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工科生-第6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馍停昧肆俜诤畹木粑弧U庋焕矗κ客ò舶残男牡馗钐平铰裘裁皇裁春盟档摹

    所以从薛士通的角度来看,长孙无忌和贺兰庆,都他娘的是乱臣贼子。

    当年老张让人开发流求,这货还曾经想要再来立功,以清缴海贼的名义,想要黑吃黑流求庄园。

    被老张教做人之后,便认清了现实。

    老张也没有用暴力手段反推过去,而是让泉州半年之内,一条货船都没有入港。

    不是没有头铁的东南豪强不信邪,或是大张旗鼓,或是偷偷摸摸,带着货船靠岸晋江,不但能赢得泉州刺史的“友谊”,还能吃独食。

    老张没有用暴力手段反推泉州刺史,不代表他对这些头铁豪强也会手软。

    将七八家东南豪强洗劫一空之后,泉州内外震动,这才明白什么叫做头铁。

    贺兰庆在福州坐稳位子,就是期间拍马屁拍得精准,将福州古田县的一家豪强,全家打包判了个流放交州。

    这是福州境内除造反之外,最大的一个案子,整个豪强家族,总计超过三千丁口,连根拔起。

    薛士通很快认怂,一边上奏朝廷请辞泉州刺史一职,一边让家人返回义兴老家,求湖州徐氏帮忙做说客。

    没错,薛士通这个头铁老汉,他跟徐孝德是老乡。

    老张整他的原因也就这么简单,你一个义兴人,也算是半个乡党,别人没有逼数,你也没有逼数?

    即便看在徐氏求情的份上,老张抬了抬手,算是暂时放了薛士通一马,但不代表老张就会让他痛快。

    贺兰庆想要上位,时逢长孙无忌筹划吃顿大餐,老张也就顺水推舟。顺水推舟之余,老张也顺手坑一把薛士通。

    巡抚四州及流求诸岛,独独少了泉州,可想而知泉州的地位会尴尬到何等地步。当泉州地方豪强以及空降过来的官僚们,找到了这一切的根源时候,所有的怒火,都只会倾泻到薛士通身上。

    杀鸡儆猴没什么意思,因为每年总归会诞生许多头铁老汉,还会诞生许多头铁小哥。直接动手杀了薛士通的效果,影响力持续个三五年就了不得了。

    不管薛士通是皇家忠犬还是朝廷忠臣,治下各个阶层都被他一个人带着坑,在贞观朝这个微妙的时代之中,他要是不自杀,整个薛氏都无以自处。

    所以当张德告诉贺兰庆,会上奏朝廷,让他巡抚四州及流求诸岛的时候,贺兰庆瞬间就汗水渗了出来。

    既是高兴,也是恐惧。

    贺兰庆在张德轻描淡写的语气中,清晰地感受到,这个江东最大的“地头蛇”,就是要不费一兵一卒甚至一个铜钱,然后逼死一州刺史。

    国朝侯爵、东南良臣……又如何?

    这种歹毒到极点的手段,让贺兰庆情不自禁两条腿都在哆嗦,他突然有一种强烈的“与虎谋皮”的感觉。

    只是余光看到长孙无忌却一脸的淡定,仿佛根本没听懂张德在说什么。

    而长孙无忌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江东有几个州县?会听不懂四州和五州的区别?

    只不过这就是顶级权贵的基本操作罢了,别说长孙无忌,房谋杜断这等名臣,谁还没反手拍死一两只臭虫?哪怕这只臭虫是皇帝钦定的皇家宠物,让你去死,你就不能活!

    “下、下、下……下官多谢张公提携之恩!”

    “谢就不必了,好好做事。”

    “必不负张公嘱咐!”

    “呵……”

    老张吐了口气,笑得意味深长。

    毫无疑问,贺兰庆很聪明,知道他张某人想要震慑一下东南豪强。

    久不在江湖上动手,类似薛士通这种颇有才能的皇家忠犬,就有点跃跃欲试,想要试探。

    老张根本没有你来我往消磨时间的念头,顺手镇杀,这种雷霆一击的效果,才会影响深远。

    至于说良心良知或是怜悯之类的空话,到了张德、长孙无忌甚至是程处弼、李奉诫等等的地位、影响力,一应道德上的琢磨,都是在围绕自己的本心涂涂抹抹。

    在辽州、徐州两大集团还在关起门来嘶吼争吵的时候,贺兰庆已经神色凝重地离开了苏州,准备登船返回福州。

    一路上,贺兰庆不复当初北上时候的意气风发,整个人显得极为压抑,哪怕天气依旧炎热,可是内心一股总也抹不去的凉意,时时提醒着他。

    “万幸,万幸啊……”

    路上,贺兰庆如此感慨着,他的伴当亲随有些奇怪,便问道:“郎君,这是庆幸着甚么?怎地一副虎口脱险的模样?”

    伴当给他正倒着茶水,接过茶杯之后,贺兰庆才道:“你说的很对,的确是虎口脱险啊。”

    “啊?!”

    瞪圆了眼睛,伴当还奇怪,虎丘山中应该没有老虎了吧,这“虎口脱险”从何说起?

    贺兰庆不置可否,此刻他是真的心有余悸,幸亏有兄弟跟应国公武士彟有点交情,如若不然,对张德他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世上,哪有甚么散财童子。

    贺兰庆内心如是说道。

    。

第九十章 前瞻() 
朝鲜道,东海宣政院釜山衙署,从平壤宫回转的杜构听人汇报了“扶桑地”的一应事务之后,有些诧异地问道:“最大的两家已经休战?”

    “再打下去,就要伤筋动骨。各家在‘大坡’都有本部,一应财帛都用了个干净。一直都是十几万贯十几万贯的砸下去,就算能挖出金山银山来,这要回本,等到甚么辰光去?所以不是不想打,是打下去就太亏。”

    幕僚说罢,又对杜构道,“再着现在一个庄奴价钱已经到了一百五十贯,有价无市,根本没人愿意用这个低价出手。庄奴实际市场成交价,都在两百三十贯以上。”

    “男奴?”

    “男奴。”

    “这才几年啊,价钱翻了两番都不止。”

    “听说还要涨价,劳力实在是不够。‘海南岛’现在开了船行,钦定征税司的人也有入驻,虽说还没有正式开府,不过三五年过后,总要试一试的。”

    所谓的“海南岛”,其实就是伊予岛,只是唐船行走的路线问题,很少有直接从岛南海岸线登陆的,而是通过岛北水道来登陆,于是久而久之,就称呼为“海南岛”。

    而“扶桑地”的正式名称,不管是朝鲜道行军总管府,还是东海宣政院,都是“东瀛州”。

    平壤宫发往洛阳的塘报,都是以“东瀛州”来称呼,而不是“扶桑地”。

    “中国鼓励生产已经贴补极厚,似沧州小户之家,一对夫妇通常养育子女三个以上,可即便是这般,怕是也十五年后劳力不够。”

    “时不时就找到一个金矿银矿,如之奈何。”

    “是啊,如之奈何。”

    有些事情,不是张德的铁杆盟友,是不太清楚内中计划的。

    比如说开挖金银,华润号基本很少涉足,最多就是帮着把人运过去,或者就是出售技术和工具,甚至包括工程设计都能出售。唯独开采这一块,华润号碰都没有碰。

    新晋暴富的几个权贵白手套,靠着开挖金银矿很是豪奢,花钱如流水一般,但本身并没有任何产出。

    纯粹的累积贵金属,老张根本不感兴趣。

    想要小霸王学习机,华润号承担的角色,不会是西班牙,而是英吉利。

    消费、出口、投资,那些掠夺贵金属的牲口们,华润号只是通过另外一个方式,让他们以消费的形式,去做点微小贡献。

    在张德用金银铜矿勾引大量中小贵族投身海外事业之后,除了铜矿,其余金银矿,都是逐渐退出,或是转手给盟友,或是让官方承担更多的角色。

    杜构也算过一笔账,把皇唐势力范围之内的所有人口都算进去,也不过是四千万出头,和庞大的疆域比起来,根本连一根毛都不算。

    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产业分配,细分到各个门类之后,就会发现劳力永远是不够的。

    如果人员流通没有那么大,交流便利性没有大大提高,那么这种情况是不会有的。比如局部发达地区,可能会出现失业人口大大增加这种情况。但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是放松了中低层人员流动这个口子的。

    加上大多数中低层人员流动,都是依托现有的河运、漕运、海运,登记管理相较以往难度略微提高,但也仅仅是略微提高。

    有了相对自由的人员流动,加上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大提高,自然而然地,原本应该属于中小贵族的“良禽择木而栖”,就下放到了贩夫走卒这个阶层。

    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就是时下港口码头、漕运海运、工坊矿场等等底层劳力的真实写照。

    除了没有脱籍的奴工还相对没有人身自由外,大多数“失地农民”以及城市小市民,都开始适应五百里范围内的跨州做工。

    比如楚州的农户、盐丁,结束农忙和盐税征缴之后,他们就可以搭便船,通过南运河,直接南下到扬子县码头做工。

    一个码头扛包工、装卸工一个季度的工资,抵得上全家半年的土地劳作收益。

    若非朝廷在粮赋上具有强制性,很多小农家庭,是很愿意抛荒之后,前往发达城市做工几年的。

    实在是在某些地区,贞观二十年后出生的,已经可以做到敞开肚皮吃大米,而不是之前的青糠饼混合杂粮混合主粮。

    饥荒这个概念,对于苏州常州杭州等等扬子江入海口的地方来说,属于比较遥远的事情。

    尽管大唐的很多地方,依然粮食严重供给不足,很有可能苏州一个缫丝厂的倭女工人,吃得比某些河东小地主还要好得多,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朝廷并没有全域放开人员流通,否则也不会依旧存在“流放”这个政治概念。

    甚至像“昆仑海”地区,是强制性的许进不许出。一旦流放到了“昆仑海”,想要迁出的概率就极低,别说那些犯官之后,哪怕是百战百胜威名赫赫的西军,大部分的西军子弟,也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被束缚在当地。

    真正能够出来的西军子弟,除了运气好被敦煌宫挑选入其余各军为下级军官,然后上番京城,否则,就只能指望在程处弼那里有印象。

    “入秋之前,本府欲再增鼓励生产之政事。朝鲜道及东瀛州诸岛,凡一丁新添子女一人,可以造册副本,到港免征若干关税……”

    说到这里,杜构顿了顿,“说起来,此事本府也是几经思量,参考沧州故事。旧年河北入辽州辟田者,凡收拢东北诸特产,可于天津免税。”

    贞观朝的官僚相对务实,基本上什么好用就先试试。但要说“永不加赋”这种昏话,他们是想都没有想过。

    比如漠南草场或者大洛泊一带,你跟当地人说不用再缴纳粮赋,开不开心?当地人只会反手给你一巴掌:老子养牛的,本来就不用缴纳粮赋,开不开心?

    杜构的目的性很强,他大胆猜测,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缺少劳力,一定会出现疯狂鼓励生产的大政策。

    而且这个大政策的范围,绝对不会小,甚至很有可能是全域推行。

    只是朝廷施政,也要顾及体面,此事首倡是因为张德,当然不要脸一点,说是学习越王勾践,那也无话可说。

    但这点脸皮,还是要的,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但让朝廷去宣传武汉,又是万万不能,那就只能另起炉灶。

    杜构想做的,就是这个炉灶。

    而且杜如晦给杜构留有诸多安排,其中一个,就是“开疆拓土”,当然这个“开疆”不是让杜构带兵打仗,而是把朝廷到嘴的肥肉,嚼烂了吃下去。

    东海宣政院,就是杜构的那只大铁锅。 富品中文

    

第九十一章 宁波() 
统计人口是个极为考究组织力的事情,甚至可以这么说,哪怕某条工科狗非法穿越之前,真正能够做到人口普查的大国,基本还是老牌列强外加某个画风比较奇特的发展中国家。

    能出一本不错的本国人口年鉴,就说明这个国家的政府执行力相当可观。

    贞观二十五年想要做到人口普查无疑是做梦,梦里什么都有。

    而在贞观朝的边角料地区还想有个不错的数据反馈,那做梦也不能满足,得嗑药。

    不过杜构有个笨办法。

    为了得到“东瀛州”西部地区的人口数据,当然要进行估算。杜构先是大差不差地统计了一下“东瀛州”西部地区的耕地总量,随后又根据人口等级划分,不同阶层的主要口粮是不同的,再通过不同阶层需要的口粮,来反推人口数量。

    数据偏差肯定极大,但数据偏差十几万人口都是可以接受的。

    “如此看来,这个‘大坡’可以建制啊。”

    “君所言甚是,‘大坡’扼守‘东瀛州’咽喉,进退自如,南临大海,东西贯通,不惧车马舟船,都能通行。且同‘海南岛’隔海相望,倘使‘东瀛州’有变,‘海南岛’既可为后方,亦可为前锋。”

    “就是这‘大坡’的名字不好听。”

    杜构摩挲着胡须,片刻道,“自占‘大坡’以来,鲸海过境绕道‘海南’,鲜有烈风巨浪,可谓海波宁静。不若就叫‘宁波’,如何?”

    “‘东瀛州’品级相较中国,等而次之,若置州县,东海宣政院自可裁量。此‘宁波’为州为县,还望总裁指示。”

    “置州吧,少待本府就上报洛阳。对了,提举东海单道真为‘宁波’州刺史。”

    “是,少待就命秘书草拟奏疏。”

    “本府已同牛总管商谈过,‘东瀛州’州西诸地丁口,要尽快有所动作,两年内,迁徙丁口二十万入朝鲜道。同样,朝鲜道土著亦牵二十万入‘东瀛州’,此事乃绝密,不可轻易泄露。”

    “是,总裁放心,此事必不会传扬出去。”

    大迁徙必定会出现大动荡,大动荡带来的高死亡率是不可避免的。

    但温水煮青蛙,两年时间迁徙四十万人,分摊到平均每个月,就要一万六千多人的迁徙量。鲸海两岸每个月各自往来八千多人,就不算太明显。

    等到两边发现有问题的时候,人离乡贱,就算想要作反,也根本没有根基。

    整个过程,杜构做了最糟糕的打算,那就是这四十万人直接死一半。但即便死一半,对于稳定朝鲜道和“东瀛州”,也是稳赚不赔的事情。

    更何况,唐军前锋节节胜利,只要唐军还能胜利,中国还源源不断输入投资,这两年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每天就是一条船的小船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

    “大坡”更名“宁波”一事,很快就通传了“东瀛州”各地据点、港口、营寨。这是正式的公文,东海宣政院有便宜行事的资格,皇帝老子赏的职权。

    当然杜构也没有滥用职权,这个“宁波”之名的由来,也不全是他的脑袋一拍,而是他收到长孙皇后公文时候,长孙皇后随口提了一句“近来海波宁静”。

    提这句话的时候,长孙皇后已经被人称为“天后”,竖了不知道雕像在各地,天津就有新盖成“天后宫”,至于汉阳书院更不用说,还有武汉各大中小学,进门就是长孙皇后的“天后”像。

    所以杜大郎看似是自己胡乱定夺,实际还是不着痕迹地拍了一下长孙皇后的马屁,旁人还根本瞧不出来杜构拍了马屁,只有长孙皇后自己才清楚。

    这种无形拍马,可以说维持了体面不说,还让人上司觉得你很会做人做事。

    “‘大坡’更名‘宁波’,然后单大哥还要去做宁波刺史?”

    消息传到苏州也不慢,老张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对“宁波”这个名字当真是风中凌乱。

    长孙无忌一脸奇怪:“‘宁波’这个名字,不好么?老夫观之,甚是吉利啊。”

    “没,挺好的。”

    老张寻思着杜大哥要是穿越,估计能被宁波人给轮死……

    吐槽归吐槽,老张一看杜构的操作,就知道杜大哥这是要快刀斩乱麻,辽州集团和徐州集团罢兵休战之后,正好可以通力合作。不出意外,新一波的奴隶贸易高潮即将到来。

    而隐藏在这一波奴隶贸易高潮底下的,是大量闲置出来的“东瀛州”土地。这些土地不出意外,一部分将会成为军功封赏,成为朝鲜道行军总管府的肉菜;另一部分,必定效仿海外诸地故事,建设新式庄园。

    新式庄园将会吸纳大量底层农奴,这些农奴的组成,必定和“东瀛州”本土的奴隶贸易发生冲突。

    那么很显然,杜构也好,朝鲜道行军总管府也罢,肯定打上了别处的主意。离“东瀛州”最近的,无非就是一海之隔的朝鲜道。

    “够狠啊。”

    老张感慨一声,不得不承认,杜如晦的长子,即便原先再怎么像个如玉君子,这么些年下来,白玉也给你染成黑的。

    听到张德的感慨,长孙无忌眉头微皱,顿时知道“东瀛州”那边,一定是出现了什么变化,而且是他没有看透的。

    老阴逼心下也是有些忌惮,跟张德合作,以前都还好。但现在,从来都是“与虎谋皮”,这个江东最大的“地头蛇”,什么时候作妖,根本无法判断。

    “操之,这‘够狠’感慨,从何说起?”

    “杜大哥使了个毒计,不差天竺修长城多少。不过若是成了,怕是眼下在‘扶桑地’的人,都要给他立碑纪念。”

    “噢?”

    老阴逼微微拂须,虽然好奇,但却没有追问的意思。

    不是他不想知道,而是知道了也没有意义,“扶桑地”的好处,长孙氏也就是分一杯羹的程度,并非是主要上桌的巨头。

    不过,老阴逼心中还是打算着,等坐上江南总督的位子之后,“扶桑地”有什么行情,离开谁也不可能离开他江南总督,到那时,自见分晓。

第九十二章 分水岭() 
国朝官场集中了整个帝国最精华的那部分人才,当东海宣政院只是在内地进行几个惯例施政通报之后,精英们意识到,时代变了。

    以贞观二十五年八月为分界线,之前官方对民间的航海贸易,是不鼓励不反对的态度。

    但是之后,官方的态度就是大力支持。

    “若按照东海宣政院所言,倘使五口之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