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的金国,也就是明天的蒙古人!
相信现在没有耶律大石坐镇的燕京城已经被金国人拿下了,而正在与他们接触的童贯应该不知道对方正准备拿下辽国之后顺便南下把大宋给灭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因为我在这里,说绝对不会让史重演。”
陈进才悍然说道:“其实要灭金国人,对我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
但是这也不是重点,我能灭他们一次,在你们不认识到自己的,错处之前,纵然我每次都把危险灭于萌芽之中又如何?
我能帮你们一次两次,难道还能帮你们十次百次。
人总要自强的!但是我发现自宋以来,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的心就死了。”
陈进才说到这里时,面容严肃,这才是重点,这才是他来到这个世界的重点。
他为此而来!
“大家来看看,这几幅世界地图。南宋时期蒙古势力的扩张与变化。
你们看,蒙古人在吞并了金国之后,次年攻宋,同时兵分两路,一路西征!
你们来看这个版图,蒙古人西征并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障碍。
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可以挡得住蒙古人的马刀,他们一直打到这,这里是欧洲这条河叫多瑙河。
可是他们攻打南宋的,居然打了足足四十五六年,刚开始打的时候居然还损兵折将。”
“40多年了,蒙古人不得寸进尺,而且还失败过不少。
最厉害一次就是,蒙古人的大汗被南宋的兵,给干掉了!
为此,蒙古人还内乱了几年,可是南宋朝廷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他们已经没有进取之心!
等蒙古内乱平息之后,南宋就被蒙古人给灭了,知道为什么灭得如此轻松吗?”
“是因为南宋朝廷有一个相爷,那位叫贾似道的权臣,曾经跑到蒙古人面前求和,然后蒙古人同意了!
既然有了和约,他们觉得安枕无忧万无一失了。
却不知道和约就是拿来撕毁的!
还有一个就是,打了四十五年仗了,居然没有半点进步!
到最后,南宋朝廷的兵器收藏器械,居然还没有蒙古人的精良。
这除了作死还能怎么说?”
“四十五年呐!难道就没有人想过去改良自己的军械,难道就没有人想过去进攻。
难道就没有人想过先贤有一句话叫做久守必失。
结果他们承担了苦果,南宋被灭啦!”
“从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炎黄子孙已经没有半点进取之心,蒙古人的攻城器械,改良再改良。
从最初的投石机改良成威力更大的,回回炮。
经过改良之后,杀伤力勐增,南宋的很多官兵就是死在回回炮手上。”
“然而论智慧,汉人天生要比异族人要更早接触书本上的知识,先辈智慧的传承,难道就没有人想过用这些知识去改良那些用来保家卫国的武器?
难道没用吗?难道没有这些书吗?难道没有这些知识吗?
武经总要梦溪笔谈这两本书在辽国就很受重视,可在大宋呢?
有几个士大夫会去看它?是这两本书没有用吗?
都不是!是士大夫的天性里从来就没有进攻这两个字。
炎黄子孙的进攻性到了宋朝开始,就已经被泯灭啦!
这也是,后世子孙最恨宋朝皇帝的原因之一。
没有人愿意低人一等,但是一个没有强大武力的民族天生就会低人一等。”
“从大宋王朝开启崇文抑武的开端那时候开始,炎黄子孙的进攻性就被阉割掉了!”
“所以后世人认为,每一个大宋皇帝都是炎黄子孙的罪人,因为他们阉割掉了,炎黄子孙的进攻性。”
(今天晚上还有一章,两个小时后发)。
,
第267章 老山长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一番话,把赵佶震得摇摇欲坠,他的骨子里是个文人,大宋的皇帝除了开国的那两位之外,剩下的都可以算是文人。
文人好名,重名,对身后名誉看的非常重!
而陈进才一句九百年后炎黄子孙都恨大宋皇帝,差点就把他给击垮了!
“其实,若不是你确实算是我的泰山大人,大宋的皇室早就不存在了!”
陈进才淡淡的说:“不过现在这一切都不会在发生了,我会将炎黄子孙的进攻性,再一次给激发出来。”
“在家里守着门户吃屎的是狗,在外面驰骋千里吃肉的是狼!
我只愿炎黄子孙是吃肉的狼,而不是吃屎的狗。”
陈进才这几句话很重,重到让人听起来像是有金石之声。
重到那本来拄着长枪守护在宋徽宗身后的岳飞听得脸色,涨得通红!
重到底下那四五千学子鼻息粗重到形成了一个声音,一个很大的喘息声!
一个艰难的声音响起,是蔡京,他终究还是忠心的,他的忠心对象是赵佶。
“先生啊!兵者不详!
兵凶战危之下,于国于民皆不是好事儿!
兵圣孙武曾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汉武穷兵黩武,累万民之生息,秦皇不也二世而亡!
最重要一个是,前唐旧事藩镇之祸犹在眼前,我大宋行那崇文抑武又有何过错?
后世之人如此评价,实在令人寒心!”
本来还想再说点什么,赵佶制止了他,惨笑一声道:“事实俱在,却如何还能赖?”
说完向陈进才拱手行了一礼,也不顾自己皇帝的身份,更不顾自己老丈人的身份。
就这么行了一礼!
“敢问先生,大宋赵家是否真的做错了?”
陈进才侧身受他一礼:“确实做错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后世人细读史,便知原因就出在大宋身上,你们老赵家担这个骂名担的不冤!”
“若论富有,你大宋可以甩辽国和西夏几条街。
论兵甲之利,你大宋也可以甩辽国与西夏几条街。
可为何就没有点进攻性,生生的把在一万万多大宋子民给弄成了没有血性的绵羊!
羊可是天生就让狼吃的!”
这个时候有人受不了,岳麓书院的山长可谓是德高望重,他出声了:“白牛先生,所谓兵凶战危,可这一场战争过后,有多少男儿战死在疆场而不得回还?
若是失败,让大宋如何自处?便是把整个大辽都打下来了,于我大宋又有何好处?
那不过,都是一些蛮荒之地,能种粮食的地方很少,冬天多苦寒!
膏腴之地,皆在大宋矣!既然如此,屈指算来,打一场仗的好处,并没有多少,还耗费国力民力!
得不偿失啊!”
老头子说的很激动,他从来没有想过大宋在后世的名声会这么差,这已经超乎他的想象之外了。
所以,以其说是提出异议,还不如说是他提出疑问来让陈进才解答。
他需要这个答案,若是没有答案,想来他睡觉都会睡不好。
念头不通达,对他们这种人来说可是会死的。
陈进才看着正死死地盯着自己等回答的老头子,突然反问了他一句:“老山长可知道,大宋,现在有多少人口?”
呃!
不管是正在等答案的老头子,还是在一旁跟着老头一起等答案的吃瓜群众。
都被这个问题问了一愣,什么意思?他突然间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就算是大宋官家也答不出来吧!
所以,老山长只好回答道:“这个,老朽不知!”
陈进才拿过平板电脑,他记得,上面有资料,查询了一下,果然有。
“宣和六年哦!反正就是这一两年,大宋的人口已经是,1万万2000万多人。
老山长可又知道,大宋初年,又有多少人口吗?
我再看看啊!
太平兴国五年,入民籍者方三千七百余万人口。
一百四十余年间,人口涨了三倍还多!
可是,老山长,陈某人再问你一句,你可知道,大宋的耕地有多少?”
说到这个时候,陈进才已经不那么客气了。
人呐!不思进取,总能找到,特别特别多的理由来。
所以陈进才说的话,就没有再留情分,哪怕对方只是一个老人。
老山长尴尬了:“这个,老朽不知!”
“全部加起来5万万亩,耕地!”
高台子下一片寂静,陈进才今天的话足以颠覆他们所有人的认知观!
“你们来告诉我,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
陈进才站在高台上,对着底下那四五千的学子,问道。
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没有人有那个自觉,也没有那个胆量。
所以,陈进才只好指着一个人问:“你来说,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
千万千万别告诉我你们不通农事,那样我会对你们很失望!”
不通农事是不可能的,在宋朝以前一个学生要学的东西很多。
通农事不过是基础之一,华夏是个农耕之国,别看后世黑儒家黑的那么狠,但其实作为一个士子,首要的条件,便是要通农事!
那个被陈进才指了的学生站了起来,满脸不情愿的答道:“良田两到三石,次田,一石半到两石,薄田一石半最多,多是一石!”
陈进才抚掌大笑:“好,看来你还略通农事!”
说完又把脸转向老山长那里:“老山长,陈某人就在这给你算个账。
现在如果按人均算的话,大宋有5万万亩耕地,人均能分四亩。
都按次田算,一亩能打粮食一石半!四亩就是六石!
跑去一石八甚至两石交税赋,人还有四石过日子!
其实,这帐算的,有点想当然了,人均有个三石半过年已经算是不错了!
甚至都没有!
因为你也知道,土地,其实能在老百姓手里的很少。
大多都在一些富户,有功名之人手里,他们有些人是不需要纳税的。
如此一来,百姓只有给他们做佃户,酒又少了几层收入。
这般一算,按现在的人口,大宋所有的工地养大宋现在所有的人已经是,堪堪够用,甚至还不够用。”
“太平兴国五年,到现在不过是百四十年,人口便翻了三番,也就是40余年翻一番!
我知道这个算法不是很合理,但粗浅就这么算了!
便如现在大宋1万万2000万人,便是没有金国人来将大宋给灭了,过40余年后,大宋的1万万2000万人就变成两万万4000万人。
你觉得,应该怎么样把这些人给养活?
难道你们就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人饿着肚子吗?
到时候大宋不用谁来灭他就自取灭亡了,对于这一点,老山长有什么好办法解决没有?”
(今天晚上的第三章终于搞定,睡觉。)。
,
第268章 我不愿意()
前面所说仁义二字,仁者爱人,对于帝王来说能让百姓吃饱饭就是最大的仁。天籁小说。2
对百官来说,帮助帝王解决麻烦是他们的职责。
“读圣贤书所谓何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陈进才淡淡的说道:“老山长为一院之长,当胸有丘壑,所教授之贤才必为日后国之栋梁!
为人师长者,必然学富五车,解决这点小问题不过反掌而已!”
陈进才这个问题简直是把老山长给问住了,不只是把老山长给问住了,而且还把在场所有人都给问住了。
这是个问题吗?没错,这就是个问题!
而且还是个大问题!
一国之基石在民,这一点就算没有读过孟子的人都知道。
读过孟子的人更是知道了,所谓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乡间族老还知道族人之间的意见需要重视,族人的力量需要借助。
若没有族人,那族老本人能有多大力量!
一县之地没有百姓,当县令的,又有什么权力?
当皇帝的没有了万民,又如何,称得上是皇帝。
所以,只要稍微有点明白的人都知道,百姓才是国家的基石。
不过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居然会有一天,大地的产出供养不了所有人民。
“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很匪夷所思?为什么以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陈进才冷冷的说道:“你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是因为每当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每当出现,当大地供养不了,所有百姓的时候。
就是一个国家崩溃的时候!
所以你们只关心改朝换代的事儿,只关心是朝廷让百姓民不聊生。
其实这只不过是你们为自己看到的这个问题,找一个借口。
事实上你们并没有找到这种情况的根源所在。
所谓治病救人需要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那你们读书人,千百年来可有找到改朝换代这个问题的根源所在?
或许你们没有找到,或许是有人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源之后,现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所以并没有公诸于众。”
陈进才说到这里的时候,目光环视全场,他的目光之锐利,看到什么人的时候,竟无人与其对视。
没有人敢!
因为心虚,没错!
在陈进才没有说出这个问题之前,从来没有人算过这条数。
因为数据这个东西,也许在这个时代,并不受人重视。
然而,其实治国,数据最重要!
比如现在,当陈进才说出数据,他们才知道事情的根本所在。
就如拨开迷雾看到本相,透过梦幻看到真我。
然后呢?就算是看到了问题,他们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其实感觉到,自己离那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张纸的厚度,可惜却找不到捅破那张纸的方法。
是的,他们在陈进才的提醒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之后,仓促间并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所以他们把期盼的眼神,放到陈进才身上。
因为陈进才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肯定有解决的办法。
能借助所有一切,能借助的东西或者力量解决问题才是智者所为。
所以在场几千上万的智者,都在等着陈进才的回答。
特别是赵佶,别人可以不在意这个问题,但是他必须得在意。
就像刚才陈进才所说的,百姓的利益,其实就是帝王的利益。
这一点在没有人点明之前他是不懂的,毕竟在以前的教育里,没有人会把问题剖析的这么明白来教给他。
现在陈进才把事情一说透,他就觉得非常有道理,仿佛事情原本就应该如此看待。
“在历史上,有过很多次在一些王朝的后期,民不聊生。”
陈进才缓缓说道:“史书上给些这些,王朝的评价。
都是说奸佞当道,君王昏庸无能,远贤臣,近小人。
总之把脏水全部泼在,末代皇帝身上。
所谓民不聊生,大多都会是一些大点的天灾人o祸引起。
他们抨击的是君王不会用人,所以用之治国方略于民无益。
反正道理有千百种种种致命。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事实上种种,天灾**。
只要朝廷还在正常展,他们就有能力赈济灾民,度过这个难关。
然而,事情总有个度,当人口多到一定程度之后,地里所产出的粮食不够消耗。
或者是刚刚好够消耗,仓里没有存粮,家中没有存粮。
这才是灾祸的根源!
每一块土地,能养活多少人?你们知道吗?
这个其实是不固定的,环境,还有生产力。
也就是那一块土地有多少产出够多少个人消耗,还有没有盈余,这都要算上,这才是治国方略。
是否保证够消耗的同时还能储备下粮食,一备不时之需,比如说天灾人o祸。
这就是百官与帝王的职责与仁义。
这就是仁义之道,以仁义治天下,天下才可长久。
你们会现,你们说秦二世而亡,是秦残暴,能举出很多个例子。
然而,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大秦皇帝与百官,并没有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最大的原因。”
“当百姓俱在恨你,你的江山想要永存如了镜中花,水中月。
沙滩上用沙子筑成一个城堡,等大浪来时,那个城堡也会重新变成一堆沙子。”
“安居乐业,最主要一个条件就是要吃得饱。”
“现在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是土地不够养活再多的人,我们的子孙怎么办?”
“或者说,再过几十年人口再多一倍,我们怎么办?”
“难道就像历朝历代一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每当人口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来一场内乱,然后改朝换代。
死够了人,当人数从新削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从新安定下来。
从新分配天底下的土地,让每个人都有土地养活,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陈进才说到这里,声音突然高了起来:“在这个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会有多少个人死去?
会有多少家庭从此毁灭,血脉不存!
你们愿意这样吗?
我不愿意!
”
(今晚上还有一章,如果今天晚上码不出来的话就明天补上。)
第269章 打土豪;均田地?()
不愿意!
这句话只有陈进才敢这么说,也许只有他才能有这么一个自信!
岳麓书院的老山长被身边的嵩阳书院的老友碰了一下,他回过头去,迎来的却是老友的问题。天籁小说。2
“经他这么一说,老夫像是找到了王朝兴替之关键,想不到啊!想不到!
此间关窍,竟会是如此简单,而又无比复杂!
不过,你看这陈白牛煌煌大言说得如此气势,会是提出何种解决之策?
既能保存我轩辕一族之族人繁荣,血脉之传承,而又能解决人口带来之粮食问题?”
听到老友的轻声问话,岳麓书院老山长摇了摇头:“仓促间,老夫也想不到应对之策。
不过正如陈白牛所说一般,既然找到了病症之症结所在,必有药解之!
我等还无有想到解决之策,不过是以前我等还从未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