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军神-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对他们而言,待在监狱之中,远比在外面饿死要好。

    知道事情的缘由之后,陈旭感到深深的悲哀。

    看到夕阳西下,黄昏的日光不再明亮,他知道强盛一时的大汉,真的已经走到了尽头。

27。第27章 乱起

    这段时间,陈旭并没有出去,只是每日呆在桥府习文学字,研究兵法,对于天时的专研,也更加纯熟。

    九月,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然而在众多农户脸上,却并没有看到笑容。罕见的大旱,席卷全国,粮食的产量又会严重减产。

    这一日,天空格外晴朗,陈旭路过柴房时,居然见到一条水蛇盘踞在柴火堆上,使他大吃一惊。

    “水蛇盘柴头,地下大雨流。难道要下雨了?千万不要下连阴雨!。”

    若是在收获之时一直下雨,今年的下半季肯定又要颗粒无收了。

    如此,又不知会有多少人饿死。

    陈旭在庭院里细细观察着,见到有很多蚂蚁在搬家,心中一跳,喃喃自语:“真的要下雨?”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陈旭匆匆跑出桥府。

    “千万不要下雨。”陈旭在心中暗暗祈祷着。

    再过几天粮食就可以收获,虽说因为干旱减产严重,但是多少还能够收获一些,这些粮食,不知道能够拯救多少人的性命。

    ……

    跑步到城外,陈旭细心观察,他看到河水中残留的鱼儿、泥鳅都开始往水面跳,心中一沉。

    他继续走着,来到一片树林前。

    这片树林有很多秋蝉,蝉儿断断续续的鸣叫着,声音无比动听,陈旭却感到它们的叫声如此刺耳。

    抬头看着亮得有些过分天空,陈旭失魂落魄的说道:“泥鳅、鱼儿跃出水面,都象征着有大雨。”

    “俗话说‘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蝉儿叫叫停停,连阴雨即将来临’,为什么要下大雨,为什么要下连阴雨?”

    说到最后,陈旭对着天空,愤怒的嘶吼着。

    真是祸不单行,如果连阴雨一下,陈旭简直不敢想象会有什么后果。

    田地间,有一些农户在劳作,他们被干旱吓住了,无时无刻不希望快点下雨,听到旁边这个年轻人说要下大雨,而且还是连阴雨,都有些嗤之以鼻。

    “小伙子,你看看天气,这么干燥,这么晴朗,可能会下雨吗?”

    一位汉子摇着头对陈旭说道:“如果下雨就好喽,已经干旱了大半年了,再不下雨的话,连喝的水都快没了。”

    见汉子如此言语,陈旭不由说道:“你又是否想过,果真下连阴雨时,田地里的庄稼岂不是要全部烂掉?”

    “大半年都没下过哪怕是一场小雨,现在又怎么可能会下连阴雨?小伙子就不要瞎操心了。”

    汉子以为陈旭想下雨想疯了,丢下这句话就不再理会他。

    陈旭本来还想劝汉子不管庄稼熟不熟,现在就收割,但是见到汉子如此模样,便不再言语。

    据他观察,大雨最多拖到晚上就会下起来,如今天色已经不早,就算他相信自己的话现在抢收,又能收割到多少庄稼?

    陈旭不想淋雨,顾不上悲天悯人,急急忙忙向城中赶去。

    刚到桥府,就碰见正要出门的桥宇,见他没带雨具就往外走,陈旭不由说道:“桥君,以我观之,大雨顷刻间便可落下,你若无重要事情,还是不要出门为好。”

    桥宇愣了一下,看了看明亮的天空,不敢相信地说道:“下大雨?这怎么可能!”

    “你若不信,先待在屋中,不到一炷香的时间,便可见分晓。”

    陈旭见桥宇不信,又不愿眼睁睁地看着他淋雨,只得信誓旦旦的说道。

    桥宇觉得,陈旭每日神神叨叨的学什么观看天时,完全是无稽之谈。

    就算偶尔被他蒙对了,桥宇也不会相信。

    天有不测风云,谁又敢保证自己预测的一定准确呢?

    陈旭才开始也有这种想法,但是随着他了解得越多,越是觉得其中有规律可循。

    若是将这门学问学到极致,甚至有可能比后世的天气预报还要准确。

    毕竟,后世的天气预报,预测短期天气还行,预测一周的天气就会经常出错。

    桥宇真心与陈旭相交,苦口婆心地劝道:“大郎啊,你也应该多学学其他东西,预测天气之事你若感兴趣,闲暇之时研究一下即可,这些东西,毕竟难登大雅之堂。”

    “桥君美意,我岂不知?你所担心之事,我亦心知肚明,然天道虽无常,却有规律可循,认真感悟自然,即可天人合一,知天时之变化亦非难事。”

    “你且信我一回,稍等片刻,是否下雨便见分晓。”

    陈旭知道桥宇不爱兵事,对于自己沉浸在虚无缥缈的‘天道’之中,亦是颇有微词,为了使他相信,不惜搬出‘天人合一’来说事。

    桥宇听完陈旭的说法,有些愕然地问道:“你所说的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说法来自于庄子,后来被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然而不同的学说,对于‘天人合一’亦是有着不同的解说。

    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此外,禅宗、道家对于‘天人合一’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无论那种学说都有些唯心论,并无陈旭所说的感悟自然就可以‘天人合一’。

    对于‘天人合一’,陈旭亦是有些一知半解。

    听桥宇的口气,陈旭觉得自己好像说错了什么,脸微微一红,忙不迭的向桥宇询问。

    桥宇也不藏私,将他知道的东西一一道来。

    简单的来说,儒家以为人性中有道德;禅宗以为人性中有佛性;道家以为人性中有自然。但是因为种种后天的**、规章制度,使人蒙蔽了道德、佛性、自然。

    只有不被外界的**蒙蔽、打破枷锁,才能使人真正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

    桥宇说了半天,让陈旭有些头昏脑涨。似乎看出了陈旭还没有听明白,桥宇也不愿再多解释,走出桥府就要离开。

    陈旭见状,有些焦急,正在考虑如何留下桥宇时,只见雨点开始降落,越来越急,没一会儿,就变成了倾盆大雨。

    “怎么会这样?”

    桥宇慌忙跑回来,抖了抖身上的雨水,不可思议的看着陈旭,他没想到还真被陈旭说中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不可谓不大。

    “咳咳,你现在知道我没说谎了吧?”

    桥宇的惊讶模样,让陈旭虚荣心得到很大满足,但是想起即将颗粒无收的百姓,他又有些黯然。

    走到门口,陈旭眺望远方,轻声说道:“这场大雨,很有可能会持续很久,我只希望被连阴雨波及的地方不要太广。”

    “会下连阴雨?”

    桥宇这次不认为陈旭在瞎说了,开始为自家庄园田地的收成担心。

    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如果陈旭是蒙到现在会下大雨的,也未免太过太过巧合?桥宇此时,第一次对于学习天时有了兴趣。

    大雨已经连续下了半个多月,桥玄的身体越发不济,他现在糊涂的时间远远多于清醒的时间。

    桥玄大儿子乔羽早亡,小儿子被贼人杀死,结发妻子也在六年前去世。现在诺大的一个桥府,若非陈旭与典韦搬了过来,就只剩下他和福伯两人。

    桥宇还要打理自家庄园,连续一年大旱,收获时节又连续下雨,他自己现在也都有些焦头烂额。

    好在桥玄并非蛮不讲理之人,现在从桥宇庄园那边叫过来的仆人,桥玄不再拒绝。

    方才桥玄清醒了一次,又把陈旭叫了过去,没说多少话就开始糊涂起来,陈旭侍候在床边,等他睡去之后才悄然离开。

    下雨天,除了读书便无事可做,就是练武也无法施展开来。

    典韦这段时间简直快被憋坏了,总是一人坐到院中的亭子里发呆,偶尔还会唉声叹气。

    陈旭过来找典韦,突然看到亭子的顶上居然有蜘蛛在结网,细细看来,还不止一只。

    当下大喜过望,对典韦说道:“兄长,这场大雨就要停了!”

    蜘蛛对于天气要远远敏感于人类,长时间的下雨使得它们无法捕食,如果它们在连阴雨的天气之下开始结网,就说明雨要停住了。

    典韦眼睛一亮,满脸喜色地问道:“此话当真?”

    “当真!”

    陈旭用力点点头,开心地说道。

    得到肯定答复,典韦欢呼起来,脸上纯真的笑容宛如孩童一般。

    现在桥府之中的人,对于陈旭判断天时的能力,全都信任无比。陈旭既然说雨会停,就一定会停。

    不出陈旭所言,当天晚上雨果然停掉,典韦能够到庭院里习武,自然高兴不已。

    很多第一季颗粒无收的农户,靠着以往的积蓄,寒冷不敢添衣,饥饿不忍就食,好不容易挺到现在。

    大雨,却彻底毁掉了他们最后的一丝生存希望。

    连绵半个多月的大雨,不仅淹坏了庄稼,还冲毁了很多百姓的房屋。

    大汉帝国,一群更大的流民潮开始形成,那些因为大雨儿颗粒无收的农户,他们衣衫褴褛、无家可归,淳朴的脸上剩下的只是绝望。

    很多尸体躺在野外,苍蝇胡乱飞舞。

    虽说秋日天气渐渐寒冷,但是时间久了,尸体还是会腐烂,在无人掩埋的情况之下,各地居然开始大规模爆发瘟疫。

    一时间,一场比饥荒更大的灾难出现,不分年龄老幼,亦不分贫穷富贵,整个大汉帝国都陷入恐惧与动荡之中。

    陈旭在给陈家村写了一封信之后,强烈建议桥府中人躲到桥宇的庄上。

    那里比较偏僻,人也很少,只要好好预防,瘟疫也无法传播到那里去。

    与此同时,许多头抹黄巾的太平教徒,他们不畏生死,高呼着‘苍天何在,百姓何辜’的口号,四处散符救人。

    众多心生绝望的流民,居然在黑暗中看到一丝曙光,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寄托,无数人加入太平教。

28。第28章 返乡

    光和七年正月,瘟疫更加严重,以致“死者相枕于路”,“民相食”,“农桑失所,兆民呼嗟昊天”。

    在看不到生存的希望之时,百姓们只能向上天求告。

    而太平教的出现,更是让无数人找到精神上的寄托,一时间,太平教的信徒迅速膨胀着。

    张角建立太平教,谋划几十年,他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传道救人。

    特别是在这个时候,天灾、徭役、饥荒、瘟疫并起,使得百姓毫无活路的年代,更是收拢了很多民心,获得信徒无数。

    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信徒,张角设立了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

    眼见天下民怨载道,就有人对张角说:“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

    张角闻言,就与他的两个弟弟商议,两人都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就一面私造黄旗,约期举事;一面使弟子唐周,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谞,以为内应。

    当时马元义召集荆州和扬州的数万人,向邺城移动,准备与冀州教徒会合,同时起义。

    却没想到一月份唐周突然叛变,向朝廷举报张角密谋造反之事,还把张角制定的谋反计划一一告知朝廷。

    灵帝知道此事后大怒,遣大将军何进调兵擒马元义,斩之,杀散其众;然后将封谞等一干人下入牢狱。

    张角闻知事情败露时已经到了二月,当即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有人对百姓们说:“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

    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信徒,尽皆响应。

    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

    三月份,汉室以何进为大将军,大赦党人,令各处备御,讨贼立功。一面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儁,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大赦天下的消息传到睢阳,已经到了四月份,典韦、陈旭看着文书,全都异常欣喜。

    陈旭根据后世的记忆,只知道当时大赦党人,却没想到连其他犯罪之人也一并赦免。

    陈旭其实不太了解所谓的大赦天下,其实大赦天下也是有限度的,并不是一概而论。

    比如说谋反、欺君、与皇权相抗的******,总之国家的钦犯、国犯都不是在赦免之内的。

    而几次党锢之祸被定罪的党人,由于得罪了皇帝与宦官,一般来说就算大赦天下,他们的罪名还不会被赦免,所以历史上才专门提到大赦党人。

    大赦的含义就是:尚未追诉的,不再追诉;已经追诉的,撤销追诉;已受罪、刑宣告的,宣告归于无效。

    也就是说,不再追究过去的问题,给予新机会重新开始的意思。

    典韦在桥府的这些日子,也学了不少字,看着大赦天下的文书,喜极而泣:“我杀人逃逸,已经将近三载,如今既然已是无罪之身,我欲回乡,探望贤妻、幼子。”

    典韦杀人后虽说并不后悔,但是对于自家的妻儿,心中却感觉愧疚与思念,如今既然被赦无罪,自然是归乡心切。

    陈旭逃亡也有一年半,对于族中亲人亦是牵肠挂肚,他还害怕黄巾军侵犯陈家村,亦是想要回去。

    两人相携进屋,与桥玄辞别。

    桥玄躺在床上,双眼无神,似乎随时会断气,陈旭见他如此模样,感觉鼻尖有些酸涩。

    “阿宇一个多月以前就回去了,你们俩个也要离开啊。”

    桥玄说完,陈旭、典韦全都低下了头,面露愧色。

    黄巾起义爆发以后,东郡境内就有一股黄巾,对濮阳城虎视眈眈,桥宇心忧桥瑁,二月底就急急忙忙的回去了。

    见二人低头不语,面有愧色,桥玄突然问道:“大郎今年已经二十岁了吧?”

    “及至六月,就满二十。”陈旭连忙回话。

    桥玄沉默了一会儿,幽幽说道:“大郎也要及冠了,我知你出身贫寒,想要提前为你取字,可好?”

    陈旭闻言,自然是大喜过望,连忙点头答应。

    思索了一下,桥玄缓缓说道:“你虽在兵事方面颇有天赋,毕竟读书时日尚浅,我希望你以后能够习文不辍。旭者,九日也,寓意光辉;昭者,日明也。”

    “今宦官当权,朝政暗无天日,百姓生存艰难。我给你取字文昭,望尔如同烈日般悬于天际,照亮这片昏暗的大地。”

    长者赐,不敢辞。

    见桥玄对于自己的期望如此之高,陈旭不由涕泪纵横,伏地拜谢不已。

    黄巾起义爆发以后,桥宇就带着桥玄与庄中众人搬到睢阳。

    睢阳乃梁国首府,这里郡国兵众多,纵然有黄巾寇城,亦不惧之。桥玄的安全,倒不必操心。

    两人离开桥府,一同上路,虽说一人去濮阳,一人去己吾,然而己吾处于陈留郡内,欲到濮阳,必定要先经过陈留,所以两人还能同路。

    桥宇离开之时留下了两匹驽马,两人骑马到达陈留,居然花了五日。驽马脚程较慢,还要经常歇息,不然很容易累死。

    一路下来,除了偶尔看到一些尸体与逃荒的流民,很少见到黄巾军。

    即将分别之时,典韦说道:“我还以为这一路上不会太平呢,没想到既没遇到黄巾军,也没遇到盗贼。”

    陈旭闻言,微微一笑。先不说两人高大威猛,全副武装,使得一些贼人不敢动手。

    单说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大赦,很多被逼迫落草之人要么解散回乡,要么参军混个温饱。

    即使有些人对国家失望透顶,也会去参加黄巾军,是以现在路上的治安,居然还比以前好了很多。

    大汉帝国如此之大,人口却只有6000万,再加上天灾**减少了很多,可以称得上是地广人稀。

    黄巾军起兵造反,也不会做拦路抢劫之事,更多的却是打破城池,侵犯州郡。

    “文昭,我先回家看我妻儿,而后再去东郡助桥君击退黄巾,好报他们的知遇之恩。”

    典韦见家乡渐近,思乡之情更浓,向陈旭告别之后,就骑马前去己吾。

    目送典韦离去,陈旭亦往陈家村赶去。

    陈旭星夜兼程,倏忽之间又过了四天,看着前面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陈旭眼圈微红,心中感叹不已。

    陈家村如今变化很大,整个村落都被木墙、土石围住,就好像一个小型城池。

    “何人胆敢窥视我陈家村?”

    就在陈旭感叹之时,只见陈青带领几十人,在木墙之内,拿着弓箭长矛对着陈旭说道。

    陈旭见到陈青,心中非常高兴,大声喊道:“阿青,是我!”

    陈青听着声音有些熟悉,凝神望去,见到陈旭的身影,不由激动不已。

    虽说一年多来,陈旭长高了很多,下巴上也有一些稀稀拉拉的胡须,陈青还是一眼就认出他来。

    “快开木门,快开木门,是大郎回来了!”陈青激动不已,大声喊道。

    “大郎回来了!大郎回来了!”

    木墙后面的陈家子弟,闻言全都欢呼起来,那个心中的英雄,那个陈家村的救星,终于回来了。

    陈家村所有的人,都非常感激陈旭。

    若非陈旭从张其家中讹来一百万钱,囤积了很多粮食,再加上桥宇之后送来的杀贼赏钱,陈家村众人,也许就会像那些家破人亡的流民一般,要么被饿死,要么成为盗贼。

    陈旭的归来,使得整个陈家村沸腾起来,乡亲们奔走相告,男女老幼全都出来迎接。

    环顾四周,陈旭发现了很多生面孔,他们都是陈家村收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