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上级领导部门忽然转变态度,从管制变成肯定,这基本上就已经确保了牧影票务系统不会再受到任何政策冲击,牧影票务系统的安全问题也就彻底被解决,那些影视公司已经失去了最大的依仗,彻底丧失对牧影票务系统的干扰能力,但是这多余李牧来说,还远远不够!
因为李牧的根本目标不光要保住牧影票务系统,还不能让它受到一丁点委屈!
这帮影视公司想曲线救国、借刀杀人,单单粉碎他们的阴谋怎么能够?必须要让他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现在,李牧手里握着大量的内幕资料,只要曝光,绝对会让这几十家影视公司的老板名誉扫地,其中几个始作俑者恐怕将立刻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李牧现在还没有决定立刻放出这些资料,不是他心有不忍,而是最好的时机尚且未到!
说到最好时机,在这件事上,刚从美国万里迢迢来到华夏、加入牧野科技的ben。clarkson给了李牧一个极好的建议。
ben。clarkon…valley…azine》杂志担任主编,对互联网的理解极为深刻,所以李牧才把他挖过来,给他成立了一个战略研究办公室,让他来担任总顾问,这个战略研究办公室,其实就是李牧的智囊团,是他的第二大脑,职责就是为他思考、为他纠错、为他做一切与企业发展有关的分析。
对于这次牧影票务系统被影视公司联手抵制的事件,ben。clarkson给李牧的建议是:只要政府明确不再限制牧影票务系统的发展,那就尽量让这件事在海外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ben。clarkson的理由是:现在牧野科技已经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互联网公司,yy用户遍及世界各地,所以大家对牧野科技、对李牧的关注也是全球范围的,所以如果把牧影票务系统在国内遭到传统行业联手抵制并且试图借政扼杀行业进步的事情传递到海外,一定能带来非常大的世界影响力,到时候必然好处多多。
首先,新闻事件能够增加曝光率,对企业的知名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这件事情闹得越大,牧野科技就越能更多受益;
其次,扼杀进步是全世界都非常抵制的事情,牧野科技可以借此在全球范围内博得更多的同情与好感;
再次,扩大影响力,将对那些背后捅刀子的影视公司带来更巨大的打击和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可以提前为牧影票务系统在全球做普及推广,为将来的全球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牧影票务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先进的革新,它的发展空间完全不会被局限在华夏,而且以现在世界电影票房的发展情况,越是发达国家,电影消费者的比例就越高,人均观影次数、人均贡献票房这些关键数据也就越高,正因为如此,这些群体对牧影票务系统的潜在需求也就越大!如果把这个事件在全球范围内炒热,那牧影票务系统就彻底火了,到那个时候,整个北美、欧洲的民众都将提前了解到牧影票务系统的先进之处,未来牧影票务系统想进军全球票房市场,阻力也就瞬间减小了无数倍。
ben。clarkson不但提出了这些建议,还对国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他看来,这么做必然是好处多多,但是有一个必然前提,就是一定要等政府明确不限制牧影票务系统的发展,这是牧影票务系统的发展原则,它可以对抗整个影视行业,但决不能违背作为裁判的政府管控,想打影视行业的脸,就必须确保裁判不吹哨,如果裁判吹哨判犯规,无论是不是误判,自己都必须严格遵守。
现在好了,裁判已经宣布不再干涉擂台选手的打法,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了!
ben。clarkson的提议给了李牧极大的提示,如果把这次事件放在国内层面解决,只能算是击败了进犯的对手而已,自己得不到任何多余的收获,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把动作搞大,直接吸引全世界的瞩目,提前为牧影票务系统的全球化做好铺垫!
如果这次时间真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影响,那么作为事件核心的牧影票务系统一定会让发达国家的民众惊奇无比并且充满期待!
于是,李牧立刻与ben。clarkson商讨,一方面让他去联系更多的西方媒体,一方面让yy海外的运营团队将事件始末、相关资料以及李牧的博客翻译成各国语言,做好全球化推送的准备。
为了能够更好的在这次事件中宣传牧影票务系统,李牧安排孔令宇,让人重做了一份逼格极高的演示视频,来演示用户如何利用牧影票务系统选片、购票、取票、观影的全系列流程,务必要给发达国家的民众带去一种极大的震撼,让他们惊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华夏,竟然在日常生活领域,拥有如此先进的解决方案,就像是后世让发达国家民众羡慕不已的共享单车、手机支付一样,让他们先对牧影票务系统产生同样的羡慕心理。
李牧与ben。clarkson指定的具体执行计划,是等这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再将那些影视公司的卑劣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同步公布出来,给他们一个想都想不到的超级惊喜、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就在这个时候,几乎国内所有影视公司的老板正在焦头烂额的应对来自整个社会的狂轰滥炸。
那些没有参与扼杀牧影票务系统的影视公司老板格外恼火,自己什么都没做,结果因为同行的所作所为,导致自己也牵连其中,被网友骂了个狗血淋头,而那些参与其中的影视公司老板就更郁闷了,所有的愿望落空、所有的努力都鸡飞蛋打不说,还惹上了一身的骚,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愤慨的网友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些影视公司在背后下了黑手,所以眼下整个行业都在为他们这批人分担着巨大的压力。
《英雄》的出品方此刻也是焦头烂额,其他影视公司的嫌疑虽然无法确定,但是他们因为在票房上被《那些年》血洗,又在舆论上被牧野科技压榨的毫无生存空间,所以几乎每一个网友都认为他们逃不开干系,对他们的攻击就明显比其他人更强烈,就连张大导演也备受冲击,网上到处都在谣传,说是他心眼太小,嫉恨牧野科技以及《那些年》的成功,所以才暗中策划了扼杀牧影票务系统的行为。
舆论的压力给了张大导演极大的困扰,但是合作伙伴却不给他调整的机会,眼看坑牧影票务系统不成,立刻开始忙起了自己的“正事”,跟好莱坞的哈维沟通《英雄》的北美发行权。
第1130章 震惊全美()
哈维本身对这个电影是比较看好的,但他真正看好的不是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也不是这部电影单纯的商业价值,而是深度操作的价值。
哈维就像是一个极其优秀的整形医生,他能够一眼看透一部电影的五官,并且找到最好的整形方案,这样的改动看似微小,却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影片脱颖而出。
对《英雄》,他也早就有了一整套的运营方案,这套方案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昆汀的名字揉进这部电影里,然后用昆汀的名声去吸引北美观众的票房。
因为哈维心里很明白,北美观众并不懂华夏武侠文化,他们只是看个热闹、看个视觉效果、看个异域风情。
从视觉效果层面来说,《英雄》已经没问题了,现在缺的就是一点忽悠观众的噱头。
正因为观众看不懂这样的电影,所以才最好被忽悠,如果挂上张大导演的名字,在北美投三千万美元宣传,未必能获得三千万美元的票房,但是如果挂上昆汀的名字,就算是只有三十万的宣传,也能获得至少三千万美元的票房,这就是昆汀的号召力。
而且昆汀本身就是一个风格化极其明显的大导演,他的观众就算看完了他的影片之后狗屁不懂,也一定会到处宣扬这部电影有多么的昆汀风格、多么的牛逼,没人愿意承认自己看不懂昆汀,反而都以自己能够看懂昆汀为荣。
哈维是昆汀的伯乐,他有绝对的把握可以让昆汀跟自己合作,所以只要把这部影片拿到手,再加上昆汀的名字,这部电影就能够在北美大赚一笔,而且最关键的是,华夏人自己对这部电影的北美票房都没有信心,这也就意味着,他有极大的可能低价买断这部电影,然后拿到北美热炒一番、大赚一笔。
上辈子的情况也确实就是如此,哈维用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的壳子买断了《英雄》的北美发行权,所谓买断,就是用一个价格买下之后,东西就归别人所有,赚多赚少和原本的版权方没有关系了。
如果哈维出一百万美元买断《英雄》的北美票房,那么就算最后哈维用这部电影在北美赚取了几千万美元票房,和张大导演以及出品方也没有什么关系,他们除了那一百万美元买断费之外,唯一能够收获的就是名声,这是提升身价和吹牛的资本。
但是,这样包装出来的《英雄》虽然票房创下了华夏电影史在海外的票房纪录,但实际上对北美用户来说,他们绝大多数是在为昆汀买单,可能看到最后也不知道张大导演究竟是谁。
原本《英雄》的出品方是希望尽快跟哈维确定合作,以免李牧未来万一咬住《英雄》不放,就会把它的海外发展路线也给断了,所以尽早把版权卖给哈维,就可以摆脱被李牧围剿的风险。
哈维本身也是准备尽快跟《英雄》的出品方确定版权协议的,但是当他得知《英雄》在国内的票房极其惨淡之后,立刻就玩起了出尔反尔的小把戏,决定用票房失利作为借口,想进一步压低早就已经谈妥的版权买断费用,这让《英雄》的出品方格外恼火。
但是,张大导演却建议出品方能够暂时别去计较钱的问题,尽快先跟哈维建立起合作,因为哈维在好莱坞的影响力极大,所以这部电影如果想冲击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离不开哈维的游说,如果不尽快跟哈维确定合作,万一李牧先发制人,还指不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故。
出品方和资本方也意识到李牧的潜在威胁,在几次商讨之后决定答应哈维的要求,以原本谈定价格的40%,将《英雄》的北美发行版权打包卖给哈维。
损失了60%的买断收入,这让整个《英雄》的出品方格外郁闷,但是又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祈祷哈维能够把这部电影在北美的影响力炒起来,让大家虽然没赚到钱,但也多少落点名声。
对远在好莱坞的哈维来说,这个消息真是太棒了,他最喜欢的就是使用这种阴谋伎俩,低价拿到别人的版权,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操作让它赚取最大的利润。
对哈维这种人来说,实力与人品是完全不成正比的,冯大导演就曾经公开怒骂哈维,称他在华夏的惯用伎俩,就是先用高价引诱国内的电影人,比如八百万买断北美版权,这个价格会吓走所有其他有意图的竞争者,然后哈维先付少部分定金来让华夏电影人放心,可等电影拍完之后,他立刻反悔说电影不要了,宁可放弃那点定金,也不愿意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走版权,可是这个时候再找新卖家就已经晚了,最后只能以极低的价格被哈维买走,最早八百万的报价,实际成交可能只有一百万。
兴冲冲的哈维立刻派代表前往华夏,准备跟《英雄》的出品公司签订最终的买断协议,但是他做梦也没想到,就在他的签约代表正坐在前往华夏的飞机上时,全美的yy用户都收到了一则新闻弹窗。
这个弹窗新闻点进去的信息量极大,包含了牧影票务系统从诞生到发展,再到被几十家影视公司联手扼杀的全过程,里面不但有多篇文章、报道,甚至还有大量的图片、以及演示视频。
在这个推送里,嗅觉极其敏锐的哈维,根本没来得及看清事情的始末,就立刻意识到了牧影票务系统的神奇之处,顿时对这个牛逼至极的产品两眼放光!
即便在好莱坞拥有翻云覆雨的能力,但哈维依旧对牧影票务系统钦佩的五体投地,越是牛逼的人,越是懂得尊重,他已经很久没有被如此震惊过了,所以当他看到这个推送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希望能够把这套系统弄到北美来!
以哈维对影视行业的深刻理解,他心里很清楚,这套系统一旦能够在北美普及,一定会给整个北美票房带来巨大的改变和提升,到那时,整个好莱坞都将从中受益,而且在哈维看来,这套系统也非常容易移植到美国来,只要把支付宝换成paypal,这套系统就完全可以在北美普及了!
哈维激动不已的给自己派去华夏的下属发短信,要求他落地之后就想办法联系牧野映象,他想把这套系统的北美使用权买下来,一旦这套系统拿到手,加上自己在好莱坞以及整个北美影视圈的影响力,一定能够迅速把它在整个北美普及开来,这其中的利益之大,连哈维自己都不敢想象。
但是,正当哈维发完短信之后,他继续阅读推送的内容,才惊讶的发现,原来这套系统在华夏竟然遭到了影视公司的联手抵制,再往下看,哈维的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李牧在这次的全球同步推送中,把那些暗中扼杀牧影票务系统的公司名单全部公布了出来,甚至包括了他们背后捅刀子的许多证据,例如《英雄》的出品公司给国内的水军团队转账汇款的记录,《英雄》以及其他企业老板的邮件往来记录,甚至包括了他们在一家饭店聚餐时被人偷拍下来的照片,以及偷录下来的录音。
总之,李牧这次公布的证据链之充足,绝对让这几十家影视公司绞尽脑汁都摆脱不了干系!
当哈维发现这其中竟然还有《英雄》的出品公司,甚至这家公司还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时候,他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首先,哈维对李牧的影响力没有丝毫的怀疑,他知道李牧在世界范围内有多么强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只是没想到,李牧的反击方式竟然这么狠,直接动用了所有的资源来反击对手;
其次,他没想到,原来自己要合作的这家公司,竟然是李牧公开反击的最大敌人;
再次,如果自己继续跟这家公司合作,势必会得罪李牧,到时候,别说想从李牧那里买下牧影票务系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最关键的是,如果李牧也把自己视为敌对者,那自己可完全架不住他的进攻,自己虽然在影视行业里牛逼闪闪,但是跟李牧比起来,实力悬殊实在太大,完全不在一个次元。
老奸巨猾的哈维几乎立刻就做出了决定,就冲李牧针对《英雄》出品公司的这波反击,《英雄》的北美版权自己说什么都不能要了,就算是这部电影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自己也必须放弃,因为这东西就是拉仇恨的,谁拿在手里,谁就得罪了李牧,而哈维自己还要继续在影视行业混下去,他不能为了一部电影的利润,得罪了李牧这样的超级大佬。
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哈维立刻给自己派去华夏的下属又发了一条短信:放弃《英雄》版权,不要再跟他们谈了,你未来几天的任务只有一个,想尽一切办法与牧野映象的高层取得联系!
发完这条信息,等了半天也没见回复,哈维才忽然想到,对方现在很可能就在飞往华夏的航班上,于是哈维决定不再等了,立刻启程,赶在其他好莱坞影视公司反应过来之前,亲自到华夏去拜访李牧!
第1131章 不要再跟他们谈了()
拜访李牧,哈维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借放弃《英雄》与李牧套套近乎,另一个,便是借机会从李牧手里把牧影票务系统买回来!
说到底,哈维看上的,就是牧影票务系统,只是看到介绍与演示,他就已经对这套神奇的票务系统所着魔。
但是哈维没想到的是,yy的这次推送,不只是让他一个人像着了魔似的,甚至在整个美国都掀起了一场大风暴!
美国的普通用户惊叹于李牧的又一个革命性产品的诞生,他们看过那些介绍、图片以及演示视频,对这种互联网完全融入生活的感觉无比向往,想一想这种在家里就可以买好电影票,然后到影院直接自动打票就可以入场的生活,他们感觉自己像是比华夏落后了一个世纪;
互联网行业则对李牧的产品思维赞叹不已,谁也没想到,在哈佛已经让全美极度震撼的李牧,立刻就又拿出了一套前所未有的新产品,而这种产品模式,让所有互联网人赞叹不已,纷纷感叹,为什么李牧就能够想到这种天才般的解决方案,为什么其他人从来没有像他这样考虑的如此完美?
而最震惊的,当属影视行业!
整个好莱坞、整个北美的影视公司、院线老板都被这套革命性的产品彻底震惊,同时对这套系统五体投地!
李牧用这套系统,让华夏国内的票房体量在这一个时期内同比提升了三倍有余,大量从来不会到电影院看电影的用户通过这套系统走进了电影院,由此可见,这套系统如果放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更高的北美,一定也能产生同样、甚至更强的效果!
就像是农民一下子发现了亩产能翻几倍的超级种子,整个美国影视圈,都对牧影票务系统垂涎欲滴,几乎每一家公司都决定立刻派人跟李牧商谈,探讨如何才能把这套系统从李牧的手里买过来。
而整个好莱坞里,最兴奋的,莫过于斯皮尔伯格了。
因为他记得李牧曾经跟自己提起过这套系统,当时自己确实也对这个方案惊叹不已,但是因为没见到任何产品相关的东西,所以慢慢也就把这件事忘记了,可是今天他才发现,原来李牧真的把这套系统搞出来了,而且从资料与视频上看,这套系统简直完美极了!
最重要的是,斯皮尔伯格立刻想到李牧当初的提议,他当时说过,希望跟自己合作把这套系统拿到美国来做,双方共同出资来成立一个公司,他占大头,自己占小头,这可是一个赚大钱的机会啊!
于是,斯皮尔伯格立刻决定,不做任何耽搁,立刻启程前往华夏!
而商业头脑极强的他,一边让助理给他看机票,一边给安妮·海瑟薇打了个电话。
不知道为什么,斯皮尔伯格下意识觉得,如果把安妮·海瑟薇也带上,应该能起到很大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