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庶现在学业有成,也时常想要出山,成就一番事业。
不成想,徐庶听见诸葛亮的话以后,反而苦笑着说道:“想要寻一明主,何其难也。”
石韬说道:“你前段时间不是前去面见刘荆州了么,为何不在荆州出仕?”
徐庶摇了摇头,道:“吾本以为刘荆州乃汉室宗亲,坐拥荆州沃野千里,麾下人才济济,带甲之士数十万,乃一代雄主。”
“然而与其相见以后,才知此人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疏离嫡子而偏爱庶子,难成大事也。”
“刘景升既非霸王之才,吾自然不会前去投效。”
众人闻言,当即静默不语。
他们之中,也只有徐庶对于汉室感情十分深厚,一直想要投奔一位汉室宗亲。可是今日听徐庶之言,其中却透露出了浓浓的失望之情。
诸葛亮眼神微微闪动,忽然说道:“荆州有另外一位英雄,元直何不前去看看,此人到底如何?”
徐庶来了兴致,问道:“阿亮所言何人?”
诸葛亮一字一顿的说道:“汉室宗亲,豫州牧刘备,刘玄德是也。”
643。第643章 纵论天下
关中,蒲坂,大将军府中。
李儒有些不解的问道:“主公,你就这样将诸葛亮书童礼送回去么?”
诸葛亮书童被请来以后,得到了陈旭极其优厚的招待。
前段时间,书童不仅不急着回去,反而每日在蒲坂的大街小巷,农舍田间游玩。
甚至于,他还经常前往关中军营之中,观看关中士卒们操练武艺、阵法。对于这些,陈旭居然都视而不见。
文昭展开一卷文书,一面看着里面的内容,一面漫不经心的说道:“一介书童而已,就算将其扣下亦毫无益处,反而显得我等气量狭小。”
“既然如此,权当是邀请此人前来关中做客吧。”
李儒仍旧愤愤不平的说道:“主公乃好心邀请那诸葛亮,却不想此人如此戏耍我等,当真是可恶至极。”
“吾正欲再次派人前去将诸葛亮抓来,主公为何拒绝?”
文昭微微摇了摇头,笑着说道:“试想一下,此次我等出其不意,在诸葛亮毫无防备的时候,都未能将其请来。”
“现在他心中已经有了警惕,凭借此人的才华与智慧,再想将其‘邀请’到关中,绝无可能。说到底,荆州并非我等治下啊。”
李儒闻言,亦是感觉心中颇为无奈。
他沉默了半晌,才再次问道:“此人远在襄阳,主公又是如何知晓,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
文昭抬起了脑袋,调笑着说道:“我若说有神人相助,在梦中告知此事,文优是否相信?”
李儒苦笑两声,微微摇了摇头。
文昭见状大笑两声,说道:“你无须知道前因后果,只要知晓此人,乃天下罕见的人才便是。”
说到这里,文昭脸色忽然严肃了起来,道:“若是此人日后与我等为敌,文优与其对阵,切莫麻痹大意。”
李儒看着文昭的脸色,这才肃然说道:“主公但请放心,经由此时之后,儒自然不会再轻视其人。”
文昭没有接话,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却在心中暗暗想到:“纵然文优不轻视诸葛亮,恐怕也会在他手上吃亏吧。”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水镜山庄之内,诸葛亮向徐庶举荐刘备以后,众人都是无比惊讶的看着诸葛亮,只有庞统眼神微微眯起,若有所思。
这个时空的刘备,并没有在徐州与吕布大战,没有被天子认为皇叔,更没有经历过衣带诏的事情,名声远远比不上历史上的刘备。
现在的刘备,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关羽、张飞,谋士只有孙乾、简雍。而且,他现在也不过是寄居在荆州罢了,并无一片立锥之地。
如此看来,刘备无论如何,也算不上一个理想的主公。任谁也没有想到,诸葛亮会在此时,向徐庶举荐刘备。
好似看出了众人心中的疑惑,诸葛亮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说道:“有神兽谓之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
“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关中陈文昭,于乱世之中趁势而起,其人气吞山河,纵横四海,翱翔九州,乃人间之龙是也。”
说到这里,诸葛亮眼中忽然爆发出了璀璨的光芒,激昂的说道:“然而有一种龙,却被称之为潜龙。”
“龙游浅水遭虾戏,纵然是神兽真龙,也并非都能够乘云驾雾,腾飞九天。他们或因时运不济,或因时机未到,这才隐藏、蛰伏,犹如潜龙在渊。”
“然水满则溢,月盈则缺,万事并无绝对。也许今日之沉淀、蓄势,却是为了日后,能够爆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说到这里,诸葛亮意味深长的道:“金鳞终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也许刘使君所欠缺者,不过是一朵可以令其化龙的云彩罢了。”
“待其果真挣脱自身束缚之时,才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
众人听闻诸葛亮对于刘备,居然有这么高的评价,都不由皱着眉头凝神思索。
他们都是智谋过人之辈,有着自己的思想,并不会因为诸葛亮的一番话,就改变对刘备的看法。
可是诸葛亮的才能,他们都心中知晓。
刘备能得到诸葛亮如此高的评价,也足以让几人,对于刘备刮目相看了。
徐庶轻轻捋着自己的胡须,说道:“吾虽然听闻过刘使君之名,对于其人却也并不十分了解。既然阿亮如此看重此人,改日我去见其一面倒也无妨。”
庞统眼神微微闪动,却是在心中暗暗想到:“诸葛亮啊诸葛亮,你自己想要辅佐一位弱小诸侯,好成就自己的名声,却为何要拖元直下水啊。”
别人看不透诸葛亮的心思,庞统又岂会不知?
诸葛亮早就为自己物色好了主公,可是他现在尚未到达出山的时候,故此才鼓动徐庶先去投奔刘备,好壮大刘备的势力。
如此一来,徐庶投奔刘备,既能够为诸葛亮日后出山铺路,也可以提前改善刘备现今困窘之局面。
历史上乃是徐庶走马荐诸葛,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在诸葛亮的算计之中。
“诸葛亮啊诸葛亮,陈文昭大势已成,你又是哪里来的自信,能够帮助身无立锥之地的刘玄德,在这个乱世之中占据一方呢?”
紧了紧自己的衣领,庞统感觉身上有些发寒。他在庭院中缓缓走动着,想让自己身子暖和起来。
“天下最强之诸侯,莫过于关中陈文昭。如今羌人已定,汉中又被其所夺,益州早晚都会成为彼囊中之物。”
“陈文昭若再夺取了益州,就将坐拥四州之地,占据天下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那个时候,天下局势,与当初秦国扫**之势何其相像。除非天下诸侯,能够抛弃自己心中私念,合纵以抗关中,方有一丝胜算。”
“否则,天下早晚必被陈文昭所夺矣。”
崔钧、石韬、孟建听见庞统的话,身子也都微微一震,而后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诸葛亮脸色也变得严肃了起来,他沉思半晌,这才缓缓说道:“天下局势瞬息万变,以后的事情,谁又说得清楚呢?”
(感谢书友‘紫月星缘’一万币的打赏,真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今天加更一章。晚上锁进小黑屋写了一半停电,来电后继续写,刚刚才出来,所以有点晚。)
644。第644章 天子及冠
建安六年,也就是公元201年,这一年天子刘协已经年满二十岁了。
依照传统,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都要举行冠礼,用以表示他们长大成人。不仅是贵族男子,天子亦要举行冠礼。
冠礼始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而天子以及诸侯为了早日执掌国政,大多提早行冠礼。
传说,周文王曾经就是十二岁而冠,周成王十五岁而冠。
可是现在朝廷军政大权,都由大将军陈旭掌控。
虽然朝中大臣,数次要求为天子提前行冠礼,却总是被李儒等人,以违背礼法为由拒绝了。
李儒等人都知道,若是天子及冠以后,陈旭再不让其亲政的话,两者之间的矛盾必定会被激化。
正是考虑到这些,他们才数次阻挠天子提前行冠礼。
其实,李儒等人的说法有些牵强,毕竟天子不能与凡夫俗子相提并论。
《仪礼·士冠礼》中就有记载:“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
由此可见,纵然刘协想要在十二岁的时候行冠礼,也并不算违背礼法。
可是面对强势的陈旭,以及李儒等人的据理力争,朝中大臣虽然心中十分不满,却也只能将天子冠礼,一直推迟到现在。
然而,现在天子已经满了二十岁,哪怕从律法上来讲,也到了及冠的年龄。然李儒等人心中十分不愿,却也没有丝毫办法,再推迟天子的冠礼了。
冠礼,是汉代士人以及天子,极其重要的一件大事。
二十而冠,始学礼。
在华夏古老文化之中,士人只有经历过冠礼引导,才能获得新的思想导引和行为规约,真正长大成人。
……
大将军府内,陈旭将几个谋士召集了过来,问道:“陛下行冠礼的日期,已经定下来了么?”
张裕上前一步,说道:“已经定下来了,就在本月初六。”
天子冠礼基本都在宗庙内举行,日期大多都定为二月,现在刚过完新年没多久,正是二月初。
冠礼之前,天子还会邀请那些精通占卜之人,推算一下良辰吉日。
而张裕身为关中闻名的占卜家,更是精通《周易》,自然被天子邀请了过去。
大将军府内的气氛有些沉重,众人都是眉头紧皱,没有说话。
天子尚未及冠以前,陈旭还有借口天子年幼,不将权利分给天子;可是天子一旦及冠,也就代表他长大成人,有资格接受整个江山了。
虽然陈旭也可以独断专横,让天子彻头彻尾变成一个傀儡。
可如此一来,陈旭毕竟会遭受到朝中,那些忠于汉室之人的强烈谴责,他一直竖立起来匡扶汉室的形象,亦会轰然崩塌。
就好像历史上曹操那样,正是因为天子渐渐长大,曹操仍旧牢牢把持着手中的权利,这才使得天子费尽心思想要夺权。
可以说,天子及冠以后,除非陈旭真的甘心将权利交出去,不然两人之间矛盾势必会被激化。
自陈旭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虽然亦是把持朝政,可是最起码在表面上,仍旧对于汉室忠心耿耿,无可挑剔。
天子及冠这件事情,就好像一把锋利的刀刃,将会彻底撕破陈旭的伪装。
思考到其中难处,陈旭忍不住向众人问计:“天子及冠,朝中大臣势必会要求陛下亲政。对于此事,诸位有何看法?”
听到这个敏感的话题,所有人都紧紧闭上了嘴巴,哪怕他们心中果真有想法,也不敢真的在这种场合说出来。
毕竟在名义上,他们都还是汉臣。
若是真的鼓动陈旭威逼天子,把持朝政,绝非他们这些名士,所能够做出来的事情。
不管是真的有所顾忌,还是爱惜自己羽毛,众人都是闭口不言。
文昭环视众人,看到他们的表现以后,暗暗想到:“看来是我问得唐突了,这种事情应该私下询问才行。”
他刚刚想到这里,忽然就听见一道声音响起:“陛下虽然已经长大成人,可是现在天下大乱,诸侯并起,人人心怀异心。”
“若让陛下亲政,陛下不见得能够压服其余诸侯。”
“主公匡扶汉室于风雨飘摇之中,奉天子以征四方,威压诸侯,名动天下。朝中除了主公以外,又有何人能够做到这些?”
“愚以为,天子纵然及冠,朝中大权还是应当由明公掌管。待明公彻底消灭其余诸侯以后,再将权利归还天子尚且不迟。”
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这样话的人,除了曾经毒杀少帝刘辩,帮助董卓犯下累累罪行的李儒,再无他人。
听到李儒这番话,陈旭心中才好受了许多,看向李儒的眼神也越发柔和。
虽然他知道麾下的谋士心有忌惮,却也对他们不能够放下所有包袱,一心为自己谋划而感到微微失望。
在众多谋士之中,也只有李儒已经没有了丝毫退路。
他只能将坏人做到底,一路紧紧跟随在陈旭身后,为文昭扫平前进途中的一应障碍。
因为李儒知道,天下诸侯之间,除了文昭意外,再也没有其他人能够容纳他。而且他的名声已经够坏了,根本无需再考虑其他事情。
定了定神,陈旭说道:“此事容后再议,我等还是应该先准备陛下的冠礼。”
说到这里,文昭就罢了摆手,示意众人离去。
当天晚上,文昭先后拜访了麾下所有谋士,与他们私下交谈许久。至于内容,别人却是不得而知。
时间一天天过去,建安六年二月初六,天子刘协在宗庙之内举行冠礼。
这一日,整个蒲坂都轰动了起来。
三公九卿以及朝中大臣,将宗庙围得水泄不通,整个皇家宗庙之内,亦是披红挂彩,喜气洋洋。
经历了一整天繁琐的礼节,最后才有朝中德高望重的宗正,为天子取了一个表字——伯和。
与其说是宗正为天子取得表字,倒不如说是朝中大臣早早商议出来的结果。
为天子取表字绝非儿戏,自然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取,朝中百官为了给天子取表字,都足足争论了好几天。
就这样,天子冠礼终究还是落下了帷幕。然而,另外一场更大的风暴,却在缓缓酝酿着。
(今天推荐票很给力,希望大家能够保持。还有要谢谢书友robrucchi,他看我书以来,前后打赏了不少,是的第一位舵主,我也一直没有吭声,说起来真够惭愧的。还有创世的几位书友,俺不说你们也知道,谢了。没有你们,这本书我根本没办法坚持写到这里。)
第645章 声讨陈旭
天子及冠以后,整个天下的目光都汇聚在了蒲坂。
历史上也正是这段时期,天子与曹操彻底决裂,沦为一个真正的傀儡。
众人都想要看看,陈文昭到底是像他嘴上说的那样忠于汉室,还是有不臣之心,意图挟天子以令诸侯。
关中风起云涌,整个蒲坂城中也开始戒严起来,道路之中不时有全副武装的甲士,穿梭而过。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天子及冠后的几日,蒲坂城居然没有发生任何大事,天子以及百官,也没有向陈旭提起亲政之事。
可是陈旭看着李儒送过来的一条条情报,脸色却是无比阴沉。
李儒掌管关中各种隐秘力量,对于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自然亦是十分重视。
根据密探们汇报,这段时间朝中大臣十分活跃,不少公卿相互串联,在府中商议许久,却不知道他们商议的具体内容。
饶是如此,陈旭亦是非常轻易就洞悉了,他们串联的目的。
又过了几日,关中仍旧平静的十分诡异,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只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罢了。
建安六年二月中旬,又到了大朝会的时候,陈旭以及百官都上殿与天子商议大事。
众人商议了一些军国大事之后,忽有一人出班奏道:“陛下,中平年间天下饥荒四起,颁布禁酒令尚且情有可原。”
“然而如今关中风调雨顺,大将军仍旧没有将禁酒令废除,反而利用禁酒令搜刮百姓钱财。愚以为,此事有损国体,极其不妥,还请陛下解除禁酒令。”
陈旭、贾诩、李儒、田丰、陈群等人闻言,都不由将目光放在了说话之人身上。此人乃当世大儒,为圣人孔子的第十九世孙,名声著于海内。
孔融以前在青州担任北海相之职,后来因为曹操攻打青州,孔融兵败而逃,隐于山东。
陈旭为了提高朝廷的影响力,就下令在各地征辟当世大儒,其中就有孔融。孔融得到天子的征辟文书以后,没有丝毫犹豫就来到了关中。
孔融先被天子封为将作大匠,后又升任少府。
每逢朝会访问召对之时,孔融常引证定议,暗喻公卿大夫都不过挂名,朝政全被陈旭一手把持,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陈旭虽然对于孔融颇为不满,可是碍于他的名声,却也不好过分为难孔融。
而且朝中大臣,对于陈旭有意见之人不在少数,若是每一个人他都要处理,恐怕朝中也不会是剩下多少公卿了。
听见孔融的言语,陈旭等人都是心中一凛,知道正戏要来了。
孔融表面的话,好像是指责陈旭强行颁布禁酒令,搜刮民脂民膏;事实上,这却是孔融对于陈旭威信的一个挑战。
田丰身为陈旭手下屈指可数的谋士,在这个时候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上前向孔融微微行了一礼,以示对孔融这个当代大儒的尊重。
“少府此言差矣,这些年虽然收成略好,可是大军连年征战,却会消耗掉大量粮食。若不未雨绸缪,颁布禁酒令以节约粮草,待收成欠佳之时,必会饥荒再起。”
“大将军胸怀百姓,眼光卓越、长远,纵然被些许见识浅薄之人误解,也一意颁布禁酒令。如此大无畏的情怀,当真是举世罕见啊。”
孔融听见田丰这番夹枪带棒的话,脸色当即变得十分难看。
别看田丰为人正直、刻板,可是说起话来却是十分犀利。他在夸赞陈旭、反驳孔融的时候,又变相讽刺了孔融目光短浅,见识浅薄。
哪怕田丰尊敬圣人孔子,对于孔融的名望亦是非常敬重,可是在残酷的朝堂争斗之中,他却义无反顾表明了自己立场。
孔融乃当世大儒,又岂会如此轻易被田丰刁难住?
他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绪,他冷哼两声,略带嘲讽的说道:“大将军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却仍旧未能扫平天下诸侯,反而空耗国力。”
“大将军替陛下执掌天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