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让欧文万万没想到的是,此行内侍、护卫前去清障的时候,突然传来急促的破空声,嘭嘭作响的弓弦震动,在静夜之中极为明显。
“敌袭!”
“竖盾!”
夜班的护卫们,立刻竖起小圆盾,尽力地将欧文等人护在其中。
只是令人错愕的是,笃笃笃声音响起的时候,才知道那些破空而来的箭矢,居然目标还是刚才留在原地的车厢。
听到声音位置之后,欧文冷汗直接流淌了下来,要不是张沧果断下车,恐怕他还会留在车厢内。
这万一有冷箭得手,岂不是死得冤枉?
“师傅,怎么办?!”
“顺着板轨,走!”
马上就到鸿胪水,过河就是弘农县,欧文就不信了,这些偷鸡的强人,能有多少人,敢跑到弘农县大开杀戒!
第四十一章 夜杀()
这种袭杀并没有惊到张沧,稍微冷静一下,就能判断出对方人数应该不会太多,而且肯定不是从洛阳跟出来的。
欧文抵达京城的时候,就已经说是临时的旨意。
就算有人消息灵通,能够查探到一晚上所有离开长安的内侍身份,可这个过程,也绝对没有那么高效。
分拣情报之后,还要再安排人手,仓促之下,调动的精英会非常有限。
而且即便是精英,在夜色之下赶路,效率也非常低,大概率也会是顺着京洛板轨行走。安全不说,也更容易布置袭杀张沧的攻击点。
原本欧文想的是潼关,却万万没想到,这些人胆子倒是大,一口气冲到古崤关。
嘭!
弓弦震动,笃的一声,箭矢应该是射在了树木上。不过这一箭,应该是把人惊到了。窸窸窣窣的声音传来,张沧顿时心中有数,挎弓持刀,猫着腰立刻蹿了上去。
倒不是说他大胆,而是自信。
正当张沧准备摸过去的时候,板轨的远处,一队人同样正在疾驰。而且也应该是跑在板轨上的马车,灯火在黑暗中,即便很远,也非常的醒目。
只看一眼,张沧就知道,这是自己人。
“呼……”
更是略微放松地吐了口气,心中暗道:应该是阿公安排的护卫吧。
“再射一轮,赶紧撤!”
果然,看到夜色中疾驰而来的灯火,之前射中马车的杀手,当机立断,没有打算恋战。
张沧舔了舔嘴唇,就地躺了下来,刚躺下,就听到箭矢划破空气的声音朝着一个方向掠去。
一轮齐射过后,弓弦声音开始杂乱起来。应该是弓手在那里碰运气到处乱射,一通乱射过后,这些人的脚步立刻凌乱起来,但还是朝着同一个方向跑路。
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取了弓箭就是一箭。
嗤!
“啊!”
一声惨叫,让张沧很是意外,他只是大概估了一下方向,居然真中了一个。要知道在麻城县的时候,他能看到悍匪,结果却怎么射都射不中。
现在什么都看不到,结果才两箭,就中了一个。
照着刚才的感觉,张沧又连续射了几箭,可惜弓弦也是震得响,半个人也没有再射中。
对方的脚步声急促起来,看来是尽快要撤。
张沧深吸一口气,大约判断了一下方向,直接跟了上去。
而此时,欧文他们已经清障,车把式正忙着把挽马重新套上。
“师傅,快看,有马灯!”
“嗯?!”
“亮灯!”
“是,师傅!”
小黄门听得命令,立刻喊道:“止步,亮灯,亮灯,亮灯!”
忙不迭地重新亮灯,有个警察卫的卫士,提着马灯爬上车厢,然后开始快速地打信号。
马灯忽明忽灭,在夜色中十分显眼。
很快,疾驰的马车也回了信号过来。
“欧太监,是自己人!”
“确定?!”
“确定。”
“可是今夜准许出京的班车,只有我们。”
“虽说是如此,但还是能确定是自己人。如果不是路政司的,也是华润号的人,因为懂这套信号的,只有这两家。”
“应该是华润号。”
欧文很快就确定了这一点,正松了口气,却听到一声惨叫。
“那边!”
“摸上去。”
“可是欧太监……”
“上去!”
欧文言罢,持剑道,“护着我又有甚么用?圣人传召的又不是我!”
一句话就让警察卫的人灵醒过来,几个卫士立刻手持刀盾冲了过去。
只是刚走两步,又传来一阵惨叫声。
“啊——”
“狗贼!狗贼——”
“啊——”
叫骂声和惨叫声交叠在一切,警察卫的卫士们都是冷汗淋漓。这种夜里还能杀起来的,绝对是高手。
嘭!
警察卫的卫士们还没有冲上坡底,却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似乎有什么重物摔在了跟前。
一个卫士上前一摸:“是人,热的……死了。”
有老练的上前摸了摸,摸到脖子的时候,顿时道:“勒死的……应该是弓弦。”
“是自己人吗?”
“应该是拦路射冷箭的那一拨。”
“谁上去了?”
“我们都在,那就是欧太监车厢内的那个。”
“走!”
脚步声凌乱又急促,冲上坡底之后,察觉到了动静,带队的卫士立刻喊道:“尔等已经被包围了!现在器械投降,还能留得性命!否则,休怪某家横刀无情!”
带队的卫士这样喊,一是给放冷箭的贼人压力,另外一方面,也是告诉张沧,他们要冲上来帮忙了。
黑灯瞎火的,凑近了互相也看不见,这要是杀起来不停手,死了也是白死。
果不其然,喊话之后,立刻有人叫道:“降了!降了!降……啊!”
又是一声惨叫,却听有人叫骂:“好贼子,不讲道义!你们不得……啊!”
“……”
“……”
坡下的警察卫众人都是一阵冷汗,那边状况不出意外,应该是撞到铁板了。万万没想到,这种夜战,居然有人如此了得。
这要是稀里糊涂摸上去,被人当做敌人,真是九死一生的境地。
远处的马车灯越来越近,凌乱的脚步声已经四散,看来是已经崩溃,开始各自逃窜。
带队的警察卫头子松了口气,这种时候,别琢磨除恶务尽,什么都别干,全员活下来,就是成功,就是胜利。
果然,好一会儿,不远处彻底没了动静,才有一个声音响起:“欧监何在?可还安好?”
“欧太监安然无恙!”
“呼,那某下来了,刀剑无眼,诸位收了兵器。免得误会。”
“好!”
话音刚落,那边车把式也罢挽马重新套上,欧文带着剩下的人靠了过来,他已经听到了这边的对话,所以直接拎着马灯走了过来。
看见光亮之后,警察卫的人才松了口气,扭头一看,之前摸到的那具尸体,正躺在不远处。
欧文吓了一跳,不过很快镇定道:“大郎,不宜久留,撤吧。”
“这就来。”
声音传来之后,就见一人从黑暗中钻了出来,欧文没敢把灯拉高,但即便在光影之中,也能清晰看到,张沧手中握着一把横刀,刀锋上还有液体流淌,嘀嗒嘀嗒,迟迟没有流干。
第四十二章 不是等闲()
甩了甩刀锋上的血水,撩起衣袍,将刀身擦干净之后,张沧这才松了口气,紧绷的身体略微放松了下来。
“大郎,有无受伤?”
“还好。”
除了一点擦伤,刀剑伤一点没有。
哒哒哒哒
马蹄声传来,张沧回头一看,见东北方向来得马车停了下来,陆续有几个声音传来:“
唐朝工科生第四十二章 不是等闲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内容更新后,请重新刷新页面,即可获取最新更新!
唐朝工科生平板电子书网全文字更新;牢记网址:77nt。
第四十三章 求稳()
有些仇可以化解,有些仇就是不死不休,终究是要分一个胜负,搞一个你死我活的结果出来。
老张人在武汉,却对张沧遭受刺杀这件事情洞若观火。
一路行来,只说在土地上的争夺,就不知道多少人命多么算计。倘使张德带人打金上分,倒也就罢了,只可惜有些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
“忠义社”那百几十号权贵跟着养活,已经殊为不易,总是要有人站在一旁羡慕嫉妒恨的。
嘀——
“汉安线”工程的工地上,伴随着一声哨向,从工棚中出来的工人便成群结队地上工。
不时地有已经在轨道上跑起来的“手摇车”穿梭着,这些人力轨道车时速相当可观,大概在二十公里每小时左右,运送六到八石的物资不成问题。只不过它是辅助工具,担当原物料运送的主力,依旧是畜力轨道车。
倘若在工段施工比较困难,难以进行物料投放的地方,则是直接蒸汽机车拖拽大量物资,一次性投放。
这样干的目的,既有实验蒸汽机车可靠性的需要,也有锻炼列车班组的意思。
“新到的施工队怎么样?”
拿起望远镜,看了看远处的工地,张德开口问道。
“李交州送来培训的还算勤力,这些交州小工极为吃苦,也肯干活,就是干活不怎么动脑筋,埋头死干,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指派之外的,就是两眼一抹黑,无从下手。”
“李道兴一个人给多少培训费来着?”
“五贯。”
“那还行。”
张德点点头,倒是很满意。眼下一个奴工,最矬的也是五十贯起。这种最矬的,往往都是瘦弱不堪,最多就是摘个棉花,还是摘不了一天的那种。
如今不比从前,死了就是死了,现在奴工越来越金贵,大农场大种植园的风气逐渐形成。
尤其是在流求,原先张德就是开辟了岛北种植园和农场,但跟攀上交情之后,吴王府通过长史权万纪的关系,用了福州、建州的坐地户为马甲,在岛西也开辟了相当可观的种植园。
总面积比岛北还要大,就是受限于地形限制,大量种植园和农场,形成了一条岛西种植带。
对于防御山地土著来说,压力就有点大。
所以和岛北有专门的职业武装人员不同,岛西则是“全民皆兵”的状态,算是把府兵特色用到了流求这个小岛上。
这种变化不可能只是局限于一地,大唐现如今各地的经济联系十分紧密,交州虽远,但还是形成了“广交会”这种利益团体。
而李道兴的宗室身份,又加强了交州和中国的政治联系。
至少为了延续香火,李道兴在交州还是蛮拼的,大有续命三十年,家业千千万的意思。
为了深耕,交州地方处理战俘、奴工,也逐渐转型,伴随着全国的高压政策“衰退”,“怀柔”手段浮出水面,也是应有之意,算是响应了国家号召。
仅仅是李景仁自己,就大量纳妾交州早先土著豪帅的女儿,再通过这些女儿,反向控制土著部落。只李景仁一个人,大概就摆平了七八个大型部族,整个交州地面早些年增加的熟番,都是通过这种方式。
李景仁只是其中之一,更多的平民版“李景仁”随处可见,甚至还有广州出身的冯氏子弟。
交州局势稳定之后,成长起来的“蛮二代”,也全然跟母族没有太大紧密关系,即便有,也只是母族需要“蛮二代”的关系。
而按照中国惯例,“蛮二代”只要爸爸是汉人,那“蛮二代”即便在社会上有点受歧视,但在法律上,他就是汉人。
继承权是最明显的特征。
高端的“蛮二代”组成了交州现行的中上层建筑,至于底层“蛮二代”,能够享受到一定的待遇就差不多了,大多数时候,就会被交州刺史府打包成“劳工”,输出到内地。
而李道兴李景仁父子因为跟张德走得近,也算是有眼界的,“劳工”如果只是出卖体力,也不是长久买卖。所以李景仁几经折腾,终于打通了武汉的关系,在输出“劳工”的同时,掏一大笔钱,由武汉方面对交州“劳工”进行培训。
培训费暂定是一个季度一个人五贯,“汉安线”因为工期漫长,又属于技术先进的大工程,自然成了李道兴李景仁父子的首选。
单次派出五百名“劳工”,也是交州改制以来的最大手笔。
一年仅仅是培训费用,就有一万贯。
加上一应开销交州刺史府还要承担一半,总开支一年是朝着三万贯走的。
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要知道从交州刺史府改制为交州都督府再到改回交州刺史府,几经变化,都跟交州地面的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最早为刺史府时,是因为实力不济,搞“无为而治”,说白了就是“无能而治”;后来改制为都督府,是因为实力上来了,可以搞武力镇压;现在又改为刺史府,则是因为环境极大改善,治所地区环境改天换地,大量生番转为熟番,总人口通过联姻极大增加,汉人当地比重极大增加。
这种情况,能够输出劳动力赚取劳务费,既能缓解“人口爆炸”,又能为将来的进一步经济扩展打下基础。
而且李景仁常年在武汉、广州、交州活动,生父江夏王李道宗又有不少消息拿出来共享,他大胆猜测,只要“汉安线”成功,朝廷未来几年,一定会大建铁道。
到时候,交州工程队一把就能赚回本,还能翻几番。
此事在对交州刺史府不算大事,但对李道兴李景仁父子,则是重头戏,因为李道兴李景仁父子不可能一直是“交州王”,总有挪窝的时候。
于是乎,搞定培训事宜之后,李景仁就一直跟着吃住在工地,时时刻刻盯着交州“劳工”,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了。
“操之兄,我得了个消息,西京来的。江夏王府那边拿来的,绝对可靠,跟操之兄有关。”
戴着藤条安全帽的李景仁急吼吼地赶到工程指挥部,这光景张德正在办公,见李景仁火急火燎的,便笑着道:“恁大的日头,出这一身汗,赶紧喝口茶。”
“好。”
李景仁喝了口凉茶,拿起一把蒲扇,胡乱地扇了两下,喘着气道:“羽林卫在密查袭杀大哥的事情,江夏王府有个老部下在羽林卫当差,正好摊上这差事,事情有了点眉目,你绝对猜不到有谁在里头。”
“我不猜,爱谁谁。”
老张摇摇头,笑着道,“这等事体,不必去理会。”
“那可是大哥,你真不管啊。”
李景仁一脸错愕,“皇帝那里,可是打算给大哥一个交代的。”
“交代个屁,我还不知道他,做给人看的。真要查下去,那就是掀起大案。虽说他也是不惧,不过这光景,求稳为上。”
能够泄露内中,还能查到中高级宦官身份,还能仓促之间安排人手行动,方方面面都表明,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群体。
如果只是一个清河崔氏或者什么什么氏,干了也就是干了。现在这个状况,搞不好就是皇帝的哪个小老婆亲族也参合进去,掀起大案,必定会进一步激化成谋反。
皇帝没这个必要,一个张沧而已,又没死,表面上遮掩一下裱糊一下,能够让各家满意,也就妥了。
苦主自己都无所谓,旁人何必急得跟个太监似的?
“求稳……”
李景仁略微品味了一下张德的话,又喝了一口凉茶,扇风的手也慢了下来。他几经蹉跎沉浮,豁出去脸皮才有了如今的事业,人生的容错率很低,他不像张德能够那么放得开。
当下便琢磨着,兴许是皇帝真的身体大不如前了。
第四十四章 面圣()
“这阵子就挂名在邹国公府,你们随同大郎行走,便以公府护卫自称便是。”
“是,多谢张公。”
几个龙姓小郎行了个礼,张公谨挥挥手,有些疲惫地说道:“去报备姓氏吧。”
“是。”
出去之后,张公谨揉着太阳穴好一会儿,然后对坐在一侧的秦琼道:“韦氏、杨氏、萧氏……”
“总不能就是为了出口恶气?”
秦琼思考问题很少用人情常理,他大多都是当做打仗来看待。
在秦琼眼中,为了爽一把就搞事的世家大族,从来不存在。
“叔宝有所不知啊。”
张公谨正要说话,却环顾四周,对一种奴婢道,“你们先下去吧。”
“是,公爷。”
等人走了之后,张公谨这才对秦琼道小声道,“操之那里,萧铿有两个女儿。萧二自来胸无大志,能混吃等死就是很好。只是萧氏想法,大抵是有些不同的。”
“萧氏恁多支,总不能一概而论吧。”
秦琼眉头微皱,虽然都姓萧,可萧和萧之间说不定就是什么仇什么怨。
“杨氏都能并作一支,何况这个?这年头,谁家不是尽力抱团。再大的仇怨,还能比皇帝和操之来得大?清河崔氏一夕之间覆灭,物伤其类啊。”
秦琼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看着张公谨:“难怪襄州离武汉如日之近,却一副以邻为壑的模样。”
“京城、武汉,能留给老大世族的肉汤,可是不多了。现如今,便是萧铿这个夯货,居然成了萧氏的中坚人物,岂能不让人震惊?”
其中的变化,不是三两句就能解释清的。但是随着京城和武汉的发展越来越快,老旧世族就彻底会被甩在后面。
转型越拖只会越艰难,自来都是如此。
“有人想挑动京城和武汉相争。”
秦琼如是说道。
“嘿……就算京城和武汉,最终没打起来,你猜安平公主会如何?她现在就在京城。”
张公谨冷笑一声,“张沧是她唯一的儿子,就算不掀个天翻地覆……谁害她儿子,她就杀谁,这是天下到何处都能说的道理。”
隋唐官方虽然一直在压制汉朝时期的“大复仇主义”,但实际上民间的“大复仇”依然是为人称道。
典型就是博陵崔氏的崔慎崔季修,他如今虽然是声名狼藉,可在江湖上,却是人人称道,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颇有点社会精神分裂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