的支持,赵昚天真地以为可以不再需要赵抗送的军队了,毕竟那支军队能否完全听命于他,他也没多大把握。于是赵昚便表示希望从那些将领麾下抽取一些精兵充实禁卫军,谁知那些原本信誓旦旦表示效忠的将军们,立刻提出种种理由拒绝了赵昚的要求,其中最有力的一条便是如今金军依旧虎视眈眈,突然打乱编制可能会招致不可预测的风险。
“他们这不是借金军来要挟我吗?”,赵昚在御书房内愤怒地叫道。现在他才意识到赵构的先见之明,在这种乱世,能爬到高位的,哪个都不是善茬儿,现在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赵抗了。。。。。。
为了维持一贯孝顺的形象,虽然很想立刻登基,但赵昚还是将登基大典安排在赵构下葬之后。赵构死后,最难过的应该是韦太后了,她虽然不是一个好女人,也不是一个好太后,但是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她还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由于过度哀伤严重损害了健康,再加上之后她必须一直替赵构守灵,日子会非常地单调无聊,赵抗估计她大概最多也就几年的寿命了。对于她,赵抗没有多少同情,“她早该死了。”,这就是赵抗对韦太后的评价。但是,随着亲人一个个逝去,赵抗也感觉到了他一直不怎么在意的孤独与寂寞,“已经只剩下姐姐了,一定要让她们活下去。。。。。。”
那些妃嫔们倒是个个哭得很伤心,虽然也有些是装出来的,但在赵抗看来,至少有大半确实是很悲痛,“唉,不知道我死的时候,会不会有人为我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