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雄心-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鱼雷,海面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白色水痕就像是一块被突然砸裂的玻璃,只是裂口出现的方向正好相反:几乎所有的水痕都向着一小块相同的区域延伸……

体形庞大的“胡德”号本来就是对手攻击的重点,因为舰首触雷,航速锐减,结果几分钟下来,竟接连被三枚航空鱼雷击中——它的装甲虽然不比纳尔逊级,但舰体舯部水线装甲也有12英寸,加上防雷隔舱,硬是扛过了前面两颗鱼雷,但这第三枚却不偏不倚地击中了它的舰首,原本就已经遭到水雷破坏的舰壁,在鱼雷的轰击下顿时裂开了一个三米多长、两米多高的大口子,海水汹涌灌入,使得这艘排水量达到4。8万吨的强悍战舰也开始向一侧倾斜。

趁着海面上的英国战舰慌乱地规避水雷,德军俯冲轰炸机飞行员们也欢快地投入了进攻——他们一改昨日的谨慎战术,像是中世纪的重装骑兵一般无视敌人步兵的防御,以标准的大角度俯冲和极高的速度接连俯冲下来,尖啸的风笛声不绝于耳,一颗颗圆滚滚、黑乎乎的炸弹精准地砸向已经比兔子还要惊慌的英国舰艇。

这一次,德国空军后勤部门依然为英国对手准备了好几种炸弹:50公斤的高爆杀伤弹、250公斤的航空穿甲弹和500公斤的重型航空穿甲弹,至于一天前击沉“纳尔逊”号的1000公斤一枚的超级大杀器,由于俯冲轰炸机挂载后会变得速度极慢,所以暂时还没有用在这些航速尚在的英国舰艇身上。不过,飞向搁浅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反击”号的德军俯冲轰炸机上,可就已经挂载了这种威力惊人的反舰武器!

面对德军的海空夹击,残存的英国舰艇在慌乱中不断触雷,即便是万吨级的重巡洋舰,在老式锚雷面前也显得无比脆弱,水面战斗力强悍的“贝里克”号触雷后,又接连吃了德国鱼雷快艇发射的两枚鱼雷,不到5分钟就已经倾覆;两艘战争爆发前才服役的新式H级驱逐舰还没来得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在法国人制造的锚雷面前丢了魂!

视线中,英国舰艇像是丧家之犬狂乱地逃向埃克塞特港,德国轰炸机漫天飞舞,完全无视那些在空中爆炸的高射炮弹,海面上水柱腾起、火光与浓烟四起,构成了好一副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当然,这也将成为英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若干炮艇从埃克塞特港中驶出,试图支援这群看似强悍却脆弱无比的英国主力舰,然而危机之下,它们完全忽略了始终潜伏在港外的6艘德国潜艇!重巡洋舰“约克”号首当其中,两枚533毫米潜射鱼雷在它的左舷凿开了黑洞洞的大口子,海水汹涌而入,短时间内就造成了数十名舰员溺死,而当海水灌入锅炉舱之后,战舰粗大的烟囱竟出现了黑烟与白色水气混杂的奇特景象,失速之后的战舰顿时瘫在了海面上,任由斯图卡肆意蹂躏。

老迈的“胡德”号终究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劫,在距离埃克塞特港还有不到5海里处,德国潜艇U…99号(知道艇长是谁吧?嘿嘿嘿)向它发射了四枚鱼雷,其中三枚分别击中了舰首、舰舯和尾舵,在没有臭弹的情况下,排水量在现役英国战舰中位列第一的“胡德”号竟在一连串的爆炸中直接下沉,舰上官兵仅有不足百人得以逃生——老迈的查尔斯。福布斯将军光荣殉国,但据说在被淹死之前,他就已经心脏病发……

在剩余战舰仓惶逃入埃克塞特港之后,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无惧于英军港口的防空火力继续追杀残敌,它们的攻击最终迫使一艘英国巡洋舰和三艘驱逐舰因为伤势较重而搁浅在海港之中,随着德军逐步封锁海峡,它们再也没有回到过曾经的母港,并在德军地面部队进入港区之前悲壮地选择了自毁!

随着“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反击”号搁浅、“胡德”号殉爆,眼下仍在英吉利海峡中活动的,就只剩下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马来亚”号和为数不多的驱逐舰与扫雷艇。

大好机会摆在面前,德国空军的指挥官和飞行员们绝不希望敦刻尔克那样的遗憾再次萦绕自己的军旅生涯。第一批攻击机群返回法国机场之后,第二批由He…115和Ju…88组成的轰炸机群立即填补了它们的位置。尽管德国海军航空兵的发展一直受到了赫尔曼。戈林的阻挠,但到1940年时,德国海军仍装备有4个大队的水上鱼雷轰炸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较为先进的He…115。只见这些轰炸机以三到四架为一个小编队,冒着英国战舰的防空炮火低空迫近,而自研发之初就被要求具备俯冲轰炸能力的Ju…88,这个时候更是展现出了与体形不太相符的俯冲性能,重磅炸弹在“马来亚”号周围腾起了如林的水柱,趁着这个空当,He…115一直迫近到1000米左右的距离才投射鱼雷。

尽管马来亚号的炮手们在短短十分钟内创下了击落德国飞机12架的记录,但大量的鱼雷最终还是令他们逃无可逃,该舰在距离埃克塞特港尚有19海里处吃到了两枚航空鱼雷,距离15海里处,又接连吃到了两枚重磅近失炸弹和数枚小型炸弹的直接轰击,舰上战斗人员死伤惨重!

威武,秋风落叶荡英伦第35章杀戮

********

对于因为伤亡惨重而士气低落的英军部队来说,海军重炮的怒吼是一剂非常有效的兴奋剂,再经过军官们的最后一次战前动员,步兵们群情亢奋、视死如归。

凌晨4时46分,隶属于11个不同步兵师的24个步兵营连同英军第1装甲师主力投入了对德军莱佩塔滩头阵地的第6次进攻,这既是英国陆军两天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反登陆作战,也是整个英国军人凝神聚气发出的最后呐喊。

不断从德军阵地后方升起的照明弹刺破了夜的掩护,久违的“马蒂尔达”和各式巡洋坦克终于出现在德军阵地前方。由于白天的时候德国空军牢牢掌握着英格兰南部的制空权,这些坦克无不是天黑之后才从各自营地赶来的,持续的行进不但让坦克兵们颠簸得浑身疼痛,也让这些技术上并不十分可靠的战争机器损耗不断。奉命集结的坦克共有167辆,但黎明前能够投入进攻的仅有104辆,除去57辆性能略逊的“马蒂尔达I”和I型、II型巡洋坦克,真正能够和德军坦克正面对抗的“马蒂尔达II”和新式巡洋坦克仅有47辆。尽管如此,这依然是英国陆军头一次如此大规模地集中使用坦克,要知道不论是在法国还是在怀特岛,英军在坦克的使用上和他们堕落的法国盟友并无太大差别——步兵的战争地位被过高地估计了。

随着为数超过230门火炮发出响彻云霄的怒吼,庞大的进攻队列开始以马蒂尔达坦克的速度向德军阵地挺进。这一次,24个相对完整的英国步兵营、总兵力超过2万人的英国步兵总算被安排在了坦克集群后方。然而如此庞大的进攻队列出现在宽不足5公里的防御正面,人员密度可想而知。

暗夜之中,斯图卡无法发挥作用,但部署在怀特岛北部的德军炮兵依然为己方滩头防御阵地提供了密集而强大的火力支持,不仅如此,连夜运送上岸的16门88毫米重型高炮也早已就位,即便减去被英国舰炮所损的几门,剩下的“坦克开罐器”也足以让英国坦克兵们饮恨!

部署在一线阵地上的德军坦克,在过去的24个小时里已经发射了大量的炮弹,经过补充之后,它们重新变得火力充沛,至于说炮弹大量发射对于炮管的灼损,在巨大的收获面前又算得上什么呢?

暗色的人潮又一次如海啸中的浪潮一般涌向近万名德军官兵组成的坚固堤坝。矛与盾孰强孰弱,在密集的火力中很快见了分晓:战斗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德军阵地上的机枪手们只要没有被敌人的枪炮所挂,基本上都更换过三次枪管,至于耗费的子弹数量,看看地上成堆的弹壳,大概谁也没有心情去仔细数一数吧!

英军的顽强冲击,终究让德军步兵们的MP38冲锋枪和铁拳反坦克火箭筒也派上了用场,这也意味着英军步兵曾一度推进到距离德军前沿阵地50米之内,当浓烈的硝烟与厚重的血腥两种气味混杂在一起的时候,战场俨然变成了地域!

按照公认的排位:

二战的德国,陆军第一,空军第二,海军第三。

二战的英国,海军第一,空军第二,陆军第三。

当英国人以自己的弱处去拼对手的强处,而且还属于主动进攻一方,结果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换作德军登陆部队主动进攻的话,躲在战壕里的英军步兵至少不会出现这样惨重的损失)。

结束了吗?

当汹涌澎湃的人潮缓缓褪去,阵地上的枪声渐渐稀疏下来,一些人的耳朵还因为巨大的落差而嗡鸣。得益于战前丰厚的弹药储备,德军阵地上的火力点在战斗过程中几乎没有因为弹药耗尽而中断射击的,步枪兵们难得地打光了弹药盒中的子弹,尽管每个人额外配备了6个弹匣,但冲锋枪手们在战斗最后阶段还是忙不迭地往弹匣里面填塞子弹。

结束了!

官兵们从战壕中探出头,借着照明弹提供的光亮,他们以各种复杂的表情看着阵地前方的惨景:七十余辆被击毁或是击伤的英军坦克散布在战场各处,有些还在冒着灰烟,坦克手们的尸体则摆出了各种奇怪的姿态。旷野中,密密麻麻的尸体让人不由得怀疑其自己所处的时代:似乎只有在冷兵器时代,一处战场上才会出现如此血腥的阵亡场面,可惜仔细辨认,这些人似乎又都穿着相同的军服、使用相同的武器,而且,尸体在距离阵地500至200米处格外的密集!

看着这个场面,就连久经战阵的德军官兵们也都惊诧不已。英国人被打退了,面对如此惨烈的伤亡,他们还有勇气继续进攻吗?

几乎在相同的时段,在数百公里之外的布里斯托尔湾口,德国人亦以自己的弱处与敌人的强处拼杀。狭路相逢,勇气与智慧依然是决定性因素!

一枚照明弹缓缓滑落,经过最后的闪烁,熄灭了。

海面上重新归于黑暗之中,但暗红色的炮弹你来我往地穿梭着,搅得世界无法安宁。片刻之后,一枚新的照明弹在空中绽放,重新照亮了几乎处于沸腾状态的海域。

自南向北而来的四艘战舰,无一例外悬挂着德意志海军战旗。不论是20多年前的公海舰队,还是40年以前的第三帝国舰队,水面舰艇还从未在战争期间涉足过凯尔特海,更不用说这位于凯尔特海根部的布里斯托尔湾。且不论胜败,德国海军已经向历史迈进了一大步!

自北向南开来的7艘战舰排成了一字斜纵队,这样的阵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风帆时代的舰队炮战,由于火炮射程的限制,那时候的海军官兵们总是以近舷炮战为荣,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双方舰艇一旦拉近距离,便会千方百计地使用鱼雷进行攻击。

“注意!全速左转,规避敌方鱼雷!舰炮全力还击!”

德国巡洋舰“埃姆登”号上,习惯歪戴军帽的年轻舰长霍特。冯。雷恩普斯以嘹亮的口令指挥着自己的下属们。这艘标准排水量5500吨的轻型巡洋舰是德国海军战后建造的第一艘水面舰艇,总体设计中规中矩,但一些细节上又体现出当时德国海军船舶工程师们的智慧与野心:全燃油动力使得这艘战舰能够达到29。4节的极速,在20年代初已经相当不错了,其续航力达到5300海里,既能够在北海或者波罗的海自由活动,必要时也可进入大西洋执行作战任务。8门单装150毫米舰炮和2座双联装533鱼雷发射管的配置在30年代末已经落后于时代主流,倒是一次性可携带120枚水雷的特性,使之在二战初期成为一艘不错的远洋布雷舰。

疾速转向的警铃声顿时响彻船舱,提醒舰员们注意保持平衡。与此同时,8门主炮和舰舷的高射炮齐齐向不远处的敌方舰艇开火,暗红色的炮弹频频划过夜空,在深黑色的海面上激起一团又一团的水柱。

紧随“埃姆登”号的,是德国海军仅存的一艘1936年型驱逐舰Z20“卡尔。加尔斯特”号,它的5艘姊妹舰均战沉于残酷的纳尔维克海战。为了提高抗风浪性能,Z20在德国海军驱逐舰中首先采用了锋利的大前倾式舰首,在极速情况下能够达到惊人的38。5节!

在德国舰队最末尾的是两艘可以看作是小型驱逐舰的德式1935年级舰队鱼雷艇,它们的排水量800多吨,装备一门105毫米口径舰炮和威力强大的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行动敏捷、续航力也较普通的鱼雷艇高出很多。

这四艘战舰连同仍在后方登陆船队中实施掩护的鱼雷艇,均是8月底之前悄然从北海进入大西洋海域的:“埃姆登”号独自溜过丹麦海峡,绕着英国跑了一大圈,最终抵达法国的布雷斯特;Z20和鱼雷艇均是在德国空军掩护下直接沿着法国海岸穿过英吉利海峡,途中仅有一艘鱼雷艇触雷沉没——可笑的是,英国人同样在英吉利海峡布下了大量水雷,那里却成了埋葬他们主力舰的坟场!

待四舰编队完成转向之后,“埃姆登”号以无线电发出指令:炮火集中覆盖敌方领舰!

照明弹下,经验丰富的德国军官们不难分辨出来袭者的身份:1艘老式驱逐舰和6艘小型鱼雷艇。从双方遭遇时的航线来看,它们应该是从其他海域紧急增援布里斯托尔湾的——若是没有遭遇德国舰队,它们也会在湾口遭到德国鱼雷轰炸机的奔袭。

经过调整,四艘德国战舰很快以精准的火力将领头的英国驱逐舰打到起火,这看似轻量级的海上战斗,却因为关系到两百余艘德国登陆舰船的安危而受到德军将士们的高度重视。

受伤的英国驱逐舰并未转身撤退,而是一面以舰炮还击、一面全速向南行驶,看架势似乎想摆脱德国舰队的攻击找寻隐藏在夜幕之中的德国登陆船队。

原本想节省鱼雷以应付后面战斗的冯。雷恩普斯中校,见此情景只好让Z20带着舰队鱼雷艇T9反身追击。在70000马力的强大功率推动下,德国海军的精锐驱逐舰很快提升到了38节航速,灰白色的舰体宛若一柄快刀在海面上劈波斩浪。敌舰的一发炮弹击中了它的舰首,一号炮位上的炮手们顿时死伤惨重,但这已经无法阻止全力奔跑中的猎鲨扑向自己的猎物。追赶到700米距离,指挥官果断下令施放鱼雷,四条鱼雷从左舷发射管齐齐奔射而出,须臾,老迈的英国驱逐舰在猛烈的爆炸中化作水面上的燃烧物。

见状不妙,早已放光了鱼雷的英国鱼雷艇队调头就朝东北方向驶去,“埃姆登”号连同两艘舰队鱼雷艇又猛轰了一阵,将两艘鱼雷艇打得冒烟,但见即将驶过布里斯托尔湾口,便又回身掩护庞大的登陆船队去了!

对于这些年轻、勇敢而又技术娴熟的德国海军官兵们而言,战斗的旅程远未结束,但前辈们不曾完成的理想,正在他们手中渐渐开启……

威武,秋风落叶荡英伦第36章伞兵的烦恼

莱佩塔之屠宰场很快就会让世界震惊,真正在幕后一手炮制了这经典登陆作战的“元凶”,在黎明到来之前却在数百公路之外指挥着另一场战斗。

在这里,进攻者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莱佩塔正面之英军部队,防御者的数量和火力配备均逊色于莱佩塔正面之德军部队。不过,这似乎是一场较为奇怪的战斗,四面八方而来的进攻者隶属于几百个不同番号的部队,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英国本土警备队!

对于英国二线部队,也就是庞大的民兵团体,罗根手中掌握的情报是6月份成军、7月份开始编练,到8月份为止,150余万人配备着各式各样的杂牌武器。然而从加的夫巷战中缴获的武器来看,一小部分民兵装备了M1903春田式步枪和美军一战时期临时装备的M1917式步枪,甚至还有黑帮酷爱的“芝加哥打字机”,传说中英国山寨版的莫洛托夫鸡尾酒倒是没有发现——罗根估摸着这应该与加的夫“远离”德军潜在登陆区域有莫大的关系。

寥寥无几的大炮并不能够为勇敢的民兵们提高有效的支援,但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于地形的熟悉——加的夫光行政面积就达到了190平方公里,正好是怀特岛的一半,可它并没有索伦特海峡这样的天然屏障。除开面朝布里斯托尔湾的港口,其余三面皆是较为平坦的区域,环绕城区的路线长达50公里,如果将5000名伞兵平均配置在整条防线上,每10米才能达到1人,这样一来,最终的结果就是防线被成群结队的英国民兵冲得七零八落,而有的德军士兵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在自己身上留下沉重的脚印,有些人却在阵地上闲得发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作战行动筹划之初,罗根就制定了重点防御、以点带线的战术,也就是在50公里的漫长防线上划出3段防区:西南方靠海,城镇稀少,正西面是斯旺西港和布霍肯比肯斯山,这一段防区被列为三等防区,每公里配备士兵50名,整个防区配备坦克3辆;蜿蜒而至的塔夫河支流护卫着整个加的夫的东侧,虽然它在加的夫段最宽处不过十余米,时值小旱,河水也就一米多深,且水流平缓,但还是为防御提供了相当不错的地形条件,因而这一段被列为二等防区,每公里配备士兵100名,整个防区配备坦克5辆;最后,既无地形优势、又面朝威尔士纵深区域的北面被列为一等防区,空降兵的主要力量和火力都配置于此,并由第7伞兵师1团团长布鲁诺。布劳尔上校指挥。

在每一段防线上,德军参谋们都根据航拍照片进行了研究和规划,所以伞兵们几乎是完全按照预定计划占领了公路、山丘和一些建筑,并充分利用地形构筑起防御阵地,并将其他没有直接驻防的区域控制在机枪射程之内。此外,他们还在一些可能遭到英军渗透的区域部署了警戒性的雷区,而且每一辆坦克都被妥善地利用起来——或是埋藏于阵地中作为强大的前沿火力支撑点,或是隐蔽在一线阵地后方,通过高于步兵的机动力进行移动作战,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空降作战的限制,每一辆坦克在用完油箱里的汽油之后就只能原地充当炮台,直到登陆部队运来弹药补给!

如罗根和参谋们所预料的那样,德军空降加的夫的警报迅速传遍了威尔士和英格兰,从午夜前后开始,英国民兵陆续出现在了加的夫北面和东面,而他们的接连冲击都败退于德军密集火力之手,但伤亡人数倒是不多。到了凌晨3时许,两个营的英军正规军姗姗来迟,他们纠结了数倍于己的民兵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进攻,然而德军的坦克炮一响,那些民兵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