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工科生-第3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兄长,你……”

    原本就贴合无缝的男女,岂能感觉不到哪怕最微妙的一点点变化?

    武顺有些紧张,贝齿轻咬朱唇,似是求饶地看着张德:“兄长,我真的不……啊!”

第五十章 扩散() 
    温柔乡再怎么软舒,工科狗最爱的依然是小霸王学习机……

    怒吼一声“老子要一条命通关”,张德不得不跟武大娘子来了个吻别,难得没有骑马,而是坐着马车,前往衙署主持公务。

    昨夜西楼小东风,吹的腿软,腿软啊。

    “观察,这是武昌县令派人送来的。”

    “他人呢?”

    “正在樊港,毕竟工期催的紧,眼下只能盯着。”

    “拟个嘉奖给他。”

    “是。”

    “对了,让保利营造的工程队差人过来,这路线勘察这么久,忙个甚么?某要甚精益求精?不过是马跑的轨道,怎地恁多破事!”

    “轨道施工和湖堤工程有一段交叉,两边调动不甚灵便。”

    “谁闹事谁给我滚!”

    “是,下走明白。”

    吩咐完之后,度支科又来要求盖章签字。原本岳州不怎么想修路,但实在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由不得岳州方面不做点事情。

    官僚可以一时不作为,但拖个三五年不作为,早晚出事。岳州劳力大量流失,其中一大半都是跑武汉地区打工,哪怕岳州治所巴陵县的日子,都不如原本的穷逼蒲圻,可想而知民间舆情,不甚好控制。

    朝中有人好做官,但不是朝中有人就行的。万一朝中的人倒台,死的更惨。

    官声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未必对一个官僚平步青云有什么实际的重大加权,但它至少能在很大程度上保住小命,说不定后台垮了,自己还能混个光荣退休。

    “修路到巴陵?还想板轨?”

    老张也是服了,“这岳州是打秋风么?甚么东西!”

    “观察,那就回了?”

    “慢。”

    老张想了想,“岳东北可是有个鸭栏驿?”

    “回观察,是有个鸭栏驿,周遭多山,没甚人家。”

    “之前不是说去租地种豆么?这地界种豆如何?”

    “产量不高,一石二石光景,主要还是人少,粪肥不济。总不能从武汉运了人畜粪尿去岳州东北吧。观察也是知道的,如今粪肥要紧,可寻常州县,哪有似武汉这种集中管理的?纵使长安,也不及武汉。”

    事情一旦涉及到统筹管理,对人才要求和执行力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朝廷一直派人空降,想要在武汉体系中掺沙子,可最终却发现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不是这些空降的官吏不想搞事,而是事情忙的他们压根没心思去折腾。操练个一年半载,还有个屁个心思回转洛阳。

    京官是不差,可京城僧多粥少狼多肉少,有几成把握能让自己升职加薪成为三公,然后荣归故里?武汉是差了些,可混资历一样不少,不管是增加丁口还是缴税多少,这都是有据可查有账可查的。

    经得起考验,那就有动力去投入。

    这也是玩到最后,饶是中央,也得捏着鼻子,从武汉这里“高薪”挖人。诸如“稼穑令”,就是这样的结果。

    至于皇帝要玩大建,他总不能自己建个土木工程学院吧。就算皇帝肯,手底下用人,是用一群阴阳人死太监还是用孔颖达为首的诸学士?连拍马屁拍到令人恶心的许敬宗,也对土木工程狗不屑一顾,更别说旁人。

    于是乎,水泥要的,但要鄙视;板轨要的,但要鄙视;计吏要的,但要鄙视……

    “地上魔都”名声糟糕,却还是能吸引不少寒门庶民“有识之士”来投奔,绝非只是武汉的金票大大的。

    论金票,皇帝老子的金票还少了不成?

    整个皇族,也就是吴王李恪这个玩显微镜看小蝌蚪上瘾的,才能凭借亲王尊贵之身,跑去弄个博物书院。

    就这,钱还得李董自己掏,选址还不能在北地。

    “鸭栏驿可以开个养殖场,修路可以,先修到鸭栏驿就是。这地方临江,虽说条件大不如巴陵,可水路总归要便当的多。”

    “养猪?”

    “不拘甚么,豆粕都是要作饲料的。而且鸭栏驿多出菌菇,品质不差。之前东关窑场的人,不是在鸭栏驿,发现不错的瓷土么?再建个窑场就是。”

    “岳州未必会答应吧,他们自己地盘,由得我们折腾?”

    “岳州刺史杨思礼跟我什么交情?他叔父杨师道,伯父杨恭仁,跟某都有来去。杨恭仁是上官仪半个‘恩主’,上官仪是我兄弟李奉诫的故交。上官仪中进士,还是杨恭仁举荐,杨思礼会不知道这里面的故事?再说了,之前蒲圻修路,又不是没有修到巴陵,不过是非是板轨罢了。”

    属僚们一听,没想到弯弯绕绕,依然是老板的“朋友”,感慨之余,也对这个项目上了心。

    “那……是官办?”

    “官办民办一起来。鸭栏驿山岭多,平地少,如何规划,还是要琢磨的。说来,武汉大堤想要少些休整,不还是要指着上游先做好了么?鸭栏驿修条路,也是惠而不费的事情。还能把武汉这里的养殖场迁一些出去,否则人畜离得太近,容易出疫疾。”

    其实老张打的小算盘还不小,鸭栏驿现在是不行,还颇有点三不管的意思。可实际上它地盘并不少,扩散出去五六十里,都是可以住人经营的。

    尤其是现在蒲圻县做了起来,吸收人口的能力也不差,至少像岳州昌江县的人,也愿意跋山涉水前往蒲圻而不是州城巴陵县。

    因为鄂州诸地兴修水库,以及道路工程,使得鄂州西南地区的工程指挥中心,就在蒲圻县。

    跟着大工程而兴起的养殖业、采石业、砖窑、碎石场、面粉厂、米粉厂、成衣厂甚至是捕鱼业,都养活了大量原本只能在山区受苦的人口。

    荆楚山区的土地产出实在是不高,如果仅仅是种植粮食,也就是维持生存,想要活出质量,难度太高,除非跑步进入工业化时代。

    想要摆脱这种情况,只能是从地里刨食的艰苦,变成迎前送往的“卑微”。

    至少在大部分正常状态下,各色工坊剥削的残酷,它是记录在案的,会被生活在“富裕”地区的文人骚客记载。

    但若是在老死不相往来的苦哈哈山区,乡贤对农户的剥削,大约是半点文字都不得见。

    毕竟,有碍瞻观,有辱斯文啊。

第五十一章 初具规模的市场() 
    盯上周边“闲置”土地,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在冉氏跟武汉方面谈拢蜀锦代理出口之后,张德就先拿下了黄州的一块地。也就是小白师兄所在黄陂县的沿江桑林,经过几年的运营,五种桑树总计田亩数超过二十五万亩。

    其中自然有围圩造田和修建江堤的正常结果,但也有不少黄陂县沿江地区田亩,被官征民买,最终形成荆楚地区最大的桑叶出产地。

    养蚕基数的提高,也使得山寨蜀锦大量充斥市场,其中不少出口东海南海的丝船,其实很多时候,已经不是价格高昂的蜀锦,仅仅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本地货。

    实际上不管懂行还是不懂行的,对于黄陂丝都是极为欢迎,仅仅是价格上差距,就足够让人毫不犹豫地抛弃御用货。

    也只有贵族和大商人,可以不在乎价钱的情况下,跟风皇家,拿蜀锦在外装逼或者关起门来装逼。

    同丝绸一样,黄豆也是张德所考虑的一个重要物资。它不仅仅是马场的重要饲料补充,甚至可以说是养殖业的基石。

    伴随着武汉地区市民阶层的兴起,非农人口的极大增长,这种增长率,往往需要更多的肉类摄入。而想要保证肉类蛋白的供应,不会出现物价飞涨匹绢买肉的情况,就不得不把高风险的养殖业提上日程。

    实际上这也是张德一直贯彻的事情,哪怕明知道这年头养殖业抗风险低下,也不得不这样做。

    而饲料来源,且是优质的蛋白来源,只能依靠豆粕。

    其余麸皮、稻糠、芋艿,都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做不了根本。

    顺利成为武汉地区肉类供应基地的县城,则是蒲圻县。在修建水库的过程中,修建了一条新式官道直通蒲圻县。而蒲圻县休整隽水之后,水路同样能够顺流直下。抵达汉阳或是江夏,都是不用多少时间,只要天气合适,长江一天运输生猪数量,可以不设上限。

    但蒲圻的情况和鸭栏驿类似,都是多山岭少平地,地理上并无优势。鸭栏驿虽说好不了多少,但直接临江,西南方向还是有零散的成片平缓土地,距离上游巴陵县,也不过时半日脚程。

    这是一个好地方。

    两年前张德就派人在这个地方以私人名义租种了一些零散田地,一万亩上下,都是种了黄豆。平均亩产也就是一百斤出头,虽然不多,但也足够应付当下的需求量。

    今年的最新勘察,递给张德的报告中,表明鸭栏驿实际可以平整开发的耕地,最少在三十万亩,而如果投入巨资,垒坝修库,那么这个数字,还能翻一番。

    垒坝修库是不可能的,这鬼地方人口几乎可以说没有。每年汛期,又时常发生眼中的涝灾,土石流更是随处可见。最重要的是,张德手头没有那么多人力调拨出来去再干一套大工程。

    鸭栏驿真要修建水库,必定和江夏南部地区一样,是个规模不小的系统工程。

    而两者人口差距何止百倍,张德自然有所侧重。

    不过,要想从岳州弄块无主之地出来,本身也没太大问题,但开发之后的一系列麻烦,就是考验人性的时候。

    老张不可能跟杨思礼的继任者们扯皮,岳州本地的坐地户眼见着二三十万亩地被武汉方面拿去种豆子,要说不眼红不心热,用马眼想都知道不可能。

    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张德除了要跟杨思礼沟通之外,针对鸭栏驿,还要官民并进。

    官办农场要开,不但要开,还要大张旗鼓,要跟岳州刺史府一起开。至于钱,张德也没指望岳州能出哪怕一个铜板,他要的就是土地的红白契,将来要是扯皮,打糊涂官司有中央大员下场,也不怕闹大。

    民间养殖户同样也要进场,三十万亩的大豆地,没点实力也别想跟着吃。老张首先考虑的就是江夏王,李道宗并不介意“自污”,既能威慑隔壁岳州佬,也能给皇帝老哥一个交代。

    除了李道宗,新晋江南西道总督房乔的儿子房俊,也会下场亮个相。他对老张来说毫无威胁可言,但对岳州、灃州、郎州等州县,那就是大大的不同。

    毕竟,按照朝廷新制新令,名义上来说,房乔这个天王,是他们的顶头上司。房乔又是做惯了黜置大使的,别说江南,河北河东关内,哪个地方他没镇压过?区区“荆蛮”之地,还敢造次?

    双管齐下,老张不敢说岳州坐地户们就真个服帖,但要让岳州官场被他予取予求,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

    而这年头,搞定了官场,那就是什么都搞定了。

    以前朝廷怕坐地户,现在朝廷就巴不得有愿意跳出来闹事的坐地户。上行下效,皇帝老子弄五姓七望,还不让我弄几个本地乡贤啊。

    上哪儿都是道理啊。

    拟定了章程,老张立刻派人开始和岳州刺史府沟通,谈了几轮之后,事情就直接上了正轨。

    首先是丈量土地,清查鸭栏驿丁口数量及在籍情况;其次就是双方交由江南西道上表中央,新增“临湘庄”,设稼穑令一人,丞一人;最后岳州出人,武汉出钱,休整江堤规划屋舍。

    整个事情推动极快,长孙无忌一把老骨头跑了两回中央,房玄龄也没闲着,临时前往岳州视察当地工作,敢放屁的一个都没有。

    其实三十万亩地,还是要平整之后才能有的三十万亩地,对不少世家豪门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

    但只有知道张德打算的人,才知道这里面利润极其丰厚。

    眼下武汉猪肉价钱是以一斤十文为基准,一头猪出肉五十斤到一百斤不等,等于最少毛利半贯。观察使府去年的统计,武汉本地光猪肉就吃掉一百二十几万贯。

    这种数据,外人是绝对不会知道的,哪怕是观察使府,除了度支科极少数人,也就只有张德的幕僚团队,连下面的县令,都是一概不知的。

    可以这么说,哪怕房玄龄圣如佛,他把本地数据扔给他瞄一眼,也保管他邪如魔。更何况本身就已经“恶贯满盈”的长孙无忌、李道宗之流,他们只是看到市场的零星一角,就已经浑身燥热,恨不得把老张一脚踢开,然后好胡吃海喝。

    若非离开老张不得,老阴货和李道宗,绝对会这样干,这一点,老张对他们是相当的有信心。

    而武汉的特殊性,使得它成为一个劳动力黑洞,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下,不管多少劳力,投入其中,都会被迅速消化。

    这些劳力一旦被消化,在他成为武汉地区的一枚螺丝钉开始,同样也成了市场的一份子,这同样又和意志无关,也不因意志而转移。

第五十二章 人在江湖() 
    “府君,京城又来了人,同上回来的一起,都在汉阳的会馆住下了。见还是不见?如何回复?”

    大约真是被逼急了,李泰并没有调动内府和外朝资金的能力,然而又因为主持弘文阁,“留守”帝都,事情爆发出来,“黑锅”是必须要背的。

    哪怕跟他实际上半毛钱都没有,并且朝野都清楚李泰根本不管这个事情,也管不了。但大多数的思维惯性还是和武德朝一样,你都“留守”了,家里那点鸡毛蒜皮还摆不平,你还能干啥?

    西北麻农闹“饷”,这和兵变民变是有本质区别的。

    还好,李泰没有说给西北出事情的诸州县,发一条“何不做安安饿殍”的帖子,智商总算还在线。

    其实他本可以去长安求救,因为理论上来说,东宫还是有灵活机动的现金,数目还不小。除了太子糖之外,八牛犁、曲辕犁、风力磨坊……这些都是长久买卖,一时半会儿可能攒不下多少,但三五年下来,也是一笔巨款。

    然而李泰要是去求暖男太子,大约他底下那帮养着的“废物”,得散去一半。

    “见个甚么?回个甚么?谁手头还没有公事不成?忙成这样,难道还要我抽空出来拍马屁?”

    见张德这样说话,幕僚也是了然,很显然,自家老大是不打算投资魏王。虽说现在魏王的风头很盛,主持弘文阁,在里面玩论资排辈,还弄了一堆的京中选人唱和,好不热闹的样子。

    不过既然自家老大看不上魏王,那必然是有原因的,索性有了想法,也没打算给京城来的人通气。

    “他们若是送礼,只管收了就是,咱们地方上的人,也算是能见着回头钱不是?”

    老张明了的很,李泰这派来的两三拨人,肯定带了不少奇珍异宝。别的不说,曹宪老神仙在此,人家跟立地圣人似的,你掏个南北朝的名士真迹,这是起码的吧。

    观察使府大小官僚,各有爱好各有脾性,这礼物不能谁都是黄金白银不是?指不定有人品性高洁,他就爱玉石之类呢?

    “可是观察,事情拖下去,万一真的闹出了大事,怕是也不好吧。”

    “放心,还没到那个地步。王中的的大舅哥写了信,详尽叙说了此间变化,少不得北都的人还要过来说项。”

    “太原人也要来?”

    “魏王以为我和太原人比起来,还是我容易得罪一些,那就让他见识见识好了。一个蜜罐里泡大的胖子,玩甚么伎俩,还不如李恪呢。”

    见老大不但直呼其名一个亲王,还人身攻击另外一个亲王,作为幕僚,也只能吞口唾沫,假装什么都没听到。

    正如张德所说的那样,太原几个老世族,还真是打着让张德救火的主意。让他们自己割肉,那是万万不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哪怕闹出民变,最后不还是有朝廷来兜底?除非朝廷不想管西北百姓死活。

    至于北都太原的世家大族……老子在这里都几百上千年了,你看我叼不?

    要不是李董出于种种原因,没有选择给太原来一刀,这帮太原世家,早就完成了直播剁叼的伟大事业。

    “使君,有句疑惑,下走不知当问不当问。”

    “可是想问这西北麻农,某是否要伸之以援手?”

    “使君明见万里。”

    拱拱手,幕僚虚心听着。

    张德收拾了手中的卷宗,然后道:“救还是要救的,这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更何况汉阳、江夏,同河套往来还少么?就说马匹、牛羊、骆驼这些大牲口的买卖,还有煤铁织物,一季有多少?”

    “三季度进出已经超了二百万贯。”

    “是么,河套是要稳住的,这也是武汉的一个大进项。西北乱了套,也不说乱套,就说麻料市场混乱,大河工坊岂能独善其身?那些个并线厂,浆洗厂,不也要受到波及?”

    言罢,张德又道,“再一个,这北地苎麻种植,同碱蒿子范围重叠,碱是不愁发卖的,东西南北都要。那你说,那些个麻农一旦没了营生,眼见着旁边还有好处,会做甚么买卖?”

    “观察说的是。”

    “某迟迟不见京城来客,无非是想要看看辽东那边有没有消息传回来。这里面事情有点古怪,说不得兴许就是皇帝故意为之。”

    “故意为之?”

    见幕僚不解,张德稍作点拨:“若是往常,但有生出民变之可能,决计是要消弭于无形。可如今,辽东道路畅通,直通幽州,难不成这点消息都传递不过来?倘使真的有意为之,那便是有两种考量。”

    “一,皇帝想要验一验主持弘文阁事宜的魏王成色,是人才还是庸才,一试便知么。”

    “二,皇帝是故意给魏王难堪。”

    第二种可能,让幕僚猛地一个激灵,这要是真的,岂不是太恐怖了一些?

    可跟老张接触的多了,江汉观察使府中的幕僚佐官,都是心知肚明,连太子都跟擦鞋垫一样,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当今皇帝做出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魏王风头正盛,又主持弘文阁事宜,这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